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简述建安文学的重要影响
——曹植在建安时期诗歌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学院:文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3级
完成日期:2016年4月6日
指导教师:***
简述建安文学的重要影响
——曹植在建安时期诗歌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摘要:首先浅析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即“建安风骨”的释义,然后简述建安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为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代表人物以及文学影响。在三个阶段中重点考量曹植所处的第三阶段,将曹植诗作具体按内容划分为5种类型,分为公宴诗、酬答诗、拟作诗、纪丧乱诗、抒怀言志诗,分别举例鉴赏曹植这五类诗的文学成就,最后论述为何曹植成为建安文学之冠冕,曹植在建安诗歌文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建安文学;建安风骨;曹植;三曹
Lu Xun’s Father Complex(Times New Roman,三号,居中)
(空一行)
Abstract:(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Lu Xun’s childhood experience……(Times New Roman 小四)
(空一行)
Key words:(Times New Roman,小四,加粗)Father complex;Forget;Passing(Times New Roman 小四)
注明:中文摘要用中文标点,英文摘要用英文标点
目录
一、“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1)
二、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 (1)
(一)、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 (2)
(二)、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 (2)
(三)、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 (3)
三、曹植对建安诗歌文学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
(一)在文学的艺术性方面 (7)
(二)在文学的社会价值方面 (8)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9)
研究综述 (10)
研究资料索引 (15)
一、“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建安”为东汉末年献帝第五个年号,自公元196年-公元220年,时值乱世,群雄割据,雄才辈出,在破坏与重建的时代中,这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这样描述当时文坛的盛况: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曹植)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王粲)委质于汉南,孔璋(陈琳)归命于河北,伟长(徐干)从宦于青土,公干(刘桢)徇质于海隅;德琏(应玚)综其斐然之思;元瑜(阮瑀)展其翩翩之乐。文蔚(路粹)、休伯(繁钦)之俦,于叔(邯郸淳)、德祖(杨修)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又及“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宋代范温《潜溪诗眼》中说,“建安诗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壮。……最为近古者也。”李白诗作“蓬莱文章建安骨”,后世称建安时期文学为“建安风骨”。“‘风’是指作品有充实的内容和真实的感情,‘骨’是指作品刚健有力的语言风格。建安文学大都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1
在这熠熠生辉的文学盛世中,明代钟嵘赞誉曹植“为建安之杰”“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也”,曹植在建安文学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
二、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
文学的发展,必与时代的潮流相契合。建安时期正值东汉末年,董卓篡权、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朝堂衰落,大一统政权名存实亡,生于乱世的文人墨客一腔报国之心、济世之怀,满怀政治抱负,曹操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丕言“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曹植意愿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随着东汉政权的衰亡,汉代官学崩溃,经学思潮也逐步衰落2。汉朝奉儒学为经典、不可更改。因此汉代只有“诗经学”,而无“诗学”。自曹操始,建安诗歌打破了儒家经学的禁锢,使用诗歌抒怀言志,开始了诗歌的自觉创作。
鲁迅称曹操为“改造诗歌的祖师”,称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建安时期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创作过渡的时期。
1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3页。
2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1页,“两汉经学之盛,初本皆在官学。官学掌之博士,博士传诸太学诸生,及桓、灵之间,党议祸起,太学首离其难, 所诛党人, 十九皆太学生也。官学之徒,一时几尽。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或隐居乡里,闭门授徒。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 天下分崩, 人怀苟且, 纲纪既衰, 儒道尤甚。”
随历史年代、地域背景、作家作品的特征和影响的不同,建安时期文学发展的风格以及文学的社会价值都具有阶段性,我们将它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
曹操沿用乐府旧题,抒胸怀壮志、叙现世新事,这是从前从没有过的,是对诗歌一次创造性的革新,也是诗歌自觉性发展的第一步。
据说《薤露行》与《蒿里行》两首,就去原用于送葬哀思,曹操所新作则是借古题写新事,记叙何进、董卓之乱与军阀兴兵的重大事件,钟惺的《古诗归》将两者并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步出夏门行》原多是叹人生无常或求仙问道,但曹操用于写北征途中的壮阔景象,著成《观沧海》等千古名篇。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文章力畅清峻、通脱。曹操的文章如燕赵暮将,气势宏大、厚重、深沉,其中包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诗文中寄予了自己对世人的感慨与自己的宏图伟志。应是刘勰所言“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的最佳典范。
(二)、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
曹操广纳贤士,幕下也招揽了许多文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孔融外其余皆是曹操属下。曹操将政治中心迁于邺城之后,文人生活相对安定的同时,又处于战乱、灾荒、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曹丕等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一部分是如曹丕的《黎阳作》、《董逃行》、《至广陵马上作》等的从军途中作诗,“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动荡的社会现实的纪事诗。但大多为“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的“文士气”诗歌作品。以最负盛名的曹丕的《燕歌行》为代表的思妇诗和游子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将乐府民歌风调与“文士气”和谐的融合,语言逐渐转向工丽,诗作的艺术性得以加强,则是建安时期诗歌文人化的表现。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曹丕具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理论,被认为是文学走向自觉时代的标志。3《典论·论文》中还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类,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次论述文体,也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论”,最重要的,其中提出的“诗赋欲丽”的文学主张,更是打破传统儒家思想文学要教化、讲伦理的束缚,着重于文学的艺术
3王巍:《曹操·曹丕·曹植》,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