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
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c=∑m i×δi(1)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碳排放特征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减少碳排放成为了各国领导和企业的重要目标。
电力行业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的行业,是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促使电力行业减少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被引入。
然而,在实践中,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特点和经验。
然后,通过案例研究,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重点研究这些机制的设计原则、市场运作方式、监管机制等,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比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寻找规律和趋势。
然后,我们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运用相关的经济模型,估计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我们将采用数据统计和图表的形式,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我们将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和相关的统计指标。
我们将使用回归模型和其他计量经济学方法,来估计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找出其差异和原因。
结论与讨论:在研究的最后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回答研究问题。
我们将讨论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效率和公平性,如何确保电力行业的减排目标能够实现。
我们还将思考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与其他减排的衔接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碳减排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在逐年上升,这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中国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的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增长的历史数据进行梳理,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城镇化、技术进步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各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针对性的碳减排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机制,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碳排放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外开放的策略。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环境与资源压力。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探究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替代化石能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1.引言能源是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资源,其供应和消费状况不仅直接干系到经济进步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与环境改善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
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能源消费结构侧重化石能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可持续进步和生态环境质量。
碳排放是一种与能源消费密切关联的环境问题。
由于煤炭、石油和自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工业、交通、建筑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按照全球碳排放的贡献比例,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5%左右,因此我国缩减碳排放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探究解决能源消费结构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为实现能源双转型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
2.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2.1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2010年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煤炭依旧是主要的化石能源,但将来五年内可能步入一个缩减的旅程。
其他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包括石油和自然气等。
同时,我国还乐观推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9年,清洁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到14.8%,其中水电、风电、阳光能等新能源占比达到5.6%。
将来,随着清洁能源政策的不息加码,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望继续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2.2碳排放的产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对能源功率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随着化石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
2010年至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从7.17亿吨增加到了10.43亿吨,增加了45.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实现碳达峰过程中,电力行业任务最重、责任最艰巨,也将承担主力军的作用,总体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及电力体系。
文中以我国电力行业实现碳达峰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电力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以及电力行业应对碳达峰的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力行业应对碳达峰的六方面宏观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行业;碳达峰;风险挑战;对策建议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
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正在迎来最强挑战,结合我国能源结构,电力行业需要推动化石能源发电低碳化、一次能源发电清洁化和清洁能源发电常态化。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不仅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高质量发展,还要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能源低碳化,还要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不仅在碳达峰、碳中和与减碳方面需要走在全行业前列,更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学方法来协同应对。
1我国电力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形势分析1.1 从世界角度看我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形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完成较早,经济转型也早于其它国家。
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碳排放峰值均已出现。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t/a左右,排放总量峰值一般出现在2005 年以后,这类国家往往属于奢侈型排放。
德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10~15t/a,排放总量峰值一般出现在1970 年左右,这类国家属于减排先锋国家,实现了经济和减排的双赢。
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10t/a以下,排放总量峰值一般出现在2005年前后,这类国家人均排放比英德还低,但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二梯队。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数据来源与精度
由于部分数据来源不够权威或更新不及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精度
受到一定影响。未来应加强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
可靠性。
02
模型与方法
尽管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例如,部分模型和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
和完善。
03
政策建议可行性
针对研究结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未来应加强政策实施和监督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制约了碳排放量的减少。
技术转化率低
尽管我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转化率低,许多先进的减排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应用。
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减排政策方面,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尚有待加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惩罚 措施。
环保意识不强
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工业,导 致碳排放量较大。
高耗能产业占比大
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等)的占比过大,直 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
服务业发展不足
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的碳排放量较低,但我国服务业 的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减排中的作用。
技术水平
研究指出,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 占比较高,而第三产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因 此,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部 门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是减少 我国碳排放的关键。
04
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证实,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 展水平、技术进步和政策措施是影 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实现 碳减排目标,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2-12-01T02:31:48.708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22期作者:宋卫峰[导读] 通过对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减排措施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以及对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节能、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的减排潜力将超过十亿吨,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化石能源,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宋卫峰国网山西省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32摘要:通过对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减排措施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以及对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节能、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的减排潜力将超过十亿吨,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化石能源,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关键词:电力行业;减排措施;可再生能源1.电力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解(1)非化石能量的产生对电力行业减少排放的影响,而非化石能源中可再生资源,如核能,减少CO2排放的潜力十分巨大。
到2020年,2050年,非化石能源将减少17亿吨CO2,2050年减少54亿吨。
因此,发展非化石能源是电力行业在满足不断增加的供电需求、实现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提下所必需和重要的方法。
此外,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会极大地影响到非化石能源发展的规模和减排潜力,到2050年,与传统计划相比,该计划将减少27.7亿吨的CO2排放量,增幅超过60%;而如果在积极计划中,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到2050年,其CO2排放总量将会达到74亿吨,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因此,积极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是可再生能源与核电发展的关键。
低碳燃料发电在有一定的资源保障条件下,也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燃料发电,因为低碳燃料发电的CO2减排效果显著,低碳燃料降低CO2排放的费用虽然高,但还可以接受。
在我国,由于能源资源的制约,低碳能源的减排潜力受到很大的制约(2020年和2050年,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29亿吨左右,2050年将达到2.93亿吨)。
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张勇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电力生产碳排放现状的介绍,分析讲解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的动态特征,找出影响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的因素,从而找出降低电力生产碳排放的方法,保障电力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电力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DOI:10.16640/ki.37-1222/t.2016.12.172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企业对电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必然导致电力企业加大电能产量来满足与市场的需求。
目前来说,虽然我国也在大力推展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但这些新能源发电远远满足不了当今市场的需求,火力发电仍占主导地位。
对于火力发电而言,其排放的CO2等气体对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巨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电力生产碳排放的变化因素,找出降低电力生产碳排放的方法是刻不容缓的,是保障我们生态环境的法宝之一,也是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1 电力生产碳排放的现状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发电国,也是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电力行业将经历重大的变化——今后平均每年将新建88吉瓦的电厂,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英国的发电装机容量。
彭博新能源财经中国区经理及研究部主管应俊表示:“中国已经开始改变航线驶向更清洁的未来。
不过我们的分析显示,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会有显著的进步,煤电在2030年之前看起来仍将保持主导地位。
”的确,尽管燃煤发电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67%下降到2030年的44%。
不过,如果以绝对数量衡量,在基准情景下燃煤发电仍将在2022年之前迅速增长,平均每年新增38吉瓦,相当于每月新建三座大型煤电厂。
2022年之后,煤电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至2030年平均每年仅安装10吉瓦。
尽管电力行业转向更清洁的能源技术,但未来10-15年燃煤发电导致的碳排放及大气污染等地区环境问题仍可能继续恶化。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幅度越来越大,根据我国的电力生产碳排放现状,如何既能保障居民企业的正常用电,又能使电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电力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电力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行业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电力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电力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1. 能源消耗问题电力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巨大。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虽然能满足目前的用电需求,但它们的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传统能源的开采也造成环境破坏,如煤矿开采引发的土地沉陷和水污染等问题。
2. 污染排放问题电力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例如,燃煤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大气污染和酸雨的形成。
此外,废水和废气排放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和土地草木凋零。
3. 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电力行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消耗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上。
许多发电厂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设备,导致水源枯竭和湿地退化。
同时,建设大型水电站也会改变河流流量,破坏鱼类迁徙路径,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4. 领域碎片化问题电力行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厂、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等。
这些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导致土地资源的碎片化。
土地碎片化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连接性受到破坏,影响到物种迁移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5. 资源浪费问题电力行业的高能耗特点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主要体现在发电过程中能源转化的损失和输电过程中电能损耗的问题。
传统发电方式的能源转化效率低,导致大量的能量被浪费。
长距离输电中电阻和电磁辐射会导致电能的损耗,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 产业结构问题电力行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电力需求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产能,导致一些资源和产业偏向电力行业,而其他行业则受限制。
这样使得经济结构失衡,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加剧了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7.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希望面对电力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解决之道。
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摘要:对于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指标是衡量其生产效率和环保属性的重要参数,在碳排放指标的检测过程中既要了解碳排放的来源和碳排放的影响,同时也要在碳排放指标的分析过程中了解其影响因素以及碳排放指标的特点。
从目前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来看,机组的运行效率决定了碳排放的数值,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判断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指标的影响因素,了解碳排放指标的计算情况,使碳排放指标在分析过程中能够达到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求,为热电联产机组的正常运行和碳排放指标的计算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指标;影响因素引言热电联产机组的碳排放决定了机组的环保属性,在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过程中碳排放指标的设定至关重要。
通过衡量碳排放指标的数值了解热电联产机组的排放情况,掌握热电联产机组的碳排放信息,使热电联产机组在碳排放过程中能够按照规定的指标要求降低碳排放数值实现节能减排,在现有的碳排放指标下,根据碳排放的要求和特点以及碳排放的具体情况采取应用措施。
所以,在碳排放指标的研究过程中需探讨碳排放的来源以及碳排放指标的形成因素,根据碳排放指标的要求细化碳排放指标的管控要求。
一、热电联产机组碳排放指标的内容碳排放主要是指热电联产机组在生产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碳的数量,通过对二氧化碳的统计掌握热电联产机组的生产效率,并根据热电联产机组的基本情况判断碳排放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污染情况。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对热电厂的碳排放量有严格的要求,热电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设备的生产能力、设备的环保属性以及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予以有效调整,通过优化生产流程、调整生产工艺和制定设备应用方案的方式解决碳排放问题,使热电联产机组在碳排放过程中能够做到可控。
通过统计热电联产机组在碳排放指标的确定环节,根据热电联产机组的生产要求以及设备特点做好控制,并围绕热电联产的生产特征做好机组的优化,使热电联产机组在具体应用环节能够达到碳排放要求,解决碳排放指标的计算问题。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侯星宇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交易也越来越受关注。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行业主要为电力企业。
本文基于一定的数据调查与理论研究,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特别是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了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一、引言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而且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
因此,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目前全球各国环境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活跃起来。
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下的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
而我国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共计八个试点市场的发展态势逐渐向好,根据之前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配额总量约为4.7亿吨,达成交易额约104.94亿元,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规模已经基本比肩欧盟,成为了全球第二。
由于起步较晚、参与主体较少、制度较不完善、数据披露较不完备等等原因,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直接研究偏少,因此研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易价格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由于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只有发电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参与,所以在进行分析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2011年的年底,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里,提出了在国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11年10月,七个省市地区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开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运行,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深圳市。
2016年12月22日,又新增了福建省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至此,中国一共有八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
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碳排放,GDP,能源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大国。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第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大;第三,二氧化碳的能源排放系数大;第四,相对OECD国家,GDP能耗强度较高。
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费,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上述特点: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达到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经济发展需耗费大量能源,产生温室气体,因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非常巨大;第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70%左右,煤炭是主要的能源。
据预测,我国需要消耗31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包括约23亿吨煤炭,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费产业,其中,钢铁、化学、水泥、电力、造纸和玻璃等支柱行业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基地。
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于维护全球气候正常有一定的义务;2002年8月中国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此合法具备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资格。
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我国没有减排目标,但是我国已经面临着很强的国际减排压力,在第二承诺期(2012年以后)可能被分派一定的减排任务。
而减排任务的承担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与减排对策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与减排对策一、电力行业碳排放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电力需求日益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碳排放问题。
根据国家能源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为71462万吨标准煤,相关碳排放量达到了22.7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41.2%。
由此可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已成为我国总体能源消费中的重要排放源之一。
二、影响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因素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源头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及其燃煤、燃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此外,电力企业的供电结构亦是影响电力行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在供电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如可再生能源、核能源)、提高热电联产效率、采用低排放炉等节能减排措施。
三、电力行业减排对策1.加强清洁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可推动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和提升供能结构,是最重要的减排措施之一。
针对我国电力企业现状,可选择发展具有成熟开发技术的风电、光电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并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此外,应鼓励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最大化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推进能效提升高效节能是降低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关键技术。
电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通过引入能效管理体系,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提高设备能效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供电效率,降低能源的消耗,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减碳效果。
3.推动热电联产热电联产作为一种在能源利用率、环保效益方面双获得的技术,可推动供给侧改革,加速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
应鼓励电力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热电联产技术,实现发电与供热的同步处理,大幅度减少能源浪费,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4.使用低排放技术电力企业可引入低排放炉、脱硝除尘、脱硫除氮等先进设备,有效减少燃煤火力发电中产生的污染物。
在新建电站和改造老旧电站时,尤其需要考虑设备的清洁性,采用高效过滤装置对废气进行过滤和净化,未来也应加强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监管,逐步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措施。
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技术路线研究
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技术路线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技术路线研究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最重要环境挑战之一。
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承担着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责任。
因此,对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技术路线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及挑战当前,电力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其中以燃煤发电为主要排放渠道。
煤炭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损害。
因此,减少电力行业碳排放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然而,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燃煤发电方式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利用能源资源。
其次,电力系统运行和调度的复杂性增加了减排技术的难度。
此外,电力行业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因此在减排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电力供应的保障。
二、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技术路线为了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排技术是实现碳排放削减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电力行业碳排放减排技术路线的研究和实践:1. 提高燃煤发电效率:通过提高燃煤发电厂的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减少煤炭的燃烧量,从而降低碳排放。
这可以通过采用超超临界和超临界发电技术,以及采用高效节能的锅炉和汽轮机设备来实现。
2. 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推广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3. 推广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是目前应对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并封存在地下储层中,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电力行业应加大对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4. 电力系统优化运行:通过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和管理,减少电力系统的碳排放。
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电力的优化分配和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浪费。
5. 加强能源节约与管理: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加强对电力消防电器的能效检测和统一管理,推动节能减排。
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于环保、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产业,已经被视为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电力行业转型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技术助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诉求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实现高效、可持续和清洁的能源利用。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正成为电力行业实现能源科技创新的一大重要手段。
数字化技术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固体废物排放量,为绿色低碳电力行业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撑。
以智能电网为例,通过智能化远程监控、条件预测、在线分析等工作模式,出现的时候了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使电网的大数据资源得以有效应用。
同时,智能电网也能够协调各类型能源和存储装置的使用,通过电能储存技术和多能源供应链的优化,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实现能源互联网,实现区域能源交易,避免浪费,减少排放。
二、多能联供模式助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前电力行业绿色低碳的核心诉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降低碳排放,而是实现名副其实的绿色低碳。
多能联供是指同时或联合供应热、电、冷等多种能源和服务的可持续能源系统。
其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多能联供主要体现在高效利用余热,通过余热回收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热能回收再利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排放量。
此外,多能联供还会应用更多的节能和环保设备,如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缓管网传输损失等,从根本上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
三、基于新技术的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路径是减少碳排放,提高能量传导效率,并维持能源供应安全。
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途径也得到了新的拓宽。
一方面,绿色能源技术掌握成本和运营技能,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以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电力需求,为防止碳排放和维持国家能量安全打下了基础。
“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分析摘要:基于“双碳”目标的提出,社会各个行业都对“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进行了政策调整。
对于我国能源系统来看,其中电力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碳”目标下,应主动运用调整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发展。
结合“双碳”目标,对电力行业用电量、发电量及电力投资情况等开展分析,了解影响企业低碳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低碳转型发展对策,以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转型发展;“碳中和”;“碳达峰”引言我国力争在2030年以及2060年之前达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目标。
“双碳”战略主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降低碳排放举措,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致力于产业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在一些地区构建了风电光伏项目,比如沙漠地区,旨在促进经济及绿色转型发展。
1.“双碳”目标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这促进了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各国开始明确创新、绿色及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机遇,促进世界经济绿色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对于“碳达峰”来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历史最大值,之后会逐步下降,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从中可以发现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对于“碳中和”来看,是特定区域特定时间范围中,通过人为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利用科学的方式对二氧化碳排放吸收进行抵消,以达到“净零排放”。
“双碳”目标不但是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承诺,还是中国日后几十年发展的重点。
在能源系统中,电力行业是重要领域,不管是交通运输行业,还是建筑等行业,均对电力系统有着很高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电力企业低碳转型发展,促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有着较大的现实化意义[1]。
2.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电力行业来看,想要实现低碳转型发展,也就是在“双碳”目标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基于全行业范围内实施“减碳”措施。
对于“双碳”目标,实现电力低碳转型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如下。
低碳发展模式下的电力碳排放指标浅析
低碳发展模式下的电力碳排放指标浅析发布时间:2021-11-22T08:52:53.015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23期作者:董哲恒王志军[导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董哲恒王志军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浙江舟山316000)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中国社会带来经济转型压力和清洁能源发展动力,是挑战也是机遇。
尤其能源结构的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因素。
一、电力碳排放概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既是时间的承诺,也隐含了峰值的约束。
现有化石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业。
三大行业贡献了国内碳排放总量的80%。
而煤炭利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又占能源消费碳排放的80%左右。
我国电力生产又以煤电为主,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较高,降低电力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势在必行。
中国电力企业在“3060”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面临着艰巨的能源结构变革,如何科学引导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产业结构优化建议、提升电力用能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首当其冲的是建立高效、实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监测系统,建立碳排放指标和评价标准,完善理论体系。
在此前提下,电力碳排放指标应运而生。
二、电碳指数模型“电碳指数”是依托电网公司实时电量数据,并综合考虑相关行业用能比例建立数据模型,通过电量数据将行业所有用能量折算为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即每消耗一度电所对应的碳排放量)。
本论文依据《IPCC温室气体指导方针目录》中有关碳排放量估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测算。
电碳指数模型数据包括直接排放量和过程排放量,合计碳排放占比覆盖率高,本文结合分解分析法修正电碳指数: 1.全行业电碳指数模型2.规模以上企业电碳指数为优化电碳指数,选取各行业具有典型代表的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一步修正。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过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煤炭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我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步伐,逐步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
三、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企业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
私家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出行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并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
五、农业和林业农林渔牧业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并且农作物腐烂后也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林业伐木和森林火灾也会导致大量碳排放。
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六、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筑物的兴建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也会导致车辆尾气排放增加。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建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节能减排,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我国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我国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其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国家整体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电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分析当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现状,评估不同减排策略的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当前电力行业碳排放的特点和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影响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包括能源结构、技术进步、政策环境等。
随后,文章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评估了不同减排策略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各种策略的优劣。
文章提出了促进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市场机制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电力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国家整体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国。
目前,我国的电力结构以煤炭为主,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推动,电力结构正在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
截至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总装机容量的40%,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电力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煤炭等化石能源资源有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对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二是随着电力消费的不断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电力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电力行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电力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较大,因此研究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减排政策对中国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基于我国1991-2012年电力相关数据,分析了电力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电力消费及其碳排放与GDP 同步变化,中国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在提高,电力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的使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不仅考虑电力生产过程,而且考虑电力输配环节和电力终端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而把中国电力碳排放增长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结构、电力结构、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电力强度、生活消费等10个影响因素。
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使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意味着中国电力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电力消费增加,驱动了电力碳排放增长;生活消费也是电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输配损耗、能源结构、电力结构、排放因子等因素也是正向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产业部门电力强度下降和能源转换效率提高是抑制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结构也抑制了电力碳排放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
基于以上结论,中国需要从电力生产、输配、消费等环节入手控制电力碳排放。
关键词电力碳排放;LMDI;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4-002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4.00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取成就举世瞩目。
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能源消费量大、使用效率低,导致污染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目标。
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优质能源,中国电力消费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1991年仅为9.53%,2012年该比例已达到22.56%。
由于资源禀赋结构的限制,中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火电生产又主要依赖煤炭,化石能源的燃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国的电力生产伴随大量的碳排放,据本文计算,电力生产碳排放已经占到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
为了完成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关注电力的减排问题。
1文献综述中国碳排放量增加较快,哪些因素驱动中国碳排放增长?这个问题受到学者广泛关注,Du L,et al[1]基于1995-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减排潜力。
王峰等[2]采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1995-2007年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Wang Z,et al[3]、Wang P,et al[4]、Wang W,et al[5]、陈诗一[6]分别采用因素分解或面板数据回归方法研究了北京、广东、江苏和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均发现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城市化等,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抑制了碳排放的增加。
电力作为一种优质二次能源,其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密切,林伯强[7]在三要素生产函数框架下的实证表明GDP、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Yuan J,et al[8]针对中国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米国芳和赵涛[9]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电力消费、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碳排放量与电力消费都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虽然电力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但是电力生产碳排放量较大,这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
侯建朝和谭忠富[10]利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构建了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将CO2排放变化分解为收入效应、电力生产强度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人口效应和发电煤耗效应。
霍沫霖等[11]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厂用电率、发电结构、发电煤耗、线损率等因素变化对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
ZhaoX,et al[12]利用ARDL模型研究了行业增加值、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标准煤耗率三个因素对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的影响。
Zhang M,et al[13]研究了多种因素对中国电力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并发现经济活动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力量,电力生产效率在抑制碳排放方面处于关键地位。
以上文献在分析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时,主要局限于电力工业,从电力生产角度去分析,缺乏考虑中国电力所处的经济社会宏观背景;虽有少数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忽视了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时期的人口大国,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从电力生产、输配到消费的全过程,引入电力生产结构、能源投入结构、能源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电力强度、经济结构和人口等因素,从电力的产业消费、输配损耗和生活消费三个角度进行因素分解,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研究这些因素对电力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解决雾霾等问题都具有参考意义。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1电力碳排放计算我国的电力类型有火电、水电、核电及风电等4种主要类型,本文假设水电、核电及风电的生产不产生碳排放,电力碳排放主要由火电生产中投入的初始能源燃烧产生。
计算碳排放有多种方式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 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其中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C=∑iEi?Ki?εi?ηi?44/12(1)其中i表示能源种类,C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i表示各种能源投入量,其中“其他能源”用“一般废弃物”代替;Ki代表平均低位发热量;ε表示能源含碳量;η表示碳氧化因子,取常数1。
按照(1)式即可得到1991-2012年电力生产碳排放量。
2.2因素分解方法因素分解分析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电力从投入、转换到消费的全过程,构造电力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如下:C=∑iCi=∑iCi Ei?Ei E?ET1?T1 T?T G?G P?P(2)火电生产初始能源投入种类较多,本文将其归为三类:“煤及其产品”、“油及其产品”和“天然气和其他”,分别对应i=1、2、3;C表示电力CO2排放,单位是万吨;Ei和E分别表示火电生产第i种能源投入和能源总投入,T1和T表示火电生产量和电力生产总量,单位均为万吨标准煤;G 表示GDP,单位是亿元,P表示人口,单位是万人。
电力总消费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消费Ts、生活消费Tr和输配损耗量Tl三类,所以有(4)式中j=1、2、3、4、5、6分别表示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电力消费部门和电力损失。
即电力生产碳排放增长分解为10个影响因素:排放因子效应CEi,即火电生产单位能源投入碳排放;能源结构效应ESi,即火电生产各能源投入比例;转换效率效应ET,即电力产出和生产投入之比;电力结构效应S,即电力生产中火电比重;电力强度效应TIj,各产业单位GDP电力消耗量;产业结构效用pj,即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比重;经济规模效应PG,即人均GDP;生活消费效应PT,即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口规模效应P,即年末人口数;输配损耗效应TL,即电力在输配电中的损失。
碳排放量驱动因素的分解方法中,Ang等人[14-16]提出的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分解法,实现了完全分解且解决了数据中的零值和负值问题,从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电力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
假设C0和CT分别表示基年和第T年电力消费碳排放量,则依据LMDI法将碳排放总量从基年到目标年T的变化分解为10个因素产生的影响,即2.3数据来源本文电力相关数据来自1991-2012年中国电力平衡表和中国能源平衡表;产业和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各产业GDP根据各自的GDP指数转化为1990年不变价格。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由中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和实物量对应数据计算得到;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能源含碳量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 年编制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由于电力生产量和电力消费量数据相差非常小(一般在0.3%),本文假定二者等同。
3电力生产及其碳排放动态特征3.1电力生产及其碳排放增长较快,与GDP同步变化1991-2012年,电力生产量由8 327万tce增加到61 297万tce,年均增长9.97%;碳排放由6.23亿t增加到36.01亿t,年均增长率为8.72%,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已达到40%。
电力生产和碳排放与GDP环比增速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三者的变化趋势几近相同,GDP增长率变化稍平缓,电力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增长率围绕GDP上下波动。
碳排放增幅最小的三年为1998、2008和2012年。
1998和2008年分别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使得经济增长放缓,电力生产增长率大幅下降,电力碳排放呈负增长。
2012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者又呈现增长同时放缓的状态。
由此可见以经济发展变化为主线,电力生产及其碳排放都受到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3.2电力生产量大且以火电为主,主要依赖煤炭电力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消费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1991年仅为9.53%,到了2012年该比例已达到22.56%;从世界看,2011年中国总发电量占世界比重为21.31%,首次超越美国(19.55%),高居世界第一位。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电力生产结构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火电占比在79%-83%之间,低于80%的只有1995、2001和2010三年。
火电生产又存在煤炭比例过高、天然气比例过低的问题。
因为煤是一种高碳能源,所以中国的电力生产会有大量碳排放产生。
2012年为0.25%,占比逐年下降;其他能源排放1991年占比0.22%,2012年为1.75%,比重出现了上升。
电力碳排放来源结构见图2。
电力生产碳排放几乎全部来自煤炭的使用,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初始能源投入中的比例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比重太小,降低煤炭比重、增加优质能源比例仍是中国电力生产需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
3.4火电能源转换效率逐年提升,单位电力碳排放下降中国发电效率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根据中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中的电力生产部分,计算得出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计算公式为中国1991-2012年历年火电生产转换效率,在1991-1997年先上升后下降,从1997年开始稳定上升,到2012年已经比最低的1997年提升了9.10个百分点(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