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pt
感性认识的定义 1.感觉____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2.知觉____大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 3.表象____以形象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
综合____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 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认识的升华
辩证联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对立 统一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 践基础上,通过感觉 器官所获得的认识, 具有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 觉认识基础上对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间接性,本质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 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者是相互渗 透的,感性认识要通过理性认识中的概念对事 物进行表达;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 识到的规律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通过语言这种 感性认识表达出来。 两者统一于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的定义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 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内容
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 分、识别。 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理性 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SUCCESS
THANK YOU
2020/1/7
小提问:东郭先生的行为是否正确?
东 郭 先 生 救 狼
感性: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得 赞赏 理性:东郭先生的行为近乎愚蠢
SUCCESS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映象。
因此,"生动的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它在主体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感性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体的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认识。
但是,"生动的直观"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范畴、判断、推理。
这些形式是在感性认识形式基础上形成和起作用的。
它们是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主体思维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于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通过直观的方式为理性认识提供
了基础材料,使理性认识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据和参照。
而理性认识则通
过抽象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深入和更为综合的认识,使感性认识得以深入和
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可以减少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避免理性认识的空洞和抽象,从而形成全面、深入和准确的认识。
这对于
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
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又
相互转化,通过不断循环和影响,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这种辩证
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
要的意义。
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我
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理性与感性的联系区别
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答:1.性质不同。
感性认识只能回答“是什么”,而理性认识则要回答“为什么”2.作用不同。
感性认识有直接性、形象性等特点,但它本身不具备逻辑性;理性认识既可以得出事物运动变化的结论,又可以获取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范围不同。
感性认识所指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小,是狭义上的认识。
同学们知道吗?当我们听到老师说做完这个题就下课时,大脑首先会在短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如果你还没有想好怎样解决问题,那么你的大脑便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就是说,你的大脑已经开始准备放弃了。
- 1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但总体说来,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生动的直观”,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因为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
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髙级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
理性和感性
理性和感性
理性: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感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
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取初步印象和感知 ,再通过理性认识来深入分析和理解,最终形成科学决策 和行动方案。同时,实践中的结果和反馈也可以反过来促 进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完善。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在实践中,理性 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科学决策 提供依据。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思考、推理、判断等,例 如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中,通过理性认识来推导公 式、设计实验和优化方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入认识,通 常是抽象的、普遍的、一般的。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 的转化,则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 之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操作。这个过程需要运用各 种手段和方法,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具 体化、形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 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的检验和 修正,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知识,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情况和实践需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 一关系。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基础;没 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交织、 相互渗透的,人们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深化对事 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 感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dao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指bai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du 体感官(眼、耳、鼻、舌、zhi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dao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对立的一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统一的一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
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不定项选题
A、感性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B、科学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C、理性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阶段。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谁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现象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而理性认识能抓住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近,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03
06
添加标题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次是石头、木块
添加标题
温度相同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01
问题
02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哪一个更正确、更可靠呢?
03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 日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总结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感谢认识的扬弃。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长处,但是它的片面性、表面性的局限性使得感性认识很不深刻,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为什么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
为什么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认识的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一先一后两个阶段。
尽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特性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二者还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
首先,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这是对唯物主义的坚持,因为如果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认识的来源脱离实践,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其次,感性认识也依赖于理性认识,这是对辩证法的体现,因为若感性认识不再依赖于理性认识,则会使感性认识失去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进而局限和停滞于感性认识的初级层面,将犯下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错误。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实际的材料,通过经验、阅历等方式会促进主体加深对客体的规律性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任何个体接触和感受客观事物时都离不开先前的知识背景,主体自身充分的理论准备和逻辑框架会让人们对客体的感受大为不同。
此外,二者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开始阶段,人们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基于这些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动地上升发展为理性认识;而在获得了理性认识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之后,需要把认识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这样就进入了新的认识循环,开始产生出下一个循环中的感性认识。
基于上述这些紧密的联系,我们已不难看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对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附例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附例题)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
如苹果是甜的,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2)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
如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方面外部特征的整体认识。
知觉高于感觉,但它仍然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3)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
如我吃过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
如:苹果、葡萄、桃子是水果(2)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如葡萄是水果,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如水果含有维生素,橘子是水果,故橘子含有维生素。
二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bai要有概念、三方面的du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zhi识dao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黑格尔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哲学对比
黑格尔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哲学对比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世界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哲学对比,体现了他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和思想上的前瞻性。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黑格尔认为感性认识是有限的、片面的、具体的,主要通过感官来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
感性认识是个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认识的过程,是直接的、直观的。
然而,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单纯停留在具体的经验之中,往往难以超越具体的事物而抵达普遍的认识。
因此,感性认识容易受到主观情感、经验局限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存在着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不足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相对而言,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理性分析和思辨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基于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超越感性经验,追求普遍的真理和普遍的认识。
理性认识可以解释世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可以真正实现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逐步发展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感性认识的具体经验,理性才能得以展开和深化。
在认识的历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是对事物全方位、多层次认识的两个重要维度。
总的来说,黑格尔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哲学对比,体现了他对认识论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重要性和局限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认识和理解的完整框架。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哲学家的思想,也对当代哲学和认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和认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永恒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思考 为什么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 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认识,是认识的高阶段。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更深刻,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 性思维,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识
真理
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系统化、逻辑化 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科学理论
推动人们的 实践 活动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15
认识的 根本任务 和认 识的根本目的的不同
1、前者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后者则是由理性认识上回到实践,指 导实践,改造世界。
1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是对事物 现象的认识,是对事物 本质的认识, 区 是认识的 低级阶段 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是以感觉、知觉、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 表象等具体形象的 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 别 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的形式反映事物
具体、生动、形象 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 ;它们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3
不定项选题
4、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正确反映 的有
A、感性认识 B、科学理论 C、理性认识 D、真理
24
不定项选题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有 A、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前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后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16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
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 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真理 和 科学理论 对
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7
系统化
理
感 性
忠诚勇敢 纯洁高尚 爱憎分明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4
1、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 感性认识开始
5
例一,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在商品市场中,我们看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商品经济的现象 商品时多时少 价格时高时低 企业优胜劣汰
本质和规律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 的作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6
例二,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
理性认识
8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问题
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 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 的理性认识相比较, 哪一个更正确、更可 靠呢?
9
《两小儿辩日》
日出大如车盖,及日 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 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不能决也
日出沧沧凉凉,及其 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1
2、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 看法既唯物又辨证的是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具体、直接,理性认识抽象、间接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并反作用于感性
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
升到理性认识
22
3、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 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近, 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 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 给我们的启示是( )
19
连线题
只要使用足够的力气,就能把物体搬走
感 性
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间的化合和分解
认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
识
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会下跌
理
人是没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动物
性
认
我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识
20
1、(2000年全国 14)“眼见不一定 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 、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1
2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加西莫 多: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 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 奇丑无比。他有不容怀疑的坚 定、严肃、勇敢的态度,和美 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有 着密切的关系。
3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外表形象
加 西 莫 多
内在品质
外貌畸形 又聋又哑 奇丑无比
感性认识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应放热 电器发热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则运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7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 ,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感性认识
本质
温度相同
不同的物质的导 热性不同
系 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3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但 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 践活动,推动事物发展。
14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 ,对事物本质规律 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 识
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11
为什么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谁更 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1. 现象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事物的本 质是相对稳定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只能反映 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而理性认识能抓 住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即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
2. 感性认识所反映的现象,人们不一定能立刻 理解它,但通过理性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形象。
正确反映
认
认
论 真
识
正
正确和错误
识
理
理
确 反 映
性
认
正确反映
识
科
学
系统化
理 论
18
3、要提高“透过现 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 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二,流于现象认识问题危害多 多,不能满足于感性认识,需上升到 理性认识,这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 知识。
B、前者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后者 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C、前者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后 者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前者是可靠的,后者不一定可靠
25
不定项选题
6、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 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 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