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合集下载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一、苏轼词艺术风格之豪放洒脱苏轼的词那可真是有一股独特的魅力呢。

他的豪放词就像是一阵狂风,吹进人的心里。

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篇就气势磅礴得很。

他站在赤壁古战场,看着那滔滔江水,就想到了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英雄人物。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站在一个特别宏伟的地方,然后思绪一下子就飘到了很远很远的过去,对那些英雄豪杰充满了崇敬。

他的豪放风格可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骨子里就带着一种豁达。

在他的词里,没有那种小里小气的哀怨,就算是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他也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洒脱的句子。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他不是在那哭哭啼啼的,而是潇洒地甩甩头,继续大步向前走。

他用他的词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啥难事,心态都要放好。

二、苏轼词艺术风格之婉约细腻你可别以为苏轼只会写豪放的词,他的婉约词也是相当厉害的。

他能把那种细腻的情感写得入木三分。

像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把杨花写得像一个娇柔的女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这杨花在空中飘啊飘的,好像没有什么人在意它的坠落。

这里面其实也蕴含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就像是一个女子的命运,有些无奈,有些哀怨。

他在婉约词里的用词也是很讲究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挑选的。

他能捕捉到那些很细微的情绪变化,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然感觉到的那一丝惆怅,他都能准确地用词句表达出来。

三、苏轼词艺术风格之旷达超逸苏轼的旷达在他的词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他一生起起落落,但是他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一种超脱的感觉。

他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真的是绝了。

不管身处何地,只要自己的心是安定的,那就是自己的家乡。

这种旷达的思想,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们有时候迷茫的内心。

他的词里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就好像他已经跳出了世俗的烦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读其旷达情怀的 内涵。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旷达
2 0 年 ,法 国 《 00 世界 报 》评 选 了1 0 年 的 1位 英 雄 ,包 自足 千古 。 ”苏轼 仕途 坎 坷 ,宦海 沉 浮 ,但 他 却 以旷 达 的 人 00 2
括神圣罗马帝国、拜 占庭 帝国的皇帝等 ,其中惟一入选 的中 国人是苏轼 。 《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 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试 论 苏 . 诗 词 中 的 旷 达 情 怀 轼
O是 新 宇
摘 要:苏轼 一生仕途坎坷 ,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 ,他 始终表现 出洒脱 达观的旷逸情怀 ,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 ,为之投去敬重的 目光 。这里结合苏轼的诗词 ,探究其 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
财富。


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
(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 索 苏 轼 的人 生 情怀 ,须 了解 其 性 格 的早 期 形成 。苏
佳 节 ,词 人 想到 的不 是个 人 的 醉 生梦 死 , 及 时享 乐 ,而 是 家 构 为 所 不
( 张淑 乐 兰州大学文 学院 7 00 ) 3 0 0
学 研 究
这 从他 给 二 子 的命 名 可 知 。他 后 已。乐天 ,是一种无信誉外物 ,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 在 《 二 子 说 》 中, 阐 明为 子 取 名 的缘 由: “ 乎 , 吾惧 汝 的 处 世观 。因 而 ,素 食 一 生 既 能竭 尽人 事 ,又 能 随遇 而 安 , 名 轼
国之思 ,是 “ 中州盛 日”的往昔场景 : “ 中州盛 日,闺门多 惜 ,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离她越来越远 ,而作为一个封建女 暇,记得偏重 三五… …如今 憔悴 ,风 鬟霜 鬓,怕见夜 间出 子, “ 论政 ”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治更是不允许。在 去”,在个人今昔的变化对 比中她抒写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 这种情况 下,李清照也只有借酒浇愁 、怅望故乡 了,生活 的 流亡之痛 。以至于南宋著名 诗人刘辰翁读此 词时 “ 为之涕 无望与痛苦使她的词作不可避免的充斥 了太 多的愁和苦 。生 下”、 “ 闻此词,辄不 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 思想之感 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莫说是 每 人至深 。这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 国事的忧虑 ,难道仅仅只 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 的落难女子 了,就是辛弃疾、陆游 是个人 的 “ 哀伤愁苦 ”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因素吗? 了其故 国之思: 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产生一些饮酒 酒 ” (《 洞歌仙》 )。因此清 照词 中所流露 出来 的愁苦情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欢迎大家阅读!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

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一)性格的形成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

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

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

“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

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

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

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

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苏轼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小编整理了苏轼词风风格,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词风风格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_苏轼的诗词代表作有哪些苏轼是北宋著名诗人之一,在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造诣和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风格独立,特点鲜明,为后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轼既开创了豪放派诗词的先河,也擅长写婉约诗词,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苏轼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也能够感受到他笔下凄美的爱情,超脱世俗的闲逸与豁达.苏轼的一生十分精彩,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也受过被流放之苦,他的诗词也是有感而发,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与特点。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宋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论文题目
题目来源自拟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

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

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
苏轼诗词风格如下: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诗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扩展资料:
风格不仅是作家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怎样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都说明,风格不是单一的,风格具有多样性。

同样,风格也不是唯一和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吸收的,甚至出现熔铸多样风格于
一身一体的情况和现象。

苏轼虽未对诗歌风格及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作过集中的专门的论证和阐述,但时常见之于他的诸多作品和评论中。

苏轼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

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而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在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王泽蕙 温岭市第二中学摘 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诗词、绘画和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苏轼虽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历经多次升职被贬,但却一直宠辱不惊,人生坦然。

种种原因,使得苏轼的诗词中满是旷达的人生写照,也开创了豪放派的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苏轼诗词中旷达风格的成因展开描述,从不同角度说明其诗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乃情理之中。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风格;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7-01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生于眉州眉山(现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尊称其为苏东坡,同时位于“唐宋八大家”和“宋四家”之列。

他的诗词成功引领了北宋文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

他一生积极致力于出世,希望能够为国为民多做事,虽然他的一生为官清廉,为国贡献智慧,兴修水利,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但却屡屡不顺,被贬数次,经受牢狱之苦,最终客死他乡。

回顾他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我们却未能看到悲情的苏轼,他一直旷达超然,乐观豁达,随遇而安,或许正是他的生平,人物性格形成了他诗词的旷达豪放之风。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他旷达豪放诗词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从小就根深蒂固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在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指导之中。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这不仅适用于当今时代,在古人时代也同样有效。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写作,语言犀利,针砭时弊,信奉道教,喜结交道士,他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名门世家,饱读诗书,通情达理,曾为年幼的苏轼讲解古代志士的英雄事迹,以此鼓励苏轼刻苦读书,求学奋进,对于苏轼的成就功不可没。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理解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理解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理解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理解宋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坛巨擘——苏轼和欧阳修。

他们的诗文成就高度彰显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而在这两位文豪之中,又分别有东坡和稼轩两个别具特色的存在。

本文将从“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理解出发,探究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与文学贡献。

东坡之词旷,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词作风格。

苏轼的词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词作旷达开阔,赋予读者无限遐想之余,也能让人感受到真切的情感共鸣。

苏轼的词作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他主张词是咏物之辞,无论是描绘山水田园,还是表达对人情世故的敏感,都能以简洁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

苏轼的词作中有不少描写自然景色的佳句,如“别著春衫见旧知,交加酒土醉春狂”,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谊和久别重逢的渴望。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还能发现他对江南风景的深深喜爱与赞美之情。

这些词句旷达豪放,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展示了苏轼那颇具个人特色的艺术才华。

相对于东坡的词作风格,稼轩之词豪的理解则表现出欧阳修对于古文言的执着与追求。

在当时的文坛上,欧阳修的词作被誉为“婉妙绝伦”,他的词作豪放雄浑而意境优美。

欧阳修的词作充满着格调独特的古典韵味,他致力于将古体诗的音韵与词牌的音律相结合,营造出表达情感的独特氛围。

在欧阳修的词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唐诗的借鉴和模仿。

他的词作多以双调为主,表现出唐诗的雄浑豪放之风。

例如,“生查子·朝千顷碧波”中写道:“垂杨眺秋晚,亭亭群动,闭春寒。

水沉槛底流徒矣,空向舟中看。

”其间的句法结构和修辞运用都充满了唐风之气。

欧阳修的词作取材广泛,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的赞美和揭示。

他善于通过描写细节,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哲理。

欧阳修秉持陶渊明的“百川汇海,不如一壑”,追求以简约的笔触表现深沉的情感。

浅谈苏轼旷达词风

浅谈苏轼旷达词风

浅谈苏轼的旷达词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苏轼同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深受父亲严谨治学的影响。

苏轼幼年由于接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以后进学和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夫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元佑八年(190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词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词为诗”,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豪放词风中不失一丝悲凉,但他通过生命实践,向众人诠释了生命最高范式——“旷达”,这也是我最欣赏苏轼的一个主要原因。

苏轼的“旷达”包含着一种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是一种宁折不断、保持信心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点却总是旷达地对待人生的波动与挫折,力求自我超脱,不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地否定。

苏轼的旷达词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论苏轼旷达词文风1

论苏轼旷达词文风1

目录内容摘要 (Ⅰ)正文目录 (Ⅱ)注释 (Ⅲ)参考文献 (Ⅳ)附录 (Ⅴ)后记(致谢) (Ⅵ)试论苏轼词的旷达风格内容摘要:苏轼虽然一生坎坷,但却始终能以旷达超然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

他兼取儒、佛、道众家之长,既能积极入世,努力去实践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又能保持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他渴望归隐田园,追求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又未真正厌弃社会现实;他始终能以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在坎坷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最终形成其超然旷达的性格,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使其诗词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旷达风貌。

苏轼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及诗词作品的旷达风格,在当时和后世文学史上均产生极大影响。

本文仅就其词的旷达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关键词:苏轼旷达风格苏轼,北宋初人,号东坡居士,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天才、奇才,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倾慕。

历来评论者一般都认为,苏轼的词以豪放而称誉,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豪放派。

但是,仅仅用“豪放”二字不能概括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全貌。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既有豪放词,也有婉转词,还有旷达词及风格自然清新的词。

而苏轼词的基调应是旷达,这种旷达的基调贯穿在他的大部分词作中。

本文拟就苏轼的旷达词风作深入分析。

一、苏轼旷达词风的体现(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冯波摘要:本文从苏轼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特征方面试论了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变的旷达,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他旷达词风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苏轼在对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全力,以我役物,不以物役我,淡漠得失。

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坦然自若,彰显其文化性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旷达人生哲学绪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巨人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变地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荣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不同人格特征,耿怀而又世故,狂放而由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保全性格……而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旷达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他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原因,却是一场性格悲剧。

他的旷达使得他心中无所挂怀,胸怀坦荡,虽多遭不运,而乐观情怀不变。

有人说: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送任伋通到黄州兼寄兄子父》:“吾州之家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

到了“乌台诗案”他由少年盛壮增加了傲世,抗世的成份。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又说“我本不达世,而世与我殊”。

尽管他在仕途上迭经逆境,坎坷困顿,但他总能“矫首独傲世,委必还乐天”。

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始终保持一种傲视磨难的旷达襟怀。

三、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一)、苏轼与“乌台诗案”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

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状多为苏轼所写的诗文。

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

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

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

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

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

(二)、“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

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

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

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他晚年出海南归的途中对自己的一生所做的总结。

所谓功业,则更多的是指他自己在文学上的思考和成就,并因此跨入的新境界,在文学上寄托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量,把这种感情寓意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三)、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的形成在黄州、惠州、儋州,由于身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苏轼不能签署公事,等同于软禁。

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放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对政治完全失去了希望,逐渐转向对坎坷的命运进行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旷达”的。

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涂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与王定国》中则说:“某寓一僧舍,随僧蔬食,感恩念旧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得人。

所云出入,盖往村屋沐浴,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以自娱耳。

”他在黄州东破躬耕,让妻子养残织布,每天倾壶吟诗,游山玩水,与村夫野老交朋友,闲适自若,悠然自在。

流放的痛苦好象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贫寒的生活更加锻炼他的意志,过去的少年豪气,政治上的锋芒毕露,这时候好象在安国寺的焚香默坐之间脱胎换骨了。

他的人生态度更加趋于自然。

四、苏轼词中的旷达精神如其《东坡诗》所写:“雨洗东破月色清,士人行尽野人行。

莫闲荦确坡头路,自受铿然曳杖声。

”在黄州,苏轼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文学创作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指出:“(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膛然不能及也。

”正如苏辙所言,苏轼在黄州时文章风格一变,由在密州的“狂放用世”之志变为“旷达超世”之态。

苏轼在《定风波》中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脱然态度,自我解脱的处世哲学,使他心静如水,在无官事之劳的闲暇生活中,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洞察人生。

这使他心灵深处产生了深刻的蜕变,表现在词上则是旷达的词风,不再以政治抱负为重点。

苏轼到惠州的时候,他的继室同安郡君王闰之已经逝世,苏轼携幼子苏过及侍妾朝云共赴惠州贬所。

这时候的苏轼已经是垂垂老矣,被贬南荒,九死一生,自知生还无望。

但在绝望中,他却在惠州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得到了慰藉,甚至愿意“长作岭南人”。

他在《惠州一绝》中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里,他为惠州的美丽的风物所吸引,产生了浓重的归隐田园的思想,当然,这种思想的产生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也是分不开的。

他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词,都是非常的精彩。

“乌台诗案”的打击使苏轼“致君尧舜”的抱负彻底完结。

在黄州、惠州的日子里,老庄哲学思想占了上风,苏轼看破了尘世上的功名利禄,把功名利禄视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是人们在大灾难后自然产生的思想,苏轼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他向往浮游五湖四海的生活,以陶渊明的田园之志为榜样,“只渊明,是前生”,退隐的愿望成为他这一时期的精神支柱,他甚至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为《哨遍》词,谱写了对田园生活的想象,希望过着一种“忘我兼忘世”的生活,在琴书之中去体味人生的真味,词中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满庭芳》)这些词章都反映了苏轼思想在剧烈的斗争之后顺从老庄哲学的蜕变过程。

苏轼曾读《庄子》而后怅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

因此,词中所表现的是苏轼在接受牢狱生活的磨练之后,突破了儒家思想的规范,从中蜕变出来而显露了老庄思想的色彩,归隐田园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

归隐田园的情怀发展到后期更为深厚。

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已经渐渐地淡泊,“尘心消尽道心平”(《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

他的一首《行香子》表现地更为突出: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月色下的醉意朦胧,对这“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生活,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他希望过上一种“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适幽雅的生活,他要“都将万事,付与千钟”(《行香子•昨夜霜风》),他决心“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

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着”(《谒金门•秋池阁》),他以乐观旷达的情调,流露出心灵深处的呼声,自然和谐,感人情愫。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苏轼“归隐田园”仅仅是他内心深重的呼唤和迫切的想法的话,那么苏轼在儋州的生活则真正地和老百姓生活在了一起,他完全放弃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将官场的尔虞我诈、浮名虚利彻底地抛在了脑后,真正地实现了归隐田园的理想,这也是时事使然,命运希奇古怪地又一次捉弄了他。

在惠州时,乐观旷达的苏轼以作词自娱,其中有一首《纵笔》诗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闻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苏轼在睡意朦胧中的喟叹给苏轼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时任宰相的章惇听说他在惠州的生活竟是如此的逍遥,因而进一步对他进行政治上的迫害,将苏轼流放到儋州。

苏轼在绍圣四年(1097)四月离开惠州,渡海来到海南儋州,这时候的苏轼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波及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