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著录
杨守敬的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
杨守敬的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陈传席2012-8-28 17:11:20 来源:《书法》(沪)2012年1期【英文标题】Yang Shoujing’s Calligraphy Art and His Great Influence in Japan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
在周朝,实际上已基本是文官治政了。
汉代的乡举里选,举选的实际上也是文官(必须精通儒学)。
隋唐的科举取士,考你能不能写诗,诗写得好,便能做官,这更是典型的文官治政了。
那时的西方,还是贵族和教会把持政权,有的还处于蒙昧时代。
在中国的文官治政时代,不做官的人在争取做官(比如参加科举)的同时也在学文。
“儒为席上珍”,士农工商,士居四民之首,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力。
士必须通文,文的表现形式是书法。
所以,在古代中国,法律上规定士人必须书法优秀,否则不能做官。
①而且按《新唐书•选举志下》所记:“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
已试而铨,察其身、言。
”士人能否做官,首先是看其是否“楷法遒美”,即书法要好。
也就是说,书法不好,你的其他条件再好,国家也不会录用你,可见书法对于士人的重要性。
其实,士人和文人是有区别的,正史上记载的就有《儒林传》和《文苑传》的区别。
儒士关心的是世道人心,文人感兴趣的是诗文。
比如,唐伯虎只是一个文人,而方孝孺则是儒士,但方孝孺诗文也是十分佳的。
要知《儒林传》中的人大多具有《文苑传》中人的文,而《文苑传》中的人却未必有《儒林传》中人的品德和原则。
所以,士人、儒林之人首先都是文人。
本文为了叙述方便,统称这二者为文人。
文官治政的国家,处处讲究文化性,尤其是经过文人之手的领域,必赋有文化内涵。
书法、绘画、医学、园林,甚至赌博、游戏皆然。
这和欧洲的艺术以贵族气、教会精神和匠气为突出者不同。
南朝陈姚最云:“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
”②意思是说,图画本来在书法之前产生,而现在人们反而贵重书法,轻贱图画了。
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后序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1)。
取上自三代(2)、下迄五季(3),钟、鼎、甗yan、鬲li、盘、彝yi、尊、敦dui之款识(4),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5),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1)赵侯德甫:赵明诚,字德甫,宋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徽宗朝宰相赵挺之之季子,李清照之夫。
侯,古代五等封爵之一,后常用来称呼州郡长宫。
赵明诚曾为莱州、淄州、建康、湖州太守,故称为侯。
(2)三代:夏、商、周。
(3)五季:即梁、唐、晋、汉、周五代。
(4)钟:古代乐器;鼎和甗(yan验),都是古代青铜制成的炊具;鬲〔li 力〕:古烹饪器,铜制,似鼎而足中空;彝和尊,都是酒器,青铜制;敦(dui 对):古代盛食物的铜器。
款识:古代金石上铸刻的文字。
《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款,刻也。
识,记也。
"(5)丰碑大碣:高大的石牌:显人:有声望的人;晦士:犹隐士,韬晦之士。
皆是正讹e谬(1),去取褒贬。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2),皆载之。
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3);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4)?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5)。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6),丞相作礼部侍郎(7),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8)。
赵、李寒族,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9),出,质衣(10)。
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11),市碑文果实(12)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13)。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shu(14),穷遐方绝域(15),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16)。
日就月将(17),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18),亲旧或在馆阁(18),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19)。
(1)是正讹谬:校正错字讹句。
(2)史氏,此处泛指史官。
(3)王涯、元载之祸:王涯,字广津,唐文宗时宰相,喜收藏书画,后因谋诛宦官事泄被杀。
金石之学,集古传薪
金石之学,集古传薪文:余千寻 图:本刊资料库金石学,中华文化中最为高深的学问之一,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收藏体系,自宋代兴起后,经历代文人传承,在近代一度式微后,如今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但时至今日,在世的金石学家已经凤毛麟角,家族式的传承则更为罕有,而号称“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的王贵忱,不仅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
其金石学也作为家族文化遗产而被其子孙传承,为名副其实的金石世家。
证经补史的金石学金石学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金石学始于宋代的观点。
两宋时代是金石学的第一个高峰,以宋人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吕大临《考古图》等为代表,金石门类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
清乾嘉年间学者于金石学勃发出前所未有的睿智与热情,并将金石学推向极为兴盛的时期,代表学者有王昶、翁方纲、阮元、张廷济、吴荣光、陈介祺、吴云、潘祖荫、吴大澂等。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
又自金文学兴,而小学起一革命。
”其所谓“金文学”主要指金石学中先秦鼎彝铭文、器形与纹饰等学术研究以佐传世史料、小学的考证。
入民国后,金石学余韵尤存,出现了不少辉煌成果。
再后由于种种原因,金石学开始分化瓦解。
改革开放以来,“金石学”中所包含的许多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内容重新进入人们的传承和研究视野。
另一方面,近年来,艺术市场持续繁荣,古器物、古玺印、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金石碑版拓片等的交易不断上升,这让“金石学”再次回归大众视线。
湖北省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金石文化研究专家黎旭说道:“金石学的研究目的,论者往往以‘证经补史’概括,在经学和史学作为学术主流的时代,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南宋赵明诚言金石有裨于史曰,‘诗书以后君臣行事之迹,悉载于史,虽是非褒贬,出于秉笔者私意,或失其实……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辞当时所立,可信无疑。
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
宋刻《金石录》孙俊《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
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
《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著。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
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
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
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
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板书无上珍品。
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
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
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
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
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金石录后序(节选)(宋)李清照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矣。
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
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
在会稽,ト.居土民钟氏舍。
忽一夕穴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
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菜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注】①《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
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尽委.矣委:舍弃B.卜.居土民钟氏舍卜:选择C.装卷初就.日就:完成D.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题跋:写在书籍、文章前面的文字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十去其.七八吾其.还也B.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因.击沛公于坐的举文好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乃.理之常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清照在流离之间看着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文物不断流失,不由发出文物得难失易的感慨,触发死生与得失之思。
金石录欣赏原文注释、译文
金石录欣赏原文注释、译文金石录欣赏原文注释、译文 2011年03月24日《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
本著作载录了所收《金石录后序》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种,目录10卷、辨证20卷、跋102篇。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金石录》可以说是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所撰写的巨著,赵明诚离世之后,李清照坚持不懈,继续收集整理,大约绍兴三年(1133)八月,才将《金石录》终于整理完毕,丈夫未竟的事业,清照算是完成了。
对九泉之下的人,这也是一点安慰。
当时,,夫亡已六载,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言”。
因为赵明诚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
列于书首,李清照又作了这篇“序”,故附于书后,故称“后序”(即跋)。
李清照(1084一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
宋代著名女作家,工诗,能文,尤擅长词。
为婉约派代表词人。
这篇《金石录后序》,后来成为她传世名篇。
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传记散文,在介绍了该书的作者、卷数、内容及其价值,详细叙写了作者夫妇酷爱古代文物、节衣缩食收集金石古籍和战乱中所藏古物屡遭厄运、几乎散佚殆尽的过程。
明代萧良有读此文后,慨然叹曰:“叙次详曲,光景可观。
存亡之感,更凄然言外。
”——(《古今女史》卷三引《金石录后序》评语)。
金石录内容提示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
从《后序》可看出,在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妇的时候,父亲李格非已作了“礼部员外郎”。
据有关资料,李格非幼年聪敏,以进士进身于官场,曾任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国子监学录、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和提点东京刑狱等职。
李格非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曾说:“文不可以苟作。
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称赞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字字如肺肝出,……其诚著也”。
她之所以成为一代女才,想必与此等父教有关。
李清照虽以仕宦嫁与仕宦,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当时也已是“吏部侍郎”(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即丞相)了,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所谓“赵李族寒,素贫俭”,“每……质衣取半千钱”,“脱衣市易”等。
金石录 宋代曾巩所著《金石录》
金石录宋代曾巩所著《金石录》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宋代金石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
1000年(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21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
把古代器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宋仁宗以后的事。
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
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学"这一名称。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
《金石录》是金石学传承的主要形式。
《金石录》,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赵明诚撰。
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少为太学生,历官至知湖州军州事。
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
《金石录》一书,明诚与妻李清照平生酷爱金石书画,曾尽力收集资料,共同校订整理。
此书实为二人合著,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
书成于徽宗宣和末年。
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全书共三十卷。
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之目录20条。
第1到17条为铜器铭文,第18到20条,是先秦至北宋的1900余种石刻的目录,较《集古录》的500余种多好几倍。
碑刻目录下多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以及立石的年月。
后二十卷是就部分古器物、碑刻所撰写的题跋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
《金石录》在南宋时已刻版行世,有龙舒郡斋和赵不谫两种刊本,但到明代时已罕见。
清代为人所知的宋刊本只有一残存的十卷本,清顺治间谢世箕刻本、乾隆间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本,都以明抄本为底本。
杨守敬金石著录的主要成就
升到人品的 高度 , 更是 留给后人 的精神 启发 。
关键词 : 杨 守敬 ; 金石 ; 碑 贴; 成 就 中图分类号 : K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1 3 3 2 ( 2 0 1 7 ) 0 2— 0 0 6 5— 0 5
著《 望堂金石》 , 杨 氏 自述三十三岁时“ 在都 中搜救 汉、 魏、 六朝 金石 文字 ” …H 开 始摹 刻 , 至七 十 二 岁遂
成, 历 时三 十八 载 。于《 评 碑记 》 谈 他二 十 七 岁 考取
景 山官学教 习 , 每天 于 散 学后 到琉 璃 厂 物 色碑 版笔
墨, 时常街 灯尽 息遥 无 行 人 , 才踽踽而归, 归后 仍 挑
版 本 的碑贴 互证 校堪 、 辩伪存 真 , 将传 世 与 出土 文献 相 互 印证 , 以史 书论 金 石 , 以金 石 裨史 实 , 耗 尽 人 力
究上主要内容是文史考订 , 他在《 评碑记》 自序 中谈 到, 金 石之 学 以玩赏 书法居 次 , 考证 文字 居上 。 』 5
杨 守敬 同治 年 间于 江西 九 江 得 《 冀 州 刺 史 王 纯 碑》 J 5 ∞ 钩本 , 此碑 又 名《 汉王 纯 碑 》, 立 于东 汉 延 熹
驻扎 伊吾 , 姜 行本 制 作攻 城 器 械 之事 , 《 旧唐书 ・ 姜 著传 》 中记载 此处 有 班 超 纪功 碑 , 姜 行本 磨 去 其 文 ,
更 刻颂 扬 国威 的 内容 , 即 是 指 此 碑 。《 东 魏 蔡 俊 碑
乾嘉时期非官方金石学著述概说
2023/07 No.257乾嘉时期金石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官方的推动和刺激。
由于社会自上而下的金石收藏、考订之风盛行,金石学研究的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当时著名学者如毕沅、孙星衍、钱大昕、洪亮吉、钱坫、阮元、王昶、翁方纲、邓石如等,皆参与其中,访碑问石,辨章考镜,乐此不疲。
金石学研究的领域也逐渐延展,旁及经学、史学、小学、地理、书法、篆刻等,以至于出现“惟日夕闭户亲书卷,得间与同气相过从,则互出所学相质”[1]的风尚。
地方官员争相效仿,收集、献纳,故内府一时金石如山,这为金石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阮元在《山左金石志》序中就曾提到其撰著此书的最初动机来自对官方所收金石的一次观摩:“元以乾隆五十八年秋奉命视学山左,首谒阙里,观乾隆钦颁周器及鼎币戈尺诸古金,又摩挲两汉石刻,移亭长府门卒二石人于矍相圃。
次登岱,观唐摩崖碑,得从臣衔名及宋赵德甫诸题名。
次过济宁学,观戟门诸碑及黄小松司马易所得汉祠石象,归而始有勒成一书之志。
”早在隋代,金石著作是小学附属。
至宋代,由于欧阳修、薛尚功、洪适等一批金石学家的推动,金石学日渐繁盛,金石著述也逐渐增多。
《宋史·艺文志》曾把金石学著作辑录在史部,其学术地位明显提高。
至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总目》时,金石学已经在考订、辑录、补缺经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故史部目录类中专设“金石”一门。
自此,金石学真正的地位得以确立。
乾嘉时期,官方大规模组织、编纂了一系列金石学论著,大大推动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进程。
具有代表性的金石学论著有《西清古鉴》(图1)、《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合称“西清四鉴”。
“西清四鉴”均为清乾隆敕撰,体例仿效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之《宣和博古图》,著录了4000多件商周至唐的青铜器,可谓集皇家专内容提要:金石之学,起于宋,历经元明低迷,至清复兴,尤以乾嘉时期为盛。
皇家力倡,金石资料受到空前重视,朴学大兴。
金石学研究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
李清照《金石录》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金石录》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清照《金石录》原文及翻译【导语】: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
_金石录_版本源流考_王慧
金石录 版本源流考王慧(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文章考述了 金石录 的版本及其源流,以供版本研究者和金石考古者参考。
[关键词] 金石录 赵明诚古籍版本[中图分类号]G256 22[文献标识码]A金石录 是宋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赵明诚的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金石碑刻专著,收作者平生所藏及所见自上古三代至隋唐五季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各种碑刻文字两千种,成目录十卷,又考伪辨谬,撰题跋502篇,成跋尾二十卷。
赵明诚,字德甫,一字德父,亦作!德夫∀,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收藏金石器物、碑刻书画,其妻李清照,宋著名词人,与明诚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竭尽财力搜求金石碑拓,审慎考订,纠伪辨谬,撰成 金石录 一书。
金石录 初成于北宋政和年间,其后夫妻二人又不断对其考订增补,后因金人入侵、明诚早逝,未能付之剞劂。
在此后的几年里,清照孤身一人,追随南宋朝廷的踪迹逃难,饱尝离乱之苦,但她一直将 金石录 带在身边,如护头目。
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时局暂时稳定下来,李清照才得以对 金石录 做最后的整理、删订,并写下了著名的 金石录后序 ,上表于朝廷。
宋洪适 隶释 云:!绍兴中,其妻易安居士李清照表上之∀,但具体何年上表,今已无考。
由于 金石录 一书搜罗宏富,考订详实,在补正前贤同类著作的阙失、考订旧籍的讹谬、录存重要的史料等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而自成书以来,为历代金石学家和金石书画爱好者所重视,也为历代藏书家所珍爱。
本文拟就南宋以来 金石录 的版本流传情况略作考述,以供版本研究者及金石考古者参考。
1南宋刻本金石录 的版本在宋代有二:一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龙舒郡斋(今安徽舒城)初刻本,一为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赵不谫重刻本。
龙舒郡斋刻本未将李清照后序刻入,宋人洪迈 容斋四笔 卷五载:!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案:指明诚父赵挺之)中子也。
著 金石录 三十篇,上自三代,下讫五季,鼎、钟、、鬲、、、尊、爵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见于石刻者,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凡为卷二千。
古诗金石录后序翻译赏析
古诗金石录后序翻译赏析《金石录后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金石录后序》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生心血的巨著,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种,为目录10卷、辨证20卷、跋102篇。
因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李清照又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
李清照为之作“后序”之时,夫亡已六载,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
【原文】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ORg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金石金石论著和金石著录总览
金石金石论著和金石著录总览一、金石论著《集古录跋尾》10卷,宋欧阳修撰。
《金石录校证》,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
《石刻補叙》2卷,附录1卷,宋曾宏父撰。
《宝刻丛编》20卷,宋陈思编集。
《宝刻类编》8卷,宋阙名撰。
《石墨镌华》8卷,附录2卷,明赵崡撰。
《金石古文》14卷,明杨慎辑。
《天下金石志》15卷,明于奕正撰。
《金石史》2卷,明郭宗昌撰。
《碑薮》1卷,明陈鉴撰。
《石鼓文音释》3卷,明杨慎撰。
《石鼓文考》1卷,明李中馥著。
《苍润轩碑跋记》1卷,明盛时泰著。
《吴斋中丞写定石鼓文》,清吴大澂撰。
《石鼓文释存》1卷,附释存补注,清张燕昌述。
《石鼓文七种》,清吴东发撰。
《金石学录》4卷,清李遇孙辑。
《金石文字记》6卷,补遗1卷,清顾炎武撰。
《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6卷,清朱彝尊著。
《观妙斋金石文考》16卷,清李光瑛撰。
《庚子消夏记》8卷,清孙承泽著。
《复初斋文集》35卷,清翁方纲撰。
《东洲草堂金石跋》5卷,清何绍基著。
《东洲草堂金石诗》1卷,清何绍基著。
《金石馀论》1卷,清李遇孙撰。
《铁桥金石跋》4卷,清严可均著。
《清仪阁金石题识》4卷,清张廷济撰。
《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4卷,清瞿中溶撰。
《二百兰亭收藏金石记》四册,清吴云著。
《金石萃编》160卷,清王昶编。
《金石萃遍补略》2卷,清王吉编。
《金石萃编未刻稿》3卷,清王昶编。
《八琼室金石文字补正》130卷,目录3卷、祛伪1卷、礼记4卷、元金石偶存1卷,清陆增祥撰。
《随轩金石文字》9种,清徐渭仁辑。
《古录》20卷,清吴式芬撰。
《金石汇目分编》10卷,清吴式芬撰。
《苍玉洞宋人题名》1卷,清刘喜海辑。
《寰宇访碑录》12卷,清孙星衍撰。
《补寰宇访碑录》5卷,清赵之谦撰。
《再续寰宇访碑录》2卷,罗振玉撰。
《寰宇访碑录》校勘记2卷,清李宗撰。
文素松校补。
《补寰宇访碑录》校勘记1卷,清李宗撰。
文素松校补。
《寰宇访碑录》校勘记11卷,《补寰宇访碑录》校勘记2卷,《再续寰宇访碑录》校勘记1卷,刘声木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 直接抒情 • 间接抒情(意象)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XXX,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旧物、故人、故国 寻寻XXX(找什么)
冷冷清清
凄凄 (风景) 惨惨(心情) 戚戚(表情)
浅 抽象
愁
深
具体
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叠词
你认为使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再次体会,本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兼用口语,逼真自然。这 首词采用了“将息”、“怎 生”、“次第”、“了得”等 宋代口语,朴素浅近,明白如 话,而又逼真自然,意境深远。
艺术特色:
1、善用叠字,声情并茂
《 声 声 慢 》
2、善用口语,逼真自然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 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
欢》
牵愁惹恨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 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 之痛、寡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 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李清照
晚年之孤独凄凉。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8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少女、少妇) 词风——清丽婉约
南渡后:
《金石录》的文献价值
录》 中录存 的一 些碑 铭 的内容并 不见 于史
一
5 — 3
书, 而它 往往 是原 始 的 、 实 的 , 有 很 高 的 真 具 史 料价值 , 这些 资料 可分 为两种 情况 , 一是 正
原 因 , 或是 史 料 缺失 , 是疏 于考 证 , 是 如 或 或
有意采择等等 , 难免会存在一些差错。碑刻
社 稷 , 汶 阳之 田, 邑于 费 , 孙 氏 焉 。汉 赐 封 子 有 费将 军 , 后 有 费 忠 、 柔 。适 蜀 为 宁 , 其 费 蜀 人忠之 。孙 徙 于荆 州 , 迁 江 夏 。 忠十 代 孙 后 奕, 奕孙 神 , 家于 蜀 。晋 平 蜀 , 之 子 承 复 又 神 归江夏 。 I 虽 然费姓 的源流 并 不清 晰 , ”2 但 其 中叙 述 的世 系可 备一说 。
与 史志 记载 常有 不 同 , 这 些 互 异 的 内 容 进 将
史中有传的, 但碑文的记载更翔实 ; 一是正史 中无传的 , 仅靠碑文见其姓名事迹 , 从而可补
史 籍之 缺 。
行对 勘 , 助 判 定 正 误 。一 般 来 说 , 金 石 有 《
关于费神 的家世 , 三 国志 ・ 志 ・ 《 蜀 费 神 传 》说 : 江 夏 鄙 人 , 孤 , 族 父 伯 “ 少 依 仁” [H “ ,] 子承” [n 汉梁相费、碑》 。 。] 《 况 引 《 姓苑》 “ 氏, 云: 费 禹后 。汉 有费 长房 , 蜀 《 志》 丞 相神。 『 又 引李 利 涉编 《 命 有 ”2 “ 古 氏》 :费 氏出 自鲁桓公 , 云 “ 少子季友有 勋于
很早 , 史记 ・ 始 皇本 纪》中就记 载 了秦 七 《 秦 处 刻石 的铭 文 , 算 是 对 文 字 的 释读 。到 宋 可
唐《灵岩寺碑颂并序》碑考
2021年第3期第43卷总第223期NO.32021Vol.43General NO.223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W唐《灵岩寺碑颂并序》碑考杨阳1,王晶2(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0;2,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摘要]嵌藏于灵岩寺鲁班洞遗址内的唐李邕撰《灵岩寺碑颂并序》碑,久为历代文人史家所关注,该碑是现存记载灵岩寺历史最久、内容最多、信息量最为丰富的碑刻史料,涉及灵岩创始及唐高祖、唐高宗护持兴建寺宇等情况,是填补盛唐以前史料记载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灵岩寺颂碑;考证;法定禅师;李邕[中图分类号JD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21)03-0028-08[收稿日期J2021-03-19[作者简介]杨阳(1983-),女,山东枣庄人,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馆员。
王晶(1961-),男,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
长清灵岩寺有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北海太守李邕撰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碑(以下简称《灵岩碑颂》)一通,自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著录后,为历代文人史家所关注。
如清代阮元《山左金石志》卷十二、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七、吴荣光《石云山人文集》卷五、李葆恂《三邕翠墨爲题跋》卷一,近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七七、方若《增补校碑随笔》等均有考释。
当代温玉成、马丛丛也各有考论专文①。
笔者对此碑内容拟作进一步研究,试揭析其中所蕴寺史沧桑,以就正读者。
一、《灵岩碑颂》现状与碑文校录《灵岩碑颂》今嵌鲁班洞遗址内西墙壁,碑系青石质,碑面磨制抛光。
原有蟠龙碑首及方形碑座,今仅残剩碑首和身,且碑身断为上下二石镶嵌于石墙之上。
碑首左侧显露的立面(碑身与嵌墙之间的缝隙观之)雕有四条下垂的蟠龙,残存的龙首长0.30米,下垂至碑面的上边沿;靠近碑面的两条蟠龙遭人为毁坏,留有痕迹。
碑面的左上角留有一长0.50米、宽0.30米的长方形糙面(与垂龙水平雕饰),应是碑面碑首雕饰遭人为破坏而致。
金石学视域中的《水经注》金石文献著录考察
关键词 : 水经注 ; 金石 学 ; 金石 文献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0 4 .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0 4 2 9 ( 2 0 1 5 ) 0 3— 0 0 6 8— 0 5
《 水经注》 , 北魏郦道元著 , 是为补注《 水经》 而作。郦道元在补注《 水经》 的过程 中, 旁征博 引, 除征 引大量典籍文献外 , 还征引了3 5 0 余种金石文献 , 在时间上上起秦汉 , 下至北魏 , 在地域上包罗全 国, 甚 至 涉及域 外 , 在 内容上 涉及 政 治 、 民俗 、 地理 、 军事 、 文 化 等各 个 方 面 , 堪 为后 世 金 石 学研 究 之 珍 薮 。“ 金 石” 二字 并称 古来 有之 , 但 以“ 金石” 作 为一学 术 名 词之 始 , 始 于宋 代 曾 巩 《 金 石 录》 一 书 。之 后 , 有 赵 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2 0 1 5年 第 3期
金石学视域 中的《 水经注》 金石文献著 录考察
郭 继 红
( 安徽大 学 历 史 系,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摘
要: 北魏以前的金石 学实践 多为原 始的、 零散 的。《 水 经注》 金 石文献 的著录 实践 , 无论 在著 录数量还
诚《 金石 录》、 郑樵 《 金 石略 》 、 潘 昂宵 《 金 石例 》 、 郭 宗 昌《 金 石史 》 等先 后流 行 于世 , 其 中二十略之 中, 使金石学成为一门专门之学 。 金石学虽兴起于宋代 , 但宋之前与金石文献相关 的搜集和整理活动已开始 。据清人李遇孙 《 金石 学录》 , 宋以前见之于史籍记载的金石学实践有 四十余事 , 其 中《 水经注》 成书之前 的有二十六事 , 按其 实践方式可分 四类 : 一是金石文献之存 录, 但 当时之存 录仅属偶然 , 非有意而为之 , 如《 左传 ・ 昭公三 年》 引《 谗鼎铭》 、 《 礼记 ・ 祭统》 引《 孔俚 鼎铭》 、 《 礼记 ・ 大学篇》 引《 汤盘铭》 、 司马迁《 史记 ・ 始皇本 纪》 录载峄 山 、 泰山、 琅琊 台 、 之罘 、 东观、 碣 石 和会稽 刻 石 等 , 都是 为 史 料 的征 引而 偶然 为之 。二 是 石 经 刻录与补修 , 如《 后汉书 ・ 孝灵帝纪》 载, 东汉熹平 四年( 1 7 5 年) , 灵帝诏诸儒正定《 五经》 文字异同 , 刻 之 于 石立 于太 学 t ' - l  ̄ ' f - ; 《 后汉 书 ・ 蔡 邕传》 注 引晋 陆 机 《 洛 阳记 》, 记 有 洛 阳南 开 阳门外 太 学 汉 石经 诸 碑
《中国金石总录》定名及著录标准
《中国金石总录》定名及著录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金石总录》定名及著录标准研究第一节:引言中国金石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金石文物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金石著录《西清古鉴》四十卷乾隆十四年,梁诗正等奉敕编《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附录一卷乾隆五十八年敕编《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乾隆三十四年,金简奉敕编《积古斋藏器目》一卷阮元撰《清仪阁藏器目一卷张廷济撰《竹崦盦藏器目》一卷赵魏撰《嘉荫簃藏器目》一卷刘喜海撰《平安馆藏器目》一卷叶志诜撰《双虞壶馆藏器目》一卷吴式芬撰《怀米山房藏器目》一卷曹载奎撰《簠斋藏器目》一卷陈介祺撰《木庵藏器目》一卷程振甲撰《梅花草盦(ān)藏器目》一卷丁彦忠撰《选青阁藏器目》一卷王锡棨撰《爱吾鼎斋藏器目》一卷李璋煜撰《石泉书屋藏器目》一卷李佐贤撰《两罍轩藏器目》一卷吴云撰《 斋藏器目》一卷吴大澄撰《天壤阁藏器目》一卷王懿荣撰《 斋集古录二》十六卷吴大澄撰《恒轩吉金录》不分卷吴大澄撰《度量权衡实验说》不分卷吴大澄撰《匋斋吉金录》八卷,续二卷端方撰《焦山鼎铭考》一卷翁方纲撰《周无专鼎铭考》一卷罗士琳撰《齐侯罍铭通释》二卷陈庆镛撰《盘亭小录》一卷刘铭传撰《京畿金石考》二卷孙星衍撰《畿辅金石记残稿》不分卷沈涛撰《畿辅碑目》二卷樊彬撰《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沈涛撰《赵州石刻录》一卷陈钟祥撰《江宁金石记》八卷严观撰《待访录》二卷严观撰《江左石刻文编》四卷韩崇撰《江宁金石待访录》四卷孙彤撰《吴郡金石目》一卷程祖庆撰《吴中金石记》一卷顾沅撰《徐州金石记》一卷方骏谟撰《崇川金石志》一卷冯云鹏撰《安徽金石略》十卷赵绍祖撰《泾川金石记》一卷赵绍祖撰《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毕沅、阮元同撰《山左访碑录》十三卷法伟堂撰《山左碑目》四卷段赤苓撰《山左南北朝石刻存目》一卷尹彭寿撰《至圣林庙碑》六卷孔昭薰撰《孔林汉碑考》一卷顾仲清撰《济州金石志》八卷徐宗干撰《济州学碑释文》一卷张弨(chāo)撰《济南金石记》四卷冯云鹓(yuān)撰《历城金石考》二卷周永年撰《诸城金石略》二卷李文藻撰《益都金石记》四卷段赤苓撰《山右金石志》一卷夏宝晋撰《山右金石记》八卷杨笃撰《山右石刻丛编四》十卷胡聘之撰《中州金石记》五卷毕沅撰《中州金石考》八卷黄叔璥(jǐn)撰《中州金石目》四卷,补遗一卷姚晏撰《中州金石目录》八卷杨铎撰《安阳金石录》十三卷武亿、赵希璜同撰《河阳金石记》三卷冯敏昌撰《河内金石记》二卷,补遗一卷方履篯(ji ǎn)撰《嵩洛访碑日记》一卷黄易撰《嵩阳石刻集记》二卷叶封撰《登封县金石志》一卷洪亮吉撰《偃师金石记》四卷武亿撰《偃师金石遗文补录》二卷武亿撰《郏县金石志》一卷武亿撰《宝丰金石志》五卷武亿撰《鲁山金石志》三卷武亿撰《孟县金石志》三卷冯敏昌撰《浚县金石录》二卷熊象阶撰《关中金石记》八卷毕沅撰《雍州金石记》十卷朱枫撰《关中金石附记》一卷蔡汝霖撰《陕西得碑目》二卷刘喜海撰《长安获古编》二卷,补遗一卷刘喜海撰《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十二卷毛凤枝撰《唐昭陵石迹考》五卷林侗撰《昭陵六骏赞辨》一卷张弨撰《昭陵碑考》十三卷孙三锡撰《扶风金石录》二卷张员撰《郿县金石遗文录》二卷张员撰《兴平金石志》一卷张员撰《宝鸡县金石志》一卷邓梦琴撰《武林金石刻记》十卷倪涛撰《武林金石记残稿》不分卷丁敬撰《两浙金石志》十八卷,补遗一卷阮元撰《吴兴金石志》十六卷陆心源撰《墨妙亭碑目》二卷张鉴撰《越中金石记》十二卷杜春生撰《东瓯金石录》十二卷戴咸弼撰《台州金石录》十三卷黄瑞撰《阙访》二卷黄瑞撰《括苍金石志》十二卷,续四卷李遇孙撰《括苍金石志补遗〉四卷邹柏森撰《湖北金石存佚考》二十二卷陈诗撰《湖北金石诗》二卷严观撰《永州金石略》一卷宗稷辰撰《三巴★H1古志〉不分卷刘喜海撰《蜀碑补记》十卷李调元撰《粤东金石略》十八卷阮元撰《高要金石略》四卷彭泰来撰《粤西金石略》十五卷谢启昆撰《粤西得碑记》一卷杨翰撰《滇南古金石录》一卷阮福撰《和林金石录》一卷李文田撰《高丽碑全文》八卷叶志诜撰《海东金石苑》四卷刘喜海撰《海东金石考存》一卷刘喜海撰《日本金石志》二卷傅云龙撰《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翁方纲撰《隋唐石刻拾遗》二卷黄本骥撰《南汉金石志》二卷吴兰修撰《元刻偶存》一卷陆增祥撰《元碑存目》一卷黄本骥撰《寰宇访碑录》十二卷孙星衍、邢澍同撰《访碑续录》一卷严可均撰《访碑后录》三卷黄本骥撰《补寰宇访碑录》五卷赵之谦撰《攟古录》二十卷吴式芬撰《天一阁碑目》一卷钱大昕撰《潜研堂金石文字目录》八卷钱大昕撰《小蓬莱阁金石目》一卷黄易撰《平安馆碑目》八卷叶志诜撰《玉雨堂碑目》四册韩泰华撰《式训堂碑目》三卷章寿康撰《求古录》一卷顾炎武撰《金石文字记》六卷顾炎武撰《来斋金石考》三卷林侗撰《观妙斋金石文考略》十六卷李光映撰《金石续录》四卷刘青藜撰《金石经眼录》一卷褚峻摹图,牛运震补说《金石录补》二十七卷,续七卷叶奕苞撰《金石小笺》一卷叶奕苞撰《金薤琳琅补遗》一卷宋振誉撰《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记一卷,再续一卷,三续二卷洪颐煊撰《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二十五卷钱大昕撰《金石三跋》十卷武亿撰《金石文字续跋》十四卷武亿撰《古泉山馆金石文跋》不分卷瞿中溶撰《铁桥金石跋》四卷严可均撰《古墨斋金石文跋》六卷赵绍祖撰《宝铁斋金石跋尾》三卷韩崇撰《石经阁金石跋文》一卷冯登府撰《攀古小庐古器物铭释文》不分卷许瀚撰《碑跋》不分卷许瀚撰《清仪阁题跋》一卷张廷济撰《枕经堂金石题跋》三卷方朔撰《求是斋金石跋尾》四卷丁绍基撰《宜禄堂金石记》六卷朱士端撰《簠斋金石文字考释》一卷,笔记一卷陈介祺撰《开有益斋金石文字记》一卷朱绪曾撰《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十八卷汪鋆(yǔn)撰《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王昶撰《金石萃编补目》三卷黄本骥撰《金石续编》二十一卷,目一卷陆耀遹(yù)撰《金石萃编补略》二卷王言撰《金石萃编补正》四卷方履篯撰《八琼室金石补正》一百三十卷陆增祥撰《匋斋藏石记四》十四卷端方撰《金石表》一卷曹溶撰《金石存》十六卷吴玉搢撰《金石索》十二卷冯云鹏、冯云鹓撰《金石品》二卷,《金石存》十五卷李调元撰《金石契》四卷张燕昌撰《金石屑》四卷鲍昌熙撰《金石摘》十卷陈善墀(chí)撰《香南精舍金石契》二卷觉罗崇恩撰《金石遗文录》十卷陈奕禧撰《金石文释》六卷吴颖芳撰《古志石华三》十卷黄本骥撰《金石文钞》八卷赵绍祖撰《碑录》二卷朱文藻撰《绩语堂碑录》不分卷魏锡曾撰《金石图》二卷褚峻摹图,牛运震补说《求古精舍金石图》四卷陈经撰《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不分卷黄易撰《古均阁宝刻录》一卷许梿撰《平安馆金石文字》不分卷叶名沣撰《随轩金石文字八种》无卷数徐渭仁撰《二铭草堂金石聚》十六卷张得容撰《淇泉摹古录》一卷赵希璜撰《汉碑篆额》不分卷何澄撰《红崖碑释文》一卷邹汉勋撰《汉武梁祠画象考证》二卷沈梧撰《汉射阳石门画象汇考》一卷张宝德撰《华山碑考》四卷阮元撰《石门碑醳》一卷王森文撰《郙阁铭考》一卷王森文撰《天发神谶碑释文》一卷周在浚撰《国山碑考》一卷吴骞撰《汉魏碑刻记存》一卷谢道承撰《北魏郑文公碑考》一卷诸可宝撰《龙门造象释文》一卷陆继煇撰《瘗鹤铭辨》一卷张弨撰《瘗鹤铭考》一卷汪士鋐撰《瘗鹤铭考》一卷吴东发撰《瘗鹤铭考补》一卷翁方纲撰《山樵书外纪》一卷张开福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二十六卷《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三卷,附录一卷赵钺、劳格同撰《楚州石柱考》一卷范以煦撰《邠州石室录》三卷叶昌炽撰《石鱼文字所见录》一卷姚觐元撰《九曜石刻录》一卷周中孚撰《苍玉洞题名石刻》一卷刘喜海撰《翠微亭题名考》一卷释达受撰《龙兴寺经幢题跋》一卷罗矩撰《金天德钟款识》一卷丁晏撰《铁券铜塔考》三卷钱泳撰《岳庙彝器铭》一卷不著撰人氏名《分隶偶存》二卷万经撰《碑文摘奇》一卷梁廷枬撰《碑别字》五卷罗振鋆撰《金石要例》一卷黄宗羲撰《碑版广例》十卷王芑孙撰《志铭广例》二卷梁玉绳撰《金石例补》二卷郭麟撰《金石综例》四卷冯登府撰《金石订例》四卷鲍振方撰《金石称例》五卷,续一卷梁廷枬撰《汉石例》六卷刘宝楠撰《汉魏六朝墓铭纂例》四卷吴镐撰《唐人志墓例》一卷徐朝弼撰《金石学录》四卷李富孙撰《金石学录补》四卷陆心源撰《金石札记》四卷,袪伪一卷陆增祥撰《语石》六卷叶昌炽撰《闲者轩帖考》一卷孙承泽撰《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十二卷王澍撰《淳化阁帖考证》十卷吴有兰撰《淳化阁跋》一卷沈兰先撰《淳化阁帖源流考》一卷周行仁撰《法帖释文》十卷徐朝弼撰《南村帖考》四卷程文荣撰《鸣野山房帖目》四卷沈复粲撰《禊(qì)帖综闻》一卷胡世安撰《苏米斋兰亭考》八卷翁方纲撰《定武兰亭考》一卷王灏(hào)撰《凤墅残帖释文》二卷钱大昕撰《惜抱轩法帖题跋》三卷姚鼐撰《苏米斋题跋》二卷翁方纲撰《竹云题跋》四卷王澍撰《铁函斋书跋》六卷杨宾撰《芳坚馆题跋》四卷郭尚先撰《钱录》十六卷乾隆十六年敕撰《泉神志》七卷李世熊撰《泉志校误》四卷金嘉采撰《钱志新编二》十卷张崇懿撰《琴趣轩泉谱》一卷黄灼撰《广钱谱》一卷张延世撰《历代古钱目》一卷朱炜撰《泉布统志》九卷孟麟撰《选青小笺》十卷许原恺撰《虞夏赎金释文》一卷刘师陆撰《古今待问录》六卷朱枫撰《吉金所见录》十六卷初尚龄撰《古今钱略三》十四卷倪模撰《货布文字考》四卷马昂撰《泉宝所见录》十六卷沈巍皆撰《历代钟官图经》八卷陈莱孝撰《吉金志存》四卷李光廷撰《癖谈》六卷,附录四卷蔡云撰《运甓轩钱谱四》十卷吕佺孙撰《癖泉臆说》六卷高焕撰《古泉丛话》三卷戴熙撰《藏泉记》一卷戴熙撰《观古阁泉说》一卷,丛稿二卷,续稿一卷,三编二卷鲍康撰《论泉绝句》二卷刘喜海撰《古泉汇六》十卷,续十四卷,补遗二卷李佐贤撰《齐鲁古印攗》四卷,续一卷高庆龄撰《集古官印考证》七卷瞿中溶撰《两罍轩印考漫存》九卷吴云撰《秦汉瓦当文字》二卷,续一卷程敦撰《浙江砖录》不分卷冯登府撰《百砖考》一卷吕佺孙撰《千甓亭砖录》六卷,续四卷陆心源撰《古 专图释二》十卷陆心源撰《匋斋藏 专记》二卷端方撰《秋景庵主印谱》四卷黄易撰《龙泓山人印谱八卷丁敬撰《讱(艹弇)集古印存》三十二卷汪启淑撰《求是斋印谱》四卷陈豫钟撰《吴让之印存》二卷吴廷扬撰《杨聋石印存》二卷杨澥撰《选集汉印分韵》二卷,续二卷袁日省撰《杨啸村印集》二卷杨大受撰《胡鼻山人印集》二卷胡震撰《观自得斋印集》十六卷徐子静撰《秦汉印选》六卷石潜撰《二金蜨堂印谱》四卷赵之谦撰《封泥考略》十卷吴式芬、陈介祺同撰《宋不著撰人宝刻类编》八卷乾隆时敕辑《宋欧阳棐集古录目》五卷黄本骥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