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国医大师吃枣30年: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颜正华,今年已经99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名师。可谓是当今中医界国宝级的人物,他悬壶济世79载,救人无数。热衷于中医教育,执教60余年,桃李满天下!颜老更是一位长寿老人!
如今颜老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思维清晰,还能出门诊,还能参加视察新校区等活动,可谓养生有道。
颜老分享自己的长寿养生秘诀时,就曾透露平时喜食大枣,已有三十多年。颜老每日早餐时,常食用煮熟大枣5-10枚,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
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
俗话说:“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
大枣被誉为“益寿果”,也是经方(张仲景之方)中使用率较高的药食两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里说: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胃、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中医认为大枣具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安神助眠、美容养颜、缓和药性之功。医术中有记载,吃大枣尤其对缓解脾胃虚弱导致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有良效,因此人们常说吃大枣会有好气色。
现代研究证实大枣中含有氨基酸类、糖类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延缓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保护肝脏的作用。
在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患肝病的人很多,当时,国家每个月为肝病病人配两斤红枣,为肝病患者补充了营养,缓解了病情。
吃枣:一定去皮
不过,和颜老相比比,很多中老年人吃大枣的吃法都少了一个步骤。颜老吃蒸枣的时候,会把枣皮一点点剥开,去核后只吃枣肉,同豆浆一起食用。
他提醒大家:中老年人吃枣一定要注意剥皮,枣皮虽然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但不易消化,而且适量不宜太多,一天3个左右就行了。
枣的吃法不同,功效也不一样
1.红枣
临床上经常可见到因为腹胀而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是脾胃气虚型,推荐陈皮姜枣汤。
方法:陈皮10克、生姜30克,剁成碎末,大枣5~10枚。一起入锅,加水500毫升,煮沸后改文火,再煎3~5分钟即可。趁热饮用最佳,可稍加红糖以调味。
2.甘草+红枣:安神疏郁
如果平时有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容易受惊、悲伤多哭等表现,推荐甘麦大枣汤,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几千年来很多医家都在应用。性格内向、性情压抑的朋友都可以试用。
方法:取甘草、浮小麦(就是过去淘小麦时飘起来的部分)、大枣各20克,加水1000毫升煎半小时,分早晚两次喝药汤,坚持喝1个月。
3.生姜+红枣:疏寒清湿
体内湿热的人群,可以选择喝姜枣茶。姜枣茶可以疏散外寒、清化内湿。
方法:取生姜一块,切成细丝,与适量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
4.百合+红枣:止咳润肺
孩子容易咳嗽,并且发病缓慢、病程较短、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属于明显的阴虚咳嗽,可以喝红枣百合汤。
方法:取百合15克,大枣3~5颗,先将干百合用净水浸泡12~24小时,加入大枣一起煮到枣熟,一天2~3次,连汤带枣和百合一起吃。
5.酸枣仁+红枣:安神助眠
人们常感到头晕脑胀、心神不定、睡眠欠佳,做事效率降低,可以多喝益智莲枣粥。
方法:益智仁10克,莲子20克,酸枣仁10克,红枣20克,薏米15克,红豆20克,绿豆30克,黑豆20克,花生米20克,黑米50克,红糖适量。益智仁除去杂质和外壳,将上述原料洗净浸泡一小时。加清水2000毫升,煮熟即可。
6.清水+红枣:养护肝脏
实验证明,每天给肝功能差的人喝大枣水,持续1周能增加人体的血清蛋白,从而达到保肝的功效。
方法:红枣的果皮坚韧不好消化,最好将红枣掰开再冲泡。
7.党参+红枣:延年益寿
药王孙思邈就极力推荐参枣米饭,认为大枣能够补气养胃,延年益寿。
方法:党参和大枣用水同煎半小时,去掉党参渣;用糯米蒸饭,将大枣铺于饭上,将枣参汤加白糖煎为浓汁淋在饭上即可食用。
8.萝卜+红枣:消除痤疮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肺热熏蒸,蕴阻肌肤导致的。所以清热化湿,保养脾胃是中医调养痤疮的根本。萝卜有健脾消食,下气化痰,生津解毒的功效;而红枣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一般服食一个月左右,脸上的痤疮就会有所减轻。
方法:取生萝卜200克洗净切片,红枣10个,加水3碗煮成1碗,一天内分2~3次饮用。
9.菊花+红枣:辅助降压
枣菊饮,适用于高血压人群。
方法:取10个红枣,30克菊花,水煎两次,每次用水300毫升,煎20分钟,两次混合,取汁,当茶饮。
10.红枣蒸熟:预防哮喘
中医认为,枣有调养脏器、滋补气血、壮阳生津的功效,多吃枣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哮喘作用。
哮喘病人尤其是年龄大的病人应该坚持每天吃蒸熟的枣子,一般大枣吃5枚,小枣吃8枚,以提精神、增强身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