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财政预算的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财政预算的监督(26546)

政府预算监督是指在预算的全过程中,对有关预算主体筹集和供应预算资金等业务活动依法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制约,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惯例,政府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公布后便成为法律,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不允许有任何不受预算约束的财政行为。预算的执行过程也要受严格制约,不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任何人无权改变预算规定的各项收支指标,执行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必须修改预算,也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要补报审批手续。

政府预算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财政部门和有关预算部门和单位的监督,主要通过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以及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机制来实现;外部监督是指包括各级人大、审计、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着重通过对财政资金分配、审批、预算的追加追减的程序性和制度化的监管实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监督机制。

第一节我国立法机关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全国人大既是立法机关,也是最高权力机关。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看紧纳税人的钱袋子,对政府的预算草案中下一年度想收的钱和想花的钱是否合理进行审核、修改和监督。因此,每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审议政府所提交的新一年度财政预算草案。我国的政府预算监督制度还处于由形式监督向实质监督的过渡时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处在我国预算监督体系的最高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其相关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但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在好转。

一、解读公共财政框架下对政府预算的监督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法治性特征。政府预算所涉及的财政收支应是“取民之财,用之于民”。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监督等过程有相应权力机关进行监督制约。政府预算信息应公开、透明、完整。政府预算是反映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途径,政府的很多重要经济政策通过政府预算得以实现。

(1)对政府预算过程的监督。监督主体对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决算等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监督。其目的是使政府财政资源真正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对政府收支活动过程的监督。监督主体以政府预算为媒介,对政府活动、社会公共资源流向进行监督。即通过政府预算,监督各级政府从社会中获得收入的合法性,以及监督各级政府是否将财政支出用于提供社会所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法治性在该层次的监督中得到深刻体现。以政府预算为媒介对政府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就是对政府预算各程序进行监督,使其合规。所以,预算监督除了是对预算的监督外,还是对政府活动的监督。

(3)政府预算监督的主体。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等权力主体进行监督,各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机关或部门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审计系统根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实现监督。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第一,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具有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力。在人大对预算进行审查、批准、监督的同时,也在监督政府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并对政府预算的内容、执行、决算等进行合规性审查。第二,社会公众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提供者,政府收取社会公共资源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以,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提供者和公共产品受益者的社会公众,他们有权通过政府预算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以及政府预算进行

监督,使其能真正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第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政府预算的执行的监督属于行政监督,是国家法律赋予的职权。

(4)政府预算监督的法制特征。第一,监督的权力符合法律规范。如我国《宪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七条、第九十九条等,都对全国人大及地方人大对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有审查、批准、监督的权力。《预算法》第六十六条至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人大、政府部门以及审计机关的预算监督权。第二,监督的目的是使监督客体符合法律要求,在合法的界限下运行。使监督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下运作,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使政府活动以及政府预算能更好地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经济的健康、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我国立法机关监督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政府预与决算主要法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政府预算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其主要内容是:《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做的部分调整方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就国家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汇报由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第三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会议的时候,国务院应当向会议提出关于国家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将国家预算收支表(草案)和国家预算执行情况表(草案)一并印发会议,由各代表团进行审查并由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国家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审查,向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并将关于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决议草案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应当及时印发会议。《预算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通报有关中央预算编制的情况,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半月前,将中央预算初步方案提交财政经济委员会,由财政经济委员会对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中央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审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对中央及地方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结果报告。预算工作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协助财政经济委员会承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查预决算、审查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预算执行方面的具体工作。

2.《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主要内容

1999年12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十二条,针对预算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重规定了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依照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内容,明确规定了预算编制完成的时间。

(2)规定了对中央预算、决算进行初步审查的工作程序和原则,强调了对预算决议的法律效力,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中央及地方预算的决议,国务院应当贯彻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