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悟云-中古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中的韵母构拟如下:
4
音位
a
等与 一 三 i 二
三i
介音
ɰ
元音 ɑ
a
æ
韵尾
-∅

麻二 麻三


阳 庚二 庚三
-m
谈 严(凡) 衔
-n


-i
泰废夬
-u


二ɰ
e 三 Ai
Bɻi
ɛ












i 四 三 Ai
Bɻi
e
i




先 真(臻)


音位
等与介

元音
韵尾 -∅ -ŋ -m -n -i -u
的构成部分。
根据反切上字的系联可以得到《切韵》的 36 个声母:
帮p
端t
知ȶ
章 tɕ
帮 滂 pʰ 组並 b
端 透 tʰ 组定 d
知 彻 ȶʰ 组澄 ȡ
章 昌 tɕʰ 组 禅 dʑ
明m
泥n
娘ɲ
书ɕ
见k
来l
庄 tʂ
船ʑ
见 溪 kʰ
精ʦ
庄 初 tʂʰ
日ȵ
组群 ɡ 疑ŋ
精 清 ʦʰ 组从 ʣ
组 崇 dʐ 生ʂ
一等 -∅ -
二 等, -ɰ-
三等 B - ɻi-
三等 -i-
四等 -∅ -
《切韵》时代一等与四等有相同的声韵配合关系,实为一类,都不带介音。因为四等韵 都带主元音-e-,但是到了中古的后期,前面增生出一个前滑音-i-,后来演变为-i-介音,与三 等韵相混,如“先”sen>sien>sien。
介音-ɻ-出现于二等韵,如“家”kɻa。 三等韵中支、脂、宵、祭、仙、盐、真、侵的钝音,会出现两套相同的声母,如並母脂 韵去声有“鼻”,又有“備”。这种现象叫重纽,前者叫重纽四等,或叫三等 A 类;后者叫重 纽三等,或叫三等 B 类。重纽两类都放在同一个韵下面,一定带有相同的主元音与韵尾, 所以其差别只能是介音。三等 A 类与其他三等字一样带介音-i-,三等 B 类带有介音-ɻi-。 三等介音在上古晚期才产生,所以会有各种变体,舌位随后接元音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在主元音 ᴇ 前为 i,在主元音 i、ɨ前与主元音合而为一。在央后元音前,舌位靠央后。到中 古的中晚期,这些不同的变体都合成同一个介音 i,所以我们用音位/i/来统一表示。 《切韵》的一个韵目就是一个韵,所以同一个韵目下面的字一定带有相同的主元音与韵 尾,这是《切韵》构拟的重要原则,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也提出这条分韵原则:“只 有主要元音(当然,韵尾也在内)可以决定韵部的分合。”但是他在构拟中却常常违反这条 原则,如《切韵》的痕、魂是两个不同的韵,他却拟有相同的主元音与韵尾:ən 与 uən。 根据反切系联所得到的《切韵》的韵母,以及上述《切韵》的分韵原则,我们可以把《切
2
-i
音节
I 声母
F 韵母
M介音
R韵
-iM= -ɰ 介音 -
-ɻ-
-u
-m E= -n 韵尾 -ŋ
-p

上 T= 声调 去

N 韵核 E韵尾
-t
-k [G]前滑音 V 主元音 介音、韵尾、前滑音加括号[ ],表示可选,即在有些字中可以不出现。 韵尾(ending)并不全同于西方音系学中的 coda,它还包括元音性的韵尾-i、-u。《切 韵》的模、虞、冬、钟、灰、魂等韵带有前滑音(onglide)u,没有音位价值,属于韵核(nucleus)
三等韵、四等韵四大类,它们与声母有以下的配合关系:
一等韵 二等韵 三等韵 四等韵
端组 +
+
精组 +
+ +
知组
+ +
庄组
+ +
章组 +
以邪群母 +
这种配合关系很像现代汉语的开、合、齐、撮四呼与声母的配合关系。四呼反映韵母所 带介音(包括韵首元音)的不同,那么“等”实际也就是反映中古汉语的不同介音。
中古等 介音
1
整理,定下了《切韵》音系的基本框架,最后由陆法言执笔,编成《切韵》一书。南京与洛 阳的方言从同一个母语分化出来的时间本来就不久,而且书音系统的面貌更加古老,所以, 《切韵》所代表的书音系统,可以大体上看作为有同一来源的、内部同质的语音系统。但是, 陆法言在编辑《切韵》的时候,会参考古代的一些韵书、字书,发现有些注音与书音系统不 合,也会抄下来,作为参考音。例如,《切韵》中有一个“臡”字,它有奴低反、人兮反两个 读音。前者《经典释文》列为标首反切,是标准音。后者与《切韵》的音系结构不符,是《字 林》与徐邈的读音,是陆德明抄列出来给人们参考的。所以研究《切韵》音系的时候,必须 甄别这些非同质的材料。
汉语的中古音距离上古和现代各一千多年,中古音的研究成功,上可推上古音,下可推 近代、现代音,这正是汉语史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切韵》的性质。 中古音研究的最重要依据当然是《切韵》,我们所说的中古音,指的就是《切韵》音系。 要研究《切韵》音系,当然首先要了解《切韵》的性质。 《切韵》为陆法言编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关于《切韵》的性质,向来争论很 大。周祖谟的见解比较普遍地为语言学界所接受:《切韵》反映七世纪前后南京、洛 阳一带的书音系统。 公元 316 年西晋灭亡,晋元帝带着王室与大批的士大夫从洛阳迁到南京。当时南京形成 两个不同的语言社团。广大下层民众说的是吴语。从洛阳迁来的上层社会说的则是洛阳话。 在南京城,虽然大多数的人说的是吴语,但是洛阳话是强势的行政用语,教育用语。这很像 1949 年以后的台湾。广大下层社会说的是闽南话,但是从大陆上带过来的国语是官方语言, 各级学校都用国语教学,在公共场合用国语说话。但是,经过三百来年的语言演变,《切韵》 时代的洛阳话与南京上层社会的洛阳话,都已经不复当年。相比之下,教学用语更加保守一 点,知识分子在教弟子诵读圣贤之书的时候,总是想极力保持语言的“纯正”,前辈能区分的 语音特征,总是想法在教学用语中保留下来,逐渐形成了与口语不完全相同的书音系统。但 是书音系统来之于家传师授,各家传承下来会不尽一样。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顾野王的 《玉篇》都是依据他们自己学得的书音系统编纂的,与《切韵》基本相同,也还有一些不一 致的地方。于是,颜之推、萧该等几位学者对南京、洛阳两地的各种书音系统进行了比较,
唐以后,韵图提出了“等”的概念,那时候的“等”,指的是轻重分四个等。舌位前为轻, 后为重,既指辅音,也指元音。如唐韵 ɑŋ、阳韵 iaŋ,主元音的舌位 ɑ 比 a 后,所以将唐韵 列为一等,阳韵列为三等。阳韵中,又按声母舌位的前后,将精 ts、章 tɕ、庄 tʂ 分别列为四、 三、二等。
结构主义出现以后,语言学家们开始根据声韵配合关系,把韵母分为一等韵、二等韵、
ə 一 三ɨ
ə
ɨ








二ɰ ɔ 江
o
三i

ɤ
o







u
三i

三i
o
u




东一
东三

表中的韵母以平赅上、去、入。如东韵-uŋ,还代表上屋韵-uk。
臻、栉韵为-ɪn、-ɪt,为真、质韵的音位变体。为了节省表格位置,我们把它与真韵放在
一个格子内。 《切韵》严(业)韵平入二声的唇音字,增生出一个前滑音-u-,在它的影响下主元音
《切韵》音系内部的同质性,可以从《切韵》材料本身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切韵》用反切注音,声母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在反切上字,韵的信息反映而且只反映 在反切下字。 语言学家们根据反切上下字的这种性质,通过反切系联整理出来《切韵》的声类与韵类, 与陆法言在书中的声、韵划分互相吻合。《切韵》中的反切,如果不出自陆法言自己的读音, 而是根据各地方言杂凑出来的,这种吻合就匪夷所思了。 二、《切韵》系韵书。 《切韵》原书久已佚失,现在只能见到敦煌出土的一些残卷。唐以后,此书经过 多 次 增 订 ,现 存 最 完 整 的 增 订 本 有 两 个 ,一 为 唐 王仁昫《 刊 谬 补 缺 切 韵 》(宋 跋 本 ),简 称《 王 三 》,一 为 北 宋 陈 彭 年 等 编 的《 大宋重修广韵》,“ 广 韵 ” 就 是 “ 广 切 韵 ” 的 省 称 。 这些增订本都从《切韵》发展而来,音系的大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切韵》193 韵, 《王三》195 韵,增加了与严韵(iam)对应的上声与去声韵。《广韵》206 韵,这是 由于《王三》ɑ、ɑn、ɑt、in、it 的合口字,到宋代变成了 ɔ、ɔn、ɔt、iun、iut,与开 口的主元音相差太大,再也不能押韵了,所以增加了这几个韵,以及与之对应的上、 去声韵。《王三》与《广韵》的音系跟《切韵》大体相同,而且材料完整,语言学家 研究中古音都以它们作为基本材料。所以,本文所说的《切韵》音系,实际上就指通 过《王三》、《广韵》所反映出来的《切韵》音系。 还有许多与《切韵》同时代的韵书,如《经典释文》、《玉篇》、玄应《一切经 音义》。《切韵》以后,还出现了许多韵图,如《韵镜》、《七音略》,大体上都是 在《切韵》的基础上作的。这些也是中古音研究的重要材料。 三、《切韵》音系。 《切韵》之类韵书是为了文人押韵的需要编撰的。押韵的时候,只要求主元音与韵尾相 同,所以韵书按韵(rime),而不是按韵母(final)分类。当时还没有标音的符号,就从同 韵字中取一个代表字来代表它,如“东”字在当时读 tuŋ,就用“东”来代表-uŋ。此外,古人在 押韵的时候,通常还要兼顾到声调,所以《切韵》的韵与语言学意义上的韵还不尽相同。同 样一个-uŋ,平声叫东韵,上声叫董韵,去声叫送韵。到了唐宋的韵图,开始给声母取名, 如“见”在中古的声母为 k-,就用“见”来代表声母 k-。不过,《切韵》的编纂目的还不完全 是为了押韵,同时兼顾到正音。当时的标音工具是反切,用反切上字代表声母,反切下字代 表韵,介音的信息大部分反映在反切下字,所以反切下字通常也代表韵母。但是也有一些介 音反映在反切上字,这种情况下,反切下字代表的就是韵,而不是韵母。如“东”字注音为“德 红反”,“德”表示声母为 t-,“红”表示韵母为-uŋ。结合反切上下字的信息,可以区分声母与 韵母。一个韵可能包括几个韵母,如东韵就包括-uŋ、-iuŋ 两个韵母。一个韵中,相同声母 与韵母的字放在一起,称为小韵,所包含的字就是同音字。 根 据 反 切 所 得 的 《 切 韵 》 音系结构如下:
汉语音韵的历史研究应该从何入手?清儒选中了先秦音,高本汉则选中了中古音。高本 汉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
首先,中古音有《切韵》、《经典释文》等文献资料,在这些材料中,中古声、韵、调的 类别已经划分得很清楚。但是上古音研究主要依据《诗》韵和谐声材料,在声韵类别的划分 上不可能得出精确的结论。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方言一直是强势方言,对周边方言与语言的 重大影响,就发生在中古,造成各地方言的文读音与中古音的严密对应关系。日本、越南、 朝鲜的汉字读音也大体上在中古传入,其读音也与中古音严密对应。以上这些材料使高氏得 以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成功地构拟中古音。此外,大量的佛经翻译也都发生在中古,从梵汉 对音方面提供了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以j
影影 ʔ
心s
组晓 h
邪z
匣ɦ
中古的声母分普通与圆唇两类,带普通声母 C-的音节归作开口,带圆唇声母 Cʷ-的音节
归作合口,如“歌”为 kɑ,“果”为 kʷɑ。唇音不分开合。有些韵虽然没有开合对立,如果韵首
元音带有 u,传统音韵学也把它们归为合口,包括以下几类。1、主元音为 u 的韵类,如东
韵-uŋ。2、带主元音 o 的韵,前面会产生一个前滑音 u,如模韵 uo,冬韵 uoŋ,魂韵 uon, 这与普通话的韵母 o 带有前滑音-u-是同样的现象。3、中古的唇音本来没有开合对立,但是
在微、废、文、元、寒、物、月、曷等带央后元音、且韵尾为前舌位的韵前,也会增生出一
个前滑音 u:
V
E
*p —→p
-front
+front
3
韵首元音为 u 或带前滑音 u的韵母,传统音韵学中虽然把它们归为合口,但是与带圆唇 声母的合口性质不同。前者属于韵母,后者属于声母。
中古声调的实际调值,还没有一个定论,大体上的结论是,平声就是平调,上声是上升 的高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促调,不妨把它们分别拟作 33、 35、 51、꜊3。
汉语中古音
潘悟云 张洪明
内容提要:文章指出《切韵》代表七世纪前后洛阳、南京的书音系统,介绍了《切韵》的音系结构, 讨论了它与上古音、近古音的关系,以及它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古音 切韵 性质 音系 语音史作用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所以,语言研究必定离不开语音。但是,汉字并不是拼音文字, 光凭书面文字,很难得到古代汉语的实际读音。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汉字的 古代读音构拟出来,这就是汉语语言学中,音韵学备受重视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