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图文精选全文
举例子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作比较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作者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使说明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审题】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章在第18段提出“可译性”这一概念,在第19段用“语言和文学”做比喻具体论述。“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求……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答案】
师生探究
1.文章第十五段和第十九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
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完整版)【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 国建筑的特征》 知识清单
《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清单一、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独特的个体建筑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
其墙壁通常不承担主要重量,而是起到隔断和围合的作用。
2、群体建筑的组合中国建筑重视群体的组合,如宫殿、庙宇、住宅等,都是由多座建筑物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组合而成。
这种组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秩序和和谐的观念。
3、木材结构木材是中国建筑中主要的建筑材料,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和搬迁。
但也存在防火、防腐等方面的问题。
4、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在柱和梁之间起到过渡和支撑的作用,同时具有装饰性。
5、举折和举架通过举折和举架的方法,使得屋顶呈现出优美的曲线,既有利于排水,又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二、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1、框架结构中国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以柱子和梁枋组成框架,墙壁只起到分隔的作用,不承担重量。
2、榫卯结合在木材的连接上,主要采用榫卯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坚固耐用,且便于施工和拆卸。
3、屋顶的结构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柱子上,形成了独特的屋顶支撑体系。
4、斗拱的作用斗拱不仅是结构构件,还能增加建筑物出檐的深度,保护主体结构免受雨水侵蚀。
三、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1、色彩中国建筑善于运用色彩来装饰,如宫殿建筑多采用黄色琉璃瓦、红色的墙柱等,以显示其尊贵和威严。
2、雕刻在建筑的梁枋、门窗等部位常常有精美的雕刻,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3、壁画寺庙、宫殿等建筑内部常有壁画,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图案中国建筑中常见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四、中国建筑的文化特征1、尊重自然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如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布局和设计。
2、体现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形式、色彩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3、蕴含哲学思想中国建筑中体现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追求和谐、平衡的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表现出多个时期和地区的特点,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以下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精华版简介。
一、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平衡和谐的布局。
其韵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与自然风景相辅相成,形成和谐的整体;二是建筑与人文的融合,建筑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有:重心下沉、规模庞大、色彩鲜明、细节精致等。
二、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成就。
四合院的特点是四面围合,中间有个中庭或天井,形成天人合一的宜人生活空间,营造出相对封闭、安静的环境,以家庭为单位,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三、宫殿建筑的威严庄重中国的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充满了威严、庄重的气息。
宫殿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巍峨、规模宏大、楼阁式层次分明、工艺精湛。
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对角线的布局,以体现中国古代皇权的神圣力量和尊贵地位。
宫殿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雕刻、彩绘和铜墙铁壁的运用使宫殿建筑更加夺目。
四、寺庙建筑的庄严静谧中国的寺庙建筑以少林寺、峨眉山寺等为代表,寺庙建筑融合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布局庄严、色彩朴素、线条简约、造型优美。
寺庙建筑以建筑群为中心,山水环境作为点缀,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寺庙建筑注重静谧和内敛,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五、园林建筑的精巧细腻中国的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圆明园等为代表,园林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规划巧妙、景点错落有致、布局精细、点缀细腻。
园林建筑强调“小山水”和“二次创作”,通过水池、假山、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的运用,使其达到自然山水的效果。
园林建筑追求自然之美,给人以想象空间和心灵的舒展。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多元的、丰富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完整版
建筑需注重集水和节水,采用 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窖等集水 措施,以及滴灌、渗灌等节水
灌溉方式。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符号如斗拱、檐口、雕花等 被巧妙地融入,使现代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散发出浓郁 的文化气息。
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同 时,也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 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时期
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01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强调功能主义、理性
主义和机器美学。
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
02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
当代建筑师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通过 学术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建筑 的精髓和特点。
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将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 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具有 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创新传统建筑技艺
在传承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建筑师不断进行 技艺创新,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为现代建 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窗花艺术
窗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窗花多采用纸、布等材料制作,通过剪、刻、贴等 工艺手法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样。窗花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既美化了建筑外观,又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06
CATALOGUE
中国建筑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差异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 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 ,提高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1】梁思成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2】,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3】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②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④(一)个別【4】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⑤(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5】、廂【6】、耳【7】、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8】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⑥(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付梁架。
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⑦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沒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然后,重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如柱式结构、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等。
3.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和壁画的装饰等,并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4.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5.拓展延伸(15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伟大之处。
6.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设计一个小测试,考察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视频。
2.教学材料:讲义、小组讨论纸和笔。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通过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元素,如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 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 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 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 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 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 界限。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 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 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 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 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 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所谓类比,即是用不同类(相同类)的两
种事物的比较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探究 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 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介绍了中国建筑 的结构方法,即以“木 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 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 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 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 是一样的。
柱
梁
柱子支撑的亭子
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描述“拱”是“弓形 短木”,斗是“斗形方 木块”,它们组合起来 称“斗拱”。它不但可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 交接处的剪力”,还具 有装饰作用。
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 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 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 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 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 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 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 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 《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 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外积累:
人们会时时谈起梁思成。当我们夹在古与今之间、东与西之间、传统 与未来之间,去做一场关于建筑、关于美学、关于设计的当代化论述,我 们会频繁地想起梁思成,想起他在那个时代里的努力,想起他执着的苦心, 想起他未完待续的事业,发现我们走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依旧面对着似 曾相识的命题,却仍难以完成令人欣慰的解答。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 有何特色?今天我们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 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第
走近梁思成
二 章
节
走近梁思成
建筑大师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 华大学教授。
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 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六)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 出梁思成是个什么样的人?
认真、严谨,深厚 的学养,建筑学大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 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 护,是建筑历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 个大家风范。
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 奈良的建筑。
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 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
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 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 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 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梁思成在20世纪50年代末写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特征。
以下是对该论文的1000字以上的概述: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首先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其自然、简朴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建筑物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观。
梁思成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是其注重平衡和对称。
他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物的平衡和对称是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视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这种平衡和对称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整体建筑的形式上,还体现在细节上,如门窗的布局、柱子的排列等。
其次,梁思成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设计是多层次的,通过建筑物内外部的不同空间的布局和连接,形成了一种有序而连贯的空间序列。
这种层次感的设计使人们在建筑物内外移动时能够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增强了人们对建筑的体验和感受。
此外,梁思成还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和技术特点。
他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瓦片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需要进行加工和使用。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也非常独特,如斗拱、檐瓦、彩绘等,这些技术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特色。
最后,梁思成还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还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建筑物的设计和布局往往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通过建筑物的功能和形式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
总之,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特征,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自然、简朴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注重平衡和对称、空间的层次感、材料和技术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
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
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
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
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
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
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1.授课;2.分组讨论;3.群体讨论;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1.教师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2.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组成结构、建筑的装饰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3.分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结合学校及家乡的传统建筑,讨论其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精校版
搜遍全网没有合适的,只好自己做一个。
校对了三遍。
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梁思成01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02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
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0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04(一) 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05(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房、耳房、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
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06(三)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
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
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07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原文
中国建筑之特征原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科普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
科普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那可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有着无数让人惊叹的地方。
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就很有特点。
很多传统建筑都是群体组合的形式,像北京的四合院,那是典型的代表。
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
这庭院啊,就像是整个建筑群体的心脏,把各个房屋连接起来,一家人在这里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温馨感。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照应,共享天伦之乐。
这和西方建筑那种比较注重个体独立的布局就很不一样,西方建筑更多的是单个建筑突出自己的功能和外观,中国建筑的群体布局更像是一个家族,大家紧密相连。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木构架体系可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所在。
木材为主材,通过榫卯的方式连接起来。
这榫卯啊,就像是建筑界的魔法扣。
工匠们巧妙地把木构件拼接在一起,不需要钉子,却能让建筑稳稳当当的。
就好比搭积木一样,但是这个积木可不得了,它能撑起一座大房子。
而且这种木构架体系还有很强的抗震性,地震来了,它能够通过木构件之间的微小移动来化解能量,不至于一下子就坍塌。
像山西应县木塔,历经了那么多年的风雨和地震,还能屹立不倒,这木构架体系功不可没。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也是一大特色。
那屋顶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等。
庑殿顶是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就像一个尊贵的王者,庄重而威严,故宫的太和殿就是庑殿顶,站在太和殿前,抬头看那屋顶,真的能感受到皇家建筑的大气磅礴。
歇山顶呢,就像是一个优雅的舞者,有着优美的曲线。
它既有庑殿顶的庄重感,又多了几分灵动。
普通的民居可能就会采用悬山顶,这种屋顶比较简单实用,适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不同的屋顶形式就像不同性格的人,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们也是中国建筑等级制度和功能需求的一种体现。
中国建筑的色彩也是非常独特的。
色彩运用得很是大胆。
在宫殿建筑中,红黄两色那是经常出现的。
红色的墙,黄色的琉璃瓦,这两种颜色搭配起来,特别的醒目,充满了活力和喜庆的感觉。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40页)
第四部分 (18-20段) 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
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 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①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 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 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 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 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②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 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生字词
jù
遽变
màn
墁地
qiónɡ lónɡ
穹隆
huī
如翚斯飞
chsēnǔgn
接榫
fānɡ
额枋
yì
翼
jǐ
脊吻
xiè
水榭
03. 整体感知
ZHENGTIGANZHI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2段)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13段)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
2.怎样理解文中 提出的“中国建 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 “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 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 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 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 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 特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
学习这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
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
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学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
一段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视频,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
(二)课堂教学
1、导入:利用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唐代木亭模型》来引入全文,并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知“斗拱”这一概念,以及明确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的传承。
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建筑导入本文,揭示课题,并交代文体,指出其与记叙文的不同。
而且简要地介绍作者。
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和直观感受,对学习说明文有极大的好处。
这一个步骤所需时间不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本文与过去学习记叙性文字有了区别,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
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
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
3、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
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①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
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②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设计过程及目的】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
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
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
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
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可锻炼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
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4、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
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
【设计过程及目的】: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
(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5、对比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让学生分析它们不同的建筑特点。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中的兼收并蓄问题。
6、检测目标
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
①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②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7、课外拓展作业:
关注家乡的建筑,可以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介绍这些建筑的特点。
五、说板书
【教学反思】
1,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中涉及的中国建筑方面的概念术语很多,有些说明文字因为没有图例参考不容易读懂。
因此,我鼓励学生多查找一些图片资料,如网上图片、书中图片、有关中国民居建筑的邮票等。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寻访一些就近的名胜古迹,做一些实地考察,加强感性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提供有关中西方建筑的视频和网站,开拓学生的视野。
中国建筑的独特文化和建筑方式,在与西方建筑的对比中会凸显地更为明确。
因此我提供了一个西方建筑的视频和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能自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