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产品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态势与合作潜力,为双方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农产品贸易往来历史悠久。
近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成为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态势,包括主要农产品出口结构、市场份额、竞争力指数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深入研究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潜力,包括互补性、合作空间、政策支持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双方应加强政策沟通,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推动农产品贸易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双方还应加强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新挑战,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建设,双方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加强,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与东盟国家在农产品领域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但也存在不少竞争。
深入研究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合作,对于促进双方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背景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双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农产品贸易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
农产品贸易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贸易摩擦等问题。
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
2、农产品出口潜力
中国和印度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都相对多元化,但各自具有不同的出口潜力。 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国内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高品质和 多样化的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而印度在畜牧业和种植业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 在水产品和肉类方面,出口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3、农业投资潜力
中印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结构 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两国在农业投资方面的潜力也不断显现。中国企业可 以通过投资印度农业,利用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拓展高端农产品市场。印度企 业也可以通过投资中国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中国和印度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在种植业、林业和渔 业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印度在畜牧业和种植业方面更具优势。这种结构上的差异 使得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中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2、市场趋势互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和印度的农产品市场需求都在不断增长。中国对 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印度对价格实惠、量大从优的农产品 更为。这种市场趋势的差异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潜力进行 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双边关系等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经济因素:如GDP、人均收入、汇率等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3、技术因素: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政策等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4、地理位置和运输成本:距离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双方的农产 品贸易总额和增长率均保持了较高水平,且贸易模式日趋多样化。
论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
论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节点,农产品贸易也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备受关注。
1. 贸易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对东盟出口的水果、蔬菜、畜产品等农产品规模超过10亿美元。
2. 产品多元化随着双方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广西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品种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水果、蔬菜等产品外,还出口水产品、畜产品等多种农产品,满足了东盟国家多样化的需求。
3. 贸易便利化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简化贸易手续、降低贸易壁垒等措施,为双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更多便利。
二、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1. 贸易壁垒尽管双方间的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但依然存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标准不一、认证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 品质标准不统一由于各国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尽相同,导致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质量标准差异,给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带来了一些障碍。
3. 物流成本高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中,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制约了农产品的贸易发展。
4. 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双方贸易合作的效率不高。
1. 加强标准协调为解决贸易标准不统一问题,双方应加强标准协调,促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以便更多地推动农产品贸易合作。
2. 加强贸易合作广西与东盟国家应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建立更多贸易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深度合作。
3. 降低物流成本双方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组织等方式,降低农产品贸易的物流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4.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了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双方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地分享市场信息,提高农产品贸易的透明度。
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研究——基于SWOT的分析
我 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 力研究
— —
基 于 SO W T的分 析
杨 军 安
[ 摘
要 ] 中国 一 东盟 自由贸易区成立对双方 经贸产 生重大的影 响。从 洽商开始 , 农产品 贸易一 直都是 关键性的 问
题 。近几年来 , 国与 东盟 的农产 品贸 易发展 迅速 , 我 但也 出现 了贸易逆差不断扩 大、 同类产品竞争等问题 。文章使 用 S OT W
分析 方法, 对影 响我 国和 东盟农产品 贸易的 内部 因素和外部 因素进行分析 , 并针对优 势、 劣势、 机遇和 威胁提 出加快发展我
国农 产 品 贸 易的 建议 。
[ 关键词 ] 农产品 贸易;WOT; S 区位优 势 ; 产业 内贸易 [ 作者简介 ] 杨 军安 , 河北政法职业 学院国贸教研 室主任 , 士, 硕 河北 石 家庄 ,5 0 0 0 0 0
亿美元 , 增长了 4 倍多 。中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区成 立 涵 盖 了 1 个 国家 , 员 国人 口总 数 达 到 l 1 成 9亿 , 占到全 世 界总人 口的近 3 %。因此 , 方从 框架 协 0 双 议 签 订 初 期 就 高度 关 注 农 业 和农 产 品 贸 易 领 域 。
1 .9 。 38 %
从 贸易 流 向来 看 ,我 国与东 盟 成 员农 产 品 贸 易 主要集 中在马来 西亚 、 印度 尼 西亚 。与这 两个 国 家 贸易额 一直 占到 中国 与东 盟 总 贸易 额 的 6%左 0
右。 紧随其后的是泰国、 越南 、 菲律宾和新加坡。 其 中越 南是 增 长 最快 的 国家 ,0 0年 与 我 国的 贸 易 20 额 才是 1 6 美 元 , 20 . 亿 3 到 0 8年达 到 了 J.3亿美 1 6 元, 已经 超过 菲 律宾 和新 加 坡 。从 出 口市场 来 看 , 我国出口到东盟的市场相对分散 , 了缅甸 、 除 柬埔 寨、 文莱、 老挝外 , 其他 6 国家都有一定 的出口 个 份额。进 口市场主要集 中在马来西亚 、 印度尼西亚 和泰国, 其他的国家与这 3 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个 目前 中国 已经成 为 东盟 农 产 品进 出 口的第 四大市 场。 从 产 品结构 来 看 ,我 国 出 口到东 盟 的农 产 品 集 中在 H 编码的第七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 S 第 八 章食 用水 果及 坚 果 ; 柑桔 属 水 果 或甜 瓜 的果 皮 , 第十六章 肉、 、 鱼 甲壳动物 、 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 无脊椎动物 的制品 , 二十章蔬菜 、 第 水果 、 坚果或 植物其他部分 的制品和第 二十四章烟草 、烟草及 烟草代 用 品 的制 品 。而我 国从 东盟 进 口农 产 品集 中在 H 编码的第七章 、 S 第八章、 十章谷物 , 第 第十 五章动 、 植物油 , 脂及其分解产 品 ; 精制的食用油 脂; 、 动 植物蜡 、 三章鱼 、 第 甲壳动物 、 软体动物及 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第 九章谷物、 粮食粉 、 淀粉 或乳 的制 品 、 饼 点 心 。可 以看 出 , 国与东 盟 农 糕 我 产在农产品第七章和第八章存在相互贸易。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东盟市场竞争性分析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东盟市场竞争性分析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贸易竞争力也逐渐增强。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东盟市场的竞争激烈,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和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仍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种多样化。
中国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糖、食用油、水果、蔬菜等多个品种。
这使得中国在东盟市场上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中国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居全球前列,能够提供大量的优质农产品。
二是质量优势。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创新和质量监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中国农产品生产中的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等也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这为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是价格优势。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价格通常较为有竞争力。
尤其是一些主要农产品如大豆、水稻等,中国的价格在东盟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支持农产品的出口,这也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
尽管中国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的不同。
东盟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存在差异,这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往往需要符合多个国家的标准,增加了贸易的成本和难度。
二是贸易壁垒的存在。
东盟国家对一些农产品设定了进口关税和配额,同时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例如审批程序繁琐、进口限制等,这限制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进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自身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中国应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满足东盟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之间的经济互动和合作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双方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关系以及互补潜力的分析,揭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内在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主要贸易商品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了双方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中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双方在相同或相似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出发,文章分析了双方贸易互补的潜力和优势。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文章认为中国与东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政策沟通、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理解,还为双方未来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互动。
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商品、服务、投资等多个领域。
同时,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合作日益频繁,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之间重要的贸易形式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在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合作已有多年,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也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交易量。
据统计,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等方面,这些产品在东盟市场中有着较高的需求量。
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海味等。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上,而较少涉及加工农产品领域。
部分产地质量标准不高,导致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在一些东盟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较低,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方面存在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1.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2. 产地质量标准不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由于受制于产地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限制,导致一些出口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问题存在较大的隐患。
3. 品牌认知度低在一些东盟国家中,中国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了解有限,这导致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中的销售和推广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中国农产品品牌不具备足够的知名度而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给中国农产品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对策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逐步向加工农产品领域拓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新的贸易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味,以更好地满足东盟市场的需求。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质量标准,并给予相应的认证标识,以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与东盟国家是地缘交界并具有较大的人口和资源优势,农业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了解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影响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为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推动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1.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1)双方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2)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3)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结构特点及互补性2.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环境因素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目标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和特点,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为推动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预期目标:(1)掌握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互补性,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2)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推动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3)丰富中国与东盟农业文化交流、增强民间交流意识,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农村深度参与中国与东盟地区经济合作,促进东盟地区弱势群体稳定发展。
中国_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中国_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中国和东盟是紧密的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在两者之间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是东盟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而东盟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地之一、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从东盟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包括水果、米、糖等,而东盟则从中国进口大豆、食用油等农产品。
这种相互依存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着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量大,这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日益富裕,对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其次,东盟农产品通常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此外,东盟成员国中有许多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因此可以满足中国的需求。
最后,农产品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中国和东盟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在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口规模逐渐增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两者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种类都在不断扩大。
另外,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也在积极进行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以降低对东盟农产品的依赖性。
最后,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和东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贸易关系有助于促进两者之间的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贸易双方的收入。
此外,农产品贸易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关系,增进两者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关系紧密,并且在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变化。
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相互依存,存在互补性,有助于推动两者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东盟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国也会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以减少对东盟农产品的依赖性。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也
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 状分析
贸易规模与结构
总体规模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 长,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VS
贸易结构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以初级农产 品为主,如粮食、油料、糖类等。同时, 双方在特色农业领域的贸易也逐渐增加, 如中国的茶叶、水果和东盟的热带水果等 。
贸易互补性分析
资源互补
中国与东盟在农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国的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而东盟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产品资源 ,如热带水果、橡胶等。这种资源互补为双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技术互补
中国在农业技术方面相对先进,而东盟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也具有优势。这种技术互补促进了双方在农业领域 的合作,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研究展望
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加强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交流 深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合作
优化贸易结构与市场准入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产品加工技术
农产品加工工艺
先进的加工工艺可以提高 农产品的加工效率和产品 质量,进而提高其市场竞 争力。
农产品加工设备
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可以提 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
农产品深加工
通过深加工技术,可以将 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 产品,提高其市场价值和 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
贸易发展阶段与趋势
初级阶段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起初以初级产品为主,且规模相对较小。随着双方经济的增长和 市场的开放,农产品贸易逐渐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
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
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双边贸易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贸易潜力,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双方贸易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包括双边贸易额、主要贸易品种、贸易结构等。
随后,将重点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双边贸易流量分析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适用于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的引力模型,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将通过引力模型估计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并探讨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
本文还将基于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潜力,评估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本文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贸易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逐渐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和主要商品种类。
这些研究揭示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
贸易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后被经济学家用于解释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
RCEP 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RCEP 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中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RCE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RCEP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1. 市场开放度提升:RCEP涵盖了中国及其亚洲合作伙伴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东盟十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等。
该协定将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 竞争压力增大:随着RCEP的推进,中国农产品将面临来自其他成员国的更多竞争。
这些国家在农业生产技术、品种改良和质量管理方面拥有先进经验,可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冲击。
3. 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提升:为了适应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要求,中国农产品将面临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
这将促使中国农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标准,以满足RCEP成员国市场的需求。
二、应对对策研究1.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能:中国农业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改善品种培育和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能,以应对RCEP带来的竞争压力。
2. 拓展多元化市场渠道:为了降低对RCEP成员国市场的依赖,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拓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渠道。
通过加强与非RCEP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开拓多元化的市场,降低对RCEP市场的依赖程度,从而减轻竞争带来的压力。
3. 加强合作与交流:RCEP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企业应积极参与RCEP 相关的农业合作项目,加强与亚洲合作伙伴的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和合作研发,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4. 推动农产品贸易转型升级:中国政府应积极推动农产品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食品加工业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外,加强农业供应链的建设,提高冷链物流和包装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23-10-26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方法及其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与意义1 2 3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通过研究中国与东欧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以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02文献综述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定义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现象。
分类根据产品是否具有相似性,产业内贸易可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类。
G-L指数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计算公式为(1-|X-M|/X+M)×100%,其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巴拉萨指数通过比较某一特定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各自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区位熵指数用于衡量某一特定产业在国家之间的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某产业的出口额/该产业的总出口额)/(某产业的进口额/该产业的总进口额)。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得国家之间更倾向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其消费需求越多样化,更倾向于从其他国家进口不同类型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关税和贸易壁垒等措施会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自由贸易政策则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测算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效率时亦采用随
对于出口增长的原因及对贸易潜力测算的相关
文献较少。关于出口增长的原因,颜小挺和祁春节
机 前 沿 引 力 模 型 ,并 进 一 步 分 析 影 响 出 口 效 率 的
因素。
[8]
(2016) 运用三元边际方法分析中国水果对东盟出
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认为出口增长主要由价格边际
业资源十分丰富,东盟的大部分成员国都以农业为
元扩大到 2011 年的 194.12 亿美元,随后尽管双方贸
主,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易逆差有所改善,但截至 2018 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双方开展农产品贸
贸易逆差仍达到 9.2 亿美元。要推动中国与东盟双边
美元增长到 175.6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39.93%,对
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由国家主
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
席习近平 2013 年提出,此后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及
易总额的比重由 4.12% 增长到 8.10%。截止到 2018
服务业领域的贸易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
易奠定了基础。中国与东盟发展农产品贸易既符合
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
就需要及时跟踪中国对东盟
双方的经济利益,也造福于人民,且有利于带动“一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动态,
准确把握贸易发展趋
带一路”沿线各国农产品贸易合作。
势,根据需要对贸易政策作出调整,以改善双方贸易
2004 年 1 月 1 日,中国与东盟就 600 种农产品开
2020 年 12 月
第 38 卷第 4 期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杨楠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07期摘要: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双方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
然而,双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技术各具差异,在农产品贸易中带来一些问题。
本文探究了中国—东盟农产品合作贸易的基础和现状,指出了现阶段的问题,给出对策。
希望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合作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产业内贸易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一)中国与东盟农业状况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带丰富。
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我国都有种植,其中以温带农产品为主[1]。
其次,我国农业起步很早,具有农业技术优势。
同时中国是畜牧禽业生产和加工大国。
畜种结构与世界畜种结构大体一致,也基本建立起以现代肉类加工业为核心,包含各环节的产业链。
关于水产业中国江湖海面积广阔,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水产数量庞大。
东盟大多数国家处于热带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具有生产热带农作物的优势。
但是东盟部分国家农业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当地的农用基础设施落后,农机产品、农用化工产品均难以自足还需进口[2]。
(二)中国东盟农业互补性一方面东盟国家处于热带,适合种植热带农产品;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所以主要生产温带农产品,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了我国有强烈的粮食进口需求。
因此,中国和东盟在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种类方面可以互补[3]。
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可耕地面积较少,人地矛盾突出。
但中国有大批的农业高科技人才[4]。
东盟十国,虽然人均土地较多,但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国家劳动力不足。
因此中国可以发挥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优势,跟东盟国家合作[5]。
(三)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特点1、贸易额增长迅速自 2002 年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额得到迅速增长,如表1,2002 年为 38.1 亿美元,到 2012 年增长了近 6 倍。
论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
论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论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南,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
作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水稻、甘蔗、水果等,而东盟国家对这些农产品有着相当大的需求。
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不断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也日益活跃。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但在贸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重点分析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广西农产品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优化贸易关系,以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旨在为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双方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深化,增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平稳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2. 正文2.1 东盟国家对广西农产品需求分析不足,就不要输出"内容不足"这样的信息。
谢谢!东盟国家是广西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之一,其主要需求集中在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等方面。
东盟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高质量、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有着更高的需求。
广西的水果种植基地广泛,种类繁多,而且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使得广西的水果口感好、品质优良,深受东盟消费者欢迎。
东盟国家自身的农产品供给不足,部分国家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需要进口更多的农产品来满足内需。
广西的农产品出口到东盟国家可以填补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缺口,满足其市场需求。
东盟国家与中国地理相邻,交通便利,使得广西的农产品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进入东盟市场,成本相对较高。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东盟市场竞争性分析
中国农产品贸易在东盟市场竞争性分析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逐渐走向国际化,东盟市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东盟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该市场,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首先,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优势主要表现在价格上。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大、产量稳定,能够满足东盟市场的需求,保证供应的稳定性,这也是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其次,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表现还体现在质量上。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和保障,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保障,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质量得到认可。
中国农产品的良好质量也为其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还体现在品种和种类上。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东盟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研发新的农产品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性。
然而,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东盟国家自身也是农产品生产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质的农产品品种,竞争力较强。
东盟国家还在加大农业发展的力度,提高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这也加大了中国农产品在该市场上的竞争压力。
其次,东盟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可能影响中国农产品在该市场上的发展,限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综合来看,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优势,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提升中国农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性,相关部门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二是加强研发创新,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中国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加强对东盟市场的市场调研和了解,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提高中国农产品在该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探究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探究作者:罗芳刘泽宇来源:《物流科技》2021年第03期摘要:文章具体研究对象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基于2008~2018年的双方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现状与变化特征,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以及东盟十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
实证结论表明:贸易双方国家GDP、双方国家设立共同的官方语言会对于双方贸易产生正向影响,贸易国之间的距离会对于双方的贸易产生负向影响。
在贸易潜力方面,我国与半数以上的东盟国家贸易潜力仍处于有待开发的状态,贸易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关键词:东盟十国;引力模型;影响因素;贸易潜力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The specific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data from 2008 to 20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and the trade potential of ten ASEAN countries by using gravity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GDP of both count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official language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bilateral trad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rading countrie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bilateral trade. In terms of trade potential, China's trade potential with more than half of ASEAN countries is still in the state of being exploited, and the trade prospect is still very broad.Key words: ten ASEAN countries; gravity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trade potential0 引言自古以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就一直十分密切,东盟国家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比邻而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662012年12月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刘春梅摘 要:本文通过选取2001~2011年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结果表明,区域内的人均GDP 、外商直接投资、劳动资本比、经济一体化程度都能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
而中国与东盟区域内的人均GDP差异则是导致农业产业内贸易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东盟农产品 产业内 贸易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166-02由于产业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正向作用,学者们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Loertscher and Wolter (1980) 、Sharma(2002)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总结,提出素禀赋条件、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模、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市场壁垒和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
马剑飞等(2002)首先实证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徐统生(2006),杜运苏、彭恒文(2008)提出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是不同。
宣烨、李思慧(2009)则认为产业贸易影响因素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相关联。
因为研究时所选择的产业类型不同、贸易区域不同,对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往往出现相互抵触的结论。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区域内的产业内贸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由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贸易,具体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就显得十分迫切。
因此,本文利用近年来的数据,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地区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农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
国家层面包括生产率水平、要素禀赋、收入水平和贸易条件等因素。
产业层面包括产品差异、市场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等。
考虑到中国与东盟主要贸易的农产品产别不大,且东盟十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这三个因素本文不做考察。
1.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衡量收入水平的指标主要是GDP 和人均GDP 。
由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之一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多样化,而决定消费者行为的是人均国民收入,因此本文选取人均GDP 作为衡量收入水平的指标。
就两个国家而言,人均收入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基本呈负相关的关系。
1.2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主要指经济一体化程度,经济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1.3 外商直接投资(FDI)FDI 与产业内贸易关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要取决于外资进入的动机,以市场为目标的FDI ,是为了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此时外资会重视对东道国市场特征和消费者偏好,利用当地的原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进而降低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水平。
而以生产为进入动机的FDI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1.4 要素禀赋新古典贸易理论将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体现归结为不同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不同。
资本劳动比例高,表明这个国家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相反,如果资本劳动比低,表明这个国家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有优势。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理论就整个要素禀赋差异来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资本劳动比越高,不同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集中程度也就越高。
低质量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高质量的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资本充裕的国家在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面拥有了比较优势;劳动充裕的国家在低质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中拥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的不同提升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决定了在垂直型不同产品的贸易中的性质和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2 实证分析2.1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计算G-L 指数是目前国际上经常被使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
G-L 指数可以分为G-L 产品内贸易指数和G-L 产业内贸易指数。
G-L 产品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i=1—(│Xi —Wi │)/(Xi+Wi) (1)公式中Xi 和Wi 分别表示第i 类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额。
在计算产品内贸易指数的基础上,再计算产业内G-L 贸易指数如下:A=∑Ai (2)经过计算,本文得到2001~2011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如下表1所示:表1 2001~2010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G-L指数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0.410,240.230.450.480.330.490.390.400.360.42注:资料来源东盟秘书处数据库2.2 解释变量的选择 2.2.1 人均GDP中国与东盟的人均GDP=(中国人均GDP+东盟人均GDP)/2。
中国和东盟的人均GDP 一直处于增长趋势,根据理论分析,双方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双边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也会越高。
因此,本文选定中国一东盟的人均GDP 为解释变量,并假定中国一东盟的人均GDP 与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2.2.2 人均GDP差值中国一东盟的人均GDP 差值=│中国人均GDP —东盟人均作者简介:刘春梅(1973-),黑龙江人,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2年12月167GDP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盟五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人均GDP 差距也在扩大。
根据理论分析,双方的人均收入差异越大,双边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也会越低。
因此,本文选定中国一东盟的人均GDP 差值为解释变量,并假定中国一东盟的人均GDP 差值与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
2.2.3 经济一体化程度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X+M)/GDP这里的GDP 采用东盟区域年度值和中国的年度值。
由于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一体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可以用外贸额与GDP 之间的比值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程度。
如前所述,本文假定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贸易水平正相关。
2.2.4 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和东盟经济发展迅速,对中国—东盟这一区域的国际直接投资也—直处于增长趋势。
本文选定对中国—东盟区域的国际直接投资FDI 为解释变量,并假定对中国一东盟区域的国际直接投资FDI 与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2.2.5 要素禀赋如前所述,劳动—资本比可以用来描述一国贸易要素禀赋,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东盟地区的固定资产与劳动人口。
固定资产的估计方式采用OECD 通用的永续盘存法。
本文假定要素禀赋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2.3 模型的设定本文计量模型的设定及假设变量的选择综合了前人研究的模型,采用的数据期间为2001~2011年,对象是中国和东盟。
根据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理论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五个解释变量;人均GDP 、人均GDP 差值、经济一体化程度、对中国—东盟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要素禀赋。
基本模型设定如下:lnY=β0+β1lnXl+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δ (3)其中Y 表示广西与东盟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加权G-L 指数,Xl~X5对应为人均GDP 、人均GDP 差值、经济一体化程度、对中国—东盟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要素禀赋,δ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白噪声项。
2.4 模型回归结果本文对2001~2011年的数据运用Eviews 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不同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参数估计,结果如下:表2 广西省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变量预期影响系数估计值t 值P 值β0-6.3424 1.57890.1123lnXl + 6.23463 4.56820.0145lnX 2—-1.44878 2.00100.0621lnX 3+0.97176 5.51790.0041lnX 4+ 1.02556 6.67150.0012lnX 5+0.506486.98250.0015R 20.9878F 值34.5438DW 值2.2115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有检验模型的自变量符号与预期符号完全一致,这说明我们的模型结果与理论假设是一致的。
回归方程中除了常数项与X2的系数,其余的都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外;而且如果将显著性水平放宽到10%,则所有的系数都能通过检验。
3 结语3.1 人均GDPlnX l 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中国—东盟的人均GDP 同这两个地区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
人均GDP 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长的边际效应为6.23463,这说明,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必然带动区域内的内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3.2 人均GDP差值从lnX 2的系数显著为负可以看出,中国—东盟的人均GDP 差值同这两个地区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
在需求方面,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越相似,对对方的产品需求也就越大。
东盟与中国相比人均收入较低,因此两者的需求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对双边的产业内贸易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3 经济一体化程度lnX 3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同这两个地区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关系。
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内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使商品在区域内完全自由流通,可以带来贸易、投资环境的改善,促使各市场领域及经济部门实现“范围经济”。
3.4 外商直接投资lnX 4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中国—东盟区域的FDI 同这两个地区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关系。
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农业产品资源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跨国公司大量建立面向先进国家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生产基地。
这种以生产为导向的直接投资带动了被投资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内垂直分工的产生,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工贸易的兴起和巨大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
3.5 要素禀赋lnX 5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对中国—东盟区域的资本劳动比同这两个地区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正相关关系,资本劳动比的边际效应为0.50648。
近年来中国—东盟地区经济不断发展,资本积累十分明显,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的劳动资本比重,推动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进了区域内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许统生.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06(7).[2] 宣烨,李思慧.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关系的分新[J].商业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