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能力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
目前,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海外市场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语言障碍问题,由于汉语不是世界上主流语言之一,中国新闻电视节目在海外受众中受到了限制。
其次是文化差异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也限制了中国节目在海外市场上获得更广泛认可。
其次,在技术层面上,中国新闻电视媒体也存在一些短板。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数字化技术、高清晰度制作、多平台传播等方面存在差距。
这些技术限制了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品牌形象和声誉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些报道不准确、偏颇或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使得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质疑和批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首先,需要加强对外汉语教育和翻译人才培养。
通过提高汉语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多的专业翻译人才,可以使得中国新闻电视节目更好地被海外受众接受。
其次,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制作节目、交流制作经验等方式,可以缩小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此外,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加大对数字化技术、高清晰度制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等方式,提升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竞争力。
同时,在品牌形象和声誉方面,媒体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自律和质量控制,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最后,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大对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和措施,为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保障。
同时,鼓励媒体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提升。
跨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跨媒体发展现状分析跨媒体发展现状分析不要标题,且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跨媒体发展已经成为了媒体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跨媒体发展指的是各种媒体平台之间的融合与互动,通过在不同媒介上进行内容传播和用户参与,以实现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深入的用户体验。
在跨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机构开始积极探索多媒体、多平台的新形态。
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跨媒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使得跨媒体的内容生产更为便捷,传播更为广泛。
同时,用户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服务,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一个典型的跨媒体案例是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
这个系列电影不仅在影院上映,还有相应的漫画、动画、游戏等衍生品,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粉丝互动和线上线下联动活动。
通过跨媒体的推广和内容呈现,电影吸引了更多的粉丝群体,实现了影片的商业成功。
然而,跨媒体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各种跨媒体平台多样化和碎片化的特点,传统媒体机构需要面对内容生产、版权管理、社交互动等方面的新挑战。
其次,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碎片化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的观众和读者数量逐渐减少。
同时,跨媒体的技术投资和维护成本也较高,对于中小型媒体机构来说,困难较大。
总体来说,跨媒体发展是媒体行业必然的趋势。
它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和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内容服务。
然而,跨媒体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媒体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完整版)多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完整版)多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1.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多媒体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概述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2.多媒体概述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详细介绍多媒体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这里将回顾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其在视频、音频、图像等方面的进展。
4.多媒体数据压缩与编码
本章将深入探讨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编码技术,包括基于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压缩算法的介绍和比较。
5.多媒体检索与索引
在这一章节,将介绍多媒体检索与索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6.多媒体交互技术
本章将讨论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7.多媒体安全与版权保护
这一章节将详细介绍多媒体安全与版权保护的现状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在数字媒体共享和传输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8.多媒体教育与培训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讨论多媒体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应用,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
9.多媒体娱乐与文化创意产业
本章将聚焦于多媒体在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并介绍相关的创新和实践案例。
附件:
- 相关论文列表
- 图像数据集
- 音频示例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著作权:指作者对其创作作品所享有的权利。
- 版权保护:指对作品的使用和复制进行法律保护的措施。
- 数字版权管理:是指用于保护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和工具,以确保内容的合法使用和传播。
多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多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不要,但是利于老冯讲解)我国的多媒体教学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引进介绍国外的教学经验及多媒体教学理论的准备阶段。
在此之前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原因就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硬件设备和理论基础都比较薄弱。
而这一阶段对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是介绍和翻译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结果大部分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等期刊中。
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国内的多媒体教学开始注重硬件配置的实施。
因为这一时期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开始普及,随着计算机价位的下降,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着手配置起了一批早期的计算机,这时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育也进入到具体实施的阶段。
这一阶段介绍国外多媒体教学经验和理论的研究仍在继续,新增的介绍计算机的配置、购买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也在增加。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是多媒体计算机在国内教学课堂中应用普及的阶段。
自1994年以来,国内拥有计算机的学校日益增多,这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使用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的热潮,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和远程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迫切,这为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时机。
在这一时期,教育技术的一些前沿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等也应景增设了“微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等专门的栏目,其他各个学科教学的杂志都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
我国为此还专门编辑出版了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研究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多媒体教学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在我国许多的学校教学中得到了在校教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我国的多媒体教学从其研究成果上看,主要是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的教育教学效果等的讨论,以及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在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
国内外社交媒体市场发展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研究
国内外社交媒体市场发展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研究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本文将就国内外社交媒体市场发展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展开探讨。
一、国内社交媒体市场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社交媒体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微信和微博。
微信是一个集聊天、朋友圈、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已经积累了几亿的用户数量。
而微博则是一个类似于Twitter的微型博客平台,用户可以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
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在近年来崛起,成为了中国社交媒体市场的新宠。
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中国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以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接收新闻和信息,传统媒体面临着日益萎缩的观众和读者群体。
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国外社交媒体市场的发展国外的社交媒体市场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市场,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平台是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应用。
Facebook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几十亿的用户使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
Twitter是一个以短文本信息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和分享重要事件和话题。
Instagram则是一个以图片和视频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和视频。
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在国外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阅读量和观看量不断下降。
媒体公司不得不转变策略,加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投入,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一些传统媒体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还开始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合作,推出相应的内容,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社交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传播速度的差异。
跨媒体之后
跨媒体之后所谓跨媒体,就是横跨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图书等)、电子媒体(电视、广播、电影)和新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车载媒体、楼宇媒体等)的三维平台组合。
跨媒体作为国际传媒集团的一种通用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已久。
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能够发挥集约效应,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科学运营的目的。
随着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中国传媒管制的日益宽松,跨媒体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
跨媒体的优势亦被热炒得轰轰烈烈,当一切平复之后,是该我们思考一下跨媒体的现状与未来的时候了。
一、跨媒体的现状与问题在相关管理部门跨媒体政策的推动与市场之手的召唤下,跨媒体早已成为中国传媒业活生生的现实了。
1.平面媒体之间的融合出版业与报刊业的融合起步较早,一是将报刊等知名栏目进行重新加工结集成书,这种形式至今还很流行并且打造了一些知名系列丛书,如中国经营报打造的《与老板对话》(发行量已达七、八万册)、《我们的视野》、《经销商诊断》、《作局》等中经报图书系列及南方日报出版社在21世纪经济报道知名栏目的基础上推出的《聆听商界领袖声音》、《世界500强韬略》等,都深受读者欢迎。
二是出版社、报社直接创办期刊;出版社办报纸等。
我国出版社办的期刊有540多种,报纸办的期刊有100多种。
不但《读者》、《知音》这些知名期刊是由出版社创办的,而且出版社创办报纸也不乏其例,2004年11月,河南出版集团推出《文化时报》。
2.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融合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的跨媒体运作,形式更加多样。
(1)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融合。
2004年3月,北京娱乐信报联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在每天早晨7时48分推出《信报876早读》,向读者和听众播出最新的新闻资讯;2004年,北京音乐台和北京社会报社合力打造了一份以流行文化为主导,以跨媒体——广播、平面、电视、网络四维互动为独家特色的《音乐周刊》;同年,浙江日报集团联合浙江广电集团创办了《浙商》杂志。
跨媒介经营研究综述
跨媒介经营研究综述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范围经济研究综述(一)范围经济概念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Panzer)和威利格(Willing)于1975年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的经济”,具体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
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在《微观经济学》(第六版)(2006)一书中提出,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单独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时,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经济。
丁晓正(2005)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
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范围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与企业的扩张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因为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而内部范围经济是指某个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家单独生产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
尽管国内外经济学家提出的范围经济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在范围经济的内涵上存在相同之处:第一,将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二,企业通过范围经济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从本质上来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些共享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管理等)原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合理充分利用,而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从而避免了企业的范围不经济。
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
媒体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一、媒体行业的意义和背景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媒体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二、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媒体行业也在不断进步。
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主流。
网络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新闻传播,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高的时效性。
此外,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使得用户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
三、新闻传播形式的改变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媒体的一对多传播方式逐渐向着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方式转变。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更加个性化,并且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四、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媒体行业的发展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内容上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新闻、电视节目等,而现在的媒体内容已经延展到了电影、音乐、游戏以及各类娱乐节目。
媒体行业的多样化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行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五、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体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生存和转型的困境。
然而,同时也有许多机遇出现。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创意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六、媒体行业的创新发展为了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媒体行业需要进行创新发展。
创新是推动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引入新技术、开拓新领域和推出新模式,媒体行业不断重塑自身,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产业链的整合和重构媒体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一媒体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产业链的整合和重构。
这意味着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和联动,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只有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整体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经营与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经营与发展现状分析新媒体艺术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数字技术、艺术创作和互动体验,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分支。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引领了艺术市场的潮流。
本文将就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经营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和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艺术领域,并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和展示。
一些知名的艺术机构和画廊也开始关注新媒体艺术并举办相关展览和活动,使得新媒体艺术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国内新媒体艺术在经营和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新媒体艺术形式的特殊性,一些传统的艺术机构和机构对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支持还不足,导致了新媒体艺术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接受度不高。
新媒体艺术的商业化路径不够清晰,很多创作者和机构在艺术作品的销售和商业运营方面缺乏经验和资源。
新媒体艺术的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盗版和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与中国相比,国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更为悠久,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媒体艺术产业链和市场体系。
在美国和欧洲等地,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的艺术品牌和机构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艺术作品,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商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与此一些国外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和节日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比如每年在美国举办的SXSW(South by Southwest)艺术节,就是一个融合了数字科技、音乐和电影的盛会,为新媒体艺术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些国外的数字艺术机构也在新媒体艺术的产业发展和投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艺术家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商业合作的机会。
跨媒体研究
绪论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1983年,美国人Ithiel De Sola Pool 《自由的科技》中最早提出:媒介融合。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国外“媒介融合’研究现状1、美国人Rich Gordon:五种”媒介融合“类型即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2、美国人Lori Demo 提出“融合连续一体”: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融合3、其他西方学者:新闻编辑部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将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
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现状●咎延全:传媒产业融合三阶段:技术阶段、业务阶段、市场阶段●郑瑜:报纸未来必须建立三个平台: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陶喜红:媒介之间跨媒体,跨地区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将会大大增强媒介影响力。
●匡文波,王丹黎: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媒体之间的整合与并购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第一章、传统媒体的特征及生存业态传统媒介:在互联网产生以前,按出现先后顺序来划分的三大主要信息传播物质载体。
报纸刊物(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第四媒体1998年联合国提出)移动网络(第五媒体)报纸(印刷媒介)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中国“邸报”最早的一份官报唐朝《开元杂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敦煌邸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1660 德国《莱比锡新闻》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于17世纪初1615 德国《法兰克福新闻》报纸的优势1可对信息做深度挖掘2印刷术的科技基础3便于携带4成本低,利于保存5编排灵活,信息量大,图文并茂6传播面广报纸的劣势1要求受众有一定文化水平2文字,图片无声静止,缺少动态美3时效性相对较差4单向信息传递,缺少互动传统报纸的赢利模式发行量:计划发行量实际发行量有效发行量表现发行量报纸广告:优势:成本低、读者群相对稳定劣势:冲击力小、看完及扔掉,对广告无印象广播广播的发展概况我国使用无线电报始于清朝末年。
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
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媒体对海外传播的重视逐渐增加。
本报告旨在探讨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媒体的全球传播提供参考。
一、国内媒体海外传播现状目前,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方面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媒体内容单一化。
国内媒体对于海外观众的需求了解不足,导致海外传播的内容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缺乏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报道,难以吸引外国观众。
其次,海外传播方式落后。
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方面多依赖传统媒体,忽视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重要性,限制了传播的范围与深度。
最后,语言和文化障碍也制约了国内媒体的海外传播。
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国内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国内媒体海外传播问题分析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
首先,内容单一化的问题是因为国内媒体未能重视对海外观众需求的研究,缺乏海外传播的专业人才和体系。
其次,海外传播方式落后的原因是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在海外传播中效果受限。
最后,语言和文化障碍造成的问题是由于国内媒体未能充分了解海外受众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
三、国内媒体海外传播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国内媒体应加大对海外观众需求的研究力度,开展市场调查和观众调研,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关注点,以此为基础调整内容策划和报道方向。
其次,国内媒体应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与海外观众进行互动,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国内媒体可以加强员工的语言和文化培训,提高他们与海外受众的沟通能力。
四、国内媒体海外传播前景展望虽然目前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媒体在海外传播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媒体可以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平台,扩大海外观众的覆盖范围。
同时,根据海外观众的需求调整内容策划,加强文化交流与多元付费服务,提高海外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多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和交互展示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美国作为信息技术的领先国家,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前沿地位。
许多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算法优化、应用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图像和视频处理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色彩还原度和视频的流畅度,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压缩算法以减少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压力。
在音频处理方面,致力于提升音质、降噪以及实现更加逼真的三维音效。
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等,也在多媒体技术研究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在多媒体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与医疗、教育、艺术等领域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
比如,在医疗领域,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医疗诊断、手术模拟等,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教育领域,开发出了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在线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日本在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颇具特色。
其在动漫、游戏等娱乐产业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的研究还注重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制定了一系列多媒体技术的标准,如视频编码标准 H264、H265 等,为多媒体技术的全球应用和互联互通提供了保障。
相比之下,我国的多媒体技术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多媒体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的科研团队在图像和视频编码、音频信号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财经媒体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现象解析】区域活动现象分析
【财经媒体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现象解析】区域活动现象分析“财经时代”来临,财经媒体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其发展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有尝试资本运作的,有试水新媒体的,有创新赢利模式的……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财经媒体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发展逐渐成为财经媒体青睐的发展模式。
为什么?它的核心竞争力怎样体现?一、财经媒体的生存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
当前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全球经济呈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态势,财经资讯也逐渐突破地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
尤其是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方众多财经媒体巨头如彭博、《金融时报》等在跨国界、跨地区发展中纷纷在中国布点。
媒介融合常态化。
新媒体技术使媒介融合成大势所趋,大型传媒集团纷纷尝试全媒体运作。
嗅觉灵敏的财经媒体自然不会错过跨媒体布局的良机,国内也诞生了诸如第一财经这样的跨界品牌。
政策导向明朗化。
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传媒产业“十二五”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鼓励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政策出台后,今年国家又推出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鼓励传媒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推动联合重组,实现传媒集团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财经媒体迎来了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发展的重要机遇,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如何布局?二、主要案例先看几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综观国内外,财经媒体跨区域、跨媒体、跨国界发展各有特色,下面以BC、《金融时报》、彭博、第一财经为例简述概况。
1 BC:善于本地化的区域整合商BC的特点一是触角全球化。
遍布全球89个国家,设有129个记者站,新闻触角遍布全球经济活跃区域,提供丰富的财经资讯。
二是信息本地化。
BC在不同地区的财经报道都是按照当地股市交易情况,对资讯进行重新包装,易于当地受众接受。
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趋势
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趋势媒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对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
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各类媒体形式多样,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
传统媒体在长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为大众提供了大量的新闻和信息,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瞬间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互联网媒体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以新闻媒体为例,网民通过浏览新闻网站、购买数字报刊、关注新闻客户端等方式获取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主流。
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也对媒体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和微信等,为用户提供了分享、评论和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
这些平台由于其个性化和社交化的特点,成为了政治、商业和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推动了媒体发展的进一步前进。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各种媒体内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
移动互联网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从媒体发展的现状来看,未来的媒体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 数字化媒体: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媒体将更加数字化。
传统的纸质报纸和杂志可能逐渐减少,数字版报纸和电子书籍将成为主流。
同时,电视和广播也将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2. 多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将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多媒体综合平台。
例如,传统报纸在纸媒基础上发展了电子版和视频版,电视台也在网络上开设了新闻频道。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以CNC为例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 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新闻电视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予以支持。二是语言多样性。中国新闻电视媒体拥有多种语言优势,能够满足不 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需求。三是报道内容丰富。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报道国内外 时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素材,能够为国际受众提供多元的信息服务。
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为例,作为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重要代表,其在 跨国传播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统计数据,CGTN在全球范围内的观众数 量不断增长,尤其在欧美地区影响力较为广泛。这得益于CGTN在跨文化传播中的 努力,它积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需求,提供贴近当地文化和语言特色的 报道内容。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 CNC跨国传播能力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分析CNC在跨国传播 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四、研究结果
1、CNC跨国传播能力分析
CNC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具备多语种、多平台、多区域的传播优势。通过 丰富的报道内容,满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需求。同时,CNC与全球媒体建 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提升了中国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能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走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其跨国传播 能力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对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能力进行深入研究, 旨在探讨其现状、优势、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 新闻电视媒体开始尝试走向国际舞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在国 际传播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新闻网 (China News Network)等媒体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跨地域跨媒体传播发展研究
我国跨地域跨媒体传播发展研究*徐舫州 张静滨 高 阳内容摘要! 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的集团化组建是传媒市场竞争与扩张的必然结果,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媒体机构摆脱单一盈利模式的必然路径。
未来中国传媒之大趋势是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限制,加速强强联合的资源整合。
本文梳理了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脉络,分析了我国传媒业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中国传媒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对策。
关键词! 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集团化;媒介融合;资源整合前 言临近2010年时,在传媒界,两则跨区域媒介资源整合的重磅消息先后出炉。
2009年12月28日,∀湖南卫视并购青海卫视#的消息传出,它第一次打破了行政规划的制约,为省级传媒集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传媒产业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紧接着在12月31日,上海广播电视总台与宁夏台合办宁夏卫视频道签约,双方将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经过多年的资源整合,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北央视,南凤凰,东上文广、西湘广电#的传媒资源整合的战略版图,这意味着组建强大的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已成为未来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发展进程分析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之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战略发展意义。
(一)跨地域发展的萌芽阶段(1983∃1990年)这是中国传媒第一次大发展阶段。
1983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省市总动员,按照∀四级办电视、四级办广播、四级混合覆盖#发展方针,出现了广播电视的∀大跃进#时代。
按行政区划,每个省、地、市县都相继建立了电台、电视台。
十几年的时间,电视台及电视频道数量猛增到2000多个。
∀四级办电视#的政策,在当时对加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进行研究。
一、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现状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出海传媒规模不断扩大“出海”即中国媒体走向海外市场,目前中国的出海传媒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走出去”媒体覆盖了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电视台(CCTV)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6亿观众。
2、跨国媒体融合加速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不再满足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实现了跨平台、跨媒介、跨地域的深度合作。
例如,新华社与凤凰卫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跨国资讯平台,已在全球多个城市开通分支机构。
3、受众文化趋同化通过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中国新闻电视媒体逐渐掌握了海外受众的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调整。
一些新闻频道开始制作全英文或英汉对照版节目,以适应海外受众的需求。
二、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因素中国领导在文化领域大力推进对外传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对外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等,为中国媒体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媒体技术和人才因素中国新闻电视媒体拥有先进的媒体技术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以及高水平的记者队伍和海外记者站等。
3、国际竞争因素在国际传媒竞争中,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要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传媒机构竞争,面临较大的挑战。
因此,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的发展思路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中国新闻电视媒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升跨国传播能力:1、加强与海外媒体的合作与全球主流媒体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是中国新闻电视媒体提高自身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我国对外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对外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在全球化传播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军事建设。
正如“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约瑟夫·奈所说:“胜负还取决于谁讲的故事能够赢得人心。
”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也正是基于其意义重大而逐渐壮大,如果从大家公认的我国第一本研究对外传播的学术性专著——1988年段连城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算起,我国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24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传播的作用日渐凸显。
在2009年《求是》杂志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刊文再次强调了我国加强对外传播的迫切性:“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①同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以2009年为界限,对2006~2008年与2009~2011年的对外传播研究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对外传播”为主题,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观察对外传播研究的发展状况。
成就与问题总体而言,近年来学界对外传播研究在文献数量、研究主题、资金支持上不断增加。
文献数量逐年增多通过以“对外传播”为主题,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与对外传播研究相关的论文2006~2008三年共计505篇;2009年266篇,2010年329篇,2011年375篇,共计970篇,是2006~2008年三年载文量的192%,对外传播研究的文献数量增长显著。
研究主题不断丰富2006~2008年,主要以传播内容研究为主,仅国家形象研究、软实力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就有129篇论文,占到此时段研究的1/4。
跨媒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互联网发展趋势互联网网络核心技术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而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运行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在规模、技术、内容、安全和应用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于未来【01】。
首先在规模上,互联网的网络规模已经覆盖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今后将进一步向陆地、海洋和太空延伸;其次,用户规模巨大,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达到全球的总人口数67亿的75%;设备终端数目以百亿计,移动与便携设备将是未来的主流;互联网上的数据是海量的,其规模达到将达到EB甚至ZB级【01】。
其次在技术上,特别是在未来50年,将催生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02】【03】;在数据传输与网络技术方面,新出现新的互联网络体系结构【03】,超高速有限和无线通信技术【05】,物联网技术等【04】;在数据处理方面,在现有网格计算【06】、云计算【06】的基础上,将诞生新一代的海量数据与分布式处理技术【07】;在信息处理方面,在现有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将产生语义[08]和智能搜索引擎【09】。
在内容上,除了内容的海量特征外,内容的呈现格式多种多样,有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异于传统的非结构数据存在;在内容的表示上,目前主要是基于文字的原始信息表示,缺乏统一的信息表示模型,缺乏以知识模型为基础的语义表示。
在安全上,首先是用户行为无法有效全面监控;其次,内容的真实可信无法保障,有害垃圾信息缺乏有效监控和过滤,个人隐私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保护。
在应用方面,目前互联网络有影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社区等;二是电子商务应用上,三是电子政务应用上,四是一些基于互联网络的专有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互联网发展趋势互联网网络核心技术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而互联网大规模应用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运行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在规模、技术、内容、安全和应用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在于未来【01】。
首先在规模上,互联网的网络规模已经覆盖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今后将进一步向陆地、海洋和太空延伸;其次,用户规模巨大,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达到全球的总人口数67亿的75%;设备终端数目以百亿计,移动与便携设备将是未来的主流;互联网上的数据是海量的,其规模达到将达到EB甚至ZB级【01】。
其次在技术上,特别是在未来50年,将催生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02】【03】;在数据传输与网络技术方面,新出现新的互联网络体系结构【03】,超高速有限和无线通信技术【05】,物联网技术等【04】;在数据处理方面,在现有网格计算【06】、云计算【06】的基础上,将诞生新一代的海量数据与分布式处理技术【07】;在信息处理方面,在现有搜索引擎的基础上,将产生语义[08]和智能搜索引擎【09】。
在内容上,除了内容的海量特征外,内容的呈现格式多种多样,有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异于传统的非结构数据存在;在内容的表示上,目前主要是基于文字的原始信息表示,缺乏统一的信息表示模型,缺乏以知识模型为基础的语义表示。
在安全上,首先是用户行为无法有效全面监控;其次,内容的真实可信无法保障,有害垃圾信息缺乏有效监控和过滤,个人隐私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保护。
在应用方面,目前互联网络有影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社区等;二是电子商务应用上,三是电子政务应用上,四是一些基于互联网络的专有应用。
此外,这些应用都将主要基于云计算技术得以实现。
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并已经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应的虚拟社会,二者的融合已是未来发展之趋势,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将是未来各国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超过已有的任何技术。
互联网研究不仅属于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也将是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社会学、法学等的重要研究领域,面向互联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基于互联网络的新媒体信息研究国内外现状互联网新媒体主要指基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各类信息发布与互动交流平台,包括新闻网站、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客、SNS社区等多种形式。
互联网跨媒体信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1、信息的表示与表达现有的信息形式多种多样。
此外,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基于字符的,缺乏语义。
也即是说现阶段的互联网信息计算机是无法理解其含义的,仅把其作为符号信息来处理。
这就使得互联网上数据量虽然很大,但要从中获取知识却是很困难的。
为此,人们提出了本体ontology[10]、语义web[11]等,国内还提出了知网[12]等技术和理论体系。
本体是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领域概念的建模工具,语义Web在本体概念的基础上,对现有web的扩展,以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能被计算机理解的语义,从而实现Web资源的智能访问和检索。
但目前,还无法有效在互联网上实施本体和语义Web,更无法开展相应的智能检索研究。
如何在互联网上实施语义,并把问题、音频、视屏等多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统一的描述和表达,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2、话题检测与跟踪话题检测与跟踪是一项旨在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组织、利用的研究,也是为应对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应用研究。
TDT[13][14]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要开发一种新技术,能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判断新闻数据流的主题。
自此,开始了话题检测与跟踪的持续研究。
TDT是一项综合的技术,需要比较多的自然语言处理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TDT评测会议把话题检测和跟踪分成五个子任务。
对话题进行判断和跟踪,需要解决话题的模型表达。
常用的模型主要有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LM)[15]和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15]。
采用的技术主要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概率统计技术。
此外,话题检测和跟踪除了需要自然语言理论和技术外,目前还面临多语言融合挑战,因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话题问题可能会跨越不同的地区、国家,会以多种语言形式存在,如中日钓鱼岛问题,涉及中文、日文、韩文和英语等;其次,还面临信息真伪的挑战,在有的话题中,不同的人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会夸大甚至发布虚假意见和信息;最后就是信息的海量处理和实时性。
话题跟踪与检测需要不同学科的人进行交叉融合研究。
网络及媒体舆情监控[16]是话题检测和跟踪的一个主要应用之一。
狭义的舆情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广义的舆情指由于各种事件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现有的舆情监控。
现有的舆情分析应用面还较窄,主要集中在政府对社会突发事件、安全威胁事件的检测和监控等方面,还应在社情民意、企业情报分析等方面得到应用。
此外,目前的舆情监测研究大多建立在技术分析之上,而忽视了网络舆情研究的行为科学及其相关的人文理论。
3、信息获取与检索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17],通常指文本信息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组织、表现、查询、存取等各个方面,其核心为文本信息的索引和检索。
互联网上的信息获取与检索主要是依赖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自动采集机器人(robot)程序(也称网络蜘蛛、爬虫软件),动态访问各站点,收集信息,建立索引,并自动生成有关资源的简单描述,存入数据库中供检索。
最为成功的搜搜引擎基于pagerank[18]算法的是Google搜索引擎。
现在的搜索引擎功能越来越强大,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全面据. 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急剧增加,目前的搜索引擎存在界面不够友好、响应时间长、死链接过多、结果中重复信息及不相关信息过多等问题,现阶段还无法进行语义和智能化检索,难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搜索引擎将向智能化、个性化、精确化、专业化、交叉语言检索、多媒体检索等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的信息搜索引擎是未来搜索引擎的发展方向,被称作是"第三代搜索引擎"。
其智能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搜索请求的理解,二是对网页内容的分析。
它利用智能代理技术对用户的查询计划、意图、兴趣方向进行推理,自动进行信息搜集过滤,自动地将用户感兴趣的、对用户有用的信息提交给用户。
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服务多项化、个性化,结果精确化,交叉语言检索等方面的功能。
但目前还只有一些原型系统。
如何实现语义和智能检索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如何满足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检索,现有的检索主要基于关键词及其关键词表达式,对基于自然语言的表达的理解还有很大距离。
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那座?”,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检索系统会给出“珠穆朗玛峰”的答案,而不是其他一大堆网页。
还设有就是多媒体搜索引擎。
互联网络上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有网页、新闻、图片、音乐,以及软件、FTP、Flash、论文等等。
不仅仅限于文本,如何把这些资源有机统一起来,以便实现语音、视频等形式的搜索,即多媒体搜索[19][24],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此外,为了专门收录某一行业、某一学科、某一主题和某一地区的信息而建立的专业搜索引擎也是将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4、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互联网上的信息由于信息源的多样与不确定性,使得信息的真实和可信无法有效保证,存在大量劣质信息。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过滤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为此人们提出了主要基于关键词策略的各种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过滤策略和方法,以及基于网站分级分类的访问控制方法。
但是垃圾信息是对接收人而言无什么价值的信息,但垃圾信息与接收人有一定关系,即同样的信息,对不通的人而言,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因而其垃圾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确定信息对特定个人和人群的价值,是垃圾信息过滤的关键,现有的垃圾信息过滤方法还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其次,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一样,现有的有害信息处理办法无法判断信息对特定个人、特定人群的有害程度,因而不能有效解决其过滤和屏蔽问题。
(2)信息的真实与可信性信息的不完整、不一致、虚假、错误、过时等原因,使得信息的真实与可行性无法保证,也即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信息真实可信是信息能被传播和使用的必备前提。
对于各类信息,如何判定其是否真实,是否可信,即对信息的质量进行判定,是现在互联网信息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信息质量[20]、信息可用性[21][22]的相关研究目前已成为信息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热点研究问题。
5、信息的海量处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量不在是以GB计算,而是以TB、PB甚至EB来计算,一个中等规模的组织如一个大学,其信息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聚海量信息。
由于信息量过大,如何对其存储、管理、计算,是互联网面临的很大挑战。
网格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核心就是解决规模过大所带来的挑战[23],这种规模过大表现以下几方面:(1)用户规模大,系统的用户过数千万,达上亿级。
系统如何能够满足数千万用户使用,甚至同时使用。
(2)数据资源量大,互联网上的资源以PB、EB规模来计。
如何存储、组织、管理这些数据资源,并对之进行处理,云存储、大数据研究应运而生。
(3)计算资源大,互联网络连接了成千上网的服务器、PC和各种计算设备,积聚了庞大的计算资源,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产生了元计算、网格研究、云计算等技术解决方案。
(4)应用规模大,现有的很多应用系统,如Facebook、淘宝、QQ以及铁路购票系统,都是大规模的互联网应用系统。
这些系统在用户、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等方面,全部和部分体出现出海量特征。
什么样的架构能够满足这些系统的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整合与集成这些系统,也是网格计算、云计算和服务计算的研究难点。
此外,在规模化的应用中,更需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机器处理能力、效率和减少人机交互。
不同的应用和需求,需要不同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方法,满足不用应用和需求的云计算、大数据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当前和未来的IT研究重点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