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孔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形成于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这个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社会分裂的时期。
列国割据,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动荡背景下,孔子对于政治秩序、社会和谐的追求成为了他的主要关注点。
2.儒家先贤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
他的思想受到了伏羲、尧舜、周公等儒家先贤的影响。
这些先贤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礼仪、人伦关系、政治理念的思考上,孔子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
3.礼仪的传统和社会习俗:孔子所处的社会具有较为繁杂的礼仪制度和习俗,而孔子则在这种传统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提炼,创立了儒家的礼仪观念。
他主张通过对礼仪的恪守和实践,达到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4.君主制度的强势: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流行的是君主制度,封建宗法制经历了洪荒时代、室町时代后,进一步确立。
各个国家的王公贵族通过权势争斗,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社会秩序混乱。
此时,孔子提出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接近国家统治者来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
5.经典文献的兴起:孔子的思想也是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兴起的时期形成的。
孔子自己也进行了许多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和编撰,例如《诗经》、《尚书》、《礼记》等。
这些经典文献不仅包含了古代智慧,也为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孔子将其视为教育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基于以上的文化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个体修身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的基本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2.随和而治:孔子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以实践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来实现国家治理。
孔子333名词解释
孔子333名词解释1.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被尊称为“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孔子生于鲁国,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早年就对礼仪、道德和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己的教育事业。
孔子提倡“仁爱”、“中庸”、“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道德观念,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由孔子所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包括了许多重要概念,如“仁爱”、“中庸”、“君臣”、“父子”等。
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儒家追求“中庸”,即平衡和谐的境界,主张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适度和均衡。
3. 名词解释3.1 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他在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成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曾担任过鲁国政府的要职,但由于与当时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退居乡间继续从事教育活动。
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自己的思想,并培养了一大批学生。
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认为通过修养自身、改善社会关系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3.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的品格。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爱”、“中庸”、“君臣”、“父子”等。
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儒家追求“中庸”,主张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适度和均衡。
3.3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导。
孔子传播儒学的经历
孔子传播儒学的经历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在其一生中,孔子致力于传播和弘扬儒学。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游历于各个诸侯国,寻求机会向各地的君主和士人传播自己的学说。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诚等原则,提倡人们尊重他人、恪守道德规范,并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孔子传播儒学的第一个重要经历是在鲁国。
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孔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鲁国的学校中学习了经书、诗词和礼仪等知识,同时也对传统的礼仪和道德有着深刻的理解。
然而,由于当时鲁国内部政治混乱,礼仪和道德的传统价值观遭到了破坏和侵蚀。
孔子决心通过教育来挽救这一局面,他开始在鲁国的学校中教授儒学的思想和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然而,在孔子的传播儒学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休,很多人对于儒学的思想并不重视。
孔子曾多次请求各国的君主支持他的教育事业,但很多君主对于他的请求置之不理。
面对这些困难,孔子并没有放弃,他坚持不懈地传播儒学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影响和感化他人。
孔子的第二个重要经历是在陈国。
陈国是当时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国君对于儒学的思想非常重视。
孔子在陈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且得到了国君的支持。
他在陈国开设了一所学院,聚集了许多学生和士人。
在这所学院中,孔子教授儒学的经典著作,并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通过他在陈国的教育工作,儒学的思想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对于陈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第三个重要经历是在齐国。
齐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君重视教育事业,并且对于儒学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
孔子在齐国受到了国君的邀请,并且被任命为官方的教育顾问。
他在齐国着手整理和编纂了儒学的经典著作,对于儒学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成长于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动荡岁月。
他早年丧父,靠着治学、教书的收入养家。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迅速引起了一批学生的注意,他的教学方法也备受推崇。
后来,孔子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派,拥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及其学派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
1. 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可以实现仁的境界。
2. 礼:礼仪尊重传统与仪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 义: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虚心谦让,团结合作,遵守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义的原则,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 智:儒家注重追求智慧和知识。
孔子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5. 信:儒家思想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三、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注重道德和德政,提出了君主应该为民做好事的理念。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君主和政治家,推动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例如,汉朝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实行了“仁政”,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孔子人物简介
孔子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及其学说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有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人物事件1:大道归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块基石,儒家文明的第一个原点。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孔子对奋斗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对成功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当政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君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普通人说,要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
以仁生义,由仁及德,孔子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敦促当政者“身正”,又教化民众向善去恶、尊德守法。
孔子的仁政、德政观,构成古代最早的政治观。
人物事件2:有教无类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
他设坛开讲、诲人不倦,让社会走向有序;他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人物事件3:君子固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孔子回答弟子子路的话。
孔子一行从陈国出发到楚国需要经过蔡国,而蔡国正处于吴国和楚国交战的中间地带。
有一次,孔子被一伙乱兵包围了七天七夜,带的粮食全部吃光。
弟子们又累又饿,好多人都病倒了。
我们再来看看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白话助读: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
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
回来。
和,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
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最大学派。
古代所谓“儒”,是指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懂得“周礼”,以相礼为业的人,孔丘早年从事这一职业,因而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道德学说: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中,周游列国,传播儒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孔子的周游列国始于公元前497年,当时他已经年过40。
他的目的是寻求一个能够实践他的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国家。
在他的时代,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争斗不休,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种局面,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和平与稳定。
孔子的第一站是鲁国,他在那里担任了一系列的官职,包括司寇、司空和司徒等。
他利用这些职位来推行他的教育改革,提倡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君子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
他的教育理念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共处。
在鲁国的任职期间,孔子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和追随者。
他的学说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五经”和“十三经”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成为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文献。
然而,由于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外部的战乱,孔子的教育事业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他感到自己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鲁国,继续他的周游之旅。
孔子的下一站是陈国,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尊重。
陈国的统治者非常赞赏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邀请他担任重要的官职,并推行儒学的教育改革。
孔子在陈国的任职期间,继续传播儒学的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和后继者。
然而,陈国的政权不稳定,孔子再次感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决定离开陈国,继续他的周游之旅。
孔子的下一站是齐国,他在那里受到了齐国君主的重视和赞赏。
齐国君主邀请孔子担任重要的官职,并推行儒学的教育改革。
孔子在齐国的任职期间,继续传播儒学的思想,培养了更多的学生和后继者。
然而,齐国的政权也不稳定,孔子再次感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教育,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鲁国。
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但他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学说以及对学生的悉心教导使他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他的学生中有一些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心,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礼仪规范,人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义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义的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智和信是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智指的是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
信指的是个人的诚信和信任,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诚实守信,人们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三、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对教育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因此,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智慧。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授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的名言: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中国春秋末期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 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是年五十五岁,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 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 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 上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 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1、打破官方垄断办雪传统,形成“学在 民间”的局面。 2、“内圣外王”的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的 理想人才标准 3、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思 想,既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平民 百姓的日常行为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 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 家并,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 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 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 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 《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 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 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 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 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 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 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孔子
孔子事迹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 无力偿还所欠债务 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 债务, 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 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叔梁为字, 宋国内乱 鲁国。 叔梁纥( 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 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 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 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 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 排行称伯, ),但有足疾 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 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 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 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 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 本姓解》 叔梁纥, 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 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 其小曰徵在。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 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 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 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 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 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 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 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 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 周游列国,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 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个人生平
孔子个人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
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小故事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名人简历
1、个人简介: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孔子“述而不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1. 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1、个人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著作:《孟子》3、观点: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字叫做孔丘),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一些关于孔子的资料:•孔子出生在中国山东的一个贫穷的家庭,曾经历过艰辛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他品德高尚,有着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原则,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礼仪、忠诚和尊重他人。
•孔子的《论语》和《孟子》是他最著名的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他的弟子们传承了他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名字叫李耳),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一些关于老子的资料:•老子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神秘的人物,对他的生平并不了解。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原则,追求道可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和谐。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行动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秩序。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佛家等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尽管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差异。
•孔子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伦理,他强调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追求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老子更加强调宇宙的道理和自然的法则,他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和提升人类的素质,他们的理论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物。
他们的思想在道德、教育和哲学等方面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的主要成就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二、经典著作的整理传承孔子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传承功不可没。
他根据古代经典,如《诗经》、《尚书》等,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
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育思想的倡导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界”的观点,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和个人的境况。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政治理念的倡导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的理念,如仁政、君子之道等。
他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以道德为准则,通过君子的榜样来引导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用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政治理念对后世政治家和统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影响力的传播孔子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尤其是在东亚地区,孔子的儒学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教诲也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爱好者所借鉴和推崇,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总结起来,孔子的主要成就包括儒家思想的创立、经典著作的整理传承、教育思想的倡导、政治理念的倡导以及影响力的传播。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中英文介绍
孔子中英文介绍中文介绍:孔子,原名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因为政治主张未能得到实施而离开鲁国。
此后,他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但同样未能得到广泛认同。
晚年回到鲁国后,他主要致力于教育和培养弟子,传承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英文介绍:Confucius, originally named Kong Qiu, was a great thinker, politician,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 He wa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Born in 551 BC in Quf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onfucius once served as an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Lu. Later, he left Lu because his political ideas were not implemented. After that, he traveled to other countries, spreading his ideas and teachings, but they were not widely recognized. In his later years, he returned to Lu and mainly focused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ents to pass on Confucianism. Confucius' ideas and teaching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and are considere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X,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要求: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创立儒家学说、兴办私学的简要情况;了解孔子的基本政治主X及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X,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X。
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X的异同。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X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投影:孔子的故乡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国学者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板书)一、孔子其人投影: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从这段话中概括孔子的一生。
答: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答:……(板书)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板书)一、孔子其人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投影:尼山降圣,生逢乱世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XX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板书)一、孔子其人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⒉齐国岁月投影:在齐国的活动:齐景公的顾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X。
(板书)一、孔子其人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⒉齐国岁月⒊在鲁从政投影:孔子为鲁司寇像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来参观,并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设。
不久调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板书)管理内政外交胜利改革碰壁失意去鲁投影: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板书)一、孔子其人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⒉齐国岁月⒊在鲁从政⒋周游列国投影:孔子拜谒老子孔子虽然很佩服老子,但是他觉得老子的人生哲学似乎太消极了一点,而他自己处世态度是积极的,存心为世人做事,不愿意遁世而独善其身。
(板书)一、孔子其人⒈孔子的青少年时代⒉齐国岁月⒊在鲁从政⒋周游列国⒌晚年献身文教探究问题一:从孔子的生平中看出孔子有哪些理想追求?答:……(板书)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问:儒家学派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立的?答:……投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了解孔子的思想。
投影:蔡志忠漫画问: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答:……(板书)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主要内容: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板书)“礼”的思想:“周礼”⒈含义: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⒉礼的实践方法:⑴“克己复礼”⑵“正名”①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②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的思想——核心⒈含义:“爱人”三层内容:⑴爱自己的亲人;⑵爱他人;⑶统治者实行仁政⒉方法:“忠恕”⒊表现:⑴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⑵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投影: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X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例子体现了“仁”?答:……投影: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
“学而优则仕。
”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投影:杏坛授业,万世师表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
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板书)三、孔子的历史影响投影:孔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谥“文宣王”。
清顺治二年(1645年)御定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十四年(1657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投影:孔子学院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至2007年9月,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
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亚洲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亚洲已有16个国家建有31所孔子学院,位列世界第二。
欧洲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欧洲所建孔子学院最多,共有41所,分布在19个国家。
美洲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美洲已建立孔子学院27所,分布在3个国家。
非洲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非洲已建立孔子学院6所。
大洋洲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大洋洲已建立孔子学院3所。
投影: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投影:9月28日,2007年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举行。
在今年的祭孔大典上,还宣布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结果,选出了五句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经典名句推荐给奥组委,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迎宾语。
这五句《论语》经典名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