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

摘要西方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弗洛姆曾认为,爱因施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是现时代的三选伟大设计师。的确,这三位犹太籍思想家,爱因施坦是试图为自然界立法,马克思是试图为人类让会立法,而弗洛伊德则是试图为个体的心理世界立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精神分析学说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 其内容主要包括文明观、宗教观、道德观、艺术观等。弗洛伊德运用其本能的理论,分析和解释了他对社会文化的认识,这种泛性论的观点对社会文化的解释是存在很大的错误的,但是对于开创人们认识的新思路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关键词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精神分析

一、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体一样,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也就是本我。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二、文学艺术观

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遵从快乐的原则,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潜意识的东西只能通过想象、幻想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没有认识到艺术创作的灵感是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些思想如同他的

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不能够进行科学的实验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三、宗教观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弑父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深感自己罪恶深重,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弗洛伊德批判了宗教宇宙观的反科学性。认为,“宗教信仰是毫无真理性可言的”。由于宗教坚持一个超乎科学和人类理性的本原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思想形态当中,只有宗教才是科学的真正的敌人。弗洛伊德还对宗教给人类许诺的幸福和保护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许诺是靠不住的和不值得信赖的。因为“人们的命运既不可能符合于宇宙善行的假定,亦与宇宙的公正赏罚的假定无关”。他还批判了宗教许诺的这种获取幸福途径的刻板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其获得和对的幸福的不同方式,而宗教却“千篇一律地把自己获得幸福和避免痛苦强加于每一个人。”

四、道德观

弗洛伊德对西方传统道德观念强烈不满,并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他认为,传统道德观念与人的本性背道而驰,因而是虚伪的、僵化的、过于严厉的,不应该提倡。他声明,“我们不可能拥护传统的性道德,不会赞成社会对于性生活问题的实际调整。我们可以证明,社会道德所需要的牺牲时常超越它本身的价值;道德行为既不基于诚实,又不免于呆板。”基于长期的精神分析实践,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病人的超我很少考虑到人的本能要求与自我幸福,因此,他们成了病人。他说:“在我们对神经症的研究和治疗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在两个方面对个体超我提出批评。在用这种严酷性发布命令和禁律时,个体超我对自我的幸福几乎没有带来麻烦,它没有充分地考虑在服从它们时所遇到的抵抗,即(首先)本我中的本能力量、(其次)现实的外部环境所展示的困苦。因而,为了治疗的目的,我们必须和超我做斗争,并努力节制超我的要求。”至于整个的人类道德体系,他认为,“也没有充分考虑

到人类的精神构造的实际情况”。因此,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如果不加以扭转的话,在社会文明进程的某些阶段,整个人类都有罹患神经症的可能,那样,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就不容乐观了。分别提出了对理性崇尚的否定,对自由意志的质疑。他认为在人格结构中,理性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决定力量还是人的本能需要和满足程度,以及外界环境中的奖惩机制。这些非理性的力量不但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且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个体道德行为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人格力量所决定,而并非自由意志所作用的结果。即使说他是自由、自主、自控的,也只能够说,他是受到个体本身人格力量的控制和决定,而不是其他人的人格力量所能左右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选择,就必须改变他的人格,然而人格却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选择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在早期发育时期就基本定型了,并不是自由意志作用的结果。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传统理性主义伦理学家的有力批判,它意味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有赖于早期的儿童教育,而儿童良好道德的形成,又直接由教育他的成年人的道德水平所决定。如果这些成年人的人格因素里尚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前景将是令人担忧的。

五、关于爱情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性现象。爱,植根于性,爱情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升华。这种升华是通过移情作用实现的。移情让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父亲或母亲情感的替代对象。移情之所以是必要而健康的,是因为人的心灵受"唯乐"与"唯实"两项原则的支配。移情是性本能——"里比多"升华为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文明生长的心理路径。稳定、持久和幸福的婚姻是男孩比照母亲、女孩比照父亲的形象寻找配偶的结果。对弗洛伊德来说非理智的爱情和成熟人的爱情不存在区别,对他而言爱情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现象。按照他的观点,一切本能的愿望如果得到毫无保留的满足,就会造成精神上的健康和带来幸福。弗洛伊德对爱情的看法,太强调满足生理的欲望,并没有考虑到爱情的其他方面,这是极端的错误,在我们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还是的有自己的思考。

六、存在的局限

尽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心理学史上举足轻重,但是其理论上的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1.潜意识基础论:“人为万物之灵”,这灵就意味着人有语言,会思维,能自觉行动而区别于万物,成为万物之首。如果把潜意识理解为人们为精神生活的一种值得的补充形式与方面,那是无可厚非的。但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潜意识抬得过高弗洛伊德竟理解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