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兼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兼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兼职陷阱案例

常见兼职陷阱

陷阱一:打工先缴报名费

这类情况最为普遍。前不久,某高校大四学生华同学在人才市场上看中了一家公司的兼职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600元,便上前投递材料,招聘人员说需缴纳20元报名费,华同学交了费后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回音。

友情提醒:很多违规企业往往借招聘为名,向求职人员收取10-50元不等的报名费,然后让大学生回去等通知。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求职者可及时向监察部门举报投诉。

陷阱二:未上班先交服装费

广西某高校的小庞告诉记者,他在找兼职工作的第三天就被骗了。7月2日,他在南宁市人民路一公交车站附近看到了一则招聘启事,上称某贸易有限公司招大量的营业员、抄写员、运货员等。

他按启事上的电话打过去,对方让他去人民东路一栋楼的0910号房面试。在该公司办公室,接待他的男子“热情”地介绍:营业员的工作就是在商场推销某品牌洗发水,每天工作7小时,600元一个月。接着又说在公司上班要统一着装,需交服装费200元,其中100元上班后从工资里扣除,另100元当场交。由于所带的钱不够,小庞先交了60元。

7月3日上午,小庞和两个同学再“探”该公司时,接待人员少了先前的热心,多了催钱的焦急。警惕的小庞开始仔细打量该公司,发现其营业执照模糊不清,上班地点也交代不清。其间又来了几个大学生,向接待人员“讨价还价”地追讨费用。小庞这时才明白上当,但要钱无果后也只好悻悻地打道回府。

友情提醒:路边的小广告内容很少有真实的,大学生应聘时要注意查看用人单位的各种证件,不要轻易被薪金蒙蔽了双眼。

陷阱三:要不回的押金

大三学生李艳和同学缴纳了300元押金应聘到一家网络销售公司做兼职,销售价值为298元、398元的贵宾卡,可一个月下来,李艳与同学没能销售出一张卡,要求退还押金遭拒。

友情提醒:这类纠纷时常发生,由于大学生与销售公司签订的协议不属于劳动合同,不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处理起来很棘手,所以大学生选择兼职一定要慎重。

陷阱四:介绍不成功不退费

刘同学暑期到一家中介公司找工作,交了200元中介费后,被派到一家公司做操作工,可到了公司被告知已招满了。几天跑下来之后,刘同学多次上门要求退费,结果不但钱没拿到,还差点被打。

友情提醒:在劳动部门受理的案例中,有关退费的投诉比较突出。按照规定,职介介绍工作不成功的应当退还介绍费,求职者可向职介主管部门投诉。

陷阱五:“缩水”的工资

大四学生小马应聘到一家快餐公司做事,双方曾口头说定每天工资20元,按周计算。到了发工资当天,老板只给了100元,小马认为少了40元,双方发生争执,虽经民警处理,可小马还是没拿回血汗钱。

友情提醒:用工双方发生劳动争议是要讲证据的,虽然双方曾有口头约定,可对方一旦否认,大学生将很被动。所以在兼职打工时一定要和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陷阱六:干了白干的“义务工”

李亮找了一份受托写企业计划书的工作,在准备了几天、费了好大工夫写好之后,委托人把材料看了一个多小时(估计这些时间足够把材料记下了),然后说材料有些出入,让其改动一下再联系。而等李亮改完后再联系时却被一再推脱,就这样没有了结果。事后,李亮才明白自己被骗做了一次“义务工”。

友情提醒: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少,辨别真伪能力不强,加之有表现自己的热情,也期望社会认可其价值,所以容易被一些人抓住机会骗取他们的劳动成果,从而白白做了“义务工”。对此要提高警惕。

陷阱七:骗人的“黑中介”

某高校大二学生田利通过中介公司找到一份酒水推销员的工作,中介公司收了80

元的中介费,可到用工单位应聘时,却被告知根本没有这份工作,而且也没有通过中介公司招人。据了解,这家用工单位前两天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其他工作的广告,可能是被“黑中介”借以设套骗取大学生的中介费。另外,还有一些“黑中介”和一些“空头”用工单位勾结,设圈套骗取大学生的钱财和劳动。

友情提醒:“黑中介”利用虚假信息骗取中介费并不鲜见,他们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的弱点,大玩“空手道”,把黑手伸向大学生。希望大学生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增强防范意识,以防掉入“中介陷阱”。

陷阱八:骗门票费的兼职招聘会

大学生小蒋看到校园里张贴了很多“诱人”的广告,称在南宁市某中学将有一场“某某网站大学生假期兼职交流会”,100多家单位提供兼职岗位,录用比例将达到30%。

当天,小蒋和几个同学提前来到了该中学,里面已经是人头攒动。不容多想,他们就赶紧每人掏5元钱买票挤进了招聘会场,可转了一圈后却失望地发现,所谓的兼职招聘会,90%以上的用人单位都是招聘业务员、推销员之类,工种十分单调。更奇怪的是,明明是大学生暑期兼职招聘会,很多单位却要求求职者出示毕业证,并称只招聘大学毕业生。

当天下午,记者花5元钱买了一张入场券进入了该招聘会现场,发现会场布置简单,到场的单位只有50来家,不到宣传单上所写的120多家单位的一半。

虽然如此,求职的大学生仍将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广西财经学院一名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学生小韦失望地说,他和班上几名同学兴冲冲地一起来找工作,却全都一无所获。在门口的售票员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大约售出了3000多张入场券。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发现当天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肯定达不到900个,因此所谓30%“命中率”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友情提醒:找兼职最好到学校的勤工俭学部门或者正规的人才市场。对于社会上的招聘会,在进场前可以多查询多了解,以免花冤枉钱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积累社会经验、挣点零花钱、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打发无聊的假期生活……”大学生利用假期做兼职大多都是出于这些目的,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不计酬劳、不知如何维权等事实,使得大学生在兼职时上当受骗的事情频频发生。 案例1:交了中介费却找不到兼职。 某大学2004级的学生小马在期中考试后就开始联系寒假兼职了,可是直到期末考试时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从11月10日开始,我先后去了三四家中介公司,都让我先交押金,然后等消息。”小马说,几经考虑之后,11月12日,刚参加完期中考试的她就和同学一起来到了街道口的某大厦上的一家中介公司,每人交了120元的“信息费”。 当时工作人员表示,她们一年内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招聘信息,可两个星期过去了,中介公司并没有主动给她们提供信息,她打电话询问时,中介找了几个公司让她们去面试,而面试后,她们才发现这些公司都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并没有委托中介来招聘。 据小马介绍,像她这样交了中介费却找不到兼职的同学太多了,由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中介交涉,拖了一段时间后就只好放弃了。 案例分析: 首先,由于大学生和中介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只是合同关系,并不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一定要选择合法的正规中介。最好对这个中介有所了解,看看他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办公设备的软硬件配备,工作人员的多少,是否有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等相关的合法执照证件,还有把中介老板等人的电话记好。几个人一块有个照应,在工作之前把押金问题,工资问题都谈好,特别是押金的退回,工资的发放时间等。 其次,要熟悉相关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无权收取求职者抵押金、风险金等费用,兼职单位要求交纳押金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上当。 最后,如果发生求职纠纷,要采取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若上当受骗可到相关劳动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采取法律手段。 案例2:学生找兼职,一天被“忽悠”两次 这天,小兰起了个大早,和11名同学一起,跟着中介公司在学校的学生“代理”(一名大二女生),坐车到丁字桥参加公司面试。广告说明要招食品促销,报酬每天40至60元。没想到,到了公司,一名工作人员撂下一句“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叫坐了一个多小时车的学生回去。好在还有另一个巧克力促销员的机会。小兰跟另外9名同学准时赶到另一“学生代理”指定地点。小兰和同学们一直等到12点,“学生代理”才出现。“是个女生,个子小小的,卷发。她说每人要先交30元中介费,交了就面试。面试不成功就退还”,在不愿丧失机会的心理下,小兰和9名同学交了钱。“代理”打了一个电话,商厦里出来一位姓王的女主管,自称分管该商厦的巧克力促销。“主管很漂亮,穿职业装,拿着公文夹,看起来是个领,讲普通话,很热情”,小兰和同学们打消了疑虑,觉得“她不可能是假的”。不过,小兰仍有疑惑:面试地点不在公司,竟然在商场大门口的顾客休息处,在众目睽睽下进行。当时,小兰心底宽慰自己:“这是考验。”小兰第一个接受面试,“主管”好像也特别照顾,问的问题最多,但也不过两三分钟。整个面试过程持续不到30分钟。小兰要求当场给出面试结果,主管以“伤自尊心”为由拒绝,并说21日前最后答复。小兰无奈地回了学校,心里隐隐约约觉得不踏实。果然,小兰当天下午就打不通“学生代理”的电话了。第二天,她和五六个交钱的同学再次赶到商厦

大学生常见的八种求职陷阱

大学生常见的八种求职陷阱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陷阱。简要罗列八种常见的求职陷阱如下,请大家谨慎提防: 第一[中介陷阱] 这类中介往往设施简陋,无正规的人员机构,是不够资质的“黑中介”,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中介方就会列出种种理由,或者说招聘单位不要人、或者说不招大学生,来骗取毕业生的中介费,甚至有的单位根本就是假单位。而当求职者要求退钱时,他们会一副无赖嘴脸,毕业生只有白白受害。 第二[招聘会陷阱] 此类招聘会大多名不符实,常常对外宣传称有多少用人单位和岗位,职位层次有多高,很适合毕业生求职等等,而实际上多为虚假宣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只有专门的主管部产才能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得为目的的毕业生市场活动。因此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看组织者,二看票价。通常来说,面向毕业的就业专场要么免费,要么票价低。 第三[电话陷阱]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致电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打电话或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 第四[合同陷阱] 在合同中,有的位设置一些模棱两可或带有诱惑性的条件,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慎重签约,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资询老师或法律专家的意见。 第五[试用陷阱] 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得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使用期满后蓄意辞退。

第六[承诺陷阱]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单位后却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现。因此毕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鍵还是签好合同。第七[职位陷阱]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致使毕业生学非所用;有时甚至安排干一些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对此,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应该和单位明确约定。 第八[地点陷阱] 很多大企业在全国放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其它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求职风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课程论文 浅谈应届毕业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课程名称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教育考试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任课教师 学习时间:2013 年9 月至2013 年11 月

浅谈应届毕业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前言: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从“校园人”转型为“职场人”,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骗术进行了盘点,并列出对策,毕业生务必提高警惕。相对于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令人窒息的传统招聘会,网上求职以免费浏览申请、大量职位信息、随时随地进入等方便性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青睐。 但其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求职者急于求成的心态,把“黑手”伸向网络招聘。近日,一些人才市场披露了近期发生的一些利用网络求职诈骗钱财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先在网上公布一些薪酬诱人的“招聘信息”,然后逐步索要押金、保证金、服装费、培训费、报名费、考试费等。 网络求职陷阱之所以出现,一方面,因为网络虚拟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很多的监管行为在法律上缺乏依据;在取证上也存在着难点和证据效力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非专业人才网站的管理人员缺乏正规的管理程序和专业的管理手段,对进场招聘单位资质、信息的真实性、个人招聘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 网络求职空间、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陷阱的存在无疑亟待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有关部门应加快网络立法,建立合理的网络规则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把好审查监管关,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办各种讲座或发放相关小册子提醒广大求职者谨防求职陷阱。从而为广大求职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求职环境。而对于求职者来说,也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非专业网站中如发现既无审批文号、不留固定电话的招聘小广告,不要轻易去应聘,尤其对于要求交钱的公司要十分警惕,不要错把陷阱当馅饼,给自己带来麻烦。 常见的求职陷阱:

常见的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常见的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所谓考察有猫腻,人人需小心 【前言】有些单位以招聘为名,在收集求职者资料和组织的面试过程中,要求求职者提供成果展示,并以此窃取求职者劳动成果。由于应聘者维权意识不强,维权依据往往不足,此类无偿占有求职者劳动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提醒广大求职者,应聘时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注意保护个人研究成果成果,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向面试单位展示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有所保留,以免被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利用而造成损失。 案例: 某软件公司招聘一些程序员、美工等岗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工作环境整洁,招聘流程正常,岗位提供的薪酬符合市场价位,一切看似都在常理。应届毕业生小张,初试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上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规定的编程语言,时间不限,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但不能相互交流,只要能完成目标。一个教室里,八个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不同,几个年轻人无意中发现,看似八段程序,其实恰巧能合整合成一个项目……结果可想而知,八人无一被该公司录用。

专家提醒: 现在正值应届生求职旺季,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擦亮眼睛挑选自己中意的另一方。然而,就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招聘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却以招聘为幌子,收取简历、组织面试,窃取着应聘者殚精竭虑做出的一份份计划书、策划创意和科研成果。求职者丢了无形资产--思路,却没得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乐得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 类似遭遇“智力陷阱”,也就是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窃取的情况最近屡见报端。专家指出,“智力陷阱”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甚至知识产权。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极为恶劣。 专家提醒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主要方式有: 1、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大学生兼职的弊端[资料]

大学生兼职的弊端[资料] 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弊端 兼 职,在大学里愈来愈流行了,兼职的大学生一族已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 求职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兼职族”已突破最初的贫困生勤工俭学的范畴, 从家教、卖报,到产品促销、热门商品代理的应有尽有。甚至还有自己投资开店、 办公司的,各试各样的商业活动已经完全突破了校园围墙的限制,吸引着越来越 多的在校大学生。兼职,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大 学生利用假期做兼职,无可厚非。但事情不能走极端。一些同学对兼职情有独钟, 加之外快的诱惑,把兼职当成了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却忽略了兼职的诸多弊端。 一、对学业的影响 要 事业,还是要学业,随着创业热潮的高涨,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们纷纷休学下海,少数学生甚至退学经商,梦想着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可是当我们看到越来越

多的空空荡荡的自习室,却在那些酒店商场看到大学生端盘子站柜台的身影的时 候;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却不愿意在实验室里默 默无闻的时候,我不禁要提醒大家,比尔.盖茨只有一个~ 学 习与打工之间就像鱼和熊掌难已兼得。我们要明确大学阶段是用来学习而非打工。大学生3-4年的求学时期正是最可宝贵的时间段。作为人生的分水岭,它将 预示着你以后所要走的道路。有些大学生因打工经常逃课,或在课堂上想着如何 赚钱,严重影响了学习。无论时光如何转变,我们必须要明确学习始终都是大学 生的第一要务。兼职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拿4年正规的学习时间去换社会经 验,是不值得的。至于经济上有些困难,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争取学校的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等等,到了大四将有大量时间用来提高实践能力。现在在低年级就过 早过多地做兼职,影响了学习,就不免会本末倒置。兼职做得过多,还可能成为 以后就业的障碍,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兼职经历过多的同学可能专业知识不精,而 不予录用

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毕业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 2019-01-01 1 在家就能赚钱的网络兼职 案例:同学因为闲来无事,想找兼职,在论坛上看到了这个信息:“诚聘打字人员,每天工资至少100元,每天2-3小时,适合在校学生, 。家里、网吧均可工作,工资每日结算。”于是她就联系客服QQ,发送简历。两天后自称是人事部的人来电,通知她已经被录用了,并问她的打字速度,确认她的地址。还问她是等做完任务付工资,还是先付一些定金给她。一般这种情况下,谁都想对方先给定金。不久,对方财务部打来电话说,300元钱已转到了公司给的个人卡上,需电话转账到她的个人银行卡上,随即给她一个400的客服转账电话。按电话提示,她输入了个人账户和密码。后来她发觉不对,去邮政网银查看,对方给她开通了电话转账,卡里的钱已被取走。 延伸:对于这样在家就能做的兼职,不同的网站有自己不同的行骗路数:要求输入手机号码从而骗取手机信息费;要求输入银行账号、密码从而盗用银行卡资金;要求交纳押金而骗取金钱、要求先交纳一定的钱作为邮寄手本的邮费等等。 2 “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 案例:南汇女工被困南非事件就是黑心中介惹的祸。受害者之一方小姐说,她前向中介交了3.7万元人民币的“劳务费”,可回来时,厂主只还给她1.17万兰特(约合1.5万元人民币),加上警民中心资助的1000兰特,总共也只有1.65万元人民币,损失了一大半。其他女工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在她打工的8个月里,只出去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厂里打工。每天早上7点起来,一直做到晚上10点,几乎天天如此。方小姐说:“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监狱。虽然警民中心一直督促厂主,可这个老板太黑心,总有借口不还我们钱。” 延伸:目前非法境外就业中介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以出境旅游和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出境就业者没有工作许可证,相当于“打黑工”;二是无照经营的境外就业中介;三是无视任何限制收取高额中介费;四是非法中介机构无视广告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乱发假广告,吹嘘境外就业能挣到高额报酬;五是非法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什么单子都接, 《》()。 3 招聘三百余人只为形象炒作 案例:高女士在某媒体上看到一则大幅的招聘广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招聘职位和职位描述。她欣然前往应聘后,却意外得知,这个所谓的招聘广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在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高校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受骗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高校学生受骗不但给自己造成了物质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高校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受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了保护我们大学生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诈骗案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 兼职被骗 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暑寒期时间打工,亦或是做兼职,在此过程中,常常遭遇许多陷阱。在此编者温情提示:大学生应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应及时投诉,注意维权保护自己,切莫让不法中介或是骗人黑公司得逞。 典型案例一:吴爱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学生 今年11月10号,吴某(大二学生)在赶集网上看到家教信息,中午被对方“家长”约到一家高级酒店吃中饭,说是见一面再商量其他事宜。吴某信了,并按时赶到了一家指定

的酒店。期间,对方点了很多菜之后,借口有事然后中途离开,顺手“牵走了”几条名烟,留下吴某一人坐在那里……结果报了警。 典型案例二:尹杰某高校电子系07级学生 今年放暑假前看到校园里贴着的招聘启事就报了名,随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北京。到达目的地后,事先说好的接送车辆没有出现,就滞留在候车室里,许久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个公司的人。他说的待遇和招聘启示上说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工资低至最低标准以下,待遇,提成,奖金,休息日没有,并且身体素质要求也相当高,最后说:“来这里打工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现在不同意这些条件,你们在这里就没有着落了,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由于不堪忍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赶快买了张车票仓皇逃离了令人向往的北京…… 典型案例三:刘新铎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 3月,3人(他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枣林街旁一招工启事上所标明的地址去应聘,然而却找不到招聘者,无奈,又打启事上的电话,在联系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联系人的办

常见求职陷阱类型及应对措施

常见求职陷阱类型及应对措施 求职陷阱一般是指犯罪分子利用人们求职心切而采用的手段,用于骗取求职人员的财物、个人信息或者低廉甚至免费的人工。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常见求职陷阱类型及应对措施,赶紧一起看 看吧! 一、求职陷阱有哪些: 就业,已成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头之患。“现在的我们就是" 热锅上的蚂蚁",连做梦都想找工作的事。”而今,毕业生们除了 焦虑,还得提防来自不法分子的“就业陷阱”。一项由12463人 参加的调查显示有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其中遭遇收费陷阱、 试用期陷阱、无偿占有智力陷阱的比例最高。 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费用。 以录用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的屡见不鲜,但仍有不少求职心切 的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 这些公司招聘时常常不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而只要求求职者支付信息费、报名费、登记费、资料费、推荐费、注册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当他们填满自己的“钱袋”后,就会找 各种理由将应聘者“辞掉”。这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法。

陷阱二: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用人单位不允签订就业协议,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相当普遍,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不约定违约金,而在20%有约定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害怕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毕业生之所以没有约定,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套牢”,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陷阱三:长期试用,榨取人力。 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签订劳动合同最容易遭“忽悠”的就是“试用期”了。试用期过长或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这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的普遍遭遇。劳动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与正式合同期相比,试用期内的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低,长期耗在试用期内,不仅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陷阱四:弄虚作假,不讲诚信。 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求职者,常常在介绍招聘岗位信息时歪曲、编造、美化,极尽包装。这些公司常以高薪为诱饵,迫使应聘者立刻签订合同以及约定高额毁约金的方式,千方百计套牢求职者。还有些不规范的网站和中介机构,通过接取求职简历,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出售给企业作为销售信息。更有甚者,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

大学生求职四大常见陷阱XX

大学生求职四大常见陷阱XX 大学生求职四大常见陷阱 ___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招生就业指导处二○一二年十二月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17个面试陷阱问题

17个面试陷阱问题 招聘面试的问题也处处存在陷阱,那么下面为大家介绍17个面试陷阱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可以请你介绍下自己吗? 陷阱:介绍自己时往往很容易跑题,说到自己的个人生活,而这却是面试中万万不能出现的情况。 化解锦囊:直击重点,围绕着自己将如何为公司带来价值来阐述。可以将自己的成就分成两三个小点逐一说明。记住,你说过的所有内容都是给面试官留下不同印象的基石哦。 2.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 陷阱:这个问题十分狡猾,因为往往应聘者并不知道面试官希望找个什么性格的人。再加上人的性格往往很复杂,因此用一个词来形容也相对困难。 化解锦囊:小心回答。首先你要了解你应聘职位的特性,例如会计师的应聘者应避免用“有创意的”来形容自己,而设计师

最好不要用“准时”来描述自己。挑选一个最符合职位,又适合 自己的词来形容吧。 3.相对于你申请的其他公司,我们公司的这个职位对你来说 有什么不同? 陷阱:这个问题翻译过来就是:“你还申请了其他公司吗?” 如果你回答“我只申请了贵公司”,聪明的面试官哪里会相信呢? 他们反而会认为你并不诚实。但如果你又大肆夸奖其他公司,面 试官又会傲娇地不高兴。 化解锦囊:你可以这么说:“我也正在与其他几家公司接触,但是我还没有想好哪一家最适合我的未来发展。”这样的回答既 正面又不伤面子。 4.请说出三条你的缺点和优点。 陷阱:面试官很喜欢用这个问题来找到拒绝你的理由。任何 一条回答不会都可能导致直接失败。你提出的优点可能并不适合 这个工作,缺点如果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也是很危险。 化解锦囊:面试官喜欢听到适合这个职位的优点,而你的缺 点却不能影响你在这个职位上的表现能力。这个问题一定要提早 准备,现场想可来不及哦。

大学生就业骗局案例(转)

大学生就业骗局案例 寒假即将开始,2008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暂告一段落,在前一段的招聘高潮中,有不少人找到了工作,也有不少同学受过骗。骗子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下面是几位受骗毕业生的经历,希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借前车之鉴,谨防受骗。 押金陷阱 案例一: 长春市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张某从10月中旬起已投出了60多份简历,均石沉大海。 11月20日,张同学打开自己的邮箱,发现了一封来自广东省粤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回信,信的大概意思是:企业看到她的个人简历之后十分满意,已决定录用她,并为她建立了个人档案,2006年毕业之后,即可到该公司上班,工资待遇每月3000元。为了避免张同学进行多项选择,公司决定先向她收取200元的抵押金,并附上了公司的账号。 “当时我真的太高兴了,就像看到了曙光,我一直就想到南方发展。看到要求交抵押金时,我确实犹豫了,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能因为200元钱而失去这么好的机会啊,所以第二天我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我在23日打那个公司的电话询问钱是否到账时,发现所有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占线,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联系到这家公司。”张同学说。 案例二: 江西省南昌市某高校学生小刘在日前看到一则招聘兼职办事员的广告,便按照广告上的信息来到了人才交流中介广场,并缴纳了30元的报名费。在经过了一家科技公司所谓的“面试”后,又向中介缴纳了200元的中介费。与该科技公司签订合同时,对方称必须要交300 元的押金,否则就不签合同。接下来的3天“锻炼期”内,招聘单位让他每天走访30家化妆品店,统计近10类资料,并提交工作报表、不少于1000字的工作记录。小刘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提出要中止合同,用人单位即以违约为由,扣下了300元押金。 类似的问题不止出现在小刘一个人身上,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不少大学生都有在应聘时遭遇陷阱的经历。一些单位利用大学应届毕业生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的做法,主动致电求职人称其已被选中,待大学生上门面试时才发现该公司承诺的“理财专员”、“营销助理”,其实只是一些无任何权益保障收入、全靠推销提成的“保险推销员”、“服装售货员”。一些大学生在用人单位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后才被告知,虽干得不错,但专业知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 导语:求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对求职陷阱的担忧,以下为大家了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防患于未然,不要掉以轻心~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 陷阱一、广告噱头骗骗人 广告噱头骗骗人,收取费用“吓死人” 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 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老板。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只要您能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

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 您在网络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 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 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骗局。 1、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招聘作为幌子。 2、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3、“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甚至有向求职人员推销商品之嫌。 4、目前,还有部分不法的培训机构,为了拉揽培训生源,通常会和企业人事勾搭成“连裆模子”,由企业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对应聘的求职者以参加其指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作为录用条件,当求职者支付培训费用并参加完培训后,企业再以种种理由拒绝录用。

大学生毕业求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毕业求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毕业案例有哪些,求职陷阱主要是什么呢?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大学生毕业求职陷阱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动心吗?两位表演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 有两名毕业生遭遇了这样的求职经历:他们经一家职介所介绍后,到成都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过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他们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誉保证金,但没有拿到收据。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这些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后来他们在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这套化妆品的销售价格是70至80元。原来,这家公司采用这种“招聘”办法,变相地向求职者卖化妆品。 据了解,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这样将一些应届大学生挡在了“门”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常有“矮一截”的感觉。因此,当应届大学生在广告上看到“无经验

也可”等字眼时,就会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争着填写履历,对招聘公司的背景则一概不问,最后可能吃亏。一名大学生填了表后,对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证金,屡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犹豫地交了这笔钱。半个月后,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还保证金,他却拿不出凭据。 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一名同学经职介所介绍,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公司提出为了提高其工作业绩,公司将对所有新进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公司将邀请某某大学知名教授来讲课,因此这笔费用(280元)将由个人承担。当该同学犹豫不决时,对方工作人员劝说:“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得。”听这一说,该同学想通了,便交了培训费,结果讲课的并非什么知名教授,当培训结束时,公司通知他:培训不合格,你被辞退了。

暑假大学生常见的八大求职陷阱

暑假大学生常见的八大求职陷阱 暑假到了,暑假求职的热潮也来了。下面为大家介绍暑 假大学生常见的八大求职陷阱,希望能帮到大家! NO.01虚假广告信息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 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 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 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NO.02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有一些招聘 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 的毕业生调入陷阱。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所谓 “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面对这样的问题 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NO.03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 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 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 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

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因人而异,投其所好,骗求 职者去进行非法的传销活动。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 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 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NO.04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 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 约束力。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常见的毕业生签 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 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 NO.05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决非是用人单位 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 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选择、约定的考察期。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 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很多公司 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皇之 地打出试用期的牌子,看起来非常规范,待试用期一过,以种种

大学生兼职陷阱:新型违法兼职揭露

大学生兼职陷阱:新型违法兼职揭露 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兼职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有许多网络兼职骗局。但是骗子们也会推陈出新,不断用新的外壳包装兼职骗局,甚至会出现违法的情况。今天,为了防止同学们误入违法的兼职中,我们来列举几个常见的违法兼职。 刷单兼职。很多人以为,轻信网络刷单兼职被骗钱就算了,如果真能成功进行刷单,你可能还会涉嫌违法。因为我们知道,刷单是淘宝卖家提高自身店铺人气的手段。而因为是虚假刷单,本身并没有真正购买产品,这里就涉嫌虚假宣传。而在今年的六月份,国内首例刷单诉讼一审在杭州市余杭区法院宣判,刷单组织者李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而被判有期徒刑5年9个月。虽然宣判中没有对刷单人员以及淘宝卖家进行处罚,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远离相关刷单兼职。 排队托兼职。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红店出现,他们的店前门庭若市,排队的长龙经常只见龙头,不见龙尾。其门前虽“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却满是“套路”。其中排队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排队托,他们会在排队,然后点指定的食品打包带走,然后去到指定地点把食品还给商家,然后在重复这个步骤。这种充场现象现在不仅出现在一些餐饮店,还出现在不少售楼处、招聘会等,“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商业诚信,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根据法律《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中,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否则,可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予以处罚。所以同学们也不要贪一时的利益,而进行违法行为,到时候得不偿失。 银行兼职办卡兼职。“招银行兼职办卡人员,男女不限,工资100元现结。”,这些招聘信息在兼职网站上时常见到,但实际上,这类“兼职”往往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专门靠招聘兼职人员办卡,再非法转卖赚取巨额差价。比泄露个人信息更可怕的是,出租个人银行账户可能涉及洗钱等不法行为,严重者甚至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些兼职通常以银行需要冲业绩为由,帮助学生开银行户口。而不法分子会以银行手续繁琐,自己使用专用通道等理由,收取学生个人信息。严重的话,个人账户会被用于从事非法活动,个人信用受损等严重后果。希望学生们要远离这类出卖个人信息的兼职。 以上几种兼职虽然没有明确法律法规来判定究竟是不是犯法,但是明显的踏在了法律的灰色地带了。希望同学们要多留意兼职的内容本身是否合法,不要以身试法。

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大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以下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八大求职陷阱,大家在求职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以防被骗。 (一)、虚假广告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二)、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有一些招聘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调入陷阱。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所谓“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面对这样的问题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三)、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因人而异,投其所好,骗求职者去进行非法传销活动。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四)、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常见的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 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 (五)、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决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选择、约定的考察期。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很多公司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

关于大学生做兼职的法律问题分析

关于大学生做兼职的法律问题分析兼职,一般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工作,其中一项是主要的, 所兼职的工作是次要或辅助的。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兼职属于双重劳动关系。不过兼职从劳动关系上来讲属于次要劳动关系(次要地位),属于主次地位的区别,法律上并不禁止。兼职的工作可以是劳动关系,也可以是雇佣关系。大学生兼职并不是普遍字面意义上的大学生拥有两份以上的工作,而是是指以学业为主,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以获取劳动报酬为目的而工作的学生,工作数量不限。 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打工从而获得劳动报酬的行为称为大学生兼职,而这些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基本权益被侵害的问题。拖欠工资、强迫劳动、拖欠工资、黑中介等等。这类的事屡见不鲜,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所以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护。 (一)、对于大学生兼职现状的思考 大学生兼职是目前已经趋于普遍化的事情,多多少少的大学生在自己学习之余会进行一些兼职来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临时工数量逐年增加。 第一、人数较多,涉及领域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临时工数量已经占了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而从事职业的范围也很广,上到肯德基、麦当劳、下到送外卖、发传单、送快递。 第二、大学生临时工职业更换频繁,缺乏归属感。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临时工工作一到两个月就会更换工作,没有长期的兼职工作,缺乏职业归属感。同时工资过低也是更换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执行上不够给力,不能实际上约束大学生临时工,导致了大学生临时工频繁的更换工作岗位。 第三、“同工同酬”不能得到确切的履行,劳动报酬过低。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用人单位应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而大学生临时工有时却得不到与正式工一样的工资待遇,受重视程度与正式工不同。 (二)大学生临时工的劳动权益受到损害 劳动权益的受损是大学生临时工劳动权益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其中法律法规有所缺失《劳动合同法》中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订立书面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虽然对用人单位有所规定限制,但是对在校大学生临时工的权益保护几乎没有,相关的法律缺失造成了大学生临时工的劳动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部分兼职中介存在欺诈行为,无法保障大学生临时工工作的顺利,往往在收了钱之后就不管不问,不履行应尽的义务,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法顺利工作。没有信用的兼职中介常使大学生临时工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成为了他们获得工作中的无形的障碍。 案例:郭妍和赵佳(应当事人要求均为化名)是两位大一的学生。4月5日下午,两人在宿舍门口散发的一个传单上看到:肯德基招聘兼职服务员,就近分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3个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3个 大学生案例有很多,下面是关于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3个,欢迎参考! 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无学历要求;底薪200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 180cm以上,长相好。 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所以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某企业招聘,把或者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 专家解读:这种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为了招新人,而是为了给现有员工施压,所以求职者不要对这些招聘抱太大希望。 某企业常年招聘,但从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从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招聘会上该公司往往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文化的资料等。

专家解读:这类企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宣传或者为公司积累人才库,他们现在实际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 求职分析: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荀炎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因此,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求职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有清楚的破绽可寻。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但是,一些人容易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另外,求职者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