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论交友之道

合集下载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0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0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

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

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

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

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

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

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

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

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

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1.15【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chǎn):巴结,奉承,谄媚。

何如: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引申为朋友互相讨论、研修的意思。

这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切,指把骨头加工成器物。

磋,加工象牙,使其更圆滑。

琢,雕刻玉石。

磨,磨制加工石头使其更细致。

与:同“欤”。

【大意】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政第二【本篇引语】《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交友之道2.10【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注释】以:根据,动机,原因。

一说,“以”通“与”,意为结交朋友。

由:经由。

焉:表疑问的代词,何处,哪里。

廋(sōu):隐藏,隐瞒,可以理解为掩盖。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苍松,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也很难让人读懂。

而于丹老师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大众眼前,与我们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读了这本书,使我觉得孔子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经过于丹老师的经典诠释,把两千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对其中所讲的交友之道感悟最深。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在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坦荡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

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句子
1. “无友不如己者”。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总是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己,和他在一起我也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啊,要多和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自己也能不断进步呢!
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哎呀,想想我之前碰到过一些朋友,有的真的能给我带来正能量,帮助我成长,可有的却总把我往歪路上带,这不就是孔子说的益友和损友嘛,真是太有道理了!
3. “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不是嘛,我和我的好哥们之间就是这样,平时可能联系不多,但关键时刻绝对靠得住,这种清淡却真挚的友情才最长久呀!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我和朋友约好了几点见面,那我就一定会准时到,绝不会失约,就如同这句话所说,诚信可是交友的基石呢!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就会学习他们好的地方,看到他们不好的行为我也会反思自己有没有,这就是从朋友身上获取成长呀,多棒!
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记得那次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来找我,哇,那心情真的是无法形容的激动和高兴,可不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那种快乐嘛!
7.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我们朋友之间就会经常相互切磋、鼓励,大家感情都特别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和和睦睦,这种友情多让人羡慕啊!
总之,《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这些句子真的是太经典了,对我们如何交朋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啊!。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_1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

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

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

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

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

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

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

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读后感2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可以分为如何择友与如何待友两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供你参考!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1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

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朋友之间也不能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

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话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对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友该如何平安度过呢?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

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

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及其当代启示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及其当代启示

文教专论WenJiaoZhuanLun【摘要】《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可以分为如何择友与如何待友两个方面:在择友时,我们要多和正直、诚信和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不要和巧言令色、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交朋友,交友前要从言行全面考察对方;在待友时,要坚持仁义、忠信、宽恕、有度的原则。

《论语》对当代人们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启示:应修身养德、正确交友、以友辅仁。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启示《论语》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很多内容反映了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朋”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朋友的涵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以《论语•学而》开篇的“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例,关于此处的“朋”字的涵义,各家注解不尽相同。

朱熹讲: “朋, 同类也。

”①刘宝楠则讲“同门曰朋”,又依据宋翔凤《朴学斋札记》中的相关解释进一步指出,“朋即指弟子。

”②杨伯峻则把“朋”理解为“志同道合之人”。

③钱穆也讲: “ 朋, 同类也。

志同道合者。

”④我们依据现在大多数版本,将朋友理解为志同道合之人。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大致可以分为如何择友和如何待友两方面。

一、如何择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这里,孔子告诉我们,要多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这三类朋友对我们的发展是有益的;不要和“便辟”的人、“善柔”的人、“便佞”的人交朋友,对于此处的三类坏品质,各家注解也是不尽相同。

朱熹讲:“便辟,谓习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况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见闻之实。

”⑤这样的解释正好与前三种益友的品质相反。

杨伯峻则认为,便辟即“谄媚奉承”,善柔即“当面恭维背面毁谤”,便佞即“夸夸其谈”。

⑥李泽厚更加简明的将这三个词译为虚浮、圆滑、夸夸其谈。

这三种注解有所差异,但这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把握其基本含义就可以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交友之道的智慧。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些观点: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价值观和信仰不同,就不要与之交往。

因为这样的交往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5. 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不要过于亲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总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

通过选择益友、保持谦虚、反思自己等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篇一:读论语论交友之道读《论语》---论交友之道怀集县永固镇中心小学梁育颖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是我无形之中所熟悉的话,因而结交“益友”潜移默化中也美化了自己的人格,并在自身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便也是这样来的。

孔子说要想交好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第一是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

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你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它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交好朋友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在生活中添加光彩。

交友有何之道呢?一、结交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论语》中有句话:“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只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中有些话比较过激,在场的有女性观众,所以不便去深读。

不然在场的女同胞,不但恨死孔子连我也一起恨了。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离。

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的晏子交朋友的态度。

晏子不轻易与人交友,但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善始善终。

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朋友,但善始善终的很少。

新朋友在中增加,老朋友却在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个。

”而晏子让友情地久天长的要诀就在于“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就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就越敬重。

“久而敬之”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

一般来说,关系密切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

但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

因此,交友之道,便在于“久而敬之”。

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控制。

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和.则交;反之,则离.则绝。

朋友之间再熟悉.再默契.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不然,默契和平衡就会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冲突,造成隔阂。

待友不敬,或许是、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

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之”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

有错误互相纠正,彼此向好的方面勉励,这就是真朋友。

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

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纠正错误。

但实在没有办法是“不可则止”,就不要在劝勉,自古忠言逆耳,加入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

朋友,过于亲密,有时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

eeg总代。

孔子——交友之道

孔子——交友之道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 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 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 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 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 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 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 虑不要忘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 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 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 衰弱,要戒贪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 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 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 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 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 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 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 有害的。”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 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 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 有害的。”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君子的正气 贤者的才气 仁者的大气

高尚的品质 优雅的气质 杰出的才智

《论交友之道》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论交友之道》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论交友之道》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六)议论文阅读(8分)论交友之道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

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

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 “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

孔子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

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的朋友。

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

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

”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

《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

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

《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晏平仲善与⼈交,久⽽敬之。

”⼦⽈:“晏平仲善与⼈交,久⽽敬之。

”晏平仲,晏婴,姬姓(⼀说⼦姓),晏⽒,字仲,谥号为“平”,史称“晏⼦”,夷维(今⼭东省⾼密市)⼈,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

挨肩接踵、挥汗如⾬、南橘北枳等成语均出⾃晏⼦的故事。

以南橘北枳为例,晏⼦将出使楚国,楚王准备借机羞辱⼀下他。

晏⼦到达楚国,楚王设宴款待晏⼦期间,楚国卫⼠绑着⼀个⼈到楚王⾯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是什么⼈?”卫⼠回答说:“他是齐国⼈,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问道:“齐国⼈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回答道:“我听说淮南的柑橘,⼜⼤⼜甜,种到淮北,就只能结⼜⼩⼜苦的枳,种⼦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原因。

同样道理,齐国⼈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莫⾮楚国的⽔⼟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讨没趣了。

”本章的译⽂是,孔⼦评价晏⼦说:“晏平仲这个⼈⾮常善于交朋友,相识的越久,别⼈越尊敬他。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了程颐的话,“⼈交久则敬衰,久⽽能敬,所以为善。

”⼈与⼈交往的时间越长,反⽽越容易忽视彼此之间的尊敬,就会使本来亲密⽆间的朋友慢慢疏远。

孔⼦通过评价晏⼦交友之道,是要教育⼤家,朋友之间相处,相互尊敬是交往的前提,持之以恒的“敬”是友情长久的保证,这才是好的交友之道。

另⼀⽅⾯,为⼈处世发⾃内⼼的尊敬别⼈,是⼀个⼈有教养的外在表现,⽽这种教养深植于⼼的养成,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修习才能实现的。

论交友之道 阅读答案(2020襄阳中考试题)

论交友之道 阅读答案(2020襄阳中考试题)

论交友之道阅读答案(2020襄阳中考试题)论交友之道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

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

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

孔子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

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_________的朋友。

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

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

”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

《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

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

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名言朋友,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呢?咱们老祖宗在里可有不少关于交友的智慧名言呢。

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句啊,简单几个字,可蕴含着深深的交友情怀。

你想啊,有朋友不辞辛劳,从老远的地方来找你,那说明你在他心里是很重要的啊。

我就有这么一个经历,我有个朋友在外地工作,有一次他突然就出现在我面前,哎呀,那种惊喜和开心,真的就像中了大奖一样。

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就像一朵小花,被人从老远的地方赶来欣赏。

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吸引力,真正的朋友,哪怕距离远,也会因为心里的那份情谊而相聚。

孔子还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就告诉咱们啊,交朋友得有点内涵。

不是说随便凑在一起吃喝玩乐的就是好朋友。

我有个同学,他特别喜欢读书,就参加了一个读书俱乐部。

在那里,他结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监督,都朝着成为一个更有仁德的人努力。

这就好比一群小蜜蜂,围绕着知识的花朵,一起采集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蜂蜜。

如果只是那种酒肉朋友呢,就像一阵风,吹过就没了,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成长。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可真是交友的金玉良言啊。

什么是有益的朋友呢?正直的朋友,就像一棵挺拔的大树,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给你指出正确的方向,不会让你走歪路。

我曾经有个想法,想做一件不太靠谱的事,我那个正直的朋友就直接跟我说:“你这想法可不行,这就像在薄冰上走路,迟早得掉下去。

”当时我还有点不高兴,可后来想想,多亏了他啊。

还有诚实的朋友,他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

多闻的朋友呢,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和他在一起,你能学到好多东西。

相反,那些虚伪的朋友,就像隐藏在草丛里的毒蛇,表面上对你笑嘻嘻,背地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咬你一口。

那种只会阿谀奉承的朋友,就像一团棉花糖,看起来甜,可没有一点营养,只会让你迷失在甜言蜜语里。

浅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14神州文化浅析《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张文燕郑州大学 文学院摘要:《论语·学而》篇在首章中就提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孔子而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而《论语》一书中,也多次就交友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在现实生活中,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样交到朋友对于个人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探究孔子及其门人弟子交朋友时遵循的交友之道。

关键词:《论语》;孔子;交友每个人一生里会在社会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交到各种不同的朋友。

然而称得上是真正朋友的却少之又少,诚挚的友谊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合理的交友之道,有助于个人交到相伴一生的朋友,下面就来论述一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要想交到一个可靠的朋友,首先要学会看人。

“会看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但既是学问便可习得。

在《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瘦哉?”所谓物以类聚,想要尽快了解一个人,就考察他所结交的朋友,看一下他接触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是有志之士还是热衷于金钱名利的小人,就能从侧面了解到这个人。

然后再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坚守正义还是不择手段满足个人私利。

接着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什么。

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通过孔子这种方法就可以很快了解一个人。

史学家范晔也曾说过,“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身边的人入手来看待一个人是非常的可行的方法。

同时,这也客观的证明了交朋友的重要性。

若不会看人,在交朋友之前不做筛选和抉择,轻则会浪费自己的感情,重则误入歧途,给自己的人生造成诸多的阻碍。

而想要了解陌生人,一个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言语交流。

所以生活中那些善于言辞,性格开朗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然而,在《学而·第一》篇中,孔子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提要]: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礼仁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对友的要求《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微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论交友之道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爱因斯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交友的作用
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朋友自远方来,相互切磋砥砺,辅仁进德,是交友之乐。

2.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的修养。


孔子告诉我们,交友可以提升自己的仁爱品德修养。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这两则《论语》告诉我们,交友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以使人们变得纯洁高尚。

怎样交友
1.慎择友
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pián)辟(p ì),友善柔,友便(pián)侫(nìng),损矣。


——子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利的。

结交阿谀奉承的人,结交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结交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明确的告诉了我们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该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即要与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而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是有害的。

2 .明疏密
有一则古老的哲理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群豪猪为取暖而挤做一团,当它们身上的刺把各自刺痛时,它们又立即散开,但是天气寒冷又使它们不得不再次挤到一起,又
再次分开。

这样反反复复后,它们总算知道还是不要离得太远,但也绝对不能挤到一块儿。

距离太近了,互相伤害;距离太远了,又感到寒冷。

豪猪如此,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shuò),斯疏矣。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这里的“朋友数”所指的情形大概就是以为关系密切,便凡事唠唠叨叨,无所不管,甚至自作主张,越俎代庖,完全忽略了朋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享有的独立决断权。

倘长久不知觉悟,必然引起朋友的反感,自然就会被疏远了。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

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对于朋友不要认为你对他赤胆忠心就什么都不顾了。

对于他的错误恰当地提醒,真诚地劝告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激烈,否则到头来你会自取其辱,连朋友也做不成了。

朋友,要平和地相处,不能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朋友的情感要有所节制,不能肆意泛滥。

我还是相信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应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

实际上,孔子的意思要比这高尚的多,因为他主张这样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也就是说他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不单是从保护自己尊严的角度上说的。

3. 讲诚信
季札挂剑的故事:
春秋时吴国的季札有一次出使晋国,路上要经过徐国,他便去造访徐国的君主。

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

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
树上。

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言而无信,就没有人相信他的话;言而有信,别人都会相信他。

在现代社会,诚信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基础。

只有那些“言而有信”的人才能够得到别人信任,才取得获得成功的基石。

相反,那些“言而无信”之徒是怎么也不会得到别人信任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样可以做一个人。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子夏说:“与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在孔子看来,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朋友之间更需要讲诚信。

《说苑·杂言》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愿大家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