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共35页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文学概论引言一、什么是文学理论二、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三、如何学习文学理论文学的形象性第一节文学形象的内涵一、文学以形象反应生活(一)文学与科学的区别(二)文学形象释义二、文学形象是作家的创造(一)文学形象与特殊对象(二)文学形象的美第二节文学形象的特征一、具体与概括的统一二、描写与造型的统一三、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第三节文学形象的多样性一、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多样性二、文学形象的主要表现形态文学的情感性第一节文学情感的内涵一、文学离不开情感二、文学情感的三个层次(一)情绪(二)情感(三)情操第二节文学情感的表现一、文学情感的三大机制(一)情感的信号机能(二)情感的自控机能(三)情感的创造机能二、文学的情感表现方式第三节文学的情理关系一、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一)文学情感的功能(二)文学情感的实践性二、理性是文学创造的导向(一)创造理性的重要性(二)创作理性的实践性三、文学创作的情理融汇论(一)情理融汇的理论(二)情理融汇的创造实践(三)清理融汇的社会效应文学的审美性第一节文学审美性的内涵一、审美性是对文学特性的深层把握(一)何谓文学的审美性(二)文学的审美形态二、文学审美性的构成(一)文学客体的审美属性(二)创作主体的审美条件第二节文学审美性与形象性、情感性的关系一、审美性与形象性的关系二、审美性与情感性的关系三、审美性统驭形象性、情感性第三节文学综合审美功能及美誉一、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一)文学综合审美功能的构成(二)文学功能统一在审美功能中二、文学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一)美育的目的和特点(二)文学对美育具有特殊意义文学是语言艺术第一节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之比较一、形象的意向性(一)意向性的局限(二)意向性的长处二、形象的丰富性(一)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二)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三)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三、形象的深刻性第二节文学语言的特征二、凝练含蓄三、富于感情色彩四、富于音乐美五、模糊朦胧美第三节文学语言的构成和锤炼一、文学语言的构成(一)人物语言(二)叙述人语言二、文学语言的锤炼(一)丰富文学语言的途径(二)锤炼文学语言的原则文学作品的构成第一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二、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二)文学作品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三)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第二节文学作品内容的要素一、题材(一)题材的形成(二)题材的性质(三)题材的开掘二、主题(一)主题的形成(二)主题的性质(三)主题的把握三、人物四、情节五、环境第三节文学作品形式的要素一、结构(一)结构的原则(二)结构的形态(三)结构的把握二、语言第一节体裁的形成、发展与分类一、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二、体裁的分类和方法第二节诗歌一、诗歌的特点(一)言志缘情,浮想联翩(二)击节吟咏,曲尽其妙(三)含而不露,形象鲜明二、诗歌的分类(一)叙情诗(二)叙事诗(三)格律诗第三节散文一、散文的特点(一)题材广泛,联想丰富(二)形散神聚,结构灵活(三)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二、散文的分类(一)叙事散文(二)抒情散文(三)议论散文第四节小说一、小说的特点(一)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二)有生动、完整地故事情节(三)具体地、灵活地描写人物活动环境二、小说的分类(一)长篇小说(二)中篇小说(三)短片小说(四)微型小说第五节戏剧文学一、戏剧文学的特点二、戏剧文学的分类第六节影视文学一、影视文学的特点(一)视觉性形象(二)动态性描写(三)影视性语言(四)蒙太奇方式二、影视文学的分类(一)电影文学(二)电视文学文学的创作过程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准备和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准备(一)深厚的生活基础(二)科学的进步的世界观、审美观(三)艺术修养和写作技巧二、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一)积累素材阶段(二)艺术构思阶段(三)艺术传达阶段第二节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一、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艺术真实的品格二、文学的倾向性第三节文学典型和典型化一、文学典型(一)文学典型与文学的典型性(二)典型人物的特征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关系(一)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动(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作用三、典型化(一)典型化的过程(二)典型化的方法文学的创作思维第一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一、形象思维(一)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二)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抽象思维第二节灵感思维与模糊思维一、灵感思维的生成与特征二、模糊思维的提出与表现(一)何谓模糊思维(二)模糊思维的客观存在(三)模糊思维的创造表现三、创作思维的互相渗透第三节创作思维的多功能一、直觉功能二、定向功能(一)搜奇索异,跟踪追求(二)道听途说,欣然命笔(三)思维反馈,创造形象三、想象功能(一)联系性想象(二)幻觉性想象(三)虚构性想象四、情感功能(一)动力效应(二)提炼效应(三)结构效应(四)移位效应五、理智功能(一)保证定向功能的正确性(二)保证作品的社会效果(三)保证创作的顺利完成文学的创作方法第一节创作方法的两大潮流一、创作方法二、现实主义(一)现实主义的演变过程(二)现实主义的特征三、浪漫主义(一)浪漫主义的演变过程(二)积极浪漫主义(三)消极浪漫主义第二节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一、古典主义(一)产生背景(二)基本特征二、自然主义三、现代主义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的创作方法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征二、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三、社会主义时期时期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一)革命现实主义(二)革命浪漫主义(三)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的风格流派第一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文学的风格二、风格的形成(一)客观的因素(二)主观的因素(三)创作实践因素第二节文学风格的特征一、时代特征二、民主特征三、社会特征四、文体特征五、个人特征六、审美特征第三节文学流派及其多样化一、文学的流派二、文学流派的形成(一)文学发展要求(二)思想潮流影响(三)社会变革促进三、文学流派的特征(一)政治倾向性(二)文艺思潮性(三)审美共同性(四)国际流动性四、文学风格流派的多样化(一)提倡风格流派多样化(二)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当前表现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第一节文学与经济基础一、经济对文学的决定作用二、文学对经济的反作用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第二节文学与上层建筑一、文学与政治(一)文学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二)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三)对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要求二、文学与道德三、文学与哲学四、文学与宗教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创新第一节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艺的产生(一)文艺产生的几种说法(二)文艺产生的唯物史观二、文学的发展(一)文学发展有其继承性(二)文学发展的规律三、文学在发展中的继承渠道(一)思想内容的继承(二)艺术形成的继承(三)创作方法的继承第二节文学发展与文学交流一、民族形成与民族文化二、民族文学的交流原因与影响方式(一)交流原因(二)影响方式三、文学交流的渠道(一)思想内容的交流(二)艺术形式的交流(三)创作方法的交流第三节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一、正确对待中外文学遗产(一)掌握文学遗产的价值(二)继承文学遗产的科学方法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一)文学的民族化(二)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三)文学的中国特色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一、文学欣赏的性质(一)文学欣赏与接受美学(二)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二、文学欣赏的意义(一)通过欣赏发挥文学作用(二)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节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规律一、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一)欣赏的再创造(二)欣赏的再评价(三)欣赏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不可分割二、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三、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一)阶级的因素(二)民族的因素(三)历史的因素(四)共同美的因素(五)人性的因素第三节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文学欣赏能力的标志(一)敏锐的感受力(二)丰富的想象力(三)准确的判断力二、培养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二)坚持不断的欣赏实践(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四)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一、文学批评的性质二、文学批评的任务(一)评论作品(二)指导阅读(三)指导创作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标准一、文学批评标准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二、社会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一)真实性标准(二)思想性标准(三)艺术性标准第三节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原则一、文学批评的方法(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简介(二)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简介二、文学批评的原则(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二)客观公正原则(三)分析说理原则第四节文学批评家的修养一、理论修养二、思想道德修养三、生活实践修养后记。

文学原理第三章第一、二节 文学的形象ppt

文学原理第三章第一、二节  文学的形象ppt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
别林斯基在此思想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 别林斯基在此思想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 对典型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他说: 对典型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他说:“创 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 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 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 ……在一位具有真 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在一位具有真 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 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 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 这就是说,典型人物既是富于个性的、 这就是说,典型人物既是富于个性的、令 人感到陌生的;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人感到陌生的;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令人感 到熟悉的, 到熟悉的,是个别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艺术 形象。 形象。 •
第二节 文学典型
•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 •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 三、典型型(Tupos)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典型(Tupos)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17世纪以前 类型说, 世纪以前— ⑴17世纪以前—类型说,即要显出某类人物的最普 遍最突出的特点。 遍最突出的特点。 •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⑵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 个性典型观。典型理论经德国歌德、黑格尔、 个性典型观。典型理论经德国歌德、黑格尔、俄国别 林斯基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林斯基的发展而渐趋成熟, • 19世纪80年代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 世纪80年代末— ⑶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 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阐明典型理论, 恩格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阐明典型理论,把这一理 论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论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 20世纪之后 世纪之后, 20世纪之后,典型理论在有些国家仍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不过,随着西方的文学理论视野的转移, 生命力,不过,随着西方的文学理论视野的转移,典 型理论逐渐归于沉寂。 型理论逐渐归于沉寂。 • •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4、文学的情感性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审美性D.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马克思D.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V)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X)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V)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X)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X)四.简答题1.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文学的形象和典型性 PPT课件

文学的形象和典型性 PPT课件

四 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 伦理评价及其基本美学原则
❖ 首先,任何真正的艺术典型无不是艺术家的 一个独特发现和创造。
❖ 其次,典型人物还必须表现着作家的伦理评 价,表现着他对生活的理想。
❖ 最后,艺术典型还必然集中地表现着作家的 基本美学原则。
概括总结
❖ 典型人物是一个极为独特、不可重复的人物个性, 这种个性是性格的丰富性与统一性、变化性与稳定 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这种人物个性身上体现着 巨大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是有着多质多层次结构 的复杂系统;首先,他概括着丰富复杂多质的社会 性;其次,他概括了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本质,显 示出一定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他与一定的典型环 境辩证统一在一起;并集中地表现着作家对生活的 独特认识、伦理评价和基本美学观点、美学原则, 烙有作家创作个性的鲜明印记。任何艺术形象只有 具备了这些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典型;缺乏 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典型人物形象。
❖ 文学的形象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不是对 客观的具体物象的机械描摹,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在 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它获得了全新的本质特征。 那么,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 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作家的艺术笔触不能仅限于 对客观社会生活的表象的摹写,还要深入到社会生 活的底蕴之中,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 注入其中,使得艺术形象既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又生气灌注,意蕴含蓄。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窑姐儿》,描写一 莫 个车夫弗兰索由于被主人逼迫亲手淹死 泊 了一条他所心爱的雌狗而变疯的故事。 桑 作品中雌狗(外号“窑姐儿”)和弗兰索 的形象可以说都是十分鲜明、具体、独 特的,能给人极其强烈的映像,但是作 家没有注意挖掘这些形象所蕴含的富有 普遍意义的社会内容,在形象的描写上 流于自然主义,因而这篇作品中的形象 没有多少典型意义。

文学概论教学课件第一章文学属性

文学概论教学课件第一章文学属性
第一章 文学属性
第二节文学的文化属性
一、关于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 “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 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 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 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形象与理性(小结)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 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 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 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 理性。
审美情感
定义: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
自此以后,在中国,从审美角度看文学,文学即审美, 便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中占据显要地位的一个固有传统。在西方, 则集中表现在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之一员这一进程中。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 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的通行含义大体形成了: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 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 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 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
因子
童庆炳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 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
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 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正是 文学的审美含义。这是从文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 出来的狭义的文学观念。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 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是指其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ppt课件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ppt课件


“……试了一件又一件,毛织品,毛茸茸的像 富于挑拨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 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 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才迷迷糊糊盹了一会,音乐调子一变,又惊醒 了。楼下正奏着气急吁吁的伦巴舞曲,薇龙不 由想起壁橱里那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跳起 伦巴舞来,一踢一踢,淅沥沙啦响。”(《沉 香屑——第一炉香》)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 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 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 有关。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常用“意象”或者“象” 来描述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特点。
《周易·系辞》的作者提出了“立象以 尽意”的观点。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3.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文学艺术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表现,是因为文学 艺术所要表达的各种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往 往是抽象的概念语言难以捕捉、传达和穷尽的。
⑴从文学创作的目的上讲,形象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 家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和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几乎能够当作文学的同 义语来用;
⑵从文学创作的过程上讲,从“意”向“言”的转化上 讲,形象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主要媒介或符号,作家通 过语言塑造的形象将其内在的审美感觉物化为使他人可 以接受可以把握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形象 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和桥梁。
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文学概论--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ppt课件

文学概论--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ppt课件

有些文学家往往否定作品的认识因素: 凌宇问:《边城》、《黔小景》、《贵生》 等篇是否含有人生莫测的命定论倾向?(或 “一个胆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现实者最大的成 就。”) 沈从文答:我没有那么高深寓意,只有一 个目的,就是企图从试探中完成一个作品, 我最担心的是批评家从我习作中找寻“人生 观”或“世界观”。
ppt课件 19
2、文学也常常因受到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 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改变其总体性质和发展态势, 从而表现出并不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迁相同步的相 对独立性。 文学与哲学关系: 苏东坡 ★“儒释道”哲学观(儒家的入世正统,佛家的 “传达佛理,表现悟境”,道教的“外无可欲之境, 内无能欲之心”) ★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 ★ “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 渐熟,乃造平淡。” ——“旷淡、超逸、灵动、 缥缈”文风
ppt课件 20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ppt课件 21
3、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并不会随着它由以 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而常常 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积累下来,变 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料”,构成了以 后文学发展的一种前提和基础。 1)传统的主题、题材和审美经验 。 2)某种文学形式 。
30
2) 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表现方式 ) a.文学的直接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即指文学是以形象或审美形象这一 形态存在的。文学形象是艺术形象的独特形态之一。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教材P61香菱学诗)
ppt课件
31
b.文学的理性,即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活 动必然依赖于理性思索,是一种复杂的理性 活动; 具体表现为: ★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理性 的抽象思维,素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预 测读者和批评界反应等都掺杂在作者的理性 思考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着理性意味。 作品的内容,情感与理性交融的情态。

《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课件

《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课件

《周易·系辞传》: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为卦象,是圣人根据天地万物的不同形貌而模拟出来用来 反映其内在特征与变化的图形。之所以称为“象”,是因为其有指事 象形的作用。能够以小见大,以有限喻无限 乾:天 坤:地 兑:泽 离:火 震:雷 巽:风 坎:水 艮: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孤凄忆远之情 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景中情:诗成珠玉在挥毫
(3)意象的特点: ① 为表达作家思想情感而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 ② 主观因素居于主导地位。 ③ 意象的创造在于化实为虚,以实显虚。 《周易·系辞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 必然性:传达道理、思想或情感。 概念性的语言在表情达意、唤起情感上存在着不足,需借助形象
◆ 可能性:形象的特点——一方面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方面又含 蓄模糊。更重要的是涉及人的体验与情感,引发联想和想象。
西方:形象(image),本义为“肖像”、“影像”、“映 象”。最初用于造型艺术,主要指视觉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中国:言不尽意 孔子:辞达而已矣。 庄子: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 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1)西方文论:形象——意象——语象
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唤起视觉印象与画面。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意象:在心理学上,是指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 重现或回忆。 西方文论中,意象是主观经验的显现 庞德: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庞德《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文学的形象系统教学课件

文学的形象系统教学课件

• (1)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 相适应,便形成三种审美类型:写 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 象。 • (2)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 • (3)人们的认识发展和社会历史、 时代、心理的变迁具有同构性。
二、文பைடு நூலகம்形象的总体特征
•黑格尔——
• 艺术美实际上是用一 种显然和抽象思考相 对立的方式来表现。 • 艺术的使用在于用感 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 去显现真实。
• 情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既表现释 放作家的情感,也作用于并唤起 读者的情感,使读者感动。 • 艺术不回避真实的情感,但不 是猎奇和展览,而是用审美的态 度去描写,用崇高战胜卑劣,用 高贵战胜低俗,从而保持艺术的 审美情感性。
列夫· 托尔斯泰——
•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 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 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 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 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 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 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本:
• 文学语言组织 • 文学形象 • 文学意蕴
•文学形象:
• 文学典型 • 文学意境 • 文学象征意象
第一节文学形象
• 知——写实形象——文学 典型:再现类、叙事类 • 情——抒情形象——文学 意境:表现类、抒情类 • 意——象征形象——文学 象征:表意类、象征类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1、解放后到八十年代,始终没有跳 出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格局,有明显 的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二元论) • 2、 20世纪 80年代的“中介——特 殊”说的出现,使典型研究终于跳 出了机械唯物论的纠缠,获得了生 机。

文学形象·意象课件PPT

文学形象·意象课件PPT

价值观念
文学形象与意象所蕴含的价 值观念可以影响读者的思想 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教育 意义。
跨文化交流
文学形象与意象可以成为跨 文化交流的桥梁,帮助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 沟通。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心理分析
情感体验
文学形象与意象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 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喜怒哀
乐等情感变化。
文学形象和意象通过语言的艺术表现, 能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和体验。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文化意义
社会反映
文学形象与意象可以反映特 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风 貌和文化特征,帮助读者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背景。
文化传承
文学形象与意象承载着丰富 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承的 重要载体,能够传递给后代 丰富的文化内涵。
象征性
事物形象常常用来象征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品质,如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 玉”。
隐喻性
通过事物形象的比喻,暗 示或揭示某种深层含义或 故事情节。
群体形象
群体形象的定义
群体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 对一组人物或事物的整体 描述,这些人物或事物共 同构成一个群体。
整体性
群体形象强调整体特征和 共性,而非单个个体。
个性化解读
文学形象与意象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 能够引发读者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想象力的激发
文学形象与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
心理治疗
通过阅读具有治愈性质的文学形象与 意象,可以帮助读者缓解心理压力、 治愈心灵创伤。
THANKS
感谢观看
小说中的象征意象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 语言等特征,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 文学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文学概论,讲义,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概论,讲义,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文学形象的系统性的两种意义是艺术世界的有机性、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分互补性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存在着一种审美功能上的互补性,因而存在着更深层的由文学形象类型之间的互补性而显示的系统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是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和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表现为:(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它一方面具有个人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全人类性质。

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在自觉不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1.直接的给人以美的享受2.通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这样看来,凡是文学形象,都应当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

第二节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更充分,理论更成熟。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

第二阶段: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系统教案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系统教案

文学的形象系统文学的艺术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中心地带”。

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意蕴的传达,另一方面又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

因此文学形象就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

高尔基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

”本书认为,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必然形成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

本章将着重讨论文学形象的这些问题。

第一节文学形象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如何?文学形象的特征是什么?这是本节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

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我们先分而述之。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艺术形象的系统性便是其重要表现。

从艺术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方式来看,有的是以单个形象为主的,如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象征意象中的符号式意象;有的则是以整体形象为主的,如文学意境、寓言式象征意象等。

但是不论哪一类艺术形象,都必须具有系统性。

例如典型人物虽然在评论或鉴赏时可以把它们从作品中抽出作单独的分析评价,但它在作品中必须统一于整个艺术世界的形象系统。

例如《红楼梦》是由三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

再如文学意境,它主要靠“思与境谐”。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形成一个审美想象的诗意空间,去实现其审美功能,孤立地机械地去分析某个景物是没有意义的。

这同样说明意境形象以系统性取胜。

总之,由于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艺术形象必然具有系统性。

文学概论第4章文学形象(二)

文学概论第4章文学形象(二)

10

三是观念意象, 即审美意象,这是 文学意象的高级形 态。 • 四是泛化意象, 是文艺作品中出现 的一切艺术形象或 语象的泛称,基本 上相当与“艺术形 象”或 “文学形象 ”这个概念,简称 “形象”。
会徽:乒乓球板重叠构成 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
11
2、中国意象概念源流:

(1)“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 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 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子 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 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意 ”,指的是那种只有圣人才能发 现的“天下之赜”,即“天下深 赜之至理。”如果说与意象有什 么关系的话,这个“意”就是古 义所谓“表意之象”。它指的是 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 的艺术形象,也即观念意象。
25
北岛《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我寻找你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我找到了你 小路上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这首诗中,1、“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 2、“森林”象征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 3、“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 4、“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 5、“你”和“眼睛”双重象征着理想的化身。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写了追求、被阻和结局三个阶段 。
17
3、西方意象理论的发展

在西方,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 于文学理论的概念,康德曾将意象纳入艺术 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他给意象下过一个简明 定义: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就叫做 “意象”。他还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审美 意象的问题: • 一是“要把看不见的一些理性观念的东 西”,翻译成为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 二是“把经验中所发生的事情,借助于 想象力的帮助,不仅使它具体化,而且在具 体的过程中使它们达到理性的高度,这实际 上也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立象以尽意”。

文学概论课件-文学形象

文学概论课件-文学形象
2010-9-24
(三)生命律动——意境的本质特征 何谓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身 的美。三个特点: 1、表诚挚之情。景物成为抒情的媒介。 李清照《声声慢》
2010-9-24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10-9-24
二、文学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 (一)哲理性——本质特征 (二)象征性——表现特征 (三)荒诞性——形象特征
(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
(五)求解性多义性——鉴赏特征
2010-9-24
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 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 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 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2010-9-24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一)寓言式意象 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 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它有故事情节。 常见于叙事诗、小说和戏剧当中。示人 类创造和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最普遍的艺 术形式之一。《秃头歌女》
2010-9-24
(二)符号式意象 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 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 符号。 1、抽象型符号式意象 2、具象型符号式意象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教学目的】主要是阐释文学的本质,探讨文学是什么及文学的性质、功能,引导学生对文学本质有较清晰的认识。

【教学内容】1、语言的艺术;2、文学的形象性;3、文学的审美性;4、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学时安排:12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形象的含义和非文学文本用概念化的语言传递信息不同,文学是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

这就是文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塑造感性形象表达情感意识的特点。

1、形象(1)“形象”释义形象(image)从西方引进的词语,原意是“肖像”、“影像”、“映像”,指的是视觉形象。

西方文论最初借用这个词的时候就是为了说明文学可以在人的心里唤起生动画面,主要用在叙事性的作品中,以人物形象为主。

后来这个词的用途被扩大化,用来指凡是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论,往往用意象和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

由于很早就发现了“言意矛盾”,认为“言”只能表示事物的一般特点,难以揭示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更难以详尽地描述人生经验和思想感情。

《周易·系辞》中提出了“以象尽意”的观点:“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这样构建一个传情达意的结构:言——象——意。

据楼宇烈注释,象具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的特点。

立象尽意则具有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这样“言”难以表达的“意”,就可以通过“立象”,借助于象的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喻示、暗示出丰富而微妙的蕴意来。

(2)形象的特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象的特点在于它通过暗示或喻示来连接所指(意义),具有模糊性、含蓄性。

12、文学形象文学的形象感吸取了形象的这个特点,最初主要用于叙事性的作品。

但文学不只有叙事性的作品,文学语言不只是叙事性的语言。

文学语言可以引起我们多种美感,它既可以给读者描绘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也可以激发人的联想、想象,描述一个隐喻性的形象。

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三)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意境既然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 它就必然蕴含着令人咀嚼不尽的韵味,然读者 从意境提供的意象去领略其深层的情思意蕴。 意境的内涵是一种难以言传而又韵味无穷的 “言外之意” “韵外之致”。 既然意境包含着丰富的深层意蕴,那么读 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 内之意的浅层意蕴上,而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 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 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 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
既然意境包含着丰富的深层意蕴那么读既然意境包含着丰富的深层意蕴那么读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者在把握意境时就不能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内之意的浅层意蕴上而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内之意的浅层意蕴上而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想透过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领会意境深层所包含的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

二、虚实结合,境生象外。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中呈现出的一种虚实结合的 艺术境界,它是物象与物像之间多重复合联系 构成的耐人寻味,而又若有若无的虚幻的艺术 空间。所以意境的创造,必须在对具体物象 (实境)进行生动描写的同时,又必须超越具 体形象本身,开拓出一个诱发想象和联想,暗 示出更深广意味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虚 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 的,体现着意境的审美内涵。虚境是意境结构 中的灵魂。


、典型人物 (一)定义:典型人物是具有独特而 丰富的性格、命运或心态,蕴含着深 广的社会内容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 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独创性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既活跃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又植 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他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 独特的方式而生存,又无时无刻不体现“一定社 会关系”的本质;他既具有认识社会的巨大思想 价值,又给人以情感激动的较高审美价值 。

文学概论第一编文学特征

文学概论第一编文学特征

表情操的:
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第二

文学情感的表现
第三节

文学的情理关系 一、情感是文学创作动力
文学创作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的生命 力。 见教材25页

二、文学情感的实践
情感在创作中怎样发挥功能
1、情感与对象融为一体


教材50页


三、形象的深刻性
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给人留下深刻形象,杜十 娘的悲剧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对她的欺骗挤压所造成的。作者 冯梦龙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一个执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愿望 的女性形象。
例《儒林外史》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 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 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儒林”中一些人的 丑恶现象,深刻表现了封建社会 的极端腐朽和行将崩溃的趋势。

例《西游记》中降魔伏妖的故事。
练习题:
一、文学形象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见教材19页
第二章

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情感的内涵
第一节


一、文学离不开情感


见教材19页
举例如下: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在极度怀念中产生的幻觉:一夜相思梦醒, 迷糊中忽见恋人站在梅花怒放的窗前,巧妙 形象表达对知音渴望的强烈情感。此句来自 唐卢同《有所思》:“„„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 见愁人心。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 音。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相 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表情感的: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文学的形象性4

4文学的形象性4

文学的形象性文学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文学的这种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称为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既是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也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通常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

老庄的“言不尽意”论揭示了文艺所要表达的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同抽象的概念语言之间的矛盾,《周易·系辞》中的“立象以尽意”的观点阐明了文学艺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特点就是把“象”或“意象”视为文学艺术特有的表意符号和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

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形象(image)则经历了从“视觉形象”到“意象”的内涵上的逐渐转变。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学形象是语言创造的产物,没有日常生活形象的直观性,也不像其他艺术种类所创造的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凭借着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

总之,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二、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象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段或某些语言文字的形式本身的利用,往往都能唤起想象与联想,使读者从中获得的特殊的文学形象感。

文学形象中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意象与描摹型形象的区别在于,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