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与语言学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文学院《训诂学》考查试卷姓名:邱春燕专业:0911汉语言文学学号:09302106
论训诂学与语言相关学科的关系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那何为训诂学呢?说白了,就是以训诂实践为基础,将零星的训诂成果、训诂资料理性化、综合化、系统化。用黄侃先生的话说,就是“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在传统语言学中,训诂学是与音韵学、文字学相并列的一种专门的学问;从现代语言学来看,主要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其中的词汇学跟训诂学有一定的交叉关系,都是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并常常借助训诂的方法来研究词义,因而,训诂学在现代语言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训诂学与语言学关系如此密切,那它与语言相关学科到底存在怎样的渊源呢?下面就从语义学、语源学、语音学、语法学、文字学、修辞学、校勘学、词典学这八个学科来具体分析。
一,训诂学与语义学
陆宗达曾说过:“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里研究语文思想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语义学。”王
力先生也说过:“语言学可以分为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地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由此可见,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尤为密切,虽然训诂学不能与语义学等同,但它是以研究语义为重点的,属于语义学范畴。
然而,尽管训诂学与语义学都以语义为研究对象,但训诂学还常涉及语法结构、词形构成、篇章大意、修辞手段、名物制度、史实真伪等内容,而这些是语义学根本不予考虑的;语义学研究语义是以语言的含义及其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为重点。所以,我们只能说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密切,不能将二者等同。
二,训诂学与语源学
语源学是研究词义同源关系的一门学问,它既要揭示词义的来源,也要反映词义的发展
变化,在这一点上刚好又同训诂学交叉了。王力先生在说明二者的关系时曾有云:“同源字的研究可以认为是新训诂学。”
在研究语源时,声音的训诂是研究词义同源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判断同源字的主要依据就是传统的训诂,而互训、同训、通讯、声训则是训诂的基本手段。下面举一例进行说明:如“叉”,《说文解字》解释其意为“手指相错也。”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为之
叉;凡歧头者皆曰叉。”在“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许多同源字,如“钗”:首笄者,歧头之物;“杈”:树之歧头者也,从木从叉,叉亦声;“衩”:衣衩也,从衣从叉,叉亦声。
三,训诂学与语音学
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词语的孳乳又往往以语音为线索,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往往是从
同一个词根分化出来的,语音学为训诂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因声求义法,即后来的声训,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
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在因声求义时不能以今音为古音去求古义,对语音要有选择性。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在汉代已初见端倪,但在清代才达到顶峰,我国著名训诂大师有戴震:“故训声音,互为表里”;王念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
反过来,声训的大量使用也促进了语音学的研究和发展,大量的上古音理知识又都是依赖声训的。
四,训诂学与语法学
汉语语法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因训诂而产生的;而反过来,语法学的建立又促进了训诂
学的发展,丰富了训诂的手段,可以说,训诂学与语法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是互相包容的。
五,训诂学与文字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初衷是因形示义,汉字因形示义的特点为形训提供了方便,
对形声字的声形两符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其意义的内涵,。
文字知识是训诂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利用文字知识进行训诂实践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厄变现象。文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在这五大阶段中,字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构造也发生了厄变,因而在据形说义时,我们就要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线索,尽可能利用汉字的初文去据形说义,否则就会犯错误。比如“行”,《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步趋也”,这是小篆的“行”;杨树达则解释其为“四通之区也”,这是甲骨文的“行”。
此外,我们训诂上的有些难题是使用误字造成的,有时是因为使用了俗字造成的。如,《尚书•大诰》有云:“寜王”“寜武”,这里的“寜”就是一个误字,其实应为“文”。
六,训诂学与修辞学
修辞是古人作文赋诗常用的手段,解释、疏通修辞学因而也就成了训诂的任务之一。只
有对修辞手段准确地讲析,才能准确地讲明文意,才能挖掘词句的深层含义。历代训诂谈到修辞手段的比比皆是,有许多描述修辞手段的术语,如:变文、互文、错综为文、气盛文繁、前隐后显、倒文协韵、连类而及。
此外,研究词义的演变规律也与修辞手段的使用密切相关,修辞的大量运用往往给词义带来临时的变化,词义的这种临时变化虽不是该词的固有含义,但当它被长期重复使用且得到社会的认同时,这些临时词义就成了该词的新义,甚至成为一个新词。“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文解字》解释为“山坏也”;《左传•成公五年》则说:“山有朽坏而崩”;后又被用来指人之死,《战国策•赵策》曰:“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六,训诂学与校勘学
校勘学是校正古书中讹字、衍字、脱字、倒字等用词错误的一种学问,分为对校、本校、
他校和理校;与训诂学关系密切,校勘是训诂的基础,要想读懂古书,就必须对古书在誊抄中出现的文字讹误现象加以研究、廓清。如,《文心雕龙•夸饰》:“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这里就出现了讹误现象;明代谢恒《文心雕龙手抄本》云:“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对这种现象加以廓清了。
反过来,训诂学也促使了校勘学的发展,校勘是训诂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训诂手段。
七,训诂学与词典学
词典学原本就是训诂学,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具有代表性
的有无名氏的《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杨雄的《方言》和刘熙的《释名》,其后还有无名氏的《小尔雅》。这几部书在当时及后世都影响颇大,后来,为了帮助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语言学家、训诂学家们就有意识地仿照汉人的体例去编写语文工具书,由此就产生了词典学。
但无论词典学怎样发展,它始终离不开训诂学。编写字、词、书的整个过程,从词条的搜集、语义的辨析到意象的分合、归纳、排列和释义方法的确定、释义格式的选择、用语的选定等等,无一不有赖于训诂学;而词典学每个课题的研究又为训诂学增添了新内容,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
总之,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