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格式课件
当标题运用特殊手法时: 1、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运用XX手法,生动形象,增强文章 的趣味性。
对比: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 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能把对 立揭示出来。 突出某方面的特点,深化主题,给人们以深刻 的印象和启示。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与思考; 2.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3.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
例文分析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孔乙己》
【第一步】抓住描写
外貌描写
【第二步】寻找“特 ①青白脸色 ② 时 常 有 伤 痕 ③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点”(关键词句) ④ 穿 长 衫 ⑤又脏又破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及答题格式
(1)标题的含义 浅层次+深层次 “浅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具体的 人、事、物(内容方面) “深层次”是指与文本相应的思想情感或 者象征意义(情感、主旨)
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角度: 表层含义(文章内容)
+深层含义(思想情感、主题、人物形象)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反面人物:好吃懒做、欺软怕硬、心胸狭窄、 冷漠自私、尖酸刻薄、目中无人、圆滑善变、 为官不仁、阴险狡诈、欺上媚下、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等
质。
心理描写。 突出了他镇定果断、不怕牺牲的高贵品
动作描写。 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作铺 垫。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作用: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 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侧面描写: 1.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 2.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3.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对比: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 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能把对 立揭示出来。 突出某方面的特点,深化主题,给人们以深刻 的印象和启示。
设置悬念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与思考; 2.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3.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
例文分析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孔乙己》
【第一步】抓住描写
外貌描写
【第二步】寻找“特 ①青白脸色 ② 时 常 有 伤 痕 ③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点”(关键词句) ④ 穿 长 衫 ⑤又脏又破
记叙文阅读 知识点及答题格式
(1)标题的含义 浅层次+深层次 “浅层次”指的是文章与之相应的具体的 人、事、物(内容方面) “深层次”是指与文本相应的思想情感或 者象征意义(情感、主旨)
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角度: 表层含义(文章内容)
+深层含义(思想情感、主题、人物形象)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反面人物:好吃懒做、欺软怕硬、心胸狭窄、 冷漠自私、尖酸刻薄、目中无人、圆滑善变、 为官不仁、阴险狡诈、欺上媚下、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等
质。
心理描写。 突出了他镇定果断、不怕牺牲的高贵品
动作描写。 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作铺 垫。
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作用: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 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侧面描写: 1.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 2.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3.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初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格式整理课件
拟人作用1. 生动形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2.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分析思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人格化了,赋予× ×人的 动作或情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的× ×特点,表达 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排比作用
富有节奏,条理,加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分析思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强,语势更强烈, 强调了× ×内容,突出了× ×的感情
②拟人: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能表现作者( 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害怕、喜爱、憎恶)
③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人物的某种强烈 的思想感情); ④排比:增强语气,强调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或 某种感情,句式整齐; ⑤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 留下鲜明的印象。 ⑥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人物形象/人物感情; ⑦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1、2中的“便于直抒胸臆”需要联系文 章指出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五、记叙文的题目 1.题目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的中 心。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④激发阅读兴 趣,吸引读者。(一般用到①②④,第三 点根据情况判断选择) 2.某题目好在哪里? 简明新颖,生动形象(看是否用了某种修 辞),从上面①②③④中选择合适的答案 。
语言凝练,言简意赅。⑧引用:增加文章的诗 情画意或文化内涵。
2.答题格式:修辞+作用+写出了……内容+ 表现了……人物形象(或思想情感)
十、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1.人 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身份,②表现人物 性格、品质、情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环境,②渲染(烘托)…的气氛,③衬托人物的心 情,④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⑤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中考 记叙文答题技巧ppt课件
26
归纳中心思想
A.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例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 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 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 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 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爱国主义精神。
例2:《变色龙》通过记叙警官奥楚蔑洛夫 处理狗咬人事件,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 上的反动警察形象,揭露讽刺了俄国警察制度的 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27
B.抓住文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 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就可以作为 总结中心的参照。
28
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通过记叙……表达了(赞颂了) ……精神(品质)(批判了……)。〔 写人、记事类〕
细节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丰满,丰富作品 内涵,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等
16
表达方式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按内容来分
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神态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来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来分 场面描写
17
七、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记叙文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 人称(有时第二人称也穿插出现在第一人 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 章的真实性。第二人称与读者拉近距离, 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能从多角度自由叙述,无所顾忌。
归纳中心思想
A.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例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 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 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 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 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爱国主义精神。
例2:《变色龙》通过记叙警官奥楚蔑洛夫 处理狗咬人事件,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 上的反动警察形象,揭露讽刺了俄国警察制度的 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27
B.抓住文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 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就可以作为 总结中心的参照。
28
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通过记叙……表达了(赞颂了) ……精神(品质)(批判了……)。〔 写人、记事类〕
细节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丰满,丰富作品 内涵,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等
16
表达方式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按内容来分
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神态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来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来分 场面描写
17
七、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记叙文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 人称(有时第二人称也穿插出现在第一人 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是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 章的真实性。第二人称与读者拉近距离, 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能从多角度自由叙述,无所顾忌。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记叙顺序作用:
01
法则:
02
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模仿创新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小提示
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常见题型 答题模板课件(56张PPT)
02常考题型
概括题思路
02常考题型
概括题方法
02常考题型
概括题总结
02常考题型
赏析题
真题试做 2021 宁夏中考语文真题
18.文章的第①段是特写,请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报告文学的一种.借用电影艺术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抓住现实 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
2.作者满怀深情描写了周庄的瓦,它有哪些特点?请联系全文,分 点概括作答。(2分)
答案:①颜色灰暗,代表平民性。②质地不坚硬,默默无声(落地无声)。③亲 密协作,共御风雨(或“有责任感”“坚守一生”)。④对其它物种亲切包容。
02常考题型
精讲精练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2)一片片肩并着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 会。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 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1)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 看 ②. (2)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 ③. (3) 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有删改)
02常考题型
概括题
真题试做 2021 兰州中考语文真题
1. 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 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_________——下 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___________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_“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课件PPT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干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 色彩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 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 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 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阅读兴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总领全文,引起 下文,埋下伏笔、开篇点题…… (2)末尾部分: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总结全文、揭 示现实引人思考…… (3)文章中间(对上下文):承上 启下(过渡)。
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1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 的含义: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 文、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 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 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 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8)、平易干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 色彩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 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 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 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阅读兴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总领全文,引起 下文,埋下伏笔、开篇点题…… (2)末尾部分: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总结全文、揭 示现实引人思考…… (3)文章中间(对上下文):承上 启下(过渡)。
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1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 的含义: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 文、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 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 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 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 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大全pptx课件 初中语文 五星珍藏版
考点
自然景物描写作用
1在开头: 交代了故事背景、 渲染了…氛围、 烘托人物…心情、 衬托人物性格、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在中间: 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暗示人物…的命运。
3在结尾:突出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 给读者留下无尽回味。
考点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 2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展示世态风情 3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4推动情节发展 5突出小说情节、深化主题
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 “×××(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 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 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 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 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 的使用。
考点: 赏析语言——词语
1、“XX”原指……,在文中的意思 是……,表现了……,富有表现力(准 确、生动)
2、“XX”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 贬词褒用、化动为静)+突出了…… 的……特点(或表现了…的品格精神, 或表达了…的情感)。
考点: 赏析语言——语句
词语角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 叠词、拟声词、关联词语)+内容+情感
XX描写:生动逼真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烘 托人物的…心情,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其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单独作考点)
考点: 人物描写及作用
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 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 ③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形象准确地揭示某人物的……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2.常见不常说: 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情感和思想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层次清晰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陆游《游山西村》
7.反复:重复出现。连续或间隔 作用:强调、突出
记叙文解读方法
六、修辞手法
8.设问:自问自答。
突出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9.反问:加强语气。
分类:肯定反问表否定;否定反问表肯定。
10.借代:一物替代另一物的出现。
被借代的叫“本体”,借代的叫“喻体”。 本体不出现。
例:(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2)布衣—百姓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了解: 4.补叙:又称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对 面前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
5.分叙:叙述两件或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 生的事,也叫平叙法。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解题方法:(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 1.阅读本段、明确内容; 2.分析本段与文章主体内容; 3.比较插入后的效果,对比插入前后的关系。
➢ 暗喻:(1)这是花的海洋。(2)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
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33页
试题演练三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 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 上的交通。
——《那树》 “咬”“呻吟”“屠杀”等词写出了人类 残忍砍伐大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第10页/共33页
第13页/共33页
欣赏句第一子:还如可果句以子从形象以而下含蓄入,手具有言外之意,
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 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 。
(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
悟答生题活思,有路关:亲情、句友子情的、含做义人道﹢理表等达的的感感悟情。)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
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
味无穷)。
第18页/共33页
结尾语段的作用
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 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 的! 结构上前后响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点
例: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汗,脸上立刻冒出一层。① “尴尬”写出了父亲付不出米粉钱时难为情、不知所措 的情态。
② 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②“使劲”写出了杨店主因感动而用力握住父亲的手的 动作。
2、赏析词语 a:中心 b: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某字(词)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什么思想感情。
第7页/共33页
2、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 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 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它为了前后照 应,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 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试题演练三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 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 上的交通。
——《那树》 “咬”“呻吟”“屠杀”等词写出了人类 残忍砍伐大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第10页/共33页
第13页/共33页
欣赏句第一子:还如可果句以子从形象以而下含蓄入,手具有言外之意,
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 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 。
(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
悟答生题活思,有路关:亲情、句友子情的、含做义人道﹢理表等达的的感感悟情。)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
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
味无穷)。
第18页/共33页
结尾语段的作用
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 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 的! 结构上前后响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点
例: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汗,脸上立刻冒出一层。① “尴尬”写出了父亲付不出米粉钱时难为情、不知所措 的情态。
② 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②“使劲”写出了杨店主因感动而用力握住父亲的手的 动作。
2、赏析词语 a:中心 b: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某字(词)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什么思想感情。
第7页/共33页
2、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 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 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它为了前后照 应,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 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修辞方法及作用 事物的xx特点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事物的xx特点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印象。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调语气,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 )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合相关语句分析。 合相关语句分析。
品味题目可以从——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内容上 主题上 线索 设置悬念上 味。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1)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 实指…,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 主题,耐人寻味。 主题,耐人寻味。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9.了解人称的作用。 .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中考现代文散文、小说、记叙文解题技巧课件(共23张PPT)
方法点津
解答时,注意全面把握文本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即可
分析得出标题含义。
含义
一 、联系表层含义 二、 体会深层含义
三、 联系全文内容
四、 结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 二、体现主要内容《智取生辰纲》 三、贯穿全文线索《背影》 四、揭示情感主题《再塑生命》
五、引起读者兴趣《大自然的语言》
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解题思路: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 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 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内容)…,体现了…的 性格特征(心理),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实战演练
3.说说第11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照应了题目《轻放》,点明全文主旨, 告诉人们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而应用 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收束全文,使文 章结构完整。
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表现了父亲宽 容平和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孔乙己》的 掌柜也没有催着讨要孔乙己的欠债,表现了孔乙 己在他心中连十九个钱都不如,反应了人与人之 间的冷漠。
方法点津
对比异同阅读思路: 人物的比较:考虑所处时代、身份、地位、所在地 理位置,然后得出结论。 情节的比较:考虑各自在不同环境下对人物、主题 所起作用。 环境的比较:考虑其对人物、情节、主题方面的各 自作用的异同。 艺术手法的比较:考虑不同手法极其作用的异同。
方法点津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从人物描写入手 ⑵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
⑶从情节入手
⑷从人物间关系入手
答题格式:
从文中……可以看出,某人是一个……的人。” 或“某人是一个……的人,
从文中……可以看出”
实战演练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写出了……,点明了本文的
主要内容。
可编辑课件PPT
13
九、文章题目的作用
❖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 2、交代主要内容
❖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 4、交代描写对象
❖ 5、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
❖ 6、揭示或者暗示主旨
❖ 7、点明行文线索
可编辑课件PPT
14
十: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 情
❖2.推动情节发展
❖3.为下文作铺垫
❖4.象征和暗示
❖5.烘 托人物形象 《雪地贺卡》首段
可编辑课件PPT
15
❖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 了„„的社会现实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可编辑课件PPT
4
一、文章的主题
1、写人类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反应主
人公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传统美
德。
2、记事类文章的主题则是生活经历 或人生感悟。
3、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主题是抒写喜 爱赞美之情或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
可编辑课件PPT
5
❖ 二、 常见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⑴.核心人物 ⑵.核心事物 ⑶.核心事件 ⑷.时间 ⑸.地点的 变换 ⑹.作者的情感或情感的变 化
7
❖注意: ❖1.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 ❖2.插叙的事情排除掉; ❖3.若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可编辑课件PPT
8
四、 辨别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使文章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2.倒叙:
❖ ①首尾呼应,中间回忆(由眼前事 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
《植树的牧羊人》中“他的那条 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
写) 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 不张扬”,通过对牧羊人大狗的
物。
(续表)
描写类别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根据 侧面
描写 描写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 描写,从侧面表现牧羊人的
角度 (间接 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性格特点。
分类 描写)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起走小路
2. 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顺叙 倒叙
特点:按时间先后,叙述事情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或以空间、地点的转换顺
序进行叙述。
《散步》依次写了事情的起因、
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条
理清晰。
特点: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写道:
动么豪放、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通过
作用: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② 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烘托了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③明示、暗 安塞腰鼓的精彩。
点主题。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 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4. 记叙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线索类型
特点
教材示例
物线 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灯笼》:以“灯笼”为线索。
人线 事线 感情线
以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所见
发展、所见所闻为线索
所闻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或事件发展)为线索 《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为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通过记叙……表达了(赞颂了) ……精神(品质)(批判了……)。〔 写人、记事类〕
b、本文通过描写……抒发了(表达了) ……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c、本文通过讲述……故事,说明(告诉) 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四)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5.文章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面对面149页
(一)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 件为线索展开故事 情节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 按描写角度来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来分
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 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 人物形象。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 生动性。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整体感知:标题
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 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了表达。
例2:《变色龙》通过记叙警官奥楚蔑洛夫 处理狗咬人事件,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 上的反动警察形象,揭露讽刺了俄国警察制度的 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 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就可以作为 总结中心的参照。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 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 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中考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 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 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
一.记 叙 文 知 识 要 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线索类型: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
3.常见的叙述顺序 : 顺叙、倒叙、插叙
4.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三)归纳中心思想
1.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 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抓住文结尾处的议论 抒情句。
例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 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 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 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 义精神。
方,又写出了母爱的温暖。
1.题目的含义答题规律: 表层意思+深层含义
2、题目的作用:
揭示中心 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线索作用 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一语双关
提示:一个题目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需全面分析
(二).概括文章内容: 155页4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题目扩展法
二.记叙文阅读技巧
二.记叙文考查要点
1、标题
2、词语的表达效果
3、句子含义
4、关键句段的作用
5、语言赏析
6、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8、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9、文章的表现手法 10、记叙的详略
11、文本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
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人物
12、开放性试题
读懂 会答
1.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2.答题时的三种意识。
赏
1、题目的含义; 2、题目的作用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 4.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5.景物描写的作用。 6.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一)、对于题目的考查 常考题型:1、题目的含义;2、题目的作用
例如:1、 请说出文章标题的含义。 (谈谈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例子:记叙文阅读《阳光地带》 参考答案:阳光地带既指阳光充足的地
(3)段意合并法
在初次阅读时,先划出重点词语,然 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最后把内容相 同的合并。
例1:《故乡》一课,可分为三部分,段意分别 是:(1)回故乡(2)在故乡;(3)离故乡。根 据各部分段意可归纳为: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回 到故乡后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以及离开故乡时的复 杂心情。
(4)在文章中,认真划出文章 的重点语句。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回忆了作 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 难忘的生活经历。
(2)要素归纳法—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例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 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 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 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 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 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 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进而或丰富文 章内容,突出主题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 事情节或为下文做铺垫等,情节上有波澜。
表达方式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按内容来分
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