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合集下载

7.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7.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7.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___ 应用心理学_班【摘要】:^p 通过让被试对纯色,字色矛盾,字义无关,字义干扰,字色干扰等材料的字词唱色或念字,进行STROOP效应的经典实验,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

结果表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会受到干扰,即被试在报告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义的干扰。

【关键词】:^p STROOP效应1.引言概念界定STROOP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的“红”字实验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即“蓝”。

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字色一致时的反应时要长些。

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被试在报告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此后的研究表明,在STROOP实验中,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字义和书写它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

当这两个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信息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因为对字义的加工容易,所以人总是倾向于报告字义,而这个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两种加工过程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书写它的颜色的干扰。

本实验以汉字为实验材料,以反应时为指标,再现字色矛盾时的STROOP效应。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__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耳机2.3 实验材料7组由多个字共同构成的组合,且每组字数相等,每个字又有相同或不同的颜色。

2.4 程序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7项任务,以唱色、念字两种方式进行实验,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表1 实验顺序设计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先从左念到右,再从右念到左,若有错误需改正后继续。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广辉摘要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共4。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蓝色的“黄”字(B2),黄色的“蓝”字(B3),红色的“绿”字(B4),共4。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斯特鲁普的实验报告

斯特鲁普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斯特鲁普效应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以及不同认知过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

实验结果表明,当颜色的名字用另一种颜色显示时,与使用同样的颜色显示相比较,说出颜色的名字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错误率更高。

这一现象揭示了大脑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由于大脑内功能的相互竞争或不兼容导致反应速度减慢。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EPXX实验台、EPT801速示仪、测试卡片4套(共12张)2. 实验步骤:(1)被试分组:将2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过程:a. 被试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实验,每个阶段包含6个测试卡片。

b. 在第一阶段,被试需阅读卡片上的颜色名字,并记录反应时间。

c. 在第二阶段,被试需说出卡片上墨水的颜色,并记录反应时间。

d. 每个阶段的测试卡片颜色与字义不一致。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EPT801速示仪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第一阶段(念字阶段):- 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 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2. 第二阶段(命名阶段):- 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 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五、实验讨论1. 斯特鲁普效应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念字阶段,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在命名阶段,同样存在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延长现象。

这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2. 不同认知过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差异。

念字阶段,字义对颜色信息的干扰作用较小;而在命名阶段,字义与颜色信息的冲突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Stroop 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干扰和自动化加工等现象。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 John Ridley Stroop 于 1935 年提出,至今仍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颜色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冲突对个体反应时间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机制和信息处理方式。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具体数量名年龄在年龄范围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制作了三种类型的刺激卡片:类型一:文字与颜色一致,例如用红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二:文字与颜色不一致,例如用蓝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三:只有颜色块,无文字。

2、每种类型的卡片包含了具体数量个不同的颜色和文字组合。

(三)实验设计采用了 3(刺激类型:一致、不一致、颜色块)×重复次数的被试内设计。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安静、光线适宜的房间里,面对电脑屏幕。

2、实验开始时,屏幕上会依次呈现不同类型的刺激卡片,每张卡片呈现呈现时间。

3、被试的任务是尽快并准确地说出卡片上文字的颜色(对于只有颜色块的卡片,直接说出颜色)。

4、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四、实验结果(一)反应时间1、对不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短,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长,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颜色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介于两者之间,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

2、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发现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自由度, 自由度) =具体 F 值, p < 005)。

(二)准确性1、计算不同刺激类型下的准确性(正确反应的比例),结果显示:在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高,达到了具体比例;不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低,为具体比例;颜色块条件下的准确性居中。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基本不受写字所用的颜色的干扰,但当字义是一种颜色时,却能对唱色的认知过程形成干扰。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颜色命名)自动加工1.引言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是两种不同的任务。

念字要求被试念出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唱色(颜色命名)则要求说出写刺激字所用的颜色名称(这是刺激字的一种物理属性)。

W.Brown在1915年首先发现,他的被试念出100个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其反应时要短于叫出100张色纸的颜色名称的反应时。

而这个实验在一年级小学生身上的结果与成人相反,念字慢于颜色命名。

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在1935年的实验中,使用的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绿颜色书写成的“红”字,要求被试不念这个“红”字,而说出它用的颜色,即“绿”。

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纸颜色的反应时要长些。

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也是一种颜色)的干扰。

这一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

但在同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干扰现象。

这两个实验以及其后一系列支持这种结果的实验,支持了认知加工的理论。

所呈现的刺激字包含着两种信息,一种是字义所指的颜色,另一种是写字所用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

当这两种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由于成人对文字熟悉,长期的阅读经验使得对字义形成了自动加工,即,当刺激字呈现时,先形成对字义反应的准备。

一旦任务要求不允许做这种反应,只能在对字义反应的准备状态中对颜色进行加工。

因此二者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

而因为对字义的自动加工使被试很快就做好了对字义反应的准备,并可立即执行。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引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跟我们开些小玩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超有趣的Stroop效应啦。

简单来说,就是当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就会变得很奇怪,就像大脑突然卡壳了一样。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绿色的,然后你要说出这个字的颜色,是不是感觉有点纠结呢?所以啊,我就好奇,这Stroop效应到底有多厉害,于是就搞了这个小实验来看看。

四、实验目的。

1. 验证Stroop效应是否存在。

2. 探究不同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五、实验方法。

# (一)被试。

我找来了[X]个小伙伴,他们年龄大概都在[年龄范围],而且视力都正常,没有什么色盲色弱之类的问题,毕竟这对看颜色很重要嘛。

# (二)实验材料。

1. 我在电脑上用一个超简单的软件做了两组卡片。

一组是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比如说“红”字就是红色的,“蓝”字就是蓝色的;另一组呢,就是文字颜色和意义不一致的,像“红”字是绿色的,“蓝”字是黄色的这种。

每个字都在屏幕中央,字号也一样大,保证公平嘛。

2. 还有一个秒表,用来记录小伙伴们的反应时间。

# (三)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的实验设计。

每个小伙伴都要做这两种条件的测试,为了避免先做一种条件对后面的有影响,我还让一半的小伙伴先做一致条件,另一半先做不一致条件,这就叫平衡实验顺序,很科学吧。

# (四)实验程序。

1. 我先把小伙伴们带到一个安静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面对着电脑屏幕。

然后跟他们讲清楚实验的要求,就是要尽快说出屏幕上字的颜色,不管这个字写的是什么。

2. 先进行练习阶段,给他们看几个例子,让他们熟悉一下这个流程。

如果有小伙伴不太明白,我就再解释解释,直到他们都清楚为止。

3. 正式实验开始啦。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当人们尝试识别某些单词的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本身的意义所影响,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变慢。

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参与者:我们邀请了20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

所有参与者都是右利手,并且没有任何阅读或语言障碍。

材料:我们使用了一组颜色和单词列表。

颜色包括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单词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

程序: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所有参与者解释了Stroop效应的定义,并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然后,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个屏幕上快速读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实验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并快速说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是控制组,第二轮是实验组。

每个测试中,参与者需要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读出屏幕上的颜色名称。

结果分析我们用平均反应时间来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控制组:平均反应时间为23.4秒。

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为32.1秒。

这些结果表明,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是因为大脑必须处理两种信息: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

当这两种信息不一致时,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它们。

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证明了Stroop效应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Stroop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4种不同刺激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命名(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命名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由此检验stroop效应。

关键词:念字、命名、加工过程、stroop效应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实验程序2.1、实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种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2.2、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蓝色的“黄”字(B2),黄色的“蓝”字(B3),红色的“绿”字(B4)。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C1),黄色的“爱”字(C2),蓝色的“中”字(C3),绿色的“华”字(C4)。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 t r o o p效应实验报告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Stroop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范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着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共4张。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实验目的。

咱就是想看看这个Stroop效应到底是咋回事儿。

简单来说呢,就是想验证一下当文字的颜色和文字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会影响我们认读的速度。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蓝色的,你脑袋会不会有点懵,反应会不会变慢呢?四、实验器材。

1. 自制的Stroop效应测试卡片若干张。

这些卡片上写着不同颜色的表示颜色的汉字,比如说“红”字可能是绿色的、“蓝”字可能是黄色的,当然也有字的颜色和字本身表达的颜色相同的,像“黑”字就是黑色的。

2. 一个计时器,用来精确记录认读每张卡片所花费的时间。

五、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

我先找了个安静舒适的小角落,没有什么干扰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嘛。

然后把测试卡片打乱顺序,就像洗牌一样,让它们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

2. 测试过程。

我先从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相同)的卡片开始测试。

拿起一张卡片,比如“绿”字是绿色的,然后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眼睛一瞅,嘴巴快速读出这个字的颜色,再按下计时器停止计时,把时间记录下来。

就这么一张一张地测,测了大概10张一致条件的卡片,取个平均值,这个就是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啦。

接着就开始测不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不同)的卡片。

同样的操作,拿起一张卡片,像“红”字是蓝色的这种,计时开始,读出字的颜色,计时停止,记录时间。

也测10张,再算个平均值,这就是不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喽。

六、实验结果。

1. 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X]秒。

这个时间感觉还是挺快的,就像小火车在顺畅的轨道上跑一样。

2. 不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Y]秒。

哇塞,这个平均时间明显比一致条件下的长呢,就好像小火车遇到了一些障碍物,得绕着走,速度就慢下来了。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根据最新的实验研究,Stroop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别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并考察认知控制机制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参与者共计120名,分为三个年龄组: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老年组(60-70岁)。

每个年龄组包含40名参与者,确保性别比例均衡。

所有参与者在实验前都通过了视力和认知功能的基本筛查,确保他们适合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系列印有颜色名称的文字,这些文字的颜色与名称可能相符或不符。

例如,“红色”一词可能以绿色墨水打印。

参与者的任务是尽快准确地说出文字的颜色,而非阅读文字内容。

结果显示,青年组在Stroop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最短,错误率最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知控制能力。

相比之下,老年组的反应时间最长,错误率最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控制能力有所下降。

中年组的表现位于两者之间。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任务难度增加,即文字和颜色不一致时,所有年龄组的反应时间均有所延长,但老年组的增幅最为显著。

这可能意味着在面对冲突信息时,老年人的认知资源调配能力较弱。

此外,实验还采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显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青年组的前扣带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更为活跃,这两块区域与认知控制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老年组在这些区域的活动较弱,这可能与他们处理Stroop效应的能力下降有关。

本实验的结论是,年龄对Stroop效应的表现有显著影响,老年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即如何通过训练或其他干预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以减轻Stroop 效应带来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等因素对Stroop效应的潜在影响。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认知心理学领域,Stroop 效应是一个经典的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和注意力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和测量,深入探究 Stroop 效应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验证 Stroop 效应的存在。

2、考察不同刺激条件(如颜色与文字的一致性)对反应时的影响。

3、分析个体差异在 Stroop 效应中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_____名被试,年龄在_____岁之间,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实验使用了计算机程序呈现刺激材料,包括三种类型的任务: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相同(例如,红色的“红”字用红色显示)。

不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不同(例如,蓝色的“红”字用蓝色显示)。

中性任务:呈现无意义的彩色字符串(例如,“”用红色显示)。

2、每种任务包含_____个刺激,随机排列呈现。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 3(任务类型:一致、不一致、中性)×_____(重复测量)的混合实验设计。

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因素,重复测量次数为_____。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距离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前,屏幕上显示指导语,向被试介绍实验任务和操作方法。

3、每个刺激呈现_____毫秒,被试需要尽快准确地判断文字的颜色,并通过按键反应(例如,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

4、刺激呈现间隔为_____毫秒,以避免被试的预期反应。

5、每种任务完成后,被试有短暂的休息时间,然后进行下一种任务。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被试在每种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反应时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值(超过均值±_____个标准差的数据)处理。

3、使用 SPSS 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任务类型之间的反应时差异。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被试对给出的不同字义,颜色,字色不一的文字信息进行念色或读字所需反应时进行比较。

实验中所使用的文字材料分别有四种关系: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非颜色词。

实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非颜色词时念色和读字无个体差异;字义对念色有干扰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念色反应时1﹑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 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方法1)被试:延边大学2011级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35名,年龄在20岁左右。

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键盘﹑带话筒耳机﹑stoop效应应用程序3)实验程序:①、在心理实验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实验②、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一种是“念字”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念出来另一种是“唱色”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的书写颜色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说出来。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斯特鲁普效应,即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斯特鲁普实验的经典范式,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文字中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颜色。

文字可以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颜色的字母缩写(如“R”代表红色)或颜色的不相关词语。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有30名参与者(15名男性,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被试组设计,实验条件包括颜色词汇条件和颜色方块条件。

每位参与者需要完成两组实验条件,顺序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前面放置着一台电脑。

2. 研究者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确保他们对实验内容有清楚的理解。

3. 参与者进行熟悉练习,以熟悉实验任务和执行方式。

4. 实验正式开始。

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按键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选项。

5. 研究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颜色词汇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较长,而颜色方块条件下,反应时间较短。

2. 参与者在颜色词汇条件下的错误率较高,在颜色方块条件下的错误率较低。

讨论:斯特鲁普效应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即当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颜色信息和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斯特鲁普效应揭示了这种差异。

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因素如干扰抑制能力、注意力分配等对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斯特鲁普实验范式,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基础。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Stroop效应,是指当人们被要求念出一系列颜色字体,但字体的颜色与文字内容不一致时,阅读速度和准确性会受到明显影响的一种现象。

这一效应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中,作为一种探究脑功能和自动化认知过程的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Stroop效应实验来探究颜色信息和语义信息在注意分配中的相互竞争关系。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化设计,测试共20名参与者,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20-30岁之间。

参与者需坐在电脑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心理背景音乐以及其他干扰因素被排除。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屏幕显示器和实验指令。

软件是根据实验需要编写的程序,用于呈现实验任务和记录参与者数据。

屏幕显示器用于呈现文字和颜色。

实验指令包括详细说明实验任务和要求。

实验任务:参与者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屏幕上呈现的文字的颜色,快速而准确地做出回应。

实验分为两个任务:颜色识别任务和语义识别任务。

在颜色识别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念出屏幕上呈现的字体的颜色,并不受文字本身的干扰,尽可能快速地完成。

在语义识别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念出屏幕上呈现的字体所表示的字义,而不受文字颜色的影响。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目的和任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任务顺序随机。

每个阶段包括练习和正式实验两个部分。

参与者需要完成尽可能多的题目,在每个任务的最后,需要录入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每个参与者完成实验后,被要求填写问卷反馈。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进行统计分析。

整体结果显示,在颜色识别任务中,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毫秒,准确率为X%;在语义识别任务中,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Y毫秒,准确率为Y%。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参与者在颜色识别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明显优于语义识别任务,而在准确率方面表现相对均衡。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Stroop效应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验证,参与者在语义识别任务中的表现受到颜色信息的干扰,导致反应时间较长。

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字色匹配程度与念字对字色判断反应时的影响摘要Stroop效应研究经久不衰,对认知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选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心理学院的14名本科生,采用2(是否念字)*4(字色匹配程度: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语义无关而字音有关)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进行Stroop效应的经典实验,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

结果表明:(1)字色匹配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即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2)念字的主效应显著,当字色矛盾或字色无关时,念字会导致判断反应时增加;(3)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过程反应时The Influence of Read and the Matching Level between Meaning andColor on Reaction Time of Word ColorAbstract The study on Stroop effec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gnitive research. The study invited 14 participants from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adopted 2 (whether read or not) *4 (the level of matching about color and meaning) within subject design to do the classical Stroop Effect Test, then certified and analyzed its factor. Results shows that: (1) the reaction time in different matching level between meaning and color does not ex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when the meaning and color are conflictive or irrelevant, reading aloud will increase the reaction time; (3)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matching level and read does not significant.Key words: Stroop effect, cognitive process, reaction time1 引言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J. R. Stroop发现当用红墨水写成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如“房子”)时,对前者的颜色报告时间比后者长。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一种冲突的任务时,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

该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R·斯特鲁普于1935年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验证Stroop效应的存在。

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化对照试验设计,共有30名大学生参与。

实验分为两个条件:颜色条件和文字条件。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的含义,只关注文字的颜色,并尽快说出文字所示颜色。

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颜色,只关注文字的含义,并尽快说出文字的意思。

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2.5秒,错误率平均为5%。

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4.2秒,错误率平均为15%。

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者在颜色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文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t = -3.76, p < 0.001),错误率显著低于文字条件下的错误率(t = -2.84,p < 0.01)。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Stroop效应存在。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更快地识别颜色,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受到文字的干扰,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这一结果与Stroop效应的理论一致。

Stroop效应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两种认知过程的冲突:自动处理和控制处理。

自动处理是指对于熟悉的信息,大脑会自动进行处理,而控制处理则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自动地识别颜色,因为颜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信息,所以反应时间较短且错误率较低。

而在文字条件下,文字的含义会干扰参与者对颜色的识别,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进行控制处理,因此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Stroop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Stroop效应是指在一个词汇与其字体颜色不同的任务中,当被试要求报告字体颜色时,会发生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增多的现象。

本实验将通过测量反应时和错误率来探究Stroop 效应的影响。

方法
参与者为20名本科生(10男性,10女性),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

实验在计算机
上运行。

每位参与者执行2个任务,探究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在名称
条件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报告每个单词的颜色,字体为黑色,在颜色条件任务中,参与者
需要报告文字的颜色,而不是单词的名称。

通过分析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比较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
在名称条件任务中,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783.60毫秒,错误率为2.75%;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31.15毫秒,错误率为14.85%。

t检验表明,在名称条件下,参与者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均值明显低于颜色条件(反应时间:t(19)=9.31,p = 0.00;错误率:t(19)=9.57,p =0.00)。

讨论
结果显示,在Stroop任务中,参与者在名称条件下的表现优于颜色条件。

这表明Stroop效应确实存在,即单词的名称对字体颜色所产生的掩盖作用会导致参与者对于字体颜色的处理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不受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Stroop效应可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总的来说,本实验提供了证据证明Stroop效应存在,同时展示了Stroop任务可用于
探究注意、认知和语言等领域的基础问题。

Stroop 实验报告

Stroop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STROOP效应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指导老师刘海涛学生姓名吴楚楚试验班级心理121实验简介: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

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实验目的:检验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人们对字义的认知过程显著快于对颜色的认知过程;对字义的认知基本不受字体颜色的影响,但当字的意义是一种颜色时,人们在唱色的认知过程中却形成了干扰。

实验器材:PsyKey心理教学系统——STROOP效应实验方法: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

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

实验过程:1.在“PsyKey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根据被试顺序选择实验组,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开始进行实验。

2.每次实验开始时,被试准备好后,主试选择开始实验。

3.根据“念字”或“唱色”的实验要求,被试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字或颜色,主试观察被试实验情况,如果出现错误,从错误处重新实验,如果无差错进行下一项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色匹配程度与念字对字色判断反应时的影响摘要Stroop效应研究经久不衰,对认知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选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心理学院的14名本科生,采用2(是否念字)*4(字色匹配程度: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语义无关而字音有关)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进行Stroop效应的经典实验,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

结果表明:(1)字色匹配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即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2)念字的主效应显著,当字色矛盾或字色无关时,念字会导致判断反应时增加;(3)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过程反应时The Influence of Read and the Matching Level between Meaning andColor on Reaction Time of Word ColorAbstract The study on Stroop effec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gnitive research. The study invited 14 participants from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adopted 2 (whether read or not) *4 (the level of matching about color and meaning) within subject design to do the classical Stroop Effect Test, then certified and analyzed its factor. Results shows that: (1) the reaction time in different matching level between meaning and color does not ex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when the meaning and color are conflictive or irrelevant, reading aloud will increase the reaction time; (3)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matching level and read does not significant.Key words: Stroop effect, cognitive process, reaction time1 引言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J. R. Stroop发现当用红墨水写成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如“房子”)时,对前者的颜色报告时间比后者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效应[1]。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研究经久不衰,其研究范式已经拓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对认知各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Cerstadt、Hong和Diamond等提出了昼夜Stroop任务,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是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图-词干扰范式是研究双语Stroop效应的重要途径和方法;Logan提出的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而情绪Stroop效应范式则主要考察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3]。

此外有的实验以数字或符号与其个数之间的匹配关系为自变量,有的研究不同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还有的将视觉搜索和Stroop范式联系起来。

Stroop效应的研究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神经科学等领域,其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类生活。

如有研究通过Stroop效应(酒精-相关词语)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对酒精的依赖[4];还可以利用Stroop效应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一侧化。

Macleod(1991)总结了Stroop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这五种理论对Stroop效应的解释各有其贡献。

其中,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最早,受到了高度认同。

它认为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

本实验采用经典的“Stroop任务”来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

基于前人理论,提出以下假设:(1)没有念字时,字色一致与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念字时,两者有显著差异;(2)无论是否念字,字色一致、字色矛盾与字色无关的反应时都有显著差异,字色一致时反应时最快,字色矛盾时反应时最慢;(3)四种材料,念字得到的反应时均比不念字的长。

2 方法2.1 被试选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心理学院的本科生14名,平均年龄为20.14±0.15岁。

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此前均无参与类似实验的经历。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2.2.1 实验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2.2.2 实验材料共16张有色汉字卡片,按照刺激类型的不同分为4套: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字,共4张。

D套(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绿色的“洪”字,蓝色的“皇”字,黄色的“拦”字,红色的“滤”字,共4张。

2.3 实验设计采用2(是否念字)*4(字色匹配程度: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语义无关而字音有关)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以是否念字和字色匹配程度自变量,以反应时为因变量。

2.4正式实验程序2.4.1 被试登录并打开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主试进行参数设置(汉字呈现时间:1000毫秒,间隔时间:2000毫秒,休息时间:3分钟),被试端坐在仪器前面休息3分钟,准备好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4.2 被试自行阅读指导语,第一次指导语是:这事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

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

汉字是什么颜色,你就用优势手按2号反应盒上相应的颜色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是什么。

反应越快越好。

在你明白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联系,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

第二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汉字准备反应。

汉字一旦出现,你就大声念出这个字,同时根据汉字的颜色用优势手按相对应的颜色键。

反应越快越好。

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开始实验。

2.4.3 实验过程中,第一次指导语后,被试根据要求对呈现的汉字做出相应反应,直至弹出休息框。

倒计时3分钟休息结束,第二次指导语出现,被试仔细阅读后按任意键,实验即继续。

被试按指导语要求反应,程序记录第二次实验时的反应时。

如果反应是错误,该次实验无效,程序自动补足。

2.4.4 实验结束,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结果,并整理实验数据。

2.5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和Excel2010版本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处理。

具体而言,主要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

3 结果3.1 各条件下反应时平均数和标准差对14名被试两种情况下对各组材料的反应时做初步的统计与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条件下反应时(ms)统计表均值±标准差(M±SD)材料N 不念字念字A B C 141414636.07±139.803625.93±78.591612.64±104.001699.71±146.150772.50±222.537774.64±238.073D 14 639.07±87.516 774.29±261.0773.2 探究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及主效应由于本实验采用2*4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为了了解是否念字和字色匹配程度的交互作用及各自的主效应,在SPSS20.0上进行了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主体内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字色匹配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3,39)=0.757,p=0.525>0.05,说明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是否念字的主效应显著,F(1,39)=9.143,p=0.010<0.05,说明是否念字得到的反应时确实有显著差异,但是,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39)=1.058,p=0.378>0.05,说明两者中的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不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

3.3 字色匹配程度对反应时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字色匹配程度对反应时的影响,分别对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与字色无关的材料在是否念字两种情况下用SPSS20.0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种情况下A、B、D类与C类材料的t检验结果表念字不念字比较组Df T P t PA与C 13 0.172 0.489 -2.135 0.052B与C 13 0.563 0.583 -0.046 0.964D与C 13 1.017 0.328 0.311 0.995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6对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即无论是否念字,字色一致与字色无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字色矛盾与字色无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与字色无关也没有显著差异。

3.4 念字与否对反应时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念字与否对各类材料字色判断反应时的影响,分别对相同材料对应的两次反应时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两种情况下A、B、D组与C组的统计分析结果材料类别df T P字色一致13 -1.521 0.152字色矛盾字色无关1313-2.640-2.7990.020*0.015*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13 -2.077 0.058 如表中所示,字色一致或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时,是否念字两种条件得到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