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及各波段异常的鉴别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fae0b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b.png)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而获得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的分析与解读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进行详细解读。
1. P波P波是心房除极过程的反映,代表心房肌收缩。
在正常心电图中,P波应呈现正向波形,通常为圆锥形,时间上限不超过0.12秒,并且形态应该一致。
异常的P波形态可能暗示心脏病变或心房电活动异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起始至QRS波群起始的时间,代表心房传导至心室的时间。
在正常心电图中,PR间期一般为0.12-0.20秒,过长或过短的PR间期可能提示房室传导障碍或心脏疾病。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的电活动。
在正常心电图中,QRS波群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形态应该呈现正向波形。
异常的QRS波群形态可能暗示室性异位灶的存在或心室传导异常。
4.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终止至T波起始的水平线段。
在正常心电图中,ST段呈现与基线平行的水平线,如果ST段出现下斜或上斜,则可能暗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5.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的电活动。
在正常心电图中,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态多样,但一致。
尖、高或倒置的T波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电解质异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除极至再极化完成的时间,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总时间。
在正常心电图中,QT间期与心率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心率进行校正。
过长或过短的QT间期可能提示心室去极化异常或心脏电解质异常。
通过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的准确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进一步指导诊断和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也会受到年龄、性别、体位、心率、心电图导联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受心电图检查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判断。
总结起来,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脏疾病筛查和诊断手段。
正常及异常心电
![正常及异常心电](https://img.taocdn.com/s3/m/4db9a85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0.png)
RAD +2510 AVR q/R<1
V1 R/s>1
V5 r/S <1
右 房 大 、 右 室 肥 厚
心肌梗死基本图形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Q≥1/4 R
Q≥0.04sec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1.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波形。 1)P波的振幅<0.25mv 2)P波的宽度<0.11秒 3)P波的方向II III AVFV4—V6导联直立 AVR导联倒置(窦性心律)
2.P—R间期:代表自心房肌开始除极到心室 肌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为0.12—0.20秒。
右房大
SV1=0.9mv RV5=2.7mv
左室肥厚
1.QRS波群电压增大 1)RI+SIII>2.5mv 2)R avL>1.1mv 3)RavF>2.0mv 4)RV5或RV6>2.5mv 5)RV5+SV1>3.5mv(女)4.0mv(男)
2.反映左室劳损的ST—T改变 3.电轴左偏在—10度左右 4.QRS时间轻度延长在0.08—0.11 s之间
左房大
I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20 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其意义
3.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 1)QRS波群时间:0.06—0.11秒,延长见于心室 肥厚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 QRS波群振幅:肢体导联R+S>0.5mv 胸前导联R+S>1.0mv。反之则为低电压, 见于 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 损害等。胸前导联RV5<2.5mv 、 RV5+SV1<3.5mv(女)、4.0mv(男)。 3)Q波:Q波<R1/4、Q波时限<0.04秒、Q波无 切迹、正常V1、V2导联无Q波、但可呈QS型。
常见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心电图的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eb7fd84477232f60ddcca129.png)
Q波:
• 主波向上的导联:q波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 • 时间:小于0.04S 心梗的典型体征 • 坏死性Q波(异常Q波、病理性Q波)
宽而深的异常Q波(Q>0.04s>1/4R)
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 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 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 经停止了.
右手腕
+
左腋前线V4 水平处 左脚踝 左腋中线V4 水平处 胸前导联探查 电极的位臵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P波、PR段、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QT间期、U波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走纸速度:25mm/s 定准电压:1mv 横线每小格0.04s 纵线每小格0.1mv
正常:位于基线上,可有轻度偏移 S-T段压低: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不应超过 0.05mv S-T段抬高:不应超过0.1mv(除胸导联可抬高不超过0.3mv外)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U 波
继T波后的 正向波
多认为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U波:
a.V2~V4较清楚,尤其V3导联。 b.方向与T波基本一致,振幅很小。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为窦性
心率:心脏跳动的频率,频率范围:
60—100次/分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命名及特点
P 波
P波是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房除极,终末部代表左房除极。 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
• 7.局限性:不能诊断心脏结构畸形以及做为心脏疾病的病
• 因诊断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d0eb5c63195f312b3069a5a8.png)
纵格代表电压。横格代表时间。 两细线之间距为 1mm, 两粗线之间距为 5mm。 1横格代表 0.04s, 每一大横格代表 0.20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记录纸的走纸速度还可根据需 要调节为每秒 50mm、100mm 和200mm,
一小纵格代表 0.1mV,每一大纵 络代表0.5mV。在特殊情况下, 定标电压可加入 0.5mV或2mV电 压,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及变异,伪差产生原因,辨认 及预防
心脏在每次收缩之前,首先产生 电激动并传布全身,使身体各处 产生电位差。通过心电图机将体 表的这种电位差记录下来所得的 时间—电压曲线,即为心电图。 它是心肌电活动的反应。
凡不是由于心肌的电激动或激动 传导的顺序及心肌本身组织而发 生在心电图上的改变,都 称为 “伪差”。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解读ppt课件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091c3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6.png)
•ppt精选版
•29
• I度房室阻滞
•ppt精选版
•30
• II度I型房室阻滞
•ppt精选版
•31
•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ppt精选版
•32
•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ppt精选版
•33
•ppt精选版
•34
• 电轴左偏。
• R波为主的ST段压低,多见于心室•pp肥t精选厚版。
•17
1房性早搏 (提前出现异位P’波) (P'-R间期>0.12S) (代偿间期不完全)
2房性早搏伴室内差传
•ppt精选版
•18
• 房性心动过速 (三个以上的房早)
•ppt精选版
•19
• 室性早搏
提早出现的 宽大畸形的 QRS大于0.12 代偿完全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 异常心电图表现
•0
心电图
定义: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 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ppt精选版
•1
❖ 导联:
•ppt精选版
•2
•ppt精选版
•3
正常心电图波形
❖心电图包括5波(P-QRS-T-U-J)2段2间期(5-2-2) ❖牢记3波(P-QRS-T)2段(PR,ST),2间期(PR,QTc)
•ppt精选版
•6
•ppt精选版
•7
心电图标准记录纸
❖ 心电图纸由横竖均为1mm间隔的小方格组成。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做了 统一的规定:
❖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小格=0.04S;
❖
❖纵向:电压。外加1mV的电压基线升高10mm,每1小格=0.1mV。
•ppt精选版
•8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识别课件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识别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ce10a9a5e9856a5712607a.png)
左心室肥大
总结:
阅读心电图,要想知道是否存在某侧心腔肥厚。 怎么办??
首先,要检查V1中P波是否是双向; 第二,检查V1中的R波及S波,再检
查V5中的R波。
这非常重要,请紧记!
2.期前收缩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窦房结 以外的任何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 前收缩。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可见于正常 人和心脏病患者。病因包括心脏外疾病及各种 原因的心脏病,临床表现有心悸不适。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在以下情况下应十分重视: 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 心功能差或心脏扩大。 临床有眩晕、黑朦等。
心电图上室早为多源、成对、连续≥3个, 出现RonT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
一、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给予精神安慰,症状明 显者加用镇静剂,并选用β受体阻滞剂。
二、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 1.急性冠脉综合征:出现室早需迅速治疗,首选
4.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早。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
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室速频率通常为140~220次/分,心律略
不规则。
偶有夺获心房,或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 后二者是室速的可靠证据。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一、急性发作的治疗:无血流动力 学障碍者,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也可 使用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无效时用胺 碘酮或心脏电复律;对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者,首选心脏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引起 的室速,不宜用电复律。
胺碘酮、利多卡因静注,有效后维持治疗。 2.慢性心脏疾病:除对因治疗外,无症状者可不
必治疗。症状明显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胺碘 酮等治疗。
3.心房颤动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识别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9f5986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1.png)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识别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肌电活动变化而得到的一种图形记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与识别对于评估心脏健康和诊断心脏疾病至关重要。
在正常心电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特征明显的波形。
1. 正常心电图的标准导联常用的心电图标准导联有12导联,包括I、II、III、aVR、aVL、aVF、V1-V6。
这些导联可同时或分别对心脏进行观察,并提供全面的心脏电活动信息。
2. P波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通常呈现正常形态,宽度小于0.12秒,高度不超过2.5mm,并且在所有导联上形态应该一致。
P波的异常形态可能表明心房除极过程异常,如房性异位心律、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具有更大的振幅和更长的持续时间。
正常QRS波群通常呈现三相形态,并且持续时间在0.06秒至0.1秒之间。
不同导联上的QRS波形应高度一致。
QRS波群变异可能表明心室除极过程异常,如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厚或室性异位心律。
4. ST段和T波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水平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的,即与基线平行。
T波代表心室再极化过程,通常是正向的。
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倒置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肌病变。
5. QT间期QT间期从QRS波群的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
正常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一般认为0.36秒至0.44秒是正常范围。
QT间期延长可能与心室复极异常有关,如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或遗传性长QT综合征。
6. 心率和心律正常心电图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相邻两个R波的时间间隔来确定心率。
正常成人的静息心率通常在60-100次/分钟之间。
心律通常是规则的。
心率过缓或过快以及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疾病的指标。
7. 微小波形除了以上主要波形以外,正常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微小波形,如U波、房性少波或房室交界区折返波。
心电图检查和异常心电图图形的识别
![心电图检查和异常心电图图形的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86b2504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1.png)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三、导联轴系统
一.
(一)额面六轴系统
二.
(二)心前区导联轴系统
(一) 额面六轴系统
(二)心前区导联轴系统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2)电压:
RV5<2.5mv,RV5+SV1<3.5(女)或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 0.8mv。
(4)Q波
电压:<同导联1/4 R波(aVR除外)。 时间:<0.04s。 V1~V2导联中不应有q波,偶可呈QS型。
7. QT间期(QT interval )
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水平距离。 反映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总时间
8. U波(U wave )
U波发生机制不明,多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二、 心电图测量
1、心电图记录纸 2、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3、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4、心率测量 5、心电轴 6、钟向转位
4. ST 段
多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 下移幅度:不超过0.05mV(aVR除外)。 上移幅度:肢导联和V4~V6导联不超过0.1mV, 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
5. T波
形态:圆钝,升支缓慢较长,降支陡而短。 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电压:R波为主导联中,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4. 心率测量
(1)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2)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2f9644b3a32d7375a5178038.png)
(s)的乘积,测量时自P波基线下缘作水平 延长线与P波下降肢相交,此交点与P波终 点呈 水平间距为负向波宽度,水平线与负 向波底端的垂直距离为负向P波的深度。 在乘积前加负号,单位为“mm·s”。PtfV1异 常,绝对值增大,应以小于正常值表示。
(三)QRS、ST-T测量 QRS波群、J点、 ST段、T波和U波振幅的测量统一采用QRS 起始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 部为一斜段(受预激波、心房复极波的影 响等),以QRS波群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步心电图记录中进行。在同步记录的12导 联心电图中最早的QRS起点至最晚的QRS 终点的间距为实测QRS时间。这样会使某 些导联的QRS的起点出现等电位线,即起 始向量垂直于该导联所致。
心肌梗死Q波的诊断标准是建立在单导联 心电图基础上的。因此,某些导联异常Q 波的时间可能包括了一段等电位线,而使 Q波宽度变窄。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及变异,伪差产生原因,辨 认及预防
心脏在每次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并 传布全身,使身体各处产生电位差。通过 心电图机将体表的这种电位差记录下来所 得的时间—电压曲线,即为心电图。它是 心肌电活动的反应。
凡不是由于心肌的电激动或激动传导的顺 序及心肌本身组织而发生在心电图上的改 变,都 称为“伪差”。
挫折和切迹;各波的时间及电压均应在正 常范围以内;各波在相应的导联中,其方 向也应是正常的;P—R间期不应延长或缩 短;ST段的偏移不应超过正常范围。
合乎标准,一般常规心电图每一小纵格代 表0.1 mV的电压,测量正向波的振幅,应 从等电位线上缘测量至波顶;测量负向波 时应从等电位线的下缘测量至波底。
0.75s,则: 60
心率 ------0.75
= 80(次)/分
临床心电图诊断要点11
![临床心电图诊断要点11](https://img.taocdn.com/s3/m/7f2b8936ad51f01dc381f138.png)
临床心电图诊断重点一、心电图各波段主要意义1、P波正常:宽度< 0.11s 、振幅<。
如宽度> 0.11s 伴明显切迹,切迹间距≥,表示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如振幅≥0.25mV,呈尖峰型,表示右心房大。
2、 P -R(P-Q)间期房室传导时间,心率正常成年人,应在0.12 ~0.20s 之间,高出最高值时,称P-R间期延长,表示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1 时间:正常成人0.06 ~0.10s 、儿童 0.04 ~0.08s, 时间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 振幅: RaVR<,高出可能为右室肥大;RaVL<、RaVF<,高出提示左室肥大, 6 个肢导联电压绝对值均<或每个胸导联电压绝对值均<,称低电压,常有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等,偶见于正常人。
3 Q 波:除 aVR导联可 QS或 Qr 外,其他导联振幅不得高出同导联R波的 1/4 ,时间< 0.04s ,无切迹。
V 1V2不应有 q 波, V3很稀有 q 波, 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 波,高出正常范围的Q波称异常 Q波,常备见于心肌拥塞等。
4、S-T段任何导联下移应<,若高出提示心肌缺血或劳损,上抬V1~3应<、其他应<,高出提示急性心肌拥塞、急性心包炎等。
5、 T波T 波方向常和 QRS主波方向一致,在 R波为主的导联中, 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R波的 1/10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有于心肌缺血、低血钾,巨大高耸T 波可见于急性心肌拥塞、高血钾等(轻度增高多无临床意义)。
6、 Q-T 间期长短与心率有关(详尽应查表),Q-T 间期延长常有于心肌缺血,损害心脏肥大或低血钙等,伴 T 波异常时可出现极为严重的心律失态。
7、U波在 T 波后 0.02 ~0.04s 可出现,一般在胸导联(特别V3)较清楚,可达0.2 -0.3mV,明显增高常有于低血钾,倒置可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或运动测试时。
二、常居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特色1、左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必备条件)RV5>或女性 RV5+SV1>、男性RV5+SV1>。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a95d743968011ca30091db.png)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011-01-18 20:19:36)原文地址: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作者:千里之外广西医科大学三附院实习生、轮转生教案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几种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 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识别与解读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识别与解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c638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9.png)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识别与解读方法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身体表面的心电信号来识别和评估心脏的功能状况。
在正常的心电图中,有一些常见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本文将介绍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识别与解读方法。
1. P波识别与解读P波代表心房收缩,通常为正常心电图中最先出现的波形。
P波应该是有规则的、定形的、形态单一的波形。
一般情况下,P波应该是呈正向的、呈圆顶形的,并且持续时间正常范围在0.08秒到0.10秒之间。
2. QRS波群识别与解读QRS波群代表心室的收缩,通常是心电图中最大的波形。
QRS波群包括Q波、R波和S波。
正常心电图中的QRS波群应当是有规则、定形、形态单一的波群。
Q 波通常是较小且较窄的波形,R波是最高的波峰,S波是紧随R波的较小波形。
3. T波识别与解读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它的识别与解读在心电图的分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T波应该是有规则、定形、形态单一的波形。
在正常的心电图中,T波常常与QRS波群的方向一致,具有正向或负向的振幅。
4. 心率的计算在阅读心电图时,计算心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心电图上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来计算心率。
一种简便的方法是使用300除以相邻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毫秒为单位)来计算心率。
5. 心电图的正常变异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被称为正常变异。
这些差异可能包括波形的振幅、方向、持续时间等。
在阅读心电图时,需要了解这些正常变异,以便正确解读波形。
6.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识别除了正常的波形变异之外,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
这些波形可能与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异常的波形包括但不限于ST段抬高或压低、ST段与T波的倒置、ST段缺损、宽QRS波群、室性早搏等。
对于这些异常波形,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对比以确定具体原因。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教学文案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其意义教学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a1b69d6f1aff00bed51efc.png)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011-01-18 20:19:36)原文地址: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作者:千里之外广西医科大学三附院实习生、轮转生教案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几种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 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 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诊断学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诊断学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f22eee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6.png)
(一)各波段时程的检测
01.
RR间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PR(PQ)间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5.
QT(QTc)间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P波时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QRS时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
一.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二.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时
间,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三.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
秒 四.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心率的检 测
常用两种方法:
○ 测量15厘米长心电图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 数目乘以10
○ 测量P-P或R-R间期: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 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种的心率。
(二)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一.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二.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纵坐标为电压。
心脏解剖位置
一.横位心电轴可左偏, <-30°
二.垂位心电轴可右偏, >+120°
左右心室的对比
左室肥大,电轴偏左 右室肥大,电轴偏右 婴幼儿右室比例大,电轴右偏
平均心电轴 的临床意义 2
一.心室内除极顺序
○ 下列除极顺序异常会导致心电轴方向改变: ○ 激动起源于心室 ○ 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起搏心律 ○ 室内传导阻滞 ○ 心肌局灶纤维化,心肌梗死
.
所 有 肢
所 有 导
偏 移
导 联 及
ST
联
段 下
正 常 范
移围
导:
无.
明 显 偏 移
段 一 般 位
于
等
段
≤0.5mV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及异常鉴别诊断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及异常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19a402f915f804d2b16c15a.png)
八、运动因素 运动时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同时也可 使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心肌 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脏传导加速, 心肌除极和复极时间都 相应变短。心电图 表现为P、QRS及T波振幅常较运动前增高; P-R间期、QRS时限及Q-T间期多较运动前 缩短;P-R段及ST段常有轻度压低,其ST 段压低主要是受Ta波影响所致。
(二)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T波变异 1.交感神经兴奋 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恐 惧和剧烈运动时,T波常降低,有时倒置;其T 波变化可自行恢复正常。反之,当迷走神经兴奋 时,T波振幅可明显增高。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见于年青女性,心电 图多表现为T波低平、平坦或倒置。多见于下壁 导联,也可见于心前导联,站立时描记的心电图 比卧位时描记的T波改变更为明显。服用心得安 后T波可恢复正常。
十、妊娠因素 女性在妊娠的中晚期因胎儿逐渐发育 长大,一方面因引起膈肌升高而影响心脏 在胸腔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胎儿的需血量 和氧耗量亦随之增加,从而加重了心脏的 负荷。心电图上常表现为心率加快,ST段 压低,T波低直、低平、平坦或倒置。有 时可在Ⅲ导联出现明显的Q波,其时限并 不增宽。上述心电图改变分娩后即刻恢复 正常。
4.SⅠSⅡSⅢ综合征
四、ST段的正常变异 (一)ST段上下偏移 1.ST段向下偏移 当心率加快时,心房复 极过程几乎与心室的除极过程同时发生, 故心房复极波(即Ta波)往往重合于ST段 的起始部,而导致J点及ST段的相应降低, ST段多表现为上斜形压低。多见于运动、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恐惧等。
(三)心尖现象(apex phenomenon)的T 波变异 心尖现象的T波变异也称为孤立 性T波倒置,多见于瘦长型的健康青年人。 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心尖与胸壁之间的接 触或压力,干扰了心肌复极顺序,而致使 T波倒置。心电图多见于V4导联,偶见于 V4、V5导联。右侧位时可使T波恢复直立。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59dc66168884868762d665.png)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
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
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
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集中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
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
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
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 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如V1等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且大于II、III、aVF导联的电压时常称为先心性P波(先心性P波时II、III、aVF导联的P 波电压可正常)。
心电图
![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f9e674da26fff705cc170aca.png)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及诊断p波P波代表两侧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有多种形态,在肢体导联一般呈钝园形,有时可以有轻微切迹两峰距离<0.03s)。
正常P波的方向为:I、II、 aVF、V4-V6直立aVR倒置III、aVL、 VI-V3可低平、双向或倒置。
2、P波正常值P波时间0.06-0.11s,一般在0.11s以内。
在肢导联中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中直立的P波不超过0.15mV;V1呈双向时,其电压的算术和不超过0.20mV。
p-R间期P-R间期包括激动自窦房结开始,通过心房、房室结及房室束的全部时间。
1、P-R间期正常值P-R间期正常值与心率、年龄有关。
正常成人的P-R间期为0.12-0.20s 。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时P-R间期缩短,但P-R间期≥0.12s,在老年人心动过缓时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大于0.22s,成年后P-R间期, 同心率时基本上无明显差异。
2、P-R最高限度表(跟心率HR相关)心率值HR <70 71-79 91-110 111-130 >130成人(高大) 0.21 0.20 0.19 0.18 0.17成人(瘦小) 0.20 0.19 0.18 0.17 0.1614-17 岁 0.19 0.18 0.17 0.16 0.157-13 岁 0.18 0.17 0.16 0.15 0.141.5-6 岁 0.17 0.165 0.155 0.145 0.1350-1.5 岁 0.16 0.15 0.145 0.135 0.125QRS波群QRS间期代表两侧心室激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1、QRS波形态QRS波群的形态取决于QRS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
正常情况:I、II、avF导联中QRS主波向上,多呈R、Rs、qRs或qR型avR联中的QRS主波向下,呈 rS、rSr'、Qr或QS型III、 aVL 导联的QRS波形则因额面QRS电轴方向的不同而异(可以主波向上,也可主波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1s,正常成人为0.06~0.10s,儿 童0.04~0.08s 。QRS时间或VAT延长见 于心室肥大及室内传导阻滞。(一般测 量标准导联中最宽的心室波,或在V3导 联中测量之)
QRS波群命名示意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波
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 < 1 / 4 R。不 应有切迹。 异常Q波的概念:正常除avR导联外 时限<0.04s,电压 小于同导联 1 / 4 R,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过深过宽 )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左前分支阻滞、预激、心室 肥大。 正常时:V1~2不应有q波,但可为QS型; V3~4极少有q波; V5~6常见q波
2.0mV RI<1.5mV,Rv5+Sv1<3.5(女) Rv5+Sv1< 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RavR<0.5mV Q波 < ¼ R波(同导联) 。
方向:在肢导Ⅰ,Ⅱ,Ⅲ ,aVF在无电轴偏移时主波一 般向上,aVR向下。 时间: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间。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对称,顶光滑无切迹 。 2.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 3.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 (V2-4 最高可达1.2-1.5mv),但V1的T波<0.4mV,其他胸导<0.8mV, 肢导<0.6mV 4.临床意义: ⑴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低平(<1/10R)、双向、倒置(与R波方向 相反):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⑵T波高耸: A. 双肢对称,底窄,呈“帐篷状”常见于高血钾。 B. 如T大于R,且与ST段连续抬高,见于早期心肌梗死
ST段
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的起点间的时距。 代表心室 缓慢复极过程。 1.正常: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 2.正常偏移的范围: 正常压低: 每个导联均 < 0.05 mv; 正常抬高: V1~2< 0.3 mv;V3 < 0.5 mv;肢导联、 V4~6 < 0.1 mv。 3.临床意义: (1)压低大于正常范围: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 心 肌劳损,洋地黄作用,心动过速。 (2)抬高大于正常范围:弓背向上抬高常见于心肌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弓背向下抬高见于急性心包炎。
胸导联<0.15mv 双响时0.20mv
rS <1.0
RS
qRs <2.5mv
<2.5
0.06-0.10秒 时间< 0.04秒 抬高<0.1mv 直立 直、双 、倒
VAT V1 < 0.03秒 电压<同导联R波的1/4 压低 <0.0 5mv 倒置 与主波一致
VAT V5 <0.05秒 aVR 除外 V1无Q波或呈QR型
缩短见于: WPW 窦速 等
延长见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A型( V1导联的R波主波向上) 预激综合征B型( V1导联为负相的QRS波)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0.27s
QRS波群
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随 着心室各部位先后去极化形成多个瞬间综合心 电向量,在额面的导联轴上的投影,便是心电 图肢体导联的QRS复合波。典型的QRS复合波 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 ,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 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 S波后向上的波 →R`波;若整个波群向下→QS波;振幅较大的 波,用大写Q、R、S;较小的波,用小写q、r 、s表示。
解释ST段细微的异常是临床心电图的难点之一,然而必须对任何ST段的抬高或 下移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置之不理。
V2 和 V3导联 QRS波表现为 “high take-off”
缺血性胸痛患者显著的ST段下移
胸痛患者可逆性的ST段变化:ST段抬高随胸痛 缓解转变为正常
Q-T 间期
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代表心室除极和 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正常范围:0.32-0.44s心 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一般 心率70次/分左右时,Q-T间期约为0.40秒。凡 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 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 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 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 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 素等。
二尖瓣型P波 心房电除级时左房后除级,当左房肥厚时 除级时间延长,表现为P波增宽>0.11s, 常呈双峰型,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 P波幅度改变在I、II、aVL导联明显。
P-R间期
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 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 一般成人约为0.12~0.20秒,(小儿稍短,老年 人较长),超过0.21秒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不稳定性心绞痛表现为倒置的T波
Biphasic T waves in man aged 26 with unstable angina
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代表心肌 激动的“激后电位”。正常状态V3最清楚。 波高:小于同导联T波的1/2 波宽:约0.20秒。 方向:与T波一致,胸导易见,V3最明显 意义:过高 → 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和 强心药洋地黄等。倒置 → 高钾、冠心病、心 梗、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
P波
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
时间一般不超过0.11秒。
电压(高度)肢导不超过0.25毫伏,
胸导不超过0.20毫伏。 波形小而圆钝,aVR倒置,I 、II、 aVF、V5、V6直立。
肺型P波 振幅≥0.25mV,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在II 、III、aVF导联表现最突出 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 脏病
V1-V3抬高 <0.3mv 直、双、倒 但V1不超过0.4mv 直立 直立
电压
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胸导有时可达 1.2-1.5mv,
谢谢!
R波
R波电压 1)肢导联:RⅠ<1.5 mv A.右室 RavR < 0.5 mv。 B.左室 RavL<1.2 mv; RavF<2.0 mv 2)胸导联: A.右室 RV1 <1.0 mv;RV1 +SV5 <1.2 mv。 B.左室 RV5<2.5 mv; RV5 +SV1< 4.0 mv (男) <3.5 mv (女)
ST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否抬高或压低!一 般情况下相当的平坦,有时与T波融合之 前可轻微的向上斜。
V1 -V3 快速下降的S波可以直接和T波 融合,使J点不清楚,确定ST段困难。这 种情况所致的ST段抬高被称为高起点或 ‘早期复极化’,特别多见于青年男性 、运动员和黑种人。 病理性的ST段抬高(如急性心肌梗死) 与良性的早期复极化有时不易鉴别。
低钾血症患者V1-V3 明显的U波
心电图各波的形态及正常值
I
P波 波形 直立
II
直立
III
多型
aVR
倒置
aVL
多形
aVF
直立
V1
多双向
V3
多直立
V5
直立
电压
时间 P-R间期 QRS 波形 电压 时间 Q波 S-T 段 T波 波形 直立 Rs <2.0 Rs
肢体导联<0.25mv
≤0.11秒 0.12-0.20秒 Rs <2.0 Qs Qr Rs rSr <0.5mv Rs QR qR <1.2mv Rs <2.0
R峰时间
(室壁激动时间):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时限:≤0.04s(在V1、V2) ≤0.05s(在V5、V6)
正常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变化规律示意 图 V1-V6 R波逐渐增大S波逐渐减小 R/S增大
V1 -V6导联典型的QRS波形态变化
QRS波群:
振幅: Rv5<2.5mv,RavL<1.2mV,RavF<
正常心电图及各波段异常的鉴别
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每一小格:
横→0.04s(1mm,纸速为25mm/s),
纵→0.1mV(1mm); 每一大格: 横→0.2s,纵→0.5mV。
心电图的基本构成
P波: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S-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段。 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 U波: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