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漫谈 第二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山海经》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
一、教学目标
【课程要求】
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思维,理解其体现的中国神话主题精神。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熟记《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的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国神话与西方希腊神话、印度神话和埃及神话等的异同;
3、能用举例的方法阐释《山海经》神话中所体现的神话思维和主题精神。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1、理解对《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的分析过程;
2、学会把《山海经》神话作为史料分析其时代的历史真相;
3、能够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追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提高对中国神话的兴趣;
2、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配套PPT等材料;
2、课前查询有关《山海经》神话的纪录片,课上向学生推荐;
3、课前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神话的了解程度,做好课堂内容的调整。
【学生准备】
1、自主查找《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山海经》中有哪些神话故事;
2、课前阅读袁珂《中国神话史》一书第二章内容和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一文,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并准备好自己的疑点和问题。
三、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
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2、《山海经》与希腊、印度河埃及神话的区别;
3、《山海经》神话所体现的主题精神
难点:
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的历史内涵;
2、《山海经》神话的主题精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
【知识结构】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第二课《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及其主题精神(提前在黑板上板书本课标题)PPT上展示《山海经》神话的图片(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
问题导入:
老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屏幕上的神话故事呢?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若没有学生主动回答则随机抽取)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回忆了一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大家能说说这些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点吗?(听取学生的想法,并进行适当引导)
【过程设计】
课件展示:一、《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
老师讲解:
《山海经》中神话的分布虽然比较散乱,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的时候不难看出其中的规律及其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今天我们就来探探秘,寻找瑰丽神话背后的理性因素。
课件展示:1、中国神话的大地情结
(1)大地情结的体现
①以山海为经,神话人物分散在山海之间
②神话人物的壮举体现征服大地的愿望
教师讲解: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版图辽阔,周边地理环境内陆外海,山川广布。故而“大地”在中国原始先民的思维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山海经》本来就是一部介绍山川分布和大地走向的古籍。故而,依附于《山海经》的神话也不免带上了浓厚的“大地情结”。主要体现在:
首先,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多是山河湖海的守护精灵或是分散在山川之间。另外,《山
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多是为治水、开山等征服大地自然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都是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下面,我们就一个具体文本类似分析这种“大地情节”背后所蕴含的先民智慧。
课件展示:(2)大地情结体现的远古历史环境
“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鲸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翁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刘秀《上山海经表》)教师讲解:
“洪水洋溢”、“崎岖丘陵”,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远古先民为生存所面临的艰险。
另一方面,当我们仔细研究其中内容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段话中体现了原始先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那种对山川的畏惧和对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渴望。虽然这段话将开山治水的功劳归于大禹一人,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场景不难知道,靠大禹一人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必定是远古先民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
课件展示:2、原始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
(1)原始性(PPT上出现同一神灵在不同篇章中的形象)
教师讲解: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带有很多的原始性的特征。《山海经》是以地域来维系灵怪异物的,每个方域都大体具备禽兽、物产、灵怪的众多种类,而方域与方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类一些差异。于是各个地域和神灵之间缺乏足够的结构性整理和统筹,给人自然长成的芜杂感。这也就是《山海经》神话原始性的体现。
比如《南山经》的青丘之山有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到了《海外东经》变成了“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这个青丘国到《大荒东经》中再度出现:“有青丘国有狐,九尾。”九尾狐的居处忽东忽南,忽山忽海,闪烁不定,这就是《山海经》中神话杂芜原始的体现。
课件展示:2、原始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
(2)非情节性和多义性
教师讲解:
与希腊神话的情节性不同,《山海经》神话往往不具有希腊诸神间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不仅如此,《山海经》中没有如其他民族神话中的那种各司其职的神话谱系,并且诸神分散各地,缺乏统一的道德制约。以希腊神话为例,希腊神话中多是情节性的故事,通过故事的串联来展现上天的世界。而《山海经》中多是停留在介绍神灵异物的存在。
课件展示:3、化生创世和异体合构的野性思维
教师讲解:
《山海经》神话中神灵的来源多属“生”和“化”两种方式。“生”指的是“生育”,如“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扎牡,是为犬戎。”这就是“生”;“化”是指“变化”,不是“生”那种肉体的传代而是精神的传递。“生”的概念颇类似希腊神话中宙斯生数子,而与宗教中的创世主有所不同,《山海经》神话中没有能力巨大可以支配世界的天界主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