《长江》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
主备人:审阅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教师寄语:愿你是永远奔腾的千里马!愿你永葆一往无前精神。

单元教学要点
一.通过黄河、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二.同样写到长江、黄河,每一篇诗文抒发的具体思想情感各不一样。

三.感受不同体裁、不同手法、不同语言个性的各篇作品的表达特色。

四.长江、黄河的自然特性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

五.努力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你自己心灵之歌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事。

六.交流最“不一样”的新鲜词句,锻炼勇于当众说话的能力。

1.<<长江>>
课前热身:(掌握文学常识,是你学好文章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哦!)
一.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

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

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

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诗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

这是时代的开始。

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二.散文诗
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
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诵读本文,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反复诵读本文,把握文章主旨。

(一)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温馨提示:利用工具书或注解解决。

1.易读错写错的字: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
粼粼玫瑰.缕缕哺育湖泊.千年万载.
2.重要词语释义:
容光焕发:
粼粼:
穿梭:
停泊:
舒畅:
3.教师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1.理清文章结构
按借景抒情的逻辑思路,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请你试着将段序理清。

描写长江美景()——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抒情议论,照应文章开头,点明主旨()
2.作者描写了长江黎明的景象。

这里的黎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象征着。

3. 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描写长江的?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或
词语表达作者的心情吗?
(三)反复朗读课文,争取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课堂探究:(困难是存在的,信心是永恒的,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一)自主学习。

(先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在自己有困难或疑惑的题目上做标识)
1.本文作者通过描写赞美长江的黎明,借以歌颂新中国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你能说说“长江的黎明”与“新中国”之间的关系吗?
2.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欢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章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3.很讲究文字精练的郭风,不厌其烦的把“使你的心情黎明一般的欢畅,青春一般的欢愉”写了三遍,这不是重复吗?
另外,请你从本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品味,并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抓机会,显风采!)
到黑板前展示讲解,其他学生准备补充、质疑。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来总结一下吧,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训练提升(恭喜你闯到最后一关了,最后一搏吧!)必做题:
1.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曙天舢板湖泊
B照耀粼粼玫瑰
C哺育焕发驳船
D舒畅欢喻光辉
2.《长江》的作者,福建莆田人。

他的代表作有:《》、《》、《》、《》散文诗集《》。

3.“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了,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灯还没有熄灭。

”试品味句中“醒”字的妙处。

选做题:
4.语言运用:
《水浒传》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冈”是绝妙的广告词。

它究竟蕴含着酒店主人怎样的用心?请回答三点。

学后记:
课外加油站:
【1959年~1961年中国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

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
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

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8月出现江淮流域为主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已达821.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

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19 49-1958年各年平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最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
五十年来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以下简称《五十年汇编》)。

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

本年大灾害不仅面积超过以往,而且是在1959年灾害基础上连续发生,危害极大,成灾人口达9230万人,春荒人口高达12980万,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3.8倍。

另一个特点是旱、洪灾同时发生,反差极大,一个省内,部分地区暴雨洪水泛滥,另部分地区持续干旱,给救灾带来复杂困难。

1961年,全国连续第三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6175万公顷,仅次于上年,为建国五十年来第二位。

而成灾面积达2883万公顷,为1994年以前最高(《五十年汇编》
第35页),其中四分之一绝收(减产80%以上为绝收)。

成灾人口16300万,也超过了上年。

本年春荒人口高达21800万,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6.4倍,占全国人
口三分之一以上。

说明:据《灾情报告》制成。

1966-1977年统计数字因“文革”动乱不完整舍去,这11年除1972年自然灾害较大外,其余为中等程度以下。

“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使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

全国粮食因灾减产情况,据统计,“由于一些地区连续三年受旱,三年全国共减产粮食
611.5亿公斤”,“其中1959年受灾最严重,约损失粮食378亿公斤,其中以旱灾为主造成的损失约为260亿公斤”(《灾情报告》第67、6页)。

专家通常认为,旱灾损失占总灾害损失之比一般为50-60%(王劲峰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按照195 9年旱灾占全部灾害
损失比例68.8%计算,我们可以估算出,三年中因自然灾
害减产的粮食数量(A )为611.5亿公斤÷68.8%=888.8亿公斤。

这三年因旱灾粮食年均损失率(因旱灾粮食减产量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611.5亿公斤÷(1700+1435+1475)亿公斤=13.26%,大大高于全国19 49-1969年因旱灾粮食损失年平均率1.6——3.3%的范围。

按照另一种全国不完全统计的因旱灾粮食损失量计算,这三年年均损失平均117.7亿公斤。

均值的2.87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