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评价 (1)
水工地质6(地下水资源评价)
三、贮存量 贮存量:地下水循环中,贮存在含水层中的水量。 分为,容积贮存量;弹性贮存量。 贮存量又可按是否参与天然条件下的水的转换分: (一)可变贮存量(又称调节储量) 可变贮存量:指潜水含水层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 间的重力水体积。 (二)不变贮存量 不变贮存量(永久储量或静储量):指在可变贮存 量临界面以下的不变重力水量。
(二)开采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补充补给量):指开采条件下,除天
然补给量外,尚能夺取的额外补给量。
常见的有下述几种情况。
1.夺取地表水的补充量。
2.夺取相邻含水层的补充量。 3.夺取开采地段以外的补充量。 4.夺取消耗补充量。
(三)人工补给量
人工回灌补
灌溉水渗漏补给
灌溉水渗漏补给分为两种情况:
渠系渗漏 田间渗漏
2.地下水流出量:
地下水的流出量可用达西公式计算。
3.泉水溢出量:
用长期观测资料或现场调查统计资料确定。
(二)人为开采量的计算
包括工业自备井,灌溉井,生活水源井。
下面介绍灌溉井的开采量统计。 单并实测流量法: Qu=(n1q1十n2q2十…十niqi)ηw 式中:Qu——年总开采量
n1、n2…ni——不同泵型年配套井数
Qd d Qdr 或
Qw w Qwr
Qd、Qw——分别为渠灌和井灌补给量,m3/a; Β d、β w——分别为渠灌和井灌入渗补给系数; Qdr、Qwr——分别为渠灌和井灌水量,m3/a。
4.侧向补给量:
Q1 K I A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I——水力坡度; A——垂直于水流剖面面积,m2。
q1、q2…qi——不同泵型单井年开采量
ηw ——灌溉井利用率。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 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 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 数值法等一种及以上适当的方法, 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 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 初步的计算。对泉源水源地,则 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 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 难利用的资源量。在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 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 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 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 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
4.6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前课回顾
上次课我们讲述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确定方法中的水均衡法,要 求大家重点掌握如何用水均衡法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课程引入
在学习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的相关知识后,本次课我们继续 学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
下面开始讲述:
三、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与分级
(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
为根据不同目的和具体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计算评价方法,以得到不同精 度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便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必要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 分级。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相当于固体矿产的资源/储量,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统一审 批。
1.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分级方案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并于1994年由国家技术 监督局颁布为国家标准(GB 15218-1994)。在该标准中,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 将地下水能利用资源即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A、B、 C、D、E”5个字符代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 代表。地下水资源分分级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典型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典型地区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华 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进行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地下水资 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潜 力及存在的问题。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水文地 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 值模拟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 评价。
05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与手段
立法保护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 明确规定开采、使用和污染地下
水的行为将受到的法律制裁。
规划管理
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合理安排开采布局和开采 强度,避免过度开采和滥用水资
源。
污染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 城市污水等,防止对地下水造成
检测方法
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电导率测量等,用于测定地下水中的 各种成分。
地下水水质的评价与分析
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水质指标与标准的对 比,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等级和安
全性。
分析方法
对地下水水质数据的统计分析,识 别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预测地 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结果应用
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制定相 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包括水源地 的保护、污染源的控制、地下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践操 作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地下水资源评 价的能力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和谐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维护生态平衡。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现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 手段之一。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城市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估 的过程,目的是为城市供水、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这些 方法可以了解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意义
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对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目录
•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地下水资源评价实践 • 地下水资源管理对策与建议 •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01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岩层中的重力水,具有动态变化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 性等特点。
地下水资源在地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法律和政策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符合国家法 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遵循相关
标准和规范。
02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 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水文地质勘察、 地下水动态观测、地下水开采试验等 方法进行。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需要考虑含水层的 富水性、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 条件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地 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ppt课件
m值确定方法:
1、可根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确定 2、根据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 3、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确定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渗透系数K值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
确定渗透系数K值的方法: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库塘渗漏补给量
1、当位于平原区的水库、湖泊、塘坝等蓄 水体的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水位时,库塘 等蓄水体渗漏补给岸边地下水 2、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1)地下水动力学法 (2)出入库塘水量平衡法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渠系渗漏补给量
1、渠系水位一般均高于其附近的地下水水 位,故渠系水一般均补给地下水 2、计算方法: (1)地下水动力学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2)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
确定α值的方法主要有:
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 3、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分析法
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潜水蒸发系数C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Z 和植被状况
C值确定方法:
1、可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 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 2、根据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对不同岩性、地 下水埋深、植被条件下潜水蒸发量E的测试资料与 相应水面蒸发量E0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
开采条件 补给条件 径流条件 排泄条件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成果
1、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 2、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 采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文字报告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 resource eveluation)通过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评定地下水中可供生产和生活开发利用的水量和水质的方法。
水量的评价要按照符合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分类法进行。
水质的评价根据水的用途按不同的用水标准确定。
地下水资源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类有一分法(开采量)、二分法(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三分法(储存量、补给量和开采量)和四分法(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和开采储量)等。
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是储存量、补给量和开采量的三分法。
储存量储存在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的总量(以体积计)。
储存量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储存量和承压水储存量。
潜水储存量是给水度与含水层体积的乘积;承压水储存量是释水系数、含水层面积与水头降低值的乘积。
滞留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不是静止的,随着补给量的周期变化,储存量也相应地呈周期变化,但其变化在有些地区是十分迟缓的。
储存量的大小还与地下水的排泄量和地区的排泄基准面有关,在排泄基准面以下的储存量,在天然状态下即使没有补给也能长期保存。
对这一部分储存量,有人称之为永久储存量。
当含水层的补给大于排泄时,储存量增加,直至溢出地表使土地沼泽化;当含水层的补给小于排泄时,储存量减少,直至滞留或枯竭。
只有当含水层的补给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时,储存量才能保持常量。
对补给和排泄而言,储存量在含水层中起库容的调节作用。
补给量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含水层的水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
补给量按补给性质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按补给方向分有垂直补给量和水平补给量。
对含水层的补给,常见的途径有:地下水径流的流入、降水的渗入、地表水的渗入、相邻含水层的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可见补给量与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补给途径可以是天然条件下发生的,亦可以是在开采条件下诱发的。
天然补给量与开采补给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夺取的新的补给量。
补给量进入含水层后,一部分转化为储存量,滞留在含水层中;另一部分成为排泄量排出。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11页/共59页
3.2试验外推法
类型 直线型 抛物线型 幂函数型 对数型
野外常见的 Q—S 曲线
表达式
说明
Q qs s AQ BQ 2 Q As B
q 为单位涌水量(m3/dm) 在s / Q Q 坐标系中为直线。A、B 为待定系数。 在 1gQ—1gs 坐标系内为直线。
Q A B lg s 在 Q—lgs 坐标系中为直线。
单位储存量法
第5页/共59页
开采试验法-第二种情况
第6页/共59页
近似直线下降
单位储存量法
• 用开采情况下抽水稳定、水位下降较均匀时,任
意时段内的水量均衡:
Q抽
Q 补
F
S t
• 式 中 : F 为 水 位 下 降 1m 时 储 存 量 的 减 少 量 , 简 称 单 位 储 存 量
(m3/m);S 为Δt时段的水位降深(m)。
降。因此,有保证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应控制在 2600-2700 m3/d 之内。
水位恢复计算表
时段(月 水位恢复值
日)
(m)
s (m / d ) t
平均抽水 量(m3/d)
采用公式
7.2-7.6 19.36
3.87
0
Q补
F
s t
补给量 (m3/d)
2798
7.21-7.26 平均值
19.96
3.33
25880 23 5 253
1841.2
m3 / d
t补 rT补 0.7 112 88.6 日
•
求
补
给量 Q补
。
(F
分' st析 Q当抽 )
地T雨多(年2588水0 文1气1.7象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一、评价原则。
1. 可持续性原则。
这可持续性可重要啦!就像我们过日子,不能今天把钱都花光,明天就没饭吃了一样。
对于地下水资源,我们得想着以后呢。
不能一下子把地下水抽得太多,要保证它能一直为我们服务。
比如说,在干旱地区,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以后可能就没水可用啦,那可就惨咯。
所以在评价的时候,得看看开采量是不是在地下水可以持续供应的范围内,要给地下水留条“活路”呀。
2. 系统性原则。
地下水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哦。
它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一员,和地表水、土壤水还有大气降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就好比一家人,互相影响、互相帮忙。
所以在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地下水本身,得把它周围的这些“亲戚”都考虑进去。
比如说,地表水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如果只看地下水,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3. 科学性原则。
这科学性就像是我们做事得讲道理一样。
评价地下水资源得用科学的方法,不能瞎猜。
要通过实地调查、测量数据这些靠谱的方式来了解地下水的情况。
比如说,要知道地下水的储量,就得用专业的仪器去测量它的水位、水量,然后根据科学的公式去计算。
可不能像小孩子过家家,随便说个数就当是地下水资源量啦。
4. 实用性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要让我们的评价有用处呀。
我们评价地下水资源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为了能够在实际中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如果评价出来的结果对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没有帮助,那可就是白费劲啦。
就像我们做一件衣服,得能穿出去才行,不能做个只能看不能用的东西。
二、评价方法。
1. 水量均衡法。
这就像是算收支账一样。
把地下水的收入(比如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补给等)和支出(像人工开采、蒸发排泄等)都算清楚。
如果收入比支出多,那地下水可能就比较充足;要是支出太多,那可能就有问题啦。
就像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和花销一样,得算明白才能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呢。
不过这个方法也有点麻烦,要把所有的收支项目都找全可不容易。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按其所依据的理论可分为: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水量平衡法。
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方法——相关分析法。
基于实际试验的方法——开采试验法。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的方法——解析法和数值法。
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评价水量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水量平衡原理,尤其是在较大范围之内进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当用其他方法评价都比较困难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具有概念清楚、方法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
该方法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1.1水平衡方程的建立对于一个平衡区(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层组来说,地下水在补给和消耗的动平衡发展过程中,任一时段补给量和消耗量之差,永远等于该时段(Qk-Qc)+(W-Qw)=±μFΔH/Δt式中:(Qk-Qc)——侧向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m/a(W-Qw)——垂向补给量与消耗量之差,m/aW=Pr+Qcf+Qe-Eg式中:Pr——降水人渗补给量,m/aQcf——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m/aQe ——越流补给量,m/aEg——潜水蒸发量,m/aQw——地下水开采量,m/aμFΔH/Δt ——单位时间2 33333333ΔH——时段ΔH =[(Qk-Qc)+(W-Qw)] t/μF计算的地下水位变幅ΔH为正,说明评价区的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称为正均衡;ΔH 为负,则地下水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称为负均衡。
1.2地下水均衡计算地下水均衡计算是根据水量均衡原理,分析均衡区在一定时段内地下水的补、排量及地下水升降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评价地下水资源的盈亏。
1.2.1均衡区的划分由于均衡方程中的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均衡要素)是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变化的,特别是当评价区面积较大时,其均衡要素差别更大,为了准确地计算均衡要素,应将评价区进行分区(划分均衡区)。
勘察设计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9
目录
CONTENTS
•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 勘察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 • 设计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 • 地下水资源评价在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未来发展
01 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01
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地下岩层 中的水体,具有一定的补给来源 、形成条件和水动力条件。
提供设计参数
地下水资源评价可以提供设计参数 ,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为给水 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
通过地下水资源评价,可以评估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 测可能产生的污染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确定环境容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可以确定环境容量,即一定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可 承受的污染负荷量,从而为区域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设计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数值模拟法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地下水运动和 变化规律,预测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
水文地质勘察法
通过钻探、物探、化探等手段,获取地下水的水 文地质参数,分析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经验公式法
利用经验公式和已知的水文地质资料,估算地下 水资源的量和水质。
设计阶段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注意事项
提供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可以提供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如地下水位、水 压、水质等,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05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未来发 展
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
01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地下水资源调查,提高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综述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位于地表与地下之间的地下水层,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学法。
本文将对这两类方法进行综述,以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主要通过测定地下水中的多种物理和化学指标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1)理化指标地下水的理化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电导率、PH值、浊度、氨氮、硝酸盐和矿物质等。
其中,水温和溶解氧可反映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导率反映了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含量,PH值反映了酸碱性,浊度反映了悬浮物的含量,氨氮和硝酸盐则是衡量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重要指标。
(2)毒性分析毒性分析是一种通过生物学试验来评价地下水中有毒物质的含量和对生物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生物标记物的测定。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地下水对小型生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地下水对长期暴露的生物的慢性毒性,生物标记物的测定则可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特定物质来判断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暴露程度。
2.生物学法生物学法主要通过评估地下水中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来评价水质状况,包括指示生物法、鱼类评价法和微生物生物标记法等。
(1)指示生物法指示生物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来评价水质状况的方法。
常用的指示生物包括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
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2)鱼类评价法鱼类评价法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地下水中鱼类的种类、数量和生活史来评价水质状况的方法。
鱼类对水质的敏感性和种群分布的特点使其成为评价地下水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
(3)微生物生物标记法微生物生物标记法是通过评估地下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来评价水质状况的方法。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DNA或RNA 序列,可以确定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种群组成和丰度,从而判断水质的好坏。
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学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各有优劣,适用的范围也不完全重叠。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μF?S=(Q抽−Q补)tμF—单位储存量,m3S—t时段的水位降,mQ抽—平均抽水量m3d⁄Q补—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m3d⁄由此得出:Q 抽=Q补+μFSt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在抽水过程中,如果抽水量小于补给量,则水位应发生等幅回升,这时St应取负号,故,Q 补=Q抽+μFSt其中μF取已求的平均值;St为等幅回升速度;停抽时,Q抽=0,由此得Q 补=μFSt根据以上所求的Q补,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即可评价开采量,但由此求得的Q补评价是偏保守的,因为,旱季抽水只能确定一年中最小的补给量,所以Q补用年平均补给量或多年平均补给量进行评价;1、3 实例某水源地位于基岩裂隙水的富水地段,在面积内打了12个钻孔,最大孔距不超过300m;在其中的三个孔中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开采抽水试验,观测数据见表1—1;表1—1这些数据表明,在水位急速下降阶段结束后,开始等幅持续下降,停抽或暂时中断抽水以及抽水量减少时,都发现水位有等幅回升现象;这说明抽水量大于补给量;利用表1中的资料可列出五个方程式:①3169=Q+μF补+μF②2773=Q补+μF③3262=Q补+μF④3071=Q补+μF⑤2804=Q补和μF值,结果见表1—2;为了全面考虑,把五个方程搭配联解,求出Q补表1—2从计算结果看,由不同时段组合所求出的补给量相差不大,但μF值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裂隙发育不均,降落漏斗扩展速度不匀所致;,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3;再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进行复核Q补表1—3从以上计算结果看,该水源地旱季的补给量在~m3/d之间,以此作为开采量是完全有保证的;若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年内暂时储存量,适当增大允许开采量;但还应考虑总的降深大小及评价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2、补给疏干法根据水均衡的原理和以丰补欠的原则,把丰水期多余的地下水补给量即大于开采量的那一部分补给量平均分配到枯水期进行开采的资源评价方法;2、1适用条件补偿疏干法适用于蓄水范围不大,仅有季节性补给,且有一定储存量,能够其调节作用的季节性的调节水源地;在半干旱地区,降雨季节性分布极不均匀,雨季时间短、降雨集中,地下水开采在旱季以来于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而在雨季以回填被疏干的地下库容的形式进行补给;开采量多少取决于允许降深范围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储存量的调节库容;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它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的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补给必须在平衡当时开采的同时,保证能全部补偿借用的储存量而非部分补偿;2、2计算方法用补偿疏干法评价,要进行抽水试验,要求有两点:抽水量大小,必须造成动水位等幅下降,以便观测代表整个漏斗的下降值;抽水时间,应包括观测到整个漏斗的等幅上升值;在旱季漏斗斗幅下降过程中,任意时间段内储存量的变化值,应该等于该时段抽出的水体积,即:μFS=QtS—时段t内漏斗的等幅下降值;Q—为抽水量m3/dμF—单位储存量;μ—给水度;F—漏斗面积;当漏斗扩展全区时,μF值接近常量,则:μF=Q1ts=Q1(t1−t0)s1−s0Q1—旱季的定量抽水量;s0—水位急速下降结束时刻t0的水位降;s1—旱季末时刻的水位降;见下图—抽水试验过程图根据求出的μF值,分两步对开采量进行评价;1计算开采量,旱季可能借用的储存量,必须保证整个旱季连续开采,所以旱季末期形成的最大水位降深不得超过设计的允许降深;设允许降深为S max,s=S max−S0;旱季开采时间设为t开,则t=t开−t0;由此可以得出开采量:Q开=μF S max−S0t开−t0≈μF S max−S0t开因为t开t0,略去t0更安全些;用上式求出的Q开,可保证旱季连续开采,不会中断,但不一定有补给保证;2计算补给量和评价,等幅回升时的单位补偿量和水位下降时的单位储存量相等;设雨季抽水过程中测得水位回升值为S,经过时间为t,则单位时间内补偿的水体积为μF st ;如用t补表示雨季的总补给时间,则雨季补给的水体积为(μF st+Q2)t补;把这个体积分配为全年开采时:即得年平均补给量:Q 补=t补365(μFst+Q2)Q2—雨季开采量,为了供水安全,考虑到可能出现旱年系列时,应从多年气象周期出发,采用安全系数r=~;这时t补=rT补,T补为勘察年的时间补给时间;2、3实例某新建水源地,据勘探查明:含水层为厚层灰岩,呈条带状分布,面积约10km2;灰岩分布区有间歇性河,故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季节性河水渗漏和降水渗入;为了评价开采量,在整个旱季做了长期抽水试验,试验资料归纳如图1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t开=253天,两季补给时间为T补=112天,允许降深规定为S max=23m;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μF值,μF=Q1(t1−t0)s1−s0=1761.7(150−10)14.53−5=25880m3d⁄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t开=253天,则Q 开=μFS max−S0t开=2588023−5253=1841.2m3d⁄取安全系数r=,t补=rT补=0.7×112=88.6天,得出Q 补=t补365(μFst+Q2)=88.6365(25880×11.549+1900)=1963.32m3d⁄由此可得,Q补>Q开,故Q开=1841m3d⁄,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采量;3、水文分析法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3、1 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需查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采用研究地表径流的水文分析发比较成功;尤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岩溶水或裂隙水分布区,用这种方法评价比较简单有效;3、2 计算方法根据地下径流模数,可以间接推算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Q=M?FQ—地下径流量,m3s⁄M—地下径流模数,m3s?km2⁄F—含水层面积,km2由此可知,地下径流模数是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它受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所控制;因此结合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1、地下河系发育的岩溶区根据这种水文地质特征,可选择有控制性的暗河出口或泉群,测定其枯水期流量,同时圈定对应的地下流域面积,取流量和地下流域面积之比,就是要求的地下径流模数;2、地表河系发育的非岩溶区对于裂隙水或岩溶裂隙水和积极交替带的孔隙水,补给量形成地下径流后,直接排入河谷变成河水流量的组成部分,故可充分利用水文站现成的河流水文图来确定地下径流模数;河水通常是由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在枯水期,河水流量几乎全由地下水维持,而洪水期河水流量的大部分为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相对减少,甚至河水倒流补给地下水,因此,利用河流水文图时,必须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将地下径流量分割出来;目前,分割界限常由经验确定;①对岩性单一,集水面积较小的水文站,在流量过程图上涨部分的起涨点至退水部分的退水转折点之间连线,把该线以下部分作为基流量;②对岩性非均一,集水面积大的水文站,以枯水期平均流量代表基流量;③在没有水文站时,也可沿河流上下游断面布置简易测流法,由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可求的控制区的地下径流量和相应的地下径流模数;④当一个含水层和另一个模数已知的含水层一起被河流排泄时,可按下式计算未知含水层的模数,M2=Q−M1F1F2M2—未知含水层的径流模数,m3s?km2⁄;F2—对应M2的含水层面积,km2;Q—含水综合体排泄地段上的基流量,m3s⁄;M1和F1—已知的含水层面积和径流模数;3、3实例我国广西水文地质队,在地苏、大化等岩溶地区采用水文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同时用实测流量进行了检验;结果,平均准确度达86%;具体见表3—1;表3—14、开采强度法:在大范围的平原开采区,可将井位分布较均匀、水井流量相差不大的区域概化成一个或几个规则形状的开采区,将分散井群的总流量概化为开采强度;然后按非稳定流的面积井公式去推算设计水位降深条件下的开采量或给定开采量条件下某一时刻开采区中心的水位降深;这种方法即为开采强度法; 4、1 适用条件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的地区这是农业供水的特点,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开采量比较方便; 4、2 计算方法以无界承压含水层中的矩形开采区为例,在矩形开采区内,以ξη点为中心,取一微面积dF=d ξd η,并把它看成开采量为dQ 的一个井点,在此点井作用下,开采区内外将形成水位降深的非稳定场,对任一点Ax 、y 引起的水位降ds,用点函数表示:ds =dQ 4πT ∫e τ−r 24aτt 0dτT —导水系数; A —导压系数; t —时间;r —点井到A 点的距离; A 点的总水位降:S (x,y,t )=ε4μ∗a ∫(∫e −(x−ξ)24aτ√πτl xl x∮e −(y−π)24aτ√πτl x−l y)t0dτ开采强度公式:S (x ,y ,t )=εt 4μ∗[S ∗(α1,β1)+S x (α1,β2)+S x (α2,β1)+S x (α2,β2)] α1=x 2√at , α2=x 2√at , β1=2√at ,β2=2√atS x(α,β)=∫φ(√τ̅)φ(√τ̅)1dτ̅,φ(z)=√xe z2dzz——几分概率S∗(α,β )的数值查表;在资源评价中,人们最关心的地方时开采区的中心降深最大的部位,这里最易超过允许降深引起掉泵停产,故令x=y=0,=S x(α,β),则S(t)=εtμ∗S x(α,β)其中α=x2√at,β=y2√at,如果浅水层厚度H过大,而水位将S相对较小,即SH<时,则可以直接近似用于无界含水层,计算结果不会过分歪曲实际;如果<SH <时,要用12h c(H2−h2)代替S,用给水度μ代替μ∗,结果得:H2−h2=εt2μh c[S x(α1,β1)+S x(α1,β3)+S x(α2,β1)+S x(α2,β2)]H2−h02=εt2μh c S x(α,β)其中的h c=12(H−h),表示开采漏斗内浅水层的平均厚度;h表示任一点的动水位;h代表开采区中心的动水位;4、3 实例河北省冀县、枣强、衡水地区,位于河北平原中部,有巨厚的第四纪沉积层,形成良好的储水条件;其中有两个承压水含水组,是目前工农业供水的主要开采层;上部含水组在地表下150—250m,下部含水组在250—350m之间;二含水组均为中细砂组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开采量逐年扩大,已经形成以衡水为中心的巨大开采漏斗;实践证明,由于距补给区很远,主要消耗弹性储存量,所以形成非稳定开采动态:历年水位下降大于水位回升,每年平均下降,开采量已经失去补给保证;同时,下部含水组的水位下降快而回升慢,水位高于上部含水组,两组的开采漏斗也不重合;所以,两个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并不明显,而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化20—30%的规划要求,应对两个含水组中的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为了简单起见,本例仅摘录上部含水组的计算结果,说明计算和评价方法;上部含水组的历年开采资料统计在表4—1中;表4—1在边界条件没有完全查清以前,现有开采面积虽已超过1000km2以上,但同河北平原面积相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离补给区很远,含水层可视为无限大;所以,仍属局部开采区,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比较合适;1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把表4—1中第一和第二两行中的数据带入公式得: 6.7=0.000212×222μ∗S x2×√a×2222×√×2227.05=0.000212×505μ∗S x(2×√a×5052×√×505)+(0.000132−0.000212)×283μ∗S2×√a×2832×√×283可得上部含水组的参数:α=7.5×104m2d⁄,μ∗=2,计算1986—1973年的开采量,验证所求参数的可靠性;分两种情况计算:①开采区有同一开采强度的1986—1970年;开采面积为44km2;见表4—1中的图示1;1968年,t=222日,a=×104m2d,lx=5500m,ly=2000m;求得公式中的α=2√αt =2×√7.5×222×104=0.372β=l2√at=0.2362查的S x(α,β)=0.272由此可得6.7=ε68×2220.00258×0.272ε68=0.0002该年总开采量为ε68×t×F=0.0002×222×44=196.33万m2y⁄;当年的统计开采量为×a;二者相比,计算的比实际的偏小%;同理,可求得1969年和1970年的开采量,列入表4—2中;②开采区有不同开采强度的1971—1973年;开采面积为1316km2,见表4—1中2所示;这时开采强度不但历年不同,不同地段也不一样;所以对1971年来说,虚线地段的中心水位降,按迭加原理为:S71=ε68t1194μ∗S x(x′2×√atl′2×√at+(ε69−ε68)(t1194−t222)μ∗S x(x′2×√atl′2×√at)+(ε70−ε69)(t1194−t505)μ∗S x(x′2×√atl′2×√at)+(ε71−ε70)(t1194−t890)2μ∗[S x(x′2×√a(t1194−t890)l′−y2×√a(t1194−t890))+S x(x′2×√a(t−t)l′+y2×√a(t−t))]由此式可求出εη1;同理也可求出εη2和εη3;换成年总开采量后,结果也列入表4—2中;表中数字比较证明,计算结果和统计结果资料很相近,最大误差均在10%以内;可见,所求参数和采用的公式基本上符合本区的实际情况;3,按规划的需水量预测漏斗中心水位降深,根据规划要求,水利化程度为20%,灌溉标准为200-300m3/y 亩时,需水量和预测的水位降深,列入表4—3中;表4—3目前采用的取水工具,主要是吸程60m 的深井泵,去掉平均埋深后,允许降深以50m 左右为宜;从表中数字可见,从1977年开始以后的水位降深均以超过允许降深,部分井将发生抽空吊泵,除非更换设备,否则不可能保持正常开采;4,按控制降深50m 计算开采量和回灌量;为了保持正常开采,要用人工补给法控制水位降深;按规划要求,在1980年前,漏斗中心水位应当控制在50m 以内;因此,每年平均允许下降约3m;计算结果列入表4—4中;表4—4从历年规划的需水量中减去上表中的开采量,即得历年缺少的水量,这就是应当进行的回灌量;计算结果列入表4—5中;表4—5结果表明,1980年前必需的回灌量占需水量的31—64%;按这个比例进行回灌,才能保证规划的需水量;否则,就要中断开采;但是,按这个比例回灌能否成功,还有待实践研究;。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得、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得各种地下水量得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得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就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就是由质来决定得;而其来源多少则就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得前提下对水量得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得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得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得允许开采量与补给得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得要求,就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得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拟订得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就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得评价:主要指开采期内水位下降值就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得范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就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得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得影响:如对邻近现有得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得干扰与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就是否需要特殊得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得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得目得不仅仅就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得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得就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得基本规律以及它得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与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与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得指导意义,同时也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得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内外常见得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与开采储量四大类。
《地下水资源评价》课件
水文水化学方法
• 地下水化学分析法 • 溶解离子地球化学法 • 李斯特模型
地下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地下水资源量
评价地下水储量的多少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
下水可持续利用
评价地下水的补给和开采平衡,判断是否可以持 续合理利用。
地下水质量
评价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PPT 课件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本课件将介绍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背景、方法、 指标体系和案例分析,展望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未来发展。
研究背景
1 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 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和 3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必
挑战
要性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水源,对于维
当前,地下水资源正面临
3
案例三: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通过建立补给-开采平衡模型,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并提出保护 和管理建议。
结论与展望
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作用
地下水资源评价为科学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支持。
2 地下水资源评价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将更加精准和全面。
通过评价地下水资源,可
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可
着过度开采、地下水污染
以了解其储量、质,评价地下水资源
持续利用等关键信息,为
的状况成为一项必要任务。
科学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
源提供支持。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水文地质方法
• 岩心样品分析 • 带通反演法 • 三维可视化技术
水文地理方法
地下水安全性
评价地下水的开采对周边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就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得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得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得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得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得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得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得现状,近期与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得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得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得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得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得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得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得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就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与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得岩溶地区最为常用。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得缺点就是不能做区域性得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得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就是有补给保证得,这时,实际得抽水量就就是要求得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得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就是没有保证得,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得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单位储存量,—时段得水位降,—平均抽水量—开采条件下得补给量由此得出: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就是开采条件下得补给量;二就是含水层中消耗得储存量。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分析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分析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角度出发,探讨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潜力。
一、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是对地下水的储量、化学性质、水质和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通过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蓄水能力、供水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评价地下水资源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下水储量的评估。
通过对地下水井位、水位、水质、补给量以及补给区域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估计出地下水资源的储量。
其次是地下水水质的评估。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安全利用,因此对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如硝酸盐、重金属等进行监测和分析非常重要。
最后是地下水的水文特征评价。
水文特征包括地下水层位、补给衰减规律、水化学特征等,这些特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分析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必须与补给量相匹配。
如果地下水过度开采,将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降或者水质退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开采量非常重要。
其次,地下水开发利用必须注意保护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中可能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污染物等,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直接使用地下水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地下水利用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质保护制度,保证地下水的安全利用。
最后,地下水利用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壤等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超采或过度利用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因此,在地下水利用规划和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利用。
结论地下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评价和利用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任务和原则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任务和原则目的:查清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即量的多少和质的好坏。
1.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任务(1)地下水水质评价根据需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分析评价区的水质,判别地下水的可用性,预测在开采期限内水质是否将发生变化,并提出水质监测与防护措施。
(2)地下水水量评价根据评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特征、边界条件及补给排泄状况)、开采要求(工业供水、农田灌溉用水、生活供水等要求的年内或多年的开采量),从长期运用的角度进行地下水资源数量的分析与计算。
一方面是在现有开采能力下地下水位降落变动情况;另一方面是确定控制到一定地下水位深度时,所能开采的地下水量,也就是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并要分析评价在长期开发地下水后是否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2.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三水综合考虑的原则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构成水资源循环转化系统。
地下水人工开采以后,这种转化关系明显加强。
如地下水的人工开采改变了大气降水的人渗条件,开采使埋深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大气降水人渗量,使大气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减少了地表径流。
因此,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必须三水综合考虑。
充分利用评价区内部的水量,合理夺取区外水量,一方面开采地下水时要尽量使更多的大气降水、地表水转化成地下水,增加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大气降水,地表水转化成地下水后,会减少当地地表水资源,不能使其他用水部门经济上受到损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地表水相对贫乏,地下水补给来源少,三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以丰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中必须选择恰当的补给量来评价可开采量。
在实践中,常选用年或地下水,尤其是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水入渗,因此,地下水的补给量不仅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有年际变化。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多年平均补给量作为评价标准。
要充分利用地下水的调蓄作用,允许在枯水年份借用储存量,以满足用水部门对地下水的需求,同时腾出储水空间待丰水年得以补给恢复,从而达到多年平衡,即“以丰补欠、调节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μF?S=(Q抽−Q补)?tμF—单位储存量,m3?S—?t时段的水位降,mQ抽—平均抽水量m3d⁄Q补—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m3d⁄由此得出:Q 抽=Q补+μF?S?t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
在抽水过程中,如果抽水量小于补给量,则水位应发生等幅回升,这时?S?t应取负号,故,Q 补=Q抽+μF?S?t其中μF取已求的平均值;?S?t为等幅回升速度。
停抽时,Q抽=0,由此得Q 补=μF?S?t根据以上所求的Q补,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即可评价开采量,但由此求得的Q补评价是偏保守的,因为,旱季抽水只能确定一年中最小的补给量,所以Q补用年平均补给量或多年平均补给量进行评价。
1、3 实例某水源地位于基岩裂隙水的富水地段,在面积内打了12个钻孔,最大孔距不超过300m。
在其中的三个孔中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开采抽水试验,观测数据见表1—1。
表1—1这些数据表明,在水位急速下降阶段结束后,开始等幅持续下降,停抽或暂时中断抽水以及抽水量减少时,都发现水位有等幅回升现象。
这说明抽水量大于补给量。
利用表1中的资料可列出五个方程式:①3169=Q补+μF②2773=Q补+μF③3262=Q补+μF④3071=Q补+μF⑤2804=Q补+μF为了全面考虑,把五个方程搭配联解,求出Q补和μF值,结果见表1—2。
表1—2从计算结果看,由不同时段组合所求出的补给量相差不大,但μF值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裂隙发育不均,降落漏斗扩展速度不匀所致。
,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3。
再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进行复核Q补表1—3从以上计算结果看,该水源地旱季的补给量在~m3/d之间,以此作为开采量是完全有保证的。
若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年内暂时储存量,适当增大允许开采量。
但还应考虑总的降深大小及评价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
2、补给疏干法根据水均衡的原理和以丰补欠的原则,把丰水期多余的地下水补给量(即大于开采量的那一部分补给量)平均分配到枯水期进行开采的资源评价方法。
2、1适用条件补偿疏干法适用于蓄水范围不大,仅有季节性补给,且有一定储存量,能够其调节作用的季节性的调节水源地。
在半干旱地区,降雨季节性分布极不均匀,雨季时间短、降雨集中,地下水开采在旱季以来于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而在雨季以回填被疏干的地下库容的形式进行补给。
开采量多少取决于允许降深范围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储存量的调节库容。
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它要求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可借用的储存量必须满足旱季的连续稳定开采;二是雨季补给必须在平衡当时开采的同时,保证能全部补偿借用的储存量而非部分补偿。
2、2计算方法用补偿疏干法评价,要进行抽水试验,要求有两点:抽水量大小,必须造成动水位等幅下降,以便观测代表整个漏斗的下降值;抽水时间,应包括观测到整个漏斗的等幅上升值。
在旱季漏斗斗幅下降过程中,任意时间段内储存量的变化值,应该等于该时段抽出的水体积,即:μF?S=Q?t?S—时段?t内漏斗的等幅下降值;Q—为抽水量m3/dμF—单位储存量;μ—给水度;F—漏斗面积;当漏斗扩展全区时,μF值接近常量,则:μF=Q1?t=Q1(t1−t0)s10Q1—旱季的定量抽水量;s0—水位急速下降结束时刻t0的水位降;s1—旱季末时刻的水位降;(见下图—抽水试验过程图)根据求出的μF值,分两步对开采量进行评价。
(1)计算开采量,旱季可能借用的储存量,必须保证整个旱季连续开采,所以旱季末期形成的最大水位降深不得超过设计的允许降深。
设允许降深为S max,?s=S max−S0;旱季开采时间设为t开,则?t=t开−t0。
由此可以得出开采量:Q开=μF S max−S0t开−t0≈μF S max−S0t开因为t开?t0,略去t0更安全些。
用上式求出的Q开,可保证旱季连续开采,不会中断,但不一定有补给保证。
(2)计算补给量和评价,等幅回升时的单位补偿量和水位下降时的单位储存量相等。
设雨季抽水过程中测得水位回升值为?S,经过时间为?t,则单位时间内补偿的水体积为μF?s?t 。
如用t补表示雨季的总补给时间,则雨季补给的水体积为(μF?s?t+Q2)?t补。
把这个体积分配为全年开采时:即得年平均补给量:Q 补=t补365(μF?s?t+Q2)Q2—雨季开采量,为了供水安全,考虑到可能出现旱年系列时,应从多年气象周期出发,采用安全系数r=~。
这时t补=rT补,T补为勘察年的时间补给时间。
2、3实例某新建水源地,据勘探查明:含水层为厚层灰岩,呈条带状分布,面积约10km2。
灰岩分布区有间歇性河,故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季节性河水渗漏和降水渗入。
为了评价开采量,在整个旱季做了长期抽水试验,试验资料归纳如图1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t开=253天,两季补给时间为T补=112天,允许降深规定为S max=23m。
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μF值,μF=Q1(t1−t0)s1−s0=1761.7(150−10)14.53−5=25880m3d⁄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t开=253天,则Q 开=μF S max−S0t开=2588023−5253=1841.2m3d⁄取安全系数r=,t补=rT补=0.7×112=88.6天,得出Q 补=t补365(μF?s?t+Q2)=88.6365(25880×11.549+1900)=1963.32m3d⁄由此可得,Q补>Q开,故Q开=1841m3d⁄,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采量。
3、水文分析法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
3、1 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需查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作为有保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采用研究地表径流的水文分析发比较成功。
尤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研究程度又相对较低的岩溶水或裂隙水分布区,用这种方法评价比较简单有效。
3、2 计算方法根据地下径流模数,可以间接推算区域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或地下径流量:Q=M?FQ—地下径流量,m 3s ⁄M—地下径流模数,m 3s?km2⁄F—含水层面积,km2由此可知,地下径流模数是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它受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所控制。
因此结合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1、地下河系发育的岩溶区根据这种水文地质特征,可选择有控制性的暗河出口或泉群,测定其枯水期流量,同时圈定对应的地下流域面积,取流量和地下流域面积之比,就是要求的地下径流模数。
2、地表河系发育的非岩溶区对于裂隙水或岩溶裂隙水和积极交替带的孔隙水,补给量形成地下径流后,直接排入河谷变成河水流量的组成部分,故可充分利用水文站现成的河流水文图来确定地下径流模数。
河水通常是由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在枯水期,河水流量几乎全由地下水维持,而洪水期河水流量的大部分为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相对减少,甚至河水倒流补给地下水,因此,利用河流水文图时,必须从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出发,将地下径流量分割出来。
目前,分割界限常由经验确定。
①对岩性单一,集水面积较小的水文站,在流量过程图上涨部分的起涨点至退水部分的退水转折点之间连线,把该线以下部分作为基流量;②对岩性非均一,集水面积大的水文站,以枯水期平均流量代表基流量;③在没有水文站时,也可沿河流上下游断面布置简易测流法,由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可求的控制区的地下径流量和相应的地下径流模数。
④当一个含水层和另一个模数已知的含水层一起被河流排泄时,可按下式计算未知含水层的模数,M2=Q−M1F1F2M2—未知含水层的径流模数,m 3s?km2⁄;F2—对应M2的含水层面积,km2;Q—含水综合体排泄地段上的基流量,m 3s ⁄;M1和F1—已知的含水层面积和径流模数;3、3实例我国广西水文地质队,在地苏、大化等岩溶地区采用水文分析评价地下水资源,同时用实测流量进行了检验。
结果,平均准确度达86%。
具体见表3—1。
表3—14、开采强度法:在大范围的平原开采区,可将井位分布较均匀、水井流量相差不大的区域概化成一个或几个规则形状的开采区,将分散井群的总流量概化为开采强度。
然后按非稳定流的面积井公式去推算设计水位降深条件下的开采量或给定开采量条件下某一时刻开采区中心的水位降深。
这种方法即为开采强度法。
4、1 适用条件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开采面积很大的地区(这是农业供水的特点),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开采量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