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六章道德部分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定义及内涵 社会公德是 指在社会交 往和公共生 活中公民应 该遵守的最 基本的道德 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 明:“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 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 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公德的内涵:
2、交往对象的复 杂性。社会交往对 象扩大,逐渐由昔 日的“熟人交往” 转向“陌生人交 往”。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人们社会活动的内容与 方式更加丰富,进而提 出了完善公共设施及其 管理的要求。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 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 法正常运行。
文明礼貌是敞开心扉的钥匙,是心灵交流的窗口, 是情感沟通的桥梁。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在有人遇到困 难的时候给与帮助和关心。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 助人为乐是基于对他人幸福和个人幸
福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采取的 理性行为,是人道主义和道德高尚的 重要标志。
(三)爱护公物
珍惜爱护公物、物用所值是人对物的态度, 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农业社会:公共生活较大发展。 工业社会:公共生活得到极大的扩 展。
(三)当代社会生活扩展的促进要素
现代交通工具如火车、飞机、轮船、汽车的 发展,拓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了交往 的频率。
(四)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 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 率日益提高,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 ➢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 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五爱”为内容 的公德教育;
60年代掀起学雷锋活动的高潮;
80年代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群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道德调节具有广泛性,不仅深入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 们的精神世界。
(三)法律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特点
强调“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用 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 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 戒人们遵守规范。
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法律直接干涉的只是极 少数人的“自律”失效、越出基本规范的行为。
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 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 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 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 对于私人生活的。
3.1%。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是人的基本道德和法律素质,公共生 活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有规矩、有规范 可循。
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 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 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 纪律和法律。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文明礼貌 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待人处世的基本礼节。
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和蔼谦虚、 彬彬有礼、热情谦让、尊老爱幼的事情人们每天 都会遇到,你怎样去做就会表现出你自己的道德 修养水平,体现你的内涵,天壤之别的公德行为 就会呈现出来。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 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较高的生活质量包括: 社会风气良好、人际关系协
调、居住环境优美、社区秩序 井然……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需要安定而舒 适的生活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 需要对自身权利和自由的保护。
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才 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
公共秩序所涉及的范围:工作秩序、教
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
秩序、网络秩序等。一切公共生活领
域都需要有相应的秩序。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 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 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 要前提和基本特征。
看看我国的环境资源的统计数据表
环境保护部分数据: (13亿多人口) 淡水资源2.83万亿m3,人均淡水资源
2200 m3,世界人均量 1/4。 废气年排放(2000年)年递增5.1%; 废水排放(2000年)373亿吨,86%的城市河
段受到污染; 生物植物物种15~20%处于濒危状态; 自然灾害损失(1949~1995年)年递增
这种公德体现一个人对他人的劳动及其劳 动成果的尊重。
对公共场所的设施、花草绿地、车船亭廊、 路灯护栏等保证正常公共生活的设备予以 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私占是每个公 民的职责。
(四)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生 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 应尽的责任。
看看我国的环境资源的统计数据表
3、大学生是传播公德意识, 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 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要注重公共生活行 为的细微末节,点点滴滴,集腋成裘,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尊敬师长、扶老携幼、乘车让座、 随手关灯等行为都会提高自己社会公 德的境界。
(四)有秩的公共生活是国家 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程度和秩 序意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和 文明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必然要求。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 基本手段;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 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 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举止文明、谦虚 热情、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爱护公物、勤 俭节约、维护公共秩序、遵纪守法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热爱自然、保 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社会公德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 “要勇敢”、“不要懒惰”, “要尊重老人”等道德训条以及阶 级社会中劳动人民的道德意识和行 为,如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他人、信 守诺言,公共场合的礼貌谦让等都 凝聚着人类的道德智慧。
90年代兴起“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 明城市等活动,“希望工程” “志愿 者”、 “手拉手”、“春蕾计划”、 “扶残助残”、“送温暖”、“百城 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 活动。
当代大学生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公 德的主力军,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 年志愿者开展的捐献骨髓 、无偿 献血、三下乡、环境保护等公益活 动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 面广的优势,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 刃剑,它既可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 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网络 生活中为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 要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 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是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低层次, 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公共生 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因此,文明的行为 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公共利益 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 良好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 稳定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杨艳)
本章学习重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 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 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 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 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 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 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 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秩序是一定生活方式和生产 方式的社会固定形式,是 人们的生产关系和交往活 动的必备条件。
社会关系总是表现为各种制 度,如社会制度、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 人们只有遵守这些制度和 规范,才能使社会生活表现 出一定的秩序。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一词具有多种 涵义,有时指一种法律状态,有时则指一 种法律制度.它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 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它由公共 生活规范来维持和保障。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公德现状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甚 至令人忧虑的现象。社会上一些人 缺乏社会公德,以随地吐痰为首的 乱扔垃圾、违犯交规、占道经营、 胡乱涂鸦、践踏公物、污染环境等 陋习随处可见。
交通出行看德行
旅 游 观 光 识 人 品
环 境 卫 生 考 养 成
公共设施知德性
大学校园部分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样 反映出公德失范、素养勘忧的现状。 课桌文化、逃课作弊、不讲卫生、长 明灯长流水、挥霍浪费、剽窃成果、 过度亲恋遭到非议。一些学生我行我 素,桀骜不逊,自视高雅,言行不一, 公德失范,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 的评价,损伤着大学生的群体形象。
涓涓细流,可成大海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一)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 交流工具 。
从1997年到2006年, 不到10年间,我国 网民人数从62万上 升到1.11亿,增加 近180倍。可以说, 互联网已覆盖我们生 活的各个方面。
网络生活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 要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 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 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 性。它包含和承载着个人 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 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 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 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 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更为直接和广泛。
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各行其是、随心所 欲,社会就处于混乱 状态。没有秩序和规 则,社会不可能得到 发展。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 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产秩序、商业 秩序、流通秩序、交通秩序等;
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出现相互交叉,公共 秩序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
二者相辅相成,道德需要法律为支 撑,法律需要道德为补充。
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更清晰地体 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 一。
(二)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
强调人的“自律”。在公共生活中, 道德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引 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 道德意识,产生自律,自觉把行为保 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
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并融会于 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之中,是家庭美 德和职业道德的基础,对家庭美德和 职业道德的建设有着引领作用,好公 民是好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 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奉献、牺牲 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 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
人类公共生活领域广阔,方式复杂 多样,和谐文明健康的公共生活需 要自然有序,有序的公共生活离不 开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公民遵守共同 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 会公德。
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参加志愿 者服务等公益事业,都是大学生了 解社会,回报社会,拓展能力,实 践锻炼的渠道和方式,必将提升自 身、带动他人、影响社会、加快成 长。
1、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 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 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