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古以来,婚姻一直都是人生的大事,那么在论语里面,孔子又有怎样的婚姻观呢?第五章的开篇孔子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缧绁”就是监狱的意思,“缧”指的是黑色的绳索,“绁”,绑缚,古代的监狱用黑色的绳索绑犯人,所以“虽在缧绁之中”说的是公冶长蹲过监狱。公冶长是谁呢?这个人在论语中只提到过一次,但他的身份却很特殊,他就是孔子的女婿,“以其子妻之”,“子”这个字,在古代既可指儿子,又可指女儿,在这说的就是孔子的女儿,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孔子为什么会说“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关于这,有一个传说,公冶长善鸟语才,他听得懂鸟说话,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听到乌鸦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獐,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只死獐,他把死獐拖回家剥了,可他忘了乌鸦说的话,把獐肠子埋了,乌鸦很生气,就想报复他,时隔不久,公冶长再次去上山打柴,突然乌鸦又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听后,又往北山跑,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发现一堆人围着看什么,他以为就是那只死绵羊,恐怕被别人夺去,他慌忙喊道你们别动,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当他走近一看,躺在那儿的是一具死尸,当时他的手里正好提着一把砍柴刀,围观的人就把他困了起来,送到县衙。县官问他为什么要杀人,公冶长申辩说;“这个人不是我打死的”,于是他把事情的经过向县官讲了一遍,县官肯定不信,他就叫士卒背着公冶长逮了一只小燕子,然后放在笼子里,提到大堂上,这时老燕子飞来了,在外面乱叫,县官就问公冶长,你听得懂外面的燕子在说什么吗?公冶长说:“禀告大人,外边的燕子在说,我一没得罪你,二没有碍着你,为什么要把我的孩子关在笼子里”,这时,县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长听得懂鸟语,确定他没有杀人,就把他放了。
接下来,孔子有提到另外一个人,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女妻之。孔子评价南容,“国家政治清明,不被废黜,国家政治黑暗,也不受刑法”,南容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孔子的学生目前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孔子是非常欣赏南容的,所以就把它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贱就是宓子贱,孔子说“子贱这个人是君子呀,若是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儿取来这么好的品德呢”因为当时的世风沦丧,所以许多人觉得他们已经找不到君子了,孔子说不是这样,子贱就是一个例子。
说到这,孔子提到了三个人,公冶长、南容、子贱,都是褒扬,尤其是前面两个。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他的择婿标准其实非常简单,他注重的是德行,孔子只说了公冶长“可妻之”,并没说他“可妻”的理由是什么,“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不是他“可妻”的原因,如果说他蹲过监狱,过错不在他,他就“可妻”,似乎有点太牵强了,孔子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其实是对公冶长品行的一种认可,包括南容,同样也是如此。
孔子接连夸了两三位学生,孔门里的大商业家子贡就忍不住了。他就问老师“赐也何如”,我怎么样啊,孔子说“汝,器也”,你啊,是个东西,子贡又问“何器也”,我是个什么东西?“瑚琏也”你就是瑚琏呀,瑚琏就是宗庙在祭祀活动中盛放黍稷的器物,有一种说法是“瑚琏”同“瑚辇”,华贵的车子,孔子在这是赞美子贡,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讽刺子贡,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而孔子在这明确提出子贡是器,也就是说,子贡你不要觉得平时出入非常风光,好像很了不起,你不过只是庙堂上的器物。
下面提到冉雍,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冉雍这个人具有仁德而不善言,孔子反驳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何必能言善道,强嘴利舌用来辩驳常常被他人厌恶,我不知冉雍是否达到仁,但又何须巧言?其实口才好有时并不是什么好事,孔子在此并不是反对有口才的人,那个时代,口才好的太多了,形成了浮夸之风,而能够沉思默想的人却很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句话不是叫不打不相识吗,还没听过不骂不相识呢,或许有些用言语解决不了的矛盾,通过打架还能调解得开。
我们知道,儒家所倡导的是出世的思想,要求建功立业,但在论语里面却有这么一段记述,
“子使漆雕开仕”,孔子让漆雕开出仕为官,漆雕开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我对此尚无信心,“子悦”,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孔子为什么会很高兴呢,这不是有悖于他的主张吗?其实孔子这样做既体现了一种尊重,同时他从学生的话中看到了学生谦让好学沉着的品行,没有急功近利的作风。他如何不高兴呢。这不正是他强调的仁德吗?“吾斯之未能信”,吾这个字在论语的文法习惯里,弟子是不对老师称吾的,就像前面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漆雕开又叫漆雕启,史官为了避汉景帝的讳,该“启”为“开”。过去的启上面一点是横,和吾字有点像,所以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启字。
孔子注重仁德,可他的主张却得不到推行。他感慨着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理想实现了,我就乘一叶小舟四海飘游。在那个时代,出海是一件很难得事,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是一种极端的无奈。“从我者,共由与”跟从我的,事仲由吧。仲由听了老师这话非常高兴,没想到孔子接着又来了一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仲由这个人太过于逞勇了,他的好勇精神超过了我,遇事不能自己裁夺。“无所取材”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木材。另一种解释“材”通“裁”,裁决的意思,也就是讥讽子路不能裁夺。后面解释更合情理,因为孔子不是真的想出海,他只是感慨自己的学说推行不下去不如出海。结果子贡不能揣摩老师的意思,误以为老师在夸奖他。
对于自己的学生,孔子都有其中肯的评价:子路轻率,但他却有超凡的军事才能;孟武伯请教孔子,他的学生是否具有仁德。孔子用了同样一句话回应:“不知其仁也”不清楚他是否仁德。孔子不会贸然去问自己学生是否具备仁,而是分别列举了他们的长处: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中等的国家可以染给他负责赋役工作;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千户人家的邑可以让他当个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可以让他总管;公西赤“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叶”。身穿朝服立于朝堂之中,可以使他接应宾客,从事外交。“仁”是孔子心目中对学问修养的最高标准,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但每个人具备不同的才能。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适合干什么,所以我们先要具备一定的专长,然后再去追求全面的理论。懂得自己的学生,所以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正如他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曾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以以知二”颜回呢,听说一件事而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呢,听说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听自贡的话后,孔子赞叹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确实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呀,孔子能说这样一番话,看来他确实很器重颜回,不幸的是,他寿命不长,他的天性极高,同门中人都很钦佩他,如果他寿命长的话,那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颜回可能是孔子夸赞最多的学生,相反,在孔门弟子中,有一位却是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他就是宰予,宰予的口才非常的好,天资聪颖,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但他喜欢耍小聪明,他在论语中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被孔子骂,有一次“宰予昼寝”也就是在白天睡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很不客气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这大概是论语里孔子骂人骂的最狠的一次,孔子接着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以前我对人家呀,是听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家呀,是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对待宰予的事后,我改变了看法。关于昼寝这个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在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学,学堂要求是必须午睡,这该怎么办呢,于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说法,他们认为“昼”字是记录上的错误,繁体字“书”、“画”、“昼”,很相似,“昼”的繁体字就是“书”的繁体字下面加一横,“昼”这个字写错了,应该是“画”字,宰予是因为在墙上乱画才被批评的,对于这种解释,确实有点荒唐,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机械地去理解论语里面的记载,它里面载录的只是一些片段,并没有仔细的描述,或许宰予是因为逃课被孔子发现了,所以批评了宰予,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白天不能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