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服务工作进行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社会工作对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有效性,并且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农民为主的、以移居城市为目的的流动家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流动儿童群体。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同于城市中的常住儿童,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化等诸多挑战。此外,这些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现在,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使得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不融洽,这些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严重影响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小星(化名),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小星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现在父亲在工程队里做木匠,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母亲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被他陌生的父母带到了城里,父亲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小星不好好做作业作业,父亲狠狠打了他好几次,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小星基本不与父亲交流,甚至都很少叫“爸爸”,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彼此交流也不多,很少主动跟母亲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为此,父亲对小星管教更加严厉,而小星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在熟人的介绍下,笔者与小星母亲交流并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上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星的三次接触后,笔者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与小星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

(一)预估

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图1 小星的生态系统图

(二)问题界定

小星正处于学龄期,此阶段的儿童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从案例的叙述以及儿童的特点并结合上面的生态系统图中我们可初步诊断出案主有以下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案主小星在与原本感情基础较差的父亲生活到一起后,父亲的打骂使得父子间关系更加紧张;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因为长期分离,没有建立起依恋关系,所以小星也很少跟母亲有深入沟通;学习问题,小星在入学几个月后成绩不好,有厌学情绪;环境适应障碍,在农村生活八年的小星被“陌生”的父母带到城市学习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对新环境的适应出现障碍,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心理情绪问题,性格内向,自卑,孤僻。

三、介入目标

缓解父子间的紧张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恢复家庭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促进小星的健康成长;提高家庭成员自尊;改变家庭不良沟通方式上,促进良好家庭沟通模式的建立;重塑合理的家庭规则;发掘家庭潜能,维护家庭功能的持续发挥;帮助小星解决学习问题,消除厌学情绪,以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小星对环境(社区、学校)的适应能力,消除自卑心理,协助案主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抗逆力。

四、理论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一般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萨提亚(1916-1988)是家庭治疗法的创始者之一,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其治疗理论受到人本心理学的极大影响,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本信念,非常重视家庭沟通,人本精神始终贯穿于萨提亚的家庭治疗过程之中,所以萨提亚治疗法又被称为人本学派。

五、介入策略

(一)微观层面(儿童个人系统)

由于案主性格内向甚至孤僻,许多困惑和伤害不愿或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笔者首先运用游戏治疗模式进行辅导。

想象互动游戏。首先,笔者让小星画一幅“家”的图画,要求画里必须有爸爸、

妈妈、孩子。那时,小星只画了独立的三个人,从左到右的顺序是爸爸、妈妈、小男孩,没有色彩、没有其他任何物体。当笔者问小星为什么小男孩没有拉着爸爸和妈妈的手时,小星顿了顿,小声说到:“因为他们不爱他”,之后,笔者也没再问小星关于画的问题。接着,笔者让小星想象:一个温暖的三口之家,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到公园或游乐场游玩,让小星表述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此过程中,笔者录下了小星的话语。刚开始时小星好像有点紧张或恐惧的感觉,但在笔者的鼓励下,或许是小星放松了进入了状态,脸上是愉快的表情,小星描述的是游乐场(小星并没有去过游乐场或儿童乐园,他说的应该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或听同伴说起的)。

在接下来的服务工作中,笔者主要是对小星进行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和学习指导。笔者鼓励小星多与父母和老师及同学交流,鼓励小星自己去买需要的东西(合理的),并且和老板砍价,自己尽量多用赞美的语言鼓励他。

(二)家庭系统

第一阶段:接触期(第一次家庭会谈)。首先,所以笔者在最初的五分钟内分别与三位案主接触,然后,观察互动方式。在获得信任的基础上,笔者邀请每位案主轮流讲述他关心的事情,以了解家庭问题、案主的期望、家庭可利用的资源,并说出自己希望在家庭中看到的变化。通过此,笔者发现,三位案主都表现出低自尊;例如在沟通方式上,父亲倾向于指责型,母亲则为讨好型,小星则表现出胆怯;此外,家庭规则也不合理,比如,父亲一方面要求大小事情都要与他商量,另一方面又埋怨家里很多琐事都要他管,妻子也不分担,这种相矛盾的家庭规则让家庭成员感到焦虑,尤其是案主。其次,对服务家庭的反馈。在此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引导每位家庭成员描述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分析自己为什么做出那样的行为;笔者会进行必要的沟通示范,如聆听中,笔者会询问家庭成员表述不明白或要求澄清混淆的地方,这样,既能让笔者更清楚的了解家庭现状、找出存在的家庭问题,也帮助家庭成员学会清楚直接的沟通方式。另外,在整个过程中,笔者会鼓励不同观点的表达,以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会谈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