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心电图表现

合集下载

几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几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1、提前出现旳P‘-QRS-T 波群
2、房性旳异位P波与窦性 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涉及早搏在内旳两个窦 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
间期旳两倍,称为不完全 代偿间歇
1、提前出现旳P‘- QRS-T波群 2、房性旳异位P波与 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涉及早搏在内旳两
2、 V5 VAT>0.05秒 3、ST-T变化
右心室肥大
1、电轴右偏 2、胸导联R/S百分比异常 V1R/S≥1或/及 V5R/S≤1 3、RV11.0mVRV1+SV5> 1.2mV 4、V1VAT>0.03秒 5、ST-T异常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
图片简介: 慢性冠 脉供血不足引起旳心 肌缺血当心室肌某一 部分发生缺血时,将 影响复极过程,产生 ST-T变化
Ⅰ°房室传导阻滞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超出正常最高程 度(正常P-R间期旳长短 与心率、年龄有关),一 般>0.20秒。
P-R间期超出正常最高程 度(正常P-R间期旳长短 与心率、年龄有关),一 般>0.20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简介: Ⅱ°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 直至脱落一种R波后, P-R间期缩短,继之 又延长,周而复始。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简介:Ⅱ°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规律 旳窦性P-P中,忽然 有一长间歇与短P-P 成倍数关P-P间期相等,R
-R间 期相等 2、P与R无固定时间关 系( P-R间期不 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4、QRS正常,表达心 室起搏 点在交界区; QRS增宽变形 ,表达 起搏点在心室。
几种常见心电图表现
右心房肥大
Ⅱ、Ⅲ、aVF导联P波 高尖,电压≥0.25mV, 常见于肺心病,该P波 又称“肺型P波”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扑动与颤动
五、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 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 滞、房室传导阻滞。
就阻滞程度可分为I度(传 导延缓)、II度(部分激动发生 漏搏)、III度(传导完全中 断)。就变化过程,可分为永 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 性。
(一)窦房传导阻滞 普通
心电图机尚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 结电位,故I度窦房阻滞不能观察 到,III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静止 相鉴别。
(3)ST-T方向与QRS主波 方向相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前分支传导阻滞(LAH):
其心电图特点是: (1)心电轴 明显左偏达-30°~-90°,超过45°者诊断价值更大;
(2)QRS波在II、III、aVF导 联呈rS型,SIII>SII,I、aVL 导联呈qR型,aVL导联的R波 大于I导联的R波;(3)QRS 时限无明显增宽。
房性早搏未下传
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二)室性早搏 提早出现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其 前无P波,QRS时限常>0.12s, 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代偿间 歇多完全。
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 后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 正常P-P间隔的二倍。
P
P
P
X
2X
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P波之间的间隔等 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室性早搏
部分早搏P波之后无QRS波, 且与前面的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 认,称为房性早搏未下传,P’-R 可以延长,P’波所引起的QRS波 有时也会增宽变形,称房性早搏 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三)(房室)交界性早搏
QRS波与窦性者相同或略有变异。 交界区的激动也能同时逆行上传 达心房,产生一个逆行P’波(II、 III、aVF的P’直立)。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解读ppt课件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解读ppt课件

•ppt精选版
•29
• I度房室阻滞
•ppt精选版
•30
• II度I型房室阻滞
•ppt精选版
•31
•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ppt精选版
•32
•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ppt精选版
•33
•ppt精选版
•34
• 电轴左偏。
• R波为主的ST段压低,多见于心室•pp肥t精选厚版。
•17
1房性早搏 (提前出现异位P’波) (P'-R间期>0.12S) (代偿间期不完全)
2房性早搏伴室内差传
•ppt精选版
•18
• 房性心动过速 (三个以上的房早)
•ppt精选版
•19
• 室性早搏
提早出现的 宽大畸形的 QRS大于0.12 代偿完全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 异常心电图表现
•0
心电图
定义: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 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ppt精选版
•1
❖ 导联:
•ppt精选版
•2
•ppt精选版
•3
正常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包括5波(P-QRS-T-U-J)2段2间期(5-2-2) ❖牢记3波(P-QRS-T)2段(PR,ST),2间期(PR,QTc)
•ppt精选版
•6
•ppt精选版
•7
心电图标准记录纸
❖ 心电图纸由横竖均为1mm间隔的小方格组成。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做了 统一的规定:
❖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小格=0.04S;

❖纵向:电压。外加1mV的电压基线升高10mm,每1小格=0.1mV。
•ppt精选版
•8

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2015

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2015

4.常见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43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4
室性心动过速
① 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连续出现 ② QRS宽大畸形>0.12S,ST-T与主波方向相
反 ③ HR 100-250bpm ④ 房室分离 ⑤ 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45
46
47
48
49
尖端扭转型室速
心电图诊断:QRS波群振幅与波峰 周期性改变,HR200-250bpm,常 见QT延长,U波。
4、急性感染 5、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6、物理化学因素 (如中暑,电击,中毒。) 7、神经,精神因素 8、医源性(如低温麻醉,心内手术,导
管,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9、部分病因不明
11
心律失常分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异位心律失常: 1、主动性异位心律 2、被动性异位心律
b.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c .心室纤颤 心室扑动
4、无规律节律
窦性心律失常1、9 游走心律
心律失常
概念-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 常称为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常
心 律 失 常 激动传导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异位心律--
早搏 心动过速 扑动和颤动
生理性 病理性----
窦房 房内 房室 室内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23
一、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1.窦性P波。 2.P波频率:成人>100次/分。
(一般为101~160次/分,偶见180次/分。)
3.常伴ST-T改变。
24
窦性心动过速
25
(二)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新)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新)





房性早博图
心房扑动


一、病因 阵发性可见于正常人,持续性者见 于多种心肺疾病。 二、临床表现 三、心电图特征 1. 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 其间等电位线消失,频率一般在250~ 300bpm; 2.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 是否衡定; 3. QRS波群与窦性相同。
心电监护的主要内容


心率 呼吸 脉搏 血压 血氧饱和度 心律
了解 正常心电图

四个主要的波 : (1) P波:左右心房的除极波 (2)QRS波:左右心室的除极波 (3)T波:左右心室的晚期复极波 (4)U波:左右心室的激动后电位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二、临床表现 三、心电图特点 1. 心率160~220bpm; 2. QRS形态正常; 3. P波逆行性,常埋藏于QRS中; 4. 突发突止。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缩 一、病因 可发生于正常人,亦可发生于各种病理状态。 二、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 三、心电图特点 1. 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ST-T与主波方 向相反; 2. 配对间期恒定; 3. 代偿间歇完全;
操作流程质量
10、停止心电监护: (1)查对,告知患者原因,关闭机器开关。 (2)分离导联线,摘除电极片,用干纱布擦拭粘 贴电极片处皮肤。 (3)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取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4)拔下电源线,清洁机器,整理用物。 (5)规范洗手、记录。
(一)目的
监护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检测心脏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心电图上,不同的波形代表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通过对波形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下面是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和解读方法。

1. P波:P波是心房除极的电活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P波应为向上的波形,持续时间应该小于0.12秒。

如果P波呈现异常形态或存在P波消失,则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房扩大、心房颤动等问题。

2. PR间期:PR间期是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反映了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为0.12-0.20秒。

在某些心脏疾病中,PR 间期可能会延长,表示心房与心室传导存在问题。

3.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室除极的电活动,代表了心室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为向下的波形,持续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

如果QRS波群呈现异常形态,可能表示存在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等疾病。

4. ST段:ST段标志着心室收缩结束到复极开始的时间,反映了心室肌肉的缺血或损伤情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在等电位线上,如果ST段呈现抬高或压低的情况,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问题。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的电活动,代表了心室的充分复极和恢复。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为向上的波形,如果T波呈现异常形态,可能表示心室电解负荷失衡、电解负荷异常等问题。

6. QT间期:QT间期是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代表了心室的去极化和复极化。

正常情况下,QT间期应根据心率进行校正,并且男性和女性的标准有所区别。

如果QT间期延长,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心动过缓、心肌炎等问题。

解读心电图的方法:1. 观察整体波形特征:首先需要观察整个心电图的波形特征,包括是否存在异常形态、是否有漏搏或心律失常等。

这些整体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2. 计算各个间期的时间:根据心电图上的标尺,可以精确测量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QT间期等的时间长度。

心电图中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波形

心电图中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波形

心电图中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波形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检查工具,用于评估心脏是否正常工作。

在正常心脏电活动中,可观察到多个特征波形,其中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波形以及它们在心电图中的表现。

1. P波:P波是心房肌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在心电图中,P波通常呈现为一个向上的波形,持续时间约0.08秒,高度小于2.5毫伏。

正常情况下,每一个心跳都会有一个P波,表示心房的收缩。

两个连续的P波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即正常的心率。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间隔。

在心电图中,PR间期通常为0.12秒到0.20秒之间。

该间期表示心房在收缩后传导到心室的时间,若过长说明传导系统可能存在问题。

3.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室肌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在心电图中,QRS波群通常表现为一个向下的Q波,后跟一个向上的R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S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持续时间约为0.06秒至0.10秒,高度小于2.5毫伏。

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其形态和持续时间可以用来判断心室的肌肉质量和电活动的传导情况。

4. ST段:ST段是QRS波群后到T波开始的水平线段。

在心电图中,ST段应该是平坦的,与基线水平对齐。

ST段偏移可表示心肌缺血或损伤的存在。

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表现,而ST段压低则可能出现心肌缺血。

5. T波:T波是心室肌复极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

在心电图中,T波通常为一个向上的波形,持续时间约为0.10秒至0.25秒,高度小于5毫伏。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和持续时间可用于评估心室肌肉质量和电活动的传导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描述的波形是正常心脏电活动的特征。

如果出现异常的波形,如疑似心房颤动、心室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状况的重要工具,但临床医生通常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各种心电图报告模板

各种心电图报告模板

各种心电图报告模板1. 正常心电图报告模板心电图显示患者心脏电活动正常,无明显异常波形,R波高度和宽度正常,PR间期和QRS波距正常。

未见明显的心率异常,稳定在XXX bpm (每分钟心跳数)。

心脏电轴、QT间期和ST段等参数均处于正常范围。

无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速等存在。

结论:心电图显示正常,无明显异常。

2. 心律失常心电图报告模板心电图显示XXX型心律失常,表现为(具体描述)。

检查发现患者心率(HR)为XXX bpm,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

心脏电轴、PR间期、QRS波距等参数均未见明显异常。

QRS波群宽度正常,不存在束支传导阻滞等症状。

结论:心电图显示XXX型心律失常,建议根据临床情况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3. 心肌缺血心电图报告模板心电图显示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的特征,表现为ST段抬高/压低,T波倒置/宽大(具体描述)。

检查发现患者心率为XXX bpm,处于正常范围。

心脏电轴、PR间期和QRS波距未见明显异常。

QRS波群宽度正常,不存在束支传导阻滞等。

结论:心电图显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的特征,建议进一步进行心脏血液供应状态的评估。

4. 心室肥大心电图报告模板心电图显示患者存在心室肥大的特征,表现为(具体描述)。

检查发现患者心率为XXX bpm,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

心脏电轴、PR间期和QRS波距未见明显异常。

QRS波群宽度正常,不存在束支传导阻滞等。

结论:心电图显示可能存在心室肥大的特征,建议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心肌标志物测定等来明确诊断。

5. 心脏传导阻滞心电图报告模板心电图显示患者存在心脏传导阻滞的特征。

检查发现患者心率为XXX bpm,处于正常范围。

心脏电轴、QRS波距未见明显异常。

QRS波群宽度正常或存在束支传导阻滞等。

结论:心电图显示存在心脏传导阻滞的特征,建议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心肌标志物测定等来明确诊断。

注意事项以上报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经典:常见心电图诊断与临床

经典:常见心电图诊断与临床
起源于房室结、或结希区,较少见,心电图特点
1) 2)
3)
4) 5)
提前出现的QRS波,与正常窦性者相同或略有变异 出现逆行P’波(II、III导联P’波倒置,aVR直立) P’波可出现于QRS波群前、之中或之后,P-R<0.12s,R-P’<0.20s 代偿间歇多数完全 QRS波群也可出现差异传导
交界性早搏
诊断及治疗
诊断: 详细了解病史: 动态观察心电图: 窦结功能的激发试验: 治疗:无症状时可动态观察,有症状时起搏治疗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心电图特点

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bpm) 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房室交界区逸搏或逸搏心律,或房室交界区传导障碍 (双结病变) 部分病人最后发展为慢性房颤
房性期前收缩
异位激动起源于心房,较常见,心电图特点
1) 2)
3)
4) 5)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正常的P波有差异 P’-R间期>0.12s 多数P’波后伴有正常的QRS波群 代偿间歇不完全 如果QRS增宽,称为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性早搏
房早未下传
房性早搏
房早伴右束支型差异传导
房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
During sinus rhythm,the SA node serves as the heart’s pacemaker while the AV node acts as the gatekeeper to the ventricles
Illustration depicting macro reentrant circuit activity during a run of complex atrial fibrillation

常见心脏疾病心电图表现

常见心脏疾病心电图表现
►存在一定局限性 ►需结合临床判断 ►心脏超声诊断价值更大
精选课件ppt
19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 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的。
当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时,将影 响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心电图 ST-T的异常改变。
精选课件ppt
20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一) 缺血型心电图 •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精选课件ppt
49
(2)房性期前收缩 a. P'波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 。 b. P' –R间期 >0.12S。 c.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d. P'波后有正常的QRS波群。
精选课件ppt
50
(3)交界性期前收缩 a. 提前出现QRS-T波,其前无窦性P波; QRS-T 波形态基本正常。 b. 逆行P‘波。 C.多为完全代偿间歇。
5、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二种或二种以上 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精选课件ppt
44
期前收缩心电图诊断的常用术语
6、频发性期前收缩:
①二联律:期前收缩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 ( 1 窦 性 心 律 +1 期 前 收 缩 )
②三联律:指每两个窦性心搏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 (2窦性心律+1期前收缩)
功能及瓣膜情况。
(2)某些心脏病变,心电图可以正常,如瓣膜病早期 或双侧心室肥厚,故正常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心脏病变的存
在。
(3)一些心电图改变并无特异性,同样的心电图改变 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室肥厚,ST-T改变 等。
精选课件ppt
68
Thank You!
L/O/G/O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1/22
ST段偏移测量: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2/22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3/22
心律失常 U波改变 QT间期延长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4/22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5/22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 急性血栓形 成, 突然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血管, 或冠状动脉 痉挛性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 形成急性心肌 缺血, 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21/22
心电图怎样诊疗急慢性心肌缺血?
1. 临床上有劳力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变异型 心绞痛病史;
2. 心肌梗死; 3.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4. 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核素
心肌显像等有心肌缺血证据; 5. 屡次心电图上出现缺血性ST-T改变, U波改变或心律失
但不能仅凭心电图ST-T改变就判定一定 是冠脉病变。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6/22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7/22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8/22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表现
T波改变
机制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9/22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0/22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表现
ST段压低: 水平型 或 下斜型 压低程度在0.05-0.15mV之间。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7/22
女性患者, 63岁, 高血压病史4年余。5小时前情绪异 常激动后突然语言障碍, 胸部闷痛。既往心电图基本 正常。
心绞痛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18/22
变异性心绞痛
缺血区导联出现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改 变, 对应导联呈“镜像反应”表现为ST段下移。 症状缓解后, 心电图快速恢复正常。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会观察并分析心电图波形的特征,以了解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特征,它们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和传导状态。

以下是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描述。

1. P波: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P波应为正向波,振幅通常小于0.25mV。

P波的时限通常在0.08-0.12秒之间。

如果P波异常,可能表明存在心房肥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异常情况。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PR间期的延长可能表明房室传导阻滞。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通常呈现为一个小的Q波、一个向上的R波和一个向下的S波。

QRS波群的时限一般在0.08-0.12秒之间。

如果QRS波群持续时间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心室肥大、束支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异常。

4. ST段:ST段位于QRS波群结束时到T波开始之间。

正常情况下,ST段应与基线水平保持平行。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室肥厚等异常。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在正常情况下,T波通常为正向波,形状可以是圆润或稍微尖锐。

T波的振幅与QRS波群的振幅相仿。

T波的倒置或高耸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电解质紊乱等异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QT间期会随心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如果QT间期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心室肌抑制、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等异常。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和监测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病变。

例如,心房颤动常常表现为无规则的心房波,QRS波群正常。

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特征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1.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但p-R间期>秒。

2.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①莫氏J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长,同时R-R间期逐渐缩短,乃至P波不能传人心室时脱落一次QRS波群;心室脱漏后的p-R间期又恢复以前时限,如此周而复始。

②莫氏Ⅱ型:P-R间期固定,伴不规则的心室漏搏。

可呈4:3、3:1或2:1、3:1等房室传导阻滞,此型传导阻滞部位在房室交界以下。

3.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完全脱离关系,F-P距离和R-R距离相等,心室串慢于心房串,QRS波群形态可正常或增宽畸形(心室起搏点在房室束分支以下)。

2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包括缺血型T波改变和损伤型ST段改变(无LVH和LBBB)。

两个相邻导联新出现ST段抬高: V2~V3≥(女≥),其他导联≥。

两个相邻导联ST水平或下斜降低下移≥,或相邻两个以R为主导联T波新倒置≥。

陈旧心肌梗死V2~V3≥的Q波或QS波。

Q波宽度≥、深度≥。

I、II、aVL、aVF或V4~V6 出现QS波。

V1~V2 R波≥,R/S≥1, 伴有正向T波。

再梗死ST段再次抬高≥或新发Q波。

伴有缺血症状≥20min。

3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要点心肌梗死定位:前壁心肌梗死:V1~V6导联。

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

侧壁心肌梗死:I、aVL。

后壁心肌梗死:V7~V8(或V9)。

右室梗死:V3R(或V1)~V5R。

典型心肌缺血三大心电图特1. 冠状T波的特点:T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T波。

并且,心肌缺血时T波常表现为“易变性T波”这种缺血性T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

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

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 缺血性ST段的表现: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降低大于,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血(类水平)型。

各型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及鉴别

各型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及鉴别

各型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及鉴别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心电图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各型冠心病在心电图上的表现、诊断及鉴别。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压低或水平型抬高: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供血不足使得冠状动脉内的压力下降,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的压低或水平型抬高。

2. T波倒置或倒置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T波倒置或倒置深是其典型表现。

3. 运动试验:在心电图上可见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病理性改变。

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引起的严重缺血、坏死可导致ST段抬高,表明心肌梗死的存在。

2. Q波增宽,R波振幅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导致Q波增宽,R波振幅降低。

3. ST段恢复:心肌梗死后,ST段在恢复期可出现压低或回归基线。

三、非ST段抬高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下降:冠脉狭窄引起的供血不足使得ST段下降。

2. T波倒置:心肌缺血引起的细胞异常兴奋导致T波倒置。

3. 闰增短:心脏代偿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改变,使得PP间期缩短,闰增短。

四、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特征:1. ST段抬高: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时,心肌缺血严重,ST段可呈现异常抬高。

2. T波倒置:心肌缺血导致心室复极异常,T波倒置是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3. 早搏、逸搏:冠脉痉挛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常伴有心律失常,早搏和逸搏的出现是其中的典型心电图改变。

五、心律失常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1.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常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2. ST段变化:心肌缺血导致ST段改变,如压低、抬高或水平型抬高等。

六、冠状动脉猝死的心电图特征:1. 心室颤动:冠状动脉猝死时,心肌缺血严重,可导致心室颤动。

2. Q波增宽,R波振幅降低:冠状动脉猝死后,心肌坏死导致Q波增宽,R波振幅降低。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分析心电图波形是临床上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血管疾病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心脏的电传导情况、心律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的存在与程度。

下面将对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产生的电势波。

正常情况下,P波应呈现一个正向的、圆顶和圆底的形态。

P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8秒以内,高度在2.5毫伏左右。

异常P波可能表现为延长、增高或变形,这可能是心房扩大、心肌梗死或传导异常的表现。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群起始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脏房室传导时间。

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若PR间期延长可能表明房室传导延迟,如房室传导阻滞。

若PR间期缩短可能表明房室旁道传导。

3. QRS波群:QRS波群用于评估心室的除极情况。

QRS波群通常应该小于0.12秒,呈现一个向下的Q波、一个向上的R波和一个向下的S波。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表明室内传导系统的异常,如束支传导阻滞。

而QRS波群增高可能是心机梗死的表现。

4. ST段:ST段在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之间。

ST段的形态通常应该是水平或稍微上斜的。

若ST段呈现抬高或下降的情况可能是心肌缺血或损伤的表现。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T波应该是圆顶和圆底的,与QRS波群形态相反。

正常情况下,T波的振幅不应该超过QRS波群振幅的一半。

异常T波可能表明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电解质紊乱等疾病的存在。

6. QT间期:QT间期是指心室起搏至复极的完全过程,它是室颤和室速的易感性指标。

正常情况下,QT间期在男性小于0.44秒,女性小于0.46秒。

若QT间期延长可能会导致心室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通过对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心脏的除极传导情况、心律状态以及心肌的缺血和损伤情况。

这对于诊断心血管疾病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窦性心律
心率:70次/分 PR间期:0.16秒 QT间期:0.33秒 PⅠⅡ↑ aVR↓ QRS时间:0.10秒 ST-T无异常偏移
实用文档
小儿心电图
• 小儿心电图变化的总趋势为右室占优势转变为左室占优势 型的过程。
1. 小儿心率较成人快,10岁后大致为成人水平。小儿P-R间期 较成人短,7岁后趋于稳定(0.10~0.17s),小儿的Q-Tc= (0.40±0.023)/√R-R,较成人略长。
2. 小儿的P波时限较成人短(儿童<0.09s),P波的电压于新生 儿较高,以后较成人低。
3. 婴幼儿常呈右室占优势的QRS图形特征。I导联有深S波; (V3R)导联多呈高R波而V5、V6导联常出现深S波。R波电 压随年龄而增加,以后高于成人,Q波较成人深。3个月以 内婴儿缺乏q波。新生儿期心电轴>+90°,以后与成人相同。
P-R段 实为P-Q段,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 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P波和P-R段合 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止于心室 开始除极。
QRS波 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Q:首先出现的负向波 R:首先出现的正向波 S:R波之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R’ S波后再出现正向波 S’:R’波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QS:整个综合波均为负向波
实用文档
A图为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频率> 100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 范围内。 B图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征] 1、频率<60次/分 2、其他波型值在正常 范围内。
实用文档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在无法判定房性和交界性心动过速
时的统称。 一系列快速整齐的QRS波群(
实用文档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 的QRS波群,时限>0.12S, 其前无P波,继发S-T段与T 波和主波方向相反。 2、联律间期恒定 3、代偿间期完全 4、室早可以孤立或规 律出现、形成二联律(左 图上)、三联律、成对室 早(左下图)。 5、在同一导联内若出 现不同形态的室早为多形 或多源性室早。
4. 小儿T波的变异较大,新生儿期肢体导联及左胸导联常出现 T波低平、倒置。
实用文档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1、提前出现的P‘-QRS-T 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 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 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 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 代偿间歇
1、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间期的两倍,称 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S-T段 QRS综合波之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代表 心室复极的缓慢期
T 波:平段之后的出现的波,代表心室复极的 快速期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的全过程的时 间
实用文档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方法
1. 依据 通常根据
肢体I、III导联
导联
I
QRS波群的主波 方向估测心电轴 的大致方位
电轴
偏左
2. 正常电轴 I、 III导联QRS波的 主波均为正向波 0。~90。实用文档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1.0mV。V5、 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 R波≤2.5mV。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V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1,V5的R/S >1。各肢体导联的每 个QRS正向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应≥0.5mV,胸导联的每个QRS正向 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0.8mV。 (3)Q波:正常的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 时距应小于0.04s (唯III、aVR、aVL导联可超过),V1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
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命名
先后有序的电兴奋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从体表一定部位 探测并记录出来的就是心电图。
各波段命名
1. P波 2. P-R段 3. QRS波(Q R S R’ S’
QS) 4. ST段 5. T波 6. Q-T间期 7. J点 8. U波
实用文档
心电图各波段意义
P 波:最早出现的幅度最小的波,反映心房除 极过程
正常
3. 右偏 I导联出 现较深的负向波
偏右
4. 左偏 III导联 出现较深负向波
II
III
(aVF)
实用文档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P波方向在I、II、aVF、V4~V6 导联中均向上,aVR导联向下;P波宽度不超过0.11s;P波振幅在肢体 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 围时,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s
实用文档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多数在等电位线上,随ST段的偏 移而发生移位。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处在缓 慢恢复复极的时间。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升在V1~ V2导联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V4~V6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mV。
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的电位改变。 (1)方向: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I、II、 V4~V6导联向上,aVR向下。 (2)振幅: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实用文档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末,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 所需的时间。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的正常范围为0.32 ~ 0.44s。校正的Q-T间期,即Q-Tc=Q-T/R-R。正常Q-Tc的最高值为 0.44s,超过即属过长。 U波: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小的波,一般多认为U波代表 后继电位的影响,其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 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常见于血钾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