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文化基础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文化的汉语词源:化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三)文化的拉丁文词源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四)“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种。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四层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超时代性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河 姆 渡 文 化 骨 耜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 姆 渡 文 化 陶 猪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 姆 渡 文 化 猪 纹 钵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菘泽文化的陶壶和玉琀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李学勤
著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北地区 距今年代 文化分期 周口店系 万年 统 200 100 50 10 5 1.5 中期 晚期 华南地区
中原文化区
陕西、甘肃两省间隔着六盘山和陇山这样一条模糊的文化界限。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 的,陇东是以客省庄二期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陇西则是马家窑文化和有关诸类型 以及齐家文化。这里是周秦的老家。 豫东(郑州以东)和鲁西(大运河以西)间也存在一条模糊的文化界限。中原区系和东 方区系的界限要在这里寻找。 宝鸡-郑州间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带,连成一片,并保持同步发展。这也包括隔黄河对 应的晋西南、晋中和晋东南地区。在上述范围内又可划分出两个区系:其一是西支,约 在宝鸡-陕县间;其二是东支,约在洛阳-郑州间。西支包括仰韶文化发展的核心区, 可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仰韶文化代表性类型。位于东西两支之间的洛阳-陕县一段, 也就是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如果同隔黄河对应的山西垣曲一带连成一气, 很可能自成一系。 以上跨越的空间,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中部的郑州,中间穿过陕西关中(渭河 盆地)。跨越的时间大致上起距今七千年前后,下至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心内容是仰韶 文化。 青铜时代,河南成了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夏、商两族曾在那里交错存在。对于中原地 区来说,夏商周都是“外来户”。大约先周与西部有关,夏则有源于东南方的线索,商 人则认东北为老家。所以,把黄河中游以汾、渭、伊、洛流域为中心的地域,称作中华 民族的摇篮并不确切,如果把它称作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是一个悠久而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才形成今天的多姿多彩。
中国文化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丰富的过程,它融入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采和精华,展现出了无比的魅力和内涵。
本文将从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演变过程入手,对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1.古代文化生成过程分析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生成主要受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事件的影响,如社会制度的建立、文字的形成以及宗教思想的兴起等。
这些事件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遗产。
古代中国文化生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社会制度的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社会混乱,战争不断。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推动了各种思想学派的兴起,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这些思想派别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文字的形成也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生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甲骨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最初形态,它们以象形文字为主,表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形成,成为中国文化的骨干,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宗教思想的兴起也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生成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这些宗教思想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中古时期是中国文化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承接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宏伟的文化景观。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生成主要受到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官学文化等多种文化体系的影响,这些文化形态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讲 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民族、人口:
民族: 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族统治过中国;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汉族与非
汉族不是绝对的 ;
(3)在巩固和开发边疆方面,少数民族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
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族在台湾。
二、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 (一)家天下的延续
概念:视天下为已家。 本质: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国家的权力掌握在 一个家族即皇族的手中。 特点: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王朝的更迭往 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影响:直接形成了中国的专制政治。
•(二)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皇子,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 家族。秦以后,虽以郡县制为主,但分封制不断。
人口: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三个特点:
(1)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1/5—1/3之间;
(2)人口分布不均衡:北南人口——汉代是7:3,唐 末是4:6,明代是2:8,明清稳定在4:6,现在的不平衡 是东南与西北之间 ;
(3)人口迁徙频繁,流动量大:
•3、气候·地形(貌)
气候: 中国气候的三个特点: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三是大陆气候强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以血缘纽带为联系的家族始终是中国传统 社会的基石。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 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 (四)家国同构
概念: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
同性,即齐家术与治国策相通。
原因:农耕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了家族制度地
位之重要,深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纷繁复杂的文化体系,其生成过程深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
一、历史演变:中国文化的生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氏族、部落、王国、封建王朝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诸多的文化遗产。
古代礼仪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传入等,都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封建社会的特点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中包括儒家的忠孝廉义等传统美德。
二、地理环境: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
从北方的草原、戈壁到南方的丘陵、湖泊,中国地理环境独特多样。
这种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间文化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例如南方的水乡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等。
三、政治体制: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朝代和王朝,其中有的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有的通过统一战争实现统一。
不同的政权对中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思想,这些体制和思想影响了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等方方面面。
例如封建社会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等都受到了政治体制的影响。
四、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文化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带动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而影响了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例如农业社会中的农耕文化、商业社会中的商业文化、工业社会中的工业文化等。
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因素和影响。
在早期的时候,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生活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社区中。
这种生活方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耕文化强调家庭、社区和农田的重要性,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出现了统一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统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形成。
统一的政治制度促使人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诸如忠诚、孝顺、尊重长辈和权威等等。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重视,并延续至今。
中国文化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孔子和其后的儒家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与伦理观念、教育方式、政治制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超脱尘世,关注个人灵性的修养和追求。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促进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繁荣。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吸收,影响了艺术、文学和思想等方面。
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也为中国文化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文化传统。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国文化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众多的因素和影响。
它既受到社会制度、政治统一和价值观的影响,又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儒家思想和佛教的传入。
中国文化通过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和道德观念,以及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认同。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课件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促进 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THANK YOU
社会变革
近现代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对中国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04
中国文化的特点
博大精深
博大
中国文化的广度,涵盖了众多的 领域和方面,如哲学、艺术、文 学、历史、科技等。
精深
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厚的 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儒家思 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周代文化的影响
周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代文化中的思想、道德 、制度等方面的精华,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核 心内容。
02
中国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
文化争鸣,思想繁荣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如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宗法制 和家族观念,对中国社会 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 影响。
教育体系
尊师重教的传统,促进了 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国家
的繁荣稳定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 力。
详细描述
原始文化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文 化形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特征在后来 的中国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沙漠、海岸等,这种多样性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环境。
同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社会结构与哲学思想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亲情和孝道,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尊重长辈的美德。
同时,中国哲学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中国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其中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四圣谛等思想,道教主张修炼养生、神仙不死等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道德伦理,如孝顺、忠诚、信义等,这些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四、文学艺术与民俗风情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曲艺、绘画、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中国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这些民俗风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一講中國文化發展的自然環境一、地理環境1、地形和地勢特征地域環境是文化發展的客觀條件和自然基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⑴第一階梯爲青藏高原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吐蕃族(漢朝時形成,藏族前身)生活地區,活動中心於青藏高原西南。
羌族生活在高原的東北,靠近四川一帶。
炎帝由羌族分化出來,因爲受排擠,因而退居到青藏高原邊緣,東漢時向中原擴散,現大多在茂縣。
青藏高原臨近印度,受佛教影響較大,藏族佛教來源於印度佛教和蒙古佛教。
⑵第二個階梯由北向南的一系列塊狀高原(蒙古、黃土、雲貴)①蒙古高原:自古是遊牧民族生活地區;②黃土高原:在曆史上是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樹林繁茂地區,土質很松軟肥沃,成爲中國早期文明發展地區,特別是周邊的關中地區,漢朝時爲政治文化中心,唐時最爲鼎盛。
南部爲四川盆地,地域遼闊,西部爲成都平原,周圍有高山圍繞,四川盆地的文明發展有內在自我發展活力。
③雲貴高原:石灰岩地區,喀斯特地貌,山林、盆地、小湖泊等地形多樣。
文化發展呈現多樣性,民族衆多,至今已形成了近40個族群。
⑶第三個是一系列地勢平坦的平原,由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華南平原組成①東北平原:地域遼闊,氣候寒冷,氣溫低,最早的文明是遊牧文明,後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氣候變化,發展爲農業文明;人口一直都很少,在清末,東北人口的60%都是闖關東的外來人。
②華北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因其發達,故一直是華夏文明發展的中心地,由於環境被破壞,發展逐漸滯緩,漢代50年一次旱災,到宋代則爲2年一次,元代後每年一次旱災。
③長江中下遊平原:由長江沿岸的塊狀平原組成,此平原自然條件比上兩個平原好,但開放要晚,原因是地理因素,它由紅壤和黑土組成,黏性強,開墾不易,一旦開放後勁力量很強。
④華南平原:最小、最零散的,由粵南地區、桂西地區的小塊平原組成,地域文明特色明顯,北有武陵山,南有大海。
地域自我遺傳很明顯。
雖然地形相差複雜,地域遼闊,但整個地形地勢是完整的且具有內在的整體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各个历史阶段。
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合了中原文明、周文化、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文化等多种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1.古代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华夏文明。
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传统的礼仪制度、宗族社会、先祖崇拜等文化习俗,打下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儒家学说的兴起和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的形成,使儒家成为后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同时,道家和墨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3.秦汉唐宋时期:在秦汉时期,皇室推行法家思想和中央集权制度,对各地进行统一和标准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唐宋时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思想和文化达到顶峰,同时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也愈发显著。
4.元明清时期: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蒙古统治者对中原文化与蒙元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影响。
明清时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传承时期,儒学再度兴盛,同时文学、艺术、戏曲等领域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些历史阶段中,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家庭观念、礼节制度、音乐舞蹈、艺术创作、文学诗词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思潮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32第二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的特点 (一)农耕区和畜牧区界限分明 在辽阔广袤的东亚平原上,其生产方式受到地理诸因
素的影响,农耕区和游牧区界限非常分明。进而影响 到政权组织和民族分布的诸多问题。这条分界线几乎 以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湿润带,西北为 干燥带。湿润带是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农耕民族的生 产区域;干燥带则是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场所。这两 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是可以互补的,当时在历史上更多 时候是游牧政权对中原政权的侵扰和掠夺带来破坏威 胁的压力。这样以秦长城为标志的界限就把农耕区和 游牧区严格地区分开来。
2020年9月28日
12
中华的农耕文明起源很早,距今六七千年先民 就开始培育种植粟了。在上古时对农业就很重 视了,“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 语·宪问》)殷商甲骨文里对农事记载颇多。 周代更是一个典型的重农业的政权,其始祖后 稷被奉为五谷神。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水 平就很高了。一是各政权鼓励耕种,二是生产 工具得到改进,像铁农具开始应用的农业中, 三是耕作技术有了提高,像深耕熟耨、多粪肥 田等方式渐次应用。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2020年9月28日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一、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它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的
特点是和世界上其他产生灿烂文化的民族的地 理环境相比较得出来的。 (一)中国的疆域非常辽阔
2020年9月28日
2
中国东面和东南面临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横断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成为隔断同南亚、东南亚各 国联系的天然屏障;西北是帕米尔高原,从汉代 虽开通了丝绸之路,但是路途遥远艰险,成为人 间的畏途;北面是辽阔的草原和沙漠,是游牧民 族的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
一、远古时期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此外,远古时代还形成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等,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认识。
二、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制度、礼制、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例如,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秩序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哲学思想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思想碰撞,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提出了各自的政治、哲学、伦理主张,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局面。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诗经》、《楚辞》等重要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汉朝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多元并存、交融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交融性,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课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财富,涵盖了众多的文化符号、信仰价值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因素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下面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文化区域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也不同。
例如,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温和,水土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和生存,因此,这个地区的文化重视耕种和物质财富;而在黄河流域,因为水系复杂,灾害频繁,所以这里的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尊重。
二、民族融合因素中国地域范围广阔,民族众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例如,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封闭性制度,有助于在大一统的背景下加强民族的凝聚力,而多民族的融合,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三、宗教信仰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教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塑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儒家强调的“仁爱”、“中正”等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道德伦理;佛教则以“涅槃”、“禅悟”等概念为内核,对人类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法则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历史传承因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自然环境、民族融合、宗教信仰外,还受到了长期的历史传承的影响。
历史传承具体包括文化的流传、文化符号的延续等方面,它将整个国家的文化宝库保存至今,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连续性。
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变革中,古老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和升华,保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条件的综合效果,源远流长,精益求精,贯穿并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它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族融合、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等。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貌多样,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地域文化。
不同地方的人们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出一系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
历史变迁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官学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融合也是中国文化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交往中,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宗教信仰也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多种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教义和信仰体系对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艺术创作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和中庸之道,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思想观念是中国文化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也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
中国文化生成过程分析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它的生成过程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民族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探讨其演变历程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融合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始于远古时代,当时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族群和其他各民族渐渐形成相互影响、交融和传承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先民逐渐形成了融合了共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不同民族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中,综合汇聚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经过相互传承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富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体系。
佛教的传入和落地生根,使得中国人在宗教和信仰上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和传统,这一过程也与中国文化的生成密不可分。
二、政治和制度的塑造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中,政治和制度的演变和塑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改革,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内核。
传统优越的统治制度和管理体系,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各种政治和制度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士人文化,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传统儒家思想等都对中国文化的生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生成过程也经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洗礼和影响,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中原的战争纷争和统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丰富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争,例如道家与儒家、佛教与道教的争议,也使得中国文化从较早的十字文化逐渐成为多元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在事实上改变了中国文化,也通过书籍和文献的收集和传播,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认知和发展。
四、科技与思想的融合科技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是指发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境内演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
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逐步展开和探究。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民开始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简单工具进行生产,并开始探索生存和社会的方法,逐渐形成原始社会。
随后,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逐渐进化为农业社会,出现了水稻种植、铜器制作等技术,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聚落和城市。
尧、舜、禹三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改革与建设,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随着周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个时期,中国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兴盛。
诗经、春秋、礼记等文学经典,从此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变,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秦汉时期,中国各项制度都逐渐走向完备和规范,如儒家思想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影响,显著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唐宋时期,则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诗词、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唐诗、宋词、宋画、宋瓷等,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和较高的地位。
清末民初,中华文化的封建传统逐渐式微,并在近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
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三、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色,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刻画符号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画像石上的仓 颉jié像。仓颉 是黄帝时代的 史官,相传是 中国文字的创 造者。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四、原始社会组织与婚姻形式 (一)母系社会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系社会,是由 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传说中的女娲氏、燧人氏、疱羲氏 (伏羲)、神农氏、有巢氏即指这一时期。 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 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农业、畜牧业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女性曾经 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 (原因)
信仰是指观念倾向,崇拜是指行为动作。原始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祖宗和图腾三大类。
1.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 灵物崇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上,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 可能是初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 迹。殷墟卜辞有“宾日”、“饯jiàn 日”的记录,是原始社会太阳崇拜在 文明时代的遗存。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琮是一种内 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体现了原始 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一般 认为它是巫觋xí (男巫)祭祀时 通天地的法器。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建筑:巢cháo居和穴居两 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 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穴 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 木合筑的混合结构 。 这两种建筑都成为了后世中 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 、 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 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以出土 彩陶著名,其中 发现有多件人面 鱼纹彩陶盆。此 盆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由细泥红陶制成, 敞口卷唇,盆内 壁用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的人面鱼 纹。20世纪50年 代出土于西安半 坡村。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范文.ppt
12 精选文档
4.人口特征: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人口众多。 第二是分布不均衡。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13 精选文档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7 精选文档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这一节的内容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经济 基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何影 响文化发展,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本节的 要点也就有了。
18 精选文档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农耕 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 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 度各不相同。
16 精选文档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第三,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 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和保守封闭的 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应 该是这种思想观念,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大 陆地形。
第二讲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1 精选文档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
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
境。
地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及气候 等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耕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使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承受 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2、中国文化的早期定性,促成了“瞻后”式的思维 模式,其利弊在于:
(1)利:为文化的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作用; (2)弊: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缺乏开拓创新的力量。
二、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 (一)家天下的延续
概念:视天下为已家。 本质: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国家的权力掌握在 一个家族即皇族的手中。 特点: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王朝的更迭往 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影响:直接形成了中国的专制政治。
•(二)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皇子,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 家族。秦以后,虽以郡县制为主,但分封制不断。
• 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 成政治型范式: • 首先:二千多年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 • 其次:专制主义政治理论高度发达与早熟 • 再次:知识阶层“入世”态度、“经世” 抱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笼络、利 用、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
•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 法合流;在文化上表现伦理政治化和政治 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 政治大于法律,伦理大于法律,因而法律 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 之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的表现在“内圣 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
秦:郡县制(郡—县); 汉:汉初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 时实行“州郡二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
隋唐:州县二级制,后期实行节度使制度,安史之乱后形成三级 制:方镇(道)—州—县;
宋:路—州(府,军,监)—县; 元:行中书省(省)—路(府)—州(县); 明:两京(直隶) 十三省(布政使司)—分守道、分巡道(总督或巡抚); 清:省—府—县; 民国:省—道—县; 建国后:省—地区—县。
2、南移
魏晋南北朝始,北方边乱较多, 战火多,生态环境恶化。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游牧民族:《史记.匈奴列传 》“逐水草迁徙,毋 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利则进,不利则退”;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 • 农耕民族:土地 、稳定安居。
对垒:农耕民族采取守势,游牧民族采取攻势。
融合:强健农耕文化,同化游牧文化,共同组成中
•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 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 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转移;
•(2)中国文化具有独立完成的特点;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闭关的影响;
2、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 人创立的。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地以封诸侯,逐级分封,与郡县制相对立。 夏、商两代,诸侯承认天子;周代,天子分封诸侯。 其目的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 带联系起来,保护周王室 天子分封诸侯为地方邦国,主要封国是鲁、卫、 晋、齐等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为“采”或“邑”, 卿大夫则分封士。
人口: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三个特点:
(1)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1/5—1/3之间;
(2)人口分布不均衡:北南人口——汉代是7:3,唐 末是4:6,明代是2:8,明清稳定在4:6,现在的不平衡 是东南与西北之间 ;
(3)人口迁徙频繁,流动量大:
•3、气候·地形(貌)
气候: 中国气候的三个特点: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三是大陆气候强
济生活中的大事。
地形(貌): 中国地形、地貌的特征: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 • • • • • 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 五是秀丽,如峨眉山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 梯” (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气候的对我国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考古 学报》1972年第1期):“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 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 低。” 具体地说,夏商为温暖期,西周为寒冷期,春秋战 国至秦汉为温暖 期,魏晋南北朝为寒冷期,隋唐为温暖期, 两宋为寒冷期,元与明前期是温暖 期,明后期是寒冷期。 • 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也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是指旱、涝、 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 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备荒、救荒是古代经
•关键词:
历史地理环境 经济基础条件
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一、关于历史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环境)
• 疆域、政区 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 民族、人口 • 气候、地形(貌)
1、疆域、政区
(1)夏朝(夏禹之子夏启开创)是中国有史可据的第一个朝 代,疆域统计始自于此; (2)清朝疆域(1759年)是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3)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4)政区(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行政区域):商和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 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 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第三节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关于宗法制度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作、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 关系和姻缘关系。
家族共同体指由血缘凝聚力与地缘凝聚力作用 而成的社会集团。
家 族 成 员 的 地 位
血缘九 族制
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 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 为九族也有的以夫族四、 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 的一种重要手段。强调尊祖敬宗。 这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 塑造了世代中国人,也影响到周围的国家。 皇宫之前,左宗右社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故宫 左为太庙,是宗法的标志;右为社稷坛,是国土的象 征,两者表示王朝对土地臣民的占有。
中国文化概论
五、课程总体结构图
第一讲 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二讲 中国文化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系统 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讲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讲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第七讲 中国古代艺术文化 第八讲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第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第一讲 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耕自然经济
• 经济,是指物质的生产和再生 产活动。 • 农耕自然经济,是指以自给自 足为生产目的一种经济模式, 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 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 济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和 维持生存之需,它是一种生产 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 的产物。
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
核心: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是严格的父
家长制(血缘原则而不是地缘原则)。
三、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 伦理型范式: •首先:表现为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 •其二:表现为浓烈的“孝亲”情感 •其三:表现为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文统、家 法、师法) •其四:表现为重“人治”,轻“法制”,而 “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黄河流域——仰韶、龙山文化
(一)发祥地
长江中下游流域——屈家岭、河 域渡文化
(二)重心南移原因:
• 1、南北方同时发祥,但成熟于北方黄河流域, 原因是农具(木石铜器)适应于疏松的黄土,粟、 稷旱作物适于北方干旱气候。
铁制农具和牛耕普及,较为适宜 于粘性的南方土壤。
血亲五 服制
即包括本人在内,向 上推衍四代,共五代, 为五服。
• 宗法制的确立与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1)三代之中,夏、商两代是兄终弟及制,受母 系氏族影响,形成兄弟残杀争位、天下混乱的后 果。周代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 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3)形成后宫争位。
•2、民族、人口:
民族: 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1)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历史上蒙古和满族统治过中国;
(2)汉族前身是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汉族与民族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
藏族(前身是吐蕃)在青藏高原;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 蒙古族在内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族在台湾。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以血缘纽带为联系的家族始终是中国传统 社会的基石。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 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 (四)家国同构
概念: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
同性,即齐家术与治国策相通。
原因:农耕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了家族制度地
位之重要,深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
•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春秋战国是重要转型期。诸子百家争鸣,在秦汉 综汇。 2、各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3、汉族文化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4、扬弃吸收外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