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2.请从内容和写法上对《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简要赏析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4.《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分析
3.【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4.【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境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5.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7.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8.本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10.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6.【答案】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7.【答案】图一
【解析】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8.用“生”和“入”将“日”和“春”人格化,使它们有了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中蕴含理趣。
9.设问思念家乡、亲人
10.潮水涨满了,两岸的河堤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变得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这首诗写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12.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答案】游子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羁旅之苦)表达了思乡(孤寂、愁苦)之情
12.【答案】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个景物,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