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doc 21页)
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解析
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解析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1.资产部分2.负债部分三、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分析1.资产端的变动2.负债端的变动四、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1.对货币政策的影响2.对金融市场的影响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作为反映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于理解我国金融市场动态和实体经济运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变动分析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投资者和经济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1.资产部分我国央行资产主要包括外汇、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企业债券、贷款等。
其中,外汇资产占比最大,反映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
政府债券和金融机构债券的持有量也较高,体现了央行通过购债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
2.负债部分央行负债主要由货币发行、存款和其他负债构成。
货币发行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准备金,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存款则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三、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分析1.资产端的变动资产端的变动主要受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变动主要受国际经济形势、国内外贸顺差等因素的影响;债券市场的变动受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信贷市场的变动则与实体经济的需求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2.负债端的变动负债端的变动主要受货币需求、货币政策操作和金融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需求的变动反映在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上,如现金需求和存款需求;货币政策操作则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影响负债端;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存款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1.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资产端的变动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负债端的变动则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报告课题: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解释我国央行资产的膨胀原因,并分析其利弊。
报告结构:一、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二、我国央行资产膨胀的原因三、资产巨无霸的利与弊四、“最大”如何变成“最强”——优化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的对策五、附录:2016年4月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一、比较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特点中央银行资产主要分为贷款和投资两大类。
其中,贷款又可分为对政府的贷款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是商业银行),投资可分为对政府的投资和对外国官方机构的投资。
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纸币和硬币)、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等)和借入资金(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例如央行票据等)。
具体地,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具有以下特点:1)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世界第一,截止4月末,人民银行总资产规模为32万亿元,折合约5万亿美元;同期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为4.5万亿美元。
2)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但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缓。
3)外汇:人民银行国外资产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4月末,国外资产规模为24万亿元,占资产总额71.8%。
近四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外汇占款规模仍然较大。
后将细述。
4)对政府债权:2016年4月末对政府债权1.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6%。
5)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为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资形成的债权。
2016年4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4.4%。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贷款及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因而人民银行对存款性公司的这类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高。
近十多年来该比重大幅回落的原因与外汇占款项目的迅速上升有关,反映了基础货币供应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银行更多从市场融资,而非依赖于中央银行。
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货币政策分析
1 1 在资 产1 67 %增 加到 2 1 00
年 的 8 .9 30 %。在央 行 的资产 结 构 中 “ 国外 资产 ” 的 占比最 高而
且有 快速 上 升 的趋 势。 这是央 行 资产 规模 整体 增加 的 重要 原 因。 第一 ,在 “ 国外 资产 ” 中 ,占比最 高 的项 目是 “ 汇 ” 0 6年 外 。2 0
为 9 .% ,0 7 84 2 0 年是 9 .% ,0 8 23 2 0 年是 9 % ,0 9 2 1 2 0 年是 9 .% , 45
货币政策对负债项 目的影 响
一
、
储 备货 币持 续 增长 。储备 货 币包括 三 个子 科 目 ,分 别是
货 币发 行 、 融 性公 司存款 和 非金 融 性公 司存款 ( 项 目于 2 0 金 该 08 年 后撤 销 ) 数 据分 析 可见 “ 。 储备 货 币 ”快 速增 长 的主 要 原 因不 是 “ 币发 行 ” 货 ,而是 “ 他存 款性 金 融机 构存 款” 其 。说 明央行 主 要 是通 过提 高金 融 性公 司存款 , 缩金融 市 场 的流动 性 。 收 事实 上 , 法 定存 款准 备金 制 度是 央行 货币 政策 调控 的主 要手 段之 一 ,央 行 通 过调 整存款 准备 金 率 控制金 融机 构 在央 行的 准备金 规 模 ,近 年 来 频繁 、大幅 度地 调 整法定 存 款准 备金 率 ,尤其 是近几 年 连续 调 整 , 0 1 以来 , 21 年 5个 月已 连续 5次提 高存 款准备 金率 ,目前 大
型 金融 机构 的最 高 比例 已高达 2 %。 1 这些 方 式对 于央 行 回收流 动 性 过剩 发挥 了主 要 的作 用。
21 0 0年 为 9 %,长期 居 高不 下 ;从 绝 对 数来看 ,从 2 0 6 0 6年 的 8 3 08 亿 元 增 加 到 2 1 年 的 2 6 6 1 亿 元 ,增 长 了 4 6 1 00 0 7 67 1 51 基 本 背景是 国际收 支项 目中的持 续 顺差 , 量 的外 汇资 4 %。 大
2006-9-30 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及央行的调控能力分析10
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及央行的调控能力分析:1998~2004黄燕芬/顾严2006年第3期一、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基础货币来源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包括7个部分: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
其负债包括5个部分:储备货币、债券、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我们将资产方的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特定存款机构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3个部分合并,统称为对银行机构债权,则可将央行的资产划分为国外净资产(NFA)、对政府债权(CG)、对银行机构债权(CB)、对非金融机构债权(CO)以及其他资产5个部分。
再将负债方调整为流通中的现金(C)、准备金(R)、政府存款(GD)、债券(CBP)、其他权益和负债5个部分,则根据“资产=负债”原理有:NFA+CG+CB+CO=C+R+GD+CBP+COL=B+GD+COL(1)其中B=C+R,为基础货币;COL为其他净负债,即负债方的其他权益和负债减去资产方的其他资产后得到的残值。
从(1)式中可以看出:在除基础货币项目外的中央银行负债不变的条件下,任何中央银行资产的增加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在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不变的条件下,除基础货币项目外的中央银行负债的减少也将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
将(1)式做移项变动得:B=C+R-NFA+CG+CB+CO-GD-CBP-COL(2)各因素的变动对基础货币增量的影响可以表示为:△B=△C+△R=△NFA+△CG+△CB+△CO-△GD-△CBP-△COL(3)(2)式的右侧就可以看作是基础货币的来源构成,(3)式的右侧可以看作是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主要因素。
具体来说,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银行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同方向变动,政府存款、债券、其他净负债的变动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反方向变动。
1998年以来,对银行机构债权(CB)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在1998年后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变化,先由1998年末的51。
_外汇资产、国内信贷与宏观流动性过剩——基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作者简介: 谈正达,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顾巧明, 上海国际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胡海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88
国 际 金 融 研 究 2012·4 STUDIES O F INTERNATIO NAL FINANCE
2003 22.12 17.1 82.9 3.62 16.5 83.5
2004 25.32 21.9 78.1 3.20 55.1 44.9
2005 29.88 25.3 74.7 4.55 44.4 55.6
2006 34.56 29.2 70.8 4.68 53.9 46.1
2007 40.34 34.1 65.9 5.78 63.8 36.2
的根本原因。 国内部分学者持有这种观点, 并进 行 了 理 论 与 实 证 研 究 。 王 珍 (2006) 、 池 启 水 (2008)、 曲强等 (2009) 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 协整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外汇 储备和货币供给过多之间的关系。 李治国和张晓 蓉 (2009)、 黄武俊和陈漓高 (2010) 从中央银 行资产负债表出发, 研究了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 货币内生性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 2008 年国 际金融危机后, 我国政府出台了 4 万亿元投资计 划以及与之配套的 10 多万亿元国内信贷投放, 导致货币供给迅速增长, 从而产生了流动性过 剩。 虽然很多学者均意识到信贷过多投放会造成 通货膨胀压力, 但是国内围绕这方面展开研究的 公开文献尚不多见。 彭方平等 (2008) 以金融机 构存贷差为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 对我国的宏 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模。 货币乘数就是当年的广义货币总量和基础货 币总量的比例。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金 率来调节货币乘数, 从而对 M2 总量加以控制。 图 2 给出了 2002-2010 年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的调整情况。 从图 2 可以看出, 从 2006 年下半 年起, 准备金率调整开始成为冲销外汇占款、 控 制广义货币规模的主要手段。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对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主要是以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机构的再贴现,担保信贷,贷款和回购协议。
2,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1)储备货币:主要由货币发行,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是中央银行用以影响存款货币机构的清偿手段,进而影响存款货币机构信用创造能力的基础货币(2)发行债券(3)国外负债(4)发行债券(5)自有资本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1.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基本关系自有资本=资产-负债在自有资本一定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未清偿的总负债增加将使得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加,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即总资产将会随之等额增加。
2.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基础货币: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是社会货币供给的货币基数;从运用上看,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构成。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等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对存款货币机构的再贴现与再贷款+其他资产)-(外国存款+政府存款+其他负债与自有资本)3.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变动关系(1)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业务的总称,是中央银行借以调节基础货币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主要工具。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买卖是否对存款准备金产生影响,取决于有价证券出售所持有的形式。
如果全额以通货形式持有,则不对存款准备金产生影响;如果全额以活期存款形式持有,则会导致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等额增加,中央银行公开市场购买对基础货币影响相同,即基础货币增加额等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购买额。
(2)再贷款与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银行体系发放贷款通常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进行。
A.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放款,即商业银行将其已经贴现的,但尚未到期的票据经背书后到中央银行进行贴现贷款,中央银行根据一定的贴现率扣除利息后将其所获得的贴现款额贷记为银行准备金B.再贷款: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
我国货币发行机制探讨 基于央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谢谢观看
2、负债项目:商业银行的负债项目主要包括存款、同业拆借、债券发行等。 其中,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项目,也是派生货币的主要来源。同业拆 借和债券发行则是商业银行调节资金余缺的重要手段。
四、对比分析
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货币发行机制中具有显著差异。
1、资产负债表结构:央行资产负债表主要由储备货币和货币政策工具构成, 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则由资产和负债项目组成。
2、负债项目:商业银行的负债项目主要包括存款、同业拆借、债券发行等。 其中,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项目,也是派生货币的主要来源。同业拆 借和债券发行则是商业银行调节资金余缺的重要手段。
四、对比分析
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货币发行机制中具有显著差异。
1、资产负债表结构:央行资产负债表主要由储备货币和货币政策工具构成, 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则由资产和负债项目组成。
2、提升商业银行效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风 险管理,保障金融稳定。
3、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加大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力度,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活 力;推动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提高金融体系稳健性。
4、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学 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
2、职能与目标:央行的职能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而商业 银行则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满足客户需求。
3、影响力: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而商业银行 则通过资产、负债项目管理来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五、建议与展望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以下建议值得考虑:
1、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加强外汇市场管理,稳定汇率波动;合理运用货币 政策工具,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
货币当局(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自1994年起,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向社会公布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但其目前报表的项目结构是逐步演化的结果,许多项目并非自始既有。
一、现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任何一个微观经济体的资金来源渠道无非就两种:自有资金或借入。
其资产负债表当中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就是分别对这两种不同融资渠道的综括。
不难理解,有资金的来源就必定会有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运用方式。
所谓资产,亦即资金的具体存在形式或者资金的具体用途罢了。
可见,作为一个会计恒等式,“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就是“资金的运用(或存在)的数量必定等于资金的来源数量”。
由于“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依据,所以我们可藉由这一恒等式来追踪、分析特定经济体的一项具体业务在其资产负债表当中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当然,由于资产负债表属于存量报表,所以这些具体业务的规模必须足够地大。
就此来说,资产负债表就像一面镜子,尽管不是很清晰、明亮,但我们仍可凭以观测到相应经济体的资金流在特定期间内大致的来龙去脉。
与一般的微观经济体相比,银行机构的自有资金在其总资产形成当中的占比极低,由此,银行机构的资金来源业务统称负债业务。
在中央银行(亦称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主要内容是:1、国外资产:外汇(储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2、对政府债权:对中央政府债权;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6、其他资产。
而其负债项下的主要内容是: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3、发行债券;4、国外负债;5、政府存款;6、自有资金;7、其他负债。
二、关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理解现代货币的基本形态是支票和纸币现钞。
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提供。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
关键 词 : 资产 负债 表 央行 调控 能力
J L分 类 号 :5 5 E E2E8
中央银 行 ( 以下 简称 “ 行 ” 的资产 负 债 表反 映 着 央行 的资金 来 源 和 资金 在各 种 金 融资 产 中 央 )
配置 , 既是 实施 货 币政 策 的结 果 , 它 也是 进 一 步实 施 货 币政 策 的基 础 , 因此 , 析 资产 负债 表 的科 分
资料整理。
债” “ 和 长期 负 债 ” 科 目; 有 “自有 资 等 虽
金 ” 目, 没 有 “ 有 者 权益 ” 科 但 所 的专 项 及
王 国 刚 , 国 社 会科 学 院 金 融 研 究 所 副 所 长 , 究 员 , 士 生 导 师 , 济学 博 士 。本 文 系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重 点 课 题 “ 离 生 产 中 研 博 经 分 性 投 资 与 非 生 产 性 投 资走 出 资金 流 动 性 过 剩 ”课 题 编 号 0 A Y o ) 研 究 成 果 。 ( 8 Jo6 的
1
王 国 刚 : 于 资产 负 债 表 的央 行 调 控 能 力分 析 基
其 细分科 目, 与央行 的非经 营特性 相 吻合 。因此 。 这 总的来 看 , 中国人 民银 行 资产负 债表 的右列 各 栏设 置 比较简 略 。 第二 , 在左列 的 “ 总资产 ” 之下共 有 6 二级科 目, 个 它既表 明 了中 国人 民银行 的各 项 资产配置 格局 , 也表 明 了中国人 民银 行 实施货 币政策 的资金 配置 能力 。 其是 “ 其他存 款性公 尤 对
列相 比 , 它没 有 将 右 列分 为 “ 负债 ” “ 和 所 以 者权 益 ” 个 二 级科 目 : “ 债 ” 下 两 在 负 之 没有 按照 负债 的期 限结 构 细分 为“ 动 负 流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货币政策调控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货币政策调控货币的松紧主要是由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控制的,央行是一个资金水库,通过闸门的开启和关闭,向银行体系注入或回笼资金。
目前我国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型工具来调控货币和信贷据统计,整个5月份央行共向市场净投放资金2240亿元,而由于目前市场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市场人士预期央行可能会继续投放资金。
货币的松紧主要是由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控制的,央行是一个资金水库,通过闸门的开启和关闭,向银行体系注入或回笼资金。
目前我国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型工具来调控货币和信贷,公开市场业务是数量型工具的主要操作手段———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等),调控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信贷。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另一个重要的数量型工具———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将下降,货币扩张和银行信贷能力将被削弱。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手段、方式和调控力度。
实际上,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方的任一变动都具有货币信贷扩张或收缩能力,它是基础货币的来源。
资产项目中最主要的项目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债权,这些债权是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方式实现的。
当这一债权增加时,央行是把贷款金额和贴现金额直接加记在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账户上,这直接表现为基础货币的增加,然后经再存款机构的派生创造,货币供应量倍数放大。
相反,当央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票据到期时,再贷款或再贴现减少,基础货币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倍数缩小。
资产项目中的国外净资产以外汇储备资产为主,当中央银行买进外汇时,就要放出等值的本国货币,则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将增加;当中央银行出售外汇,货币供应量减少。
资产项目中央行对中央政府的债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财政透支,即央行和财政部商议好透支额及期限后,直接加记在中央政府在央行的存款账户,形成为财政持有的央行负债,这意味着潜在的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种方式我国在1994年已停止使用;二是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购买国债,如果央行从金融机构手中购进国债,则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账户等值增加,基础货币总量增加,货币供给将扩张;如果央行从社会公众手中购进国债,则央行向交易者签发一张等值的支票,公众把支票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开户银行再将支票交由央行支付,于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增加。
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实证研究r——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银行竞争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实证研究r——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任屹颖;杨朝;张庆君【摘要】文章运用测算的2006—2015年勒纳指数,度量了我国在此期间内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建立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银行业竞争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在模型中引入央行总资产变量,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信贷渠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竞争程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的积极效应,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发展;央行"扩表"有利于强化这种积极效应,相反,"缩表"行为会削弱竞争的积极效应.【期刊名称】《金融教育研究》【年(卷),期】2017(030)005【总页数】10页(P10-19)【关键词】银行竞争;勒纳指数;信贷渠道;央行资产负债表【作者】任屹颖;杨朝;张庆君【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货币政策的传导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前沿和关注热点,而银行信贷渠道是传导货币政策的桥梁,其是否通畅直接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四大国有银行逐步完成市场化改革,并逐渐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发展迅速,成为市场的新生力量,随着2006年底WTO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也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银行业造成一定冲击,与传统商业银行争夺市场和储户的资金。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竞争环境正在逐步改变。
很多文献表明,银行业间的垄断竞争程度会对信贷渠道产生传导阻力,因而我们从研究银行业竞争状态入手,建立回归模型研究其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影响,最后研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对该传导机制的作用效应。
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再贴现业务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希望通过信贷渠道使得政策意图从金融机构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
中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性政策工具效应研究——基于数量型的视角
债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资产端外汇占款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此消彼长,负债端储备货币取代央票。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除了传统的再贷款再贴现外,还包含一些创新型债权如常备借贷便利(SLM)、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担保贷款(PSL)等工具。
近年来,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13年的4.14%上升至2019年的31.73%1,成为资产端占比次高的资产,显示出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增一、引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表现为国内经济经济多重结构失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国际经济进入下行区间。
为此,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将更多的存量和增量货币配置到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三农、小微、民营等实体经济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
与之对应的,央行资产负文 陈锋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中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性政策工具效应研究*——基于数量型的视角摘 要 为评估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政策效应,本文用计量模型揭示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微观调节效应。
研究发现:从数量型视角看,总量货币政策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是相互补充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在降低市场利率、稳定价格指数、提高实际产出、增强信心指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结构性政策工具对不同特征企业的定向调节效应较为显著。
具体而言,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有效促进了微型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私人控股企业的贷款增长,其中SLF 对微型企业及私人控股企业信贷融资具有较好的调节效应,而MLF 对小微型企业的贷款增长有显著提升作用,PSL 有效拉动了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长。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结构性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 定向调节效应 中央银行* 本文为作者的学术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1.数据来源:wind 数据库。
央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定义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构成现代各国中央银行的任务和职责基本相同,其业务活动大同小样,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也基本相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使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彼此的货币金融运行状况及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金融统计数据按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适当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期编印《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刊物,以相对同一的口径向人们提供各种成员国有关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统计数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其中之一,称作“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主要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格式和口径,从而使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与结构基本相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最主要项目构成的资产负债表如下:简化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单位: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包括:1.流通中货币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和收购黄金外汇投入市场,成为流通中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2.各项存款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通常会赋予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责,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由中央银行办理。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包括了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
3.其他负债包括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
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包括:1.贴现及放款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主要的方式包括再贴现和再贷款。
还有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
2.各种证券主要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
中央银行持有的证券一般都是信用等级比较高的政府证券。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解读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解读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指中央银行在特定日期内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的详细情况。
资产负债表通常分为两个部分:资产和负债。
资产部分包括中央银行拥有的各类资产,如货币、外汇储备、政府债券、贷款等;负债部分包括中央银行所欠的各类债务,如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等。
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其资产负债表的解读对于了解该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几个重要项目进行解读。
首先是中央银行的货币项目。
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之一,主要体现在货币的发行量和外汇储备。
货币发行量反映了中央银行对国家货币供应的控制程度。
如果货币发行量较大,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因此需要谨慎控制。
外汇储备则反映了国家对外汇收支的平衡情况,是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撑。
其次是中央银行的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数量和比例,反映了中央银行对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程度。
如果中央银行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可能意味着政府财政出现问题,需要中央银行提供支持。
同时,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还会影响到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再次是中央银行的贷款项目。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最后贷款人,贷款活动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的贷款项目主要包括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
中央银行的贷款情况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最后是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
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和政府存款两部分。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通过印制货币提供给市场的一种方式,货币发行量的大小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到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
政府存款是政府将闲置资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一种方式,中央银行对政府存款的支付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国家信用的评级。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解读对于了解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而为决策者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
近年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国贸903 侯嘉绮 200920190307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现代各国中央银行的任务和职责基本相同,其业务活动大同小样,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也基本相近。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含义大致如下:(1)“国外资产”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所持有的外汇资产总量。
其中,“外汇(储备)”这个项目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货币黄金”的增加不一定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而“其他国外资产”的增加则一定不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
(2)“对政府债权”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经由公开市场业务而间接持有的国债余额。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余额。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所持有的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债券余额或再贷款余额。
例如对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发放的信用贷款等。
1999至2005年期间,中央银行向信达、长城、华融、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超过1.2万亿元,用于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导致该项目金额大幅度增长。
(5)“储备货币”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投放社会的基础货币存量。
其中,“货币发行”这个项目反映的是正在社会各界流通着的现金存量,包括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库存现金”以及在金融系统之外的“流通中现金”(M0);“金融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其他金融性公司)”这两个子项目分别反映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准备金存款帐户余额以及其他金融性公司的结算账户余额,这些存款的增加直接对应着基础货币的投放。
(6)“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这个项目反映的是金融性公司在央行的除了“储备货币”存款之外的其他存款。
这些存款的增加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无关,也与派生存款的增加无关。
(7)“发行债券”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央行未到期票据的余额。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解读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解读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指该银行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汇总表。
这个表格展示了人民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以及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人民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汇储备:人民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主要用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人民币汇率。
2. 金融机构存款:其他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这些存款主要用于满足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需要。
3. 货币发行:人民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和硬币。
4. 各类债权资产:人民银行持有的其他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发行的债券和债务凭证。
人民银行的负债可以分为两部分:
1. 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2. 货币发行: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和硬币的流通量。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包括净利润、公积金、资本储备等项目。
通过分析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其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情况,以及掌握银行面临的风险。
例如,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可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而债务凭证的投资和收益情况可以体现人民银行的运营能力。
此外,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显示了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可以用于监测金融稳定和评估银行的风险状况。
3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解析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了特殊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参考资料: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
中央银行的负债的多少取决于其资产与自有资本之差, 在自有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的负债总额 增加了,则其必然扩大了等额的债权,反则反之。
1. 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2. 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3.2 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间的关系
3. 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在中央银行负债不变时,自有资本增减, 可以使其资产相应增减,例如负债不变而 自有资本增加,则可以相应增加外汇储备 或其他资产。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对货币供应有决定性 作用; 由中央银行自有资本增加而相应扩大的资 产业务,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
4. 衡等式的政策意义
3.2 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间的关系
(二)资产负债表中主要项目间的关系
流通中的通货=资产总额-准备金存款-财政及其他存款 -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贷款+证券投资=流通中的通货+准备金存款+财政及 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黄金外汇储备-其他资 产 准备金存款=流通中的通货+财政及其他存款+其他负 债+资本项目-贷款-证券投资-黄金外汇储备-其他资产
3.2 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间的关系
(一)三个衡等式:自有资本不是真正的负债,其作用
也不同于一般负债,因此,如果把自有资本从负债中分 列出来,资产与负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以下3个公式表示: 中央银行的资产持有额的增减,在自有资本一定的情 况下,必然导致其负债的相应增减,换言之,如果资 产总额增加,则必须创造或增加其自身的负债或资本 金,反则反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国际金融统计》 统一的口径,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简化 为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doc 21页)“储备货币”快速增长的主要成因是“金融性公司存款”,它从1999年的1472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2106.57亿元,增长了525.36%,由此,在直接关系上可以判定,这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不是通过“货币发行”来调整债务性资金和贯彻货币政策意图,而是通过“金融性公司存款”从金融运行中获得资金,因此,货币政策不属于从松范畴。
再具体一点看,2000~2008年的9年间“储备货币”年增长率及其“货币发行”年增长率和“金融性公司存款”年增长率如图1所示图1储备货币及其子项增长率(2000~2008)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除2005年外,“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长率均高于“货币发行”增长率,尤其是2004、2006、2007和2008等4年中,“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长率都在26%以上,由此,推动了“储备货币”的高增长。
在“储备货币”中,“货币发行”的增减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松紧,而“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减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松,二者的货币政策取向和效应是相反的。
就此而言,2004年以后的货币政策属于从紧范畴。
这似乎与200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20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9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的从紧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但也有矛盾之处,既然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存贷款金融机构的资金,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性公司存款”数额,那么,为什么“货币发行”在2005~2008的4年间也呈10%以上的高增长?由此,货币政策是紧还是松,就不容易说清了。
第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中“发行债券”和“政府存款”呈快速增长趋势。
其中,“发行债券”从1999年的118.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5779.83亿元(增长了384倍),“政府存款”从1999年的178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6963.84亿元(增长了8.5倍),它们的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货币发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长率,由此,一方面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负债资金的重要来源,成为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降低了“储备货币”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负债中的比重(1999年为85.83%,2008年降低到62.40%)。
由于债券发行中市场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屡屡发生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债券的流标事件),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难以掌控政府存款的数额,所以,这些资金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上升,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掌控资金能力有所弱化。
“自有资金”在1999年以后连续3年减少,并在2002年以后持续不变的态势,也反映了这种掌控资金能力弱化的态势。
第三,“其他负债”从对中国人民银行总负债的减项(即负数)转为在总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所占比重达到8.77%。
这意味着,在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对其他负债的资金来源依赖程度提高了,它将影响货币政策的选择。
表2美联储负债结构(1952~2008)单位:10亿美元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网站资料整理。
表2选列了美联储从1952~2008的57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支票存款与现金”占总负债比重最高,1952年为56.3%,2000年为88.44%,2008年为54.34%。
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50年多时间内,“支票存款与现金”项下“流通中的现金”(即“货币发行”)始终独占鳌头,1952年为90.97%,2000年为98.72%,2008年6月为99.28%。
“流通中的现金”占总负债的比重,1952年为52.17%,2000年为87.32%,2008年6月为83.89%。
这表明,在金融危机之前的50多年中,就负债方而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货币发行机制。
另一方面,“支票存款与现金”项下“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在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始终不大且比重持续降低(1952年为5.69%,2000年为1.01%,2008年6月底为0.67%),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科目的资金突发性增大,它在“支票存款与现金”中的比重也急速提高到16.26%。
这反映了在抵御金融危机过程中联邦政府对美联储的支持力度。
第二,“存款机构准备金”的数额,在2007年12月底之前虽有增减但总体变化不大,它在美联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1952年为37.67%,2000年为3.02%,2007年底为2.23%;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底突升到38.23%。
这一方面反映了在2007年底之前,美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并不存在资金过剩(因此,那种认为2007年之前存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说法,是不符合美国实践的);另一方面反映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大量商业银行惜贷并将“过剩”资金转存于美联储的现实(这是引致“流动性陷阱”发生的一个主要成因)。
第三,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的负债结构虽然每年有所变化,但它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增加所引致,其他科目变动不大,所以,尽管在50多年里美国经济经历了一系列巨大调整(其中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但美联储的负债结构总体上保持了稳定格局。
表3日本银行负债结构(1998~2009.4)单位:10亿日元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银行网站资料整理。
表3选列了日本银行从1998~2009年4月的11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在这10多年历史中,“货币发行”始终是日本银行总负债的主要来源,它的比重在1998年为61.23%,2007年上升到73.04%,2008年虽然下降到66.37%,但仍处于高位。
因此,可以判定,就总负债而言,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调节货币发行数量(这与美联储相似)。
第二,“现金存款”是日本银行总负债的重要来源,它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4.80%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12.38%;但增长最快的应届“其他存款”,1998~2008的11年间增长了191,23倍,它在总负债中比重从微乎其微的0.067%上升到举足轻重的9.63%。
另一方面,2001年4月以后,日本银行开始利用“回购协议”获得负债资金以抵补“已出售票据”的减少,但在2003年3月“已出售票据”为0以后,“回购协议”的数额也呈逐年减少走势,转而替代的是“货币发行”增加。
这反映了日本银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得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机制,已经从借用证券机制转向了利用存款机制,由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货币政策操作机制趋于成熟。
第三,在这11年中“准备金”的数额变化不大,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3.18%降低到2008年的2.63%,因此,在这11年的货币政策调控中,日本银行较少运用准备金机制来调整债务性资金数量。
表4欧洲央行负债结构(1998~2009.4)单位:10亿欧元资料来源:根据欧洲央行网站资料整理。
表4选列了欧洲央行从1998~2009年4月的11年负债结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与美日相近,“流通中的货币”是欧洲央行债务性资金的主要来源,它占总负债的比重1998年为49.01%,2006年上升到54.58%,2008年降低到36.74%。
这反映欧洲央行主要通过货币发行来调整总负债数量。
第二,“欧元区信贷机构存款”是欧洲央行负债的重要来源,1998~2008的11年间持续增加,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从12.52%上升到23.71%。
2008年8月“欧元区信贷机构存款”为2043亿欧元,但在9月份美国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它在10月份猛然增加到了4589亿欧元,12月份又增加到4923亿欧元。
这反映了面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体系惜贷的倾向和步入流动性陷阱的选择。
但到2009年4月,这一数字从高位快速下降,表明了欧元区商业银行体系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逐步减缓,信贷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放贷(而不是存入央行),由此,促进着经济复苏。
第三,欧洲央行并非主权国家的央行,按理说,要获得政府债务是不容易的,但在欧洲央行的负债中却有着对欧元区政府的债务。
虽然在1998~2007的10年间,这一负债数额逐年有所减少,但在次贷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2008年1月起,它就急速增大。
2008年10月,猛然从9月的623亿欧元增加到1094亿欧元,到2009年4月已达1523亿欧元。
这不仅反映了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欧元区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而且反映了欧元区各国的协调行动。
第四,“对非欧元区居民的欧元负债”(以及“对非居民的外币债务”)是欧洲央行具有特色的科目。
按理说,各国央行的负债资金来源于本国居民,但欧洲央行的一部分负债资金却来自于非居民。
“对非欧元区居民的欧元负债”不仅有着逐年增大的趋势,而且在2008年9月以后的金融危机中突然扩大(2008年8月为801亿欧元,10月达到3034亿欧元)。
这意味着,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到了这些非居民的约束。
第五,“重估账户”也是欧洲央行具有特色的科目,它在总负债中的比重虽然从1998年的8.59%降低到8.46%(到2009年4月又上升到11.13%),但总的来说,呈现出绝对额逐年增加而比例数变化不大的趋势。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负债结构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与美、日、欧等央行有着两个主要差别:其一,“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且有着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是央行的专有权,也是央行资金的主体来源。
就央行的总负债而言,货币政策各项工具(如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最终都将落实到货币发行量的调整。
“货币发行”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过低,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落实货币政策(不论从松还是从紧)过程中,可自主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由此,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可能时常偏离于货币政策意图。
为了弥补货币发行量较少的缺陷,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大幅增加“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替代方案,这虽然解决了负债资金的数量困难,但也引致两方面问题的发生:一是通过这些科目所获得的债务资金,不仅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应支付的利息在2000亿元以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行政机制,这既不利于推进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的完善,也不利于切断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行政纽带,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增长率和总负债规模明显大于美、日、欧。
这种总负债规模扩大和高增长率主要不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基础上的,而是运用金融手段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民银行贯彻实施的与其说是货币政策,不如说是金融政策,即通过与存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账户资金转换来增大负债资金(从而可操作资金)的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汇率折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明显小于美国,但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负债却明显大于美联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