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文学

合集下载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古代文学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三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一、诗歌(1)三曹曹操:“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的特色。

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国文学家。

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

代表作《》《白马篇》《洛神赋》。

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

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4)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

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

(5)谢灵运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一派,“陶谢”并称。

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

文赋有《山居赋》。

二、历史散文(1)范晔,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

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2)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编纂了《》。

它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体史书。

三、文论(1),与其弟陆云称“二陆”,著有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其宗旨是为了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

(2),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分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齐名,并称“三曹”。

虽然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却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使他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十多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欲立之为嗣”。

但曹植后来的表现却令曹操屡屡失望。

这与曹植的性格有关。

早年的曹植,由于深得曹操的宠信,过着贵公子生活,沉湎于优游宴乐,又因其才高,颇有些恃才傲物、盛气凌人。

据《魏志·陈王传》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而饮酒误事,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据史料记载,醉酒的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违背礼制,《曹操集》记载曹操当时“异目视此儿矣”,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而之后战场上的一场大醉更是注定了他在争夺嗣位上的失败:据《魏志·陈王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派曹植率兵攻打关羽,解曹仁之围,但在这军情如火的紧要关头,曹植却喝得烂醉如泥,不能受命,令曹操对他无可奈何,悔而罢之,从此绝了立他为嗣的心。

曹植的耿介狂傲、任性而为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这却成就了一个卓越的文人。

事实的确如此。

在文学上,曹植为诗为文都极具才情,明代的批评家张溥说他“集备众体”,又说曹植:“自然深致,少逊其父;而才大思丽,兄似不如。

”曹植的创作对“建安风骨”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被推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称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创作,引领一时风气,并诠释了“建安风骨”,被刘勰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文心雕龙》)。

兼之他还是个文学全才,他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

如其《洛神赋》一出,可谓当时无人能与争锋;而他又“集备众体”,各体文章今存九十二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书启、杂说、序论等都继有成就。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二章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 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 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噭々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杂诗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 拟西北有高楼诗 • 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丕——秀气
• 曹操卞氏所生长子。生于军,长于乱。能 文,能武。诗赋文兼善。
• 1、铺张浮华,有公子气 • 2、各体兼善,有才子气 • 3、颇出李陵,有悲苦气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 初平之元,……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 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 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 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 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 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 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 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 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 厌。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诗——霸气
• 一、精通音律,长于乐府
曹操诗22首,全部是乐府诗。但不袭旧法,有 所新变 1、依前曲,作新词 2、依旧题,作新曲 3、创曲词,写实事 4、改曲词,写实事 二、慷慨悲凉,长于各体 1、曹操与毛泽东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第二章三曹与建安七子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1

三曹
2
建安风骨
3
建安七子
4
阮籍与嵇康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三曹
• 一、三曹 • 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时期通常从汉末黄巾起义算起,到三国鼎立时期魏明帝景初(公元237—240年)末年为止,包括五十多年的时间。

在汉末大动乱的时代,战场上群雄并峙,逐鹿中原;文坛上俊才云蒸,作家辈出。

诗人们秉受时代的豪气,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形成了浑厚、刚健、质朴的风格和慷慨悲凉的情调,这就是后代所称颂的“建安风骨”。

由于三国之中曹魏集团的文学成就最高,因此建安文学主要指曹魏文学。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凭借其政治地位吸引了一大批文士聚集在自己的周围。

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想依附曹氏集团为平定天下做一番事业。

这就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文学史上所说的“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本人又是杰出的文学家。

他不但开创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而且诗歌以沉雄刚健的气势成为建安文士的表率,散文以清峻通脱的风格开出崇尚通达的魏晋文风。

曹丕诗歌风格清婉,感情真挚,更多地继承了汉代文人诗的传统。

曹植一生因前后期的生活遭遇不同,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史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典型特征。

他是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赋作家,对五言文人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以外,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六人都属于曹魏集团。

此外还有蔡琰、左延年等作家。

他们都经历了汉末战乱,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在建安年间,作品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也有各自的特色。

曹魏集团的政治需要改变了取士的标准,促进了建安学术思想的解放。

并催生了建安文人普遍推崇真性情的思潮,这种观念反映到文学之中,就形成了建安诗歌对人生永恒价值的共同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曹和建安文人重视文章的价值,提倡壮思与文采并举的文学创作观。

在辞赋方面,他们由汉代的大赋转向抒情小赋,在文章方面,散文风格普遍转向清新通脱,骈文也在此时形成。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三曹”、“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中坚力量,“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则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个,他们大多数依附于曹操父子的邺下文学集团。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文学史上习惯于将包括此期甚至前后短时期之内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它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骨干力量,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魏武帝曹操像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微贱但是有安定天下的抱负和谋略,以镇压黄巾起义发迹,后又率兵讨伐乱臣董卓,羽翼渐丰之后,他于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献帝迁都许昌,并先后自封为“魏公”、“魏王”,俨然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

他文武兼备,精通书法、音乐、围棋等,尤其喜好文学,亦礼贤下士、尊崇人才,在他的扶持下形成了有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善于运用乐府旧题反映乱离的社会现实,以此表现他渴望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

尤其是他的诗歌在对时光荏苒、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于慷慨激昂当中体现出古直悲凉的风格,从而奠定了建安文学的情感基调。

其主要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

《蒿里行》像一幅历史画卷,真实地描绘了拥兵自重的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短歌行》则是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等等。

曹操尤擅作四言,《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作为千古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

鉴于曹操诗作极其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故其诗有“汉末实录”之誉。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国开国皇帝。

自小聪慧伶俐的他喜好文学,称帝后依旧笔耕不辍。

曹丕擅长作乐府诗与古体诗,诗风便娟婉约,内容大致是抒发一己襟怀,尤其是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之作写得深情绵邈、缠绵悱恻,这类诗歌以《燕歌行》为代表。

建安文学,三曹

建安文学,三曹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 的特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 形象。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 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 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 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 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 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 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两 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 《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 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 (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 高飞”(阮瑀《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建安诗歌带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 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刘勰 《文心雕龙· 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 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平原侯植诗序》), 王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刘 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

现存诗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反映汉 末社会动乱的经过,慷慨悲凉;散文则多切政 事,清峻通脱。他的诗对后代影响深远。原集 已散佚,今人重辑为《曹操集》。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梁〕钟嵘《诗 品》卷下) 嵘《诗品》以丕处中品,曹公及睿居下品。 今或推曹公而劣子桓兄弟者,盖钟嵘兼文质, 而后人专气格也。然曹公才力实胜子桓。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臼所 勒 成 垂 篇 ”。曹 小 今存 诗 歌 t 首。 几
品 ,并且 再视 和 提 侣文 学 ,这 些都 有 助 时 代文 学 的繁 荣 与
发展 。但 是 政 治权 力 的介 入也 给 文一 来不 良影 响 。二 曹操 带
纵 文 风 , 以 臼己的 审关 趣 味左 右文 坛 , 从而 消解 了文十 的 刨

中国 文 砑宄
论 三 曹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影 响
。 巩 建 鹏
摘 要:在魏晋南北朝 文学史上 ,三曾是 曾魏皇族文学集 团的中坚人物 、核心 力量。他们不但是政 治领袖 ,而且 是文学领袖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对其与文学的关系作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 中国 文学在建安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忐・ 魏 ・ 思 王植化 》 载 : “ }尝 视其 文 ,谓 植 日: 陈 太 H 汝 情 人邪 ? ’植 跪 日 : I I 为论 , 下笔成 章 ,顺 面
( )喜 好 文 学和 创 作艾 绩
《 心 雌 龙 ・时序 》 云 : “ 武 以干 王 之 , 雅 爱 诗 文 魏 H
舍 ,欲 秋 夏读 {”。 曹 称 坝 他 “ 佳 诗 f 籍 ,虽 存 5 4 J好 ; 文
旅 ,于 不释 卷 ” 。曹植 追 念他 “ 既总 庶政 , 览儒 林 ,身 著 。
建安
( 1 ), 琳 、徐T 、刘 祯 、席 场在 疚疫 中逝 27
世,曹 小 / 分伤 心 ,亲 [为陈琳 、徐T 、刘祯 、应 场 、繁 钦 』

忐 ・ _ ・ 思 植 传 》说他 “ } 魏 } 陈 5 年 岁余 , 诵 读诗 、论 及辞 赋 数 I 蔷 文 ”。 《 录 》 云 : “ 少而 好 赋 ,其 、 刀 , 前 余 ’ 所 尚 也, 雅好 慷 ,所著 繁 多 。 ”存邺 城 , 1 邯郸 淳 从荆 州 柬 归曹 操 时 ,曹 植与 他 十见 党 能 “ ¨ 诵俳优 小 说数 丁 。 ’ ’,可 见 曹俏 读 的 功夫 。曹植 年之 所 以深 得 父亲 曹操 的 器重 ,

(完整版)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完整版)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姓名:苟侦桢准考证号:130411326176摘要: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尤以三曹最著名,他们对当时的文学有着莫大的贡献,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三曹影响贡献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在建安七子中,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最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

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一、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还建立了曹魏政权.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费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

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年间诗文一大家.在曹操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为主,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和民生疾苦的忧患。

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突破,晋人黄侃在《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

"①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恒一下纯乎魏响。

"②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与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

六年级下古典文学知识:建安文学三曹 全国通用 PPT

六年级下古典文学知识:建安文学三曹 全国通用 PPT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 jīn),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是政治家。在选用人才方面,他强调“唯才是举”,让很多本来家族地位很低但是 很有才华的人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使北方的经济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
他是书法家。
他是文学家。尤其是诗歌好。他写的四言诗,是《诗经》之后,水平最高的。
语言古朴,气势宏伟,慷慨悲凉。
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 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曹植(192-232),字子建,生前曾为 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 王。
曹丕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成就都很高,尤其是一首《燕歌行》,是现在看到的最早 的完整的七言诗,为后代七言诗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
燕歌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qiāng)晨鸣声 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三曹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汉献帝刘协,年号建安。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
曹操,小名阿瞒,还有个名字叫吉利,字孟德。
他是军事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无数次战役,灭掉袁绍、吕布等等多 路诸侯,降服了乌桓、鲜卑等北方的少数民族,统一了北方。他也因为自己的战功, 被封为魏王,后来他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他就被追封为魏武帝。

三曹与建安文学

三曹与建安文学

、八、•前言汉魏时期文学逐渐向内发现了人,走向人的自觉和抒情的自觉。

但此时的诗歌艺术处于文人诗发展的前期,诗史的演变更多受到政治文化背景的作用,而其内部的因素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也就是说文人身份的独立性和诗歌艺术的独立性还不够。

因此,在文学走向自觉中也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文人抒怀的特征也与作家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一、文人悲怀与政治认同(一)宏观背景。

汉代文人对政治依存度高,思想和创作都宥于社会政治的统治。

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经学昌盛限制了诗人的创作自由。

由于汉末历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大一统的政治和思想控制瓦解,文人身份相对独立,文人思想获得解放。

在此过程中,文人们追求建功立业、匡救天下,又有感于社会的离乱、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一方面他们通过诗歌抒情言志,表达忧国忧民、感时伤乱之痛,另一方面将事功不朽与文章不朽同视为人生理想。

文人乃脱出两汉经学的桎梏,从以经国为主要价值发展到以艺术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

建安时期,文人悲情的自觉抒发得益于身份和思想的解放。

刘师培在《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中说:“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悦:悦则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

”n如I 口}因此,建安文学的悲怀抒发有缘情、慷慨、尚通的一面。

与汉人相比,建安文人更侧重于将文学看作表情达志、宣泄情感之具,这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文学自觉后更注重个人抒情,又逢乱世,抒情中就免不了带上悲剧色彩,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

文学自觉的前提条件是文学自身的价值与功用为社会认可。

从建安时期开始,统治者便逐步肯定文学的价值,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人的身份地位也相应的提高。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围绕他们聚集了“七子”、蔡琰等众多文人。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时期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他们引领诗歌走向文学的自觉,“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诗之作矣,情以告哀” (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锺嵘《诗品》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 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 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 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 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曹丕(187年冬-226年 6月29日),字子桓,三 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 帝。其抒情诗婉约曲折、 缠绵悱恻。比《古诗十 九首》里的抒情诗更好 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 心理活动,丰富了人物的 形象,使之可见可感。
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观沧海》) 写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 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 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 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 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 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 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 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 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建安文学之三曹

建安文学之三曹

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
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之文:清峻通脱
《祀故太尉桥玄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 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 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又 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 斗酒只鸡过相沃酹lèi ,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 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 薄奠,公其尚飨!
刘勰评建安文学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 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丕(187—226) , 字子桓。魏文帝, 曹操次子,文武兼 备。 建安二十五 (220)年篡东汉, 国号魏 ,都洛阳 , 改元黄初。曹丕和 父亲曹操、弟弟曹 植齐名,合称“三 曹”。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现存辞赋约30篇,诗40首。 《 燕歌行 》是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 语言清丽委婉。 《典论 ·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作 品。 散文《与吴质书》表达对亡友的思念, 悲壮慷慨,颇有建安风力。
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 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 之,刘答“是熙妻”,顾亩发髻,以巾 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 死矣”!遂见纳,有宠。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 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 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 年破贼正为奴。” 《世说新语》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 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 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余篇, 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 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才学足以著书, 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闲历观诸子之文,对之 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 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至其五言 诗,妙绝当时。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 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 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诸子但为未及 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 生可畏,来者难诬,然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三曹及建安文学研究

三曹及建安文学研究
“三曹”父子 与建安文学
曹操的生平及性格
一、年少聪慧,博览群集 机警智勇,好学思专 世知名人士的赏识 二、初登仕途,锋芒毕露 棒杀犯禁,威震洛阳 除残去秽,名噪济南

三、逐鹿中原,芟夷群雄
(一)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二)征袁术,伐陶谦,战吕布 (三)大战官渡,消灭禁敌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

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 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 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 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 飨之。
《抑兼并令》(收田租令)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 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 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 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 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 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 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 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修卢植坟墓令(告涿郡太守令)》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 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干也。昔武王入殷, 封商容之闾;郑丧子产,而仲尼陨涕。孤 到此州,嘉其馀风。春秋之义,贤者之后, 有异于人。敬遣丞掾修坟墓,并致薄醊, 以彰厥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简述建安文学的重要影响——曹植在建安时期诗歌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学院:文学院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3级完成日期:2016年4月6日指导教师:***简述建安文学的重要影响——曹植在建安时期诗歌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摘要:首先浅析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即“建安风骨”的释义,然后简述建安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为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代表人物以及文学影响。

在三个阶段中重点考量曹植所处的第三阶段,将曹植诗作具体按内容划分为5种类型,分为公宴诗、酬答诗、拟作诗、纪丧乱诗、抒怀言志诗,分别举例鉴赏曹植这五类诗的文学成就,最后论述为何曹植成为建安文学之冠冕,曹植在建安诗歌文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建安文学;建安风骨;曹植;三曹Lu Xun’s Father Complex(Times New Roman,三号,居中)(空一行)Abstract:(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Lu Xun’s childhood experience……(Times New Roman 小四)(空一行)Key words:(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Father complex;Forget;Passing(Times New Roman 小四)注明:中文摘要用中文标点,英文摘要用英文标点目录一、“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1)二、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 (1)(一)、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 (2)(二)、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 (2)(三)、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 (3)三、曹植对建安诗歌文学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一)在文学的艺术性方面 (7)(二)在文学的社会价值方面 (8)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研究综述 (10)研究资料索引 (15)一、“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建安”为东汉末年献帝第五个年号,自公元196年-公元220年,时值乱世,群雄割据,雄才辈出,在破坏与重建的时代中,这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这样描述当时文坛的盛况: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曹植)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王粲)委质于汉南,孔璋(陈琳)归命于河北,伟长(徐干)从宦于青土,公干(刘桢)徇质于海隅;德琏(应玚)综其斐然之思;元瑜(阮瑀)展其翩翩之乐。

文蔚(路粹)、休伯(繁钦)之俦,于叔(邯郸淳)、德祖(杨修)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又及“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宋代范温《潜溪诗眼》中说,“建安诗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壮。

……最为近古者也。

”李白诗作“蓬莱文章建安骨”,后世称建安时期文学为“建安风骨”。

“‘风’是指作品有充实的内容和真实的感情,‘骨’是指作品刚健有力的语言风格。

建安文学大都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

”1在这熠熠生辉的文学盛世中,明代钟嵘赞誉曹植“为建安之杰”“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也”,曹植在建安文学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

二、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文学的发展,必与时代的潮流相契合。

建安时期正值东汉末年,董卓篡权、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朝堂衰落,大一统政权名存实亡,生于乱世的文人墨客一腔报国之心、济世之怀,满怀政治抱负,曹操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丕言“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曹植意愿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随着东汉政权的衰亡,汉代官学崩溃,经学思潮也逐步衰落2。

汉朝奉儒学为经典、不可更改。

因此汉代只有“诗经学”,而无“诗学”。

自曹操始,建安诗歌打破了儒家经学的禁锢,使用诗歌抒怀言志,开始了诗歌的自觉创作。

鲁迅称曹操为“改造诗歌的祖师”,称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建安时期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创作过渡的时期。

1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3页。

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1页,“两汉经学之盛,初本皆在官学。

官学掌之博士,博士传诸太学诸生,及桓、灵之间,党议祸起,太学首离其难, 所诛党人, 十九皆太学生也。

官学之徒,一时几尽。

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或隐居乡里,闭门授徒。

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 天下分崩, 人怀苟且, 纲纪既衰, 儒道尤甚。

”随历史年代、地域背景、作家作品的特征和影响的不同,建安时期文学发展的风格以及文学的社会价值都具有阶段性,我们将它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曹操沿用乐府旧题,抒胸怀壮志、叙现世新事,这是从前从没有过的,是对诗歌一次创造性的革新,也是诗歌自觉性发展的第一步。

据说《薤露行》与《蒿里行》两首,就去原用于送葬哀思,曹操所新作则是借古题写新事,记叙何进、董卓之乱与军阀兴兵的重大事件,钟惺的《古诗归》将两者并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步出夏门行》原多是叹人生无常或求仙问道,但曹操用于写北征途中的壮阔景象,著成《观沧海》等千古名篇。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文章力畅清峻、通脱。

曹操的文章如燕赵暮将,气势宏大、厚重、深沉,其中包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诗文中寄予了自己对世人的感慨与自己的宏图伟志。

应是刘勰所言“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的最佳典范。

(二)、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曹操广纳贤士,幕下也招揽了许多文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孔融外其余皆是曹操属下。

曹操将政治中心迁于邺城之后,文人生活相对安定的同时,又处于战乱、灾荒、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曹丕等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一部分是如曹丕的《黎阳作》、《董逃行》、《至广陵马上作》等的从军途中作诗,“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动荡的社会现实的纪事诗。

但大多为“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的“文士气”诗歌作品。

以最负盛名的曹丕的《燕歌行》为代表的思妇诗和游子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将乐府民歌风调与“文士气”和谐的融合,语言逐渐转向工丽,诗作的艺术性得以加强,则是建安时期诗歌文人化的表现。

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曹丕具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卷五)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理论,被认为是文学走向自觉时代的标志。

3《典论·论文》中还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类,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次论述文体,也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论”,最重要的,其中提出的“诗赋欲丽”的文学主张,更是打破传统儒家思想文学要教化、讲伦理的束缚,着重于文学的艺术3王巍:《曹操·曹丕·曹植》,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第74页。

性,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觉地重要理论表征。

曹丕对后世文学的另一重大影响,就是提升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汉代辞赋常被看作是“童子雕虫篆刻”的小技,“壮夫不为”(《法言·吾子》扬雄),而曹丕却不认同,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更有甚言,“人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与王朗书》)。

除立德扬名者可以不朽,其次就是著篇章的辞赋作家。

曹丕以文帝之尊,将文学置诸如此高的位置,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即使在众多的同时代的文学大家中,曹植也可说是最负盛名的作家,“年十余岁。

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同年代的邯郸淳“叹植之才,谓之天人”;丁翼称其“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后世如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钟嵘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诗品》);《世说新语》谓其“七步成章,世目如绣虎”,可见其天造之才。

曹植的文学创作因其生平遭遇与生活境况可分为两个阶段,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前期曹植为曹氏公子,贵族纵放,无忧无虑,作品的情调或从容不迫,或少年意气,后期则境况急转直下,被迫名号几易,数迁贫瘠之地,饱尝穷困、流离之苦,又遭诽谤之名,胸有壮志而难受重用,再无欢愉,只剩哀愁之音,文笔苍劲内敛。

1.公宴诗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之前,曹植的日常生活基本都在邺城,邺城“俊下云蒸”,曹丕、曹植兄弟蔚为邺下文人的核心,这一时期的曹植创作,可以归为建安文学的第二阶段,宴饮欢乐、公子贵游,如《名都篇》、《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箜篌引》等公宴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描写贵族纵放生活,有时夹杂一些人生思考与少年志气。

如《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寒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踘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诗作写京洛少年斗鸡走马、射猎追兔的热烈无忧的生活,极尽夸饰之能,场面宏大。

气氛热烈。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二句,也体现出作者对于逝者不可追的人生思考。

2.酬答诗与邺下文人的交流酬答之作,也是此时曹植诗作的一大主题。

这类诗主要抒写友情,是邺下文人生活与曹植人际关系的重要参考,在一些诗作中也可见曹植思想追求与真情实感。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

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

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可怜。

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

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赠徐干》史载徐干:“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魏志·本传》)曹植在本诗中对徐干有德行、有才干却不得意的生活境况表现了同情,同时,也以朋友的身份表达了对徐干的鼓励、安慰和赞扬,清诗论家陈祚明称赞:“友谊真至。

‘知己谁不然’,亦寓不试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