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流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探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时,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大众传媒本身的功能,二是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点。无论是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还是政府与社会应采取的对策,都与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一)大众传媒的功能分析
1.大众传媒的四功能理论
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曾提出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可以说这是政府与社会最希望大众传媒发挥的三个功能,如果大众传媒能发挥好这三个功能的话,是可以对青少年产生正面的影响的。然而,时至今日,大众传媒所起的功能中,最突出的却是在拉斯韦尔后传播学家赖特所补充的一点:提供娱乐。发展到今天,大众传媒的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就像在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中,电视台对战争作连篇累牍的直播。台湾某电视台甚至将电影中的战争片段作为新闻材料播出。这些都使得残酷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游戏。电视台到底是在提供战争的消息,还是在提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已经很难分清。正因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渐渐地从四个基本功能中“脱颖而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也日益加剧。象时下的好莱坞电影、日本漫画、韩国青春偶像剧、港台歌星等都颇受中小学生的青睐,但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举止行为产生深刻的、负面的影响。
2.“两个环境”理论
根据美国评论家W·李普曼的理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根据他的理论,我们作出如图1的示意图。
图1 “两个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示意图
从图1可以看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都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现实环境是青少年所身处的社会环境。现实环境的形成是政府、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如青少年的家人、师长、朋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虚拟环境则是大众传媒所营造的环境。如图所示,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既不是完全重合,也不是完全分离的,二者之间有一定交叉的区域。也就是说,虚拟环境既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地反映现实环境,也有可能存在着对现实环境的夸大、歪曲等现象。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向虚拟环境输入何种信息并非完全由其决定,而是受到社会、政府和利益集团等作用的影响。而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影响虚拟环境的媒体不再是单一的,而有可能是多个代表不同价值观的媒体群。比如在中国的沿海地区,青少年可以接触到一定的境外传媒,这些媒体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受其所在地区的社会、政府及利益集团影响的。根据媒体群所反映的价值观与青少年所在社会价值观的关系,可以把媒体群大致分为三类。图中的媒体群A
可称为第一价值观i[ii]媒体群ii[iii],反映了青少年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媒体群B可称为第二价值观媒体群。这是境外的主流媒体群,反映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可能与青少年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着差异和冲突。媒体群C则可称为非主流媒体群,它所反映的不是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是某种亚文化性质的价值观。
以一名在广东生活的青少年为例,其可能接触到的三类媒体群如图2所示:
图2:三类媒体群举例(广东地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教育(如中国大陆的思想政治课),以及与家人、师长、朋友等的交往也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上述三类媒体群(尤其是第一价值观媒体群),作用于虚拟环境而对青少年间接产生影响。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简析
早期的传播学理论只注重研究传媒的特点以及传播的手段,而当今的传播学理论则十分重视受众心理的研究,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受众心理的特点,有针
对性地开展传播,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大众传播心理学也逐渐形成并取得独立地位。作为受众,青少年既具有一般受众的心理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叛逆心理与逃避心理
这两种心理都是青少年面对现实生活压力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在家庭面对家长,在学校面对老师等,青少年都处在一种弱者的地位,因此会面对许多的压力。而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不能象成年人一样理性地处理问题,必然会采取一些消极的手段,比如标新立异,反其道而行之,或者是不愿去正视问题,从而产生了叛逆心理与逃避心理。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今天,尽管大中小学生还得背诵政治课本上一条一条的理论,但考试过后,这些理论却大多被抛到九霄云外,实际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这是因为虽然课本上讲的东西有其正确性,但其传播形式过于刻板,没有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加上考试的压力,使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理论,因而出现了同传播者意图相反的效果,即所谓的“飞来去器效应”。
而逃避心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更大。当青少年在现实环境中面对的压力过大,或是遭受的失败挫折过多时,他就有可能设法远离现实环境,而在虚拟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和成功感。互联网的出现,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很容易出现“交互网瘾”,致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形成人格障碍iii[iv],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的现象。
2.对比心理
青少年的对比心理源于“朋辈压力”(peer pressure)。青少年为了取得同龄人的认同,能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十分注意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对比心理。这种对比心理可以反映在服饰、学习用品的比较上,即我们常说的“攀比”,也可以表现在信息掌握量的比较上。例如,一个青少年的朋友们都在谈论某部卡通片,某个明星或者某个网络游戏,如果这个青少年对此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的话,他就会被朋友们排斥。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娱乐信息在人际交往,尤其是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由于此类信息大量存在于大众传媒中,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关注度必定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
3.模仿心理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人们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观察别人学来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媒体的暗示作用可以对人们起到极大的影响。前些日子美国华盛顿地区发生连环枪击案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报称看到白色的货车(疑凶的车)iv[v]。青少年的心智还不成熟,判断能力有限,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中暴力、色情等负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对大众传媒中所描写的行为不加辨别地模仿,极容易产生行为偏差甚至是犯罪。美国青少年中的暴力事件连连不断,与美国媒体中暴力镜头的充斥是不无关系的。据统计,美国每年发生10万件学生攻击老师的事件,每年在校园中发生的攻击、强暴和偷窃案高达300多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