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研究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人的幸福感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不同民族和个体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体验,人类的历史长河也积累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论述。近年来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度膨胀而产生的全球性的道德信仰危机,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引起了人们对幸福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西方心理学由此掀起了一股研究幸福感的热潮。在对幸福的研究中,西方心理学形成了两大研究流派,即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前者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享乐主义幸福观把幸福等同于愉悦或快乐这一看法由来已久。亚里斯提卜第一个提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霍布斯认为快乐在于人类欲望的成功追求。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则认为通过个人对最大快乐和自身利益的追求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享乐主义的幸福观从狭窄地关注身体的愉悦到广泛地关注欲望和自身利益,有许多形式。享乐主义幸福观倾向于一种广义的快乐概念,主要指幸福是主观的快乐和相对于不幸的幸福体验,包括一切对生活好坏的判断。快乐可从各种领域的目标成就和价值结果中得到,不过最终着眼点在于快乐,即对愉快的生活感受。
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主观愉悦并不等于幸福。幸福不仅指快乐,还在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实现,是个体力量和真正本质的实现。这一流派一般从精神领域、道德领域来定义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完善论幸福观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反思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从西方哲学中完善论幸福观的传统出发,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发展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在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不管是就享乐主义的幸福观还是理性主义幸福观,都是现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缺乏的,也是如今整个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只有我们明白幸福的含义,才可以找到幸福的源泉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国最近几年由《瞭望东方周刊》发起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调查活动采用著名学者奚恺元主持研究的幸福学评价体系,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速度、文明程度、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等12类具体指标。调查结果如下:
2007年度杭州、沈阳、中山、宁波、青岛、台州、珠海、上海、北京、成都
2008年度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
2009年度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
2010年度青岛、杭州、成都、大连、金华、威海、无锡、长春、惠州、宁波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上海、深圳、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不在最幸福的城市范围之内。“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不仅是令中国人,也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在如今这个经济发达,物质丰腴,人们不愁吃穿的时代还如此不幸福?经过调查发现以下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幸福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老爱比较。在现代这个物欲很流、经济发达、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缺乏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
缺乏奉献精神。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因救人而遭到诬陷的事件,77岁老汉下河搭救轻生女早年曾救人反被诬陷;大巴司机停车救人反被指为肇事等等事件屡次发生,搞的人心惶惶,使人们的奉献之心大打折扣。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
不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而一旦人的欲望占据了人的大半个心灵,它就是无底的深渊,它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相互不信任。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弄虚作假,特别是在官场、职场,人们开始遗弃曾经的诚信,以此“保护”自己。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过于焦虑。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过于斤斤计较。在这个物欲横流,个人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的社会,人们不但奉献的越来越少,反而计较得越来越多。除了在对金钱、对地位、对虚荣等方面的斤斤计较外,对身边的家人、朋友、陌生等也仅仅计较,让这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因为过多的计较而变得更加冷漠,缺乏和谐,缺乏关怀和爱,那幸福又何来呢?
思考完了我们为什么会不幸福后,我们是不是该清醒的认识到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曾经的幸福的。不管我们现在是多么的不幸福,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渴望得到幸福的。那么如何才可以获得幸福呢?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本-沙哈尔是“哈佛红人”,他在哈弗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 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