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与青铜器文化》的点滴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xxx、xxx的《商朝与青铜文化》两堂课的点滴体会
陆行中学 xxx 20XX年11月17日,在华师大二附中听了xxx、xxx两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真实感受到同课异构的魅力,两堂课展示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充分显示了各自扎实的基本功和教改的先进理念,同时也展示了以特级教师周靖为首的华师大二附中教研组在新区、乃至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
总的来说,两位老师的课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学定教,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用文明史观来诠释商朝文明和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并用史料教学法来多重引证商朝文明的具体特征。板书设计简洁扼要,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课堂教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还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方法论,更有求真求实人文关怀,也让学生在走进历史的同时,感悟商朝文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具体来说,xxx老师的史料教学比较精彩的。一是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文献史料、青铜器考古史料、甲骨卜辞史料、音频视频等史料,图文并茂。多种多样类型的史料,再现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教学的直观、生动和形象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阅读信息的能力。二是史料的运用有序。就内外服制度,则重点运用多种文献史料;就金属工具青铜器,则重点运用了地下考古文物;文字甲骨文则运用了大量的甲骨卜辞的史料。三是史料的选择新颖。例如就青铜器文物,王老师不特意大讲学生熟悉的司母戊鼎,而是引用了妇好墓里的大量青铜文物,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补充了书本知识的陈旧和不足。四是史料的引用典型。如甲骨文卜辞的史料片段则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商朝社会又有了进一步的解读。又如关于商朝的内外服制的,王老师运用了三段不同文献的史料则分别说明什么是内外服、内外服之间的关系、方国的向背是商朝成败的关键等三个问题。
可以说,王老师的史料教学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环环相扣、恰到好处的,史料的运用紧紧的围绕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课程的主旨,这种史料教学是实现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最好途径之一。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科素养的厚实和教学基本功的扎实。
而xxx老师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上更具特色,问题的设计则更有层次感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教材的整合,杨老师从文明的内涵出发,把商朝的文明特征归纳为制度文明(内外服制)、物质文明(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青铜器)、精神文明(青铜文化和甲骨卜辞)三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其中对“青铜
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足见智慧。青铜器制造作为手工业是商朝物质文明的体现,而青铜器所隐含文化内涵则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如何来处理青铜器文化的两重性,杨老师通过一个巧妙的设问:“青铜器既可作为商朝物质文明的象征,同时透视它能否感悟到更深层面的精神文化的东西呢?”就很自然的完成了青铜器文化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过渡。这样的问题设计在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如由“商朝的文明特征”过渡到“商朝的信史”,又提出设问:“与夏代相比,探寻商代历史的途径和方法,有何不同?”体现了杨老师的功底之深和处理问题的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