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学科德育浸透工作方案学科德育浸透工作方案学科德育浸透工作方案1一、指导思想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品德优良的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展施行的,而素质教育又是把德育放在一个很大的位置上加以考量的。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浸透德育教育成为新课程下的一个崭新的话题。

德育浸透是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育人因素。

《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中就表达初德育方面的目的,在“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大目的中也有详细的表达。

在进展科学教学时,我们要发挥在教学中浸透德育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不要在科学教学中带上沉重的“镣铐”,偏离教学的根本。

要处理好教学和德育教育的问题关系,这也是科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浸透的一门艺术。

二、详细措施1、利用教材文本浸透德育教育就目前的科学教材而言,假如牵强附会的话,每一课都可以挖掘德育教育内容。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那种挖掘很容易让课堂的情感付之东流。

因此,在这里强调应该是“科学的利用”而并非是“努力的利用”文本来施行德育教育。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材文本,寻找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可以这样说,老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浸透才能完全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

所以,老师要研究教材文本的依托性、前瞻性和德育的浸透性。

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切入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更应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

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藏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把握好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扑捉到它,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教育资。

如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安排了“看图上的大树”、“回想以前在大树前看到什么”、“到一棵真正大树前看到什么”、“和同学们交流”等内容,通过经历上述活动教育学生做事要细心,要实事求是。

随着学习的深化到中高年级又转向情感价值的培养上来。

在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在这方面就落实的好了,大局部学生可以做好,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道德素养。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缺乏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加强科学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科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通过将科学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长应当注重对孩子进行科学德育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同时,家长也应当注重对孩子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科学德育的重要因素。

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社会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德育引导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机会,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熏陶和培养。

总之,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科学德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品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教学“植物”单元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对世界的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3、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要求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

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又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关于生活、自然和人类的了解的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学习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还要了解如何保护和爱护它们。

通过这些科学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探索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学生需要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德育教育贯穿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学生需要遵守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良好品德,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道德教育,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充分融合了科学和德育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格品质。

相信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二篇示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德育渗透总结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育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7篇)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7篇)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7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精选7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篇1如何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现如今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认为要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

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完整)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案

(完整)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案

(完整)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案三年级科学德育渗透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科学教学来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将德育与科学教学相结合,我们可以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和合作精神,提高其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提高其环保价值观念。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德育要求,选择以下几个主题进行教学:1. 分类和观察:让学生研究如何分类物体,并观察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2.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1.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科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科学与德育的关系。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4. 教学评价与反馈本教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1. 日常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其科学研究和德育发展情况。

2.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展示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发展。

5. 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的开展,本教案需要以下资源:1. 科学实验材料及器材;2. 知识讲解课件;3. 道德故事及案例资料。

6.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将科学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

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德育渗透教学,学生将在科学探究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德育渗透计划3篇

科学德育渗透计划3篇

科学德育渗透计划3篇篇一: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770字)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

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

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p 研究。

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p 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学科德育是教育中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本文将以三个案例来说明学科德育如何渗透教学,并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数学课堂上的学科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品德修养。

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传递数学家的勤奋、刻苦的品质。

又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资源,如何合理规划时间等,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公平、负责的品德。

第二个案例是语文课堂上的学科德育渗透。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品德模范,如岳飞的忠义、杜甫的仁爱等。

在诗歌赏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现情感、表达感悟,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敬畏、感恩的情感。

第三个案例是科学课堂上的学科德育渗透。

科学是理性思维的学科,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科学道德,如遵守实验规则、尊重科学成果等。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科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学科德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还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科德育的渗透,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2000字】第二篇示例:学科德育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

学科德育渗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德育素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科学德育素材的发掘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掘科学德育素材,将其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呢?本文将从这方面展开探讨。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需要深入挖掘科学文化资源。

科学探索的历史以及科学家们的先进科学思想都是德育教育的宝贵素材。

教育者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作为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崇尚科学,发展科学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需要关注当代时事。

时事新闻中的科技信息,科学技术成果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状况,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发现和收集有益的科学德育素材,并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去。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需要借助于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教育资源中的实验、教学案例、科普读物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通过科学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将科学知识与品德教育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道德启迪。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掘科学德育素材需要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收集和整合丰富的德育素材,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科普网站等途径获取科学德育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素材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收获更多的科学道德觉悟。

在发掘了丰富的科学德育素材之后,如何将这些素材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呢?教育者应该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将科学德育素材巧妙地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去,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品德觉悟。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怎样渗透德育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略抒己见。

一、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

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

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让学生在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教材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为课堂教学伺机渗透德育做好准备。

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寥寥数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一个研究参考方案。

但是,“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

虽然这些表述对科学来说是缺乏理性的,但是在这些称呼的背后表达的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壤的事实,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

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从有关土地的诗歌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

于是,我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出示了一组土壤被污染、侵蚀的图片。

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顺应课题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品德也得以升华,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现象。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大自然的规律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等,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有规律可循。

第二课时: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奇迹,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品质。

第三课时:水的奇妙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流动性等,探讨水的用途,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第四课时: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五课时:能量的转化1. 教学目标:了解能量的转化原理,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

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种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培养学生善于转化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保护环境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1. 引言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是指在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德育品质。

本文将总结科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2.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

通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强调道德价值观和科学道德规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惯。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科学学科德育渗透,以下策略可以被采用:- 系统规划:制定科学学科德育渗透的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和指标,并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契合。

- 渐进推进:德育渗透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逐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 整合资源: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提供丰富的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教育资源,包括教材、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

- 创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 评估改进:定期进行科学学科德育渗透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确保教育效果。

4. 结论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系统规划、渐进推进、整合资源、创学和评估改进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科学学科德育渗透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做出贡献。

以上是关于科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的要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参考文献:- 张明亮. (2008). 科学学科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实验科学与技术, 6, 119-120.- 李晓飞. (2014). 科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高中化学, 6, 61-64.。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渗透德育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渗透德育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渗透德育
一、通过知识的传授,设计问题从中渗透德育渗透德育
幼小的学生社会经验少,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低,学习基础各不相同,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设计问题从中渗透德育。

二、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课程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

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最好应该是捡来的落叶。

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在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渗透德育
在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中,我们也可以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四、在学生实验合作中渗透德育
如今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交流,于是造成现在的孩子们自我意识强而集体意识薄弱的现象,这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点我认为科学课堂中的合作实验,恰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为此,在教学中开展了一些分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分配到每个小组中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都要与同伴进行协作分工合作,发挥集
体作用来完成任务,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于是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精神。

《科学如何渗透德育》优秀教案

《科学如何渗透德育》优秀教案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严谨和规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与合作,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等等。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大有可为。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爱国热情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教学《宇宙》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可以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随后,还可以介绍了钱学森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感染了每个同学,大家纷纷表示,要像伟人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德育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

现例举如下:1你让学生捡落叶了吗?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科 学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家 的故事、科学史实等,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科学与社会 、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环保意识。
德育渗透的效果
通过德育渗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 道德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 热爱科学,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和珍惜生命。同 时,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索未知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三
总结词:环保意识
详细描述:在环保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等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03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 素,如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的历 程等,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需要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社会需求 的必然趋势。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前言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何将科学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1.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尊重科学知识,不做科学造假等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学引导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珍惜生命、尊重生物等,使学生养成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在科学实践中保持诚实、严谨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1.注重科学实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探究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

2.重视科学道德教育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科学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科学知识,不造假、不抄袭、不随意推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4.多元化评价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表现和科学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案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尊重植物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在科学学科中的渗透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严谨和规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与合作,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等等。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大有可为。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爱国热情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教学《宇宙》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可以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随后,还可以介绍了钱学森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感染了每个同学,大家纷纷表示,要像伟人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德育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好的材料,但往往忽视材料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材料的选择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产生了实验教学的“负效应”。

现例举如下:
1、你让学生捡落叶了吗?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

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

在“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观察一些低矮的树木的叶,二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一些枝条,展开教学活动。

2、孩子们有时是这样观察小动物的!
三年级《动物》单元中,有让学生观察蜗牛、蚱蜢和蚂蚁等一些活动。

由于小孩子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研究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蚱蜢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然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教师首先应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

3、看看废料桶里的实验材料!
一次公开课上,《寻找淀粉的踪迹》一课结束,桌上放着刚刚用过的淀粉、滑石粉、马
铃薯、馒头、年糕、面包、南瓜等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
在思品课、班队课上,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米饭和淀粉单元中,米饭的数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选择的食物也可以小一点(如面包、馒头可以切得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

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

第三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用“味精、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较合适。

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

以上的三个案例反映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几种不良倾向,我认为在材料的选择时不能仅考虑材料与实验效果的关系,同时也应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全面兼顾,灵活选择,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感悟生命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淡漠了对人的生命的热爱,例如马加爵事件、违规交通事故、校园暴力、学生自杀(包括小学生)、厌学、吸毒等已不是个别学生中的现象和个别国家中的现象。

因此,培养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在感叹生命诞生神奇的同时,感受到生命之花的盛开是父母用爱浇灌的结果,也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

本节课渗透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学生知道生命是很可贵的,要珍惜,不但要珍惜自己的,而且也珍惜别人的。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渗透德育,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特有的人文价值,这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

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适时渗透德育是必要的。

但是,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住科学课程价值,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容,将其自然地融入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体验做人的道理,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同时,我们要防止将科学课上成了德育课,防止出现课堂中充斥着德育说教的情况,使科学课失去“科学”的味道。

我们在科学课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原则是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德育在科学学科中的渗透
青岛市城阳长城路小学
栾素珍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