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漫谈 第二课教案
第六单元山海经两篇教案2北师大版
《山海经》两篇
课型
讲读课
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诵读课文,能正确断句。
熟练翻译,积存文言词汇和句式。
对比阅读,明白得神话表达的人类精神
过
程
方
法
对比注解自己翻译明白得文意。
积存文言词汇
品味使用杰出的词汇,学习其形象性。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学习古代神话中人类战胜自然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业
课后习题2.3.
对比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故事与中国神话故事的区别在那儿,举例。
板书设计
文首白喙赤足全然一个光鲜亮丽精妙多姿的女孩的化身。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巨人形象
化为邓林有些抒情浪漫的情调
词使用的形象性
课后反思
化为邓林有些抒情浪漫的情调。
与〈〈古希腊飞人〉〉对比阅读。
希腊神话揭示的是感情与理性的矛盾,人与太阳有靠近感。
而夸父只把太阳当作追赶对象,结尾浪漫。
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故事与中国神话故事的区别在那儿,举例说说。
补充注解
朗读课文
小组活动
概括
课堂小结
古代神话表达了人类以微小的人力战胜强大自然力时的那种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对古代地理、历史、医学、物产方面有科学价值。
检查预习情形
一同学朗读,大伙儿订正读错的字
柘木白喙詨堙
再读订正
齐读课文
个别读注意断句和语气,叫同学示范读。
四人小组,翻译课文,互相订正
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不能解决的全班解决。
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商水县实验中学“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考点、两类结构”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课型:新课原备课人:舒庄一中重备课人:范永杰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3、中招考点分析写作手法为高频考点,分值为4分;赏析词句也是高频考点,分值为4 分。
4、学情分析1、鲁迅的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本文主要是回忆长妈妈其人其事,可不必与鲁迅的时代和思想联系起来。
以免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
2、对于叙事散文,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写人记事的手法和结构,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的内容和结构,都不成问题。
3、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在体会作者儿时和写作时的不同眼光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应重点引导,同时学生在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时,可能会受到个别字句的影响,也应重点分析。
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事件的详略,能说出详略得当的作用。
2、通过从文中找关键词句,能说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变化,知道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这一写法。
3、通过分析“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一事件,能体会出阿长对作者的真情。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分析事件的详略,能说出详略得当的作用。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从文中找关键词句,能说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变化,并得出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这一写法。
2、针对目标2,通过分析“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一事件,能体会出阿长对作者的真情。
《山海经》交流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山海经》交流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及《山海经》相关知识。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顽强奋斗的品质。
学习重点:了解神话及《山海经》相关知识。
学习难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意志,培养学生勇于探索、顽强奋斗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大家最近都在读《山海经》这本书。
很多同学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了小小的研究,研究了书中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打开这本书,就等于打开了一个古老的、未知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大门。
今天,我们继续走入这本神奇的书。
二、创设情境,分类介绍1.在一次次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山海经》这本书越来越熟悉了。
如果有人请你介绍《山海经》这本书,你打算介绍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
预设∶介绍灵异禽兽,让人们知道这些神兽的长相、叫声,名字的由来,对人类的价值,从而让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介绍整个山海的地理,让他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地貌情况和物产。
讲讲《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让他们了解这些英雄人物。
介绍奇花异草的样子、它的作用等神奇之处。
介绍神奇怪异的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奇风异俗,开阔眼界。
……3.前期同学们重点围绕《山海经》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认真研究。
现在,我们根据所研究的内容进行自由分组,在小组内交流研究所得。
4.学生根据《山海经》研究资料卡片,分小组交流讨论。
三、小组汇报,讨论交流1.《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甚至还有一些巫术、医药、民俗……可谓是包罗万象,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所以,袁珂说∶《山海经》的这个"经"字,不是"经典"的意思,而是"经历"。
就是指行走于山川河海之间,放眼天下,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
现在我们分小组来交流大家阅读所得。
第0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第0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1、第0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整理的第0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的感情;过程与方法: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6、感悟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复述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一、思考回答:1、文章题目能不能换成《阿长的.故事》或《记我的保姆阿长》?2、那么,《山海经》是本什么样的书,令少年鲁迅那么向往呢?学科网]3、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
二、品析下面句子:要求要学会抓关键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表现人物形象贫者的句子。
我们要细加咀嚼,写出批注。
小知识:什么是关键句?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的情谊,这样的语句成为关键性语句。
1、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2、“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请同学们想象她买书的经过)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山海经神话故事讲解教案
山海经神话故事讲解教案一、教案简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神话文化,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案采用讲解、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和作用;2. 掌握《山海经》中的一些经典神话故事;3. 能够分析和解读神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训和文化意义;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1. 《山海经》的背景和作用;2. 神话故事的分析与解读;3. 文化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山海经》概述及神话故事选讲1. 介绍《山海经》的概念、成书背景和作用;2. 讲解《山海经》中的几个重要神话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3. 分析每个故事的情节、主要人物和意义。
第二节:神话故事的道德教训和文化意义1.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神话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训;2. 对比神话故事中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思考神话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3. 探讨神话故事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如《女娲补天》中的关于人类创造的神话观念。
第三节:学生创作与表达1. 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并进行深入研究;2. 引导学生将所选神话故事改编成小故事、漫画、音频等形式;3. 学生互相分享和展示创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山海经》概述及神话故事选讲的内容;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神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训和文化意义;3. 创作法: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和表达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反馈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2. 考察学生对神话故事和文化意义的理解;3. 评估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山海经》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 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3. 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区域。
八、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山海经》中的其他神话故事,并进行深入讨论;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神话的信息;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神话故事,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山海经》教案
《精卫填海》一、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师: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
生2:我认识了这一课的生字。
生3:我知道了精卫是炎帝女儿变成的一只美丽的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
师:同学上节课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学这篇课文,说不定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二)品味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在上节已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生自由读,有的读一遍,有的读两遍……)生1: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写了精卫和大海的对话。
生2: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因为从这段看出了精卫非常勇敢。
生3: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告诉了我精卫是怎样来的。
生4:我最喜欢第5自然段。
因为这一段告诉了精卫的子子孙孙的仍然在填海。
(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喜好,大部分喜欢4自然段)2、师:很多同学都喜欢第4自然段,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愿意读一读吗?(大部分生起立朗读)3、师:喜欢其他自然段的同学,把你们认为精彩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名同学读第2自然段,几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
)4、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认为第4自然段的对话非常精彩,很喜欢读。
我们再读一遍,怎样?(师读旁白,男生读大海,女生读精卫。
)师:你们来当当评委,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男生1:我认为我们读得很好,声音响亮,读出了大海的气势。
男生2:课文中大海是“愤怒地问”,愤怒的感觉我们没有表现出来。
师:你怎样理解“愤怒”呢?男生2:就是很生气的样子。
女生1:我们的声音太轻了,没有读出精卫的坚定。
山海经两篇教案北师大版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山海经两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山海经两篇》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山海经两篇》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山海经两篇》的学习状态。
山海经两篇教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典诗词与文言文》中的《山海经两篇》。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动植物等,而《海经》则介绍了海洋中的各种神奇生物和传说。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山海经两篇》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山海经两篇》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山海经两篇》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1)文本内容理解:《山海经两篇》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因此,理解文本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讲解等方式,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大意。
(2)文言文阅读:《山海经两篇》是文言文文本,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句式结构等,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及基本内容。
(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色知识点。
(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探究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山海经》在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所蕴含的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
(2)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
(2)概述《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其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神话传说(1)学习《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2)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道德观念。
3. 第三课时:探究异兽奇人(1)介绍《山海经》中的各种异兽奇人,如大熊猫、九尾狐等。
(2)分析异兽奇人的形象特点和寓意。
4. 第四课时:研究地理风俗(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如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
(2)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5.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山海经》的心得体会。
(2)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书籍等,搜集与《山海经》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作业完成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成果展示。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2.抽学生回答。
3.师: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但是,她仅仅是这样一个人吗?她还具有哪些性
格特征呢?
1.回忆上节课内容。
2.回答问题。
3.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6~17段。
2.提问: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3.抽学生回答。
4.提问:从这些规矩可以看出长妈妈的什么性格? 5.抽学生回答,师小结 1.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进行归纳。
3.学生思考回答。
(1)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2)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
(3)饭粒落在地上,一定要拣起来,最好吃下去。
(4)千万不能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
4.思考。
5.回答。
三、研读第18~28自然段(约________分钟)。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明确:1、、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
A、喜欢切切察察;B、不许我走动;C、睡觉摆大字;
D、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E、讲“长毛”的故事
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买《山海经》。先抑后扬。
2、这些事件可以划分成两部分:抑一部分;扬一部分。根据这些事件的划分,又可以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开头部分,介绍阿长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扬”的部分。最后是结尾部分补叙她的身世,并抒发怀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划分成三个小层。让学生自己归纳段意及层意。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叙述了阿长的哪几件事情?
明确:1、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2、A、喜欢切切察察;B、不许我走动;C、睡觉摆大字;
D、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E、讲“长毛”的故事
E、买《山海经》。
二、出示目标:
1、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3、品读课文第三部分
三、自学自测
1、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这是什么写法?
五、课堂小结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动物、植物等知识点;(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对《山海经》中的内容进行验证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走进《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了解《山海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培养阅读热情。
2. 第二课时:神话传说中的世界(1)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等;(2)分析神话传说中所体现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象;(3)探讨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奇特的地理景观(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如山脉、河流、湖泊等;(2)了解古代地理观念,分析地理知识在《山海经》中的表现;(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4. 第四课时:神奇的动植物(1)学习《山海经》中的动物、植物知识,如凤凰、麒麟、大熊猫等;(2)了解古代动植物观念,分析动植物在《山海经》中的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第五课时:文化传承与价值观(1)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化内涵,如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等;(2)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如成语、传说等;(3)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山海经》原著及注释版;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山海经》知识点的掌握程度;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创新能力。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能够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生物、民俗等元素;(3)能够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概述: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作者、版本等方面知识。
2. 《山海经》的基本结构:讲解《山海经》的卷次、篇章、内容构成等。
3.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分析《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等。
4.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地理特点、地理位置等。
5. 《山海经》的生物描绘:探讨《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物、生物特性、生物演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生物等元素;(3)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及其文化内涵;(2)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生物等专业知识;(3)将《山海经》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了解基本内容,提出问题;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地理、生物等元素;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进行解读;4. 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山海经》神话漫谈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山海经》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一、教学目标【课程要求】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思维,理解其体现的中国神话主题精神。
【知识和技能目标】1、熟记《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的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国神话与西方希腊神话、印度神话和埃及神话等的异同;3、能用举例的方法阐释《山海经》神话中所体现的神话思维和主题精神。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1、理解对《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的分析过程;2、学会把《山海经》神话作为史料分析其时代的历史真相;3、能够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追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对中国神话的兴趣;2、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配套PPT等材料;2、课前查询有关《山海经》神话的纪录片,课上向学生推荐;3、课前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神话的了解程度,做好课堂内容的调整。
【学生准备】1、自主查找《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山海经》中有哪些神话故事;2、课前阅读袁珂《中国神话史》一书第二章内容和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一文,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并准备好自己的疑点和问题。
三、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2、《山海经》与希腊、印度河埃及神话的区别;3、《山海经》神话所体现的主题精神难点: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的历史内涵;2、《山海经》神话的主题精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
【知识结构】四、教学设计【新课导入】课件展示:第二课《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及其主题精神(提前在黑板上板书本课标题)PPT上展示《山海经》神话的图片(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问题导入:老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屏幕上的神话故事呢?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若没有学生主动回答则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回忆了一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大家能说说这些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点吗?(听取学生的想法,并进行适当引导)【过程设计】课件展示:一、《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老师讲解:《山海经》中神话的分布虽然比较散乱,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的时候不难看出其中的规律及其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山海经》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一、教学目标【课程要求】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思维,理解其体现的中国神话主题精神。
【知识和技能目标】1、熟记《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及其主题精神的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国神话与西方希腊神话、印度神话和埃及神话等的异同;3、能用举例的方法阐释《山海经》神话中所体现的神话思维和主题精神。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1、理解对《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的分析过程;2、学会把《山海经》神话作为史料分析其时代的历史真相;3、能够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源流和发展进行追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对中国神话的兴趣;2、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配套PPT等材料;2、课前查询有关《山海经》神话的纪录片,课上向学生推荐;3、课前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神话的了解程度,做好课堂内容的调整。
【学生准备】1、自主查找《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山海经》中有哪些神话故事;2、课前阅读袁珂《中国神话史》一书第二章内容和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一文,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并准备好自己的疑点和问题。
三、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2、《山海经》与希腊、印度河埃及神话的区别;3、《山海经》神话所体现的主题精神难点:1、《山海经》的神话思维的历史内涵;2、《山海经》神话的主题精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民族精神。
【知识结构】四、教学设计【新课导入】课件展示:第二课《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及其主题精神(提前在黑板上板书本课标题)PPT上展示《山海经》神话的图片(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问题导入:老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屏幕上的神话故事呢?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若没有学生主动回答则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回忆了一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大家能说说这些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点吗?(听取学生的想法,并进行适当引导)【过程设计】课件展示:一、《山海经》神话的思维模式老师讲解:《山海经》中神话的分布虽然比较散乱,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的时候不难看出其中的规律及其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探探秘,寻找瑰丽神话背后的理性因素。
课件展示:1、中国神话的大地情结(1)大地情结的体现①以山海为经,神话人物分散在山海之间②神话人物的壮举体现征服大地的愿望教师讲解: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版图辽阔,周边地理环境内陆外海,山川广布。
故而“大地”在中国原始先民的思维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山海经》本来就是一部介绍山川分布和大地走向的古籍。
故而,依附于《山海经》的神话也不免带上了浓厚的“大地情结”。
主要体现在:首先,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多是山河湖海的守护精灵或是分散在山川之间。
另外,《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多是为治水、开山等征服大地自然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都是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
下面,我们就一个具体文本类似分析这种“大地情节”背后所蕴含的先民智慧。
课件展示:(2)大地情结体现的远古历史环境“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
鲸既无功。
而帝尧使禹继之。
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
益与伯翁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
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刘秀《上山海经表》)教师讲解:“洪水洋溢”、“崎岖丘陵”,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远古先民为生存所面临的艰险。
另一方面,当我们仔细研究其中内容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段话中体现了原始先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那种对山川的畏惧和对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渴望。
虽然这段话将开山治水的功劳归于大禹一人,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场景不难知道,靠大禹一人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必定是远古先民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
课件展示:2、原始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1)原始性(PPT上出现同一神灵在不同篇章中的形象)教师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带有很多的原始性的特征。
《山海经》是以地域来维系灵怪异物的,每个方域都大体具备禽兽、物产、灵怪的众多种类,而方域与方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类一些差异。
于是各个地域和神灵之间缺乏足够的结构性整理和统筹,给人自然长成的芜杂感。
这也就是《山海经》神话原始性的体现。
比如《南山经》的青丘之山有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到了《海外东经》变成了“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这个青丘国到《大荒东经》中再度出现:“有青丘国有狐,九尾。
”九尾狐的居处忽东忽南,忽山忽海,闪烁不定,这就是《山海经》中神话杂芜原始的体现。
课件展示:2、原始性、非情节性和多义性(2)非情节性和多义性教师讲解:与希腊神话的情节性不同,《山海经》神话往往不具有希腊诸神间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
不仅如此,《山海经》中没有如其他民族神话中的那种各司其职的神话谱系,并且诸神分散各地,缺乏统一的道德制约。
以希腊神话为例,希腊神话中多是情节性的故事,通过故事的串联来展现上天的世界。
而《山海经》中多是停留在介绍神灵异物的存在。
课件展示:3、化生创世和异体合构的野性思维教师讲解:《山海经》神话中神灵的来源多属“生”和“化”两种方式。
“生”指的是“生育”,如“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扎牡,是为犬戎。
”这就是“生”;“化”是指“变化”,不是“生”那种肉体的传代而是精神的传递。
“生”的概念颇类似希腊神话中宙斯生数子,而与宗教中的创世主有所不同,《山海经》神话中没有能力巨大可以支配世界的天界主宰的形象。
另一方面,《山海经》中楚翔了很对异体合构的现象,如人身蛇尾、人面兽身等,这是远古神话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如埃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像、太阳神阿拉等。
课件展示:4、二元对应原则和海外奇思教师讲解:《山海经》神话中有着很明显的二元对应的现象。
如:有大人国就有小人国,有三首国就有三身国。
对应是两两逆反的分拆开来,就意味着单一国度人之形体的片面发展,或单方向的变异和夸张。
片面的变异的结果,就是人体某部分潜能的充分发现和夸大显示,以及一些属于飞禽走兽的体质功能在人体上的移植。
这就形成了诡谲怪异的海外奇观。
课件展示:5、日月神话人伦化和英雄神话教师讲解:《山海经》关于日月生成的神话,是富有人伦意味的。
它把日月的父母混同于传说中的古帝古后,因而日月也同人间某一部族一样,是某个古帝的子孙。
《大荒南经》说:“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类记载似乎告诉人们日与月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不仅生育之,而且行浴婴礼,诚可谓人情味十足。
然而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也有很多的体现。
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崇尚的礼赞。
除了界杀凿齿、鲸禹治水之外,《山海经》影响深远的英雄神话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课件展示6:二、《山海经》神话体现的主题精神1、崇尚和礼赞抗争进取的献身精神(1)与自然抗争的神话(2)与社会抗争的神话教师提问:有同学能举出《山海经》中体现抗争进取的献身精神的例子吗?(听取学生的回答)教师讲解:“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美好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了当时先民们的敬重。
很显然,“精卫填海”是颂扬善良愿望、锲而不舍、抗争进取精神的神话。
至今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伟大事业。
“夸父逐日”神话表现的其实就是原始先民们对舍生忘死去追求光明精神的夸大的肯定和礼赞。
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后人们的称赞,晋代陶潜在其《读山海经》诗中称赞吟唱的“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虽然精卫、夸父的力量与来自于异己的极其强大的自然力相比,是很弱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超级强大的自然力所吓倒,而是不屈不挠地与之进行抗争,一个填海、一个追日,至死不已。
尽管这种抗争确确实实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是浮跃于神话故事表层的意义———即他们永不服输的精神,无疑是我们先祖深层意识的折射和反映,表达出了他们对这种抗争进取精神的崇尚和讴歌。
课件展示7:2、惩恶除魔、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1)惩恶除魔神话(2)济世救民神话教师讲解:惩恶除魔是《山海经》神话中又一比较突出的主题。
在远古时期,原始先民所处的环境极为恶劣,凶猛攫人的野兽、暴虐异常的自然力等时时侵袭着他们的生命,因此这些异己的自然力等在神话思维中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幻化成了害人的恶魔。
《山海经》里的这些神话英雄形象,大多是半人半神模样。
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即人的因素在神话中不断增长,说明人们有了一些能够控制自然力的经验及工具,同时也说明这些神话是人们有了一些能够控制自然力的经验及工具之后的产物。
课件展示8:3、重生厚物、天人亲和意识(1)关注自身、珍爱生命、渴望长生(2)珍爱生命、恐惧自然、渴望天人亲和教师讲解:可以说,《山海经》神话字里行间渗透着先民们关注人类自身、珍视个体生命、渴望生命永久的强烈愿望。
《山海经》神话中有不少预防和治愈疾病方法的记录,我们暂不论《山海经》是不是巫书,但从以“食之善走”、“佩之不迷”、“佩之无瘕疾”、“佩之宜子孙”等话语,就不难理解《山海经》神话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视程度,十分关注人的健康,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繁衍生息。
恐惧死亡,渴望长生不老,是人之常情。
《山海经》神话里有“不死药”、“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的构想。
《山海经》神话中,先民们对外在自然环境表达了一种渴望天人亲和、和谐相处的愿望。
如《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从这段叙述里我们也可看出先民对物产丰富、适宜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热烈渴望,因为在那里以巫咸为首的“十巫”“从此升降”,往来于天地之间,并且还有预防和治疗百病的“百药爰在”。
《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
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
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我们从“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鸾鸟自歌,风鸟自舞。
爰有百兽,相群是处”的美好情景的描述中,可以断定他们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局面的强烈渴望。
【课堂总结】教师讲解:以上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山海经》神话不仅是远古先民智慧和丰富想象的体现,更是对于几千年前那个艰难、原始而又充满不屈斗志的年代的最好记载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