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第一讲哲学是什么1

哲学导论-第一讲哲学是什么1
2020/6/15
哲学与人生
• “君子坦荡荡”、“君子忧道不忧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0/6/15
哲学与常识
• 黑格尔说,“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 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 熟知的。”
2020/6/15
参考书目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 学导论》,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 [英]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 务印书馆2019年版。
•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张颖译,陕 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020/6/15
• 张世英:《哲学导论》 • 孙正聿:《哲学导论》 • 叶秀山:《哲学要义》 • 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
• 因此,“定义术语”是哲学的命令。
2020/6/15
(二)明确表达和论证:哲学 的两条重要特征
• 明确表达——用语词和句子把我们的想 法清楚地说出来——是哲学的首要步骤 。
• 论证可以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检验,可以 看出你准备得是否充分,你的技巧如何 ,以及你的观点在哲学上到底有多少说 服力 。
2020/6/15
• 批判演绎论证的一种方式是直接指出其 前提不为真;如果该论证为归纳论证, 那么只要证明它所基于的证据是错误的 或虚假的就可以了。
2020/6/15
• 另一种批判方式是表明该论证包含了无 效的演绎论证或弱的归纳概括,在这种 情况下,使用反例是一种特别有力的方 式。
• 如对“所有美国人都热爱足球” 的批判 。
(四)现当代哲学家们的看法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哲学导论是哲学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对哲学导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定义、历史、主要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性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以及价值等问题。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于“为什么”、“怎样”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二、哲学的历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重视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哲学”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体系。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的重要性,阿奎那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伽利略等。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理论,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包括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等。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洛克则提出了“资讯论”的观点。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理论,黑格尔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论、分析哲学等,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理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理论。

三、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价值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哲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哲学有多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代表了哲学的多元性与发展。

五、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经验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哲学知识的获取途径。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 观念之为观念,即在于它不是在时间过程 中被感知的外部自然之物,它是超越感性 的,非时间的因而是不朽的东西。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纯粹的思是相对于在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 物的感悟和认识活动,是“在经验中的思”,而哲 学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 作一番“思”,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思想思 想”。因为哲学是思想思想,所以确实能够赋予精 神的自觉性以最高的纯粹性。
• 当我们按照常识的信念把唯一的实在性 (reality)归诸自然物质的时候,我们就必然 要问,非物质的精神有实在性吗?因为,我们 似乎难以把实在性同时归诸两种本质上不同的 东西,否则我们就会进入二元论。 • 文明是靠观念来表达的,这些观念显然超出了 个体的范畴(知情意),而是一种普遍物。那 么,其真实性何在呢?为何文明能以其为基础 而存在呢? • 我们再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方面说起。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术语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术语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术语表白板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

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的时候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悲观主义pessimism:认为生活是不快乐的,而且也没有最终的目标。

宽泛地说,悲观主义者是料想事情最终会最糟的人。

康德(他根本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追随者,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历史上的悲观主义者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悖论paradox:基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的论证而得出自相矛盾的或似乎荒谬的结论。

“什么是最实在的?”“一个事物存在的意味着什么?”本体论ontology:对存在的研究:本体论的ontological:与存在的观念相关的。

本体论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试图从“上帝”这个概念证明上帝的存在的一个(或一套)论证。

例如,“上帝”根据定义就是拥有各种可能的完美性的存在;存在是完美性的一种;因此上帝存在。

本真的自我authentic self:存在主义的一种说法,指的是真正的、个体的自我认同,从而与非本真的自我相区别,非本真的自我只是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公众的认同而已。

这个词在20世纪经由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而变得盛极一时。

参见本质自我。

本质自我essential self:使一个人成为那个特殊的人的特征。

见本真的自我。

必然真理necessary truth:某种既不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也不可能被想象成另外一种样子的事物。

在哲学中,根据物理定律是“必然的”,或者根据风俗习惯是“必然的”,并不足以说明某种事物是必然的。

必然性甚至不允许想象中的反例。

因此,二加二等于四是必然整理,我们不但对此确信不移,而且发现我们没有能力怀疑它,无论我们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也不可能说出它如果错了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辩证法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

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 名词与语录解释

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 名词与语录解释

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可称作“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存在问题的学问的最初形态,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只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基本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该学说起于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学说,止于赫拉克利特的“火之本原说”。

该学说试图在感性世界中,寻找所有感性事物的形成和统一性之来源。

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定,没有越出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

先天综合判断指谓项不是从主项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项联结著的判断。

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它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成立的基础。

这是衡量一种知识是不是科学知识的标准。

康德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这类判断构成的。

如数学命题﹕7+5=12。

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根本分析不出12这个谓项﹐只有藉助于直观﹐例如藉助手指的逐一相加﹐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

所以算术命题永远是综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因为7+5=12这个命题具有不是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又如几何学命题﹕两点间直线是最短的线﹐主项中“直”的概念不包含量﹐只包含质﹐因此“短”这个量的概念不能从主项分析得出﹐只能由直观加上去﹐但是这个命题又公认为普遍有效的。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哲学导论课堂笔记-()

哲学导论课堂笔记-()

哲学人类精神的精华一、何谓哲学1.辞源哲学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philosophia”, 即“爱智慧”。

19世纪70年代,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

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 “知人则哲, 能官人, 安民则惠, 黎民怀之。

”后人解释: “哲, 智也。

无所不知, 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知”字从“矢”, 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 就是“知”。

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 知道得准, 知道得多的人。

在汉语里, “哲”(通“喆”)字表示“智慧”、“聪明”、“贤达”, 等。

“哲”之为“学”, 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2.通常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科学家谈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 那么,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 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 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4.文学家谈哲学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5.哲学家谈哲学德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 一篇《精神漂泊归记》。

哲学活动的本质, 原就是精神还乡。

或者换言之, 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 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皆可称之为哲学。

于是, 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

6.哲学的简要定义哲学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 成为更好的人, 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是非功利的。

西方谚语: 哲学不能烘面包。

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哲学不能当饭吃, 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是为了什么, 让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03《哲学导论》简要

03《哲学导论》简要

2021年哲学导论-3哲学最根本的重要性的,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的关系。

文化生的概念,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那个让经验世界成为可能的根据。

经验世界拿掉世界不可能呈现。

经验建立不可能观察。

思想必须严谨。

哲学世界思想实验。

清洗经验的感性。

哲学论道的可能性。

关于自然的哲学叫物理学。

形而上学、超感性、周易易传,形而上超越感觉。

哲学是道论、是论道哲学道可道非常道。

是不能说的,说不清楚的,但是努力去说的学问就是哲学。

假如一个民族从来不论道,这个民族就是没有文化生命的。

道是什么?是民众的生命实践的总方向。

人的实践和动物的生存不是一回事,实践是有理想的生存,并为理想去奋斗的努力,动物不会有理想。

(实践)我们的生命是有理想的,于是我们就要把这个理想确定起来对现,寻找一个体现这个理想的方式来,这就是生命实践。

如果对这个理想有所阐明,并且对这个生命理想的实践有所领会,那就是道的形成。

这是在人民生活中形成的。

一个思想家不可能代替他的全体民族的生命实践来创造道,他不能创造道。

创造道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努力,生命奋斗,但是方向各自都不一样。

所以人民生活在他文明最初起步的时候,会有种种不同的生命实践的方式,慢慢的去体会他的主导的东西是什么,并且把它的道理讲出来,那就是论道。

(生命实践、道理、论道、理想)论道了以后这个民族才有总的生命实践的总方向,才有所依循。

没有依循,那是杂乱无章的,每个人都自以为是。

其实我们实践不了文化价值,要有那个总的方向,如果这个总的方向形成了,并且被说出来了,那就形成这个民族的精神全图了,那就是道了。

道统一立,这个民族就有文明的发展的道路了。

有没有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对这个民族生死攸关的事情。

论道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是否存在、是否兴盛还是衰弱。

一个民族的死亡,并不是指他们作为一群生物体的消失,一个民族也许继续在他的种族的意识中存在,但是这个民族没有文化精神。

这种情况还是有的,比如古代社会部落的遗迹现在的活化石,就是停滞了,还有一些民族实际上已经死了。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真迹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本原:(英 beginning,principle,first principled等,希腊 arche)它的本意是"始基",即最初存在的东西. “本原”是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元素。

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有不同的见解。

由古希腊阿纳克西曼德提出第一个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比较全面的概括:万物都由它构成,开始由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本体长存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属性)。

他们认为这就是万物的元素,也就是万物的本原。

伊奥尼亚哲学开始倾向于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体形态的物体中寻找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开始形成朴素的唯物论。

阿纳克西曼德鉴于这种观点在解释世界共同基础时存在困难,从而提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无定限体”)是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的本原说,认为火、气、水、土“四根”是本原;阿娜克萨哥拉热内本原是无限多元的“种子”(“同类部分”)。

原子唯物论者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与此相对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则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或思维的派生物中区寻求万物的本原,从而演变成唯心论。

哲学导论-王德峰

哲学导论-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 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

哲学导论三阶段笔记摘抄(3篇)

哲学导论三阶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哲学导论概述哲学导论是研究哲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问题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哲学的本质、哲学史的发展以及哲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

哲学导论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 哲学基本概念2. 哲学基本方法3. 哲学基本问题以下是对这三个阶段的部分笔记摘抄。

二、哲学基本概念1. 哲学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原意为“爱智慧”。

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生、道德、认识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哲学关注的是根本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存在”、“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等。

2. 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是指那些涉及人类生存、认知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哲学问题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抽象性。

哲学问题包括:(1)认识论问题:如知识的本质、认识的来源、真理的判定等。

(2)存在论问题:如存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时空的属性等。

(3)伦理学问题:如道德的本质、善恶的判定、正义的分配等。

(4)政治哲学问题:如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等。

3. 哲学体系哲学体系是指一定哲学流派或哲学家的理论体系。

哲学体系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主要包括:(1)古希腊哲学体系: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

(2)中世纪哲学体系: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奥卡姆的唯名论等。

(3)近现代哲学体系:如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等。

三、哲学基本方法1. 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归纳法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培根的归纳法、牛顿的归纳法等。

2. 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个别结论的方法。

演绎法在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康德的演绎法等。

3.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不同事物、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比较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差异,如黑格尔的比较法、马克思的比较法等。

4. 实证法实证法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事实,以证实或证伪理论的方法。

实证法在科学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休谟的实证法、波普尔的实证法等。

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复杂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一些基本而根本的问题,例如人类存在的目的、道德价值的本质、知识和现实的关系等等。

为了理解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我们需要对其中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释和理解。

1.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体存在的学科。

简而言之,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是什么”。

它探讨了实体的本质、属性和关系,并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和“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在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涉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2.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研究现实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本源是什么”以及“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试图探索现实的底层结构,并寻找一种对世界的综合性解释。

3. 知识论(Epistemology)知识论是哲学中研究知识和认识的学科。

它关注着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验证问题。

知识论试图回答诸如“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和信念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以及“知识的标准和可靠性是什么”等问题。

它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我们了解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4. 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探讨了如何判断和解决道德困境。

伦理学试图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是好的生活”、“道德准则的来源是什么”以及“道德判断是否相对的”等。

它对于人类思考道德和价值观问题以及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5. 逻辑学(Logic)逻辑学是哲学中研究论证和推理的学科。

它关注着思维的准则和规则,研究推理的正确性、证明的有效性和论证的合理性。

逻辑学试图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以使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新的结论。

它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影响。

《哲学导论》题集

《哲学导论》题集

《哲学导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柏拉图B. 康德C. 萨特D. 尼采2.“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笛卡尔B. 黑格尔C. 马克思D. 孔子3.下列哪项不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A. 《纯粹理性批判》B. 《实践理性批判》C. 《判断力批判》D.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4.“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培根B. 洛克C. 休谟D. 笛卡尔5.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论断?A. 尼采B. 海德格尔C. 萨特D. 祁克果6.“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属于哪个哲学流派?A. 唯理论B. 经验论C. 智者派D. 斯多葛学派7.下列哪项不是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贡献?A. 提出了实体论B. 创立了逻辑学C. 提出了形式与质料的学说D. 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8.“存在即被感知”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 贝克莱B. 休谟C. 康德D. 黑格尔9.以下哪位哲学家是逻辑原子论的代表人物?A. 罗素B. 怀特海C. 摩尔D. 以上都是10.“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叔本华B. 尼采C. 海德格尔D. 萨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2.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______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考察。

3.“______”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______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5.哲学家______提出了“精神现象学”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世界精神的发展过程。

6.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______,强调感官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7.尼采在其著作《______》中,提出了“超人”的理念和“上帝已死”的论断。

8.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强调了______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

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 名词与语录解释

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 名词与语录解释

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可称作“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存在问题的学问的最初形态,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只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基本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该学说起于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学说,止于赫拉克利特的“火之本原说”。

该学说试图在感性世界中,寻找所有感性事物的形成和统一性之来源。

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定,没有越出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

先天综合判断指谓项不是从主项分析出来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项联结著的判断。

也就是指既增加新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

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它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成立的基础。

这是衡量一种知识是不是科学知识的标准。

康德指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这类判断构成的。

如数学命题﹕7+5=12。

单纯联结7和5的概念﹐根本分析不出12这个谓项﹐只有藉助于直观﹐例如藉助手指的逐一相加﹐然后才得出12这个概念。

所以算术命题永远是综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因为7+5=12这个命题具有不是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又如几何学命题﹕两点间直线是最短的线﹐主项中“直”的概念不包含量﹐只包含质﹐因此“短”这个量的概念不能从主项分析得出﹐只能由直观加上去﹐但是这个命题又公认为普遍有效的。

哲学原理中的名词解释

哲学原理中的名词解释

哲学原理中的名词解释在哲学的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设计与概念,这些概念旨在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现实的本质以及道德的基础。

而这些概念往往被称为哲学原理,是哲学思考和讨论的基石。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哲学原理中的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自由意志(Free Will)自由意志是指人类在行动和决策时的能力,即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任。

它与机械决定论相对立,机械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由自然定律所决定,人类行为也是如此。

然而,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人类有能力自主地做决定,并且这些决定不完全受外界因素的支配。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学派,强调个体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存在在其本质上是不可避免的孤独。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无法回避对自己存在的思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例如,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认为,人类存在于世界上是完全自由的,但也因此必须承担责任。

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观点,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于个人、社会或文化而言的。

这意味着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道德相对主义者通常对道德观念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持怀疑态度,认为道德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来理解。

真理(Truth)真理是一种表示事实或陈述的正确与否的概念。

在哲学中,真理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主题,多种理论试图解释真理的本质。

其中相对论真理观点认为,真理是根据个体的观察和经验来建立的。

而科学实证主义者则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和观察来确定真理,而逻辑推理主义者则认为真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获得。

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研究行为和道德原则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如何评判行为的正确与否,以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建立。

伦理学可以分为不同的学派,如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和义务论等。

这些学派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道德和伦理问题。

哲学导论整理

哲学导论整理

实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识知:识知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要先外物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由视觉、触觉等组成的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只形成对于外物的印象,其自身无法做出判断。

判断需要包含非得自感觉的理解,需要把一组感觉材料同一种观念联系起来,然后才能把杂乱的感觉构成一个别的此物,从而做出判断。

某一事物被发现了,这一发现就是识知。

经验:经验大都由对个别实际事物的判断所构成,将知觉状态粘合在一起。

理性是经验的根据,如果没有理性则只有一片混沌的知觉状态,无法粘合成经验。

真际:真际是对于外部实际事物的判断被如此判断的道理,但真际不涉及外部事物,而在纯粹思维中展开。

比如"凡方的事物都有四个直角”,这一判断既思及实际,又思及实际事物被判断为方的道理,是拿"方之理”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从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断上升到科学的判断。

而真际仅仅思及"方性”本身,我们把"方”看作是直角之为直角的道理本身,真际不依赖于实际的经验证实,不管方的事物是否存在,真际都不会消失。

真际与实际的区分(待补充):在真际中有所领会,才能在实际中有所判断,真际中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实际中体现,"实者一定不妄,真者未必不虚”。

//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

实际必蕴涵真际,真际可超出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凡真际与实际重合之处,均为有实际事物存在的领域。

真际并不依赖于实际事物,而是对于实际事物加以判断的道理本身,实际范畴可以被感官感知,而真际存在于纯粹思维中,无法被感知。

人类做学问,就是从实际中推出真际,然后在真际中不断前进,得出尚未在实际中体现的理想。

理想:真际超出实际的部分,即“所应当是”因其还不是有实际事物存在的“所是”故还是虚的,但此“虚”并不是仅将感性材料做任意组合的由情绪和想象做成,无真际之依据的“幻”,而是理想。

理想是由著知微后所知道的“应当”,故而是以真际之理作依据的“应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是本体论的最初形态,可以把世界本原学说称为"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一、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哲学,源自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

简单来说,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哲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与本质: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如何构成的。

2、知识与真理:研究我们如何获取知识,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真理。

3、伦理与道德:思考什么是善与恶,以及人们应该如何行为。

4、心灵与身体:探究人的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5、社会与政治:分析社会的结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等。

二、哲学的主要流派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视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和质疑的方法,引导人们思考真理和道德。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组成。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分类,他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主导地位,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他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相结合,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宗教的合理性。

3、近代哲学(1)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和休谟为代表,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和观察。

(2)理性主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通过理性的推理和思考可以获得真理。

4、现代哲学(1)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选择,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

(2)分析哲学主要关注语言和逻辑的分析,试图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来解决哲学问题。

三、哲学的研究方法1、逻辑推理通过运用逻辑规则和论证方法,从前提推导出结论,以检验和确立哲学观点的正确性。

2、思辨对抽象概念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本质和内在联系。

3、批判思维对已有的观念、理论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评估,提出质疑和反思。

哲学导论-第一讲哲学是什么1

哲学导论-第一讲哲学是什么1
虑的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哲学对象的三种界定
(1)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 爱智慧说 :一是一切,一切是一,考察人与万
物如何融合为一 。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到黑格尔 本质规律说:通过普遍概念把握主客二分世界
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 (3)黑格尔以后现当代哲学家们 生活世界观说:考察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
(一)避免时髦词语和言之无物
时髦词语非但不能帮助我们思考,而且 还会替代思考;言之无物尽管听上去一 套一套的,但在理智上却没有什么实质 性的价值 。
因此,“定义术语”是哲学的命令。
(二)明确表达和论证:哲学 的两条重要特征
明确表达——用语词和句子把我们的想 法清楚地说出来——是哲学的首要步骤。
对论证进行批判
批判意味着对某条陈述进行认真地查验, 看看对它的论证是否确是好的论证。
批判演绎论证的一种方式是直接指出其 前提不为真;如果该论证为归纳论证, 那么只要证明它所基于的证据是错误的 或虚假的就可以了。
另一种批判方式是表明该论证包含了无 效的演绎论证或弱的归纳概括,在这种 情况下,使用反例是一种特别有力的方 式。
第一讲 什么是哲学
海德格尔 :WAS IST DAS-DIE PHILOSOPHIE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ien+sophia=philosophy
费录所费亚—理学—玄学—格致—哲学
一、哲学的研究对象
1、哲学起源于对普遍性问题的好奇 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有普遍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对象即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
伦理学 :哲学田地的果实。源于苏格拉 底的道德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家们的看法
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划 分:
物理学 数学 神学(形而上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真迹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本原:(英 beginning,principle,first principled等,希腊 arche)它的本意是"始基",即最初存在的东西. “本原”是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元素。

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有不同的见解。

由古希腊阿纳克西曼德提出第一个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比较全面的概括:万物都由它构成,开始由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本体长存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属性)。

他们认为这就是万物的元素,也就是万物的本原。

伊奥尼亚哲学开始倾向于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体形态的物体中寻找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开始形成朴素的唯物论。

阿纳克西曼德鉴于这种观点在解释世界共同基础时存在困难,从而提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无定限体”)是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的本原说,认为火、气、水、土“四根”是本原;阿娜克萨哥拉热内本原是无限多元的“种子”(“同类部分”)。

原子唯物论者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与此相对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则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或思维的派生物中区寻求万物的本原,从而演变成唯心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先于现实事物可以独立存在的“数”(构成数的“一”和“不定的二”)是本原,事物是模仿数而产生的。

埃利亚学派的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则分别认为“一”(“神”)和不灭、不动、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本原。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认为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念是本原(已明显含有本体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提出具有本质含义的“形式”是本原。

由此逐渐形成在本原或哲学基本问题上两条基本对立的路线。

马克思注意哲学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也使用“本原”这个概念,但是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使用,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而言。

对于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叫做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主张世界上有两种互不依赖的本原,即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叫做二元论。

●先天综合判断版本一,from 外国哲学大辞典徐孝通主编先天:德国康德用语。

指独立于经验的,从已经存在的观念、定义和已经接受的观念内涵中引出结论。

康德认为先天指不来自经验而独立于经验的,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映像的,如时间、空间的感性形式与12范畴的知性形式,都是后天的,与先验有别。

综合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与“分析判断”相对,宾词概念不包括在主词概念之间的判断。

如“物体是有重量的”。

因他可使主词概念的意义有所增加,所以又称“扩充的判断”综合判断不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是经验论者所主张的通过经验综合而扩充知识的判断。

先天分析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独立于经验与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不能扩充知识的判断。

它从判断主词分析出宾词而取得知识,是唯理论所推崇的先天知识的来源。

具有必然性但不能扩大知识,也不能作为数学与自然学科成立的依据。

先天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与后天判断相对,独立于经验和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判断。

如2+2=4,康德认为有相对的先天判断与绝对的先天判断的区别,如一个人挖掘一栋屋子的及,他先天地就可以知道这个屋子会倒塌,这是相对的先天判断。

二绝对的先天判断则是指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其哲学体系中所说的先天判断均指绝对的先天判断。

在先天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关系上,康德又认为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因为分析判断无需经验支持,有先天判断的特征,但先天判断并不都是分析判断,因为有些先天判断是综合的,即他所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德国康德用语。

独立于经验与感官映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扩充知识的判断。

他认为它需以先天知识与后天经验为条件,而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满足其需要,故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

它是数学与自然科学可以成立的基础。

●理性“理性”是一种高级阶段的认识能力。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造成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

但是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理性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例如:康德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把它放在感性和理智之上。

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完全脱离经验去思维那些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灵魂”和“上帝”。

但康德是个先验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者。

他认为理性在思维理念时就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即“互相冲突”或“二律背反”。

因此,理性也不可能认识事物本来的面貌。

康德对理性一词还有一种广义的用法,即泛指包括他的感性、理智、理性在内的全部认识能力。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也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进行辨证的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却颠倒了客观世界同理性的关系,把理性当做造物主,说它是事物的本质和内核。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感性在认识过程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诸事物的内部联系。

理性不但不排斥感觉经验,而且是把感觉经验当做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唯一来源。

因此全部认识过程只能科学地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

●智思界[noumenon,意为“被思想的事物”或“理智的事物”,复数是:noumena,可译为“智思界”] noumenon也译为“本体”,noumena也就是本体的复数。

作为可理解对象或终极实在的事物,相对于现象——即“显现的或可感的事物”。

这个区别古已有之,并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充分的讨论。

但是此词特别的与康德有关。

在他的哲学中,智思体主要用于消极的意义,即某种超越于感性、直观或经验界限的东西、即超越现象世界的东西。

因此,智思体是不可知之物,用于表明可能知识的界限。

它只是纯粹理性设定以作为一切科学探究的起点。

在康德看来,这样的设定作为人类自由的条件尤为必要。

而且,我们如果把客观性归于它,我们就从一个没有内容的逻辑形式进展到一个必然的自在存在的对象,一个实证知识的对象。

在康德看来,这是一种辩证的谬误,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形而上学错误的根源。

智思体有时可与“物自体”交替使用,尽管他们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智思体之概念——它关涉于不应被思考作是感性对象,而是指通过纯理智认作是物自身的东西——是绝无矛盾的概念。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310智思体包含着物自体、还有灵魂、自由、上帝等等无条件事物的理念。

●生存(existenz)德国雅斯贝斯用于。

是作为自我存在的大全的第四种形式,是真正的自我存在。

认为生存与自我存在的前三种形式,即普遍意识、实存、精神均有所不同,前三者是世界的存在,是某种状况中的存在,而生存则是人的可能存在。

认为生存的基本范畴是自由、历史性、交往;生存本身是不能表述的,只有通过这三个范畴表现出来。

从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的生存是一种超越,从精神中的自我存在达到可能中的自我存在。

自我达到生存就发现前三者对世界的把握已经失败,达到一个界限,它说明生存是内心生活的活动,与理智的认识是对立的。

理智可以认识世界,但不能认识生存这个分理性的存在体。

生存的自由、理性和交往表现出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它不服从与任何必然性。

它是本源的存在,充满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普遍意识、实存和精神能动性的源泉。

认为生存又通过交往而与超越存在发生关系,超越存在是生存的基础,生存出于超越存在之中。

因此,生存是作为主题的自我存在的大权本身,而客观的大权则是主体的大全的对应物,一切存在是生存的现实化和客观化。

雅斯贝斯认为生存是他的哲学的中心,是他的哲学的主要对象,理性是其认识客体,并称自己的哲学为生存哲学。

语录解释●“能被思维者与能被存在者是统一的”(巴门尼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

巴门尼德在《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东西,或者就是不存在。

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

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

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

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也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

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

”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同时也说明存在是有限的,因为它有一条最后的边界。

再次存在是不动的,被“巨大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

存在是“同一的、永远在一个地方,居留在同一个地方,拘留在自身之内”。

只有具备这些规定性的东西才是思想和理性的对象,换言之,思想和理性的对象只能是超感性的、永恒的、不动的、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

认识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走上了真理之路,意见的对象是充满阴与阳、左与右、冷与热、光明与黑暗、轻与重、稀薄与稠密、雌与雄等等多=多种对立的现象界。

这个世界由于充满了对立与矛盾,因此必然是一个运动生灭、多样可分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是意见或感性认识的对象,而非理性思想的对象,因此巴门尼德把存在与不存在、本体与现象、思想与意见区别对立起来,于此相关的,还区分了一般与个别、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一与多、连续与间断、分与不可分。

因此即确立存在于不存在两个世界的对立。

另外,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和主题相关的东西,或者说,只有主体能够认识的东西,进入主体思想范围内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客体的存在与否与主体的认识程度相关联。

离开主体,超越主体思想以外的东西都是非存在,即使存在,也没有价值和意义。

巴门尼德的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甚远,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相统一命题的建立,无不可追溯到巴门尼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