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政策相关问题的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综述作者:贺泽娇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2期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货币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框架逐渐成熟,中央银行开始实施以短期利率作为操作工具、稳定通胀为核心目标的常规货币政策。

然而,传统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货币政策研究大多基于宏观框架,分析政策传导的逻辑和效率,但由于理论模型求解的限制很難完美地与真实经济状况相匹配,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本土化的调控。

而在理论和数据的不断完备下,近年来货币政策的研究开始在各个领域出现新的观点,逐渐形成涵盖宏观、微观领域的理论体系。

但是相应的研究还局限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或是套用国外已有的理论模型,最后的结论是否能够调控中国本土的经济似乎不得而知。

在此背景下探究、梳理、评述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献极具重要意义。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常指中央银行利用调控工具影响不同渠道的经济变量,最终使实际状况达到预期效果的途径或方式。

由于实际经济环境中的要素与变量过多,学者们研究的切入角度也不尽相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两类,一是货币渠道,二是信用渠道。

以上两大渠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债券与货币能够相互替换。

货币渠道派学者认为银行主要通过汇率、利率、资产价格等途径影响货币数量,且债券与货币可以相互代替。

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但学者忽略了现实金融市场的运转过程和结构缺陷。

而持信用渠道观点的学者则认为,银行资产不仅有货币,还包含了贷款,而贷款与债券性质不同,并不能相互转化。

在我国的金融环境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基于何种渠道?我国学者以此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他们结合我国的实际金融数据,对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分别进行了实证性检验。

蒋瑛琨等(2005)针对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一直存在的争论,抛开复杂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选取了几个主要指标,对货币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量,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货币供应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等,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数量;M1是指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国债存款等。

货币政策最常使用的指标是M2。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货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其可信程度的认同。

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还需要关注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货币的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着货币价值。

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合理配置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性。

货币政策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改变货币的流通方式、控制外汇市场和采取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上调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出现萎缩,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精确调整。

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同时需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市场预期。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际通行的货币政策实践方法。

1. 目标寻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以便进一步调整货币供应量。

有些国家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美联储的‘双重目标’,即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有些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目标或指标,如日本等国制订的‘核心CPI’指标等。

2. 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市场上最基本的价格,是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成为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利器。

笔者在这里将就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展开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平衡宏观经济的各种需求。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行的货币政策,是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简称QE)。

这种政策本质上是通过增加流通货币量来降低实际利率和借贷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然而,QE政策实施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美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了超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并引发了巨大的资产泡沫;而在日本,虽然通过大规模宽松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短期增长,但其高债务率和经济结构问题,也使得长期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近年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投资规模大、速度快,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投资回报率低、投资过度集中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过度扩张向适度收紧转变。

这种调整政策形成了国内经济的三年“清爽”时期。

虽然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取得了成功,但其对经济结构的改革方式和创新手段亟待深入探索。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是初步制定货币政策所必须的环节。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有三个,分别是量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兴货币理论。

首先是量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通货膨胀是货币过度流通造成的产出和物价的上升。

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商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货币供应增加了,商品的供应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者调节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促进就业。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综述与启示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综述与启示
产 生符合监管 当局需要 的变化 。 反过来看 . 如果监 管当局希望 商业银行 . 资产 结构发生某种 变化 . 以通过对银行不 同资产规 定不同风险准备 它可


引言
来实现这一目的。 可以看出. 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发生了若干重大 ;
变化。 这种 关系可能是相辅 相成 相互替代 的 . 如两者对 经济总量与结 构具 有调控功能; 有可能是相 互矛盾与抵制 的 . 如货币政策 着力解决 中 实施货 币政策 .经 济资本约束应该 是重点考虑 因素之 。
工具规 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 的政 及 时调整资产成本 系数 , 资产 随宏观调控政策变化而流动 达到有效 导 包括工具规 则与 目标规 则。 使 贯彻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目的 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3加强 中小企业 制度创新 缓解中小企业 贷款难 问题
币信贷政 策 支持区域经济稳 定协调发展
1货币数量规 则
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考核机制向全面经济资本控制
和资本回报 目标机制转变 断提 高风险定价和运用经济资本控制风 险 不
能力 制定有效的资本运营体制. 优化经营管理系统 全面提升商业银 行经营效率 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协调发展 这样一方面可为货币政策实 施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根据货币政策变化
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 资本监管反而促进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 因此制定与 争论 的主题 始终末变 . 即究竟选择规则 的货 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 1 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调配合. 最大限度发挥货币政策宏 观调控作用
近年来 ,许 多西方 学者对货 币政策规 则 ( oeaY P I y M nt oi r c Rl ) ue 的研究不仅 在理论 基础上取得 了突破 性的进展 , s 而且在 实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货币政策一直是经济学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挑战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更加显著。

那么,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是怎样的呢?一、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达到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数量理论”和“利率传导机制”两种。

数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货币量学说”认为,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反之亦然;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应该随着经济周期进行调节。

利率传导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从而决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向。

利率传导机制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传导两种。

直接传导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而间接传导则是通过影响银行对外贷款和投资等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主要有三种形式:紧缩型、宽松型和中性型。

紧缩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政策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增加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压低物价水平。

宽松型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策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近年来,多数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倾向于中性型,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避免对经济产生过大的干扰。

但也有一些国家面临通货紧缩压力,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如土耳其和阿根廷;或者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压力,采取了宽松型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如欧洲和日本。

三、货币政策的风险:尽管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进行调节和促进,但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风险。

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过度紧缩则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就业率的下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

(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

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

(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

(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

(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

(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

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

(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欧洲经货联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

欧洲经货联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

欧洲经货联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引言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是关键问题之一。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EMU)的建立,为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对欧盟成员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和未来的挑战。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重要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对于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加强经济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同时,财政政策协调可以提高财政收支的平衡,减少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增强欧洲经济体的可持续性。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协调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协调主要是通过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来实施的。

ECB制定并实施单一货币政策,旨在维持价格稳定,并确保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欧洲联盟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作为ECB的成员,共同参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来实施货币政策。

然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货币政策协调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成员国之间存在经济差异和结构差异,这导致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不一致。

其次,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利益不一致,使得货币政策协调变得复杂和困难。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财政政策协调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财政政策协调主要是通过欧洲联盟的经济和财政事务委员会(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Council,ECOFIN)来实施的。

ECOFIN负责协调成员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预算制定、财政收支平衡和债务控制等。

然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财政政策协调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财政政策涉及到成员国的主权问题,各国之间存在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冲突。

其次,欧洲联盟成员国的财政状况存在差异,使得财政政策协调变得复杂和困难。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及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汇率等手段,调整宏观经济的总量、结构和稳定性,以达到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历史悠久,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货币供给学派和货币需求学派。

货币供给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总量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而货币需求学派则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和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对货币需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

此外,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政策又被分为积极货币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积极货币政策以加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而稳健货币政策则以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主要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和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美国央行通过加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政策试图缓解经济衰退,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央行改变策略,以稳健货币政策为主,不断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通货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

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则包括多年来的货币供应量调节、汇率政策调整等实践经验。

在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由央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信贷、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维持货币供应量、保持汇率稳定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货币互换等风险、政策执行效果难度等。

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货币互换等风险则对货币政策实践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政策执行效果难度则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化、透明化等管理理念,确保货币政策的公正有效。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经历了产生、进展和完善的进程。

3O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诞生。

5O-6O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进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7O年代到8O年代中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好坏和改良方面。

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彼此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办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划分为下面三种: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标准,可供选取的操作目标有短时刻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间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的。

二、中间目标准确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使货币中间目标能够有效的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取的中间目标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四个条件,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3、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纳的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固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前者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后者主如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信贷配给-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导、窗口指间接信用指导。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微观经济主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转变的一整套机制理论。

西方经济学—简述货币政策

西方经济学—简述货币政策

⑴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理论: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

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⑵谈谈你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的认识和改善策论:要改善和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扩大利率浮动范围。

第二,要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要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力度。

第四,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范围。

(一)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利益风险对称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取各种方式调节货币应量,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宏观调控目标。

我国中央银行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择的调节变量或调控指标。

我国目前正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的直接调控,转变为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贷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

目前正在逐步加大间接调控的比重,向着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目标迈进。

但是,以经济杠杆为基础的间接调控,必然是通过利益机制的传导发挥作用的。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数量论、IS-LM模型和新兴的货币运动方程等。

其中,数量论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货币政策理论,它认为货币供给量与价格、生产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IS-LM模型则是千禧年之后的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的主要框架,它考虑了利率和收入在货币供给量变动时的相互作用。

新兴的货币运动方程进一步加强了政府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它将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考量。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探索货币政策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执行方式的优化。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涉及到如何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并确保物价的稳定。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在实践过程中,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央行还逐渐引入了逆回购、再贴现和货币市场利率等新的操作手段。

执行方式的优化则涉及到如何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和速度,以及如何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与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领域。

传统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实现,但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传导滞后的问题。

因此,央行在实践中还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以提高政策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三、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前景货币政策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经济周期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具备很强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阶段的经济需求。

而金融市场的波动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及时果断,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信心。

浅谈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及解决对策分析3300字

浅谈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及解决对策分析3300字

浅谈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现在及解决对策分析3300字摘要: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化的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应对新的经济环境时也遇到诸多挑战和难题。

本文主要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存在制约因素,联系我国实际,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现状分析;问题对策一、货币政策理论概述介绍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

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货币问题研究综述

货币问题研究综述

货币问题研究综述临江仙1 货币的起源1.1 中古时期的货币发展在原始部落时期,我们的祖先依靠团结合作和互利共生在氏族内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自给自足意味着人们需要自己生产生活所需的全部物品。

在科技水平低下的当时,人们受到种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生产效率自然低下。

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人们无法在本区域内得到某种物品或者所需物品的数量不足,这时就需要进行物物交换。

就其方法而言,物物交换同样是效率低下的。

当交换双方所需的物品和需求量不一致时,交换便不能顺利进行。

为了方便交易,人们便发明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无论何时何地,跟任何人都能交换物品,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随着货币的普及,人们的职能也逐渐细化开来,而职能的细化增加了专业化的程度,人们各司其职,各施所长,使得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不断的发展。

一开始被用作货币使用的物品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但由于这些物品无论是在质上易于劣化还是在量上不便单位化,随后人们又转用贝壳一类的稀缺物品。

同样,因为稀缺性的限制不能实现充分的交换,经过几轮的筛选,最后人们转向金、银等贵金属。

金属作为货币,有其独特的优良性能,一是品质不易劣化,二是便于分割,这为货币增加了贮藏手段的功能。

接着产生的货币是铸造货币,也就是由具备公信力和拥有权力和地位的王公贵族以一定重量和纯度的金属来铸造的货币。

由于重量和纯度固定,加上铸造成具有不同单位价值的硬币,于是货币便有了价值尺度的特性。

不过货币总量是由所发现的贵金属数量来决定的,而货币的分配则是由拥有货币发行权的王侯持有,这种集多种权利于一身的模式使得货币又多了一项支配工具的功能。

在金属货币时代,由于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政府几乎没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甚至还出现了政府铸币动力不足的问题。

清朝从19世纪初起,鸦片走私日益严重,白银大量外流,国内开始出现银荒,银价上升,导致铸币成本增加,对政府财政造成了难以承受的铸币亏损。

银贵钱贱还导致了制钱被大量私销取铜的局面,使得流通货币供应严重不足。

基本货币理论与政策

基本货币理论与政策

基本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本货币理论与政策是经济学中探讨货币供应、货币需求、货币定价等问题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基本货币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分析相关的货币政策,以便更好地理解货币的作用和影响。

一、基本货币理论1.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内货币的总量。

在经济理论中,货币供应受到中央银行的调控,通常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等方式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常会引起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2.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体内对货币的需求量。

货币需求受到经济主体的收入、利率、市场信心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通常通过持有货币来进行交易、储蓄和投资,因此货币需求与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经济活动的水平密切相关。

经济活动的增加会提高货币需求量,而经济衰退可能导致货币需求下降。

3. 货币定价货币定价是货币理论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常来说,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应关系。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的价值可能下降,导致通货膨胀。

相反,货币供应量减少可能导致货币的升值,引发通货紧缩。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一种政策工具。

根据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可以采取紧缩政策或宽松政策。

1. 紧缩政策紧缩政策旨在抑制通货膨胀,通常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来实现。

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收紧货币政策。

紧缩政策可能导致利率上升,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从而减少投资和消费,抑制通货膨胀。

2. 宽松政策宽松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通常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实现。

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实施宽松政策。

宽松政策可以降低借贷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三、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影响货币理论与政策对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中央银行可以调整经济体内货币的供求关系,影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关键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货币政策相关问题的理论综述内容摘要: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对当代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并进一步就学者们普遍提及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进行了现实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促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现的一般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操作工具传导机制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现代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就基本原理而言,货币政策理论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三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四是货币的传导机制,五是货币的操作方法,六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自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近年以来,货币政策理论又有许多新发展。

货币政策在调节中国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同时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也是很多的。

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各国中央银行和中央政府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学者们有关货币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概述(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的桥梁。

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研究,学者们都有各自的见解。

范从来(1)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中指出,尽管现阶段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作为货币中间目标的重要性。

针对许多学者把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和相关性弱等局限,作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原因,范从来结合近年来的货币供应量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论述,认为货币供应量目标值没有实现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不想控制货币供应量,或者由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强以及其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受其他政府目标的干扰,使其想控制而无法控制,所以这不能作为不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原因。

同时他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制度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强调我们不能简单的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而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内涵,通过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其中间目标功能的货币控制机制,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同样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蒲秋芳(2)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主要通过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通货紧缩现象的分析,指出中国货币政策曾面临的困境,进而分析困境产生及中介目标有效性减弱的原因,其中包括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断下降的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性降低等,再加上再贴现政策对货币供应量控制效果不佳;不合理的存款储备金政策使商业银行“坐享其成”,进而造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困难;各种改革的推进弱化了中央银行直接调整经济结构的功能,再贷款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调控余地不断缩小;国债市场存在的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当前利率不反映显示经济运行中货币和资本的供求关系,与货币需求、资本供求乃至总需求联系都不大等,都影响了中介目标的实现。

于是,蒲秋芳提出应适时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利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及时性、可控性的特点,使利率的变化能从根本上反映经济的动态,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

与前两位相比,刘明志(3)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目的在于为调控经济运行确定宏观方向和幅度,而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调控方向上可以是一致的。

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比较大,而且难以事前精确的预测,表现为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但由于货币乘数的变化比较有规律可循,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还比较好,我们要不断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预测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利用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利率形成机制尚不灵活,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尚未建立之前,不能盲目放弃货币供应量而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尽快取消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所有限制,培养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同时有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银行利率风险的监管,以消除取消利率限制后可能引起的利率行为失序,促进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向利率的平稳转换,充分利用市场利率对市场信号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日常可观测性,增强利率变化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的汇率制度对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作了相应的研究。

高新宇(4)在分析西方学者有关固定汇率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约束。

一、我国现行固定的盯住汇率制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失去了效力;二、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无法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通过直接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量和企业信贷量,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规模和经济总量;三、使货币的供应量的扩张或紧缩被资本流动和外汇储备的变动方向和规模所左右,导致货币政策失去其调节国内总需求的能力;四、引起外汇储备内生性增强和汇率风险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增加,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和收缩。

高新宇指出,针对中国的国情,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消除对外经济的不平衡,同时货币政策也是有力的反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因此,由固定的盯住汇率制度过渡到汇率目标区制度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对策。

具体的,中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和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阶段,国内的经济动态调整机制还跟不上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节奏,采取盲目追求效率的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可能会增大风险;汇率目标机制有明确而独立的汇率控制目标,且不局限于某一种目标,操作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目标区汇率灵活性和稳定性兼顾的特点,使汇率政策能够有效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外部均衡,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这对我国将来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改革方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类似的,李成和姜柳(5)也对当前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在当前的汇率制度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人民币升值并没有缓解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与货币投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使商业银行的收益下降,潜在的风险增加,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降低。

其次,使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矛盾,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最后,加剧了国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出现资金利用不足、资源浪费的现象。

对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如进一步完善中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协调国际收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政策,促进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深化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际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的对外投资转变,实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加快利率市场化,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相配合协调等,这些分析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货币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经常运用的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就某一国家而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还必须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近年来,经济学界就如何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改进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以使其变得更有效、更可靠,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

范从来、朱恩涛(6)对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历史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

我国存款储备金制度的演变历史机器货币政策实践都告诉我们,存款储备金制度是包含中央银行对存款储备金率、需要缴纳存款储备金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付息及其付息时利率,以及相关罚则等内容的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变化这一常见的形式。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述范畴的变化可以发挥较好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功效。

我们应全面的认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涵,并理解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以更有针对性的发挥其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效用,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尽管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存在作用猛烈、可逆性差、微调性差等内在缺点,“准备金税”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扭曲效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历史也正是其不断优化的历史,同时也是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伴随着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变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般操作特征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

在我国流动性过剩及现行的汇率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具体国情下,我们应积极发挥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操作工具的有效作用,最大限度的克服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用。

(四)有关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逐渐展开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可能比较复杂。

我们既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相似性,又要认识到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邵国华(7)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多年来一直实施着“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诚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等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我国“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运行结果看,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邵国华认为现行的货币传导机制的不完善是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能及时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随后,其从利率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投资与消费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正处于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过渡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