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年表
关于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关于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的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儿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遗著,未完)《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老舍新诗》1983,花山《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老舍散文》1984,百花《老舍经典作品选》2002,当代世界《草原》未知知识扩展:老舍的作品风格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老舍
3、浓烈的京味儿 “京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老舍从选材、语言、风俗等方面均体现了北京 二是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规矩、礼仪、 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而且他 “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 还对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所揭示 温厚、精致的生活等等。注意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 地 品中对“北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出的情感上的矛盾以 人 文 自 及“挽歌情调” 域 文 化 然 文化 三是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成功地把 景 心 景 语言的文学性与通俗性统一起来 观 理 观 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一方面来自 狄更斯等英国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北京皇都文化 所孕育的市民性格
二、骆驼祥子形象
1、祥子的性格及其变化
早 期
勤劳朴实 热情善良
后 期
自甘堕落 恶习满身
狭隘保守
2、祥子希望、追求、奋斗、挣扎、失败、堕落的悲剧命运 自身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差异 3、祥子悲剧的原因 4、祥子形象的意义 黑暗的社会现实 缺乏反抗精神
对旧社会的控诉
对个人奋斗道路的批判
三、虎妞形象 1、家庭传给她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等市侩习气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 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 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 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 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 《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 《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尤以他的戏剧作品最为著名,被广泛演绎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老舍的一些主要作品,包括《骆驼祥子》、《茶馆》、《雷雨》和《四世同堂》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1920年代北平的社会背景为背景,通过讲述农民工骆驼祥子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祥子是一个力求通过摆脱贫困的个人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但在现实中,他不断遭受着挫折和打击。
这部小说生动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晚清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北京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展示茶馆主人贾三灌醉后的幻觉,渲染了那个时代社会骚乱的氛围和人民的命运。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角色形象,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戏剧体验。
《茶馆》通过对各个社会群体和人物的描绘,犀利地批判了封建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雷雨》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该剧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剧中的故事设定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通过展现一个小城市上流社会家庭的风云变幻,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道德底线的崩溃。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而富于冲突,剧情跌宕起伏充满张力,其中雷峰、刀妹、教授等人物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中的经典形象。
《雷雨》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入而尖锐的批判。
《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胡同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传统四合院里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家庭的团体生活和个人命运的纠葛。
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勾勒出了一个家族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喜怒哀乐的生活画面。
《四世同堂》以其真实的情节和对传统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老舍》复习资料
1、1934年出版第一个短片小说集《赶集》;1935年出版第二个短片小说集《樱海集》;第三个短片小说集《蛤藻集》;第四个短片小说集《火车集》;最后一个小说集《贫血集》结集于1944年。
2、散文---1934年4月出版第一部《老舍幽默诗文集》。
3、抗战期间老舍的散文主要发表在《大公报》《新民报晚刊》。
4、《我热爱新北京》是老舍回国后创作的第一篇散文。
5、抗战爆发前的1930年到1937年间;这期间老舍在《文学》《文学史代》《宇宙风》发表13篇杂文。
6、抗日战争期间1937男到1945年;这期间老舍在《抗战文艺》《文艺青年》《大公报》上发表。
7、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战戏剧(1939-1945)共9个多幕剧;《残雾》(1940年,四幕剧)、《国家至上》(1940年,四幕剧)、《张自忠》(1941年,四幕剧)、《面子问题》(1941年,四幕剧)、《大地龙蛇》(1941年,三幕剧)、《归去兮来》(1942年,四幕剧)、《谁先到了重庆》(1943年,四幕剧)、《桃李春风》(1943年,四幕剧)、《王老虎》(1943年,四幕剧)。
8、英雄形象:成长中的民族英雄,四幕剧《国家至上》中的张子清。
汉奸---金四把。
9、汉奸形象:《国家至上》中金四把;《张自忠》里面的墨子庄;《谁先到重庆》中贪财好色的胡继江、管一飞;《桃李春风》中的胡力庵;《面子问题》的童景铭;讽刺戏剧《残雾》中的洗局长。
10、写曲艺女艺人翻身得解放的《方珍珠》,写“五反”运动的三幕剧《春华秋实》;抨击政治不法行径的《西望长安》;歌颂“大跃进”的《红大院》;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新风姿的《女店员》;以及反映建筑业青年工人事迹的《青年突击队》等。
11、三起三落:一起:《方珍珠》《龙须沟》的高起点收获。
一落:《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等的政治苦果。
二起:1956年《茶馆》的高峰再造。
二落:《红大院》《女店员》的在陷旋涡。
三起:《神拳》等多形式剧作的崛起。
三落:未完成的《正红旗下》。
老舍简介与主要作品。概述
9
老舍在文史上的重要贡献ຫໍສະໝຸດ (1)首先,老舍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与他的独特人生 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他自身就是底层市民,与底 层市民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他在创作中描写的是他 所熟悉的生活,投入了自身的生活感受。
(2) 其次,老舍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并不是单纯 描写底层社会,而是始终有一种深切的眼光,有一种 忧虑,有一种思考,展示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3) 第三,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贡献了一个底层市民人物 形象的系列。
6
(3)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 《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 《饥荒》三部组成)、《鼓书艺人》等 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 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 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 展。
7
老舍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
(1)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反映社会底层平 民的命运而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 再到《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画面。 (2) 老舍特别热爱北京,大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作 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 为语言表现形式,使他的创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特色, 因而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是老舍在文史上的重要 贡献,其重要价值体现在:
10
关于老舍的评价
老舍是一位注重实际生活体验的作家,他生在北 京,长在北京,对北京市民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北京地方色彩,即浓郁的 “京味儿”。老舍的市民小说,以写北京市民生活为 基点。他的创作,以北京为中心,他的作品,写的是 北京人,记的是北京事,给的是北京景,说的是北京 话,从题材内容到语言形式,里里外外都透出“京味 儿”,地域色彩极为浓郁,京都文化蕴涵极深,这正 是老舍的创作个性所在。由于老舍本身即北京市民一 分子,由于他对北京市民生活深切的体验和文化心理 乃至哲学层面的理解,因而老舍的“京味儿”便具有 了市井味、现代性和写实化等诸多独特风韵,使之独 步文坛,独领风骚。
老舍生平年表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禺到美国后被安排在华盛顿来世礼宾馆(Leclie House)休息。
1946年4月起老舍与曹禺住纽约塔夫脱大饭店。
1946年9月至10月老舍住萨拉托加。斯普林(Sayatoga Springs)的雅斗(Yaddo)此,其间经常与史沫特莱会晤。
1937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老舍回齐鲁大学任教,住济南齐鲁大学内常柏路2号,老舍的家属于1938年秋迁离。
1937年11月15日为奔赴国难,老舍于离开济南的妻小,18日抵达汉口。与何容、老向、赵望云等同住于武昌千户街福音堂冯玉祥的公馆,共同从事宣传抗战的通俗文艺创作。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于在汉口召开。到会100余人。会议上午在商会大礼堂举行,中午在普海春餐厅聚餐,下午在普海春餐厅继续举行,至5时左右散会。会议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章和成立宣言,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老舍是大会主席团成员和理事选举的监票人。在会上,老舍宣读了他与吴组缃起草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并即兴赋七律《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会后,老舍当选为理事。同年5月16日老舍在《宇宙风》发表散文《记文协成立大会》详细记录了大会的经过情形。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老舍和曹禺于赴美讲学,老舍逗留至1949年11月。此间,老舍在美国各地的讲演中对中国的现代文学等进行了介绍,并对美国的文学、社会现状进行了考察,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协助译者将《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作品译成英文。此外,还曾就《骆驼祥子》的英译和盗印问题对伊文。金进行了诉讼并且胜诉。
1940年夏天老舍迁居坐落在重庆郊区陈家桥的冯玉祥公馆,创作了长诗《剑北篇》、话剧《张自忠》等。
老舍
(老舍在南开)
1924年 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 讲师,1929年离开。
(1928年老舍在英国)
1930年至抗战爆发前,老舍执教 于济南齐鲁大学与青岛山东大学。
先后创作《猫城记》、《离婚》、 《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文博士》、《大明湖》6部长篇。
(老舍与胡綦青女士的结婚照)
1937年—1949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
沙子龙形象的意义: 他的无奈和无力象征曾经繁荣无比 的中华民族在世界列强面前的贫弱,沙 子龙的困惑和绝望也代表了这一时期中 国人普遍的复杂心理,中国人千年形成 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夜之间就完全 颠覆了
三、思想内容
• 三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 问题5 你对沙子龙这个人物持什么态度? • 沙子龙:急剧变化时代的落伍者,有本事却 已过时,清醒、精明但是狭隘、保守,失望 而又孤芳自赏。 • 王三胜:灰色、浮浅的城市下层人物。芸芸 众生中的常见者,但也不是坏人。 • 问题6 如何评价孙老者这个人物? • 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从作品情节出 发,不同的见解都能够成立。
本文作者想说的: 中国文化需要传承,包括中国武术在 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没有精神世界的信仰和希望的民族是站 不起来的。但王三胜和孙老头的肓目以 及沙子龙的悲观都不可取,正视中国传 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舍 弃。
四、艺术特点
• 1、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之各有个 性而又相互映衬。 • 2、结构看似疏散,实则严谨。(中间 花较多篇幅写王和孙,实际上还是为塑 造主要人物沙子龙服务。) • 3、白描手平与创作道路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洲旗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 家境清贫,因此熟悉北京底层民众的 生活。北京成了他日后创作最重要的主题词, 形成“京味创作”风格。
老舍生平年表
老舍生平年表--------------------------------------------------------------------------------发布时间:2009年02月04日 19时07分来源:首都图书馆1929年老舍住伦敦南部的斯特里特汉姆(Strea tham)区蒙特利尔路(Mon trell Road)31号。
后老舍在散文《我的几个房东》中对这一段生活有所记述。
1929年秋至1930年2月底老舍离开伦敦后曾在新加坡滞留。
其间担任中学教师,并着手进行《小坡的生日》的创作。
1930年7月起至1934年7月老舍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文学教授,讲授《文学概论》《小说作法》等课程。
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的创作1930年7月至1931年暑假老舍居住于齐鲁大学办公楼二楼西头朝南第一间。
办公楼坐落于齐鲁大学“校友门”(现山东医学院的牌楼式校门)内东侧。
为青灰色砖石结构,包括地下室共分三层。
其间老舍完成了长篇小说《大明湖》的创作。
1932年7月至1934年9月老舍与胡絜青结婚后居住于济南南新街54号,直至去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坐落于齐鲁大学以北,现门牌为58号。
长女舒济出生于此。
在这里,老舍写下了《猫城记》《离婚》《赶集》《老舍幽默诗文集》等作品,还编写了《文学概论讲义》。
1934年秋至1936年7月老舍在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授,主讲《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高级作文》等课程。
其间完成了短篇小说集《樱海集》的创作。
老舍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老舍的资料及写作背景一、老舍资料1. 基本信息- 老舍(1899年2月3日 - 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
2. 教育经历- 他出身贫苦,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
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
3. 文学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1920 - 1930年代)- 中期创作(1930 - 1940年代)- 后期创作(1940 - 1960年代)4. 文学风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幽默风趣、生动形象、京味浓郁,既善于运用北京方言,又能将民间口语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二、写作背景(以几部代表作为例)-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农村经济破产,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求生。
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的破产农民。
这些人在城市中面临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极度困苦。
- 这部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北平沦陷,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压迫。
- 老舍身处异地(当时在重庆),对故乡北平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生活深感忧虑和关切。
他希望通过描写北平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展现他们在侵略者统治下的苦难、挣扎、反抗和觉醒,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龙须沟是北京天桥东边的一条有名的臭水沟,附近住满了贫苦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疾病流行。
- 195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封建残余思想、旧的社会陋习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 老舍以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选取了茶馆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通过茶馆里不同人物的来来去去、命运起伏,反映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对旧时代进行批判,也对新时代的到来寄予希望。
现当代文学——老舍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成名作(1926-1929)《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亦称“旅英三长篇”奠定了老舍幽默小说家的地位,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也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鼎盛期(30年代中期):《骆驼祥子》《猫城记》《月牙儿》《断魂枪》《柳家大院》等。
《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40年代: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火葬》等建国后:第二次创作高峰,话剧《龙须沟》《茶馆》,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一)老派市民老舍笔下最丰满、生动的形象系列。
总体文化背景: “衣”者心态。
特点:善良、热忱、迁腐、保守、落后。
代表人物形象: 《二马》中的老马; 《牛天赐传》的牛老者;《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父子;《离婚》的张大哥、老李。
(二)新派市民老舍笔下讽刺性鲜明的一类背景特征:中国城市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市民阶层文化意识变得驳杂;1、恶少型洋奴:殖民地中国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影响;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寡廉鲜耻、行径卑劣《离婚》小赵、《赵子曰》欧阳天风等2、洋派青年:向往西方物质文明,对西方进步思想缺乏深刻理解;只取皮毛美化自己、装点门面。
《离婚》:张天真,《牺牲》:毛博士,《善人):穆女士等(三)城市贫民在老舍“市民世界”里占有特殊位置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突出表现了老含艺术的批判性:具有浓烈的悲剧性《骆驼祥子》祥子、小福子;《月牙儿》“我”与母亲;《四世同堂》小文夫妇、小崔等《月牙儿》:两母女相继沦为暗娼的故事月牙儿的多种功能:主人公缺憾人生的象征;表现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心境;串联小说结构。
散文诗型小说:第一人称“我”叙述,抒情性强,具有感染力。
(四)理想市民带有浓重理想色彩、与老含所受市民文学熏陶有关。
老舍的话剧作品
老舍的话剧作品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以笔名老舍为世人所熟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人伦问题的探讨,尤以他的话剧作品而闻名。
老舍的话剧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人们的心理困境。
接下来,将对老舍的几部著名话剧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茶馆》《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剧作品。
该剧以清末民初的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茶馆的经营者、顾客和雇员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压迫。
该剧通过对多个角色的刻画,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该剧以茶馆老板王庆山为主线,通过他与茶馆雇员、顾客以及权贵等人的互动,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压迫与社会不公。
王庆山一方面在茶馆中为生活奔波,另一方面在政治斗争中被逼至绝境。
他身上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普通人的命运,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该剧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欲望和得失。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另一部著名话剧作品。
该剧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血性汉子祥子为了改变命运,忍受艰辛和屈辱的故事。
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人物,他在高压下不断奋斗,最终摆脱了贫穷和苦难。
该剧通过祥子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底层人群的处境。
祥子在追逐财富和幸福的过程中,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同时也暴露了那个时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和人性的丑陋。
这部剧将现实主义的手法与悲剧性的命运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思考与触动。
《龙须沟》《龙须沟》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话剧作品。
该剧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农民的困境和命运。
该剧深入展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农民对命运的抗争。
该剧以农村的龙须沟村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家庭、婚姻、教育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束缚和限制。
老舍及其作品(用)
短篇小说:《月牙儿》《赶集》《樱海集》《蛤藻 集》《火车集》 《贫血集》 《柳家大院》《上 任》《断魂枪》《集外》
剧本:《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 安》《方珍珠》《归去来兮》
创作风格
(1)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 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从 《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 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画面。
3.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冲突,道德批判。
老舍说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就 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 子”。道德沦丧,金钱所腐蚀下的畸形的 人伦关系对祥子是致命的一击。如虎妞的 变态情欲,二强子逼迫女儿卖淫的变态行 为。小说通过祥子内心的感觉写丑恶的环 境对城市的扭曲,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 “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反映老舍对 人的道德的审视。
(一)老中国的儿女们:老派市民系列 老派市民特点:虽然是“城里人”,更多是“乡土”中
国的影子,保留有沉重的宗法意识,生活态度、生活方 式却很旧派,又保持有农民的传统的善良与温和。,但 是从历史观上看,他们又那么狭隘自私和守旧。
主要有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 牛老四(《牛天赐传》),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 (《四世同堂》)等。
40年代他的最主要的长篇小说是《四世同 堂》。
五六十年代还继续创作,最成功的作品有 话剧《茶馆》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年,未完成)。
1966年,受文革迫害,自沉北京太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 《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正红旗下》(未完)
满族,北京人。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
老舍(现代话剧、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 将西方戏剧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后世的影响
•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06
老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老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初期开始关注老舍的研究
当代老舍研究
• 老舍的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
• 当代老舍研究涉及到老舍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
02
《骆驼祥子》
• 1936年发表,以一名人力车夫为主人公
• 揭示了社会黑暗对个体的压迫与摧残
• 语言质朴、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03
《龙须沟》
• 1950年发表,以北京龙须沟为背景
• 反映了旧社会城市贫民的生活状况
• 语言生动、感人,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
老舍话剧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揭示社会矛盾
• 老舍的话剧作品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
• 老舍的作品为后世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经验
• 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对后世戏剧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老舍的电影编剧成就
老舍的电影编剧代表作品及特点
《茶馆》
• 1948年担任电影《茶馆》的编剧
• 将话剧《茶馆》成功改编为电影
• 电影语言简练、生动,保留了话剧的精华
《龙须沟》
• 展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
强调民族尊严
• 老舍的作品强调民族尊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 倡导民族精神,激励人民为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而奋斗
老舍在电影编剧领域的地位与
影响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编剧
- 老舍的电影编剧作品具有鲜
明的个性与风格
- 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舍所有的作品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儿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1956,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遗著,未完) 《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老舍新诗》1983,花山《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老舍散文》1984,百花《老舍经典作品选》2002,当代世界《草原》。
茶馆是老舍什么时候写的
茶馆是老舍什么时候写的1、《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
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
写《茶馆》之前,1955年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1956年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1958年写了《红大院》、1959年写了《女店员》和《全家福》……《茶馆》跟这些协作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2、其实,老舍写《茶馆》,原来也是想要协作时政宣扬的。
_____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
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始终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同学“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
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看法。
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
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真有了。
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
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呈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3、《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
可是,老舍对政治不大熟识,这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力量。
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
我们都清晰,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经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
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
他从1940年代起就多次受到"批判"。他 的工资比较低,每月110元钱。难得包一 顿饺子,只能买五毛钱猪肉加在白菜馅儿 里。如果他死了,他家人怎么活下去?他 得忍辱负重活下去。他认为老舍和他不太 一样,一直比较"顺",前几次"政治运动" 都没有遭害,保持了优越的社会地位,所 以可能在心理上对承受这样残酷的对待较 少准备。另外,老舍不但年纪已老,而且 腿有残疾,走路吃力。
北平有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 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的表达情感的事物有 虫唱、破屋、院子、驯鸽、槐树、牵牛花;比如汪曾祺的 《故乡的食物》中,他没有选择大鱼大肉,而是说,“我 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用普通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 得上好文章。
向大师致敬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 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 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 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 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 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 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想北平》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 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 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 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 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 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 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 感的散文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六十七年 中在北京度过四十二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 分时间却并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十七年 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 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 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人事、风景、味道, 和卖酸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画片 浮现在我心中,我敢放胆描写它。 ——老舍
老舍的作品年表
老舍的作品年表老舍的作品年表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舍的作品年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923年短篇习作《小铃儿》发表于《南开季刊》2、3合期。
1928年1月《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28年4月《赵子曰》(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0年《文学概论讲义》由齐鲁大学出版。
1931年4月《二马》(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2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炮火击中,《大明湖》原稿被焚,未能出版。
1933年8月《猫城记》(长篇小说)由现代书局初版印行。
1933年8月《离婚》(长篇小说)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4年7月《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由生活书店初版印行。
1934年9月《赶集》(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5年8月《樱海集》(短篇小说集)由人间书屋初版印行。
1936年11月《蛤藻集》(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1937年4月《老牛破车》(创作经验)由人间书屋出版印行。
1938年8月《三四一》(通俗文艺集)由艺文研究会出版,独立出版社发行。
1939年3月《骆驼样子》(长篇小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1955年修改本由人文出版社出版。
1939年8月《火车集》(短篇小说集)由上海杂志出版社出版。
1940年4月《残雾》(话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1年1月《张自忠》(剧本)发表于《中苏文化》文艺特刊,并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1941年4月《面子问题》(话剧)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1年11月《大地龙蛇》(剧本)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1942年《剑北篇》(诗集)出版。
1942年6月10日《归去来兮》(话剧)开始在《新蜀报》连载至本月29日续完。
1943年2月《谁先到了重庆》(话剧)由联友出版社出版。
老舍简介与主要作品。
5
老舍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
(1)2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期间创作了三个长篇《老 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露了老 舍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的生活, 笔调幽默,视野开阔,擅长写结构完整的故事。 (2) 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 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 《大明湖》(书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 《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 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 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11
骆驼祥子
• • • • • 创作背景 小说内容 主要人物性格 小说影响 作品评价
12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 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 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 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 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 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 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1
• 作者生平 • 主要作品 • 老舍小说创作的主要阶段 • 老舍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 美追求 • 老舍在文史上的重要贡献 • 关于老舍的评价 • 解读《骆驼祥子》 • 我们眼中的老舍
2
作者生平
老舍(1899年一1966年),我国现当 代著名作家和人民艺术家,满族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从小就熟 悉城市贫民的生活,不满各种不合 理的社会现象,同情生活在社会的 底层者。一九二六年发表了第一部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以后又 创作了《赵子曰》和《二马》两部 长篇小说。 一九三0年夏天,他离英回国,在 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编 辑《齐鲁月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创作年表
1899年
2月3日生于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
1913年
夏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
本年毕业后被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920年
12月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
1922年
上半年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9月在南开中学教国文。
1923年
1月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于《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署名舍予。
1924年
9月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教师。
1926年
7月始《老张的哲学》(长篇)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7卷第7—12号。
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
3月始《赵子曰》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8卷第3—8、10—11号。
1928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9年
5月始《二马》连载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5—12号。
1931年
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夏离英回国,途中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
春离新加坡回国。
7月任山东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教授。
主办《齐大月刊》。
1931年
年初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月始《小坡的生日》连载于《小说月报》第22卷第1—4号。
1934年
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
1932年
8月始《猫城记》连载于《现代》第1卷第4期至第2卷第6期。
1933年8月由现代书局出版。
1933年
8月《离婚》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10月短篇小说《微神》发表于《文学》第1卷第4号。
1934年
9月受聘青岛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1935年转聘教授)。
同月《赶集》(短篇集)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1935年
春酝酿写《骆驼祥子》。
4月短篇小说《月牙儿》发表于天津《国闻周报》。
6月散文《想北平》发表于《宇宙风》第19期。
8月《樱海集》(短篇集)由人间书屋出版。
1936年7月辞去山东大学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9月始《骆驼祥子》连载于《宇宙风》第25—48期。
1939年3月由人间书屋出版。
11月《蛤藻集》(短篇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7年
8月因战事和经济困难所迫,重回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
3月27日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1938年3月27日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7月随“文协”迁往重庆。
1939年
6月随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曾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1944年
4月“文协”为老舍创作二十周年举行了纪念会,《新华日报》发表短评《作家的创作生命——贺老舍先生创作廿周年》。
11月始《惶惑》(《四世同堂》第一部)连载于《扫荡报》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
1946年1月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46年
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曹禺赴美讲学一年,期满继续留美。
11月《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7年
1月《我这一辈子》由惠群出版社出版。
4月《微神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8年
9月《月牙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2月《老舍戏剧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9年
12月接国内郭沫若等三十多位文坛友人信后决定回国,
10月13日离美,
12月9日抵天津。
本年在美国完成《鼓书艺人》。
1950年
3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副理事长。
5月北京市文联成立,当选为市文联主席。
同月始《饥荒》(《四世同堂》第三部)连载于《小说》第4卷第1—6期。
9月始《龙须沟》(三幕话剧)连载于《北京文艺》第1卷第1—3期。
1951年
1月由北京大众书店出版。
1951年
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
1953年
10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7年
7月《茶馆》(三幕话剧)发表于《收获》第1期。
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66年
8月24日受迫害,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参考资料:
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