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案(相交线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2 平行线的判定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2 平行线的判定

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5.2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运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来说明两条直线平行.2、使学生通过对三种判定方法的学习,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解决问题.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对三种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方法.一、知识导向:本节课从平行线的位置感来入手,从实践中找到两直线平行的而必然存在的情形。

利用可活动的“三线八角”来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了说明两直线平行的另外的两种方法。

二、新课拆析: 1、知识引导:从活动的“三线八角”开始,把直线AB 及直线EF 固定下来,然后对直线CD 进行旋转,在这一过程中,当直线CD 绕着交点Q 点旋转到一定地方时(21∠=∠),将会变成了下一图,会有:CD ∥AB 。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21∠=∠、CD ∥AB 。

即:当21∠=∠时,有CD ∥AB 。

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AB CDEFQ P12AB CDE FQ P122、知识形成:概括:(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应用:如右下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l 所截, (1)如果21∠=∠,那么a ∥b ,则 ∵ 21∠=∠(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同理,如果已知32∠=∠,则 ∵ 32∠=∠(已知)31∠=∠(对项角相等)∴ 21∠=∠(等量代换)∴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设疑,如果︒=∠+∠18042,是否也会有a ∥b ?概括:(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例解讲析:例:1、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l 所截,已知︒=∠1151,︒=∠1152,直线a 、b 平行吗?为什么?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60B ,︒=∠120C ,AB 与CD 平行吗?AD 与BC 平行吗?12abl3412a blABCD三、巩固训练:如图:在同一平面内,如果a⊥l,b⊥l,那么a与b平行吗?四、知识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识别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应在使用中多加灵活应用,并能抓住角与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与两直线位置的关系.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几何图形之后,进一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产生混淆,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实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平行线的判定-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什么是平行线;2.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3. 教学内容3.1 课堂导入引入平行线的概念,通过实物图片展示并解释。

3.2 平行线的定义1.若两条线段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交点,那么这两条线段就是平行线;2.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在同侧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内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为平行线。

3.3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垂线判定法:若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一条直线上有一条垂线与另一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2.角平分线判定法:若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的交点处所成四个角中,有相互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3.同位角判定法:若两条直线被一条横线切割,并且同位角(即同侧相对的内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4.比例判定法:若两条直线段在同一直线上,且有一条与其中一条相交的直线段将它们分成的两个线段的比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3.4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夹角是相等的;2.平行线上的任意点到另外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3.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分别引三条平行线和与这三条平行线相交的另外两条不平行的直线,那么这些交点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了三个对应成比例的三角形。

3.5 课堂小结通过适当的技巧,进行复习和归纳。

4. 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5. 教学评价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包括问答题、实际计算题和应用题等,确保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教学内容。

6. 参考资料无。

7. 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并通过实物图片展示、理论演示、问题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将更加深入理解平行线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_相交线与平行线_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_相交线与平行线_教案

相交线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2、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重点难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是重点;正确区别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和运用“对顶角相等”说理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下图是一段铁路桥梁的侧面图,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米”字形中的线段都相交,“米”字形中间的线段都平行,等等。

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

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 2 3 4 O B A C D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

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思考:〔投影3〕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A B C D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三、对顶角的性质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1 2 1 2 1 2 12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2 平行线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2 平行线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

平行线【课程分析】本节主要让学生会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和三个识别方法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平行线与相交线构成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角、相交线及相交线所成的角、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按照先“认识平行线,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相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训练学生进行简单说理,加深对平行概念的理解,并学会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定义,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唯一性及平行线的识别方法;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计算或说明.【教法分析】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与平行线有关的一些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体会到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教材通过三角尺的平移得出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从而引出了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然后通过说理,使学生了解其他两种判定方法.在教学中应淡化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解决问题.同样,在教学中,也应淡化平行线的三个特征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直线的平行关系,并注意平行符号的使用,应注意渗透逻辑推理的思想.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平移的思想,使学生能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以后的图形.【学法分析】平行线的识别本质就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不要把平行线的识别与平行线的特征混淆.平行线的识别是指在不知道是不是平行线的情况下,识别是不是平行线,而平行线的特征是指在知道是平行线的情况下,看与平行线有关的角的关系.在本节的学习中注意分类与对比学习,如平行线的定义,用到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学习平行线的识别和特征时注意对比理解以免混淆.平行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探索等活动获取知识,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感受数学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作图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意图: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有关平行线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观察:线、线与线的关系.如人行道、高压电线、百米跑道……问题:这些线之间呈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后踊跃发言.二、新知探索设计意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教师板书课题,并说明本节课继续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让学生给出平行的定义.一部分学生能回答出“不相交的两直线”而遗漏“在同一平面内”,教师此处应适当放开,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讨论“在同一平面内”的重要性.教师出示问题:在教学中找平行线?学生讨论,组内交流,最后派代表发表见解.师:生活中这么多平行,如何表示它们?如何画平行线?从而引出平行线的表示符号“∥”.2.画平行线教师让学生拿出方格纸,画出平行线,并进行组内交流.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一靠、二落、三推、四画.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让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集中演示,体会.3.平行线的性质师:让学生拿出预制教具.(一块泡沫塑料上一根固定的木条和两根一端固定的木条) 问题:何种情形下,活动的木条与固定的木条平行?学生一边活动木条,一边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只有一种情形.教师总结: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进一步提问:若两根活动木条都与固定的木条平行,这两根活动木条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体会平行线的性质并积极发言.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熟悉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FCE都是平行四边形,点E、F分别在CD、AB上,则图中平行线的组数是()组组组组2.如图,你能用学过的方法判断a、b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1)过直线外一点A画直线l的平行线;(2)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线,并用“∥”表示.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由练习过渡到小结中,让学生再次体会,知识来自于实践中,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初步体验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小结:本课你从现实情境中了解了什么知识?对你获取的信息说说你的反思.五、课后作业1.如图,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把它们表示出来.【答案】线段a∥e,线段b∥d,线段c∥f.2.已知:D是∠AOB内部一点,如图,过D作DE∥AO,作DF∥BO分别交OA、OB于F、E,画出图形,并说明四边形DEOF是什么图形?DEOF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直线AB、CD是一条河的两岸,并且AB∥CD,点E为直线AB、CD外一点,现想过点E 作CD的平行线,则只需过点E作河岸AB的平行线即可,其理由是什么?【答案】理由是(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板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新知探索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识别法,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线三种识别方法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地观测建筑物,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渗透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三种识别方法.难点:运用三种识别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复习旧知识,做好新知识学习的铺垫,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线?引导学生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2.教师出示多媒体(图形显示,教师口述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平行的例子.例如:我们学校建筑物上就有平行线,上图是我们学校的校道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已分组测量了α、β的度数,请几个小组同学说说测量的结果,老师告诉你:根据α=β,可得出校道中两段笔直的部分是平行的,想知道为什么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平行线的识别”.(板书课题)二、动手实验,发现新知设计意图:在实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随着教师问题的提出而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设计的动手实验以教材为基础,实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变化中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联系,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师生共同操作,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三角尺沿着直尺的方向由原来的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角在平移前的位置与平移后的位置构成一对同位角,其大小不变,因此,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合作、交流讨论后得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如: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如果∠1=∠3,那么a∥b.(交流后得出)因为∠1=∠3(已知),∠2=∠3(对顶角相等),所以∠1=∠2,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运用新知设计意图:及时训练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练习题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通过学生的练习,通过巩固了上面得出的平行线的两种识别法;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得出平行线的第三种识别方法,实现了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的统一.教师出示例题.例1 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115°,∠2=115°,那么a∥b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解答.变式训练:若在以上问题中,∠1=115°,∠3=65°,那么a∥b吗?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C=120°,AB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完成对以上题目的解答.注意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步骤的逻辑性.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学生在一节课积极、热烈的探究、合作学习之余,需要有一点时间静下心来默默地反思自己,这是对知识沉淀、吸收的过程,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师:平行线识别的几种方法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如图,∠1=∠2,∠3=∠4,试问EF是否与GH平行?【答案】因为∠1=∠2(已知),又因为∠CGE=∠2(对顶角相等),所以∠1=∠CGE(等量代换),又因为∠3=∠4(已知),所以∠3+∠1=∠4+∠CGE,即∠MEF=∠EGH,所以EF∥GH(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已知∠1=35°,∠B=55°,AB⊥AC,则:(1)∠DAB+∠B=;(2)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若平行,请说明理由;若不一定,那么再加上什么条件就平行了呢?【答案】(1)180°(2)AD∥BC,理由: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AB与CD不一定平行,若要使AB∥CD,则须满足AC⊥DC,或∠B+∠BCD=180°.【板书设计】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二、动手实验,发现新知三、运用新知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体会平行线特征与平行线识别的区别,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加强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解决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特征.难点: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设计意图: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一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课的开始以习题化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对比发现,加深理解”环节作好铺垫.教师出示问题: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在横线上填空:(1)因为∠1=∠2(已知),所以a∥b.(2)因为∠3=∠2(已知),所以a∥b.(3)因为∠2+∠4=180°(已知),所以a∥b.学生完成后,组内交流结果.二、情境引入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四边形ABCD的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三、探究发现设计意图: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要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问题:已知直线a、b被l所截,a∥b.让学生自己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后,提出问题.(1)合作交流一: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2)合作交流二:请找出图中的内错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3)合作交流三:图中还有其他位置关系的角吗?它们有何关系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结论的.以上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并派代表回答.(4)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特征.四、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的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教师出示练习:1.完成下列填空:(1)因为AD∥BC(已知),所以∠B=∠1();(2)因为AB∥CD(已知),所以∠D=∠1();(3)因为AD∥BC(已知),所以∠C+∠D=180°().2.如图,AB∥CD,AD∥BC,分别找出与∠ADC相等或互补的角.学生完成后集中评议.五、课堂小结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要能够提出明确的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1.平行线的三个特征?2.直线平行的特征与直线平行条件的区别.(1)平行线识别与特征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2)使用平行线识别时是已知,说明;使用平行线特征时是已知,说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以上所学的知识.六、课后作业1.如图,若AB∥CD,则正确的结论是()A.∠1=∠2+∠3B.∠1=∠2=∠3C.∠1+∠2+∠3=180°D.∠1=∠2+∠3=180°【答案】A2.如图,AB∥CD,AC∥BD,试说明∠1=∠3.word【答案】因为AB∥CD(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等,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AC∥BD(已知),所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3(等量代换).【板书设计】一、复习回顾二、情境引入三、探究发现四、巩固练习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1 / 11。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七年级上册第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七年级上册第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法可以得到平行线的性质?)3、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自学反馈5’40”-13’40”1、会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点拨释疑。

1、组内互批自改,交流课前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2、代表展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借助pad中的《作业盒子》查找课前练习中的错题,并运用白板课件释疑。

三合作探究13’40”- 18’27”1、会用几何语言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探究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引出辅助线。

并引导学生运用“三线八角”及同旁内角“U”字型解题技巧,化难为易,从而渗透化归思想,突破难点1。

突出辅助线的由来和应用。

合作探究: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1、在性质简单运用的基础上,组内探究、交流,成员之间互相启迪,完善说理。

2、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完成解题过程的书写。

3、同时选出一名学生代表板演解题过程。

运用白板课件展示例题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º,∠B=115º,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4、为板演的同学点评。

四拓展延伸18’27”-38’40”1、经历平行线性质应用的延伸探究,体会变形的数学思想。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参与、合作意识,养成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1、请同学们合作探索延伸一:如图,CD⊥AB,GF⊥AB,∠1=∠2.试说明DE∥BC.设疑: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你能交换已知和求,编出新问题并解答吗?(点拨性质和判定的区分运用,突破难点2。

并引导发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出示延伸二,,两名学生代表在白板上进行探究并总结。

③其他同学补充探究成果。

运用白板实现互动,进一步交流解题方法。

并借助pad中的几何画板软件,探索拐点问题。

提问、板书梳理、回答《洋葱数学》微课中白板课件查找《作业盒子》中的错题,组白板课件探究新知、代表展示白板课件、Pad 借助《几何画板》探究展示课堂小结、布置任务。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2 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优质课教案_5

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2 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优质课教案_5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引入课题如右图,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o,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2.复习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实际问题(存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上节课所学的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二、交流合作探索发现三、师生互动典例示范四、巩固知识拓展提高五、梳理知识颗粒归仓合作交流一:看课本第173 页图4.8.9.(图略) 猜一猜∠1 和∠2 相等吗?还有别的方法吗?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 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 ∴∠1=∠2.合作交流二:如图:已知a//b,那么(2 与( 3 相等吗?为什么?[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 ∴∠2=∠3.合作交流三:如图,已知a//b,那么(2 与(4 有什么关系呢?[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符号语言: ∵a‖b, ∴( 2+ ( 4=180°. 【大屏幕】例1 如图,已知直线a‖b,∠1 = 500,求∠2 的度数. 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 的度数?变式2.如图,已知∠3 =∠4,∠1=47°,求∠2 的度数?知识大冲浪让学生进行选择:1.超越号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CD, ∠B = 600. ①求∠C 的度数; ②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 的度数? 2.创新号如图,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汽车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 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 是多少度?为什么?3.挑战号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角∠A,准备去测量它的度数,因不小心将纸片撕破,只剩下如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延长DC,FE 的话,你能帮他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出∠A 的度数?最后回到引例.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 猜一猜量一量拼一拼想一想看一看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1. 学生回答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学生总结、表述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2. 学生交流讨论并叙述. 解:∵a//b (已知), ∴( 1= ( 2(两直线平行,∵( 1+ ( 4=180°(邻补角定义), ∴( 2+ ( 4=180°(等量代换). 学生总结、表述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3. 同位角相等). 积极思考踊跃回答猜测、讨论,寻找规律. 、学生回答学生畅谈收获回顾、归纳.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观察,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在实验的基础上,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争论、提示,能够进行推理证明. 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只需算出所求的度数即可. 例1 的变形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通过教师指正,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感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得以拓宽,初次接触辅助线的添加,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情趣高涨.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六、布置作业强化理解课本178 页: 练习:3,5 题习题5.2:3,4,5 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5.1 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准确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对顶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找对顶角.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进入七年级学习以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老师请各位同学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X型晾衣架、栅栏、剪刀、小孔成像原理等图片)在这些图形中都出现了两条相交直线,每两条相交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有没有特殊关系?(说明:由此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自学教材第160、161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什么条件?(2)在教材第160页图5.1.1中找出对顶角.(3)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4)教材第162页练习第1题.设计意图:明确对顶角的概念.2.合作交流(1)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两人一组,任取一个角∠2,得出∠2的度数,看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最后全班汇总,看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2)这个结论正确吗?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说明.设计意图:先通过测量感知对顶角相等,然后再从理论上说明.(3)结论:对顶角相等.3.例题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AOE=25°,你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对顶角、角平分线、补角等.思考:在本题中,如果已知∠BOD的度数,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162页练习第2题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OE是∠AOC的平分线,那么OF是∠BOD的平分线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你说出来,还有哪些不明白?五、课后作业1.如图,其中共有对对顶角.【答案】4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AB、CD相交于点O,∠DOE=90°,∠AOC=70°,求∠BOE的度数.【答案】∠BOE的度数为20°.5.1 相交线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生活中的垂直现象,理解垂直定义,并能用符号表示.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程与方法】经历垂线画法,垂线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索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垂线的画法,用不同方法得到垂线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教学难点】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引入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自然切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学生观察实例,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通过什么特征来确定它们是垂线的?”帮助学生回忆垂直的形象(小学已接触过垂直).二、做一做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垂线的理解,明确垂线的不同画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积累了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1.请学生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垂线,学生发现用三角尺、量角器都可以来画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让两位学生各自采用一种作图工具在黑板上演示作图过程.2.引入垂直符号表示通过以上画图过程,使学生明确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当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则此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若直线AB与CD垂直,则用符号“⊥”表示,即“AB⊥CD”,从而引出垂直的符号表示及垂足的定义.3.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用量角器验证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如果是,能试着说明一下原因吗?三、想一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经历垂线的性质得出过程,体会到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通过动手测量,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垂线段最短”,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更符合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接受过程.1.过点A作l的垂线,你能作出多少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的结论,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点到直线的距离让学生量取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若干个线段的长,比较这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的大小,从而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其性质“垂线段最短”.四、做一做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出三角形的高,从而进一步巩固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分别画出三个三角形AB边上的高(三个三角形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在学生的画图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五、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定义,怎样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学以致用,从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1.作一条直线l,在直线l上取一点A,在直线l外取一点B,分别经过点A、B,用三角尺或量角器作l的垂线.2.如图所示,在某村庄中有一条街道,在街道的一侧有一公共汽车站,为了方便村民坐车,村委会决定修一条马路直达车站,你能设计一种方案,使得公共汽车站到街道的路程最近吗?六、课堂小结小结:以下几个方面由学生自己总结:①垂线的定义及垂直的符号表示;②垂线的有关性质;③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七、课后作业1.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D=53°,∠BOE=37°,则OD与OE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答案】∠DOE=180°-∠AOD-∠BOE=90°,所以OD⊥OE.2.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 )A.4cmB.2cmC.小于2cmD.不大于2cm【答案】D5.1 相交线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根据图形判断哪些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过程与方法】在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不同图形中找出不同位置关系的角.【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特点正确确定位置关系的角.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产生四个角,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得到∠1,∠2,∠3,∠4,在这些角中,哪些是相等的?哪些是互补的?学生观察后作出回答,并且指出相等或互补的理由.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探究,使学生体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产生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能够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去体验“三线八角”的具体特征. 师:两条直线相交产生四个角,若两条直a、b被同一平面内的第三条直线l所截,则又可得到几个角呢?这几个角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呢?教师画出图形,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1)同位角教师提出问题,图中的∠1和∠5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直线l来看,∠1与∠5处于哪个位置,从直线a、b来看,∠1与∠5又处于哪个位置?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概括:∠1与∠5位于直线l的同一侧,直线a、b的同一方,这样位置的角叫做同位角. 在上图中,你还能发现哪些同位角?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回答.(2)内错角师:除以上几对同位角外,如∠3与∠5不是同位角,∠3与∠5处于直线l的哪个位置?直线a、b 的哪个位置?学生观察后作出回答.由此总结出内错角的特征,认识了内错角的定义,并找出图中的其他内错角.(3)同旁内角师提出问题:除了以上两种位置关系的角之外,你还能发现其他不一样的角吗?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进一步指出∠4与∠5,∠3与∠6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从而进一步得出同旁内角的特征:位于截线的同侧,且位于被截直线之间.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且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如图,∠1是直线a、b相交所成的一个角,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画一条直线c,使直线c与直线b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与∠1为一对同位角,并且自行找出一对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学生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不同的画法,不同的结果,互相评价.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小结:谈谈你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本节的收获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1和∠2是直线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2)∠2和∠BCE是直线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3)∠4和∠A是直线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答案】(1)AB CE BD 同位 (2)AB EC BD 同旁内 (3)AB CE AC 内错.5.2 平行线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受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探索等活动获取知识,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感受数学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教学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作图过程.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意图: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有关平行线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观察:线、线与线的关系.如人行道、高压电线、百米跑道……问题:这些线之间呈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后踊跃发言.二、新知探索设计意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教师板书课题,并说明本节课继续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让学生给出平行的定义.一部分学生能回答出“不相交的两直线”而遗漏“在同一平面内”,教师此处应适当放开,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讨论“在同一平面内”的重要性.教师出示问题:在教学中找平行线?学生讨论,组内交流,最后派代表发表见解.师:生活中这么多平行,如何表示它们?如何画平行线?从而引出平行线的表示符号“∥”.2.画平行线教师让学生拿出方格纸,画出平行线,并进行组内交流.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一靠、二落、三推、四画.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让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集中演示,体会.3.平行线的性质师:让学生拿出预制教具.(一块泡沫塑料上一根固定的木条和两根一端固定的木条)问题:何种情形下,活动的木条与固定的木条平行?学生一边活动木条,一边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只有一种情形.教师总结: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进一步提问:若两根活动木条都与固定的木条平行,这两根活动木条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体会平行线的性质并积极发言.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熟悉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FCE都是平行四边形,点E、F分别在CD、AB上,则图中平行线的组数是( )A.2组B.3组C.4组D.5组2.如图,你能用学过的方法判断a、b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1)过直线外一点A画直线l的平行线;(2)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线,并用“∥”表示.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由练习过渡到小结中,让学生再次体会,知识来自于实践中,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初步体验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小结:本课你从现实情境中了解了什么知识?对你获取的信息说说你的反思.五、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把它们表示出来.【答案】线段a∥e,线段b∥d,线段c∥f.2.已知:D是∠AOB内部一点,如图,过D作DE∥AO,作DF∥BO分别交OA、OB于F、E,画出图形,并说明四边形DEOF是什么图形?【答案】画图如图所示:四边形DEOF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所示,直线AB、CD是一条河的两岸,并且AB∥CD,点E为直线AB、CD外一点,现想过点E作CD的平行线,则只需过点E作河岸AB的平行线即可,其理由是什么?【答案】理由是(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2 平行线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识别法,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线三种识别方法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地观测建筑物,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渗透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种识别方法.【教学难点】运用三种识别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复习旧知识,做好新知识学习的铺垫,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线?引导学生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2.教师出示多媒体(图形显示,教师口述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平行的例子.例如:我们学校建筑物上就有平行线,上图是我们学校的校道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已分组测量了α、β的度数,请几个小组同学说说测量的结果,老师告诉你:根据α=β,可得出校道中两段笔直的部分是平行的,想知道为什么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平行线的识别”.(板书课题)二、动手实验,发现新知设计意图:在实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随着教师问题的提出而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设计的动手实验以教材为基础,实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变化中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联系,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师生共同操作,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三角尺沿着直尺的方向由原来的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角在平移前的位置与平移后的位置构成一对同位角,其大小不变,因此,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合作、交流讨论后得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如: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如果∠1=∠3,那么a∥b.(交流后得出)因为∠1=∠3(已知),∠2=∠3(对顶角相等),所以∠1=∠2,∴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运用新知设计意图:及时训练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练习题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通过学生的练习,通过巩固了上面得出的平行线的两种识别法;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得出平行线的第三种识别方法,实现了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的统一.教师出示例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115°,∠2=115°,那么a∥b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解答.变式训练:若在以上问题中,∠1=115°,∠3=65°,那么a∥b吗?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C=120°,AB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完成对以上题目的解答.注意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步骤的逻辑性.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学生在一节课积极、热烈的探究、合作学习之余,需要有一点时间静下心来默默地反思自己,这是对知识沉淀、吸收的过程,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师:平行线识别的几种方法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如图,∠1=∠2,∠3=∠4,试问EF是否与GH平行?【答案】因为∠1=∠2(已知),又因为∠CGE=∠2(对顶角相等),所以∠1=∠CGE(等量代换),又因为∠3=∠4(已知),所以∠3+∠1=∠4+∠CGE,即∠MEF=∠EGH,所以EF∥GH(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已知∠1=35°,∠B=55°,AB⊥AC,则(1)∠DAB+∠B= ;(2)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若平行,请说明理由;若不一定,那么再加上什么条件就平行了呢?【答案】(1)180°(2)AD∥BC,理由: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AB与CD不一定平行,若要使AB∥CD,则须满足AC⊥DC,或∠B+∠BCD=180°.5.2 平行线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体会平行线特征与平行线识别的区别,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加强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解决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特征.【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法的综合运用.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设计意图: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一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课的开始以习题化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对比发现,加深理解”环节作好铺垫.教师出示问题: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在横线上填空:(1)因为∠1=∠2(已知),所以a∥b .(2)因为∠3=∠2(已知),所以a∥b .(3)因为∠2+∠4=180°(已知),所以a∥b .学生完成后,组内交流结果.二、情境引入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四边形ABCD的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三、探究发现设计意图: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要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问题:已知直线a、b被l所截,a∥b.让学生自己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后,提出问题.(1)合作交流一: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2)合作交流二:请找出图中的内错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3)合作交流三:图中还有其他位置关系的角吗?它们有何关系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结论的.以上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并派代表回答.(4)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特征.四、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的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教师出示练习:1.完成下列填空:(1)因为AD∥BC(已知),所以∠B=∠1( );(2)因为AB∥CD(已知),所以∠D=∠1( );(3)因为AD∥BC(已知),所以∠C+∠D=180°( ).2.如图所示,AB∥CD,AD∥BC,分别找出与∠ADC相等或互补的角.学生完成后集中评议.五、课堂小结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要能够提出明确的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1.平行线的三个特征?2.直线平行的特征与直线平行条件的区别.(1)平行线识别与特征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2)使用平行线识别时是已知,说明;使用平行线特征时是已知,说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以上所学的知识.六、课后作业1.如图,若AB∥CD,则正确的结论是( )A.∠1=∠2+∠3B.∠1=∠2=∠3C.∠1+∠2+∠3=180°D.∠1=∠2+∠3=180°【答案】A2.如图,AB∥CD,AC∥BD,试说明∠1=∠3.【答案】∵AB∥CD(已知),∴∠1=∠2(两直线平等,内错角相等), 又∵AC∥BD(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等量代换).。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线教案华东师⼤版第5章相交线与平⾏线5.1相交线1.对顶⾓【基本⽬标】1.在现实情境中识别对顶⾓,理解对顶⾓的性质;能画出对顶⾓,并能利⽤对顶⾓相等的性质进⾏简单的计算以及解决⼀些相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观察、猜想、说理、交流等过程,进⼀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3.在动⼿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信⼼;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运⽤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思考,了解对顶⾓的概念及其性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教学重点】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础图形,提⾼数学学习能⼒.⼀、情境导⼊,激发兴趣观察下列图⽚,你们觉得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找到相交线的形象,激发探究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活的理念.⼆、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请同学们画两条相交的直线,观察它们有⼏个交点?形成⼏个⼩于平⾓的⾓?2.学⽣画图,观察后回答,教师画图总结.图1(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个交点.(2)形成4个⼩于平⾓的⾓:∠1、∠2、∠3、∠4.【教学说明】学⽣画图解答,教师⼩结板书.3.你知道∠1与∠2、∠2与∠3、∠3与∠4、∠1与∠4在位置和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请填下表.【教学说明】学⽣⾃主探究,通过填表找到这些⾓的位置和数量关系.4.请你根据上⾯的探究,观察思考∠1与∠3、∠2与∠4位置和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请填下表,并说明理由.5.教师归纳总结:(1)对顶⾓:如果两个⾓有⼀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叫做对顶⾓.如图1,∠1与∠3是对顶⾓.(2)对顶⾓的性质: 对顶⾓相等.【教学说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些⾓的位置,学⽣描述可能不准确,教师⼀定要结合图形,让学⽣仔细观察,掌握特征.对顶⾓相等需要通过推理得到,要求学⽣写出推理的过程,以训练学⽣推理的能⼒.三、⽰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30°,求∠2、∠3、∠4的度数.分析:∠1和∠2有什么关系?∠1和∠3有什么关系?∠2和∠4有什么关系?解:∵∠1+∠2=180°,∴∠2=180°—∠1=180°—30°=150°.∠3=∠1=30°,∠4=∠2=150°.【教学说明】要充分应⽤对顶⾓相等来解决问题,注意推理格式的规范性.例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射线OE是∠BOD的平分线,已知∠AOD=110°,求∠COB,∠AOC, ∠BOE,∠EOD的度数.【教学说明】这个图形⽐较复杂,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注意过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四、练习反馈,巩固提⾼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的对顶⾓是,∠4的对顶⾓是 .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OC+∠BOD=118°,则∠AOD= .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OE是∠AOC的平分线,那么OF是∠BOD的平分线吗?为什么?【教学说明】学⽣独⽴完成,对于第3题,图形⽐较复杂,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答案】1.∠3,∠22.121°3.解:OF是∠BOD的平分线.∵OE平分∠AOC,∴∠AOE=∠COE.∵∠AOE=∠BOF,∠COE=∠DOF.∴∠BOF=∠DOF∴OF平分∠BOD五、师⽣互动,课堂⼩结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个交点.2.对顶⾓:如果两个⾓有⼀个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叫做对顶⾓.3.对顶⾓的性质: 对顶⾓相等.【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对本节课知识进⾏总结,加深印象,对出现的疑惑及时予以解答,使学⽣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建⽴在“以学⽣的发展为本,为学⽣的终⾝学习奠定基础”的执教理念上,融⼊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在重视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和探究的同时,也⼗分重视对学⽣学习能⼒的培养,突出了学⽣的主体地位.使学⽣学会了将⽣活问题数学化.教师引导学⽣观察⽣活中的相交线,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动⼿画图——观察——猜想——说理,从⽽认识了对顶⾓,发现了“对顶⾓相等”这⼀性质.发现数学理论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这种反思应该始终伴随着活动的进⾏⽽开展,否则会丢掉很多很有价值的发现新知识的机会.学⽣在⾯对较难问题时,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理性地思考,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尤为重要.2.垂线【基本⽬标】1.使学⽣理解垂线的含义与垂线的画法;2.能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垂线段的意义;3.能在学习中了解⼏何在不同情况下的分类,并能在⼀个三⾓形中作出三⾓形的⾼.【教学重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垂线段最短.【教学重点】垂线公理及垂线段最短的应⽤.⼀、情境导⼊,激发兴趣〔投影〕如图,取两根⽊条a、b,将它们钉在⼀起,固定⽊条a,转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 b所成的⾓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与b相交所成的四个⾓分别是多少度?总结归纳:有,当∠α=90°时,所成的四个⾓都是90°.【教学说明】在转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变与不变,什么变,什么不变,为什么,怎么变?当有⼀个⾓是直⾓时,另外三个⾓也是直⾓,这个在原理上必须让学⽣明⽩.⼆、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垂直定义(1)显然,两条直线相交有⼀个⾓是90°是⼀种特殊的情况.(2)当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中有⼀个为直⾓时,称这两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如图,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记作AB⊥CD,垂⾜为O.【教学说明】图形与语⾔的结合(转化)是⼏何中的⼀个难点,教师要进⾏⽰范.(3)在⽣产和⽇常⽣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是很常见的,如:〔投影2〕你能再举⼀些其它的例⼦吗?【教学说明】举出实际⽣活中的实例,加深学⽣对垂直定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学⽣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活,⼜在⽣活中有着⼴泛的应⽤.2.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如图,已知直线AB和直线AB外⼀点P,过点P画出直线AB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呢?学⽣画图,观察后总结:只能画⼀条.(2)如图,你能经过直线AB上⼀点P,画出垂直于直线AB的直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呢?学⽣画图后总结:只能画⼀条.【教学说明】作图的⽅法,可以作为⼀个补充知识进⾏讲解.在画垂线时,不⼀定局限于三⾓板或是量⾓器,也应懂得利⽤⾝边的东西.(3)通过以上的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归纳总结:在同⼀平⾯内,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学说明】这是⼀个难点,重点强调在同⼀平⾯内.3.垂线段(1)演⽰:在⿊板上固定⽊条l, l外⼀点P,⽊条a⼀端固定在点P,使之与l相交于点A.左右摆动⽊条a, 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动,线段PA 的长度也随之变化,a与l的位置关系怎样时,PA最短?⼩结:a与l垂直时,PA最短.这时的线段PA叫做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教学说明】让学⽣观察思考后回答,教师强调垂线段和垂线的区别.(2)〔投影3〕画出PA在摆动过程中的⼏个位置.如图,点A1、A2、A3….在l上,连接PA1、PA2、PA3…,PO⊥ l,垂⾜为O,⽤叠合法或度量法⽐较PO、PA1、PA2、PA3…的长短,可知垂线段PO最短.⼩结: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教学说明】学⽣通过⽐较得出结论,可以再多画⼀些线段进⾏⽐较.然后教师再举出⼀些实例加深理解.(3)我们知道,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这⾥我们把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上图,PO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教学说明】教师强调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点间的距离⼀样是⼀个正值,是⼀个数量,所以不能画距离,只能量距离.三、练习反馈,巩固提⾼1.如图所⽰,AD⊥BD,BC⊥CD,AB=acm, BC=bcm,则BD的范围是( )A.⼤于acmB.⼩于bcmC.⼤于acm或⼩于bcmD.⼤于bcm且⼩于acm2.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有( )A.0个B.1个C.⽆数个D.⽆法确定3.点P为直线m外⼀点,点A,B,C为直线m上三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到直线m的距离为( )A.4cmB.2cmC.⼩于2cmD.不⼤于2cm4.如图,AC⊥BC,C为垂⾜,CD⊥AB,D为垂⾜,BC=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C到AB的距离是 ,点A到BC的距离是 ,点B到CD 的距离是 ,A、B两点的距离是 .5.已知:如图,直线AB,射线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判断OD与OE 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对于第4题距离的理解是难点,要提醒学⽣注意观察,第5题要注意推理的合理性和格式的规范性.【答案】1.D2.C3.D4.4.8 6 6.4 105.解:OD⊥OE,∵OE平分∠AOC,∴∠COE=12∠AOC.∵OD平分∠BOC,∴∠COD=12∠BOC,∴∠DOE=∠COE+∠COD=12∠AOC+12∠BOC=12(∠AOC+∠BOC)=12∠AOB=12×180°=90°.∴OD⊥OE.四、师⽣互动,课堂⼩结1.当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中有⼀个为直⾓时,称这两直线互相垂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2.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4.我们把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对本节课知识进⾏总结,加深印象,重点是对于垂线段最短的理解和应⽤.对出现的疑惑及时予以解答,使学⽣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引⼊新课时,教师从学⽣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的⽣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两根⽊条的转动中让学⽣发现它们的特殊位置,为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准备.以此来激发学⽣的参与兴趣,感受由垂线组成图形的规矩之美,从⽽产⽣亲近数学的情感.新知探究部分,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体现以⼈为本.让学⽣画⼀条直线,经过直线外⼀点画⼀条垂线,可以让学⽣们画出了不同⽅位直线在不同侧的垂线.初步体会了⽤作图⼯具三⾓尺画出的垂线⽐较规范,然后教师演⽰过直线上⼀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法并同步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让学⽣画过直线上⼀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家通过动⼝交流、动⼿操作、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利于学⽣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的培养.既发挥了学⽣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提⾼了学⽣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经历画图——观察——总结——归纳的过程,形成知识点.对于垂线段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要让学⽣通过⽐较,得出定义和性质,教师结合具体的实例加深学⽣的理解.3.同位⾓、内错⾓、同旁内⾓【基本⽬标】1.理解同位⾓、内错⾓、同旁内⾓的意义;2.会熟练地识别图中的同位⾓、内错⾓、同旁内⾓.【教学重点】同位⾓、内错⾓、同旁内⾓的识别.【教学重点】较复杂图形中同位⾓、内错⾓、同旁内⾓的识别.⼀、情境导⼊,激发兴趣1.如图,直线AB交直线CD于点O,则从前⾯的学习中,我们也知道在相交所形成的四个⾓中,有些⾓是相邻且互补,有些⾓是对顶⾓且相等的.2.如图,直线AB分别与直线CD、直线EF都相交,交点分别为P、Q,则图中存在着⼋个⾓.这⼋个⾓中,有相同顶点的⾓是对顶⾓或是相邻且互补.那么其它没有相同顶点的⾓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教学说明】从两条相交直线引导到⼀条直线截两条直线是⼀个⽐较正常、合理的⽅法,也⽐较能理顺学⽣的思路.⼆、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如图,直线AB、CD与EF相交(或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个⾓.现在,我们来研究其中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的关系.(⼀)同位⾓1.定义:如图,∠1和∠5,分别在直线AB、CD的,在直线EF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同位⾓.2.请你找出图中还有哪⼏对⾓构成同位⾓?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个⾓中,共有对同位⾓.【教学说明】主要是找两个⾓的位置关系,注意语⾔的规范性.教师总结要强调同位⾓的特征.通过找其他的同位⾓,加深学⽣印象.(⼆)内错⾓1.定义:如图,∠3和∠5,分别在直线AB、CD的,在直线EF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内错⾓.2.请你找出图中还有哪⼏对⾓构成内错⾓?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个⾓中,共有对内错⾓.(三)同旁内⾓1.定义:如图,∠3和∠6,分别在直线AB、CD的,在直线EF的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同旁内⾓.2.请你找出图中还有哪⼏对⾓构成同旁内⾓?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个⾓中,共有对同旁内⾓.【教学说明】注意总结⽅法和规律,与找同位⾓相⽐照,教师总结它们的特征.三、练习反馈,巩固提⾼1.找出图中所有的同位⾓、内错⾓、同旁内⾓.2.如图所⽰:(1)∠1,∠2,∠3,∠4,∠5,∠6是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2)∠2的同位⾓是,∠1的同位⾓是 .(3)∠3的内错⾓是,∠4的内错⾓是 .(4)∠6的同旁内⾓是,∠5的同旁内⾓是,(5)∠4与∠A是同旁内⾓吗?3.如图所⽰:(1)AD,BC被BD所截⽽成的内错⾓是;(2)CD,AE被AC所截⽽成的内错⾓是;(3)AD,BF被AE所截⽽成的同位⾓是;(4)BD,AE被AD所截⽽成的同旁内⾓是 .4.如图,四个图形中的∠1和∠2不是同位⾓的是()【教学说明】对于⽐较复杂的图形,教师提⽰学⽣可将图形进⾏分解,再与总结的特征项⽐较,得出结论,然后让学⽣总结相关的规律.【答案】1.左图:同位⾓:∠2与∠5,∠1与∠8,∠3与∠6,∠4与∠7内错⾓:∠1与∠6,∠4与∠5同旁内⾓:∠1与∠5,∠4与∠6右图:同位⾓:∠1与∠3,∠2与∠4内错⾓:⽆同旁内⾓:∠2与∠32.(1)AB,AC,EF(2)∠5,∠6(3)∠6,∠5(4)∠4,∠3(5)是3.(1)∠ADB与∠DBC(2)∠DCA与∠CAE(3)∠DAE与∠FBE(4)∠DAB与∠ADB4.C四、师⽣互动,课堂⼩结1.同位⾓、内错⾓、同旁内⾓2.注意:(1)以上三对⾓都有⼀边公共,是第三条直线(截线).(2)识别“第三条直线(两个⾓⼀边所在的同⼀直线)”是关键.【教学说明】教师结合练习,总结三对⾓的特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理解和记忆.对于需要注意的问题予以强调,加深学⽣的理解.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不共顶点的⾓的位置关系.主要是同位⾓、内错⾓、同旁内⾓的概念,关键是如何找同位⾓、内错⾓、同旁内⾓.教学中,如果遇到复杂图形,⾸先根据⾓的边分解出基本图形.两个⾓的公共边所在直线为截线,⼀旦确定截线,可根据定义确定三类⾓,也可根据图形确定三类⾓,如F型的同位⾓,Z型的内错⾓,U型同旁内⾓.另外,对于同旁内⾓也可根据三⾓形内有三对同旁内⾓,四边形有四对同旁内⾓,确定三⾓形或四边形后再去找,很好⽤,也很快.5.2 平⾏线1.平⾏线【基本⽬标】1.了解平⾏线的概念,理解同⼀平⾯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2.掌握平⾏公理及平⾏线的画法.【教学重点】平⾏线的概念、画法及平⾏公理是重点.【教学重点】平⾏公理及其推论的应⽤.⼀、情境导⼊,激发兴趣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个交点,除相交外,两条直线还存在其它的位置关系吗?看下⾯的图⽚(投影):双杆上⾯的两根横杆、⽀撑横杆的直杆所在的直线相交吗?游泳池中分隔泳道的线所在的直线相交吗?屏风的折处和边所在的直线相交吗?【教学说明】⼏何的美感是新课程中使学⽣能体会到的⼀个重要⽅⾯,所以在讲解平⾏线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平⾏线的概念(1)根据上⾯的探究,我们知道,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线.如下图: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记作“a∥b”,读作“直线a平⾏于直线b”.【教学说明】仍然要注意⼏何图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对于平⾏线的表⽰⽅法要让学⽣⾃⼰写⼀遍加深印象.在此要注意:①“同⼀平⾯内”是前提,以后我们会知道,在空间即使不相交,可能也不平⾏;②平⾏线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平⾏,就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③“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2)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在同⼀平⾯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有哪⼏种?⼩结归纳:在同⼀平⾯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教学说明】在此要注意:这⾥所指的两条直线是指不重合的直线.2.过直线外⼀点画已知直线的平⾏线(1) 做⼀做已知直线a外⼀点P,那么经过点P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a平⾏?动⼿画⼀画.(2)通过观察和画图,可以体验⼀个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点,⼀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教学说明】要掌握过直线外⼀点作已知直线的平⾏线,这⾥必须提醒学⽣注意到,这个点必须是直线外的⼀点.(3)如图,已知直线a和直线外两点B、C,请你按照上⾯的⽅法分别过B、C两点画直线a的平⾏线b和c,然后观察直线b和c有什么关系?⼩结归纳: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即如果b ∥a,c∥a,那么b∥c.【教学说明】这⾥要使⽤反证法来进⾏说明,教师要做引导,讲清楚相关的推导过程,使学⽣理解结论的科学性.三、练习反馈,巩固提⾼1.如图1所⽰,与AB平⾏的棱有条,与AA′平⾏的棱有条.2.如图2所⽰,按要求画平⾏线.(1)过P点画AB的平⾏线EF;(2)过P点画CD的平⾏线MN.3.如图3所⽰,点A,B分别在直线l1,l2上,(1)过点A画到l2的垂线段;(2)过点B画直线l3∥l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①若a与c相交,b与c相交,则a与b相交;②若a∥b,b∥c,那么a∥c;③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④在同⼀平⾯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相交、垂线三种.A.3个 B.2个 C.1个 D.0个5.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如图(1)所⽰,过点A画MN∥BC;(2)如图(2)所⽰,过点P画PE∥OA,交OB于点E,过点P画PH∥OB,交OA于点H;(3)如图(3)所⽰,过点C画CE∥DA,与AB交于点E,过点C画CF∥DB,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F.(1)(2)(3)【教学说明】第1题把平⾯中的平⾏线与简单的⽴体图形相结合对学⽣的学习是有所帮助的.第5题画图要注意看清题⽬的要求,教师可适当⽰范画法.【答案】1.3,32.3.4.C5.四、师⽣互动,课堂⼩结1.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线.在同⼀平⾯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2.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即如果b∥a,c∥a,那么b∥c.【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对本节课知识进⾏总结,加深印象,重点强调“过直线外⼀点”.对出现的疑惑及时予以解答,使学⽣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的重点是平⾏线的概念和平⾏公理及其推论.难点在于画平⾏线、平⾏公理及其推论的应⽤.但是,由于平⾏线是直线,⽽直线在我们的实际⽣活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同学们的想象⼒,将线段想象为直线.先通过图⽚展⽰让学⽣感受平⾏线的形象,然后让学⽣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平⾏线的定义.教师要强调“在同⼀平⾯内”这⼀条件.画平⾏线时要强调“过直线外⼀点”.⽤⼏何语⾔进⾏叙述过程是学⽣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范引导,逐步让学⽣养成相应的习惯.2.平⾏线的判定【基本⽬标】1.使学⽣通过学习能掌握运⽤同位⾓相等、内错⾓相等、同旁内⾓互补来说明两条直线平⾏;2.使学⽣通过对三种判定⽅法的学习,能灵活地利⽤平⾏线的三个识别⽅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对三种判定⽅法的灵活运⽤.【教学重点】如何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法.⼀、情境导⼊,激发兴趣1.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2.如图,直线a、b都与直线c相交,根据各个⾓的位置关系填空:(1)∠1与∠2是⾓;(2)∠3与∠2是⾓;(3)∠2与∠4是⾓.【教学说明】这些知识点都是本节课需要⽤到的,通过复习,帮助学⽣进⾏回忆,为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打下基础.⼆、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平⾏线的判定⽅法1(1)按要求作图:⽤直尺和三⾓板过点P做已知直线AB的平⾏线.画法:(2)画图过程中,什么⾓始终保持相等?(3)直线l1和l2位置关系如何?(4)根据以上探究,请你总结判定两条直线平⾏的⽅法?(5)⼩结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简单地说:同位⾓相等,两条直线平⾏.符号语⾔:∵∠1=∠2,∴a∥b.【教学说明】学⽣边画图,边观察思考,总结发现的规律,主要从两个⾓的位置和⼤⼩关系上来进⾏探究,位置和⼤⼩的关系得出结果.教师要⽰范⽤符号语⾔表⽰这⼀判定⽅法,让学⽣了解⼏何说理的过程.2.平⾏线的判定⽅法2、3(1)如图,如果∠2=∠3,能得出a∥b吗?(2)如果∠2+∠4=180°,能得出a∥b吗?【答案】(1)∵∠2=∠3∠1=∠3(已知)∴∠1=∠2.∴a∥b.(同位⾓相等,两直线平⾏)你能⽤⽂字语⾔概括上⾯的结论吗?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简单地说:内错⾓相等,两直线平⾏.符号语⾔:∵∠2=∠3, ∴a∥b.(2)∵∠4+∠2=180°,∠4+∠1=180°(已知)∴∠2=∠1 (同⾓的补⾓相等)∴a∥b. (同位⾓相等,两条直线平⾏)你能⽤⽂字语⾔概括上⾯的结论吗?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简单地说:同旁内⾓互补,两直线平⾏.符号语⾔:∵∠4+∠2=180°, ∴ a∥b.【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进⾏简单的推理,得出结论,然后再仿照⽅法⼀进⾏归纳,得出其它两个判定⽅法,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三、⽰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115°,∠2=115°,直线a、b平⾏吗?为什么?【教学说明】学⽣可能会将它转化为同位⾓相等来进⾏说明,教师要引导学⽣发现直接利⽤内错⾓相等来说明更简单.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C=120°,AB与CD平⾏吗?AD与BC 平⾏吗?【教学说明】让学⽣观察两个⾓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判定⽅法来进⾏说明.注意过程的规范性.例3在同⼀平⾯内,直线CD、EF均与直线AB垂直,D、F为垂⾜.试判断CD与EF是否平⾏.⼩结归纳:在同⼀平⾯内,垂直于同⼀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教学说明】这个问题三种判定⽅法都可以使⽤,可以引导学⽣⽤不同的⽅法来进⾏证明.然后对得到的结论进⾏总结,形成新的判定⽅法.。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1平行线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1平行线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板书设计
①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平行线的性质:
a.平行线互相平行,不会相交。
b.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c.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d.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e.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外角和相等,两直线平行。
4.学生作业和练习: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是评估他们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据。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可以了解他们对平行线性质、判定方法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应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注意到在课堂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主动性,但也有一些学生较为沉默。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角色扮演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发现他们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感到困惑,特别是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此外,学生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难以理解,特别是当涉及到斜率的概念时。在应用方面,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平行线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提供适当的辅导和示例,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学会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章内容在初中数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和证明过程尚需引导。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和证明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学会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几何语言的运用和证明过程的推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时引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教学素材。

2.制作课件,运用几何画板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相交线?什么是平行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①.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②.能在基本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由已知知识,发展推广到新知识的过程;②.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探索归纳过程;③.体会分类分步、化归等思维方法;(三)情感与发展目标:①.从实际情景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从两直线相交到两直线被第三条所截的变化过程,感受数学的发展与变化关系;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对顶角发展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牢固理解概念;教学难点:在具体图形中运用概念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探索、合作归纳、动手实践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引入语:风筝起源于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相传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费时三年,斫木为鸢,飞升天空”。

汉朝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以纸为材料制作;唐朝时期,有人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始叫“风筝”!随着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传到世界各地,据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于对风筝的着迷。

学生朗读:“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发展是人类唯一的选择!”观察风筝的骨架结构,共同发现单线风筝的骨架是我们熟悉的“两条直线相交”(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到一般的相交情况)展示双线风筝,它的骨架可以抽象成两条直线与中间的一条连接线。

(横着的两条线可以认为是平行的,本身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就是为平行线的判定服务,抽象的时候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况)抽象出几何图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需要强调:第三条直线是联系前两条直线的纽带,起着桥梁作用,为后面抓住截线识别角与角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

(设计说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风筝引入,介绍数学文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是初中学段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及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应用法:设计适量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的PPT,用于呈现知识点。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公交线路、铁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平行线?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1平行线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1平行线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解答:已知矩形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矩形的对边AB平行于CD,AD平行于BC。
(2)题目:已知一个正方形,求证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平行线。
解答:已知正方形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正方形的四条边AB平行于CD,AD平行于BC。
最后,学生在课堂纪律和学习态度方面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基于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1.加强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设计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将平行线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题目:已知一条道路,求证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是平行线。
解答:已知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根据平行线的性质,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是平行线。
(2)题目:已知一座楼房,求证楼房两侧的窗户是平行线。
解答:已知楼房两侧的窗户,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楼房两侧的窗户是平行线。
5.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1)题目:已知一个矩形,求证矩形的对边是平行线。
3.平行线判定检测:让学生回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4.平行线画法检测: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画法的掌握情况。
5.平行线应用检测:让学生回答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应用的理解程度。
6.平行线综合检测: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平行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平行线的积极性。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案(相交线和平行线)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案(相交线和平行线)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案(相交线和平行线)一、回顾与复习 二、新课讲授★知识点回顾1、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2、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 ___.3、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8、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 ____ .9、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例1、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例2、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例3、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点O ,AB ⊥CD ,OG 平分∠AOE ,∠FOD =28°,求∠COE 、∠AOE 、∠AOG 的度数.例4、如图,AOC ∠与BOC ∠是邻补角,OD 、OE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例5、 已知:如图,AB ∥CD ,求证:∠B+∠D=∠BED 。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 平行线 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 平行线 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

【基本目标】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结合平行线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教学说明】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第2个问题,让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总结归纳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1)请同学们观察你的练习本,每一页上都有许多互相平行的横线条,任取其中两条平行的线条,如图l1∥l2,请同学们任意的画一条直线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2)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与它们相交,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小结归纳:平行线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上图:∵ l1∥l2(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再通过∠3和∠4的测量进行验证,教师再提示学生对照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进行总结,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一.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1)已知:如图①,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 ∠2.图①(2)已知:如图②,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2=180°.图②小结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如图①:∵ AB∥CD.(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如图②∵ AB∥CD.(已知)∴∠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教学说明】渗透逻辑推理的思想将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在几何学上,对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初学者最难以理解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时时重视.投影:将三条判定与性质全部打出.(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联系: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区别: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教学说明】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两者间的关系应该加以注意,毕竟两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且借助平行线的识别来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作用.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如图,已知直线a∥b,∠1=50°,求∠2的度数.分析:由于a∥b,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1=∠∠1=50°,因此∠2=50°.【教学说明】这个例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但是要注意格式的规X性.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B=60°,求∠∠A的度数?分析:由于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又∠B=60°,因此∠C=.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无法求出∠A的度数.【教学说明】对于第一问,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问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后回答,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强调.例3结合平行线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将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的图形向右平移4格,并向上平移3格,画出平行移动后的图形.【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思路,再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找到最佳方案,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平移时,找到关键的点进行平移,再进行连接.有关图形的平移,应抓其点与形的关系,即如何做到以点代形,以点代面.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如图1,已知∠1=100°,AB∥CD,则∠2=,∠3=,∠4=.2.如图2,直线AB、CD被EF所截,若∠1=∠2,则∠AEF +∠CFE =.(1)若EF∥AC,则∠A +∠= 180°,∠F + ∠= 180°().(2)若∠2 =∠,则AE∥BF.(3)若∠A +∠= 180°,则AE∥BF.4.如图4,AB∥CD,∠2 = 2∠1,则∠2 =.5.如图5,推理填空:图5(1)∵∠A =∠(已知),∴AC∥ED();(2)∵∠2 =∠(已知),∴AC∥ED();(3)∵∠A +∠= 180°(已知),∴AB∥FD();(4)∵∠2 +∠ = 180°(已知),∴AC∥ED().【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第3题,图形比较复杂,可以提示学生将图形进行分解,得出结论,第5题是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行训练,要注意学生语言的规X性.°100°80°° 3.(1)∠AEF∠ABF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4(3)∠14.120°5.(1)∠BE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F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F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F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联系: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区别: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印象,重点是总结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对出现的疑惑及时予以解答,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首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把这三句话的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的推理形式,也就是数学符号语言的形式把性质一.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另外两个性质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再利用性质一来推导,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推理论证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做好引导.注意格式的规X性和严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案(相交线和平新线)
一、回顾与复习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回顾
1、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
2、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 ___.
3、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
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 ____ .
9、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题解析
例1、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
例2、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例3、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点O ,AB ⊥CD ,OG 平分∠AOE ,∠FOD =28°,求∠COE 、∠AOE 、∠AOG 的度数.
例4、如图,AOC ∠与BOC ∠是邻补角,OD 、OE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5、 已知:如图,AB ∥CD ,求证:∠B+∠D=∠BED 。

分析:可以考虑把∠BED 变成两个角的和。

如图5,过E 点引一条直线EF ∥AB ,则有∠B=∠1,再设法证明∠D=∠2,需证EF ∥CD ,这可通过已知AB ∥CD 和EF ∥AB 得到。

A
B
E
D
C
F
变式1已知:如图6,AB ∥CD ,求证:∠BED=360°-(∠B+∠D )。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 点的位置及结论。

我们通常所说的∠BED 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如果把∠BED 看成是大于平角的角,可以认为此题的结论与例1的结论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模仿例1作辅助线,不难解决此题。

变式2已知:如图7,AB∥CD,求证:∠BED=∠D-∠B。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不同,从而结论也不同。

模仿例1与变式1作辅助线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题。

变式3已知:如图8,AB∥CD,求证:∠BED=∠B-∠D。

分析:此题与变式2类似,只是∠B、∠D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例6、已知:如图9,AB∥CD,∠ABF=∠DCE。

求证:∠BFE=∠FEC。

证法一:过F点作FG∥AB ,则∠ABF=∠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过E点作EH∥CD ,则∠DCE=∠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FG∥AB(已作),AB∥CD(已知),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证法二:如图10,延长BF、DC相交于G点。

如果延长CE、AB相交于H点(如图11),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过程略)。

证法三:(如图12)连结BC。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完成下列推理过程
①∵∠3= ∠4(已知),
__∥___()
②∵∠5= ∠DAB(已知),
∴____∥______()
③∵∠CDA + =180°(已知),
∴AD∥BC()
2. 如图,AB∥CD,BE,CE分别平分∠ABC,∠BCD,则∠AEB+∠CED= 。

A B
E
D C
3、已知: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O,OE平分∠BOC,且∠AOC=68°,则∠BOE=
二.选择题
1.在海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40度方向,那么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
A 南偏西50度方向; B南偏西40度方向;
C 北偏东50度方向; D北偏东40度方向.
2.如图,AB∥EF∥DC,EG∥BD, 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共有( )个
A 6个
B .5个
C .4个 D.2个
A B
C
D
E F
G
H
1
3、同一平面内的四条直线若满足a⊥b,b⊥c,c⊥d,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a∥d B 、b⊥d C、a⊥d D、b∥c
4、如图,∠1和∠2互补,∠3=130°,那么∠4的度数是( )
A. 50°
B. 60°
C.70°
D.80°
5.已知:AB∥CD,且∠ABC=20°,∠CFE=30°,则∠BCF的度数是 ( )
5
4
3
C
D
A
(A )∠1=∠3 (B )∠2=∠3 (C )∠4=∠5 (D )∠2+∠4=180°
7.如图,直线c 与直线a 、b 相交,且a//b ,则下列结论:(1)21∠=∠;(2)31∠=∠;(3)23∠=∠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8.如图,AB ∥CD ,AC ⊥BC ,图中与∠CAB 互余的角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如图,已知直线AB ∥CD ,当点E 直线AB 与CD 之间时,有∠BED =∠ABE +∠CDE 成立;而当点E 在直线AB 与CD 之外时,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 )
A ∠BED =∠ABE +∠CDE 或∠BED =∠ABE -∠CDE;
B ∠BED =∠ABE -∠CDE
C ∠BE
D =∠CD
E -∠ABE 或∠BED =∠ABE -∠CDE; D ∠BED =∠CDE -∠ABE
三.解下列各题:
1.如图,已知OA ⊥OC ,OB ⊥OD ,∠3=26°,求∠1、∠2的度数。

2、已知AD ∥BC ,∠A= ∠C ,求证:AB ∥CD 。

3.如图,AB ∥CD,求∠BAE +∠AEF +∠EFC +∠FCD 的度数.
5.如图,已知AB∥ED,∠ABC=135°,∠BCD=80°,求∠CDE的度数。

6.已知:如图,AD⊥BC于D,EG⊥BC于G,AE =AF.求证:AD平分∠B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