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的正常值(2)
正常血常规参数
![正常血常规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39209e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5.png)
正常血常规参数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参数,以下是各参数的正常值范围:
1.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是(4~10)×10^9/L。
2. 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50%\~70%。
3. 淋巴细胞比例正常值为20%\~40%。
4. 单核细胞比例正常值为3%\~8%。
5. 嗜酸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1%\~5%。
6. 碱粒细胞比例正常值为0%\~1%。
7. 红细胞计数,成年的女性正常值为(~)×10^12/L,成年的男性正常值为(4~)×10^12/L。
8. 血红蛋白,成年女性正常值为110\~150g/L,成年男性正常值为
120\~160g/L。
9. HCT(红细胞压积),成年女性正常值为35%\~45%,成年男性正常值为40%\~55%。
10.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在男女的比例都一样。
11.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是(100\~300)×10^9/L。
对于正常血常规,主要看的指标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
病人出现贫血之后,除了红细胞,还要看其他指标,如HCT、MCV、MCH、MCHC还有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血小板主要是看血小板的基数,如果血小板的功能有问题,可能会看血小板的体积或者血小板分布宽度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需求建议咨询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血常规标准值
![血常规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592fa9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e.png)
血常规标准值血常规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人体血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如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常规标准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血常规的标准值。
1.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含有的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4.3-5.8)×10^12/L,而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3.5-5.0)×10^12/L。
2. 血红蛋白浓度(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它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130-175)g/L,而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115-150)g/L。
3.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
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为(0.40-0.50),而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为(0.37-0.47)。
4.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免疫细胞,它能够对抗外来的病原体。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4-10)×10^9/L。
5.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碎片,它能够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
以上就是血常规的一些基本指标及其正常范围,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血常规标准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通过血常规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e681ac814028915f804dc2fb.png)
血常规化验单
WBC 白细胞成人 4.0-10.0 10*9/L
RBC 红细胞成年男性 4.0-5.5 10*12/L 女性 3.5-5.0 10*12/L
HGB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PLT 血小板 100-300 10*9/L
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7-11fl
PCT 血小板压积 0.11-0.28%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82-95 fl
MCH 平均血红蛋白量 27-31pg
MCHC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20-360g/L
NEUT% 中性细胞比率杆状核 0.01-0.05 (1%-5%) 分叶核 0.50-0.70 (50%-70%)
LYMPH% 淋巴细胞比率 (20%-40%)
MONO% 单核细胞比率(3%-8%)
EO%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0.5%-5%)
BASO% 嗜碱性粒细胞比率 (0%-1%)
NEUT# 中性细胞数杆状核0.04-0.5 10*9/L 分叶核2-7 10*9/LLYMPH# 淋巴细胞数 0.8-4.0 10*9/L
MONO# 单核细胞数 0.12-0.8 10*9/L
EO# 嗜酸性粒细胞 0.05-0.3 10*9/L
BASO# 嗜碱性粒细胞 0-0.1 10*9/L
RDW_SD 红细胞分布宽度 SD 37-51%
RDW_CV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11.5-14.5%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5%-17%
P-LCR 大型血小板比率 13-43%
ESR 血沉男性0-10 mm/L 女性O-15 mm/L【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
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
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e8744ecc84868762caaed557.png)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https://img.taocdn.com/s3/m/1df94d0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c.png)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血常规检查是我们常见的一项体检项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来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血常规检查以及血常规检查中的标准值是什么。
本文将围绕“血常规检查标准值”进行详细阐述。
1.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检查患者的血液成分及其数量,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不同,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血液系统是否正常。
2. 血常规检查标准值(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参与到机体的免疫防御中,对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起到防御作用。
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如果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意味着患者感染或炎症反应;而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意味着患者免疫力较弱,易受感染。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能够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一般在3.5-5.5×10^12/L之间,而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一般是110-150g/L。
如果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意味着患者患有贫血等血液疾病。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无色血液细胞,主要参与到血凝作用中。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一般在100-30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意味着患者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容易出现出血、瘀斑等症状。
3. 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尤其是在采血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
此外,在看待血常规检查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将过高或过低的值简单地解释为某种疾病。
总之,血常规检查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了解血常规检查中的标准值,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体检结果,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健康。
血常规26项对照表解释
![血常规26项对照表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1f970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3.png)
血常规26项对照表解释血常规是检测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项基本检查,涵盖了多个指标。
其中,血常规26项指标是指血液检查中包含了26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作为临床诊断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
那么这26项指标具体是什么,其对比值应该如何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血常规26项对照表。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男性4.5-5.5×10^12/L,女性4.0-5.0×10^12/L;2.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4.0-10.0×10^9/L;3.血色素(Hb):正常值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60 g/L;4.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值男性0.42-0.52,女性0.36-0.47;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80-96 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27-34 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0-360 g/L;8.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正常值37-47 fL;9.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正常值11.0-14.5%;10.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25-350×10^9/L;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值7.5-10.5 fL;1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正常值10.0-20.0 fL;13.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正常值1.8-6.3×10^9/L;1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值40%-75%;15.淋巴细胞计数(LYM#):正常值1.1-3.2×10^9/L;16.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正常值20%-45%;17.单核细胞计数(MONO#):正常值0.1-0.6×10^9/L;18.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正常值3%-8%;1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正常值0.02-0.52×10^9/L;2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正常值0%-5%;21.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正常值0.01-0.1×10^9/L;22.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正常值0%-1%;23.血糖(GLU):正常值3.9-6.1 mmol/L;24.尿素氮(BUN):正常值2.8-7.2 mmol/L;25.肌酐(CREA):正常值男性62-106 μmol/L,女性53-97 μmol/L;26.尿酸(UA):正常值男性202-416 μmol/L,女性140-357μmol/L。
血常规
![血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51bb525277232f60ddcca1d3.png)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毫升)=1000000立方毫米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8a93ad4360cba1aa811dadf.png)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f)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g)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
a)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https://img.taocdn.com/s3/m/01956c1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d.png)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血常规正常值非常重要,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会导致不同的血液病。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应该怎么看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的回答,供大家阅读!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的技巧熟记血常规的正常值并了解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一、红细胞系统检查:(一)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为12-16 g/L,女性为11-15g/L。
血红蛋白低于此值即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
贫血的种类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辅助检查综合诊断。
血红蛋白过高也并非好征兆,当多次检查Hb在男性高于18 g/L,女性高于17g/L,在排除慢性缺氧、肿瘤等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后,须考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E)的诊断。
该病可合并脑血栓、高血压,常将病人误诊为脑梗塞而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但患者结膜充血、口唇和颜面、手掌绛红等特征表现有利于与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值:80-100fL。
贫血患者若MCV低于或高于此值须考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的疾病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是血液科最常见的良性贫血,经规律治疗贫血可在2-3周纠正。
诊断时须注意其特殊发病人群,如缺铁性贫血常见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痔疮、子宫肌瘤或慢性失血病人,也见于生长旺盛期儿童或孕妇;巨幼细胞性贫血见于偏食者(进食蔬菜或肉蛋过少)或儿童、孕妇。
这两类贫血若发生于老年患者,须收入院详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病因。
查出病因后,须对这两类贫血进行病因治疗。
否则,贫血易复发。
(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正常值:0.5-1.5%。
若患者RET增高合并贫血、黄疸,特别是间接胆红素增高须警惕溶血性贫血的存在,需行进一步的骨穿、酸溶血试验、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有溶血性贫血的存在,其种类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常见体检数据标准
![常见体检数据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b4d2da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a.png)
常见体检数据标准一、血常规数据标准: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范围为4.0-10.0 × 10^9/L。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有炎症、感染或者其他疾病存在。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范围为4.2-5.4 × 10^12/L(男性)和3.6-5.0 ×10^12/L(女性)。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贫血、失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3. 血红蛋白(Hb):正常值范围为130-175 g/L(男性)和120-150 g/L(女性)。
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4. 红细胞压积(Hct):正常值范围为0.37-0.49(男性)和0.36-0.46(女性)。
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范围为27-32 pg。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范围为320-360 g/L。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者其他血液疾病。
8.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范围为125-350 × 10^9/L。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血液凝固功能异常或者其他疾病。
9.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正常值范围为2.0-7.5 × 10^9/L。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者其他疾病。
10. 淋巴细胞计数(Lym):正常值范围为1.0-4.0 × 10^9/L。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免疫系统异常或者其他疾病。
二、尿常规数据标准:1. 尿比重:正常值范围为1.005-1.030。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肾功能异常或者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2. 尿pH值:正常值范围为5.0-8.0。
高于或者低于该范围可能表示酸碱平衡异常或者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4c8282f5770bf78a652954b0.png)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血流变各种参数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化验正常值——精选推荐
![化验正常值——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b3e4110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d.png)
血常规检查正常参考值范围红细胞计数(RBC)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其值的高低对于提示累计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mm3)2周岁后逐渐下降。
血红蛋白(Hb)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新生儿170~200g/L(17~20g/d1)白细胞计数(WBC)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白细胞是集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计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儿童(5~12)×109/L(5000~12000/mm3)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白细胞分类计数(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值:中性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Mon)3%~8%尿常规检查正常值范围颜色尿液颜色除了疾病造成之外,还容易受到饮食、药物等影响。
正常颜色:肉眼观察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比重(SG)正常参考值: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酸碱反应(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人体血常规的正常指标
![人体血常规的正常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5ff8f4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a.png)
人体血常规的正常指标
人体血常规的正常指标因不同类型而异,具体如下:
1. 血红蛋白计数: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正常数值范围通常在120克/升~160克/升之间,而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正常数值范围则在110克/升~150克/升之间。
对于新生儿来说,血红蛋白正常数值范围通常在170克/升~200克/升之间。
2. 白细胞计数:成人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数值范围通常在
3.5×10^9/L~9.5×10^9/L之间。
而对于婴儿来说,其白细胞计数正常数值范围则在15.0×10^9/L~20.0×10^9/L之间。
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数值范围则通常在5.0×10^9/L~2.0×10^9/L之间。
3. 血小板计数: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00×10^9/L~300×10^9/L之间。
但请注意,由于检测仪器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4. 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正常值范围通常在(4.5~
5.5)×10^12/L之间,而成年女性的红细胞正常值范围则在(4.0~5.0)×10^12/L之间。
对于新生儿来说,红细胞正常值范围通常在(
6.0~
7.0)×10^12/L之间。
如果检测结果超出了上述正常数值范围,这可能表明身体存在某些疾病,例如感染、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心脏病、白血病等。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完善诊断并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6bd262284254b35effd34a3.png)
1、红细胞计数(RBC)男:4.0~5。
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女:3.5~5。
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
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4、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
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
01 ~0。
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
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
5%-5%)嗜碱性粒细胞B 0。
00 ~0。
01 (0~1%)淋巴细胞L 0。
20 ~0。
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3a22efdaef5ef7bb0d3c40.png)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0f8dcf84cc22bcd126ff0c77.png)
血常规正常值血红蛋白(Hb):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 0.5%-1.5%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 0~0.001(0%~1%)淋巴细胞 0.20~0.40(20%~40%)单核细胞 0.03~0.08(3%~8%)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4~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2.0~7.0)×10*9/L嗜酸性粒细胞(0.02~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0.1)×10*9/L淋巴细胞(0.8~4.0)×10*9/L单核细胞(0.12~0.8)×10*9/L血细胞比容(Hct):微量法男性:0.467±0.039L/L 女性:0.421±0.054L/L温氏法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手工法 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 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手工法 27~31pg血细胞分析仪法 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32%~3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CV 11.5%~14.5%。
生化全项检查的正常值
![生化全项检查的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eeb911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3.png)
生化全项检查的正常值生化全项检查是指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含量来评估人体内部器官功能的一项检查项目。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生化全项检查时,了解正常值的范围对于结果的解读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化全项检查中常见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一、血常规指标的正常值范围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范围为4.0-10.0 ×10^9/L。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炎症和感染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2. 红细胞计数(RBC):男性正常值范围为4.5-5.5 ×10^12/L,女性正常值范围为3.8-4.8 ×10^12/L。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氧供和输送能力。
3. 血红蛋白(Hb):男性正常范围为120-160 g/L,女性正常范围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25-350 ×10^9/L。
血小板计数与凝血能力密切相关,对于评估出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肝功能指标的正常值范围1. 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范围为8-40 U/L。
AST是一种肝脏特异性酶,其升高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
2. 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范围为7-35 U/L。
ALT是另一种肝脏特异性酶,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
3. 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范围为3.4-20.5 μmol/L。
总胆红素是评估胆道排泄功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4. 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范围为45-125 U/L。
ALP是一种与胆道排泄和骨代谢有关的酶。
三、肾功能指标的正常值范围1. 尿素氮(BUN):正常值范围为2.9-8.2 mmol/L。
BUN是评价肾脏排泄功能与氮代谢的标志物。
2. 血肌酐(Cr):男性正常值范围为71-115 μmol/L,女性正常值范围为53-97 μmol/L。
血常规标准值国家标准
![血常规标准值国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2300ec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4.png)
血常规标准值国家标准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常规的一项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血常规的标准值则是评估患者血液指标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血常规的国家标准值。
1.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是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0-10.0×10^9/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可能稍有不同。
2.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评估机体供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在3.5-5.5×10^12/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3. 血红蛋白浓度(HGB)。
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在120-160g/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略有不同。
4.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评估机体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00-300×10^9/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5.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红细胞压积范围在35-50%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略有不同。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在80-100fL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评估机体贮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范围在27-31pg之间,而儿童和老年人的范围也可能略有不同。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的正常值一、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Hb)介绍: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浓度(Hb)正常值:男性 120~160g/L(-16.0g/dl);女性 110~150g/L(-15.0g/dl);新生儿 170~200g/L(-19.0g/dl)。
血红蛋白浓度(Hb)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病理性减少: 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B.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RBC)介绍: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男性~×1012/L;女性~×1012/L;新生儿~×1012/L。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 a)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d)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e)肾癌,肾上腺肿瘤; f)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g)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 a)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b)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c)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WBC)介绍: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109/L;儿童(~)×109/L;6个月至2岁(~)×109/L新生儿(~)×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四、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介绍: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280)×109/L男性 (108~273)×109/L女性 (148~257)×109/L平均值 190×109/L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1)生理变异: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2)病理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结核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RC)网织红细胞计数(RC)介绍: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网织红细胞计数(RC)正常值:成人%~%,绝对值(24~84)×l09/L;新生儿%~%,绝对值(144~336)×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RC)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介绍: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
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
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值:中性粒细胞:杆状核1%~5%~×109/L,分叶核50%~70%(2~7)×109/L,嗜酸粒细胞:%~%~×109/L;嗜碱粒细胞:0%~1%(0~×109/L;淋巴细胞:20%~40%~×109/L;单核细胞:3%~8%~×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5)嗜碱粒细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七、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比容介绍:红细胞比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
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测定方法有多种,温氏法(Wintrobe)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
红细胞比容正常值:血细胞自动分析仪:男性:~ (40~50vol%)。
女性:~ (37~48vol%)。
新生儿:~ (49~60vol%)。
红细胞比容临床意义:(1)增大:①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②大面积烧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2)减少: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②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③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④妊高症。
八、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介绍: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是间接计算得到,临床方便的计算公式是:平均红细胞体积(fL)=HCT/RBC×100。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值:手工法 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 80~100f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临床意义: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临床价值更大:(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①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②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介绍: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MCH=Hb含量/红细胞百万数,临床上用于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手工法 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 27~34pg新生儿:23-30 pg fmo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临床意义: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