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电力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较大,因此研究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减排政策对中国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1-2012年电力相关数据,分析了电力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电力消费及其碳排放与GDP 同步变化,中国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在提高,电力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的使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不仅考虑电力生产过程,而且考虑电力输配环节和电力终端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而把中国电力碳排放增长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结构、电力结构、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电力强度、生活消费等10个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使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意味着中国电力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电力消费增加,驱动了电力碳排放增长;生活消费也是电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输配损耗、能源结构、电力结构、排放因子等因素也是正向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产业部门电力强度下降和能源转换效率提高是抑制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结构也抑制了电力碳排放增长,但影响程

度较小。基于以上结论,中国需要从电力生产、输配、消费等环节入手控制电力碳排放。

关键词电力碳排放;LMDI;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4-002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4.0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取成就举世瞩目。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能源消费量大、使用效率低,导致污染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目标。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优质能源,中国电力消费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1991年仅为9.53%,2012年该比例已达到22.56%。由于资源禀赋结构的限制,中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火电生产又主要依赖煤炭,化石能源的燃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国的电力生产伴随大量的碳排放,据本文计算,电力生产碳排放已经占到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为了完成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关注电力的减排问题。

1文献综述

中国碳排放量增加较快,哪些因素驱动中国碳排放增长?这个问题受到学者广泛关注,Du L,et al[1]基于

1995-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减排潜力。王峰等[2]采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1995-2007年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Wang Z,et al[3]、Wang P,et al[4]、Wang W,et al[5]、陈诗一[6]分别采用因素分解或面板数据回归方法研究了北京、广东、江苏和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均发现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城市化等,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抑制了碳排放的增加。

电力作为一种优质二次能源,其消费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密切,林伯强[7]在三要素生产函数框架下的实证表明GDP、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Yuan J,et al[8]针对中国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米国芳和赵涛[9]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电力消费、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碳排放量与电力消费都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虽然电力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但是电力生产碳排放量较大,这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侯建朝和谭忠富[10]利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构建了电力生产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将CO2排放变化分解为收入效应、电力生产强度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人口效应和发电煤

耗效应。霍沫霖等[11]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厂用电率、发电结构、发电煤耗、线损率等因素变化对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ZhaoX,et al[12]利用ARDL模型研究了行业增加值、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标准煤耗率三个因素对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的影响。Zhang M,et al[13]研究了多种因素对中国电力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并发现经济活动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力量,电力生产效率在抑制碳排放方面处于关键地位。

以上文献在分析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时,主要局限于电力工业,从电力生产角度去分析,缺乏考虑中国电力所处的经济社会宏观背景;虽有少数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忽视了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时期的人口大国,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从电力生产、输配到消费的全过程,引入电力生产结构、能源投入结构、能源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电力强度、经济结构和人口等因素,从电力的产业消费、输配损耗和生活消费三个角度进行因素分解,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研究这些因素对电力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本文的研究对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解决雾霾等问题都具有参考意义。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电力碳排放计算

我国的电力类型有火电、水电、核电及风电等4种主要类型,本文假设水电、核电及风电的生产不产生碳排放,电力碳排放主要由火电生产中投入的初始能源燃烧产生。计算碳排放有多种方式方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 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其中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C=∑iEi?Ki?εi?ηi?44/12(1)

其中i表示能源种类,C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Ei表示各种能源投入量,其中“其他能源”用“一般废弃物”代替;Ki代表平均低位发热量;ε表示能源含碳量;η表示碳氧化因子,取常数1。按照(1)式即可得到1991-2012年电力生产碳排放量。 2.2因素分解方法

因素分解分析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电力从投入、转换到消费的全过程,构造电力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如下:

C=∑iCi=∑iCi Ei?Ei E?ET1?T1 T?T G?G P?P(2)

火电生产初始能源投入种类较多,本文将其归为三类:“煤及其产品”、“油及其产品”和“天然气和其他”,分别对应i=1、2、3;C表示电力CO2排放,单位是万吨;Ei和E分别表示火电生产第i种能源投入和能源总投入,T1和T

表示火电生产量和电力生产总量,单位均为万吨标准煤;G 表示GDP,单位是亿元,P表示人口,单位是万人。

电力总消费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消费Ts、生活消费Tr和输配损耗量Tl三类,所以有(4)式中j=1、2、3、4、5、6分别表示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电力消费部门和电力损失。即电力生产碳排放增长分解为10个影响因素:排放因子效应CEi,即火电生产单位能源投入碳排放;能源结构效应ESi,即火电生产各能源投入比例;转换效率效应ET,即电力产出和生产投入之比;电力结构效应S,即电力生产中火电比重;电力强度效应TIj,各产业单位GDP电力消耗量;产业结构效用pj,即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比重;经济规模效应PG,即人均GDP;生活消费效应PT,即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口规模效应P,即年末人口数;输配损耗效应TL,即电力在输配电中的损失。

碳排放量驱动因素的分解方法中,Ang等人[14-16]提出的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MDI)分解法,实现了完全分解且解决了数据中的零值和负值问题,从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对电力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

假设C0和CT分别表示基年和第T年电力消费碳排放量,则依据LMDI法将碳排放总量从基年到目标年T的变化分解为10个因素产生的影响,即

2.3数据来源

本文电力相关数据来自1991-2012年中国电力平衡表和中国能源平衡表;产业和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各产业GDP根据各自的GDP指数转化为1990年不变价格。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由中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和实物量对应数据计算得到;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能源含碳量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 年编制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由于电力生产量和电力消费量数据相差非常小(一般在0.3%),本文假定二者等同。

3电力生产及其碳排放动态特征

3.1电力生产及其碳排放增长较快,与GDP同步变化

1991-2012年,电力生产量由8 327万tce增加到61 297万tce,年均增长9.97%;碳排放由6.23亿t增加到36.01亿t,年均增长率为8.72%,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已达到40%。电力生产和碳排放与GDP环比增速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三者的变化趋势几近相同,GDP增长率变化稍平缓,电力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增长率围绕GDP上下波动。碳排放增幅最小的三年为1998、2008和2012年。1998和2008年分别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使得经济增长放缓,电力生产增长

率大幅下降,电力碳排放呈负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三者又呈现增长同时放缓的状态。由此可见以经济发展变化为主线,电力生产及其碳排放都受到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

3.2电力生产量大且以火电为主,主要依赖煤炭

电力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电力消费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攀升,1991年仅为9.53%,到了2012年该比例已达到22.56%;从世界看,2011年中国总发电量占世界比重为21.31%,首次超越美国(19.55%),高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电力生产结构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电力生产以火电为主,火电占比在79%-83%之间,低于80%的只有1995、2001和2010三年。火电生产又存在煤炭比例过高、天然气比例过低的问题。因为煤是一种高碳能源,所以中国的电力生产会有大量碳排放产生。

2012年为0.25%,占比逐年下降;其他能源排放1991年占比0.22%,2012年为1.75%,比重出现了上升。电力碳排放来源结构见图2。电力生产碳排放几乎全部来自煤炭的使用,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初始能源投入中的比例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比重太小,降低煤炭比重、增加优质能源比例仍是中国电力生产需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

3.4火电能源转换效率逐年提升,单位电力碳排放下降

中国发电效率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根据中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中的电力生产部分,计算得出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计算公式为

中国1991-2012年历年火电生产转换效率,在1991-1997年先上升后下降,从1997年开始稳定上升,到2012年已经比最低的1997年提升了9.10个百分点(见图3)。这意味着中国火电生产初始能源的利用率在提高,生产技术在进步,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1995年,火电厂供电煤耗中国为412 gce /kW?h,日本为331 gce /kW?h;到2012年该数字分别为305和295,差距由81 gce /kW?h缩小到10 gce/kW?h)。单位电力CO2

排放与转换效率的趋势刚好相反,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1997年最高为9.61 t/tce,2012年下降为7.53 t/tce,这表明电力生产技术进步减少了电力碳排放。

4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运用LMDI乘法分解方法,以1991年为基期,得出以后每一年排放因子、能源结构、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电力结构、电力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生活消费和人口规模等10个因素对电力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值,分解结果见表2。的5.783倍。依据1992-2012年各影响因素贡献值平均排序,正向驱动效应(即贡献值大于1)从大到小依次是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生活消费、人口规模、输配损耗、能源结构和排

放因子;负向驱动因素(即贡献值小于1)是电力强度、转换效率、电力结构。其中经济规模效应是最大的正向驱动效应,贡献值高达2.575,使得电力碳排放快速增加;电力强度效应和转换效率效应的贡献值分别为0.776和0.933,是减少电力碳排放的主要力量。

排放因子、能源结构和电力结构三种效应都反映了电力生产不同能源的投入比例问题。排放因子是煤、油和气这三大类能源内部不同品种能源的结构,如煤中原煤、洗精煤和煤气的占比;能源结构反映火电生产中煤、油、气三种能源中煤的占比;电力结构反映了电力生产中化石能源和水能、核能、风能等的投入关系。产生同等电力,煤电碳排放高于油电、气电,火电高于核电、水电和风电,所以这些结构变化会对电力碳排放产生影响。1991-2012年,火电比例在81%附近波动起伏,煤类能源的排放因子从2.95升高到3.02,油类能源的排放因子从2.23升高到2.31,气类能源的排放因子从1.64下降到1.35,但由于煤类比重较大,所以综合后排放因子效应呈正向效应;在火电生产能源投入中煤占比从91.2%升高到96%,使得能源结构也呈正向效应,驱动电力碳排放增加。

输配电损耗包括供电源与配电点之间输送电力以及向消费者配送电力过程中产生的损耗,该部分电力被白白损失掉,不能创造任何价值。1991-2012年中国输配损耗率总体

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1年为6.77%;1995-2000年损耗率均超了7%,其中1995年(7.92%)为22年内最高峰值;此后损耗率在波动中下降,2011年为6.00%,是22年内的最低值,2012年为6.03%。由于中国发电量大,而且中国地域辽阔使得输配线路较长,导致电力损耗量十分惊人,2012年中国电力损耗量为2 896.16亿kW?h,而同期北京市电力消费量合计为911.94亿kW?h,损耗量相当于北京市电力消费总量的3倍。因此输配损耗效应驱动了电力碳排放增加,从分解结果看,1992年贡献值是1.005,2012年为1.124,成为驱动电力碳

排放增加的因素之一。

产业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内部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产出的比例关系。1991-2012年,农业产出占比从25.43%下降到7.51%;工业从38.49%升高到53.94%;建筑业和服务业产出占比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可见中国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越来越重。单位产出用电量工业要比其他产业高出许多,以2012年为例,工业是3 828kW?h/万元,分别是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4.58、5.68、3.58倍,所以中国以工业为主且其比重还在逐渐加

大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效应呈正向且逐年增强。从分解结果看,1992年贡献值为1.036,2000年贡献值为1.159,2012年贡献值为1.214,对电力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逐

渐加大,是驱动电力碳排放增加的第二大因素。

电力强度和转换效率反映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电力强度反映同等GDP消耗电力的多少,转换效率反映同等电力能源投入的多少。当电力强度下降、转换效率升高时,同样产出需要的电力及发电能源投入减少,会使得电力碳排放减少。1991-2012年除服务业外,GDP及其他产业部门的电力强度均有下降,工业下降幅度最大,每万元工业GDP电力消耗由6 084 kW?h/万元下降到3 828 kW?h/万元,21年间下降了37.07%。火电生产能源转换效率从最低的30.12%升高到39.22%,增加了9.1个百分点。从分解结果看,电力强度的贡献值1992年为0.942,2012年为0.776,转换效率的效应从0.987下降到0.933,表明单位GDP耗电量下降和单位火电能源投入减少,使得电力强度效应和转换效率效应成为抑制电力碳排放的主要力量。

经济规模即人均GDP,不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居民物质生活富裕程度的反映。1991-2012年,中国人均GDP由1 760元上升到11 923元,增长了6.77倍,年均增长率为9.54%。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电力消费及其碳排放相应增加。同时,居民生活富裕程度提高,空调、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增加,导致用电量大大增加:人均生活用电已由1991年的47 kW?h上升到2012年的459 kW?h,20年增加了近10倍。中国人口增长率很低,但每年净增人口数量

较大,推动电力消费增加。因此经济规模、生活消费和人口规模效应都驱动电力碳排放增加。从分解结果看,经济规模的贡献值从1.109增加到5.005,成为最大的正向驱动因素;生活消费从1.013增加到1.112,是驱动碳排放增长的第三大因素;人口规模贡献值从1.012增加到1.153,是驱动电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

5结论与建议

电力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大,因此研究电力碳排放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减排政策对中国节能减排

有重要的意义。基于1991-2012年电力相关数据,首先分析了电力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电力消费及其碳排放与GDP 同步变化,中国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在提高,电力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的使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不仅考虑电力生产过程,而且考虑电力输配环节和电力终端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而把中国电力碳排放增长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结构、电力结构、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电力强度、生活消费等10个影响因素的贡献。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进电力碳排放增加的最大因素,意味着中国电力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电力消费增加,驱动了电力碳排放增长;生活消费也是电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输配损耗、能源结构、电力结

构、排放因子等因素也呈正向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产业部门电力强度下降和能源转换效率提高是抑制电力碳排放

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结构也抑制了电力碳排放增加,但影响程度较小。基于以上结论,可以从电力的生产、输配和消费等环节入手控制电力碳排放,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电力生产侧。一是调整电力结构。中国电力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火电比重太大,且火电生产又以煤炭为主。因此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开发水能,安全利用核能,高效利用风能,增加燃气装机容量,从而逐渐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重,通过减少煤炭的使用控制碳排放。二是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淘汰技术落后、水平较低的中小发电机组,通过开发、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通过热电联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等方式努力降低煤耗、油耗、气耗,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三是煤炭的清洁利用。积极稳妥发展现代新型煤化工项目,对煤炭进行二次加工和深加工,使之转化为油、气等优质能源。

(2)电力输配环节。电力输配环节的电力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降低输配损耗率。一是对现有线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部分线路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低压配电网线损率高,应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变压器的能耗值标准,

用节能型变压器替换目前的部分高耗能设备。二是研发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采用高压直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不但设备经济,而且线损率小。转变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方式,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涉及到电力的生产、输配、消费和调度等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提高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实现电力的远距离、大规模输送,不但降低电力损耗,而且提升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3)电力消费侧。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化解过剩,积极发展服务业,抑制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二是提升能效等级标准。出台促进节能的财税政策,加大节能补贴,制定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能效等级标准,通过行政手段促使企业采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淘汰能效高的落后设备和产品;实行合理的行业差价和阶梯电价,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电力使用和浪费。三是培养节能意识。节能减排需要人人参与,加强宣传,培养全民的环保理念和节能意识,使节能减排转化为自觉行动。

(编辑:尹建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u L,Wei C,Cai 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Provincial Panel Data Analysi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2):371-384.

[2]王峰,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Wang Feng,Wu Lihua,Yang Chao.Driving Factors for Growth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0,(2):123-136.]

[3]Wang Z,Yin F,Zhang Y,et al.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CO2 Emissions:Evidence from Beijing City,China[J]. Applied Energy,2012,(100):277-284.

[4]Wang P,Wu W,Zhu B,et al. Examining the Impact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Using the STIRPAT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J]. Applied Energy,2013,(106):65-71.

[5]Wang W,Liu R,Zhang M,et al. Decomposing the Decoupling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J].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17(1):62-71.

[6]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4):124-143.[Chen Shiyi. Fluctua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Chinese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Economic Reason[J].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11,(4):124-143.]

[7]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

究[J].管理世界,2003,(11):18-27.[Lin Boqiang.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Based on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Management World,2003,(11):18-27.]

[8]Yuan J,Zhao C,Yu S,et 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Cointegration and Cofeature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2007,29(6):1179-1191.

[9]米国芳,赵涛.中国经济增长、电力消费与碳排放量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89-91.[MiGuofang,Zhao Ta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nomic Growth,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2012,30(1):89-91.]

[10]侯建朝,谭忠富.电力生产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电力,2011,44(11):39-42.[Hou Jianchao,Tan Zhongfu.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O2 Emissions Change in Electricity Production in China[J].Electric Power,2011,44(11):39-42.]

[11]霍沫霖,韩新阳,单葆国.中国电力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2013,46(12):122-126.[Huo Molin,Han Xinyang,Shan Baoguo.Empirical Study on Key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ower

Industry[J].Electric Power,2013,46(12):122-126.]

[12]Zhao X,Ma Q,Yang R. Factors Influenc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Cointegration Analysis[J]. Energy Policy,2013,57:89-98.

[13]Zhang M,Liu X,Wang W,et 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China[J]. Energy Policy,2013,52:159-165.

[14]Ang B W,Zhang F Q,Choi K H. 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J]. Energy,1998,23(6):489-495.

[15]Ang B W,Liu F L.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J]. Energy,2001,26(6):537-548.

[16]Ang B W.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2004,32(9):1131-1139.

[17]Ang B W,Choi K H. 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Gas Emission Intensities for Industry:A Refined Divisia Index Method[J]. The Energy Journal,1997,(3):59-73.

AbstractFor Chines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and put a targeted policy on emissions mitigation due to its large contribution to overall emissions. Based on electric data from 1991 to 2011,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fir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wer consumption and its carbon emissions change synchronously with GDP,energy conversionefficiency is rising and emissions are mainly from the use of coal.Then using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method,considering the factors from the production as well as loss and total final consumption,the evolu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is decomposed into ten kinds of contribution factors,named the emission factor effect,fuel structure effect,energy conversion effect,loss effect,power structure effect,power intensity effect,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economicdevelopment effect,household consumption effect and total population effect.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is the greatest one to drive emissions increasing,which means carbon emiss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hare of industry in GDP increased rapidly so

that it drives

the growth of carbon emissions. Household consumption

effec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crease emissions. Total population,fuel structure and emission factor are also positive effects but the effect is negligible. Power intensity effect and energy conversion effect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decreasing carbon emissions.Power structure effect inhibits the increasing of emissions.Based on these conclusions,policies are suggested from the points of electric production,loss and consumption.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LMDI;influencing factors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31卷第2期2014年2月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31,No.2Feb.201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孙欣 张可蒙 内容提要: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协整理论;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影响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14)02-0061-0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China Sun Xin &Zhang Keme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background of extern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combine with of the scale effect ,technical effect and structural effect of thre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ina ,select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per capita GDP ,energy intensity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and urbanization rate of five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s carbon intensity of 1980-2011years and five variables.By constructing the state space model and analysis using C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results prove the above conclusion ,and obtained the dynamic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strength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t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Cointegration Theory ;State Space Model ;Dynamic Influence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09CT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上,中国提出, 2020年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 以下简称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 50%。这个约束性指标已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系统全面研究碳强度影响因 素,从而通过控制影响因素有效地降低碳强度,对实现碳强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对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 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外相关研究常采用指数分解与计量模型方法。使用指数分解方法研究的有:Greening Lorna A 等(1999、2001、2004)以OECD 国家不同部门的碳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AWD (自适 应权重对数指数)方法研究,发现发电燃料构成、能 源强度、 居民服务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强度下降的影响各不相同,其碳强度下降主要 原因是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 [1][2][3] ;Obas John Ebohon 等(2006)采用改进的Laspeyres 指数分解模 型,比较研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产油工业国家和非产油工业国家的碳强度,认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及经济结构是影响碳强度的主要因素 [4] ;Simone Gingrich 等(2011)通过Kaya 恒等式分解与对数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国家1830-2000年碳强度数据,认为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碳强度的重要因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2004-2007年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烟草加工业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是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而过去一直被认为碳排放大户 的采掘业和化学加工业的碳排放量相比却不高。因此,加快食品业的技术进步、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减少工业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工业能源面板数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的 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根据IEA (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据统计,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 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已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 何优化我国工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以减缓和控制 气候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 其中指数分解法包括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拉氏指数法。迪氏指数法的宗旨是把 分解出的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对时间进行微分,然后分解出各个因素的变化 对被分解变量的影响,随着迪氏指数法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对数平均迪氏指 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提出,在计算中LMDI可将余项 完全分解,不会出现不可解释的余项。国外方面, Ang et al [1]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 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Liu et al(2007)[2]同样运用此法把对中国工业部门 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 CO2排放。国内方面,王锋等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2],把1995- 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得出 结论,在1997-1999年间,中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 利用效率的提高。 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veloment Analysis,SDA)基本思想是把经济变量按 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和数学规则,将分解的因素再细化,进而拓宽分析的功能,使 经济分析更加透彻、方便和系统。梁进灶、郑蔚等(2007)利用结合法研究技术 效应、中间需求效应、最终产品结构与中国能源消费的关系[3]。刘启运、夏明等(2006)利用结合法分析了中国能耗阶段性变动的短期和长期原因[4]。 本文拟用面板数据将我国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与碳排放量进行回归找出各部 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二、模型设计及估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07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增加值及9种能源实际消费量作为原 始数据,经处理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能源 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1)由于目前无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观测数据,本文将进行估算。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汽油、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题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主要得益于哪种气候()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题二: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A. 气候复杂多样 B.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 夏季长 D. 大陆性强 题三: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主要表现在( ) A.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B. 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C.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D. 7月一般为气温的最高月 题四:洞庭湖畔的贝贝家附近,有一座高大的烟囱,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北方向,冬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南方向。这种现象与我国气候的哪一特征相关() A. 气候复杂多样 B. 大陆性特征明显 C. 季风气候显著 D. 多特殊天气 题五:“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其中“西北风”和“东南风”反映我国气候特征中的()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海洋性特征显著 D. 大陆性特征显著 题六:读“冬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冬季风①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 图中冬季风②吹向() A. 印度洋 B. 北冰洋 C. 大西洋 D. 太平洋 题七:我国东部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原因是() A. 纬度位置的影响 B. 海陆位置的影响 C. 地形复杂多样 D. 地势西高东低 题八:《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一种重要食材—蜂蜜,抚州有很多蜂农为了赶上油菜花花期,他们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主要我国碳排放预测问题,同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人口总量,城镇化,人均GDP,第三产业GDP比例,能源强度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例的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借助Matlab软件逐个对碳排放量和影响因素数据进行模拟与预测,然后采用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两个参数对模型进行评价与对比,接着应用关联度分析法求得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最后结合重要性排序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对于GM(1,1)预测模型,通过对1986至2010年原始单变量数据进行生成处理,寻找系统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预测模型,代入相关单变量数据用Matlab编程得到各单变量在2011至2015年的预测值。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确定线性预测变量和因变量,即影响因素和测度指标,将数据代入Matlab统计软件,求得多元线性方程,将1986至2010年所有数据代入该方程,同时结合GM(1,1)预测模型对2011至2015年各单变量预测结果,用Matlab编程得到对应年份的碳排放量模拟值和预测值。 对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首先根据碳排放量的排放趋势,确定输出层、中间隐层和输入层,然后把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两个部分,在以上基础,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结合GM(1,1)预测模型对2011至2015年各单变量预测结果,采用Matlab软件中的神经网络计算功能,建立合理训练模型得到对应年份的旅游人数模拟值和预测值。 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将得到其对应的平均绝对误差值和相对误差值,通过比较知3个预测模型的精确度都合格。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误差最小,预测效果最佳,三种模型2011-2015年预测数据如下表。 模型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GM(1,1)模型77.8641 83.4852 89.5121 95.9741 102.9026 线性回归模 85.073 90.4646 96.1978 102.2945 108.7775 型 Bp网络模型87.2029 95.4649 104.5097 114.4115 125.2514 对于影响因素重要性确定,本文应用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因素排序模型,将数据代入关联系数公式得出影响因素数列对参考数列在每个年份的关联系数,关联度即各个关联系数之和的平均值,按关联度大小排序可得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人均GDP>人口>煤炭消费比例>城镇化>能源强度比例>第三产业GDP比例。 最后根据重要性排序,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减少碳排放量的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量预测GM(1,1)预测模型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关联度分析法碳排放Matlab软件

碳排放计算方式

碳排放计算方式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有5种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 臭氧; 氯氟烃(CFC). 烃: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碳氢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之一,它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的成员、脂环烃(如环状萜烯烃及甾族化合物)和芳香烃(如苯、萘、联苯),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煤和沥青(石油、天然气、煤、沥青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中。 沥青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天然沥青类似原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 氯氟烃的英文缩写为CFCs,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并且开始使用的一种人造的含有氯、氟元素的碳氢化学物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途。在一般条件下,氯氟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很低的温度下会蒸发,因此是冰箱冷冻机的理想制冷剂。它还可以用来做罐装发胶、杀虫剂的气雾剂。另外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器产品的印刷线路板的清洗也离不开它们。氯氟烃的另一大用途是作塑料泡沫材料的发泡剂,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泡沫塑料,如冰箱的隔热层、家用电器减震包装材料等。 然而,氯氟烃有个特点:它在地球表面很稳定,可是,一蹿到距地球表面15~50千米的高空,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就会生成新的物质和氯离子,氯离子可产生一系列破坏多达上千到十万个臭氧分子的反应,而本身不受损害。这样,臭氧层中的臭氧被消耗得越来越多,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区域例如南极上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 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 (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名单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名单 姜克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侯伯宇西北大学教授 王戍堂西北大学教授 李殿荣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漱阳(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王铭宁强天麻研究所 齐卫民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武良传西北耐火材料厂高级工程师 颜福澄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道纯宝鸡石油机械厂高级工程师 赵建础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郭秉森省人民医院主任技师 李友仁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浚韬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石油材料厂高级工程师夏文干国营黄河机器厂高级工程师 王大中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任雨水陕西机床厂高级经济师 蔡光宗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庞巨丰西安石油大学研究员 张岂之西北大学教授

卜崇周延安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林在贯省综合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彭克敬榆林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 刘源发西北大学教授 刘文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贾平凹陕西省文联主席、创作一级 罗伟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查振坤(女)汉阴县城关第一小学高级教师 谢迎孙(女)西电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江红生西安仪表厂高级工程师 郭祥林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石油材料厂高级工程师 林文德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石油材料厂高级工程师 江左陕西省广播电视设备厂高级工程师 周吉生国营四三一〇厂高级工程师 郭玉谷国营七〇九厂高级工程师 李佩昌西安石油勘探仪器厂高级工程师 蒋镇国陕西省水利电力土木建筑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冯昌远西电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薛祥煦西北大学教授 孙来九西北大学教授 郝克刚西北大学教授 施文海陕西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厂,利用原子反应堆中核燃料慢慢裂变所放出的热能产生蒸汽(代替了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驱动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四是风力发电场,利用风力吹动建造在塔顶上的大型桨叶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称为风力发电,由数座、十数座甚至数十座风力发电机组成的发电场地称为风力发电场。 以上几种方式的发电厂中,只有火力发电厂是燃烧化石能源的,才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据统计,2006年全国发电总量2.83万亿kWh,其中火电占83.2%,水电占14.7%),同时,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煤炭(有小部分的天然气和石油),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9%用于发电。 因此,我们以燃烧煤炭的火力发电为参考,计算节电的减排效益。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 为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计算: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272千克“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68千克“碳” 节约1千克原煤=减排1.781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486千克“碳” (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根据相关资料报道,CO2(二氧化碳)的碳(C)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荐值为0.67、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参考值为0.68、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参考值为0.69,与以上的推算值(0.68)基本相当。应该说,该系数与火电厂的发电煤耗息息相关,发电煤耗降低、排放系数自然也有所降低。 用同样方法,也可以推算出节能所减排的碳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

碳排放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研究目标:了解二氧化碳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搜集低碳生活的方法 研究计划:(1)了解“碳排放”。 (2)了解碳排放对地球的影响(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 (3)搜集低碳生活的方法 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询问 研究方式:家庭动员 研究成果: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而“碳”指的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地球造成了很多影响,如:地球变暖、地球产生温室效应。 而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

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 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高,人类也面临了许多难题,如:春季花粉过敏加重、生物体在不断变小、藻类泛滥引发疾病等等。因此,尽早的保证低碳生活无疑对于解放地球、解放人类会有很大的好处。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关于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和低碳生活的一些准则。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家里一些洗菜的废水可以用来冲马桶等。废水再利用。 2、喝过的茶叶渣不要扔掉,攒起来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 3、购物时尽量用环保袋,少用纸杯、一次性筷子等。 4、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减少电的浪费。 5、一旦长时间不用电器,最好拔掉插头…… 低碳生活准则: 1、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2、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 脑。 3、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 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 4、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 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导学案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4.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提纲】 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 以上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3.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4. 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气温的垂直变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5.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6.冬季风:内陆吹来,偏北风,寒冷干燥,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夏季风: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7.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是季风区,降水多。 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是非季风区

【导学过程】 自学导航: 1.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气温差异。降水地区差异, (东部/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地形类型,多山地。使我国气候。 2我国东部为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气候,气候,气候。 3.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气候。 4.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冬季。 5.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冬季。 6.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是。 7.温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下,雨季短。 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上,雨季长。 8.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9.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等。 10.我国位于大陆东部,洋的西岸,西南部离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 11.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吹来,盛行,性质是。 12.夏季风从洋和洋吹来,盛行,性质是,雨热同期。 13.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洋越来越,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降水越来越。 合作探究: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东北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两广丘陵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 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的迟 C.年降水量少 D.雨季来得迟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4751887.html, 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贺红兵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 摘要:中国的碳排放处于快速上涨时期,通过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对碳排放起到的作用,还可以找到碳减排在哪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为政府制定目标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24-02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 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到底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中国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值得探讨。只有找到这些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深入分析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尤为重要。研究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分解方法 Et表示t期总的能源消费、Pt表示t期总产出、Eit表示i部门t期的能源消费、Pit表示i 部门t期的产出,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 Et=Eit (1) Pit=Pit (2) 这里m表示部门数量。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不一样,可以把碳排放 分解为: Ct=Etef j S jt (3) Cit=Eitef j S j it (4) 这里,Ct表示t期总的碳排放量、ef j表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sjt表示t期第j种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Cit表示t期第i部门碳排放量、sjit表示t期第j中能源在第i部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F表示化石能源的种类、第i部门t期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和 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可以表示为:

【VIP专享】碳排放量计算(蒸汽)

蒸汽碳排放量 关于热力的统计 1、什么是热力? 【热力】是指可提供热源的热水、蒸汽。在统计上要求外供热量作为产量统计,外购热力作为消费 统计。自产自用热力不统计。 2、热力的计算 热力的计算:蒸汽和热水的热力计算,与锅炉出口蒸汽、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有关,计算方法: 第一步:确定锅炉出口蒸汽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温度和压力值,在焓熵图(表)(详见本网站“热焓表(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查出对应的每千克蒸汽、热水的热焓; 第二步:确定锅炉给水(或回水)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温度和压力值,在焓熵图(表)查出对应的每千克 给水(或回水)的热焓; 第三步:求第一步和第二步查出的热焓之差,再乘以蒸汽或热水的数量(按流量表读数计算),所得 值即为热力的量。 如果企业不具备上述计算热力的条件,可参考下列方法估算: 第一步:确定锅炉蒸汽或热水的产量。产量=锅炉的给水量-排污等损失量; 第二步:确定蒸汽或热水的热焓。热焓的确定分以下几种情况: (1)热水:假定出口温度为90℃,回水温度为20℃的情况下,闭路循环系统每千克热水的热焓按20 千卡计算,开路供热系统每千克热水的热焓按70 千卡计算。 (2)饱和蒸汽: 压力1—2.5 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27℃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20 千卡计算; 压力3—7 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35—165℃,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30 千卡计算; 压力8 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70℃以上,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40 千卡计算。 (3)过热蒸汽:压力150 千克/平方厘米

200℃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50 千卡计算; 220—26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80 千卡计算; 280—32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700 千卡计算; 350—50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750 千卡计算。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热焓,乘以产量,所得值即为热力的量。 对于中小企业,若以上条件均不具备,如果锅炉的功率在0.7 兆瓦左右,1 吨/小时的热水或蒸汽按 相当于60 万千卡的热力计算。 3、热力的折标系数0.03412吨/百万千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规定:“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千焦(kJ)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 kgce)。1百万千焦(1000000kJ)折合为标准煤为34.12千克标准煤(即0.03412吨标准煤)。 因此,热力折算为标准煤是按照其实际热量的多少折算的(当量值计算),一般企业都能将热力按其流量、温度、压力的多少(通过计量表)换算成热值,再折算成标准煤。具体可查询本网站“热焓表(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或“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新疆)”一文。 如果没有安装热量计的热力外购单位,吨蒸汽可按折标系数0.0948折标准煤计算(蒸汽热焓按2780kJ/kg计,即664千卡热值/kg蒸汽)。即每吨蒸汽折0.0948吨标准煤。 反应釜夹套使用循环冷冻盐水降温,已知冷冻盐水进水温度-15℃,回水温度-12℃,管道 内盐水流速选择为1米/秒,管道直径DN50,则流量为: Q=3600×V×管道的截面积 Q---单位为立方米/小时 V---单位为米/秒 管道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0.785×D2 D=管道的直径---单位为米 Q=3600×V×管道的截面积=3600×1×0.785×0.052=7.065立方米/小时 二、7.065立方米/小时冷冻盐水提供的能量 Q=cm(T1-T2)=4.18KJ/Kg.℃×7065×Kg×3℃=88595 KJ=88595 KJ ÷4.18=21195Kcal=2万大卡 已知: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碳排放,GDP,能源 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现状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大国。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第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大;第三,二氧化碳的能源排放系数大;第四,相对OECD国家,GDP能耗强度较高。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费,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上述特点: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达到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经济发展需耗费大量能源,产生温室气体,因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非常巨大;第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70%左右,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据预测,我国需要消耗31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包括约23亿吨煤炭,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费产业,其中,钢铁、化学、水泥、电力、造纸和玻璃等支柱行业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基地。 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于维护全球气候正常有一定的义务;2002年8月中国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此合法具备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资格。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我国没有减排目标,但是我国已经面临着很强的国际减排压力,在第二承诺期(2012年以后)可能被分派一定的减排任务。而减排任务的承担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发展形态还很初级。环境问题常常伴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困扰着我国。为尽早摆脱贫困,中国似乎不惜以无限制地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为代价,使得能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异常突出突出。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日益复杂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出现越来越多的以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运用经济学手段寻找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制度方法和机制。 2.影响碳排放量因素分析 2.1 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理论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人口结构、能源结构等通过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根据Ehrlich和Holden (1971)等提出的“I=PAT”方程,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解为四个部分:环境影响、人口数量、人均财富以及环境修复技术水平。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2015年碳排放研究报告

2015年碳排放研究报 告 2015年10月

目录 一、国际碳排放市场 (5) 1、碳排放相关名词介绍 (5) (1)碳排放 (5) (2)直接排放 (5) (3)碳交易 (5) 2、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介绍 (6) (1)清洁发展机制(CDM) (7) (2)联合履行机制(JI) (7) (3)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 (8) 3、碳排放历史 (8) (1)第一阶段:(1850-1960)工业化国家为主要排放者 (9) (2)第二阶段:(1960-2007)全世界碳排放量快速增长阶段 (9) (3)第三阶段:(2007-)亚洲崛起 (10) 4、欧美碳交易市场结构 (11) (1)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简介: (12) (2)ETS历史回顾 (12) (3)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研究:行业层面改变 (13) (4)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研究:企业层面改变 (13) (5)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研究:如何判断企业应对能力 (14) 二、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15) 1、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 (15) 2、CDM的兴衰历史 (15) (1)CDM项目发展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CDM市场 (15) (2)欧盟碳价不断下跌,国内CDM市场发展遇阻 (16) 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历程 (16) 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必要性 (17) (1)萌芽:试点初期机制不全,上演“过山车”行情 (18)

(2)发展:逐步试点,摸着石头过河 (18) (3)成熟:全国大市场,多行业覆盖 (19) (4)解析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20) 三、相关企业简析 (21) 1、碳排放行业 (22) (1)中电远达:碳交易平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双轮驱动 (22) (2)凯美特气:尾气提纯CO?龙头,让碳交易来的更快些 (23) 2、节能行业 (23) (1)天壕环境:节能行业领衔受益企业 (23) (2)神雾环保:高效节能燃烧技术前景广阔 (24) (3)金城股份:江苏院借壳,神雾集团再次借力资本市场 (24) 3、生物质利用行业 (25) (1)迪森股份:生物质BMF供热龙头,2015订单高增长 (25) (2)凯迪电力:生物质发电龙头,打造清洁能源平台 (25) (3)长青集团:生物质利用新星 (26) 4、气体提纯及林业 (26) (1)天科股份:变压吸附技术可从各种混合气及工业废气中回收提纯H2、CO、CO2 (26) (2)永安林业:主营森林资源,森林碳汇潜在受益企业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