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 错题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史学家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白虎通义》曰:“宗者,尊也。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这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 B.有利于凝聚宗族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重视尊卑贵贱
3、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谱。
族谱内容十分丰富,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是联结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
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原因分析错误
..的是
A. 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B.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C. 古代分封制的遗风
D. 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4、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现象可以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 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 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5、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6、《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 分封制的确立
B 郡县制的确立
C 宗法制的确立
D 三省制的确立
8、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9、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的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
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
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朝实行了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14、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5、影响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的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古希腊的港湾众多
B.海外贸易及经济文化交往
C.东方文明的影响
D.古希腊的气候特征
1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主张重罪轻罚
17、罗马实行一种“保护制度”即保护人为被保护人进行诉讼代理,这一制度后来发展为
A.陪审制度
B.审讯制度
C.律师制度
D.诉讼制度
18、秦简的发掘,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成文法律。
但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罗马法要比秦简早两个多世纪。
罗马法被誉为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其主要原因是
A.保留了古老习俗
B.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C.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D.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
19、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副梭伦的画像。
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
A.劫富济贫
B.公平公正
C.倾向权贵
D.崇尚峻法
20、“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
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
”这一现象开始于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21、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
这里的“他”是指
A.梭伦
B.柏拉图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
22、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的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众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23、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分根本目的是
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持续
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力
24、关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典出身的平民领袖梭伦将雅典引向民主轨道
B.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对议案进行辩论
C.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日渐完备
D.古希腊、罗马文明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运作方式及法律遗产
25、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B.执政官权力最高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法律就是执政官
26、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
A.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B. 习惯——习惯总结——习惯法——法律总结
C. 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D. 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27、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已有了。
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
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
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用贡金装点自己的城市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8、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相同点是
A.首相或首辅由君主任命
B.内阁实质上对君主负责
C.首相或首辅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D.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29、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
”这个事的实质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C.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D.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3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更确切地说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
”此话含义是
①煤和铁是德国的主要建筑材料②工业革命使推动德意志统一的根本动力③铁和血是德意志走向强大的主要方式④武力战争是实现统一的手段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地位位置的影响
32、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腾。
”这里所说的“奠基石”和“根”的主要内涵是
①共和制②联邦制③三权分立④黑人奴隶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3、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一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
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34、如果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其情况可能是
A.帝国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B.帝国议会通过后由联邦议会批准生效
C.经皇帝批准后立即生效
D.联邦议会和皇帝根本不会批准,该法案无法通过
35、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
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国家。
”这里的“门面”是指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军国主义浓厚
D.议会拥有立法权
3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7、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中说,这部宪法的出现究竟是人性与自由的胜利,还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又不必认真计较答案的问题。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宪法也许是政治家充满智慧而体面的“合谋“,也许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彻底释放,也许是以上诸种情况的结合。
这一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联邦条例》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38、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
A.采取邦联制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实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39、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40、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万人。
这一时期中共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1、海防与边防之争在近代两位大臣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反复争论。
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能证实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2、“万里长征,辞去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
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校歌应出自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3、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吸引了大批外国记者前往采访,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中共抗日地位日显重要
44、为提高农民阶级的地位,中国近代各阶级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①《天朝田亩制度》②《资政新篇》③洋务运动④民生主义⑤土地革命⑥《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45、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在当时被称为“土八路”。
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统一战线思想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C.人民战争路线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6、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唱到:“……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这首民歌的产生和流行
A.与北伐战争有关
B.与反围剿斗争有关
C.与百团大战有关
D.与淮海战役有关
47、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部名为《地球的红飘带》的小说,描写了中国近代一支军队转战南北的英雄事迹。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红飘带”应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
B.红军长征
C.八路军的敌后抗战
D.抗美援朝
48、1937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49、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谓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50、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获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
”下列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原因不包括
A.《资政新篇》和农民战争没有必然联系
B.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C.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不了解西方文明
D.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对西方文明的排斥
51、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能全面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5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3、从《马关条约》的危害看,最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条款是
A.赔款
B.割地
C.设厂
D.开埠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5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在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爆发前,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主要是指
A.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B.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56、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支持。
在这种形势下,列宁反对提出打到临时政府的口号,也不主张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这表明。
A.列宁具有无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B. 列宁能从俄国国内形势的实际出发制订革命策略
C.列宁坚决拥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列宁期望在议会中成为第一大党
57、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58、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
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
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先进的生产力
C.代议制民主
D.科学社会主义
59、美国教育部公布的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
A.国际工人协会的文件
B.对巴黎公社的反思
C.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评
D.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60、近代中国的国旗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帝国旗再到民国五色旗最后到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这些变化能深刻体现出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政体形式的变化
C.统治者的更迭
D.人民地位的变化
61、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2、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利条件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中国推行改革开放
63、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4、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65、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化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主要反映了
①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②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6、村民选举是体现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
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是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开端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说明我国国家领导人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
D.直接民主已经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6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消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8、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不包括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③一边倒④中日关系正常化⑤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69、从“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到“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再到“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表明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70、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欧洲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帮助巨大
B.中欧关系改善
C.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内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71、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这是针对会议讨论的
A.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心的问题
C.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72、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经历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73、北约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规模变大,是由于北约
A.北扩
B.西扩
C.南扩
D.东扩
74、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建立
D.华约的建立
75、近现代历史中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B.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
C.王朝战争后的德意志帝国
D.二战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76、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障碍发生的变化是
A.由领土纠纷到台湾问题
B.由国家利益冲突到人权与主权之争
C.由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分歧到台湾问题
D.由苏联问题到日本问题
77、两极格局形成与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B.美国与苏联两个大国的强势与均势
C.北约与华约的相继成立
D.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对立
78、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B.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抛弃前嫌,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