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官方易学

合集下载

刘沅易学思想及其影响

刘沅易学思想及其影响

刘沅(1767—1855),清代经学家、易学家,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居士,又因住宅中有槐树而自号“槐轩”,世人尊之为“槐轩先生”,主要著作汇编为《槐轩全书》。

刘沅毕生以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为己任,致力于建构以易学为核心、以儒学为本宗而融摄佛、道的思想体系,深得时贤后学的认可和推崇。

刘沅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所撰《周易恒解》一书中,另有相关易学观点散见于《槐轩约言》《子问》《又问》《拾余四种》及其所注经典当中。

目前学术界有关刘沅易学思想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笔者不揣谫陋,谨就刘沅易学思想及其影响略陈管见,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刘沅关于《周易》及其成书的认识众所周知,《周易》在经学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中都居于核心地位。

这也是刘沅对《周易》的基本认识。

他说:“《诗》道性情,《书》纪政事,《礼》经人伦,《乐》和天地,《春秋》存善恶是非之公,以经理王道,而要皆不出《易》之范围。

”a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四圣人发挥尽致,只须详味圣言,得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返诸吾身,合于天地……《易》为夫子韦编三绝之学,万理之原诚穷极精微,直是一字增损不得。

”b “孔子十翼发明易道已尽,历代儒者或不尽通其意,而多别为他说。

岂知能将孔子本文意义一一得其指归,则已无余蕴。

”c 这表明,在刘沅的学术体系中,易学作为道之大原、道之总纲,占据着核心地位。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永乐大典》易学典籍辑校与研究”(21VJXT010),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a 刘沅:《周易恒解》义例,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卷之五,成都:巴蜀书社,2016年,第6页。

b 刘沅:《周易恒解》义例,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卷之五,第6-8页。

c 刘沅:《周易恒解》义例,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卷之五,第7页。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谈到人类思想的源头,人类始终找不到理由去规避卜文化,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大多数人都想尽可能拉近与科学的关系,而关于上古时期人类与卜文化之间的关系却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上古时期卜文化几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人类生活最神秘、最神圣的一个环节。

在那个时期的人类面对的不仅是周遭不稳定的环境,还有对未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早已潜伏在人类麻木的神经里,可是这种恐慌在上古时期却一直绷紧着人类的神经。

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类的智慧慢慢地发酵着,卜文化由神秘的仪式与咒语逐渐向清晰的文字符号化过渡,这期间的东方人灵受过什么自然界的特殊图案启示已经无所考证,但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传说八卦流传到夏代时被演绎为《连山》,传到商代时被演绎为《归藏》,传到周朝时则被演绎为《周易》,即《易》。

《连山》、《归藏》已经亡佚,最后仅留下《易》。

《易》乃周文王拘于羑里时思考的结晶,最初的《易》仅含《易经》,《易经》包括:《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64卦。

随着西周进入春秋战国,许多文字的含义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易经》越来越难以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弟子于是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经》,此时的《易传》与《易经》是两部独立的书籍。

《十翼》实际上就是解说《易经》的十篇文章,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书,即现代《易》是由魏晋时期的易学大师王弼完成的,后面会介绍。

《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易》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到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关于易学的发展当从西周说起。

《周易》在西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由天子的卜筮官看守,他对国家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此时的《易》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易》流入民间才有所改观,春秋末期《易传》的《彖》、《象》、《文言》、《系辞》已经完成。

历史上第一尊权威大家合力的“野鹤老人”艺术形象即将诞生!

历史上第一尊权威大家合力的“野鹤老人”艺术形象即将诞生!

历史上第一尊权威大家合力的“野鹤老人”艺术形象即将诞生!野鹤老人是谁?一般民众对此可能印象泛泛知之不详,可是在道家文化的民间周易学界,此君却是鼎鼎有名的一尊“大神”。

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周易古筮产生千年以来,野鹤老人可能算得上是芸芸易学者们最为熟知的易学大家了,因为他写就了一本至今仍然最脍炙人口的古筮学术巅峰作品——《增删卜易》。

自清代初期1690年《增删卜易》成书以来的三百多年,该书教会无数周易爱好者走进了古筮易学实用化的殿堂,凡是古筮文化研究学者或爱好者,基本上都阅读过这本书,古今易学有成就之大家更是对此书耳熟能详,可见此书的学术影响力之巨大之广泛。

而作为《增删卜易》书上的唯一作者野鹤老人,更成为长久以来周易学术界人所共知的宗师级人物。

野鹤老人到底是谁?这依然是个谜!由于古筮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一向处于非主流地位,使到古今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大多藏于民间限于口碑,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能查证的历史记载与典故都很少,故而对这方面草根式人物的历史考究难度很大,导致张冠李戴乱套名人的事时而发生。

例如著于明代的另一部古筮学经典《黄金策》,作者署名刘基,然流传至现代,直接就把此人视同于明朝开国军师刘基,于是《黄金策》也变成了刘伯温的作品,但前者是无闻专业术数家,后者是著名政治军事家,虽然不敢否定刘伯温也可能精于周易,然而情理上觉得这更可能是历史的误会。

坊间学者考据《增删卜易》作者野鹤老人的真实身份,主流的看法,其人是明末清初山东诸城著名文学家丁耀亢,理由就是丁耀亢自号“野鹤”,《丁耀亢全集》里也收集了部分《增删卜易》书卷。

可是这些依据都难以坐实,不管在哪个朝代自号“野鹤”的人都何其之多;而且《丁耀亢全集》里出现《增删卜易》作品,涉嫌是出自现代学者的归集,而非古人固有的整理;《丁耀亢全集》中其它作品的文言及周易相关表达,都与《增删卜易》的风格大相径庭。

故而将《增删卜易》及野鹤老人都归到丁耀亢头上,这更大可能又是张冠李戴的结果。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有清一代,是国学全面总结的阶段,三百年学术精博而又深广,分量重而价值高。

清代学术汲取晚明学术游谈心性、空疏误国的惨痛教训,以求真务实的考据之学为主导,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形成质朴实在的学风,因而清代学术被称为“朴学”或“实学”。

汉代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重诂训的实证学风在清代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故清代学术又被称为“汉学”。

梁启超认为:该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1]1644年,清兵入关,中原大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权更迭,进入了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

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笼络与牵制并举的政策。

一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沿袭明制,开科取士,重用博儒,网罗天下人才,开馆修明史,校理历代典籍,编纂《四库全书》,使民族矛盾渐趋缓和,满清政权逐步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社会舆论,禁锢自由思想,大兴文字狱,杜绝一切对满清统治不利的思想和言行,最大限度地限制汉族知识分子的主观思考。

社会环境的变换,促使传统学术在清代发生重大转向,众多学者只能埋头整理、发掘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考据之风大炽,成为清代国学的主流。

清代国学的形态,以经学考据为中心,考据之风渐次衍及众多学科。

经学方面,又以汉学为主、宋学为次,以古文经为主、今文经为辅。

顺治、康熙两朝是清代国学初兴时期,也是学术范式的创制时期,“清初三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开风气之先。

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遍行,虽在不同地域和师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术支派,但总体精神相似,形成了声势浩大、成果辉煌的“乾嘉学派”,标志着国学的鼎盛期。

道光朝以后,清代国学发展到了第三期,其特征为今文经学的兴起,融合外来新学,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

同时,清代后期也是国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清初学风的转变与朴学范式的建立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出现,纠正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的偏颇,形成晚明长于思辨的学术形态。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一、程朱理学易学1、官学易胡广(1370-1418)纂修《周易大全》。

2、明初易学:曹端(1376-1434)《太极图说述解》、薛瑄(1389—1464)《读书录》、吴与弼(1391-1469)《康斋集》与胡居仁(1434—1484)《易象钞》。

(王广)赵淓《周易文诠》(王广)郝敬《周易正解》(王广)3、蔡清、林希元易学:《周易蒙引》、《易经存疑》。

(黎心平)4、崔铣之洛闽易学(1478-1541):《读易余言》(李秋丽)5、韩邦奇之朱子之学(1479-1555):《易经启蒙意见》。

(李秋丽)6、以朱子为宗的程汝继易学:《周易宗义》。

(苏晓晗)7、张献翼义理易学(阐老庄程朱之义):《读易纪闻》。

(苏晓晗)8、叶山诚斋学与沈瑞钟史学易:《八白易传》、《广易筌》。

(陈京伟)9、潘士藻《义海》学:《洗心斋读易述》。

(陈京伟)10、逯中立易学:《周易剳记》。

(陈京伟)11、何楷易学考据学:《古周易订诂》。

(李秋丽)12、批判象数学和程朱易学的王廷相易学:《王廷相哲学选集》。

(王广)13、刘宗周易学(1578-1645):《周易古文抄》。

(张克宾)14、张次仲易学:《周易玩辞困学纪》。

(陈京伟)15、陈祖念折中汉宋易学:《易用》。

(陈京伟)二、心学易与禅易1、陈献章(1428-1500)与湛若水易学(1466-1560)。

《陈献章集》《甘泉文集》。

(张沛)2、王阳明与王畿易学(1498-1583)。

《传习录》《大象义述》《先天后天解义》《河图洛书解义》等见《龙溪先生全集》。

(张沛)3、王门弟子黄绾艮止学(1480-1554)与季本龙惕易学(1485-1563)。

《明道编》《易学四同》。

(张韶宇)4、泰州学派易学:罗汝芳易学(1515-1588):《近溪子集、续集》、焦竤易学《易筌》(1540-1620)、李贽易学(1527-1602):《九正易因》。

(张沛)5、张镜心易学:《易经增注》(曾凡朝)6、南中王门唐鹤征易学(1537-1619):《周易象义》(曾凡朝)明万历三十五年纯白斋刻本经10 存目7、折中理学与心学高攀龙学易(1562-1626):《周易易简说》。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 部《 全 周易 》 俱是 先 天 ” ; 的 义理 易 学 阐发太 极 他 本体 及 其发 用 , 显 人 性 本 善 , 述 天 人 合 一 之 宗 彰 论 旨。胡 煦象 数 易学与 义理 易学 在本 体论 的高度 上贯
通 为一 , 现 出胡 煦 易学 思想 的博 大和 精深 。 表
刻的易学观。 关 键 词 : 煦 ; 易 ; 卦说 ; 天 图 ; 体 纳 甲说 胡 周 体 先 月
中 图 分 类 号 :2 9 B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7 l 2 1 )6 19 0 10 -0 5 (0 0 0 — 4 — 5 -
胡 煦 ( 6 5 13 15 — 7 6年 ) 河 南 光 山人 , 初 易 学 , 清
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 主 要包 括 三种 : 这 以体 卦 主 爻说释 “ 往来 ” “内外” “ 、 、 上下 ” 字词; 等 采用 先 天 图释“ ” 遇 、
“ 、 婚” 邻” “ 三字; 采用 月体 纳 甲说 释“ 南、 西 东北”、 先 甲后 甲” “ 庚后庚”、 月几 望” “ 、先 “ 等词。在这 三种观 象之 法
中 , 二者 是 发 前人 所未 发 , 三种 则是 在 传 统 月 体 纳 甲说 的 基 础 上 , 一 步 纳 入 先 天 图和 日月 交 光 的 观 念 , 而 前 第 进 从
发 展 了 以月 体 纳 甲说 释 《 易》的方 法 。 而 胡 煦 之所 以 能 够 在 观 象 之 法 方 面获 得 较 大 突破 , 因则 在 于共 方 法 背 后 深 原
1 49
中州学 刊 2 1 第 6期 0 0年
爻 成为相应 的上 卦之爻 , 为 “ ” 称 往 。胡 煦认 为 卦 变

清朝国师-江公择日秘诀全集

清朝国师-江公择日秘诀全集

清朝国师-江公择日秘诀全集江公择日秘诀全集混沌初开道为先,木金土气互相连。

山川河汉星辰决,形势仪情协九天。

混者,浑也,沌者,沦也。

水者,凝天一太虚。

太虚之始,混沌滢关,气色长皂,运宏发而为水,故名为太虚,又名玄虚,无极之始也。

混滢化气,中序为火,气色常丹。

而中生火。

为之水一,火二。

火者,气积而凝,遍居空阳,故名太空,又名玄空。

无极而生者,此水先火后。

故序曰:混沌初开水火先。

玄虚既已,玄空乘其积而来,气化为水,混沌滢闷,水火有气而来,象化为水。

气积而象行,无极之三。

名曰太易水,又名玄易水。

水之有气而来,象化之为火。

气积而象生,无极之四。

名曰太初火,又名玄初火,火之有气有象而来,形化之为木,气象积而形生,无极之五。

名曰太始木,又名玄始木。

木之有气有象有形而来,化之为金,气象形积而体生,无极之六。

名曰太素金,又名玄素金。

金之有形有体而来,运化之为土,气象形体积而运生,无极之七。

名曰太极土,又名玄极土。

太极有气而化万物。

有象,则万物变成。

有形,亦万物禀配。

有体,则万物往复。

有运,则万物当时,是以太极上阳下阴,左阳右阴,交媾而生育,故太极阳气从右而下以上升,得气轻清,浮行于上,而为天。

以太极阴气从左而上以下降。

得气重浊,凝积于下,而为地。

总由太易水,一水太虚之水,太初之火二,太虚之火,生至太始木三,太素金四。

太极土五,此皆无极而生有极也。

故序曰:木金土气互相连。

地也,两仪生四象。

四象者,日月星辰也。

四象生八卦,伏凌北方义所造先天配天皇,天皇氏之正东,正南,正北,正西。

又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此八方也。

八卦化生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行化生万物,万物诸司,所以阐诸形,见诸象,诸象生诸气,诸气化诸动静,诸动静各有阴阳。

有阴阳即有五行。

是天有一星,地有一山。

天有一辰,地有一水。

天上日月所照耀。

地下有人物。

地下形足迹品象,获夫天上风气云雷雨之总济,是以山川,为星辰之窟。

河海为日月之门。

江溪为日月之户。

凡为山高耸起者,名曰星峰。

易学书目

易学书目

易学书目一、汉易1. (汉)郑玄:《郑玄周易注》,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0935—1937)《丛书集成初编》本。

2. (汉)郑玄:《易解附录》一卷附《后语》一卷,,明胡震亨辑,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一1937〉3. (汉)焦赣:《焦氏易林》四卷4. (汉)京房:《易传》三卷。

二、汉易研究1.(清)惠栋:《易汉学》八卷。

2.(清)惠栋:《周易述》二十一卷。

3.(清)张惠言撰辑:《周易郑氏义》二卷。

4.(清)张惠言撰辑:《周易苟氏九家义》一卷。

5.(清)张惠言撰辑:《周易虞氏义》二卷6.(清)张惠言撰辑:《虞氏消息》二卷7.(清)张惠言撰辑:《虡氏易礼》二卷8.(清)张惠言撰辑:《易义别录》十四卷。

(《易义别录》辑有孟喜、姚信、翟子之、蜀才、京房、陆绩、千宝、马融、宋衷、王肃、董遇、王廙、刘谳、子夏等人的注解。

)三、魏易1.(魏)王弼、晋韩康伯的《易注》,存世善本有:《周易兼义》九卷附《音义》一卷,《注琉校勘记》一卷,《释文校刊记》一卷,唐孔颍达正义,唐陆德明音义,清阬元校勘。

王弼、韩康伯是师生关系,其易学与汉易有别,为后来宋代易学奠定基础,在他们的《周易注》中,当以清阮元校勘的刻本为佳。

2. (清)孙堂辑:《汉魏二十一家注》三十三卷。

此书共辑九家集注,是汉魏易注较全的辑本。

四、唐易1. (唐)史徵:《周易口诀》(《周易口诀义》)六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

(直接引用注解十五家,可以与李鼎祚:《周易集解》互相补充。

)2. (唐)郭京:《周易举正》三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唐人注解流传最广的著作,杂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 、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颍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五家易注。

_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_二_目录_易学史研究专辑_

_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_二_目录_易学史研究专辑_

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八十七期)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二)目录(易学史研究专辑)【先秦易学史】春秋《易》文本,吴前衡论《左传》与易学,潘雨廷【西汉易学史】汉代易学概况(谈易之三),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谈易之四),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卦变(谈易之五),戴君仁汉易里的其他名目(谈易之六),戴君仁韩婴《易》学探微,李学勤孟氏易传授考,沈瓞民施、孟、梁丘《易》学考,刘大钧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西汉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学思想,高怀民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李尚信孟京易学的来源,梁韦弦《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连劭名汉魏费氏易学考,沈瓞民《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陈良运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萧汉明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兼论京易纳甲、建候、积算的建构原则,张文智谈京房解《易》的一段佚文,唐子恒京房象数易学探微,周立升《周易乾凿度》的哲学思想,钟肇鹏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兼论帛书周易与汉易的关系,李学勤《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高怀民《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张健捷“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刘彬《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林忠军《太玄》创作年代考,束景南论《太玄》的哲学体系,韩敬扬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论,郑万耕《太玄》与《周易》之比较研究———兼论扬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韩敬《玄首都序》、《玄测都序》注———《太玄注》摘登,韩敬《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郑万耕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论《太玄》对《周易》的模仿与改造,刘保贞读玄释中———试论《太玄》所本的宇宙说,问永宁从《太玄》看扬雄的人性论思想,问永宁《太玄》的宇宙结构论探析,问永宁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郑万耕【东汉易学史】《白虎通义》与易学,张涛周易马氏传辑证・系辞上,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系传下,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说卦传,沈瓞民《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周易参同契〉外丹著作考》商榷,杨效雷《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周立升论《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术,郭东升论魏氏月体纳甲说及其对虞氏易学的影响,刘玉建试论《周易参同契》以“易”为核心的发展变化观,陈进国《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易学,周立升荀爽易学通论,周立升《九家易》考辨,林忠军荀爽易学乾升坤降说的宇宙关怀与人文关切,王新春郑氏易礼(谈易之七),戴君仁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郑氏易义,丁四新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林忠军试论郑玄易数哲学,林忠军郑玄易与两汉易学思潮,林忠军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虞翻卦变说探微,林忠军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王新春论虞翻易学批评,刘玉建论虞翻别卦逸象,刘玉建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王新春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也论虞氏易学的卦变说,王新春虞翻易学解释学原则:震巽特变与权变,刘玉建宋衷易学考论,周立升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魏晋南北朝易学史】论汉魏《易》学之嬗变,林忠军王肃易学刍议,乐胜奎王弼注易用老考,郑慕雍王弼大衍义略释,汤用彤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钱穆王辅嗣的易注(谈易之八),戴君仁王弼易学之史迹,牟宗三王弼玄理之易学,牟宗三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上),[韩]金忠烈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下),[韩]金忠烈王弼易学研究,简博贤王弼易述评,徐芹庭王弼易所显现的老庄思想,吴玉莲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执一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王弼“太极”说片论,王晓毅论王弼的“无咎”说,李世英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王新春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杜保瑞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驳“王弼以老解易论”,田永胜管辂《易》学所反映魏晋象数《易》的转变,蔡振丰蜀才及其易学要义,简博贤蜀才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郭璞易学思想考,连镇标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许建良干宝易学研究,林忠军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干宝的《周易》古史观,朱渊清梁褚仲都及其《周易讲疏》,黄庆萱萧衍及其周易大义稿,黄庆萱【隋唐易学史】魏晋至唐初易学演变与发展的特征,刘玉建侯果易学研究,刘玉建崔憬与侯果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李国梁跋宋监本周易正义———兼论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乔衍Ρ孔颖达周易正义及其“观我生”论,龚鹏程《周易正义》中孔颖达的思想,(日)高桥进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刘玉平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几个理论观点,姜广辉【北宋易学史】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舒大刚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郑万耕宋代君臣讲易考,金生杨范仲淹的《易》论,姚瀛艇李保林“庆历易学”发微,杨亚利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评宋人陆秉对《周易》“大衍之数”的解说,郭鸿林欧阳修的《易学》,[日]户田丰三郎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评欧阳修《易童子问》,[台]程石泉《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郭U 邵雍先天学新释,谢扶雅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陆志韦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U 论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余敦康邵雍先天之学的宇宙图式,余敦康邵雍易学思维的特征,金弼洙邵雍易数哲学探微,[韩]赵源一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韩敬《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王利民也谈“无极”而“太极”,卢鸣皋“无极”与“无限”(书信),张铁君卢鸣皋无极而太极———周濂溪对道的形式陈述,张德麟周濂溪太极图说问题平议,林政华周濂溪之太极图说,戴景贤周敦颐“无极”“太极”辩,段景莲“无极”辨与属性范畴实体化,张军夫太极图渊源考辨,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辨,卢国龙周敦颐《太极图》考,张其成我与周氏太极图研究,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兼与任俊华等先生商榷,林忠军《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曹树明田智忠《周氏太极图》原图考,郭U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张祥龙司马光的《温公易说》,余敦康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略论《周易》对张载哲学的影响,施炎平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论张载之学是易学———与龚杰先生商榷,王利民宋儒张载“以易为宗”思想探析,孙剑秋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杨倩描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李良品程颢易学与其哲学及气象,耿亮之伊川易传———谈易之十一,戴君仁伊川易学之基本思想,胡自逢伊川论卦才,胡自逢伊川论易卦二体之际会,胡自逢程子易学源流述略,胡自逢《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金春峰《二程集》中《易序》作者考辨,庞万里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伊川易学的形成及发展,余敦康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刘燕芸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杨东试论程颐对今本《周易》古经分篇的义理阐释,陈京伟程伊川与马王堆之间———天理、象数与汉宋易学的视角,邢文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苏轼《东坡易传》特色小议,舒大刚【南宋易学史】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唐琳李纲《易》说研究———兼涉其《易》与《华严》合辙论,林义正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蔡方鹿略论“参证史事”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易序》作者略考,程林周易本义考,白寿彝朱陆辩太极图说之经过及评议,戴君仁朱熹与李 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张立文《周易本义》提要,潘雨廷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刘述先朱熹《易》学研究,徐志锐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朱熹河图洛书说的演变,温海明从“理一分殊”观朱熹易学与环保哲学,曾春海论程朱易学异同———两贤如何理解《周易》其书,[韩]徐大源朱熹对宋代易学的发展———兼论朱熹、程颐易学思想之异同,蔡方鹿朱熹易学简论,郑万耕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李秋丽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象数之学述评,余敦康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王风程、朱解《易》比较,吕绍纲程、朱《周易》观之分析与比较,[韩]金周昌朱熹《周易本义》音韵资料研究,金周生论吕东莱《易说》中的哲学思想,潘富恩陈天林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易简功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石明庆马斗成《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郭U张行成先天数学初探———再论中国数学派,张其成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叶适对《易传》的理解态度,高柏园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金生杨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俞琰卦变说辨析,郭U正传别传二重化———俞琰《易》说浅析,詹石窗【元代易学史】元代之易学,徐芹庭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吴澄理学视野下的易学天人之学,王新春保巴及其易著中的哲学思想,陈少彤【明代易学史】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周易》与阳明心学,范立舟试论王龙溪的易学哲学,杨月清从孔子易知简能观来知德易卦图,但衡今来知德的易说及其自然哲学,陈德述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重刊古周易订诂———嵩园读书记之四,黄仲琴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蒋国保方以智象数易学平议,罗炽【清代易学史】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杨宏声评孙奇逢“乾坤生生不息”的太极观,李之鉴评孙奇逢“变通趋时”的易学思想,李之鉴黄宗羲《象数论》与清初官方易学的变化,司徒琳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汪学群王船山的易学,梁亦桥王船山的易学(上),罗光王船山的易学(续),罗光阐船山易学之宇宙论,曾春海《周易内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唐明邦王夫之辩证法思想的“细胞”———阴阳对立统一,赖永海船山易学之研究纲领,曾春海试论王船山的易学体系,萧汉明王夫之论卦象、卦德与卦序,萧汉明王夫之《易》学成就的深刻总结———评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张善文王夫之易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金珍根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简论王船山晚年的易学哲学———《张子正蒙注》到《周易内传》,林亨锡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汪学群《周易》与中国天人之学的模式———以船山易学为中心,陈赟《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郑吉雄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读《周易折中》,刘大钧清江慎修《河洛精蕴・后天为杂卦之根说》读后,涂士彬惠栋治《易》的特色与贡献,孙剑秋惠栋易学著述考,漆永祥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陈水云论焦循《易》学的“相错”、“比例”与数理,陈居渊焦循《雕菰楼易学》述评,赖贵三实证与实测———从方法论角度看焦循的易学研究,陈居渊焦循的易学诠释学,李兰芝论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陈居渊焦循易学方法论的哲学意义,陈居渊论焦循易学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陈居渊江都焦循手批《周易兼义》释文(一),赖贵三焦循《孟子正义》易学思想析论,赖贵三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马]庾潍诚魏源易学初探,廖名春康有为和20世纪中国易学的现代转化,施炎平【近现代易学史】民国以来象数与义理派之易学,徐芹庭20世纪《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20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郑吉雄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价———兼述杭氏象数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李树菁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刘光本本易理以诂易辞 由易辞以准易象———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赵杰《周易古史观》驳议,刘长允马一浮易论,耿成鹏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熊十力的新易学思想———读《乾坤衍》,郁有学根柢《大易》出《新论》———《周易》与熊十力《新唯识论》,方用天人体用贞一不二———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之比较,黄玉顺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韩]郑炳硕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高瑞泉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魏晓丽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范宁《周易讲座》序,金景芳象数易学义理新诠———牟宗三先生的易学,邓立光论牟宗三哲学中的易学研究,王兴国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郭齐勇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张涛冯契对《周易》辨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廷一部创造性的学术专著———宋祚胤《周易译注与考辩》评介,游唤民《周易》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摘要,张武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颜文近十年来海峡两岸易学研究的比较,黄沛荣《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沛荣试论现代易学的特点及意义,林忠军【其他】《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概谈,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续),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三),王绍曾易学文献原论(一),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二),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三),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四),周玉山《南塘易说》与《周易辑闻》,王煦华说《易本》,于亦时《四库提要》易类订疑,杜泽逊广东之易学,饶宗颐韩国易学思想之特质及其文化的影响,[韩]柳承国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再论退溪易学,吕绍纲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等著梦海译《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G/G/荣格(楼格译)。

《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

《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

《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清代易学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考察清代易学发展历史的专著。

它涵盖了从清初至清末近三百年间易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准确地勾画出了清代易学在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本书力图还原清代易学思想史的全貌,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思想变迁。

下面从内容、立论、观点等方面展开审读报告。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清代易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作者通过详尽的史料和文献考证,揭示了易学在清代中国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他指出,清代易学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想,更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政治理论。

易学经典《易经》、《周易》等在清代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承,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辅助工具。

易学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清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为当时社会治理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易学史》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易学思想在清代的渗透与影响的专著。

本书的观点独到,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

作者在书中对清代易学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和观点。

他指出,易学与宗教、政治、哲学的关联性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它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

作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易学研究中的一些既定观念,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清代易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贡献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在书中还对清代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渊源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清代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参照。

《清代易学史》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科研意义的专著。

它深入系统地考察了清代易学思想的渊源、发展和影响,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清代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性和启发性,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清代思想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变迁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希望该书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重塑清代思想史的宏伟画卷做出更大的贡献。

什么是易经的「两派六宗」

什么是易经的「两派六宗」

什么是易经的「两派六宗」偶尔会听到人说易经有「两派六宗」,两派是指义理派,象数派两派。

六宗是指卜筮、禨祥、造化、老庄、儒理、史事。

在某些介绍里,好像意指这是一种易学门派的正式分法,但其实不是。

这个典故出自《四库全书总目》的《易类》序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

《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

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这里提到的「两派六宗」讲的是易学从春秋至清初发展两千多年的概要,并用以说明易学发展的分岐。

这段诠释里并未把两派是那两派,六宗是那六宗说得相当清楚,但后世解读依文如此画分:两派:汉儒传统的象数派,和王弼的义理派。

象数派爱讲卦象和数理,而义理派则较重视经文中文字所呈现的哲理。

这是易学上最常用来区分易学性格的一种区分法。

详细说明可参考:什么是「象数易」?六宗:太卜宗:《左传》占例所记载的太卜遗法。

禨祥宗:京房和焦赣为代表,长于灾异、占候,推变占验。

造化宗:陈邵,就是陈年绍兴陈抟与邵雍之学,具体而言就是邵雍的先天之学,之所以名造化是因为「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也就是力求探索造物的根源与变化,而开始让易经远离了民用。

不过何谓「不切民用」?什么又才是「切民用」?老庄宗:以王弼为代表,引老庄思想入《周易》。

把老庄宗放于陈邵之后相当奇怪,一者王弼易学开始于三国。

其次,陈抟的易学也同样引道家思想,不过相较于王弼,陈抟所建构的易学比较是从养生的太极观念而来。

论惠栋易学转向的逻辑理路

论惠栋易学转向的逻辑理路

论惠栋易学转向的逻辑理路乾嘉时期,惠栋首标汉帜,开启一代学风,在由宋学向汉学的范式转移中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学术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转进,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多重内外因素的不断促成。

惠栋罢黜宋儒之“变古”学风而倡导复“汉”之古,通过对汉易文献的疏证管理,融训诂和象数方法于一炉以治《易》。

惠栋在文本考据和古籍整理的背后,潜藏着其较于宋儒解《易》方法及价值观之分歧,其思想最终落脚到“元气”视域下“新汉学”的构建,这对于清代学术思想的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标签:范式转移;近代指向;宋学;汉学近年来,随着明清易学研究热度的持续攀升,惠栋首开汉学风气、建立清代汉学范式的重要贡献,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①可以说,这准确地把握住了惠栋在清经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与意义。

然而,当前学界对惠栋的研究还多集中于“经世致用”“复古”“考据”等凸显其学派意识的方面,至于惠栋由宋易的“变古”到清代的“复古”,其逻辑理路发生的根源和最终的理论指向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并且,在文本考据和古籍整理的背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更深厚的学问世界,即“新汉学”的构建。

这必须站在易学史的角度上分析其原因,除了当时学统(由“尊德性”向“道问学”的转化)②、政统(文字狱的压迫)、道统(儒家之道的传承发展系统)的影响,笔者以为不可忽视乾嘉时期的“近代指向”。

惠栋之所以强调“经之义存乎训”,要求字字句句都要引据经典,言之有据,其要谛是想建立一套有别于宋明道德形上学,具有可论证性、一定客观尺度的话语系统。

其建构的理论框架与宋明理学主观语境下的纯粹知性精神有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对比分析惠栋“复古”和宋易“变古”学风下的解经思路,并梳理其由此方法形成的哲学思想构建。

一、惠氏易学范式转移的语境:从变古到复古惠栋所处的时代是“经世致用”之风愈演愈烈的时代,他的思想在“实学”和“朴学”的接洽过程中产生,强调了经验性和可论证性的治易原则,通过恢复汉代之古,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宋易的范式,即“新汉学”。

李光地与《音韵阐微》

李光地与《音韵阐微》

摘要: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理学名臣,在传统小学尤其是音韵学方面有着较高造诣,奉旨编修的《音韵阐微》是清初四大文化建树之一,其音学思想在该书的框架、凡例、按语、反切改良细则等诸多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以《音韵阐微》为切入点,研究李光地音学思想及其特点,分析内涵及对后世影响,再现清初音韵学发展概貌。

关键词:李光地;《音韵阐微》;王兰生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

康熙九年进士,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深得康熙信任与赏识,康熙赞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1]《音韵阐微》(以下简称《阐微》)是清代一部代表性的官修韵书,由康熙皇帝下旨,着李光地、王兰生二人编撰,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雍正四年(1726)修撰完成。

由于李光地在距韵书开编仅三年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病逝,他本人也因各种原因饱受众多学者的诟病。

从清代全祖望开始,不断有人对李光地抱有鄙夷的态度,认为他并无真才实学,仅仅是会逢迎皇帝罢了。

今人张舜徽也以一句“光地迎会主意,恒有其所以自固之道”[2]来解释李光地一生受到康熙重用的原因。

因此,一般认为李光地没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在音韵学上也所知不多,只是因善猜圣意而讨康熙皇帝喜欢,位高权重,编撰《阐微》只是枉有空名,如罗常培在谈论《音韵阐微》一书的作者时认为:“关于它的著者,李光地的名头虽然比王兰生的大,论起他们的功绩,王兰生却比李光地的多。

”[3]事实上,李光地深谙律吕、音韵之学,造诣非浅。

李光地与清初大儒音韵训诂名家顾炎武、清代“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二人交好,且其音韵学知识直接受学于顾炎武,继承了顾炎武的古音学理论。

张民权在《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一书中如是说:“李光地对朱熹理学笃信不疑,然而在著《诗所》时还是摒弃了叶音说而采用了顾炎武古音说,以‘古音某’注音。

”[4]据张民权考察,李光地与顾炎武第一次见面是在康熙十年,李氏《榕村全集》卷三十三有“顾宁人小传”,记载了二人那次见面的谈话内容。

李光地的学术思想与闽南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性

李光地的学术思想与闽南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性

( 一) 以性 为本 的理 学之 维
作为康熙时期的御用理学家 , 李光地在推崇朱子
学 方面 功不 可 没 。在理 气观 上 , 李光 地基 本 承袭 了程 朱 理学 的观 点 , 但更 关 注如何 在 腥风 血雨 的战乱之 后 重新 坚定 民众 的信仰 , 故 而对 程 朱理 学作 了适 当的发
程朱 、 诸儒以及编修者易学观点 的权衡标准。总的来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4 — 2 0
基金项 目: 福建省 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 目… 良好 家风 ’ 融入 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 育研 究” ( 项 目编号 : J A S 1 6 1 0 4 4 )
作者简 介:王婕鹏 ( 1 9 8 7 一) , 女, 福 建泉 - l i A . , 讲师,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思 想政 治教育研 究。
李光 地 的易学 以程 朱易 说作 为治 《 易》 的宗 旨 , 发
展、 创新 了程 朱 易说 , 主 要 涉及 理 学 之 旨 、 人事 之 蕴 、
“ 纯粹 至善” 之性E l i 3 0 t , 没有不善 的成份 ; “ 气质” 不 是
“ 性” , 但能影响人性善的纯洁程度 , 因此 , 要克服“ 气
王婕 鹏 ,
( 1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2 .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 院 , 福建 泉州 3 6 2 0 0 0 )

要: 清初著名政治 家、 理 学家李光地在统一 台湾 、 澄清吏治、 奖掖 学术 和发展教 育等方面为巩 固统一的 多民族
流派之一。 李光地治《 易》 兼宗象数 , 易理精详 , 冠绝一
代, 是“ 四圣 ” 的功 臣 , 更 是程 朱 之后 至清 初 出 色 的易

开天明道贯通四圣——论胡煦易学创新精神及其核心贡献

开天明道贯通四圣——论胡煦易学创新精神及其核心贡献

给人 以身至颠 顶 、 左 右逢 源 、 挥 洒 自如 的强烈 感 受 。 于下详 论之 。

胡煦 ( 1 6 5 5 —1 7 3 6年 ) , 河南光 山人 , 清初 易学 大家 。胡 煦易 学 涵盖 象 数 易 学 和 义理 易 学 , 他 的象 数易学贯通河 图洛书 、 先天学 、 《 易经》 、 《 易传》 , 强 调“ 全部《 周易 》 俱是 先 天 ” …盯 ; 他 的义 理 易学 阐发 太极本体及其发用 , 彰显人性之本善 , 论述天人合一 之宗 旨。胡煦 象数 易学 与义 理易 学在本 体论 的高度

更 表现 为与此 范 式相 关 的 特 定 问题 的产 生 与解 决 。 所 以后 起之诠 释 范式需 要对 经典本 身所 具有 的 问题 以及 传 统诠释 方式 中产 生 的 经典 问题 进 行 再 考察 , 同时或 批判或 扬弃 或 整 合 , 进 一 步构 造 新 的经 典 问 题, 从 而最终 建立 一种新 的经 典诠 释范 式 , 以完成 经 典 诠 释 的创新 。 胡 煦 易学 所 具有 的重 大创 新 不 是无 源 之 水 、 无
的《 循环太极 图》 所体现 的统摄精神。依 靠统贯精神 , 自然天道、 河图洛书, 与先天四图、 《 易经》 卦 爻、 《 易传》 等四圣之《 易》 得 以贯通 , 大 易学视 野得 以展 开; 依 靠此 统摄精神 , 胡煦创《 循环 太极
图》 , 以之 明天道、 配诸 图、 论《 周 易》 , 无不言之成理、 论说 圆融。据此两大创新精神, 富于特 色的胡
我们把这段话分成句并配上了数字加以突个困惑突出体现了胡煦的易学问题意识和自己的易学诠释思路第一个困惑表达了他对朱熹主张周易在文化史中本为儒家六经为传道之书之间相互矛盾的困惑第二个困惑表达了易传明言河图洛书为作但是有易学家却认为它们只是洪范的来源的困惑这表明胡煦要力图恢复河图洛书本来之作用力图贯通河图洛书与周易第三个困惑当时主流易学史已经认为先天四图为六十四卦来源易传又明言河图洛书为作那么先天四图必然与河图洛书有密切关系但传统易学中竟无人详细阐发这说明了胡煦拟贯通河图洛书与先天四图的思考第四个困惑先儒置河图于先天四图之前具有圆融浑沦的特点只有发用而不可拆分先儒为贯通河图与八卦竟然试图拆分河图而与八卦强加比附这一重新阐发河图和八卦之间的联系第五个困惑明明易道包蕴天地但是竟然又有太玄洪范等试图另立体系别阐一道的作品这些作品如果成立易道如何包蕴天地之道难道易不为易易学视野下从太极本体到本体之发用与万物道到人事从天心到人性构建了一个囊括一切的理论框架使万物万理不能逃乎此这是胡煦赋予诠释的重任第六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一等五个困惑是在不同的易学视野下对周易具体字词的不同解释而其中第十个困惑较为重要以此为基础而有胡煦的体卦主爻说这一大易学创新第九个困惑是强调周易之卦与河图先天图相贯通也为先天而先儒竟以六十四卦为有形有体之物易传等自然天道与四圣之第十二个困惑是针对有儒者解释爻辞而忽略其于卦象卦德的联系而别为一说的状况这说明了胡煦对卦象卦德卦辞和爻辞之也是胡煦易学对贯通观念强调的体现这十二个困惑概括起来表达了胡煦易学的三大主张第一易道包蕴天地囊括万物周易传道之书不当仅以卜筮之书视之第二河图洛书为天地自然之易先天四图易经卦爻易传它们之间互相贯通必有紧密的联系考察某一环节当具有整体融贯的视野第三河图与先天四图象征先天周易卦爻依之而有为先天所统摄卦爻而不可执定为有形有体之物这三大主张尤以第二个主张为要胡煦易学论域由之而展开煦易学创新由之而产生有了这十二个困惑胡煦解决这些困惑的诠释努力胡煦构建了自己的极富创新精神的质而言之既包括胡煦的大易学视野所体现的统贯精神也包括胡煦的循环太极图所体现的统摄精神胡煦的大易学视野及其统贯精神依据传统易学的观念周易之成书来源于四即伏羲画卦文王系卦名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系辞传所以生的逻辑序列中它出自四圣之手而具五重结构五重结构即在伏羲卦画文王卦名卦辞周公爻辞孔子易传之前又增一自然天道易传

周易发展史讲义

周易发展史讲义

周易发展史讲义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易学历史名人

易学历史名人

易学历史名人
易学历史名人有:伏羲、黄帝、神农氏、文王、孔子、京房、邵雍等。

1. 伏羲:易经名家,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建易学。

2. 黄帝:易经名家,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就是轩辕帝。

创《归藏易》。

3. 神农氏:易经名家,神农氏就是炎帝。

据传神农演八卦为64卦,制作《连山易》。

并奠定了中医基础。

4. 文王:开创周易,列在第一位。

5. 孔子:列在第二位。

孔子之后有大贤程颐作《程氏易传》。

6. 京房:虽然死的早,但是后人很多发明创造其实都是在他的思路上继续的。

7. 邵雍:开创发明简直到达人的极限。

特别是皇极经世法,堪称天花板级别的发明,无与伦比。

历代易学家

历代易学家

历代易学家上古伏羲作《易》,居六经之首。

中华易学,博大精深,更包含了历代易学家的研易心血。

一、上古及先秦時期伏羲神农黄帝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孔子卜商荀子邹衍蔡泽鬼谷子二、汉代司马季主董仲舒张良东方朔孔安国司马谈司马迁焦延寿孟喜费直京房刘向刘歆严君平扬雄樊英张衡马融王符郎顗郑玄荀爽宋衷刘表徐从事淳于叔通魏伯阳阴长生三、三国、两晋、南北朝虞翻诸葛亮陆绩王肃管辂荀融阮籍王弼何晏郭璞干宝韩康伯萧衍张讥卫元嵩四、隋、唐、五代孔颍达一行李淳风袁天罡李鼎祚李通玄孙思邈崔憬彭晓李虚中五、宋代陈抟徐子平种放穆修许坚李之才欧阳修刘牧周敦颐邵雍司马光张载程颢苏轼程颐陈灌邵伯温耿南仲朱震李光程大昌张行成杨万里朱熹戴师愈张轼薛季宣蔡元定王湜六、元代吴澄俞琰保巴萧汉中陈应润陈致虚七、明代朱升梁寅刘伯温万民英张楠来知德张介宾陆梦龙八、清代连斗山黄宗义方以智沈孝瞻顾炎武陈梦雷魏荔彤王夫之董说毛奇龄王心敬李恭程廷祚全祖望汪宪钱大晰王琬张惠言端木国瑚许桂林苏秉国黄式三马国翰唐宗海任铁礁一、上古及先秦時期伏羲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亦称连山氏、烈山氏。

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

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

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

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

《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

《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

《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出版单位齐鲁书社书名清代易学史责编姓名孔帅责编证号孔帅 20__01596979评审专家点评清代是易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特殊的时期。

作者在这方面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明代易学史》等重要著述。

本书从2007年立项开始了11年的编辑出版岁月,实属不易。

就审读报告而言,称其为“孜孜矻矻”编“易书”实不为过。

且看初审,此书为传统文化之作,一般而言在体系、结构、框架方面可加工的地方不是很多。

重点大多在微观细节性问题上,比如错别字的修改。

“融易学、音韵训诂、天算数学于一炉”,“融”改为“熔”,不限一处。

“满清政府”“满清朝廷”,因“满清”属于禁用词,应相应地改为“清政府”“清廷”。

再比如引文和注释的修改,用功更多,更详。

比如“而后可以为乾坤,无地不先,万物不后”,“无地”改为“天地”,与“万物”对应起来。

还有“王宇宙之所以大化流行、繁而不乱,是因为天道能够相继”。

还查原文补充了重要的文字。

很显然,如果初审编辑没有比较扎实的古文功底、历史知识和繁简体功底,既发现不了问题,辨析不出正误,更谈不上对问题的正确修改。

看到这样的初审报告,我对从事古籍编辑的朋友不由得肃然起敬。

再看复审意见,不仅对初审请示有明确的答复,而且均给出了解决方案。

特别是对第16页独立引文,“近世考据之家,唯汉儒是师……”一句话居然查出九处错误,足以见得复审功力深厚,让此流程没有形同虚设。

终审报告对初审、复审意见提出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对复审所提问题亦给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

从初审报告到复审、终审意见,不仅可以感受到初审责任编辑的学识积累和工匠精神,而且能够看到复审和终审也是那么认真负责,不走过场,使该书的质量不断攀升。

一审姓名:孔帅职务/职称: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日期:20__年4月8日一审意见一、作者简介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副主编、泰山学者,兼任中国周易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的官方易学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

清廷为何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易经》?应该说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及用心。

清廷以武力问鼎中原不久就开始着手儒学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尊奉儒学可以起到武力达不到的作用。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就对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

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讲究服膺,用资治理。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不久颁谕礼部,把“崇儒重道”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此笼络汉族士大夫。

十二年(1655年),再谕礼部:“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

”(《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两年以后,举行清代历史上首次经筵盛典,又初开日讲,祭告孔子于弘德殿。

经筵也好,日讲也罢,必须要有适合统治者需要的经书,而编纂经典即成当务之急。

《易经通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纂修而成。

此书由傅以渐、曹本荣编着,成于十五年(1658年),共九卷,卷首有清世祖撰《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一
篇,另有傅曹两人所撰《表》、《序》,卷末有曹本荣撰《后序》。

此书编纂伊始,清世祖就道出其用心及宗旨,希望对明永乐年间儒臣编纂《周易大全》以来近三百年易学成果给予总结,编出一部简明扼要的解《易》著作,以期“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联阐明四圣作述至意。

”(《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傅曹两人秉承旨意,“辄参取汉魏唐宋元明诸家刻本,涉猎商订”,“要终原始,独探至理之要归。

”在版本上紧守王弼以来以传附经矩矱,参采众家,融会贯通,一以己意阐发义理,期以通经致用,初步反映清初官方的易学观,开清廷编纂《周易》之先河。

康熙六年(1667年),清圣祖康熙帝亲政后,继续遵循“崇儒重道”的政策。

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临太学释奠孔子。

翌年,康熙帝又颁谕礼部,提出以“文教是先”为核心的十六条治国纲领,把顺治朝确立的“崇儒重道”国策具体化。

康熙帝还下令修理圣庙,以举行“临雍释奠大典”。

他十分重视经筵,认为设立经筵,表明帝王留心学问,勤求治理之意。

十年(1671年)二月,经筵正式举行。

四月日讲开始。

经筵、日讲促使康熙帝系统学习儒学,而且把所学用于经世。

后来清廷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等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经致用的
表现。

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日讲易经解义》,既是日讲的产物,也是经世的总结。

此书根据康熙帝旨意编纂,由康熙帝亲定,朱钮等纂,共十八卷。

据卷首所列参修人员,凡七十五人,其中不乏徐干学、高士奇等名儒重臣。

书前列“筮仪”以明筮者占筮的过程,又列朱子图说,以示尊奉之意,但仍采取以传附经模式。

朱钮等编纂此书是希望皇上“体天德以行建,观人文而化成”,“明天道,察民故”(《日讲易经解义进呈疏》)。

康熙帝也自称“惟帝王道法载在六经,而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则其理莫详于《易》”,“联夙兴夜寐,惟日孜孜勤求治理,思古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尝博综简编,玩索清蕴。

至于《大易》,尤极研求”,“以经学为治法之意”(《日讲易经解义序》)。

“以经学为治法”一语明白标出他治《易》重在实用,为经世服务,也就是说通过研读《周易》提高执政水平。

检视全书,其经世之心跃然纸上。

此书反映康熙前期官方易学的成果。

康熙后期,国力逐渐增强,社会日趋稳定,官方学术愈来愈趋向尊奉朱熹,清廷先后以御纂名义,编纂多种朱子著作。

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表彰朱子,称其“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
至正。

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随即颁谕,将朱熹从祀孔庙的地位升格,由东庑先贤之列升至大成殿十哲之次。

《周易折中》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修成的。

此书始作于五十二年(1713年),成于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御纂、李光地总裁,共二十二卷。

卷首有御制《序》以及《凡例》、《义例》等。

从所列“职名”看,参与纂修共五十人。

康熙帝为此书定下基条,认为《周易》在“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明代《周易大全》“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因此要“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从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

”(《周易折中序》)所谓“折中”是指“以朱子为主,故列《本义》于先,而经传次第,则亦悉依《本义》”,即采取经传分离的模式,恢复古本《易》。

《凡例》明确以朱熹易学为宗旨,这与清廷尊朱的学术路向相适应。

清廷之所以尊朱,不过是把它当成统治工具。

另外,此书广采众家注疏,网罗历代易学家二百一十八人,“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可谓清初官方集大成之作。

纵观清初官方易学有以下特点:其一,在版本上,由费直、王弼以来的今本《易》转向古本《易》,即以经传分离取代以传附经。

其二,《易经通注》虽对前
人成果融会贯通,阐发己意,但过于简略,属草创之作。

《日讲易经解义》侧重在发挥易理,通经致用。

二书都缺乏对前人之说别裁,未能全面总结二千年来易学史的成果。

而《周易折中》则是对已往易学的总结,可以说是集官方易学大成之作。

其三,以义理为主,以通经致用为目的,并逐渐转向尊朱熹,这与清初学术尊朱并把它当成统治工具的大趋势相埒。

其四,清廷通过编纂《周易》等经典,深化了其所推行的崇儒重道政策,成功地笼络汉族士大夫人心,促进满汉文化合流,对巩固自己的政权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