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合宗教学研究中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分析宗教的定义
近代西方宗教学领域有四种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而每一种都对宗教的含义进行定义。
1、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历史学和宗教人类学的观点。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着重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宗教的形成和演进,把宗教理解成各种传统宗教所注重的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如麦克斯·缪勒对宗教的定义: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詹姆士·弗雷泽尔对宗教本质的观点,宗教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权威力量讨好和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2、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社会学的观点。
(1)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
(2)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规定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3)斯特伦认为:“宗教是实现根本转变的一种手段……,所谓根本转变是指人们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 罪过、无知等) 中,彻底转变为能够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
3、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心理学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给宗教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二、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宗教本质和功能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对宗教观本质论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按照这一哲学的基本原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正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比以往任何一种宗教观都更科学地把握了宗教,从而实现了宗教观历史上的根本变革。恩格斯有一段近似于宗教定义的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就是说,宗教的神是自然与社会异己力量压迫的产物。这就把宗教的本质与根源说清楚了。
(二)马克思对社会功用论述
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第一,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剥削阶级利用宗教,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马克思经典作家们认为宗教为现实的阶级对抗社会提供感情上的安慰、道德上的评价和理论上的辩护,用神、佛、上帝的名义从各方面论证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人民群众如果相信这种辩护,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苦难命运的真实根源,不可能产生变革苦难的革命要求。
第二,宗教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剥削制度下,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往往找不到摆脱苦难的现实道路,宗教却教导人民,只要安于苦难,服从命运,就会进入来世的天堂,从而使人民在精神上获得暂时的安慰,希望在来世天堂的幻想幸福里寻求解脱。这就是宗教对人民精神麻醉作用,而且这种麻醉作用因统治阶级的利用更为强化。
第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人民也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在神权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运动并无其他理论形式以资利用,只有披上宗教的外衣,把宗教作为一种武器,用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统治,如太平天国起义等。但是宗教的这种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它的消极作用又最终成为人民革命运动遭受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意义:
马克思人从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给宗教的作用和本质作出了最终的定位。其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其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其二,宗教是意识形态中以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为内容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形式;其三,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决定其产生乃至灭亡的全过程。宗教自身不可能脱离整个意识形态之外,有着独立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称其为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这样,马克思便科学地揭示出了宗教的本质和功能,并完成了对以往传统宗教观的革命性变革。传统的宗观均是围绕理性展开的,其根本缺陷就是将宗教视为理性的对立物。马克思则以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重新对宗教本身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将宗教归结为全部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绝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而将对于宗教的解释和说明由认识领域推进到社会生产领域。
三、评析宗教对道德的保证作用
宗教是人的超验性存在,它以神为核心,就其本体论的终极追求而言,宗教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家园寻求,就其认识论终极性追求而言则表达了人的超越性。我国乃至全世界影响深远的三大宗教中的有关规范、教义,例如平等、仁爱、善良、和平、诚实等,和社会道德有很多相通之处,有着凝聚人心,协调关系的作用。
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十诫”和“信”、“望”、“爱”。伊斯兰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劝善诫恶。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行善,而且要嫉恶如仇,从善如流。佛教则宣扬大慈大悲、众生平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原有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失范”的现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许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宗教对道德保证作用体现在一下几点:
首先,宗教道德把自己所推崇的行为规范转化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从而起到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其次,宗教中的有关规范、教义,例如平等、仁爱、善良、和平、诚实等,有利于团结群众,缓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宗教伦理对社会主义道德有补充作用。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尽管会随着他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宗教作为最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它常常是传统价值的维护者。
四、结合实例简要说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整体:
(一)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宗教史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与崇拜,科学以承认自然规律的必然性作为科学的基础
(1)科学主要是针对理念化自然的一套概念和解释系统,它的对象是自然界,包括作为自然世界一分子的人;宗教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信仰,并且借助于某种组织形式与仪式来培养和巩固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