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读书笔记
福柯 词与物各章内容导读梳理
![福柯 词与物各章内容导读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6225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8.png)
福柯词与物各章内容导读梳理
福柯的《词与物》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文艺复兴时期,第二部分涉及古典和现代时期。
这本书的导读梳理如下:
在作品开始的两章中,福柯使用艺术作品来支持自己的论文,其中一章用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引入,另一章讨论了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
《词与物》有类似于论文的特点,并带着某种艺术史或文学研究的感觉,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伴随着福柯不断重复提及他的论题和字斟句酌,这本书越写越冗长。
其次,诸如“表象”,“表象”或“话语”等中心术语并没有得到相应地解释,同时福柯还随意提及了来自不同时代的科学家,明显是假设读者熟悉18和19世纪的科学历史。
总的来说,福柯的语言一方面是清醒而科学的,另一方面充满了丰富的图像和隐喻,并且带有某种情绪。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书了解详细内容。
词与物关系的解读——米歇尔·福柯的话语观
![词与物关系的解读——米歇尔·福柯的话语观](https://img.taocdn.com/s3/m/2424732d5022aaea988f0f80.png)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4页.
·l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福柯的话语理论对现实具有很大的冲击性。自福柯的话语理论问世以 来,他的批判方法就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中国而言,福柯的话语 理论以及福柯对权力的分析等就为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提供了帮助。 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到“去精英化”潮流的严重冲击,大部分走向了功利主 义,但仍有一些知识分子坚守着精英的阵地。他们对社会不再采用传统的“政治/ 文化游戏"干预方法,而是采取了“福柯式的干预”,那就是在拒绝功利主义、实 用主义文化的同时,又去发掘新的资源,正如福柯在讨论话语这一概念时,没有 陷入传统的探讨中去,而是另辟蹊径,运用新的分析方法并提出话语权力等新的 概念一样,以此来达到干预社会的目的。除了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干预现实的 新武器外,福柯的话语理论还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学习的基础上赋予新意,从而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对现实的批判,这种对现实的独特的发言方式,具有很大 的冲击力量。可以说,福柯的话语理论直接或者间接地冲击了现实,为各国的文 化、文艺批评等都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文梳理了福柯话语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解读了福柯的话语理
论,阐明了福柯话语理论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在当今时仲词"
与“物"的关系走向如何,这种走向会对文学、对社会、对认识论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
关键词:福柯;词与物;话语观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Discourse¨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Foucault thought.His discourse theory
本文的第一章,是对“词"与“物"关系的理论梳理。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 述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并且剖析了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福柯通过对文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米歇尔福柯的思想轨迹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米歇尔福柯的思想轨迹](https://img.taocdn.com/s3/m/138b3b91a26925c52dc5bf24.png)
米歇尔福柯的思想轨迹福柯简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维艾纳省省会普瓦捷,这是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宁静小城。
他父亲是该城一位受人尊敬的外科医生,母亲也是外科医生的女儿。
(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学派/流派:欧陆哲学、结构主义、後结构主义。
主要领域:观念史、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
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权力(power)和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表现。
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一定形式的权力分布。
福柯的书往往写得非常紧凑,充满了历史典故,尤其是小故事,来加强他的理论的论证。
福柯的批评者说他往往在引用历史典故时不够小心,他常常错误地引用一个典故或甚至自己创造典故。
哈贝马斯曾说,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对福柯思想地位的这一高度评价,已经为福柯去世十多年以来,福柯思想研究的活跃状况所证明。
对福柯思想的研究,不仅没有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逐渐归于沉寂,相反,却出现了许多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诸如德勒兹(GillesDeleuze)、伯努尔(JamesBernauer)等人对福柯理论的重构与发展,已经超越了当年德雷福斯和拉比诺(DreyfusandRabinow)对福柯理论的阐述,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福柯的思想倾向和一些基本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有许多学者沿着福柯业已开辟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了福柯的许多重要论述,如煌煌数卷的《私人生活史》(福柯已经成为心态史领域最常被提到的几位学者之一),福柯生前助手埃瓦尔德(FrancoisEwald)对国家、法律的研究,以《经济与社会》杂志为核心的许多学者对治理术的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不再像以往的一些福柯研究那样围绕一些似是而非的主题(诸如‚人之死‛)纠缠不休,而是在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的层面,将福柯的工作推向深入。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语言符号研究--读福柯的《词与物》有感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语言符号研究--读福柯的《词与物》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8605f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5.png)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语言符号研究--读福柯的《词与物》有感于鑫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7)002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的名著<词与物>充满着丰富的语言符号思想.把福柯的"知识型"转变理论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显示,"知识型"的根源在于对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同关系的认识,每个时代的知识型都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语言学的发展与整个人文科学的走向是一致的.在后现代主义思想风起云涌的今天,语言符号研究也正面临着新的转型期.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于鑫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一系,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到网络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符号动因论之一 [J], 郭涛;周利娟
2."词与物"他说--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的语言学启示 [J], 谭业升
3.话语理论与语言符号学——福柯与巴赫金对后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 [J], 田海龙
4.话语理论与语言符号学——福柯与巴赫金对后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 [J], 田海龙;
5.读词咏诗以诗悟词读辛词有感 [J], 蒋步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主义哲学结课论文
![后现代主义哲学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95fa715acfa1c7aa00ccef.png)
后现代主义哲学结课论文福柯《词与物》读后感
姓名:陈建豪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M01114024
目录: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和解读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及其理论
四、《词与物》的解读
五、《词与物》读后感
摘要:
在物欲横飞的时代,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步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
跨专业进修后现代主义哲学使我受益匪浅,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思潮也令人深思。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的《词与物》力图构建一种“人文科学考古学”,它旨在测定在西方文化中,人的探索从何时开始,作为知识对象的人何时出现。
读完此书,虽然很多方面都不懂,但是也深有感触。
关键词:。
东西方对“词”与“物”关系的历史理解
![东西方对“词”与“物”关系的历史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caf0d0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9.png)
东西方对“词”与“物”关系的历史理解
田莉莉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词"与"物"的关系问题在早期的中西方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引发人们思考,但真正带来讨论热潮的是法国哲学家福柯。
福柯在他的著作《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词"与"物"的关系变化。
福柯的解读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词"与"物"两者关系的认识,而且也激起了人们探讨两者元初形态与关系的兴趣。
与此同时,两者相互之间关系产生的原因也越来越被人所关注。
【总页数】2页(P121-122)
【作者】田莉莉
【作者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1500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基于关系触发词的微博人物关系抽取
2.基于事实、关系、价值三位一体的历史理解建构——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的教学为例
3.基于同义词词林和规则的中文远程监督人物关系抽取方法
4.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
5.《腔词关系研究》读解(续二)——第五章腔词节奏关系(Ⅰ):腔词节奏段落关系读解第六章腔词结构关系之一:腔词句式结构关系读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柯论《事物的秩序》
![福柯论《事物的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6089970bb4daa58da0114aca.png)
《福柯文选》第4部分:话语分析原篇名:Michel Foucault, Les Mots et les choses (The Order of Things)译者:彭冰校者:李猛字数:4936说明:本文是福柯接受Raymond Bellour针对他刚刚出版的《词与物》(英文版名为《事物的秩序》)一书的访谈,最初于1966年3月发表在Les Lettres françaises杂志上。
英文译文收入了《福柯访谈录》中,由John Johnston翻译。
中文译校依据的是英译本,并参考了法文原文。
原题为“米歇尔·福柯,《词与物》”。
福柯论《事物的秩序》问:《事物的秩序》是怎样与《癫狂与文明》联系在一起的?福柯:大致来讲,《癫狂与文明》是关于一种划分的历史,它首先是关于某种断裂的历史,这种断裂,每一个社会都必须确立。
而在本书中,我希望写一种秩序的历史,来说明一个社会如何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说明社会如何掌握事物之间的差异,将它们组织成网络,并按照理性图式来勾划它。
《癫狂与文明》是差异的历史,《事物的秩序》则是关于相似(resemblance)、同样(sameness)和同一性(identity)的历史。
问:在你给本书起的副标题中,我们再次发现了“考古学”这个词,这个词曾经出现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的副标题中,以及在《癫狂与文明》的前言中。
福柯:我使用考古学一词,想指的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它包括:在一个社会中,学识(connaissances)、哲学观念、舆论,以及各种制度、商业实践和治安活动、习俗尽管不同,但是都牵涉到该社会特有的某种隐含的知识(savoir)。
这种知识与那种可以在科学书籍、哲学理论和宗教称义(religious justifications)中找到的学识(connaissances)完全不同,但是,正是这种知识使得一种理论、意见和实践在特定的时刻得以出现。
《福柯》读后感500字
![《福柯》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2956bac2e3f5727a4e96286.png)
《福柯》读后感500字
“他的考古学显示,真理通常是如何或相对于偶然历史背景而言的,而它打破本该超越特定的历史背景;他的系谱学显示,真理是如
何与权力和统治纠结在的,而它本该让我们免受权力和的影响。
如今,他找到了第二阶段接纳糙毛真理的途径,不是把虚无作为一套理论知识,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手段:不是认识论的真理,而是伦理学的真理。
”
怎样度过一生?看遍哲学史,其中各位,大多过着世俗世俗涵义
上的悲惨生活。
然而思想话语,熠熠生辉。
穿越千年,还吸引着我。
语言是存在的家~
福柯我接触在之前的西哲史课上接触到。
当时被《疯癫与文明》
中的话语吸引。
去年买来看。
愚人船精彩。
最后的关于理性对这个的
建构以及对于非理性的驱逐,把我引向从未有过的思考。
之后看的书
中多多少少也会提到福柯。
在翻转电台听福柯的《词与物》《规训与
惩罚》。
手边有本《规训与惩罚导读》,正在看。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为没有基础,看起来这些地方不好理解。
还需要一点一点攀爬。
也是愉快的过程。
诱发看懂的一些点产生纯粹
的快乐。
同时提醒自己,应当认真语言学习。
看外文书只能看翻译,
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
这些书都要四书的。
等下次看希望有看原班的能力。
知识,权力,规训,让我需先熟悉了这些词吧。
探析“词”与“物”的关系——读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探析“词”与“物”的关系——读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50ad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2.png)
探析“词”与“物”的关系——读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是一本关于文化理论的重要著作,它主要针对人文科学内的一个根本问题,即词和物之间的关系,开展了深入探讨和剖析。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探析福柯的思想,阐述词和物之间的关系、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地位。
一、词和物之间的关系福柯认为,词和物之间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关系,而是由语言和社会文化的演变产生的。
言语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它是一种“不间断的历史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天然存在的符号系统。
因此,词与物的关系是一种接合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性质随基础文化变迁而变迁。
词和物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福柯在书中提出两个概念:“指称实体”和“表述实体”,通过这两个概念来说明词和物之间的关系。
其中,“指称实体”指真实存在的对象,像是树、山、水等自然物;“表述实体”是指语言和符号等文化产物,像是单词、短语、图片等。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使用“表述实体”来调节“指称实体”,也就是将语言工具视为联系人们与自然客观事物的桥梁,词所掌握的是形态,而物则是实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柯认为词和物在人文科学中的关系就是一种循环的关系,即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通过词语来阐释和解释事物,然后又通过对物的研究来调整和纠正词语的解释和阐释。
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地位同传统的自然科学一样,人文科学也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的人类事物。
在福柯看来,人文科学研究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体系,即将词语和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人文科学可以获得科学地位的途径。
对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上,福柯提出了“考古学”这一科学方法。
考古学,指通过研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理解文化的实质,通过重建文化历史的视觉或概念坐标系来分析文化现象。
这种“考古学”方法的目的是揭示出文化的真实本质,去探究语言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解释文化现象中的隐含意义和内在规律。
福柯《词与物》解读与评论
![福柯《词与物》解读与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418c8659ad02de80d4d840ca.png)
福柯《词与物》解读与评论【摘要】《词与物》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我们不得不敬佩福柯知识的广博以及思想的穿透力。
但是,在这些面前,我们仍要思考一下知识的本性所由以建立的根基在哪里,究竟它是如同福柯所思考的仅仅是考古学性质的,还是它有其自身的绝对根基?如果知识仅仅是考古学性质的,那么,与之相关的人类精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人类的生活究竟还值不值得过?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追究的。
【关键词】福柯;《词与物》;知识的任务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思想对中国知识人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笔者看来,这种影响有其重要意义所在,但同时,这种影响也未必是全面积极的。
在阅读《何谓启蒙——重思康德的》(1984)一文时,我们可以注意到福柯对康德启蒙论文解释的精微所在,以及其对所谓后现代思想论述的精妙意义所在。
但是,思想本身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无论这种意义是激发性的,还是限制性的。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后现代这种现象是欧洲人普遍面临的:上帝的退位、精神意义本身的遗忘、知识的碎片化、甚至死亡的意义被全面的抹除——尽管在终极的意义下,这种抹除是不可能的。
但问题是,究竟中国人面临何种意义呢,难道我们也要像欧洲人那样诊断我们自身的时代吗?退而言之,尽管可能在具体生活内容上,我们的生活也像欧洲人那样,但是它们之间的精神意义是否一致呢?在笔者看来,所有那么积极热心拥抱后现代思潮的学者和知识人都需要在这个问题面前停下他匆匆的脚步,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同样的,《词与物》这本书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不得不敬佩福柯知识的广博以及思想的穿透力。
但是,在这些面前,我们仍要思考一下知识的本性所由以建立的根基在哪里,究竟它是如同福柯所思考的仅仅是考古学性质的,还是它有其自身的绝对根基?哪怕我们现代人不再能够接受库萨的尼古拉(nicholas cusanus,1401-1464),但是他在《有学问的无知》(1440)中所处理的知识与绝对的关系依然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现代认识型-大写的历史之发生——青年福柯的《词与物》研究
![现代认识型-大写的历史之发生——青年福柯的《词与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f844de49649b6648d74789.png)
0lares
non
quantitatifs)的空间、一般
特性化的空间、一般分类学的空间、非可测的精确 性的空间”。⑨传统认识型中的基本构件和空间参 数都失序(deordre)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功能 整合式的生物结构组成的空间。这是一个很新的 关于物的内里构序的断言。 在青年福柯看来,这种新的空间是“其总体 确保一个功能的诸要素间的内在关系的空间”。 作为这一经验性空间之组织原则,大写 的同功(1’AnMo舀e)和接续(1a Succession)涌 现出来了:事实上,生物结构相互之间的关联 不再是一个或诸要素之同一性(1ldemit6),而 必定是诸要素间关系(可见性在这个关系中 不再起作用)之同一性以及由这些要素确保 的诸功能之同一性。㈢ 这个类同的同功性是重要的,它表明新的认 识型的本质不是物与物之间的同一与差异,而是 关系之间的同构,特别是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链接
它由一个有向度的箭头指向第二层构境:大写的 “塑形化(FORMALISATION)”,再向下的第三层
万方数据
南京社会科学
和持续。其实,这是生物学中功能整合和结构之 序的泛化和放大。青年福柯认为,正是这个新的 总体性特质使异质于古典认识型的现代认识型突 现出来:这就是不同于古典认识思想那三个大写 的表象构序的大写的历史构序。 从19世纪起,大写的历史(1’Histoire) 将在一个时间系列中展开把独特的生物结构 相互关联起来的诸同功。正是这个历史才逐 渐把自己的法则强加在生产分析(1’analyse
现代认识型:大写的历史之发生
——青年福柯的《词与物》研究
张一兵
摘要在现代性认识型中,世界被重新构序了,这是一种被重新改写的大写的历史。18世纪财富分析 消失的地方,经济过程通过生产及使生产成为可能的一切的周围重新聚集;古典认识型自然图表消失的地方, 生物在生命之谜周围重新聚集;普通语法消失的地方,语言在多样性的词形变化周围重新聚集。 关键词福柯;《词与物》;现代认识型;大写的历史 中图分类号B5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3)09—0024—10
福柯词与物主要观点内容
![福柯词与物主要观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d80d5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d.png)
福柯词与物主要观点内容福柯在《词与物》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描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通过知识的运用和掌握,人们可以对他人进行控制和操纵。
福柯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福柯指出了知识的形成和权力的运行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中,人们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
这些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念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权力的行使。
福柯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揭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福柯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而且还通过各种机构和机制来实现的。
这些机构和机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也是权力的运行者。
通过掌握和运用知识,这些机构和机制可以对个体进行规训和控制。
福柯通过对监狱、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的研究,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福柯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他认为,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还可能导致一种剥夺和压迫。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往往成为一种隐形的权力,对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构成威胁。
福柯主张要对知识与权力的结合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福柯的词与物主要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描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人们可以对他人进行控制和操纵。
福柯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他主张要对知识与权力的结合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关注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同时也要对知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平衡。
《福柯读本》读书笔记模板
![《福柯读本》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404151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d.png)
读书笔记
考古学、知识、权力、谱系学最终导向主体,导向自我治理技术,导向自由的伦理实践。 我是一种相对中性的生命形式,而你是极端的、能吞没一切的疯狂。 能从根本上鉴别结构主义的所为,就是结构主义质疑人类主体的重要性、人类意识的重要性和人类生存的重 要性。 喜欢这段总结福轲思想的话语:他所有前期的作品,正如他所宣称的那样,都与真理有关,然而与传统哲学 家无条件热爱真理形成鲜明对比,福柯让真理接受检验。可以有辦法心無恐懼不再顛倒的理想國。 福柯作品的一本导读。 福柯的真知灼见,历史,以人的发展史,每一个方面追根溯源全面话的论述。 不是通常的选读本,更像是福柯演讲与论文的合集,法国哲学界的特点就是作品晦涩,初读建议选择牛津通识 读本:福柯。 这翻译水平,译者怕是以为读者都是哲学家?本来就难懂,翻译成这样,语言都不通顺,更不用说理清逻辑 了,读了几篇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最终,救赎式的牧师权力变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命权力;政治也由此变成了福柯反复讲到的生命政治:政治将 人口和生命作为对象,力图让整个人口,让生命和生活都获得幸福,力图提高人口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力图让社 会变得安全。就此,救赎式的牧师权力成为对生命进行投资的生命权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语言不再是作为一种再现的工具出现,相反,它是一种无限的自我重复,是一种没完没了的镜子般的反射游 戏。语言的这种无限重复能够抵制死亡。
福柯的塑造主体的模式:一种是真理的塑造(人文科学将人同时建构为主体和客体);一种是权力的塑造 (排斥权力塑造出疯癫,规训权力塑造出犯人),一种是伦理的塑造(也可以称为自我塑造,它既表现为古代社 会的自我,也在古代的性快感的领域中得以实践)。后两种塑造都可以称为支配技术,一种是支配他人的技术, 一种是支配自我的技术,
研究计划历史沿革 为什么说古代社会不是黄金时代,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习? 谱系阐释的体系 从古典自我到现代主体
探析词与物的关系-读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探析词与物的关系-读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https://img.taocdn.com/s3/m/ec9442eba2161479161128a6.png)
探析“词”与“物”的关系读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摘要: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认为,西方文化中存在四种知识类型,不同的知识类型中“词”与“物”的关系也不同。
本文通过对四种知识类型以及知识型转变过程中典型形象的分析,总结出福柯如何看待“词”与“物”的不对应关系和这种关系在文学中的表现,进而探讨当代“词”与“物”关系的新变化。
关键词:《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知识型;“词”与“物”福柯所著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
福柯认为,西方文化中存在四种知识类型,每一种知识类型都与时代相关联,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知识类型中“词”与“物”的关系也不同。
为此,福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中的知识类型,从“词”与“物”的关系入手阐明其话语观。
本文通过对四种知识类型以及知识型转变过程中典型形象的分析,总结出福柯如何看待“词”与“物”的不对应关系和这种关系在文学中的表现,进而探讨当代“词”与“物”关系的新变化。
一、西方文化的知识类型及其转变福柯认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的知识构造原则是“相似性”。
此时,词与物是难以区分的,二者是同一的。
“相似性”构造出文本的阐释模型,解释成为知识的核心。
符号决定了人们可以知道什么,以及怎样表达知道的东西。
这一时期的知识就是发现物与物的相似,这种相似性使得宇宙成为一个整体,而语言仅仅是世界的一个组成要素。
因此,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类比关系,而非指涉关系。
因为词与物的不加区分,书面语在这一时期显得非常重要。
书面语成为上帝的创造,作为语言的积极方面,它先于转瞬即逝的声音,让词与物的联系更加密切。
书面语的主导性使得知识的地位无处安放,观察和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无限的交集,这就引发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模糊。
到了17至18世纪的古典时期,语言的性质发生了整体改变,同一和差别原则代替了相似性原则。
此时,“符号不再是世界的形式;符号不再因牢固的和秘密的相似性或亲合性纽带而与自己所指称的东西联系起来。
福柯《词与物》
![福柯《词与物》](https://img.taocdn.com/s3/m/f133145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1.png)
02
福柯的考古学分析法
考古学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考古学分析法是一种对知识、文化、权力等进行历史分析的 方法,旨在揭示这些领域中的权力关系、知识建构和话语实 践。
特点
考古学分析法注重对历史文本的细致解读,关注知识、文化 、权力等在历史中的变化和延续,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强调对知识、文化、权力的历史性、具体性和相对性的 认识。
考古学分析法在《词与物》中的应用
对知识考古学的探讨
福柯在《词与物》中运用了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古典时代的知识型进行了解读和批判。 他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概念、范畴等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知识型的特点和变化。
对话语实践的分析
福柯运用话语实践的分析方法,对古典时代的话语实践进行了探讨。他关注话语实践中的 权力关系、知识建构和意识形态等要素,揭示了话语实践如何通过权力关系和知识建构来 形塑社会现实。
VS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福柯对现代社 会中的权力、知识、性和个体等方 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思想深 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机制 和知识体系背后的复杂性。
《词与物》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01
《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是福柯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66年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知识与话语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思 想和行为。
《词与物》在福柯思想中的地位
《词与物》是福柯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本书之 前,福柯主要从事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但这本书使 他转向了对知识和话语的深入研究。
这本书也是福柯跨学科研究的开始,他在这本书中运用 了语言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对知识和话语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通过这本书,福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体系,为后来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本书也成为了现代哲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中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
后人文语境下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书写
![后人文语境下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c925bbd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a.png)
后人文语境下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书写作者:魏悦何敏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3期摘要: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
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
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弗兰克·赫伯特;沙丘三部曲;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中图分类号: I712.07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3-0066-08一、引言批判性的后人文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6年,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米歇尔·福柯指出:“人类只不过是近代的发明,而且正在接近它的终点”[1]422,就此暗示了经典人文主义建构的主体面临着终结的可能性。
它首先代表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变,从质疑“人”的存在主体性出发,批驳了启蒙时代以来将建立在身体上的理性与自我意识作为“人”之本质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
这种文化观念的转变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复杂状况,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
控制论(1948)与达特茅斯会议(1956)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畅想预示了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人”的终结与后人类的到来,“人”本体存在的稳定性由后人类身份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所取代。
在人文学科领域,包括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和凯瑟琳·海勒斯(Katherine N. Hayles)在内的学者相继对后人类状况进行了阐释,探寻基因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如何导致了人类的身体转型,消解人类作为历史中心主体的完整性,并进一步打破人与非人(动物、机器、信息)的边界,拓展了主体性的外延。
浅谈《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大学论文
![浅谈《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大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d1a5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9.png)
浅谈《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大学论文浅谈《词与物》的主旨及其哲学意蕴大学论文作为思想史家,福柯依据通常的历史时期划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时期、现时代)来探讨研究对象(癲狂、临床医学、科学知识、监狱、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显然,“后现代”并非福柯所梳理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
紧随现代知识型之后的不是后现代知识型,而是当代知识型。
如果现代西方知识的基本布局发生翻转,那么,“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
通过人文科学考古学探究,通过梳理、分析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到现时代这几个阶段西方知识型基本布局先后发生的重大变化,福柯在《词与物》的结尾处宣告了“人之死”。
因此,批判西方近现代知识史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批判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传统的意识哲学和主体性形而上学,就是《词与物》的哲学主旨。
福柯往后的诸种思想(非本质主义权力分析、呵护自身的主体解释学、聚焦人口治理的生命政治等)也一再秉承这一哲学宏旨。
一、人文科学考古学福柯既不采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法,也不像利奥塔那样借用后期维特根斯坦式的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分析法,而是秉承尼采的思路实施考古学探究。
《词与物》的副标题“人文科学考古学”之“考古学”并不确指一门学科,而是指针对某个时期、某个社会的研究领域,福柯要探寻该领域内作为认识、理论、制度和实践之深层可能性条件的知识。
如正是有关癫狂与非癫狂相对立、有序与无序相对立的某种知识才使大禁闭中心在17世纪末的欧洲有可能开设。
某个社会所暗含的、既不同于理论知识也有别于信仰知识的那种知识,不仅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哲学观念和日常舆论,还影响了制度、商业和治安实践、生活习惯。
这种考古学的功效在于:由于这种研究聚焦在处于相同层面之上的实践、制度和理论之间的同构性,并探寻使这三者成为可能的共同知识,探寻构成性的和历史性的知识层,因而有可能使福柯避免理论先于实践或实践先于理论的棘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学科考古学》(1966)一、作者简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哲学、历史哲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尽管他不喜欢自己被归类,但还是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标志性人物。
福柯的代表作有《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1)、《死亡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Death and Labyrinth: The World of Raymond Rousse, 1963)、《诊所的诞生》(The Birth of Clinic, 1963)、《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1966)、《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1969)以及《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1975),等等。
《词与物》一书是要将思想从“人类学的沉睡”中唤醒,驱除笼罩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形式头上的人本主义的迷雾,从而重新思考人类知识的可能性。
而人类学主体主义正是自康德以来的现代思想的核心问题和知识基础,福柯试图批判的正是这一传统。
但是福柯并没有将自己的视角仅仅局限于康德及其之后的思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古代,并从文艺复兴开始了自己这种独特的人文科学考古学。
二、认识型之所以做这种人文科学考古学,是缘于福柯的一次有趣的阅读。
福柯在阅读博尔赫斯的某部作品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引用“中国某部百科全书”写到,动物可以分为奇怪的十几种,这些分类让人看了不可思议,这令福柯哑然失笑,但笑声之余,福柯发现,这种分类之所以不可理解,是因为它超出了阅读者自己的思想的限度,超出了他的习惯性的理解和常识,因而会觉得令人发笑。
因为对于福柯这样的西方人来说,不可能做出那样的思考。
所以福柯开始思考这种不可能性的原因,换言之,为什么不能那样思考呢?我们思考的方式、内容和界限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福柯看来,思想包括两端,一端是文化的基本代码,比如语言、价值、实践、知觉框架等等,从一开始就已经为每个人确定了他的经验秩序。
而另一端则是对这些秩序之所以存在的阐释。
但是在这两端的中间地带,是沉默着的存在,但这些沉默之处,却也有其自身的秩序。
这一地带就是“认识型”。
“在任何特定的文化和任何特定的时候,总是存在着一种对所有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加以限定的认识型。
这种知识或者体现在一个理论中,或者被默默地投入一个实践中”(222页)。
正是“认识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限度和可能性,决定我们去思考什么和不思考什么,只有在它的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会成为可能,所谓的知识其实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它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观念这类东西,所谓“观念史”、“科学史”,这些都是学科分类的产物,它们把学科知识看作是一个逐渐走向真理的过程,而如果从“认识型”的角度来看,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只不过是不同的认识型发生了转换而已。
简单的说,这种“认识型”类似于一种话语实践,它涉及到的是话语建构的规则。
在福柯看来,近代以来的思想都是人类学中心主义这种“认识型”的结果,都陷入了人类学中心主义的沉睡之中,需要把它们唤醒。
那么,现代这种认识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三、古典时代的认识型在福柯看来,西方文化的认识型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断裂。
第一次开创了古典时代(大致在17世纪中叶),而第二次断裂则是从19世纪开始的所谓现代。
与之相应,西方文化的认识型就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型、古典时代的认识型和现代的认识型三种。
不同的认识型决定了不同的知识对象的建构、思想的方式和方法,等等。
在文艺复兴时代,或者说直到16世纪末,相似性就一直在西方文化知识中起到创建者的作用。
相似性支配着人们对语言与世界及其关系的理解,“生活的舞台或世界的镜子,这是所有语言的身分,是其宣称并表达自己的发言权的方式”(23页)。
通过“适合、仿效、类推和交感”四种相似性,世界成为符号的世界,这个时候流行的是释义学,探寻符号的意义,阐明词与物的相似性。
所以,语言是透明的,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恩典。
所以语言在不断地被书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重构世界,知识就是要让一切都能说话,它的本义就是阐释。
然而,堂·吉诃德那曲折的历险经历却为西方文化的认识型标出了一条界限,“它们结束了相似性与符号之间古老的作用;并在那里结成了新的关系”(61页)。
古典时代的认识型取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型,词与物的新的关系的时代到来了。
相似性解除了同符号的约定,词与物之间也变得疏离了,书写也不再是世界的散文了。
符号同世界之间不再是相似性关系,相似性关系变成了幻想,在堂·吉诃德那里,世界是颠倒的,桑丘是个总督,风车是个魔鬼,羊群变成了军队……其原因就在于堂·吉诃德未能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型,只能独自在书写与物之间的漫游闲荡,而在这个时代,“物除了成为自己所是的一切以外,不再成为其他任何东西;词独自漫游,却没有内容,没有相似性可以填满它们的空白;词不再是物的标记;而是沉睡在布满灰尘的书本中”(63页)。
所以福柯说,《堂·吉诃德》是第一部现代文学作品。
在这个时代,语言也成为最高但又隐而不显的存在,人们开始思考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问题,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出现了,语言不再是世界的相似物,思想不再指向世界。
语言要把世界组织进自己的秩序之中,于是,语法出现了,通过语法,语言实现了自我的完善,语言开始借助各种语法手段来传递一个命题的意义,而这些手段已经不再拥有任何表象的意义了。
古典时代的认识型需要建构一种普遍的秩序科学,这种秩序科学是既能分析表象的符号学,又是能够把同一性和差异性统一到一起来的分类学。
前者涉及到的是关于真理的科学,而后者则是关于世界存在物的知识,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发生学,也就是假定了一个渐进秩序的规则。
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古典时代的认识型,通过分类和描述,世界上的存在物,比如动物、植物在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成为被塑造出来的类别和归属,以及在语言中自己呈现给读者的形式。
古典时代的这个认识型控制着人们对话语、自然存在物的理解以及财富的交换。
在这里,福柯提醒人们注意,在古典时代,或者说在19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化之中,生命并不存在,只有生物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
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对语法的理解,只能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或者说普通语法的研究才能实现,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存在人文科学,更不存在后来人类学中心主义者所说的“人”的存在。
四、现代认识型到了十九世纪,语言发生了新的排列,语言不再像古典时代那样具有表象的功能。
大写的历史出现了,其原因在于“思想只有在它自己的历史的根基处重新认识自身,才能完全确信无疑地为这一事件的独立真理提供基础”(284页)。
这是有关真理和普遍规范的历史,这种大写的历史支配了人类的经验和历史,它是规范和普遍真理,内在于人类的小写的经验性的历史之中。
于是,在这新的时代,语言不再指向对象,而是词与词之间互相交流,通过一些手段将词相互关联地排列在一起。
于是,就出现了观念学和批判哲学的共存。
观念学不关心表象,不关心表象的界限基础和根源,它只是把所有的知识安放在一个空间内,然后阐明之所以能够组织起这个空间的知识是什么。
因而,观念学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而以康德为代表的批判哲学则试图对表象进行询问,询问表象的根源和界限,对观念学的可能性进行批判。
于是,从康德开始,现代的认识型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是纯粹认识论领域的出现,所有的知识都获得了学科的自治,成为一种纯粹的“科学”;另一方面,知识的普遍化又需要被不断的反思,通过批判来寻求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在现代的认识型中,知识的空间其实已经变得摇摆不定了。
这个时代的知识不再是象古典时代那样,是对自然分类的图表的模式,而是一种语言的系列、连贯和生成的模式。
大写的历史是事实上变成了一个因果关系的乌托邦。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古典秩序封闭了,它丧失了自己在知识领域的透明性和基本功能。
它开始了对自我的反省,变成了一个被认识的对象,具有了自己的历史、法则和客观性。
认识语言并不意味着去理解语言背后的认识本身,而仅仅是认识语言而已。
变成对象的语言通过三种方式得到了补偿。
第一,语言成为任何一门科学认识所必须经过的中介,任何科学都无法穿越语言而存在;第二,语言成为一个和传统、思想的沉默习惯和民族精神相关的场所。
于是,阐释和形式化成为现代的分析形式,一切都在语言之内需要被阐释,福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许,上帝与其说是知识的彼岸,还不如说是某个处于我们语句内的东西”(389页)。
第三就是文学的出现。
文学不再和任何观念相关联,它自我封闭,自我指涉,不再承担传播价值、趣味、快乐、自然等等的责任,文学也不再和体裁相关,文学就是对一种语言的单纯表现,文学成为一种不及物的语言。
“话语仍具有说出所是的一切的任务,但除了成为所说的一切,话语不再成为任何东西”(58页),因此,在文学的写作中,“词默默地和小心谨慎地在纸张的空白处排列开来,在这个空白处,词既不能拥有声音,也不能具有对话者,在那里,词所要讲述的只是自身,词所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闪烁”(393页)。
在福柯看来,只有这样的文学才真正恢复了语言的存在。
五、对“人”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康德在寻求建立知识的可能性的时候,将基础建立在人类学之上。
康德说过:“在这种世界公民的意义上,哲学领域提出了下列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能够期待什么?4.人是什么?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伦理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学回答第四个问题。
但是从根本来说,可以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有关系”[①]。
而福柯已经说了,在18世纪末之前,“人”并不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前所述,在古典时代的认识型中,知识只是为了获得表象的秩序,创立明晰的体系和百科全书,虽然它涉及到了人的各个方面,但对“人”的认识却并不存在。
而当康德开始对表象的界限、起源等进行质疑,以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反思的时候,表象变成知识的对象的时候,它既需要认识主体,也需要认识的客体,因此,“人”出现了。
所以,福柯认为,“人”出现在话语的空白之处,因为此时的话语已经失去了古典时代那种组织秩序的作用。
这是一种先验主体思想,一直到现象学都还占据着思想的主流。
它把“人”建构为知识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