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的正常结构

合集下载

肾小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肾小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肾小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肾小球是人体排泄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特点能够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进而与其相适应。

一、肾小球的结构特点
1. 球形:肾小球具有球形外形,直径约为300μm,细胞膜围绕其外部形成一个小球型包装。

2. 多层结构:肾小球由三层组织结构组成,有外层膜、中层膜和内层膜。

3. 内部结构:内部由两种类型的组织结构组成,即上皮细胞和支持细胞。

上皮细胞由多个层次的细胞组成,它们与支持细胞共同组成了肾小球的核心结构。

4. 生理性质:肾小球具有一定的电位和浊度,这是由上皮细胞的冷冻供体所决定的,同时它也具有自发及刺激性的排尿功能。

二、肾小球的功能
1. 排尿:肾小球参与细胞膜通道及内部蛋白质受体的发挥作用,调节体液包括水、电解质及矿物质的比例及通量,调节体内的相关物质,
从而促进排尿的过程。

2. 利尿:参与清洁体内的多余水分子以及非电解质的质量平衡,保证体液的高浓度状态及稳定性,使得体液系统实现利尿,从而促进液体对体液渗出的调节和体液的灌注。

3. 保护血管壁:参与血管壁的建设,保护血管壁不受损害,也有助于体内血管壁的新陈代谢,保护血管壁免受外界刺激。

三、总结
肾小球具有球形外形,由三层组织结构组成,内部由上皮细胞和支持细胞共同组成,具有一定的电位和浊度,它参与细胞膜通道及内部蛋白质受体的发挥作用,调节体液包括水、电解质及矿物质的比例及通量,参与清洁体内的多余水分子以及非电解质的质量平衡,及血管壁的建设,保护血管壁不受损害,保护血管壁免受外界刺激,从而实现排尿及促进利尿,从而满足机体生理需求。

肾的结构和功能

肾的结构和功能

肾的结构和功能
肾是人体排泄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和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肾的结构由肾实质和肾盂组成,下面将详细介绍肾的结构和功能。

肾的结构主要由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由毛细血管团和肾小球囊组成,毛细血管团分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通过这些血管,血液被过滤,形成初尿。

肾小球囊是由肾小管围绕着的,它负责将初尿转化为尿液。

肾小管是由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它们负责吸收和分泌物质,调节尿液的组成。

肾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排泄废物、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和分泌激素。

首先,肾脏通过肾单位的工作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和过剩物质。

在肾小球中,血液被过滤,废物、尿酸、尿素等被排除,有益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吸收。

其次,肾脏还负责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和分泌起到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根据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含量的变化,调节尿液的浓度和容量,从而保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此外,肾脏还能够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肾小管在重吸收和分泌过程中,可以排除过多的酸性物质,保持体内的pH值稳定。

最后,肾脏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肾上腺素、醛固酮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重要激素都是由肾脏分泌的,它们对调节血压、水分平衡和红细胞生成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它通过结构中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实现废物排泄、水分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激素分泌的功能。

肾脏的健康与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密切相关,需要我们注重保护和维护。

肾小球的结构

肾小球的结构
泌尿系统疾病
李世骐教授主讲
1
肾脏的一般结构:
2
肾单位: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血管球) 肾球囊 (脏层囊腔,壁层)
近端小管
曲部 (近曲小管) 直部 (降支粗部)
髓拌降支
细管
降起细部 升支细部
直部(升支粗部)
髓拌升支
远端小管 致密斑
曲部 (远曲小管)
肾小球的结构:
❖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 网,属于有孔型的毛细 血管,当血液流经时, 血浆中的成分可有选择 性地滤过,而形成原尿。
• 少尿<500ml/d • 血尿,常为首发症状,约半数为肉眼血尿 • 蛋白尿,0.5 ~ 3.0 gm/d,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14
(4)全身表现:疲乏、厌食、 恶心、呕吐、嗜睡、 头晕、视力模糊等
(5)并发症: 重症或治疗不及时可致心力衰竭、 高血压脑病、急性肾衰竭。
15
实验室检查
血液: 血色素、血钠、血浆白蛋白:轻度下降 血沉:增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O 抗体滴定度:增高 血清总补体及C3:下降
位于入球与出球动脉 所构成的三角区内,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 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 球旁细胞:可分泌肾 素,进入血液中
• 致密斑:可调节肾素 分泌
• 球外系膜细胞:生成 前列腺素A2和E2
6
球旁器在体液容量的调节和肾脏本身对肾小 球滤过率的控制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球旁器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 要结构成分 前列腺素A2和E2,有血管舒张、降压和利尿作用。
23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
1. 感染: 病原: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多见 部位: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腹膜。

肾脏解剖

肾脏解剖

• 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
回结肠血管、睾丸(卵巢)血管、回肠末段,右侧与盲 肠及阑尾邻近,因此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可引起右输尿 管炎,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脓细胞。左输尿管腹部的 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睾丸(卵巢) 血管也斜行越过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抵达骨盆上口时, 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由于输 尿管腹部的大部分与升、降结肠血管相邻,施行左或 右半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输尿管腹部。
• ①腹部(腰段),自肾孟与输尿管交界处
至跨越髂血管处;
• ②盆部(盆段),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胱
壁;
• ③壁内部(膀胱壁段),斜行穿膀胱壁,
终于膀胱粘膜的输尿管口。
• 输尿管腹部长约 13~14cm,紧贴腰大肌
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 下方有睾丸(卵巢)血管斜过其前方。 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在腹前壁与半 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 所作的连线一致。
包括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 一些组织围绕肾乳头周围形成8~12个肾
小盏,肾小盏汇合形成2~3个肾大盏,再 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漏斗状的肾盂, 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肾 的 构 造
肾脏实体的解剖图
1、形态大小:
1).肾脏是一对实质性器官,形如蚕豆,外观圆润,饱 满。胎儿肾原呈分叶状,叶间有凹陷,使肾表面凹凸不平。1 岁以后,肾皮质生长使肾脏表面变得平滑。
腔静脉的右后壁,故在右肾上腺切除 术结扎肾上腺静脉时,应注意保护下 腔静脉
肾单位
一、肾单位的概述 ★肾单位: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100万/肾, 整个肾单位都由毛细血管包绕。 皮质肾单位:85%,肾小体位于皮质浅部 且体积较小,髓袢较短。 近髓肾单位:15%,肾小体位于皮质深部 且体积较大,髓袢较长。

阐述肾小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述肾小体的结构与功能

阐述肾小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引言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肾小体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肾小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肾小体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二、肾小体结构
1. 肾小球
(1)糖原球
(2)鲸蜡球
(3)蛋白球
2. 肾小管
(1)近曲小管
(2)升支粗段
(3)升支细段
(4)远曲小管
3. 间质组织
三、肾小体功能
1. 滤过作用
(1)滤过屏障的形成与成分
(2)滤过屏障通透性调节
2. 分泌作用
3. 吸收作用
4. 分解代谢作用
四、疾病与治疗方法
1. 肾炎与治疗方法
(1)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2)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 肾衰竭与治疗方法
(1)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2)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 肾小球肾炎与治疗方法
(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2)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五、结论
本文从肾小体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常见的肾脏疾病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肾小体,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

肾小球—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肾小球—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表9-2 分子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物质 分子量 滤过率
水 18 1.0
钠 23 1.0
葡萄糖 180 1.0
菊粉 5 500 1.0
肌红蛋白 17 000 0.75
白蛋白 69 000 0.005
文章录入:sxq 责任编辑:sxq 上一篇文章: 肾小球—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滤过率
下一篇文章: 肾小球—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在某些肾脏病理情况下,基底膜上负电荷减少或消失,结果带负电荷的血浆白蛋白可以被滤过,出现蛋白尿(proteinuria)或白蛋白尿(albuminuria)。
肾小球的滤过率和滤过面积也有密切关系,正常人两肾脏肾小球的滤过面积估计为1.5m2,这样大的面积非常有利于血浆的滤过。在生理情况下,人两侧肾脏的肾小球保持恒定的开放,因而滤过面积保持相对的稳定。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变窄或完全阻塞,行使功能的肾小球数目下降,滤过面积减少,尿量减少出现少尿或无尿。
肾小球—滤过膜及其通透性生理知识
肾小球—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肾小球的滤过膜包括三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这三层结构形成了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尽管滤过膜具有三层结构,但比一般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大得多,据估计可多达数百倍。虽然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具有很高的通透性,但在正常条件下并不能滤过血浆蛋白。
1.0表明此物质可自由滤过,如水;滤过率为0.75则意味着和水相比只能滤过75%。电解质钠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葡萄糖,它们的分子量小,可以自由滤过。当分子量接近于白蛋白的分子量时,滤过率迅速下降,接近于零。
此外肾小球对某物质的通透性与该物质所带电荷的种类也密切相关。带负电荷的分子比同等大小带正电荷的分子不容易被滤过。举例来说,血浆白蛋白分子的直径只有6nm,而肾小球滤过膜孔直径约8nm,但是白蛋白却不能被滤过。因为白蛋白带负电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蛋白聚糖也带负电荷,因而产生静电排斥作用,不能滤过。

泌尿系统疾病概论

泌尿系统疾病概论

细胞管型
• 上皮细胞管型:
–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 球肾炎、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 移植后排斥反应、子痫、金属(如镉、汞、铋等)及 其他化学物质的中毒。
• 红细胞管型:
–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狼 疮性肾炎等。
• 白细胞管型:
–常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见于肾盂肾炎、问质 性肾炎。
红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 粗颗粒管型,
– 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 肾小管损伤;
• 细颗粒管型,
– 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颗粒管型
透明管型 • 由于折光性低,需在弱视野下观察,健康人可有0~偶 见/高倍视野,老年人清晨浓缩尿液中也可见到。
肾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 尿液检查: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特殊生化检查
(蛋白、酶学)
• 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
肾小管功能检查 肾血流量测定
• 肾脏影像学检查 • 肾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蛋白尿
• 正常人尿蛋白<150mg/24h,定性试验是阴性。 尿白蛋白正常人上限是30mg/24h。 蛋白尿的分类
肾小管结构
(1) Na+、Cl- 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70% Na+、Cl-、K+和水,85%的HCO3-,葡萄糖、氨基 酸全部被重吸收;泌H+。 重吸收的动力: Na+泵 2、髓袢 重吸收20%的Na+、Cl-、K+ 。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滤过的Na+和Cl-约12%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同时 有不同量的水被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 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况进行调节。Na+的重吸 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调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概念】1.简称急性肾炎(AGN)2.是由免疫介导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一组疾病。

3.急性起病4.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5.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生理结构】分为过滤膜和系膜;过滤膜肾小球过滤膜从内到外有三层结构:内层为内皮细胞层,为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内的扁平细胞,上有无数孔径大小不等的小孔,小孔有一层极薄的隔膜;中层为肾小球基膜,电镜下从内到外分为三层,即内疏松层、致密层及外疏松层,为控制滤过分子大小的主要部分:外层为上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其不规则突起称足突,其间有许多狭小间隙,血液经滤膜过滤后,滤液入肾小球囊。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不能滤过而保留于血液中,仅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葡萄糖、电解质及某些小分子蛋白能滤过。

系膜系膜由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组成,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小叶间的轴心组织,并与毛细血管的内皮直接相邻,起到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间的支持作用。

系膜细胞有多种功能,该细胞中存在收缩性纤维丝,通过刺激纤维丝收缩,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积,从而对肾小球血流量有所控制。

系膜细胞能维护邻近基膜及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起支架作用。

在某些中毒及疾病发生时,该细胞可溶解,肾小球结构即被破坏,功能也丧失。

系膜细胞有吞噬及清除异物的能力,如免疫复合物、异常蛋白质及其他颗粒。

【病理肉眼观】1、肾脏肿大,肾脏的各径线均增大尤以厚径为明显,使肾脏外形隆突,饱满,球形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

2、肾脏被膜显示不清,轮廓界限不清晰,边缘模糊。

3、肾实质增厚,回声弥漫增强,光点模糊,似云雾遮盖,肾皮质与肾髓质无区分,肾窦回声相对淡化,甚至整个断面内容浑然一体,正常肾结构无从显示。

【病理镜下观】急性肾小球肾炎包括: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病变为弥漫性,累及双侧肾脏大多数肾小球。

肾脏内部的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

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20个锥体随构成。

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

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

肾椎体和肾小盏相连接。

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

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和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

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基本简介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

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和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和肾脏连接的部位。

主要特点肾(Kidney)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

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

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

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

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简述肾小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简述肾小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简述肾小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肾小球是肾脏的一个基本单位,由毛细血管球、毛细血管袢、肾小球囊和内皮细胞构成。

肾小球滤过血浆,将血浆中的水、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经过滤过膜,形成初尿。

初尿经过肾小管所在的肾脏集合系统导出体外,经过进一步处理生成最终尿液。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是滤过和清除血液中的过剩水分、废物和其他保守有用的分子。

此外,肾小球还能够调节血压和水分平衡,同时维持机体内稳态和酸碱平衡。

在肾小球中,浓缩的尿液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非常快速,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效率。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肾脏的一般结构一、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相通的小管组成。

人类每个肾脏约有一百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部分。

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包围在其外的肾小球囊组成。

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动脉及出球动脉相连。

肾小球外覆以肾小球囊,肾小球囊的壁层上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延续,其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

肾单位按其在肾脏部位不同,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在皮质内层近髓质处的称髓旁肾单位,其肾小管甚长,伸入到髓质内层,甚至达到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除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外,还发出直小血管进入髓质内层。

皮质肾单位的肾素含量高于髓旁肾单位。

而髓旁肾单位的肾小管长,加上有直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这对保持髓质高渗及尿液浓缩有重要作用。

二、肾小球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

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

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有选择性”的通透性。

这是因为滤过膜各层的孔隙只允许一定大小的物质通过,而且和滤过膜带的电荷有关。

滤过分子大小一般以有效半径来衡量,半径小于14 如尿素、葡萄糖、通过滤过膜不受限制;半径大于20 如白蛋白,滤过则受到一定限制,半径大于42 ;如纤维蛋白原,则不能通过。

滤过膜所带电荷对其通透性有很大影响。

正常时滤过膜表面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使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不易通过,如白蛋白,当在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或消失,白蛋白滤过增加而出现蛋白尿。

三、肾小球系膜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的一种特殊间充质,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系膜细胞的作用可能有;①收缩作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动脉的收缩作用受系膜细胞的调节,以影响毛细血管袢的内压和滤过率。

②支持作用,它填充于毛细血管袢之间,支持毛细血管的位置。

③吞噬作用,能吞噬被阻留在基膜内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一)肾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

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

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

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

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

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

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

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

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

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

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

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3.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位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者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荧光:典型的颗粒状荧光,IgG和C3沿基底膜沉积
图片来自:/html/2005/8/hu087616555998500227496.html (第十二章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免疫荧光染色FITC-IgG
图片来自www.med.cmu.ac.th/student/ patho/Kamthorn/243.html
电镜下: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物
图片来自:/Article/principle/Class138/Class306/200404/14443.html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成人肾小球:成人球状肾小球(ABS法 )500×2.7。入球小动脉(Af) 口径比出球小动脉(Ef)者约粗2倍;入球出球小动脉之间可见系膜区 微血管(MA),由网眼细小(↑所指)的毛细血管网组成;G为肾小 球。From:
肾 小 球
From:大众医药网
From:大众医药网
原发性的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病理类型为:
讲解者
•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陈东
•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陈伟练
•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江燕飞 •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陈锦铭
•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IgA肾病
发生机制
• 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的沉积 (80%)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后,可通 过不同的机制引起肾小球损伤。引起肾 小球损伤的主要介质包括抗体、补体、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 系膜细胞和凝血系统等。
免疫复合物形成引起肾小球肾炎基
本上有两种方式:①抗体与肾小球内固 有的不溶性肾小球抗原或植入在肾小球 内的非肾小球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结合 形成免疫复合物;②血液循环内形成的 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
麦凯欣
•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丁国栋
膜性肾小球肾炎 (men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
病变特点:肾小球弥漫性毛细血管壁增厚,上皮下出现含有
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
发病机制:
慢性免疫复合物型 两类:
已知抗原: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 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
未知抗原: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85%) 似大鼠Heymann肾炎 有自身抗体形成(IgG)
肾小体电镜像 ×14500 PB足细胞体 (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朱秀雄教授 )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是以肾 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是一种 比较常见的疾病。
肾小球肾炎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 性肾小球肾炎指原发于肾的独立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肾。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肾 病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或肾病变是全身 性疾病的一部分,如红斑狼疮性肾炎、过 敏性紫癜性肾炎等。
肾小球的正常结构
肾小球滤过膜
毛细血管有孔内膜
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内的扁平细胞,上有无数孔径大小不等的小 孔,小孔有一层极薄的隔膜
肾小球基底膜
即内疏松层、致密层及外疏松层,为控制滤过分子大小的主要部 分
脏层上皮细胞 ——— 足细胞
其不规则突起称足突,其间有许多狭小间隙,血液经 滤膜过滤后,滤液入肾小球囊
IF:IgG、C3沿血管襻分布,颗粒状(免疫荧光)
图片来自:www.med.cmu.ac.th/student/ patho/Kamthorn/244.html
Membranous GN is an immunologically mediated disease in which deposts of mainly IgG and complement collect in the basement membrane and appear in a diffuse granular pattern by immunofluorescence, as seen here .
本病为免疫复合物长期、缓慢沉积于上皮细胞下 一般不引起炎症细胞反应,而通过补体的终末成分C3b~C9是补
体的攻膜系统,导致基底膜损伤。 免疫荧光显示有颗粒状IgG、C3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亦是本病的免疫学特征之一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起病隐匿,少数有前驱感染后发病。15%~20%以无症状性蛋白
足细胞间突起广 泛融合,胞质内微 丝增多,其表面可 见假绒毛
足细胞间突起广 泛融合
病理过程分期:
电镜下病理分期 特点
摘自:赵福弟. 洪建跃. 刘玉和. 韩庆荣. 刘军. 陈瑞军. 王彩琴.膜性肾小球肾炎膜形成之管见
光镜的形态特点:肾小球基本正常,GBM有增厚
(PASM染色) 膜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观察,可见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有钉状突起形成)
尿为首发症状,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原发性膜性肾病有两种严重的合并症:
①高凝血症和肾静脉血栓形成 ②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新月体肾炎
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期特点
分期
结构特点
沉淀物
基膜
上皮细胞
Ⅰ期 Ⅱ期 Ⅲ期 Ⅳ期
体积较小 分布不均
无明显的增生
体积较大,大量的 电子致密物分布, 致密物有的陷入基 膜致密层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不能
滤过而保留于血液中,仅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葡 萄糖、电解质及某些小分子蛋白能滤过。
来源:大众医药网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体电镜像 ×14500
来源:大众医药网
From:
成人肾小囊和肾小球:成人肾小囊和肾小球(ABS 法)。BC,灌注不完整的肾小囊;↑所指入为肾小囊壁 层上皮细胞核的压痕;G,肾小球;Af,入球小动脉; Ef,出球小动脉;EC,肾小管。
致密物之间有明显 的基膜增生形成钉 突样结构,基膜增 厚
电子致密物较多,且 体积不等,位于增厚 的基膜内,有的电子 致密物周围可见呈虫 蚀状较窄透亮区
基膜增厚,包绕电 子致密物
电子致密物形状不等, 系膜基质明显增多
大小不一,融合在基 底膜内
致密物区 足细胞突起
融合
足细胞间突起大 部分融合,足细胞 表面有假绒毛形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