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C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一、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在30年代之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七月王朝。里昂工人起义。1848年六月起义。
宪章运动。
科学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二、产生
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从狂想转入冷静,从积极呐喊转为深沉思索。人们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作品中小人物增多,普通人受到关注,决定了欧洲小说越来越贴近现实。同时,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总体上是叙事文学。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发展
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40年代达到高潮。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最精确的现实主义。•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
起,叫做"自然派"。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人物也多是贵族。挥之不去的哀愁。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四、特征
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2、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人道主义的新特点,既反对封建贵族,也反对大资产阶级,博爱特征,同情下层人民。"爱的呓语"。
4、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五、英国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叶后的工业革命,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仍然是个农业国。到1832年,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上台,取代了土地贵族阶级的统治,从这时至70年代,迅速成长为工业国,"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因维多利亚女皇在世(1819-1901)•而被称为"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同时,贫富分化严重,工人运动的高涨, 30-40年代的"人民宪章",全国性工人运动,历时十年。在7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由自由走向垄断,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再一次高涨。
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政治和哲学思潮在英国盛极一时。比如达尔文、马克思、卡莱尔等。
思想道德习俗混乱的年代,狄更斯说:"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浑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暗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从 1813年开始,以《傲慢与偏见》的问世为标志,至1875年,以《米德尔马契》的问世为标志。
16-17世纪,英国文学以诗歌和戏剧为主。到了18世纪,经过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等人的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勃然兴起,形成了一套创作模式。
18-19世纪之交,奥斯丁承上启下。
19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描写小人物的命运。
40-50年代出现一大批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艾略特和勃朗特姐妹等,达到了 19世纪英国小说的顶峰。
3、特点: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关注下层人民和小人物,芸芸众生的坎坷经历和奋斗历史成了作家的基本题材。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
反映劳资矛盾。批判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本质。
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如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艾略特等。
与读者市场息息相关,"我们成了一个读小说的民族。"在作品的构思、布局和情节安排上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故事曲折动人、险象环生、富于悬念,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主要作家: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作家,同时代人司各特赞赏她把"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评论家刘易斯称其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但夏洛特勃朗特批评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马克吐温对她怀有"生理上的反感"。进入二十世纪,奥斯丁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家,特别是 80年代以来,随着新保守主义的盛行,她的作品被陆续搬上银幕,掀起新一轮高潮。
奥斯丁是进入 19世纪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跨世纪的作家,作品是两个世纪交替时的产物。她出生在英国南部汉普顿郡斯蒂汶村,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是教区的教区长,兼管邻近的一个教区,以两个教区的收入加上招收学生,维持九口之家(奥斯丁有5个兄弟、1个姐姐)的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农村传统思想习俗比较顽固,奥斯丁一家也持保守、正统的家庭观念。奥斯丁的大哥在英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全赖大哥教导,没怎么受过正规教育的奥斯丁从小读了理查逊、菲尔丁等人的作品,而且她精通法文、学过意大利文、熟读英国历史。大约在12岁,她开始写作,20岁写成《理智与情感》的初稿,21岁写成《傲慢与偏见》的初稿。24岁写出《诺桑觉寺》。1801年,父亲退休,大哥继承了父亲的教区长职位。在1809年,34岁的奥斯丁已经成为"老处女",不抱出嫁的希望,于是在兄弟的监管下,定居于汉普顿郡的乔登村,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