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重要影响。

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决定着怎样论述、并进而决定着怎样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会议还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六十余年处理中国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不懈努力,既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又走过弯路,有过沉痛教训。

面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内容新特点,面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民族理论、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不断创新完善民族政策的新任务,不仅需要全面总结过去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实际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也是我们全面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在今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摘要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成分,但从其他层面来说,又具有不同的成分。

民族主义是一种价值原点、元价值观,是一种绝对至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准则,它通过其他价值观得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本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区别特征,它直接渗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民族主义的作用具有二元性,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说,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具有消极的作用;民族精神却不具备这样的二元性,从本民族的视角来说,它的作用是积极的。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区别研究的视角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民族主义是一种元价值观,价值原点,是民族的成员关于本民族的相关价值观的基础;而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特性,是一种本源的精神状态。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点、元价值观。

它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求对本民族的绝对至上、绝对忠诚。

民族主义有双重内涵——“文化民族主义”(culture 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

前者和民族个体连在一起,是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形态,建立在血缘、地域和(广义的)文化①认同上,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标识。

个体通过民族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要②:生存、庇护、认同、归属等等。

这是就民族而论民族。

后者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它是指生活在统一民族国家内的公民,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要求一切以民族国家③的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求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是就国家而民族;要求以本民族的利益(包括经济、文化、领地……)为根本出发点——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

①“广义的文化”包括共同的经济、语言和心理素质。

②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满足需要。

③“民族国家”,即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

正确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正确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正确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作者:樊红艳来源:《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年第02期【摘要】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正确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防止滋生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是学校和社会都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主义Rightness carries out the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to youth student,prevents from propagating the narrow nationalism moodFan Hongyan【Abstract】The national spirit is important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part, rightness carries out the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to youth student, prevents from propagating the narrow nationalism mood, every school and society want the problem paying attention to at any time.【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National spirit; Nationalism【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02-0201-03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1.1 爱国主义的涵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于民族振兴伟业

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于民族振兴伟业

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于民族振兴伟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深刻认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于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无疑是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旗帜,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

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腾飞的两翼。

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维系民族的团结统一,核心因素是爱国主义。

这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凝成了即使素不相识但也心心相通的文化基因,织成了即使人生道路迥异但也理想相同、殊途同归的强国梦想,因而它能够紧紧地把所有中华儿女维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振兴中华的新需求而产生的,它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一、相补益的。

民族精神的发展进步,靠的是不断改革创新。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封闭保守,企图隔绝于世界文明共同大道和人类文明进步潮流之外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汲取一切先进科学的精神营养并充实到自己的民族精神宝库之中,推动民族精神文化系统的更新和重组,才能生生不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材料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材料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材料通过xx党委组织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我了解马克思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

学习后,让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

通过学习《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同于阶级,不同于国家,不同于政党,也不同于种族,而是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实体,并有着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样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问题,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同于阶级问题、国家问题、政党问题和种族问题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新世纪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所发表的有关宗教的论述,当代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阐发。

这很正常,因为时间、场景和人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无论怎样解读和阐发,一是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即要有理有据;二是要在实践上行得通,即合乎国情,合乎实际,合乎民心。

宗教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社会事物、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维度。

宗教发展既有内因亦有外因,宗教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使宗教创新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我们对宗教的认知,与##年前相比,与##年前相比,都已大不相同。

即使如此,我们的认知还会发展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仍旧继续,宗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没有终结,我们的认识发展也就不会有终点,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应如何对待民族主义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应如何对待民族主义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应如何对待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塑造国家认同的凝结核。

在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国家统一时期,民族主义成为统一国家、振兴民族的正面口号。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以和为贵”,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人性格的主流特色,在国际问题上尤其如此。

中国本土宗教的特点是供奉多神、立足今世、不拘一格。

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成分正在多元化,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意识形态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民族主义作为凝聚、整合中华民族精神和力量纽带的意义,就更为突出。

我国目前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是来之不易的,它经过了各族人民几十年的共同奋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经历了社会形态、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巨大转变,有的民族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近30年又逐渐接受改革开放的洗礼,步入市场经济。

在这样巨大的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期,任何动乱和分裂都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影响改革前行的进程,而一旦出现人心离散和社会动荡,损害的必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

乌鲁木齐“7·5”事件以来,一些西方媒体把矛头对准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将暴力事件与民族问题挂起钩来,认为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出了问题。

事实上,“7·5”事件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由国内外分裂势力挑起的意图破坏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团结稳定局面的暴力事件。

其终究不过是我国各民族共同谱写的繁荣发展曲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不会影响整个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

正如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符合国情、顺应民意、顺应时代,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大发展。

我们决不会因为某一事件、某一个地方有什么暴力事件而放弃长久坚持的成功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政策。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案16人2.flv.flv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含义
②原因: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它符合社 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客观要求③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 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 益和愿望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③措施: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的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内因)其次,需要国家 在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给予发展的法律保 障;第三、需要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援,先富帮后富, 以实现共同富裕。
民族平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民主改革使西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flv)
少数民族人口8· 4%,在全国人大 会代表中所占的比例为13· 91%, 委员长比例20%,政协副主席 12· 5%
民族平等具体表现在:
第二.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宁夏辉煌五十年.flv
第四目标: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比 2005年增长20%,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 印数比2005年增长25%。
第五目标: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 人口比重比2005年提高0.5%,基本接 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第六目标: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比 2005年(23% ) 提高5%。(达28%左右 )
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本课的教学难点
民族平等的重要性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是党和政府的重 大战略决策。该行动旨在加大对边境地 区的投入和帮扶力度,使沿边一线的各 族群众靠“边”脱贫,靠“边”致富。 (1)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实
施“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兴边 富民”行动的意义)
1998年和1952年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工 业发展对比

27为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党制定和实施了____。A各民族共同发展

27为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党制定和实施了____。A各民族共同发展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党建知识竞赛”试题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____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A.新社会阶层B.中华民族 C.知识分子 D.农民阶级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____;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共同富裕。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D.实现民族复兴3.____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

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A.李大钊 B.毛泽东C.陈独秀 D.瞿秋白4.____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辛亥革命B.护国运动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党的一大在上海开幕。

5.1921 年7 月23 日,后因代表们的活动受到监视大会转移到浙江____继续召开。

党的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A.杭州西湖B.嘉兴南湖C.绍兴东湖 D.宁波东钱湖6.1922 年7 月,党的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明确的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

A.土地革命 B.反帝反封建 C.社会主义革命D.民族革命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是____。

A.香港海员大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C.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8.1923 年 6 月,党的三大制定了____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反抗帝国主义C.建立民族主义联合战线反抗军阀D.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新民主主义B.新三民主义C.社会主义D.旧三民主义10.1924 年至1927 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教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概况,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和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民族关系1.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大家都知道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2.随着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根本原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个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1)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

(2)原因在我国,56个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2.民族团结原则(1)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2)原因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3)阻碍民族团结的因素一是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某些不安定因素,国外某些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和渗透,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中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pt精品课件7

【高中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pt精品课件7

大民族主义
——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
应,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认为本民 族是“大民族”“优秀民族”,应处于 支配地位,享受各种特权,歧视、排斥 和压迫国内较小民族,并在可能的时候, 侵略和掠夺国外其他民族。在我国,大 民族主义的表现主要是大汉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

——又称“狭隘民族主义”。它是以孤立、 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民族主义,是多民族国家 内少数民族中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 应。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及 其影响的存在,会影响甚至破坏国家的统一和 民族间的团结,削弱甚至反对共产党的统一领 导,阻碍甚至反对在本民族中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和经济、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 家里,既要克服大民族主义,又要克服地方民 族主义。
物质保证 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民族团结
1.含义:
2.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3.具体表现: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 了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 等的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 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 自由
纳粹种族优越论
这种理论声称世界历史中只有金发碧眼 的雅利安人是高贵的(在纳粹语言中雅利安 人有时指非犹太血统的白种人,更多是单指 日尔曼人),其中日尔曼人又最高贵,世界 历史是由雅利安人创造的,人类的科学文化 都是由日尔曼人创造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 优劣种族间血统对血统、种族对种族的斗争 史,当代日尔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是被上 苍赋予"主宰权力"的高等民族,理所当然地"应 该主宰世界"。
10月9日,在济南西藏中学 就读的藏族学生集体参观青 少年图书博览会
10月9日,济南西藏中学 的藏族学生在活动现场接受 赠书

民族理论考题(8)附带答案

民族理论考题(8)附带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测试A一单选1.谁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大的力是语言,第四个力是宗教,第五个力是风俗习惯。

A. 孙中山B.梁启超 C.顾欢 D.斯大林2. 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3马克思主义民族的定义是谁提出来的A. 孙中山B.马克思C.恩格斯D.斯大林4列宁指出:“谁没有陷入民族主义偏见的泥坑,谁就不能不看到资本主义同化民族这一过程包含着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又指出无产阶级“欢迎民族的任何同化,只要它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权进行的”这说明()A. 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B.民族自然同化是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接近的历史发展中的进步现象。

C.民族强迫同化可以使原先比较落后的民族溶化到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里,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人为的加快民族同化。

D.任何民族同化都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5.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长期性 B.重要性C.复杂性 C.简单性6我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后,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A. 马克思主义B.国际主义C.民族主义D.资本主义7、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8最初民族形成的标志是()A.部落联盟的建立 B.国家的产生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9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1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两段话说明了()A.各民族之间存在优劣差别 B.只有承认和坚持语言平等,才能消除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的根源 C.坚持民族平等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 D.只要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1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如何正确的看待民族主义

如何正确的看待民族主义

如何对待民族主义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中国近代面临外敌入侵和族群分裂的危机,这需要建立一个独立、团结、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来挽救危局。

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风起云涌,成为近现代中国政治上的一面旗帜。

但是有人却认为今天世界的发展已经越过了族群独立自决的阶段,人类有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办法来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片面的突出或鼓吹族群主义,只能给社会带来撕裂的痛苦和动荡。

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蹂躏,使得中国几乎已经没有独立的领土主权可言。

“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当时爱国志士发出的悲愤呐喊。

在面对外国者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前期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期也先后抗击英、法侵略军。

在后期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也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希望朝廷自身通过和平的改良手段走向富国强兵。

人民曾寄希望于有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能够改变封建专制体制,实现君主立宪。

但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1898年的百日维新换来的只是戊戌六君子的六颗血淋淋的头颅。

有识之士对朝廷抱有的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于是通过暴力推翻清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当时的革命力量还非常薄弱,所以暗杀变成为了辅助的暴力手段。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

蔡元培研究了多种暗杀方法来暗杀清政府的高官,如最开始的液体毒药,培养女刺客,最后采用了炸弹。

还有一大群知识分子诸如孙中山、黄兴、章太炎、汪精卫、徐锡鳞等人也都曾参加过暗杀。

第七课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七课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族平等的理解。我国立足于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国情,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整理和改进,充分保 障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的权利,坚持了民族平等的原则,①② 正确且符合题意,③错误。④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分析:此观点是错误的。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经济 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汉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的照顾政策有利于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富裕,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 民族团结。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照顾政策,并没有违 背民族平等原则,反而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族关系是
()
A.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关系
B.民族间差别已经消除,民族处于融和关系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各民族逐步走上独立的关系
答案:C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文化权利 C.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D.把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自治结合起来 答案:C
【例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
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其中12
个民族使用的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这说明 ( )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少数民族发展文化只能靠自己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
②历史现实依据: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 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③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都 依法平等 地享有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的团结 、 民族的凝聚力 ,是衡量一 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 前提 ,是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 基础 。 (3)各民族 共同繁荣 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每日时评:怎样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

每日时评:怎样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

全球化的发展是否排斥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民族国家的振兴是否会阻碍全球化?什么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与对外开放的⼼态是并⾏不悖的? 在关于全球化和民族精神的讨论中,民族主义是⼀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前讨论中主要有这样两种相互对⽴的观点:⼀种是⽤全球主义来拒斥民族主义,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主义已经过时,即使塑造民族精神,也不能过多强调民族主义;另⼀种是⽤民族主义来对抗全球主义,认为全球化⽆论怎么发展,也不能取代民族主义,离开了民族主义就很难有民族精神。

这就涉及如何看待全球化条件下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的问题。

民族主义是⼀个复杂的概念,很难作出的解释 在当代语境中,民族主义⾄少有这样⼏种基本涵义:⼀是作为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主义,即对本民族历史和⽂化表现出来的认同、归属等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它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理;⼆是作为社会思潮的民族主义,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维护本民族利益的需要⽽表现出来的⼀种强烈的政治诉求和社会潮流,它在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焦点和兴奋点;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即为谋求民族权益⽽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上形成的⼀套⾏动准则和价值观念,它往往成为⼀个民族对待民族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思想。

尽管对民族主义有多种理解和解释,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它⼀向被看成是维护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黏合剂和社会⼒量。

马克思在阐述“世界历史”思想时,对民族主义有其独特的看法 马克思对民族主义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予以审视的。

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世界主义”成为⼀种理论时髦,许多学者和思想家都⾼谈阔论“世界主义”,但他们所讲的“世界主义”不过是“⽇⽿曼民族主义”的翻版。

马克思对狭隘民族主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他是从真正的世界主义⽴场上来看待民族主义问题的,并把各国具体事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看作是内在⼀致的。

“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类社会⽽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类从中经历了⾃⼰发展的⼀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

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论者。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阶段,我们党既确立了每个历史时期的近期目标,也设计了为之不懈奋斗的远期目标。即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关切远期目标实现的同时,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不同的时代特征,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近期目标及行动方案,使自己的发展规划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辩证的统一。远期目标是归宿,起导向作用,它是近期目标的未来走向和更高体现,决定了近期目标的性质,为近期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没有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失去了意义;近期目标是基础,是具有阶段性的目标,起“垫脚石”的作用,它是远期目标的具体分解和近期反映,承载着远期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根本途径,为远期目标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实现近期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必经途径,没有循序渐进地做好当前工作,远期目标就只能沦为美丽的空想。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确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近期目标,“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远期目标。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期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期目标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把憧憬和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化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抓实干;把忠诚于远期目标的热情,转化为落实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的具体行动。
正确处理民族梦和个人梦的辩证关系。“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昭示着中国人民的甜蜜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是“伟大复兴”的民族梦和“人生出彩”的个人梦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换句话说,民族梦的实现为个人梦的成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个人出彩”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唯有将个人梦寄托于民族梦,梦想才能成真,那些脱离民族大义和国家情怀的个人梦想最终会因失去保障而梦想成空。个人与民族的前途、人民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每个个体才可能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个人梦的实现又是民族梦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每个人都构筑起梦想,民族梦才够坚实。大量事实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赖于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个人梦的实现为民族梦变成现实汇集了磅礴的力量。国泰民才能安,民富国则更强。人民不富裕的民族不能说其实现了复兴,人民不幸福的国家也不能称其走向了富强。简言之,民族梦无视个人梦,就没有任何意义;个人梦脱离民族梦,只会沦为空梦。

“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

“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
l e a u e f o n t n ls a d r n t a e i d H o v r h o n l b l a i n h s d i e S t h i r t r r m a i a t n a d i h t p ro . t o we e ,t e c mi g g o a i to a rv n U o t e z n t n l y o ie a u e wih a wo l — wi e v s o n e s fp r ii a i n a i a i fl r t r t r d o t t d ii n a d a s n e o a tcp to . Ke r s n t n l m ;n to a o m ;n t n s i t e a e a d d l e a i n y wo d : a i a i o s a i n lf r a i p r ;d b t n e i r t o i b o
文 学 ” 张 的提 出 与论 战 ; 民族 形 式 ” 主 “ 的讨 论 ; 以及 从 思 想文 化 层 面 上 对 “ 民族 精 神 ” 的提 倡 。 这 些 主 张 与论 争 对 于 我 们 思 考 文 学 民 族 性 问题 具 有 重要 的启 示 意 义 。上 世 纪 2 一4 O O年 代 关 于 文 学 民 族 性 的 论 争基 本 是 从 政 治 与 现 实 需要 出发 , 习惯 于从 民族 本 位 的 立 场 出发 思 考 文 学 民族 性 问题 , 更 而在 一 个全 球 化 来 临 的 时 代 , 于 民族 性 问题 的 关 思 考 则 应 该 具 有 一 种 世 界 性 的 眼 光 与参 与 意识 。
‘ to lS r t Na i na pi i ’— — Th b t n lb r to f t e De a e a d De i e a i n o he Na i n lt fLie a u e b t e 2 s a 4 s to a iy o t r t r e we n 1 0 nd 1 0 9 9第 2 6卷第Fra bibliotek2期 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8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8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2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易混知识] 在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民族平等:①民族平等是原则之一,并不意味着现在已 经完全实现了民族平等。②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间发展 程度是一样的。③民族平等不仅是指政治地位的平等,还包括 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平等。④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 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2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不仅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 还包括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 同步繁荣。②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 包括政治、文化的共同繁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2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2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全面把握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举措
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
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这个重点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
手:
(1)从党和国家角度
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
则、民族团结原则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典例剖析| [例 1] (2018·全国卷Ⅱ)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 2015 年 启动,近三年时间有 519 名内地医疗专家接力进藏救死扶伤、 传道授业,430 项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空白得到填补,285 种 大 病 不 再 出 自 治 区 治 疗 , 533 名 西 藏 本地 医 疗 骨 干 获 得培 养……守护高原生命与健康的接力棒正在世界屋脊传递。医疗 人才“组团式”援藏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摘要: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民族精神往往体现为一种“本位精神”,代表一个民族的标识类别,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族的特征;民族主义则往往带有一种“二元性”,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作用。

厘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据此做出适当的调整和相应的措施,将势必更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的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民族精神、民族主义、二重性、病态民族主义、全球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不断受到海内外各界关注。

国内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角度和视角来诠释和解读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部分海外学者担忧现阶段的中国民族主义抬头会成为国际稳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一些媒体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污蔑当下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是以民族主义代替意识形态教育等。

科学界定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使用范围,明确民族精神对于当前的时代和实践的重要意义,无疑将有助于厘清两者的关系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一、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区别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一组不同的概念,集中表现在二者之间内涵、价值取向、产生基底及社会作用的不同。

首先,二者的内涵不同。

民族主义如同抽象意义上的人,受地域、血缘和文化(广义的)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民族主义的真正根源不在人民的心理机制或情感因素,而在现代性的基事实上①”。

民族主义具有双重的价值内涵,即“文化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

事实上,文化民族主义是政治民族主义在文化上的集中表现,从政治的角度民族主义进行思考似乎比从文化意义上来探讨更贴切于真实②。

前者与民族个体直接相关,既可以表现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形态,即对自己所属的以民族、语言、文化乃至区域相连所成的集体的认同;亦可以表现在民族国家实现之后的,为实现民族与政治单位统一的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抗争。

民族精神是积聚在民族内心深处的最真挚的思想情感,是整个民族成员
①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5.
②孙文营.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集体感情的自然流露。

无论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如何腐朽,都无法阻碍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国家和土地的内心真挚的情感。

他是自发的是得到整个民族内部成员普遍认可的,是不需要他律和强制的。

其次,二者的价值取向相异。

民族精神并不具有原教旨主义的色彩,其价值取向表现出开放、大气的特点,因而与霸权主义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能够兼顾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展现了一个民族有别于他民族的民族性格。

民族精神不仅展现了本民族文化、历史优点,也可以透过这些看到他民族的文化、历史的成就。

民族精神在追求本民族的利益的同时,遵循一种“利己不害人”的原则。

而民族主义则是一昧推崇“尚私”的纯粹的利己主义,如若统治阶级恰好利用这种狭隘自利的情感,是会出现各种问题的。

此外,二者的产生基底不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日积月累堆砌而来的。

它会受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状况等的影响,此外政治发展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式变化的④”。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沉淀,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符合本民族情感、气质的特征,且具有稳定性。

最后,二者的作用也不相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指导和理论的皈依。

对于深化民族认同、凝聚民族信仰、维护社会安定和保证正常的社会经济的运转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从民族精神价值功能作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划分的话,民族精神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文化导向功能、经济促进功能、政治服务功能以及人的发展功能等⑤。

民族主义则呈现一种多重二元性,如统一性与分裂性的矛盾、侵略与反侵略的抗争等等。

如若认为民族精神也具有二重性,则是犯了“以名责实”的错误,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华之所在。

民族主义的滥觞即是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排他性导致的民族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及民族扩张主义等等。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联系
虽然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形成与发展有共同的基础,
③孙文营.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2):20
④爱尔维修.论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02.
价值取向也相通之处,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互为表里。

首先,二者都有利于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利益的维护。

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共同体内部滋生的产物体现了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与民族利益的维护。

相对于民族精神而言,民族主义对于民族利益维护的表达更为强烈,当然这种强烈表达的前提也是以民族认同为前提的。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民族认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在经济科技文化尚不发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林立的国际背景下,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尚未消逝,因此民族国家的意识便不能抛弃。

民族国家界限的存在必然会激发民族国家意识,盲目取消民族国家的界限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决不是要搞什么极端民族主义,更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要自信、自立、自强起来,加快自己的发展进程,争取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⑥。

其次,二者价值取向相通。

民族精神并非只有文化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政治诉求。

例如,目前我国的民族精神便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里所说的国家便是“道德的和政治的体制”,在当下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政府应对本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滑向病态民族主义的危机。

民族主义则是夸大了的爱国主义,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它比任何其他的意识形态都能更快、更好、更强的凝聚民众,保障民族生存。

最后,二者的社会作用互为表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然离不开民族主义。

当下“全球化”趋势下,仍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因此必须承认是以民族主义为前提的。

没有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独立发展并阶段一国的思想源流。

民族主义则是力求民族独立、民族富强,因此必然要求要以民族精神为内核。

只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应该祛除狭隘的民族主义,促进“全球化”的交融。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是自发性与自觉性相结合,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衔接,是共性与个性的渗透,具有非强制性,因而是缓慢的和潜移默化的。

民族主义是某种多元二重性的交叉,具有强烈的带动性,因而显现的更为猛烈,如狂风暴雨般。

一个国家想要快速而有健康的发展,决不能“独善其身”,而要积极主动的
投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去。

民族精神亦是如此,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对待本国的文化与民族精神。

为此,必须善于去粗求精、辨真去假,否则结果只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所以在全球化条件下,我们更应当摆正心态,正确的对待本民族的民族主义观念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既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又有助于本国民族精神的塑造⑦。

参考文献:
①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5.
②孙文营.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2) :19
③孙文营.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2) :20
④爱尔维修.论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02.
⑤孙文营.民族精神的六大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⑥丰子义.正确处理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J].红旗文稿,2009(11):40
⑦丰子义.正确处理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J].红旗文稿,2009(1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