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异同的情况
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
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幣,用于馈赠的帛→泛指用于馈赠的财物或礼品(扩大)→货币(转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
1、从字形上分析。

劝,从力,故本义当是勉力、奋力。

醒,从酉,与醉、酣同,而与寝、寐等不同,故本义当指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

再,《左传·庄公十五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墨子·尚贤》:“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

”《周易·系辞下》:“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中去考察。

款待(诚恳)、捐躯(舍弃);《国语》:“是以事行而不悖。

”(并行不悖)
练习一下面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现在还用,它们在句中的意义与今义有何不同?
1、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3、燕兵独追北。

4、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6、历王虐,国人谤王。

7、乃使张良留谢。

8、沛公奉卮酒为寿,曰为婚姻。

二、根据古汉语中同义近义连用的现象,判断各句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分析它们与今
义不同的地方。

1、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

2、单于愈益欲降之。

3、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4、上下相反,好恶乖忤。

5、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词义发展过程中引申派生的结果,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1、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盘庚上》)
2、为政贵当举纲。

(《北史·源贺传》)
3、今习用事,渐乱国纲。

(《晋书·五行志》)
分析多义词各意义之间的联系,首先要探求、确定其本义。

在一个词的完整词义系统中,从地位作用看,本义是纲,派生义是目,纲举才能目张;从产生发展的历史看,本义是源,引申义是流,推本溯源,支流分脉才脉络分明。

探求本义的根据: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刻在字形上得到反映,如过。

再如诛:(1)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尚书·泰誓》)
(2)于予与和诛?(《论语·公冶长》)
(3)诛履于徒人费,弗得。

《左传·庄公八年》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能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如鄙,从字形看,只能知道这个词和城邑有关,其本义“边邑”是从有关用例探知的。

同时,要注意用例的时代性,如狱,有诉讼、案件、监狱等义,但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之义,汉代以后,才有监狱之义。

如字形和它的不同用法都能联系上,就更需考察用例。

愤,烦闷和愤怒都和心有关,但烦闷义的用例出现较早。

二、词的引申义
在词的诸多义项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

发:把箭射出去、发送、发动、发作、发现、出发、派遣、揭发、启发等。

词义的引申一般都是通过联想实现的,有多种方式。

(一)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

(1)形貌性状相似。

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2)功能、作用相似。

关,门闩,引申为关卡,作用都是控制出入。

术,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作用都是借以达到既定目标。

(3)方式、情态相似。

断,砍断,引申为决断、果断,都具有态度坚定、迅速见效
的方式、情态。

2、相关。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通过借
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齿,门牙,也泛指牙齿。

牙齿的生
长情况,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兵,武器→士兵、军队;月、日引申出时间的月、日。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

如倡,领唱→一般的唱→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将,领兵→领兵的人。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刚,坚硬→金属钢。

姝、娥,妇女貌美→美女。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官,官府、行政机关→官职、官长。

宗,宗庙→祖宗。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虚,《说文·丘部》:“虚,大丘也。

”段注:“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不稳定→危急、危险。

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如江、河、匠、好;道、骄、析。

(二)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防:堤坝→堵水、防水→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再如: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有的引申义都是直接引申义,如问,
过问慰问审讯
↖↑↗
询问
↙↘
音讯责问
这种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

(三)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本义和引申义通常用一个字来表示,读音也相同。

有些词在词义引申后改变了读音,有的还为引申义另造了新字,如:
解:分割、分解引申为懈怠、松懈,读为xie4,后写作懈。

弟: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为ti4,后有写作悌。

取:俘获、获取引申为娶妻,由上声改为去声,后写作娶。

今同读上。

有的只改读音,未造新字,如:
说:陈述、解说→劝说、说服,改读shui4。

语:言语→告诉,读去声。

有的读音未变,却另造新字,如:
反:翻转→返回,造“返”。

三、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一)、纲举目张,以简驭繁
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

如间,有间隙、嫌隙、参与、交错、间谍、近来、病情好转等二十来个义项,有些义项间差别较大,好像互不相干,各自游离。

但若通过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便可显示很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间:本义为夹缝、间隙。

缝隙有两个特点:一是有间距、有空当儿、(连续的事物至此)隔断、中断;二是细小、隐微、间距甚近、甚小。

1.(2)中间;期间(3)差距、区别(4)房屋单位
2.(5)参与,介入(置身期间)
3.(6)隔阂、嫌隙(7)离间
(有间距; 4.(8)间隔、间断(9)间或、断断续续(10)交错、更迭隔断) 5.(11)病情好转(至此病情中断、终止)
6.(12)空闲、闲暇(繁忙、劳顿的间隙)(13)(因空闲)闲适、安适

(1)夹缝、
缝隙
↓ 7.(14)隐微、细小(间道)(15)秘密地、私下
细小、隐微; 8.(16)伺间、窥探(隐秘行为)(17)间谍
间距近 9.(18)顷刻(19)近来(时-空)
(二)穷原竟委,加深理解
分析本义和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理解得也更加确切、深刻。

(1)缮甲兵,具卒乘。

(《郑伯克段于鄢》)
(2)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
(3)具告沛公。

(《项羽本纪》)
具:备办饭食→饭食
→泛指准备、备办→具备、齐备(目的)→全部、都(虚化)
第三节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三方面: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法特点。

可从六方面考虑:
一、范围广狭不同。

人、民,都属于人类社会的成员。

人,与禽兽相对,是统称。

《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因而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任何其他方面互有区别的社会成员。

《孟子·许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民,范围小,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不统治者。

《说文》:“民,众萌也。

”王筠《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晁错《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女、妇;帛、币。

访、问、询,同:询问、征求意见;异:问、询范围广,访,范围小,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左传》共十六次,都是这个意思。

1. 穆公訪諸蹇叔。

(《僖公三十二年傳》)2. 訪諸令尹子上。

(《文公元年傳》)
白、皎、皑、皙。

白,通称。

其他三词范围窄,分指月、霜雪、人色。

二、性状、情态不同。

简、牍、牒或札、册(策),同为书写用具,竹片为简、木板为牍、薄而小的简牍为牒或札、编连在一起的为册(策)。

坐、跪、跽,两膝着地的坐姿,不同之处:坐,臀部依着脚跟;跪,臀部离开脚跟,不稳而又称为危坐;跽,跪而耸身直腰,又称为长跪。

寝(躺在床上)、卧(趴或靠在几上)、睡(坐着打瞌睡)。

荷(肩挑)、负(背背)、任(双手抱)。

三、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饥、饿,饥,一般的饿,《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饿,严重的饿,指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没有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疾病;知(一般的了解)识(深刻了解)。

四、侧重的方面不同。

完、备皆为完全之义。

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

《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恭、敬,恭谨有礼,不怠慢。

恭,重外貌,敬,重内心。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郑玄注:“恭在貌也,敬又在心。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乎外,敬主乎中。


五、感情色彩不同。

诛、杀、弑,使一定的对象失去意义。

杀,中性。

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有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

《淮南子·齐俗》:“周公族兄诛弟,非不仁也,以匡乱也。

”弑,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


六、语法功能不同。

耻、辱,作抽象名词时,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语法功能也没什么不同。

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特点有明显差别。

耻,宾语一般由动词性短语充当,表示事情,如《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辱,宾语通常是名词,指称人,有时是使动,《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都可带“之”,但所指不同,耻后的之代事,辱后的之代人,《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