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与思考 杨辉三角》
《杨辉三角》只是教材中安排的一篇阅读材料,课程总目标对本节的要求:通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或通过学生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杨辉三角的简史,掌握杨辉三角中隐含的基本规律,以拓宽整式乘法.
本节是在学习了整式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是对整式乘法的拓展,为今后学习二项式n b a )( 的展开式奠定基础.通过本节探究杨辉三角规律的教学,既能构建完整知识框架,又能多方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例题的延伸训练,初步体会运用类比思想研究数学问题.
(2)通过研究杨辉三角的数字规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能力和发展数学方法(如赋值法等).在小组讨论、探索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杨辉三角数学史的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
教学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杨辉三角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难点:3)(b a +的实验操作和结论得出,以及对赋值法验证理解.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2张正方形、2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1).将它们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验证完全平方式.
生:动手操作完成(如图2),写出验证完全平方式2222)(b ab a b a ++=+.
师:归纳面积验证的思路,大整块面积=所有小块面积之和.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2个立方体、8个长方体的纸盒(如图3).将它们搭成一个棱长为)(b a +的立方体,并运用体积之间的关系,写出一条恒等式.
◆ 教学过程
◆ 教学重难点
◆
生:四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完成(如图4),写出一条恒等式.
生:3223333)(b ab b a a b a +++=+.(要求按a 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
师:我们已经得到了2)(b a +和3)(b a +展开公式,试想?)(4=+b a
生: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讨论交流.
生1: 生2:
师:我们也知道.)(1b a b a +=+下面将计算结果中各展开式的每项系数排列成下表(简
称系数表):
1
)(b a +
1 1
2)(b a + 1 2 1
3)(b a + 1 3 3 1
4)(b a + 1 4 6 4 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出恒等式,注重了知识的建构,体验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
.464)33)(())(()(432234322334b ab b a b a a b ab b a a b a b a b a b a ++++==++++=++=+ .
464)2)(2()()()(4322342222224b ab b a b a a b ab a b ab a b a b a b a ++++==++++=++=+
师:因上表形如三角形,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对其有过深入研究,所以称它为杨辉三角,并提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合作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
二、介绍杨辉、感受成就
杨辉,杭州钱塘人。中国南宋末年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著作甚多,他编著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乘除通变本末》三卷、《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续古摘奇算法》二卷.其中后三种合称《杨辉算法》,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
“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该书还说明此表源于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的“开方作法本源图”,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因此,我们把此表叫杨辉三角或贾宪三角.
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Blaise Pascal, 1623年~1662年),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500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设计意图:了解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杨辉三角就是体察杨辉的探索精神,以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
三、探求规律,形成新知 1 1 b a b a +=+1
)(
1 2 1 2222)(b ab a b a ++=+
1 3 3 1 3223333)(b ab b a a b a +++=+
1 4 6 4 1 4322344464)(b ab b a b a a b a ++++=+ 师:(1)请你找出上述数据上下行之间的规律.(便于发现,可标出“ ”号) 生:下一行中间的各个数分别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如:1+2=3)
师:(2)说出每项中字母a 和b 的次数排列规律.
生:展开式中每项字母a 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字母b 的次数从低到高排列.
师:(3)展开式中的项数与乘方指数有何关系?
生:展开式中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
师:你能按上述规律写出5)(b a +的展开式吗?
生:543223455510105)(b ab b a b a b a a b a +++++=+.(学生同桌校对,一位学生板演.)
师:将上述各展开式的每项系数再整理成如下模型:
【设计意图:虽然,教师将此“三角形”模型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但是,它毕竟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种寻找系数规律的有效工具,便于学生将新的学习材料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并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死记的心理过程. 】
略 【设计意图:教师用边讲边问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挖掘学习材料潜在的意义,从而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师:对上表你还有什么规律可发现?
生1:最外侧的系数都是1.
生2:展开式中第二项的系数都等于乘方指数.
生3:展开式中各项的次数等于都乘方指数.
生4:系数成左、右对称排列
……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