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论语导读》第三课

合集下载

《论语》读本--《学而篇》(1--8课)

《论语》读本--《学而篇》(1--8课)

《论语》读本--《学⽽篇》(1--8课)第⼀篇《学⽽篇》第 1 课:《学⽽篇》的第⼀章⼀、原⽂:⼦⽈:“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兴的事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样的⼈,不也是⼀个有品德的君⼦吗?”三、注释:⼦:名词,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动词,⽂⾔⽂中的“⽈”字等于现在的“说”字学:动词⽤作名词,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连词,然后。

时: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习:动词,指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之:代词,指代学习的内容。

《论语》读本- 2 -不:疑问副词,表反问。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字,副词,表承接。

说:同假字,同悦。

愉快、⾼兴的意思。

乎: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字,加强语⽓。

有:同假字,通“友”字。

朋: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相互之间叫朋,这⼉指志同道合的⼈。

⾃:介词。

“从”的意思。

乐:与“说”有点区别。

内⼼喜为“悦”,喜形于外为“乐”。

知:了解、理解的意思。

“知”后⾯省略宾语“⾃⼰”。

愠:⾳yùn,恼怒,怨恨。

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四、体会:本章有三层意思:1、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要“学”与“习”并重。

2、⼀个⼈在社会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有乐趣。

3、不要强调别⼈不理解、不了解⾃⼰。

不去抱怨别⼈。

第 2 课:《学⽽篇》的第⼆章《论语》读本- 3 -⼀、原⽂: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译⽂:有⼦说:“⼀个⼈要是能孝顺⽗母,敬重兄长,但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是从来也没有的。

3《论语 八佾篇第三》-【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3《论语 八佾篇第三》-【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监:“鉴”,借鉴
郁郁乎:文采盛貌


国 风
二代:夏商
文:礼乐制度
国 风
PS:“吾从周”——继承周礼 周朝礼乐制度的坚定捍卫者、鼓吹者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 者,虽百世,可知也。”

PS:历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解读:违背/僭越周礼!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仲孙、叔孙、季孙
中 国 风
《雍》:《诗经·周颂》的一篇
中 国 风
相:助祭者
PS:不合适就不和谐,不和谐又一本正经,滑稽又可笑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中 国
语:告诉
中 国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 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 sàng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 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 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君子:有道德学问的人 从者:随从之人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患:忧愁担心
丧:失掉官位

告朔:每逢初一,杀一只


活羊祭于庙,之后回朝堂
政。这祭庙叫“告朔”。
爱:可惜,吝惜 中 国 风
PS:仪式感、象征意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尽礼:谦恭、尊人、谦卑
中 国
PS:《礼记》礼的本质:“尊人而自卑也。”
中 国

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3.刚、毅、木、讷近仁。
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听其言而观其行。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一、字音识记 1.诲女(huì rǔ) 3. (ní ) 2.莒父(Jǔ fǔ) 4. (yuè ) 6.彫(diāo)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孔子名言集锦 做人处事篇(二) 1.巧言乱德。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莒父宰 子夏为 . C. 小相焉 愿为 . 文 小人之过也必 . D. 不得已而去 必 .
)
解析: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项, 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C项,均为动词,担任;D项, 一定;假使。 答案:C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

第三课 论语

第三课 论语

孔子《论语》(节选)Analects of Confucius(excerpted)繁体字诵读[1:1]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汉英双语诵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onfucius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繁体字诵读[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踰矩。

”汉英双语诵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onfucius said: "At fifteen my heart was set on learning;三十而立,at thirty I stood firm;四十而不惑,at forty I had no more doubts;五十而知天命,at fifty I knew the mandate of heaven;六十而耳顺,at sixty my ear was obedient;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my heart's desire without transgressing the norm."繁体字诵读[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03《论语导读》第三课

03《论语导读》第三课

論語 導讀
子路之死
背景:卫出公辄是卫庄公蒯聩的儿子。卫庄公蒯聩, 卫灵公的儿子,因为刺杀卫灵公的老婆南子未遂, 被逐,外逃的蒯聩通过这次政变夺回王位。《左 传·哀公十五年》
卫孔圉(孔文子)取大子蒯聩之姊(孔伯 姬),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孔 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 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 三死无与。”与之盟。为请于伯姬。
論語 導讀
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 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 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 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 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
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子路 為孔氏邑宰 )。召获驾乘车,奉卫侯辄来奔。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 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 不践其难。”
論語 導讀
論語 導讀
論語 導讀
《论语导读》第三讲
三、 子 路 与 颜 回
論語 導讀
子路、颜回其人其事
1、颜渊、子路共坐于门,有鬼魅求见孔子,其目 若日,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噤;颜渊乃纳履拔剑 而前,卷握其腰,于是化为蛇,遂斩之。孔子出观, 叹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必有勇,勇者 不必有仁。”
論語 導讀
2、孔子尝使子贡出,久而不返,占得鼎卦无足, 弟子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 笑,是谓赐必来也。”因问回:“何以知赐来?” 对曰:“无足者,盖乘舟而来,赐且至矣。”明旦, 子贡乘潮至。
正卯)
பைடு நூலகம்
論語 導讀
《论语导读》第三讲
二、 子 路 其 人
論語 導讀
《孔子家语·弟子解》:“仲由,弁人,字子路, 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 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合作探究】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 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 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2)是知也 (3)其恕乎 2.翻译这两则《论语》。
2. 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
【合作探究】“单”变“双”。如: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3.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
(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
(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合作探究】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 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 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 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 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 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 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赏析语言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合作探究】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论语》第三课

《论语》第三课

《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
(六)忠君爱国,义重如山
臣事君以忠,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何其废之。-子路 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荀子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 天地定位,君臣之义以彰。君虽不君,臣不可以 不臣。--李世民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愚忠的社会心态
学习本章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民性格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果,是政 治,经济,文化乃至历史地理环境诸多复杂因素相互 作用而影响的结果,不能单单归于元典著作的奠基与 支配,不能过分夸大了国民性格塑造中的文化因素。 (二)《论语》对中国国民性格的影响,主要是在汉 代儒家定为一尊之后才开始发挥作用的;而后代儒家 对《论语》的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悖于《论语》 的本意,《论语》是作为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历史文化 去发挥影响作用的。所以,它的不少负面影响,应该 有分析的对待,不能全都算到孔子的头上。
坚韧不拔,愈挫愈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
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 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 富贵不移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
《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 大雅· 民劳》中 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至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 礼运》一书,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 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在这 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 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 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 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孔子如此对待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更 深刻的原因吗?编者把这段选出来,并放在“发愤进取”的标题 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从这段记
录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如此贬斥他原因就是宰予不勤奋,而 且言而无信;而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宰予不屑孔子所讲的“道”; 编者把这段文字选入于此,就是从反面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 懒惰学生的强烈不满。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 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
又为什么大加赞赏? 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 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 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 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讨论探究
▲探究三 说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我 们的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有什么意义? 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于我们学习生 活和立身处世确实有利于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 大做强自己。不过,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和“内 省”,也就是要对照自己认真思考,何为“长”何为 “短”,所谓的“贤”与“不贤”是一个价值判断, 这本身需要文化思想做前提的。我认为,“贤”应该 是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满足自己的才能品德。因此,也 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考量,从自我出发,否则,我们 就可能在“齐” 的时候,迷失了自我。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 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 以获得真理。

5册3课克己复礼

5册3课克己复礼

第五册《论语》第3课《克己复礼》一、教学内容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并参照译文理解各自的意思。

3、知道巧言令色克己复礼,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好!前两节课,我们学完了第一单元,孝敬.那这两课,都是什么啊?生:孝为根本,无违为孝。

师:大家都说对了,那在第一课《孝为根本》中我们一共学了几则?生:3则师:把那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父母的年龄我们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父母的高寿而感到欣喜,一方面因为父母的年迈而感到担忧.”是原文中的那一则?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要说全,这句话是谁说的?)师:如果父母犯错,我们该怎样做呢?生: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师:你们太厉害了,全都记住了.我要提高难度,换一种考法。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是什么意思啊,谁来回答?生:孝悌大概就是人的根本吧!(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备用:(复习: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师:看来同学们下课都有好好复习啊。

做的真棒!谁还记得第一课给大家讲了几个故事啊?生:(可能说的不全,因为毕竟不能复习故事)《百里负米》,《单衣顺母》(要注意引导孩子说出故事的名字)师:子路百里之外去买米,闵子骞单衣顺母。

师:同学们把第一课记得这么好,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第二课记得怎么样!第二课有哪几个人向孔子问孝啊!抢答!生:四个,分别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

《论语》导读[优秀范文5篇]

《论语》导读[优秀范文5篇]

《论语》导读[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论语》导读《论语》导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及其生活的时代特征,感受孔子对后世的影响;2、解读《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及其影响;3、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1、学生通读《论语》寻找并勾画《论语》中论述“孝”的句子和篇章,查阅字典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读懂字面意思;2、学生边读边做边做旁批,读完后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帮学生培养感恩意识,最终将其付诸于行动;2、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中“孝”的内涵并体会其现实意义;2、通读《论语》了解其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88年7月1日,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个不平凡的宣言,点燃了整个世界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火。

西方学者尚且如此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二、走近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并赢得很多世界名人的盛赞: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小结: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伟大的,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乃至外国知识分子,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论语全文及释义》课件

《论语全文及释义》课件
总结词
阐述做人的基本原则
详细描述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主要讲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君主等。
为政篇
总结词
讲述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
详细描述
为政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规范,强调了君子的品 德和行为,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理想社会。
八佾篇
详细描述
公冶长篇主要讲述了人才评价和治世 之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强调 了人才的重要性和治世的智慧。
03 《论语》全文释义
CHAPTER
学而篇释义
总结词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详细描述
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智慧的必经之路。同时,该篇 还提出了做人应具备的品德,如孝顺、诚实、友善等,认为这些都是成为优秀人才必备
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类文明的瑰宝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 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对世界文化 产生了广泛影响。
智慧的结晶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智慧 结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 之道。
05 《论语》的现代应用
感和忠诚度。
团队协作
孔子提倡的“和为贵”思想有助 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战略决策
孔子的智慧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在面 临重大抉择时,企业可以借鉴“ 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审慎思考
,避免盲目决策。
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论语》,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 境界,培养谦逊、宽容、自律等品质,更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难。

第1单元《论语》选读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1单元《论语》选读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更 也,人皆仰之 . B.小人之过也必文 . C.人能弘 道 . D.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
【解析】 文:掩饰
)
更:改正 文:通“纹” 弘:扩大 信:信用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 46924032 ( C )
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诚信问题? 文章一开始就对诚信问题展开了论述,以“知”与“不知”表达了自己的
观点,即只有明白“知”与“不知”的区别才算真正的智慧,紧接着就如何对
待过错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说明了君子之过与小人之过的区别,这 些都是诚信的重要内容。这几部分的阐述,表明了孔子对诚信的基本观点。
何以行之哉 其 . A. 何伤于日月乎 其 . 莒父宰 子夏为 . C. 小相焉 愿为 . 哉 其何以行之 . B. 是故哂之 . 文 小人之过也必 . D. 不得已而去 必 .
【解析】
A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B音节助词,凑足音节/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选文第 5
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 前507—? ),字子夏,是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 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 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代词,代子路;C均为动词,担任;D一定/假使,如果。
3 . 下 列 各 组 句 中 加 点 的 词 的 意 义 完 全 相 同 的 一 组 是 导学号 46924033 ( D )
人而无信 . A. 之矣 民信 . 焉 如日月之食 . C. ,足兵 足食 . 也必文 小人之过 . B. 矣 过而不改,是谓过 . 之 人皆见 . D. 小利 无见 .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篇:八佾篇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论语第3课时

论语第3课时
第三章Fra bibliotek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 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 会超出规矩。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
时间进行巩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的事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 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 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 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矢志不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无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03《论语》第三篇八佾

03《论语》第三篇八佾

《论语》八佾(yì)篇第三共二十六章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做出来呢?”【注释】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佾,行列的意思。

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说: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从。

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

子曰:“‘相(xiàng)维辟(bì)公③,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庙堂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②以雍彻:雍,周颂篇名。

彻同撤。

古礼祭已毕,撤祭馔,乐人歌诗娱神。

《雍》为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之诗,三家亦唱雍诗撤祭馔。

③相,傧相,助祭者。

辟,训君。

指诸侯。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3.4 林放①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②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质。

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仪文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意思,如《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呢。

【共读】《论语》子路篇第三

【共读】《论语》子路篇第三

【共读】《论语》子路篇第三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道:“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孔子道:“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

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

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钱穆说卫君:出公辄,父蒯瞆亡在外,卫人立辄而拒之。

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先正其名。

子之迂也:迂,谓迁远不切事情。

子路就当时情实,殆谓孔子以鲁人出亡在卫,无可为卫之君臣父子间正此名。

时人必有以孔子为迂者,子路初不信,今闻孔子言,乃谓诚有如时人之所讥。

野哉由也:野谓粗鄙,责其于所不知不能阙疑而率尔妄申己见。

盲不顺:以子拒父,其言不顺。

言之尚不顺,行之何能成事?事无可成,则礼乐不能兴。

无礼乐而妄施刑罚,刑罚亦必不能中理而合道。

斯民众将无所措其手足,言不知其举动之何所适宜。

名之必可言:所名必可得而言。

既有父子之名,则不可言以子拒父。

蒯瞆父而名以仇,名不正则不可言。

言之必可行:所言必可得以行。

若言拒父,何以号令于国人。

于其言无所苟:一名一言,皆不可苟,否则牵连一切皆苟,岂有苟道而可以治国者。

本章当与夫子为卫君一章合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 語
導 讀
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 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 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 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 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 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 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 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 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 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 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子路, 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子路, )。召获驾乘车 奉卫侯辄来奔。 召获驾乘车, 為孔氏邑宰 )。召获驾乘车,奉卫侯辄来奔。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 门已闭矣。 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 季子曰: 吾姑至焉。 子羔曰: 弗及, 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 不践其难。 不践其难。”
論 語
導 讀
《论语导读》第三讲
三、 子
路 与


論 語
導 讀
子路、颜回其人其事
1、颜渊、子路共坐于门,有鬼魅求见孔子,其目 颜渊、子路共坐于门,有鬼魅求见孔子, 若日,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噤; 若日,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噤;颜渊乃纳履拔剑 而前,卷握其腰,于是化为蛇,遂斩之。孔子出观, 而前,卷握其腰,于是化为蛇,遂斩之。孔子出观, 叹曰: 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必有勇, 叹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必有勇,勇者 不必有仁。 不必有仁。”
論 語
導 讀
《孔子家语》启发式教育 孔子家语》
4、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 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 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 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 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 搴(qiān)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 战于漭瀁之野,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 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 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 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 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 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論 語
導 讀
2、孔子尝使子贡出,久而不返,占得鼎卦无足, 孔子尝使子贡出,久而不返,占得鼎卦无足, 弟子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 弟子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 是谓赐必来也。 因问回: 何以知赐来? 笑,是谓赐必来也。”因问回:“何以知赐来?” 对曰: 无足者,盖乘舟而来,赐且至矣。 明旦, 对曰:“无足者,盖乘舟而来,赐且至矣。”明旦, 子贡乘潮至。 子贡乘潮至。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 3、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 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 “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 何也?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 人乎? 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 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 之于两观之下(两观阙名)尸于朝. 之于两观之下(两观阙名)尸于朝.三 。。。。。。(《孔子家语》 日。。。。。。(《孔子家语》)
論 語
導 讀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卫有蒯聩之难.孔子在鲁,闻 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既而卫使至,曰: “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 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 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大仁也罢,小仁也罢,子路终舍生取义。思及“冠 雄鸡,佩豭豚”,“好勇力,志伉直”,俨然一率 性之侠者。临死竟从容结缨,现儿女之态,孔子教 化之功可见一斑!
論 語
導 讀
汉 语 言 专 科
精品课程
选 修
《论语》 导 读
(第三讲 孔子系年(二)
主讲人:周 文
《论语导读》第三讲
一、 上次课程内容回顾

論 語
導 讀
一、孔子出生之谜 圣人无父而生——————社会学溯源 圣人无父而生 社会学溯源 孔子生平系年( - ); 二、 孔子生平系年(1-10); 贫且贱;文武双全;两次杀人(夹谷之会、 贫且贱;文武双全;两次杀人(夹谷之会、少 正卯) 正卯)
論 語
導 讀
对曰: 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熏香莸臭) 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熏香莸臭)尧桀 ,(熏香莸臭 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 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 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 敷(布)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 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 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 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 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 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 美哉!德也. 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 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 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論 語
導 讀
《论语导读》第三讲
二、 子
路 其

論 語
導 讀
弟子解》 仲由,弁人,字子路, 《孔子家语弟子解》:“仲由,弁人,字子路, 孔子家语 弟子解 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 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 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 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 子路守孝道 子路见于孔子曰: 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 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 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 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 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 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 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 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 孔子曰: 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 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李逵 孔子家语》 李逵
論 語
導 讀
子路之死
背景:卫出公辄是卫庄公蒯聩的儿子。卫庄公蒯聩, 卫灵公的儿子,因为刺杀卫灵公的老婆南子未遂, 被逐,外逃的蒯聩通过这次政变夺回王位。《左 传哀公十五年》
卫孔圉(孔文子)取大子蒯聩之姊( 卫孔圉(孔文子)取大子蒯聩之姊(孔伯 ),生悝 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 生悝。 姬),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孔 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 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 大子与之言曰: 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 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 三死无与。 与之盟。为请于伯姬。 三死无与。”与之盟。为请于伯姬。
論 語
導 讀
《孔子家语》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 孔子家语》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 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 “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 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 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 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 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温 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 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 .。。。。由今也匹 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由今也匹 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 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 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 冉有以告子路, 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 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 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 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論 語
導 讀
古时男子,士者戴冠,冠是一个男子身份的象征, 古时男子,士者戴冠,冠是一个男子身份的象征, 摘冠跟掉脑袋一样,士可死却不能摘冠的。 摘冠跟掉脑袋一样,士可死却不能摘冠的。子路曾 作过鲁国季氏宰, 作过鲁国季氏宰,后来又到卫国作了卫大夫孔悝的 邑宰,并于公元前480 480年 鲁哀公十五年〕 邑宰,并于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为孔悝 kuī)之难“结缨而死。 (kuī)之难“结缨而死。” 《孔子家语》颜回问子路曰:“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 孔子家语》颜回问子路曰: 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 鲜矣,盍慎诸焉. 孔子谓颜回曰: 鲜矣,盍慎诸焉.”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 道之美,而莫之御也。 道之美,而莫之御也。”
論 語
導 讀
子路好勇 孔子家语》子路盛服见于孔子.子曰: 由是倨倨者何也? 《孔子家语》子路盛服见于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 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 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津, 不避风则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今尔衣服既盛, 不避风则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今尔衣服既盛,颜 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子路趋而出, 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子路趋而出,改服而 盖自若也。子曰: 由志之,吾告汝,奋于言者华, 入,盖自若也。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奋于言者华, 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 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智,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 至也。言要则智,行至则仁,既仁且智,恶不足哉!” 至也。言要则智,行至则仁,既仁且智,恶不足哉! 孔子家语》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 《孔子家语》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 君子,以剑自卫乎? 孔子曰: 古之君子忠以为质, 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 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 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子路曰: 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 此言,请摄齐( zhāi)以受教。 此言,请摄齐(齋zhāi)以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