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报告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报告

作者:指导老师: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邮编730000)

摘要:闽南芗剧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闽南语系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抒发等多种需要,在生活方式上体现自我价值。虽然受到全球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芗剧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依然牵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芗剧迷的心,其艺术生命力得到不断延续和张扬,在戏剧百花园中引人瞩目。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目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因而在对台文化交流上,闽南芗剧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进行此次活动的原因所在。实践活动主要是对两个戏班(一为芗剧团,一为木偶芗剧团)进行一周的跟踪调查;另外,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普通民众进行抽样调查。

关键字:闽南芗剧歌仔戏提线木偶苦旦电视

利害。”用于指责那些快言快语的人;“乌龟假大爷”指狐假虎威;“先生作到老,摸脉摸手后”比喻人总有出错的时候,又如“冥尾礼出老丑”指好东西最后才出现。这些俗语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其在舞台上的运用,不仅使戏剧语言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在舞台上表现了闽南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

三、芗剧(歌仔戏)的其他情况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目前流传在闽南一带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十三太保》、《赌妻》、《信义亭》、《五子哭墓》、《包公案》、《狸猫换太子》、《玉连环》、《李妙惠》、《陈三五娘》、《吕蒙正》等等。芗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平民化、通俗性、

生活化。帝王将相的“宫廷戏”不是它的长项,芗剧多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如《三家福》、《五子哭墓》等;以情爱戏为主,如《三伯英台》、《陈三五娘》等,采用的语言也都是闽南地区通俗可感的日常用语,活灵活现的,透着闽南人的机智与诙谐,让人备感亲切。即使是取自神话传说的题材,也都会融入现代人的一些理念,容易引人共鸣。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白少,唱词通俗,颇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说到这边,需要说明的是芗剧中的苦旦:芗剧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生、旦角色在剧中的地位最重要,他们的扮相、嗓音、动作、表情都有得一拼。而搞笑逗乐,活跃剧情的“丑”角也不可少。“花脸”,“武生”是后来借鉴了其他戏种,逐渐丰满起来的,你很难看到以“花脸”,“武生”为主角的芗剧。“苦旦”则可谓是芗剧一绝,她的唱腔采用“哭腔”,凄楚哀怨,具有很强的“悲情”感。“苦旦”的走红与芗剧的发展历史有关。

当年台湾移垦者经历过移民、海难、战事等种种悲惨遭遇,加上日本殖民时代所受的屈辱与迫害,艺人把现实中的悲怆、痛苦的情绪寄予剧情,以哭代歌形成了“哭腔”。“哭腔”由扮相俊美的“苦旦”如泣如诉地演绎,总让观众不免掬上一捧同情泪,而泪腺本来就发达的太太、小姐们更容易触景生情,哭肿眼睛。当年歌仔戏上演前的宣传中,就常常以“切勿忘记多带几条手帕”作为招徕人的“广告词”。

芗剧的服饰:从大红大绿到清秀雅致

早期的芗剧戏服较多采用浓艳的颜色,比如大红的上衣配翠绿的裤子,身上的装饰也是越繁杂越好,透着俗世的一份热闹。芗剧进入厦门以后,戏服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调适”。厦门人喜欢素雅,花团锦簇的戏服在当地人看来总有些刺眼。于是有的芗剧团便从清丽的越剧戏服上取经,远赴江浙购置新装。经费不足的,就干脆将“红衣绿裤”的缎面反穿,将大红变成水红,翠绿变成淡绿。这样一“包装”,倒也别有一番韵致。现在不管是台湾还是漳州的芗剧(歌仔戏)团,受现代人审美倾向的影响,演员的服饰也都越来越讲究,很多戏服的料子都到江浙一带采

购。

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如目前的主要曲调主要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买药调、遥望、改良大哭、改良小哭、杂啐调、串调、百家春、中板调、台什调、七字停、锦歌大小哭、宜兰哭、乞食哭及其他民歌、时曲。

芗剧的主要管弦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即板胡)、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与二胡相同,但面积较小)、苏笛(即横笛)、竹箫、二胡、大型唢呐、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北琶、大提琴等。主要的打击乐器有:板鼓、通鼓、竖板、倒板、大钹、小钹、大锣、小锣、钟锣、响盏、小叫等。

祖国大陆与台湾芗剧(歌仔戏)的特色比较

祖国大陆的歌仔戏有两种走向,呈现不同风格。专业剧团更强调艺术性,演员大都经过专业

声训,有宽广的音域,表演上对技巧的要求也较高,如甩水袖、朝天蹬等没有刻苦训练是做不好的。内容上则讲究主题立意,强调教育意义。舞美上还吸收了现代舞台剧的一些长处,力求有更精彩的舞台呈现。有人称这种歌仔戏为“精致歌仔戏”,是在歌仔戏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艺术提升。民间剧团则保持着“草根艺术”的本色,更通俗。

台湾的歌仔戏基本上保存了原生态。演员全部采用真嗓子,音质自然,但音色稍粗,表演上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他们很好保留了“插科打诨”的形式,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融入群众、融入民间,与观众的互动也更多。据说台湾“明华园剧团”在表演《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时就曾调用了消防车,用一场“人工降雨”使观众与演员一同体验“水漫”的感觉。他们还很重视应用现代声、光技术方面的新器材,进行舞台布局,制造新奇效果。近年来台湾歌仔戏有的也在尝试“精致歌仔戏”之路。

可以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歌仔戏同根同渊,发展中又不断交融,相互促进。在保持歌仔戏“原味”的基础上其呈现出的参差多态,正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